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二 三月 07, 2017 10:35 am
一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典型人物——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1)
人们都知道,现居美国的卢新华写的“伤痕”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也是最早的伤痕小说之一。
又有说法是——如果在当年静秋再努力一把的话,山楂树那就会是"伤痕"之前的最早伤痕小说了。当然,真的如此,就绝不会再有艾米的这本《山楂树之恋》。
要我来说,《山楂树之恋》并非是“伤痕”一类伤痕文学,应该属于另外一种伤痕文学,应该是在更为广阔深远意义上的伤痕文学。当然,它必定是一部代表作——不仅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那样一个“伤痕文学”范畴里的代表之作!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山楂树之恋》里面浓笔彩墨描写了一个在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典型人物——静秋。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典型,强调的是之前从未出现在小说里面的一个女性典型。
静秋和老三是我所写的这个系列中的重点。在静秋这个分系列中把这样一个标题提出来作为这个分系列的第一第二篇。
静秋是黑五类子弟——可是在伤痕文学里写黑五类子弟也并不少见。黑五类这三个字眼本身就浸透了伤痕——这种惨痛的伤痕决不是姜文王朔他们大院子弟所能体验到的,即使曾有一天有一段时期他们的父辈也沦落成了走资派叛徒特务仍然不能够等同。
静秋是那十年浩劫的受害者——可受害者多多,相比之下静秋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幸运的。我知道的就有因故不能上初中的,更别说静秋她还能够写出一手好文字拉 得一手手风琴。就是说所谓的地主子女,静秋她也完全不同于真正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作为农民户口的地主子女——那才叫做一个“苦”字。我在四清时待过大半年 农村近距离接触过一个年方十八的地主女儿——她母亲是逃亡地主在小四清中被清政治清出来理由就是她在苏北土改时尚未出嫁,即使她逃到江南嫁了一个工人照样 被揪出来。同样近距离接触过两个富农儿子一个富农孙子。能轮得到他们写教材?!能轮得到他们文艺演出?!可别做梦!
那末,你倒说说看静秋深刻地代表着的是哪一类人呢?
看出来了没有——静秋她所代表的是有着相当数量的性无知青少年。作者落笔的时候连她自己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至少是创造文学的历史,创造中国伤痕文学的历史。
具体的事实在这一篇纪实小说里写得很多,不再一一列举。相信各位网友自己不用再去查对也能回忆起好多好多。什么叫做“失身”?“同床”到底是同了点啥? “一失足成千古恨”大概从政治概念上来理解路人皆知——当叛徒就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而在两性关系上的真实内涵恐怕就演变成了朦胧诗句。
整整要有多少代人啊!性知识的混沌害了多少年轻人。记得上海计生所有过一个笑话——两个博士成婚多时没有小孩,去检查后医生发现他俩以为睡在一张床上(这就是同床?!)电子跳来跳去就会有下一代诞生。
因此,静秋的性无知是绝对真实的细节,也是绝对丰富细致的性无知描写。作者用最简朴的语言直言不讳地写出了一个高中少女第一次被动的接吻第一次胸背的接触 乃至进一步的接近。白描的手法把静秋的性空白过渡到逐步的性觉醒(当然,在小说当时环境下并未彻底)写得如此之准确,真实的作者非那个时代那个具备代表性 的本人莫属。换句话说,晚生了好多年的人士当然错过了那段再也不会倒流的时代背景自身也决无这样深刻的体验。这正像现在的小孩不会真切理解三年自然灾害时 期饿肚子一样。——没有饭吃,干吗不喝肉粥呢?
由此可知,静秋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其自身故事中好多重要的经历都是由于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所倡导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封建理学而造成的悲剧。把握这样的生活现实反映这样的生活现实,我们必须要感谢静秋——这个从西村坪走出来的女文人女写手。
中国的文坛从古到今写过多少受封建迫害的女性——那不是“伤痕文学”吗。可由于那样的封建环境致使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女青少年性无知的累累伤痕却从未见诸于笔墨——至少难免孤陋寡闻的我没有读到过也没有听说过。
备注:
一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典型人物——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1)
这一个小标题未完待续.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二 三月 07, 2017 10:32 am
回答直言网友提问——"艾米为何如此紧张?不解?"
出版小说封面上赫然登着的作者艾米(飞星/艾米)最近不顾一切地改口《山楂树之恋》完全是她自己码出来,没有生活原型,呼吁所有被媒体采访到的朋友请回答无可奉告云云。
很可惜,真相就是真相,事实就是事实。一贯强调事实摆在那里指责他人不顾事实的艾米终于自己不顾事实完全推翻了她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法。那么,她是真的为了保护那些被媒体采访到的人吗?真的是要为"她"保密吗?回答是否定的。
据艾米亲自发送给我的信息,生活中真实的静秋妈妈和静秋的妹妹现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扣定了这个方位以及年龄段再加上其他一些参考信息,把多伦多大陆华人 圈子过滤上一遍肯定就不难发现或者至少是缩小圈定。当然,我并不住在多伦多,也无意去发动多伦多的亲朋好友。本来这件事和我何干?艾米也丝毫不怕由此而泄 漏他人机密会造成何种不便。我只是因为据艾米说静秋妈妈看了我写的系列豆腐干中对她本人的分析评价觉得很中肯由此而感动,造成我因她的感动而感动而特别记 住了多伦多这个城市名称。也幻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在多伦多与静秋妈妈见面大家一起来谈谈黑五类家属子女当年的处境感慨,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现在,假定把媒体和网络披露的消息叠加上去,对多伦多的大陆华人圈来说更不难发现事实真相。
这场“追踪”的始作俑者是把“来源于真实故事”(大意)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并堂而皇之出版拿到版权的人,怨不得读者怨不得媒体。——套用一句老话:艾米她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说到现在,究竟她是为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矢口否认那篇原先不贴在“网络文学”的小说来自于生活原型呢?关键的关键点是由此很容易揭示出艾米以作者名义出版的这本纪实体小说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
我曾对她指出(从我在亦凡网上第一次读到该小说时就凭着职业的敏感觉察到)艾米严重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提出要保护某某。艾米她并不以为然却反而进一步对我攻击。
好啦,现在远在我对她进一步提出佐证之前,想不到生活原型一个个活生生地昭示在广大读者面前。确实让人感到媒体的力量网络的力量,归根结底是广大读者追求事实真相的坚持力量。
至于到底艾米如何侵犯他人利益,请各位有兴趣的访客继续关注。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二 三月 07, 2017 10:27 am
寻访和落实山楂树的另一条途径
经直言网友提醒,追踪到那一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声明——
百度贴吧
静秋和老三都是我码出来的,请不要把无辜者牵扯进来
作者:飞星1艾米 2008-4-3 21:25
显然,这和许许多多读者早先看到的声明绝然相反——
这是艾米记续静秋的经历, 完全真实的叙述, 所以收来[ 情感驿站 ], 而非[网络文学]。——湾区文学
对照两段引文,可知除了能发现早先的那个声明里码错了一个字之外(记续~记叙)更能发现这两者是自相矛盾的。
好啦,暂时不必去“烟酒”为啥要有这样子的否认,也不必去探讨宜昌市的那位女士到底是不是小说中女主角静秋的原型。大家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来找到那一棵山楂树。
俗话说,死无对证。这也是之所以艾米不给静秋冠以一个姓氏却把老三的姓名都写出来的初衷。不管出自何种原因——或许是真实世界的静秋本人要求——小说作者对于静秋的个人隐私“保护”远比对老三来得重视。这恐怕也是潜在心理觉得老三反正早已告别人世所致。
可是,死无对证这句老话用在山楂树上并不完全适合。尽管老三长眠在那棵山楂树下不可能再出来大声疾呼,但是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老三和他的家庭。
试想,曹雪芹死了多少年啦,照样有许许多多文人志士不遗余力地发掘那部充满了谜语的红楼得出了样样色色颇有争议的结论。那破解的执着劲头实在可敬可佩!艾米自然不能和曹雪芹相提并论,山楂树之恋也没有红楼梦那么多的弯弯绕,所以解析山楂树之谜完全能够期望指日可待。
孙建新不是省军区司令的第三个孩子吗?撇开那些边远省份诸如新疆西藏内蒙等等还可以把海南排除——那时候海南尚不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剩下来的省市级行政 单位再去掉三个直辖市的话,尚余之数大概不足二十。如果以湖北为中心向外层层扩散——估计距离不会相隔太远否则静秋如何能够找上门去——更能达到事半功倍 之效验。
找找一位在那个年代后期的省军区司令,其特征必然有再婚史曾被揭露有婚外史他第二次婚姻的妻子出身非红五类且在那个年代初期自杀再加上前妻留下两个子女后 妻至少留下两个儿子那排行第三的儿子死于白血病——这个儿子曾在勘察队工作过曾经和那位省军区司令的上级之女订婚等等等等。
如果,艾米真的没有给老三改名换姓(即便是如此,这也无可非议)的话,那末寻找老三和他的家庭更加容易——那位从未出场的母亲姓孙。
当年的静秋为了揭开心头之谜,在贫困的情况下亲自找上门去——找到了但因姓氏对不上无功而返。今天的网友为了解开心头之谜,无论如何不会比静秋难到哪里去——网络世界的访客们,山楂树之迷们一致行动起来吧,坚信山楂树之谜必将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真相大白。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一 三月 06, 2017 12:14 pm
看看她所奉行的双重标准——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母亲篇之三)
要抱歉的是前一阵子没有时间去查对原文,把这个系列搁置了一段时间。好在所有的标题和小标题都是去年网上阅读时早就定下,一旦捡起来也很方便。有网友关注,所以尽快继续。
关于静秋妈妈的最后这一块豆腐干是说说作为一个母亲奉行的双重标准。以下引文不必加上引号,访客很容易判别出来出自小说原文。
双重标准体现在儿女身上。也就是说对儿子和对女儿的适用标准不同。请看——
先是谈恋爱的年纪控制——
她想想就觉得不公平,她哥哥也是很早就有了女朋友,但她妈妈从来没有这样防贼一样防着他哥哥,反而很热心地帮忙招待哥哥的女朋友。
她又生妈妈的气:哥哥也是这么个年纪开始谈朋友的,为什么你只把我盯这么紧呢?
静秋是要等到二十五岁才是合“法”谈恋爱的年龄。这种界限是根深蒂固地种植于她的心里,无疑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她妈妈苦口婆心的成效。而对于静秋她哥哥则完全不同。从文中可以看出她哥哥同样早在上学时就和同学有了那种相恋的关系而自然静秋她妈妈是十分赞同至少是不予追究的。
她妈妈总是说:“我们这种人家,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成分又不好,除了一份热情,我们还拿得出什么?” 妈妈对哥哥的女朋友是充满了感激的,差不多可以说到了感激涕零的地步,因为哥哥能找到这样一个女朋友,真是不容易。
接下来是一旦开始了那个谈恋爱的过程或者说是有了苗子吧,那处理方式也绝然不同。
她妈妈一定在为今天的事着急。她相信她妈妈不会擅自跑到老三队上去告他,她妈妈没有这么傻,这么黑心,因为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己的事,这样一来,不光害苦了老三,也把她贴进去了。但她可以想象得到,从今以后,她妈妈就要更加为她操心了,几分钟不见她就会以为她又跑去会那个“坏男人”了。
她妈妈对老三抱她亲她这两件事谈虎色变?这两件事把她妈妈都吓成那样——
而静秋的哥哥他有单独的一间房间,那间房间又允许他和他对象单独相处。这些条件都为静秋妈妈所熟知甚至于为她所安排。作为母亲,却毫无戒备之心。以至于闹出两人同时坐在床上合盖一条被子(尽管只是为了暖脚)而被“抓获”——妈妈更喜欢中珉了,说从来没想到这么文静的女孩为了救你哥哥出来,会象只母老虎一样发威。
当然实情是的确没有发生过线的事情。可是“抱她亲她”或者其他呢?!作者没有提及,我们也不必深究。问题在于——静秋为哥哥高兴,有这么好一个女朋友。但她也忍不住想,如果是她跟老三呆在那间小屋里,估计妈妈早就把老三交到联防去了。
“他平时跟你在一起----还----规矩吧?没有----到处---摸摸捏捏的吧?”——如果换成是静秋她哥哥和中珉在一起,静秋妈妈肯定不会这样审问儿子防范儿子。
等到儿子上调后关系敲定,之后做母亲的更是高兴——妈妈总是开哥哥玩笑:“我叫你做个事,你拖拖拉拉的;中珉的爹妈一叫你做什么,你跑得飞快。”
对于这些对比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双重标准不必去责难静秋妈妈。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严峻舆论的指责更加上男女生理构造上的区别从古至今早就造成了这种双重标准的大环境。可以说连得最为开放的美国妈妈都难以免俗——这方面的例子不必再在此列举。
对于那种中世纪式的革命年代尤其是那个十年尤其是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静秋母亲而言,无可责非。应该在指出的同时理解她的心境,应该把根子追究到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伦理的沉积。——包括对女性贞节的苛求(在这方面也历来就是双重标准)。
向老师的女儿向前芳就没这么幸运了,她的男朋友小刘就是被未来的丈人丈母审问得严厉了点,就拔脚逃跑了,说这么挑剔的岳父母谁受得了?反正我跟向前芳瞌睡都睡了,她爹妈不把她嫁给我,该她吃亏,我不吃亏。——这一段故事极其真实地反映了男女两造在处男处女问题上的区别对待。
妈妈松口气,交待说:“一个女孩子,要有主心骨,有些事情,只有等到结婚后才能做,结婚前就坚决不要做,不管他对你有多好,也不管他许什么诺,都不能做。男的就是这样,他哄着你做这些的时候,他什么好听的话都说得出来,他什么愿都可以许,但等你做了,他就瞧不起你了,认为你贱。那时候,主动权就在他手里 了,他想要你就要你,不想要你就甩你,你要想再找一个男朋友,就很难了。”
妈妈讲的这些个“身败名裂”的例子,都是静秋认识的人,全都因为未婚先孕或者其它生活作风问题,受了不同的处分,人们讲起这些人,都是把嘴一撇,很瞧不起。
严酷的环境使得静秋在月经推迟的时候陷入精神上的困境——
她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她怀孕了,她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一死了之,但即便是死,也只能解脱她自己,她的家人还是会永远被人笑话。最好是为了救人而死(这个想法设计得很巧妙也极智慧),那就没人追究她死的原因了。另一条路就是到医院去打胎,然后身败名裂,耻辱地活一辈子。她不敢设想把孩子生下来,那对孩子是多大的不公!自己一生耻辱也就罢了,难道还要连累一个无辜的孩子?
好了,终于老朋友又来拜访。静秋这才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总结一句话:与其说是静秋妈妈造就了一个非常“保守”非常理性的静秋,不如说是我们这个国家造就了困扰百分之九十九男女青年的封建氛围。可以让冯乐山大谈什么“男女居室人之大论”——一个引将就木的权贵多次霸占少女为妾而不让青春少男少女自由恋爱——包括由此而来的“抱她亲她”和“摸摸捏捏”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一 三月 06, 2017 12:09 pm
难能可贵的静秋妈妈——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母亲篇之二)
《山楂树之恋》的作者对我颇有微词——因为我的豆腐干里摘录了小说中的片断而没有打上引号没有特别加注是引文。
其实,这不是啥big deal,没啥正经的。又不是正式发表,博客日记而已。老是要那样的话除非是观点引述那样才是重要的,避免误解把他人的观点首创化为自己的观点首创。况且,每一个来“路过”的访客应该是熟悉山楂树的吧。哪会把那些小说中的片断当成是我的大作呢。再说,仔细去看看至今为止那么些山楂热的帖子,真的人人都按照要求打上引号?特别加注?何对我苛求如此。
好啦,为避免再次踏进雷区,在以下豆腐干制作工艺中去除那些佐料。好在照样会有人看懂吧。即使退一万步,大家忽然都看不懂了没兴趣了,那也无妨啊!读过小说文字,抒发个人情感写些博客日记完全是个体行为——那完全是我自己的东东呀千万别误读。
静秋妈妈是难能可贵的。她身负家庭重担,实在比之长林妈妈要艰难得多。同样是护犊同样是爱子,两个妈妈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这方面确实不需要啥引文,每一个读者都清楚两位妈妈身分地位环境家境展望的异同。
静秋妈妈的最大难处在于我在首篇触及山楂的东东里就已指出她是一只受重伤的母鸡。母鸡对小鸡的感情凡是看到过农村家门口场地上的情景者均可体会,不必自己亲自去喂养过。说不定哪一部动画片里看图识字册子上也有那样的情景。本来,母鸡回护小鸡是极平常的事情。母性使然——像《我有这样一个母亲》里的母亲恐怕不是常例。但是,一旦你知道那是一只受重伤的母鸡,那种感受感动的刺激就大不相同。
一块豆腐干而已,本没有啥大不了。也没有必要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看法是自己的首创是什么专有。但是据说在现实生活中那位真实的静秋母亲看了我的豆腐干之后非常感动。我自己也照样被这种感动而深深感动——为啥呢?这就是互为知音的一种touch。其他人的想法如何不重要,甚至于小说作者作何如想也要比当事者即是那一个原型的被TOUCH显得少重要得多。
有一个值得担心的青春期女孩子是每一个母亲必须面对的问题。拿老美的说法就是处在青春叛逆期——老美同样对女孩儿和男孩儿的关注是不同的。他们关注的原因一般来说不在于那张膜而在于那个子宫。当然与之相反,在那个中国环境那个中国时代首先是那张膜的重要性。只要那张膜没有被突破,子宫自然是稳坐中军帐的无论如何决不会被攻占。
静秋妈妈是聪敏的也是冷静的。她对静秋平时的教育那种无孔不入的潜移默化确实扎扎实实地发生作用——甚至于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我想象中的静秋母亲严厉既严格要求子女也严格要求自己,又是慈爱的——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包括那样一种关注时时刻刻能让静秋感受到。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是十八年的心血!自然,静秋的性格形成包括对性无知的造成也有社会的影响作用。但是,静秋妈妈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这也正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了作为母亲的成功和骄傲。
最有意思的那场景那对话是静秋妈妈和老三的谈话。三个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四个人包括静秋妹妹)种种心境在对话动作里描写的极为细致真实。自然,那种细致真实也决不能够强求我来一一现场核对。而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聪敏善谈如老三,面对静秋妈妈也不能不败(或许用退字较好)下阵来。为何?静秋妈妈是静秋的保护屏障——也是两人爱恋的必须面对的一道高墙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静秋妈妈是明智的。她对老三做的评价相当确切——这也是饱经风霜冷静处事准确阅人的长期积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只把结果来分析一下。
结果是她既肯定了老三——在那种情境下必须肯定也确实值得肯定——而实际上又否定了老三。首先就是那一个长期不接触的承诺——一年零一个月!够长的——对热恋中的青年人都知道啥叫做度日如年。唱词里就多如牛毛——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 那是一种长时间的考验,或者说是一种煎熬。
伟大的老三只能退却只能承诺别无选择。——我相信他的真心也更欣赏静秋母亲的果断!那是一条银河——鹊桥在一年+一个月之后才会搭起在此之前一只喜鹊也没有飞得过来,都被静秋妈妈一网打尽啦。
接下来,肯定还有二十五岁的关口。老三也必定是接受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老三在漫长(不确切知道到底多长)的无望的期待中让那位丹娘知难而退。同样,静秋妈妈也是让老三有一种有望的期待以换取实质上的分割。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老三如果身体健康的话,如何面对那漫漫长夜渺渺期望。(假定十年浩劫不是那样子结束。)但可以赞扬应该欣赏静秋妈妈的所作所为——那也是一种无奈,对她来说别无选择的无奈。既肯定又阻拦,静以观变——这样的一种冷处理无疑不是许多母亲能够做得到的。
因为出身戏曲演员家庭,自幼对戏剧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西厢记》里的崔老夫人。“拷红”之后,西厢事发。她冷静果断地处理——我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有了长亭送别的千古绝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将遍人间烦恼愁,我们也得体谅她的心情。谁说那烦恼愁只是张生和莺莺呢?(嘿嘿,这又是我的一个新观点;哪怕王实甫对我发脾气。)
静秋妈妈更不同于崔老夫人。(老三静秋也完全不同于张珙莺莺。)她完全有理由也更加有理由来冷处理这样一场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他处旧文系列贴在此地:关于山楂树
星期一 三月 06, 2017 12:05 pm
关于小说的真实和传记的真实
小说不等于传记,哪怕标上基于真实的故事。所以讨论小说内容包括及细节的真实性,无须和传记中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相对照。
如果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无疑的,那么便成了传记而不再是虚构的小说。另外,如果要求读者感言必须对每一个讨论的细节都必须放在原始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去一一对照后方能肯定孰真孰不真的话,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而若小说作者本人对读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则更显得滑稽。仅仅指出一处(请看主标题——)一个看来并不真实的细节,作者急急忙忙跑出来把真实的静秋家养过狗养过鸭养过兔子的经历作为依据要推翻这“看来并不真实”的猜测。值得吗?何必呢?
如果书中无一处不是真实的内容,那不就成了只是不曾披露真名实姓的传记?小说在真实故事基础上再创作的过程岂不过于轻松?
读者的权利便是谈出各自心中的看法。作者不能强求读者和作者保持一致,更不能要求每一个读者来组稿写正式的书评。又没有稿费,仅不过一块豆腐干而已,何必如此声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山楂树——这是我写的系列之第一篇。可以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棵山楂树——看的角度看的感受看的季节当然都不会一样。
发表人: 主持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主持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八月 2025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55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5521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