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一 三月 06, 2017 12:05 pm


关于小说的真实和传记的真实

小说不等于传记,哪怕标上基于真实的故事。所以讨论小说内容包括及细节的真实性,无须和传记中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相对照。

如果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无疑的,那么便成了传记而不再是虚构的小说。另外,如果要求读者感言必须对每一个讨论的细节都必须放在原始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去一一对照后方能肯定孰真孰不真的话,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而若小说作者本人对读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则更显得滑稽。仅仅指出一处(请看主标题——)一个看来并不真实的细节,作者急急忙忙跑出来把真实的静秋家养过狗养过鸭养过兔子的经历作为依据要推翻这“看来并不真实”的猜测。值得吗?何必呢?

如果书中无一处不是真实的内容,那不就成了只是不曾披露真名实姓的传记?小说在真实故事基础上再创作的过程岂不过于轻松?

读者的权利便是谈出各自心中的看法。作者不能强求读者和作者保持一致,更不能要求每一个读者来组稿写正式的书评。又没有稿费,仅不过一块豆腐干而已,何必如此声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山楂树——这是我写的系列之第一篇。可以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棵山楂树——看的角度看的感受看的季节当然都不会一样。

发表人: 主持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一 三月 06, 2017 11:56 am


一个看来并不真实的细节——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母亲篇之一)

谈了好些《山楂树之恋》真实的细节,因为真实是一种感受其实没有必要再加说明为何是真实的。另外,回文颠倒也只是一种行笔技巧。同样也不需要两者之间究竟有啥联系。

好吧,现在就来说说有可疑之处的细节真实性,因为太不真实于是就只能排除在真实的细节之外。

——他“你我”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只可怜巴巴地望着她,使她想起以前养过的一只小狗,被打狗队的人抓住,绑了嘴,叫不出来,也是这样可怜巴巴地望着她,好像知道被抓走就是死路一条,在祈求她救命一样.

这一段描写真实反映了老三爱得可怜,那种可怜相被艾米写得况若眼前。活生生的一个老三,因为主动去爱一个人并且深陷进去而处于被动状态的可怜。活生生的静秋,因为对老三那种心态的把握,所以能够处于那种所谓的主动状态收放自如——这一条其它地方有多处出现并不仅限于此。

那么究竟是哪儿不真实呢?

请看,这里所做比喻的关键是那条小狗。目前社会的养狗“普及”,让大家听惯了一句顺口溜——穷的时候养猪富的时候养狗。

就算静秋家养的不是名种,可能是捡来不用费功夫的吧。能有那么些闲情逸趣去养一条小狗?时间呢?狗食呢?狗屎呢?地盘呢?邻居呢?单位呢?设想其起得到的作用并不是抓耗子也不是看家门最多是哄孩子玩图个高兴。

在(那时的以前)当时何种情况下,静秋家能够养一条小狗呢?显然真实性值得怀疑。再说既然有打狗队,说明明文不允许。静秋妈能敢冒那么大的风险来明知故犯吗?从她的性格为人处事来说也极难想象。

从受益者来看,三个小孩都那么懂事(非常钦佩),能够省吃俭用来养一条狗?哪怕是一条小狗?!

如果把这一段先养着小狗然后又被打狗队抓去的情景描写换一个地方——比如艾米自己家(那时还没有出国),确实可信。因为就有那么一段时间既开始热衷养狗又为社会上街道里所不容——时间场合条件都对头。

当然,尽管如此,《山楂树之恋》的大多数情节都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细节描写也能让人感到细节的真实。特别是这一段虽然不大可能是真实的细节,却对老三和静秋两个当事人的心理描述极为成功。


发表人: 主持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明年就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


星期日 三月 05, 2017 12:04 pm


明年就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

敬请关注《周恩来在上海》。

革命史剧,截取了周恩来在上海大革命期间的史实,突出了他坚定的革命意志以及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向往和追随。

同时,揭露了叛徒的可恶和无耻,抨击了国民党当局编造伍豪自首的谎言。

原创革命传记剧《周恩来在上海》

——为缅怀敬爱的周总理专诚创作的七场革命历史剧


写在前面:

革命人物传记剧在影视领域早已硕果累累。但是,在舞台剧特别是地方戏曲舞台剧方面还是为数不多。尤其是描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印象中主要是有史济华金采风主演的越剧《三月春潮》,另外还有一个纪录片性质的淮剧版本。我所拟写的这个剧本和越剧本子《三月春潮》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越剧剧本基本上只描写了《周恩来在上海》里第一场“怒潮”的场景。而这一新本子则尽力描绘了周恩来同志在那段革命时期里相对比较完整的革命斗争经历。或许当时编写《三月春潮》时由于种种原因不便于写入某些情节,现在经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可以说无须再有任何不必要的负担。

出于缅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特地根据手头革命史料创作了这一部革命历史剧剧本。

备注:
剧名创意源自马莉莉华雯等主演的沪剧《宋庆龄在上海》,特此说明。


场次
序 幕:悼念
第一场:怒潮
第二场:疾风
第三场:劲草
第四场:密电
第五场:脱险
第六场:锄奸
第七场:转移
尾 声: 永生


出场人物(除周恩来为铁定男一号外,其余排名不分先后)
周恩来,中共领导人之一,代号伍豪/胡哥,又称翔宇,化名周少山
潘永年,周恩来得力助手,公开身份商人,化名萧书安
沈薇薇,出场时为中学生,后为地下党电讯员,周恩来邓颖超养女
沈师傅,沈薇薇的父亲,船厂老工人,四一二政变中牺牲
沈师母,沈薇薇的母亲,纱厂老工人,参加地下工作在掩护撤退时牺牲
钱雄飞,周恩来得力助手,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高级情报官
李立三,当年中共领导人之一
赵世炎,昔日旅欧小组/中共江浙区委领导之一,四一二政变中牺牲
赵容,当年中共特科负责人之一
汪寿华,上海工人代表之一,四一二政变中牺牲
大革命时期工人群众若干
地下联络站人员若干,无台词唱词
参加悼念的人民群众若干,无台词唱词
报童
顾凤鸣,原中共领导人之一,公开身份为魔术师,叛徒
杜月笙,上海三大流氓头目之一(在舞台上只出现剪影)
徐恩铮,中统头目
张欣华,顾凤鸣太太
中统特务若干


备注:
不曾出场唯闻其声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杨度/蒋介石。
(关于这样的安排早有先例,之前在沪剧《第二次握手》一剧中也曾出现过周恩来从未出场唯闻其声的桥段。)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重谈新边塞诗派(甘肃日报 2013-07—11)


星期日 三月 05, 2017 10:10 am


在中国新诗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诗歌流派像新边塞诗派这样集中地、大张旗鼓地、浓墨重彩地描写自然,形成史诗般的质感。
原文地址:重谈新边塞诗派(甘肃日报 2013-07—11)作者:唐翰存的博客
重谈新边塞诗派
  □唐翰存
  唐代诗人有漫游之风,豪放的年代,王昌龄、岑参等人从长安出来,到边塞关漠去,一下子就开拓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在此前,诗歌有一段时间宫廷化风气严重,格局狭隘。诗歌能从固有的格局中跳脱出来,首先完成的是一个写什么的问题,是题材上的重大革新。
  新边塞诗也是一样。新边塞诗的崛起比朦胧诗稍晚一点。相对而言,朦胧诗更具有整体感,更有时代性,新边塞诗则是一个地理概念,被誉为“唯一的西部诗或最西部的诗”;朦胧诗的社会意识强烈,多精英独白,多反思和批判社会历史,新边塞诗则借重自然环境,厚描自然环境里人的悲壮和浪漫。朦胧诗总体上比新边塞诗的影响大,是因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要比对自然问题的关注来得紧迫,从而将朦胧诗推到了一个时代的话语中心。新边塞诗从朦胧诗里吸收了某种“朦胧”,那种个人的主体性,那种表现方式上的隐喻。可以说,没有朦胧诗的滋养,新边塞诗就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可反过来说,新边塞诗也发展和衍生了朦胧诗的主题。当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到达一个饱和度以后,他们发现,影响人生存的不光是社会,还有自然。某些情况下,自然的力量可能更大一些。新边塞诗因其展现的西部独有风貌,唤起人们的新奇,也契合了改革开放年代中国人“再造民族精神的内心吁求”。
  在中国新诗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诗歌流派像新边塞诗派这样集中地、大张旗鼓地、浓墨重彩地描写自然,形成史诗般的质感。从新疆的周涛、杨牧、章德溢,到青海的昌耀,再到甘肃的李老乡、林染等人,以各自独特的眼光和语言风格,塑造出了极为丰富的西部意象群,形如油画,声如号角。其中,周涛笔下的野马群、昌耀笔下的牦牛和高车、李老乡笔下的旷野、林染笔下的敦煌,已经变成诗歌圈子里耳熟能详的经典。“一百头雄牛噌噌的步武。/一个时代上升的摩擦。//彤云垂天,火红的帷幕,血酒一样悲壮”(昌耀《一百头雄牛》),毫无疑问,昌耀以牛角为号,写出了西部自然的最强音。其次,是周涛的大气潇洒,是李老乡的奇崛幽默,是林染的清丽浪漫。就连较少涉猎边塞诗的何来,当年偶一为之,也写出有神采的诗句:“火云低飞/熨平百里草滩”,可见这些诗人的总体实力。遗憾的是,在新边塞诗人中,昌耀先生已经离世,剩下的,现在大多已经不写诗或者不写边塞诗了,只有李老乡先生还在数年如一日,推敲于闹市,“顺手一把边塞诗/吻遍天涯草尖花/自喻关外响马”。
  新边塞诗派甚至整个西部诗受到的一个冲击,是1986年“第三代诗派”的兴起。“第三代诗派”也叫“第二诗届”“实验诗潮”,以“口语化”著称,主张在诗歌里消解崇高、消解文化、消解理性。“第三代诗派”当初是冲着朦胧诗去的,其主张恰好与朦胧诗相反,针锋相对,结果在与朦胧诗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将西部诗也带上了。李震先生在《中国当代西部诗潮论》一书中披露:“‘实验诗潮’几乎从各派、各代诗人、批评家、读者中夺去了对‘西部诗潮’的注意力,甚至在‘大展’亮出的几百名诗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西部诗。更有甚者,一些‘实验诗人’出于自己‘反理性’的需要和别的什么需要而不顾丧失尊严地直接谩骂西部诗……”不管什么需要,他们是找到攻击的由头了。西部诗和朦胧诗一样,都是讲崇高和理性的,只不过西部诗侧重于自然性方面,朦胧诗侧重于社会性,属于共同的美学范畴。对崇高和理性的消解,就是对诗本身的消解,从此以后,诗歌界开始混入大量“非诗”的东西。至于“口语”,事实上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产生以来,使用的就是口语,是白话,“第三代诗派”却认定他们的才是“口语”,朦胧诗和西部诗都不是,可见此口语已非彼口语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实验诗人”当年不遗余力地反对西部诗,甚至谩骂西部诗,可是时至今日,“口语诗”却从来没有在西部形成气候。西部的语境几乎让“口语诗”没有生存能力。至今,甘肃诗歌乃至西部诗歌为人们所认同、肯定、叫好的,仍然是那些带有经典西部意识、西部色彩的诗人及其作品。面对纷繁多变的诗歌潮流,甘肃诗歌没有摇摆,没有跟风,没有去赶时髦。不妨这样说,甘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诗传统。深究起来,这一传统的形成,恐怕有赖于前辈诗人们特别是新边塞诗派当年奠定的诗风。新边塞诗人以西部土地为旗,以西部的风沙、牛羊为号所开创的诗歌审美范式,已变成响当当、捶不扁的铜豌豆,收藏在每一位甘肃写诗人的心里。

[发表评论]
编辑: 徐文婷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07/11/014459898.shtml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秋夜》


星期日 三月 05, 2017 10:07 am


http://www.dawanews.com/dawanews.asp?id=830



秋夜(1)


那个秋夜
烛光是我脸上的哀伤

晚风轻轻——从西窗外溜进来
烛影摇红
晃来晃去
晃出了我心头的哀伤

雨下个不停
信怎么去寄
想问一声——你会等我吗
互联网——再一次连不上

那个秋夜
烛光是我心头的哀伤


秋夜(2)


那个秋夜
池塘边的身影

遥远的回响
心房的撞击
那支红烛 流尽了最后一滴泪
已然熄灭

停了电 又闷又热
打开窗户
这不是那扇西窗
窗外也没有池塘

那个秋夜 只剩下记忆
池塘边的身影

20130704发表在温哥华大华商报第 1477期的“文苑诗坛”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日 三月 05, 2017 10:02 am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长林篇(其三)

在静秋为了打听老三的信息再度来到西村坪时,关于长林有一个简短的交待——长林已经结了婚,媳妇是从很远的一个老山区里找来的,长得挺秀气,两口子现在住在大妈这边,听说正在筹备盖新房子。

那姑娘是啥出身,没有提到。强调的是“很远的老山区”和“长得挺秀气”。

长林的归宿应该是可喜的。“正在筹备盖新房子”,也许是农村男青年极重要的一件大事情。长林有能力能吃苦耐劳,和从很远的老山区嫁过来的新娘很可能琴瑟和睦(原谅我借用了琴和瑟,尽管他俩既没有琴也没有瑟)。

进一步分析下去,如果静秋走到像大嫂余敏那全家插队的一步并且没有希望返城也没有那个老三为逃婚来到西村坪的话,从种种情况来看也很有可能静秋就成了长林的仙女。比如她就曾想到“卖身”救母的这一项行动(那怕是潜意识的,那也是一种感动)。问题是这样的天仙配真的能幸福吗?回答是否定的。

其实静秋的总体心理状态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我借用了晴雯的评语。当然,这儿所谓的下贱仅仅是指当时的出身而言。同样,晴雯也只是因为身份是丫环,并且是个不屈不饶没有半点不清白的丫环。静秋不会像大嫂余敏那样,安于那样的日子。原因何在?也就在于她本质上和老三一样“富于诗意”。

好啦,回过来再说长林。据说书中的人物原型有的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那就很可能是西村坪的这一家尤其是长林这小家。长林忠厚老实,长于吃苦受累拙于在现在的形势下“钻营”。很可能,以静秋作为参照物,长林有了同样长得很秀气的妻子却不会有静秋那样的文化。因而,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也绝不意外。

我始终认为,婚姻除了月老姻缘簿上早已勾好的名字和那根系足的红绳之外,在现实生活里那就是男女两造自身家庭环境等各种因子加权平均之后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而缔结的心灵契约。如果那种平衡不是相对的暂时的,那么很可能那是一种终生契约白头到老。反之,则很容易一有风吹草动打破平衡走不到头。

作为女性,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最好的出路最快的捷径从古至今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因而,“上嫁”而不是“下嫁”比比皆是。当时静秋在西村坪时,长林妈和长林他能敢于有那个想法,也是基于某种程度上现实意义上是静秋“上嫁”长林——从黑五类中第一号的地主家庭嫁到贫下中农家庭得以永远摆脱“贱民”的身份地位。

那个从更远的山区来到西村坪的秀气女孩子走的也是这样一条道路。尽管依然是农村户口,毕竟这儿离县城也近——种种条件正如余敏所说相对算是不错的一个地方。

长林没有初中毕业,最后还是娶了一个山区姑娘。这都不是长林的错。我们应该从那些细节中看到社会表象下面深层存在的不公平。静秋她能够有朝一日打好翻身仗,可长林呢?长林的孩子呢?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主持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八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frankjiang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9:38 am

祝福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Laughing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55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5525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