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时分
星期三 十二月 12, 2007 12:13 pm
东家的钟
刚响过
西家的又开始响了
午夜
翻了个身 在人们的睡梦中
像个调皮的孩子
真没个准
刚响过
西家的又开始响了
午夜
翻了个身 在人们的睡梦中
像个调皮的孩子
真没个准
山西即事诗
星期二 十二月 11, 2007 7:19 am
其一
悍马奔驰说壮观,香车载得美人还。
挥金如土何人惜,都是民工血汗钱。
其二
山西何不设行辕,往返省除机票钱。
临汾拍案洪洞哭,一时忙坏李安监。
其三
巷道纵横采掘欢,冤魂何日出生天?
空言宝贵民工命,何不监安矿难前?
其四
电网纷纷启闸门,火炉处处待乌金。
可怜地下埋千载,难与贪官比黑心。
悍马奔驰说壮观,香车载得美人还。
挥金如土何人惜,都是民工血汗钱。
其二
山西何不设行辕,往返省除机票钱。
临汾拍案洪洞哭,一时忙坏李安监。
其三
巷道纵横采掘欢,冤魂何日出生天?
空言宝贵民工命,何不监安矿难前?
其四
电网纷纷启闸门,火炉处处待乌金。
可怜地下埋千载,难与贪官比黑心。
俗语歪考之兔子不吃窝边草
星期五 十二月 07, 2007 9:16 am
俗语歪考 兔子不吃窝边草
我很自豪地宣布,《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 俗语卷》收入并修订这个词条,和我的一篇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写过一篇《有朋自远方来》的俗语歪考文章,发表之后有读者来信问我:现在信息交流的手段这么发达,远方的朋友还来干吗呢?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嘛!其实,在那篇文章里,我已经部分地做了回答,来干吗?一言以蔽之:吃!
但是君子爱吃,吃之有道。我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里介绍了一种吃法,也就是垄断的吃法。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吃法的落后丑陋尽显无疑,简直是茹毛饮血一般无异。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吃法。
大家都知道,兔子是吃草的,但是兔子却不吃自己的窝边之草。这不就奇哉怪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去思考一下,去问一个为什么,和为了什么。在《全书 俗语卷》第一次收入这个词条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深入去追问这个为什么,才犯下了极其低级的错误。编撰者天真地以为,这个俗语也就只是说明了兔子的生存智慧,以为窝边草是兔子用来备不时之需的。
编撰者们不知道,兔子留着窝边草不吃,首先是一种掩护;狡兔据说常常有三窟,用以安顿其二奶三奶;要是洞口不留些草做掩护,那就很容易暴露,容易招来凶猛的虎狼之徒,就会有身家性命之虞;其次,兔子也不是真的不吃窝边草,关键是要吃得有道,吃得光明磊落,吃得虎狼之徒也只能点头称是。这里面学问就大了。
兔子们真正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的窝边草不吃,那是留给别的兔子吃的;自己要吃,就该去吃别的兔子的窝边草。这就是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道理所在。为了要吃别人的窝边草,首先得让别人来吃自己的窝边草。这也符合古训,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些不让别的兔子吃自己的窝边草的兔子,不是与时俱进、头脑灵活的兔子。它们呆板僵化,只会守着祖宗的遗训,却没有发现其中活的灵魂,是彻头彻尾的教条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现在一般被称为原教旨主义。大家易地而吃,并没有违反祖训,却也不需要对着窝边草光瞪眼流口水,岂不两全其美?远方的兔子来的时候,主人自然也要做陪,那样自己窝边的草也可以分到一杯羹,也算是对平时只能干瞪眼流馋涎的补偿。在祖宗那里这也还交代得过去。亏什么也不能亏了礼数嘛!谁让咱生在礼仪之邦呢!
看官也许要问,你这不是自相矛盾?窝边草吃完了,兔子的窟不是也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么?看官问得好!众所周知,草是兔子的性命,兔子吃草是为了自己的性命得以存续,可是也不能否认确实有一小部分兔子看见了草,会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要,死命只要吃到草。更何况实际的情形是,你不吃他会吃,所以与其被别人吃了,暴露了自己,还不如自己也吃,横竖是个暴露,所以要吃一起吃;而且遍地的兔子窝全暴露了,也就等于隐蔽着:虎狼之徒就是看见了,也会看花了眼,不知从何下手,徒唤奈何。历史上也有一些兔子遭到虎狼之徒的侵害,因此丢了身家性命,但这也只能怨它们时运不济,我们不必为它们惋惜。而且那毕竟只是少数,也是为历史进步所付出的必然的代价。
如今时代也确实在进步,现在有了动物保护法,兔子们就等于有了免死金牌,兔子们的安全有了现代人性化制度的保障。窝边草作为掩护的功能已经严重弱化,作为食物的性质却日益凸显。兔子们如今可以光明正大地吃草,到别人的家门口去吃他们的窝边草,和远来的兔子一起吃自家的窝边草,甚至不少兔子由于懒,或行动不便,专吃起自己的窝边草来。一个饕餮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你看看,那些兔子哪个不是吃得肚腹浑圆,纷纷患上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炎?它们对时代所做的最新贡献,恐怕就是极大地推动了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富贵病房如今天天爆满,药品的格价如骑上了鲲鹏之背,扶摇直上,直上云霄九天。
随着时代的进步,兔子们的活动范围也有了空前的扩展,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据说一等兔子海外有家,家在哪?家在美国,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通过这些兔子们的努力实践,使得“有朋自远方来”的远方,显得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像是真正的远方。子夜时分,不禁有了遥远的遐想:远方的兔子们如今可好?是否想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们是否也在思量年年岁岁,这里被吃剩的的窝边草,枯了又荣,青了又黄?
我很自豪地宣布,《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 俗语卷》收入并修订这个词条,和我的一篇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写过一篇《有朋自远方来》的俗语歪考文章,发表之后有读者来信问我:现在信息交流的手段这么发达,远方的朋友还来干吗呢?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嘛!其实,在那篇文章里,我已经部分地做了回答,来干吗?一言以蔽之:吃!
但是君子爱吃,吃之有道。我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里介绍了一种吃法,也就是垄断的吃法。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吃法的落后丑陋尽显无疑,简直是茹毛饮血一般无异。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吃法。
大家都知道,兔子是吃草的,但是兔子却不吃自己的窝边之草。这不就奇哉怪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去思考一下,去问一个为什么,和为了什么。在《全书 俗语卷》第一次收入这个词条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深入去追问这个为什么,才犯下了极其低级的错误。编撰者天真地以为,这个俗语也就只是说明了兔子的生存智慧,以为窝边草是兔子用来备不时之需的。
编撰者们不知道,兔子留着窝边草不吃,首先是一种掩护;狡兔据说常常有三窟,用以安顿其二奶三奶;要是洞口不留些草做掩护,那就很容易暴露,容易招来凶猛的虎狼之徒,就会有身家性命之虞;其次,兔子也不是真的不吃窝边草,关键是要吃得有道,吃得光明磊落,吃得虎狼之徒也只能点头称是。这里面学问就大了。
兔子们真正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的窝边草不吃,那是留给别的兔子吃的;自己要吃,就该去吃别的兔子的窝边草。这就是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道理所在。为了要吃别人的窝边草,首先得让别人来吃自己的窝边草。这也符合古训,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些不让别的兔子吃自己的窝边草的兔子,不是与时俱进、头脑灵活的兔子。它们呆板僵化,只会守着祖宗的遗训,却没有发现其中活的灵魂,是彻头彻尾的教条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现在一般被称为原教旨主义。大家易地而吃,并没有违反祖训,却也不需要对着窝边草光瞪眼流口水,岂不两全其美?远方的兔子来的时候,主人自然也要做陪,那样自己窝边的草也可以分到一杯羹,也算是对平时只能干瞪眼流馋涎的补偿。在祖宗那里这也还交代得过去。亏什么也不能亏了礼数嘛!谁让咱生在礼仪之邦呢!
看官也许要问,你这不是自相矛盾?窝边草吃完了,兔子的窟不是也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么?看官问得好!众所周知,草是兔子的性命,兔子吃草是为了自己的性命得以存续,可是也不能否认确实有一小部分兔子看见了草,会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要,死命只要吃到草。更何况实际的情形是,你不吃他会吃,所以与其被别人吃了,暴露了自己,还不如自己也吃,横竖是个暴露,所以要吃一起吃;而且遍地的兔子窝全暴露了,也就等于隐蔽着:虎狼之徒就是看见了,也会看花了眼,不知从何下手,徒唤奈何。历史上也有一些兔子遭到虎狼之徒的侵害,因此丢了身家性命,但这也只能怨它们时运不济,我们不必为它们惋惜。而且那毕竟只是少数,也是为历史进步所付出的必然的代价。
如今时代也确实在进步,现在有了动物保护法,兔子们就等于有了免死金牌,兔子们的安全有了现代人性化制度的保障。窝边草作为掩护的功能已经严重弱化,作为食物的性质却日益凸显。兔子们如今可以光明正大地吃草,到别人的家门口去吃他们的窝边草,和远来的兔子一起吃自家的窝边草,甚至不少兔子由于懒,或行动不便,专吃起自己的窝边草来。一个饕餮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你看看,那些兔子哪个不是吃得肚腹浑圆,纷纷患上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炎?它们对时代所做的最新贡献,恐怕就是极大地推动了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富贵病房如今天天爆满,药品的格价如骑上了鲲鹏之背,扶摇直上,直上云霄九天。
随着时代的进步,兔子们的活动范围也有了空前的扩展,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据说一等兔子海外有家,家在哪?家在美国,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通过这些兔子们的努力实践,使得“有朋自远方来”的远方,显得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像是真正的远方。子夜时分,不禁有了遥远的遐想:远方的兔子们如今可好?是否想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此刻,你们是否也在思量年年岁岁,这里被吃剩的的窝边草,枯了又荣,青了又黄?
席间示诸学弟
星期五 十二月 07, 2007 3:17 am
同道复同门,情如手足深。
飘零江上客,寂寞酒边身。
廿载三千里,一编无用文。
居然成老大,愧对后来人。
飘零江上客,寂寞酒边身。
廿载三千里,一编无用文。
居然成老大,愧对后来人。
俗语歪考之有朋自远方来
星期四 十二月 06, 2007 7:56 pm
俗语歪考 有朋自远方来
最近,我和《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 俗语卷》的编撰者之一,著名的汉学家马赛克•二道恩先生有过一番小小的争论。我坚持认为“有朋自远方来”应该是一个俗语,而他坚持认为这不算。其实,在争论之初,我确实怀着蒙混过关的心态,心想一个洋鬼子能懂啥,所以故意以云山雾罩的学问之美,试图令其晕晕乎乎,一头雾水。没想到马赛克先生不是等闲之辈,居然以令人惊讶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句出自孔夫子论语里的话,以其超凡脱俗的典雅风格,自己就可以证明自己绝不是可以任我歪考的俗语。
大家知道,出于真诚的爱国热情,我们堂堂天国的俗语歪考者是决不能输给洋鬼子的,尤其是在我们自己的汉语领地里。为了战胜洋鬼子,扬我国威,我在互联网上广发英雄帖,邀来四方好汉为我出谋划策,贡献点子。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要负也只会负那些没有贼心的人。我的努力嬴来的支援超过了我的预期,最后,我根据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群众的意见,断定“有朋自远方来”就该是一句俗语。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不可阻挡的,我在给马赛克先生的回信中别有用心地指出这一点也是为他好,我们有多年的交情,我不希望他成为阻挡群众的洪流的绊脚石,而被历史无情地搬走;或者成为阻挡历史前进车轮的螳螂,而被碾压得粉身碎骨。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公理战胜,马赛克先生举起了白旗,把“有朋自远方来”收入了他那宝贝的《俗语卷》。在这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公理战胜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新俗语的研究也有了深入的发现。进一步的研究也使我确信,它本来就该是一个俗语,而且绝对是彻头彻尾的俗语,而且和其他俗语相比,它包含着俗人世界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我们就单说其中的那个“朋”字吧!在根据孔老二的小玄孙孔老大的研究,那时的朋友,指的是能够切磋学问,交流信息的人。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可通电话发短信,所以信息极其阻塞,严重显现其不对称的状况。难得有个人来说点事,孔老夫子自然是喜出望外,拿出剩余的束修大肆招待,预期像榨汁机一样榨干来人肚子里的信息水分也不足为怪。大家想想,“朋”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两个月嘛!两月才来一次,比其女子的潮信,好要长上一倍呢!孔子听闻了学问,增长了见识,每月可以多向学生索要点束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加点工资,提高了知识分子待遇。以招待朋友的那些牛肉干计算,其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可观的,难怪他要“不亦乐乎”呢!
到了《朋党论》的年代,这个“朋”字就有点狼狈且用存的意思了。两个斜着的月,就有点不正的意思了。朋比,从字型结构来看,都是由两个同形的部分构成。两个人凑到一块,交流信息,主要是为了能干点啥坏事。斜着的身子在秘密商议,一旁则有大块的牛肉伺候着,“肉食者鄙”这句古语也终于落到了实处,显示出勃勃的生机。近处的朋友,那只能做个串联;远方的朋友来了,那就可以做个并联。串联加上并联,仕途光明一片,也可联袂搂钱。从此再无“捞过界”这一说:和易子而食同理,经过并联,你可以上我这里捞,我则上你那捞。还落了个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某些官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争着要进那些可以搞并联的学校,可谓是深谙此道!大家五湖四海聚在一起,实事求是地讲点经验教训,联络联络感情,互相探探底子,同学就自然成了朋友;他日走动,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了”,自然就有了感情基础,可以狼狈狼狈,朋比朋比了。
如今这个年代,则文明多了,可以说真的已经达到了圣人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之中尽朋友”的大同境地了。不要说达官贵人,就是普通的平头百姓,朋友之多,已经决不是两月一次所能招待得了的了。正是适应了这个变化,我中华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神州大地无处不是筷子和刀叉并举,山珍共海味齐煮。在一大片腾腾的热气之中,就是生人,也一定能被煮熟蒸熟,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英雄不问出处,管它是猫是鼠,团团围成一圈,共同对付食物。酒肉穿肠而过,朋友长留心头。到如今只要一说朋友这两个字,酒肉的香味就会自然而然地飘将出来。朋友不分远近,但是远来的朋友招待起来自然就应该更加热情,更加周到。经济发展了嘛,亏什么也不能亏了礼数,讲究一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平时不吃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吃点;朋友自远方来了嘛!大家何不一起乐乎乐乎?!吃不了的,自然也还可以兜着走;现在提倡勤俭持国,浪费是可耻的,也是不能被允许的。
所以如今只要一举起酒杯,往往就能听见“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经过了不算漫长的历史阶段,这句话本身所包含的典雅色彩褪下,世俗色彩彰显,自然就成了我们宝贵的俗语文化中的一员新兵。可怜的马赛克先生不了解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墨守成规,不懂得与时俱进;历史前进的火车拉响的汽笛,也不能使其惊醒。真是化外之人,我笑其孤陋,怜其顽冥。[b]
最近,我和《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 俗语卷》的编撰者之一,著名的汉学家马赛克•二道恩先生有过一番小小的争论。我坚持认为“有朋自远方来”应该是一个俗语,而他坚持认为这不算。其实,在争论之初,我确实怀着蒙混过关的心态,心想一个洋鬼子能懂啥,所以故意以云山雾罩的学问之美,试图令其晕晕乎乎,一头雾水。没想到马赛克先生不是等闲之辈,居然以令人惊讶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句出自孔夫子论语里的话,以其超凡脱俗的典雅风格,自己就可以证明自己绝不是可以任我歪考的俗语。
大家知道,出于真诚的爱国热情,我们堂堂天国的俗语歪考者是决不能输给洋鬼子的,尤其是在我们自己的汉语领地里。为了战胜洋鬼子,扬我国威,我在互联网上广发英雄帖,邀来四方好汉为我出谋划策,贡献点子。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要负也只会负那些没有贼心的人。我的努力嬴来的支援超过了我的预期,最后,我根据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群众的意见,断定“有朋自远方来”就该是一句俗语。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不可阻挡的,我在给马赛克先生的回信中别有用心地指出这一点也是为他好,我们有多年的交情,我不希望他成为阻挡群众的洪流的绊脚石,而被历史无情地搬走;或者成为阻挡历史前进车轮的螳螂,而被碾压得粉身碎骨。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公理战胜,马赛克先生举起了白旗,把“有朋自远方来”收入了他那宝贝的《俗语卷》。在这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公理战胜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新俗语的研究也有了深入的发现。进一步的研究也使我确信,它本来就该是一个俗语,而且绝对是彻头彻尾的俗语,而且和其他俗语相比,它包含着俗人世界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我们就单说其中的那个“朋”字吧!在根据孔老二的小玄孙孔老大的研究,那时的朋友,指的是能够切磋学问,交流信息的人。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可通电话发短信,所以信息极其阻塞,严重显现其不对称的状况。难得有个人来说点事,孔老夫子自然是喜出望外,拿出剩余的束修大肆招待,预期像榨汁机一样榨干来人肚子里的信息水分也不足为怪。大家想想,“朋”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两个月嘛!两月才来一次,比其女子的潮信,好要长上一倍呢!孔子听闻了学问,增长了见识,每月可以多向学生索要点束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加点工资,提高了知识分子待遇。以招待朋友的那些牛肉干计算,其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可观的,难怪他要“不亦乐乎”呢!
到了《朋党论》的年代,这个“朋”字就有点狼狈且用存的意思了。两个斜着的月,就有点不正的意思了。朋比,从字型结构来看,都是由两个同形的部分构成。两个人凑到一块,交流信息,主要是为了能干点啥坏事。斜着的身子在秘密商议,一旁则有大块的牛肉伺候着,“肉食者鄙”这句古语也终于落到了实处,显示出勃勃的生机。近处的朋友,那只能做个串联;远方的朋友来了,那就可以做个并联。串联加上并联,仕途光明一片,也可联袂搂钱。从此再无“捞过界”这一说:和易子而食同理,经过并联,你可以上我这里捞,我则上你那捞。还落了个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某些官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争着要进那些可以搞并联的学校,可谓是深谙此道!大家五湖四海聚在一起,实事求是地讲点经验教训,联络联络感情,互相探探底子,同学就自然成了朋友;他日走动,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了”,自然就有了感情基础,可以狼狈狼狈,朋比朋比了。
如今这个年代,则文明多了,可以说真的已经达到了圣人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之中尽朋友”的大同境地了。不要说达官贵人,就是普通的平头百姓,朋友之多,已经决不是两月一次所能招待得了的了。正是适应了这个变化,我中华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神州大地无处不是筷子和刀叉并举,山珍共海味齐煮。在一大片腾腾的热气之中,就是生人,也一定能被煮熟蒸熟,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英雄不问出处,管它是猫是鼠,团团围成一圈,共同对付食物。酒肉穿肠而过,朋友长留心头。到如今只要一说朋友这两个字,酒肉的香味就会自然而然地飘将出来。朋友不分远近,但是远来的朋友招待起来自然就应该更加热情,更加周到。经济发展了嘛,亏什么也不能亏了礼数,讲究一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平时不吃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吃点;朋友自远方来了嘛!大家何不一起乐乎乐乎?!吃不了的,自然也还可以兜着走;现在提倡勤俭持国,浪费是可耻的,也是不能被允许的。
所以如今只要一举起酒杯,往往就能听见“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经过了不算漫长的历史阶段,这句话本身所包含的典雅色彩褪下,世俗色彩彰显,自然就成了我们宝贵的俗语文化中的一员新兵。可怜的马赛克先生不了解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墨守成规,不懂得与时俱进;历史前进的火车拉响的汽笛,也不能使其惊醒。真是化外之人,我笑其孤陋,怜其顽冥。[b]
闾中妪传
星期四 十二月 06, 2007 8:09 am
闾中妪传
闾中有老妪者,年且六十。小足若三寸金莲然,行走则快疾如风,而性喜闻他人事。文革中,以其嗜窥窗,里闾目为治保。左邻右舍,虽缁铢小事,莫之逃其法眼。因其揭发之功,受赏红袖,套于左臂。其心益炽,欣欣然以编外锦衣卫自恃也。其窥视也益勤。邻人毒之,亦惧之。途遇必以治保主任称之,私则皆呼为“小脚侦探”也。久之,失其姓氏。一日,探得邻人子秘阅色黄之书,阴招东厂锦衣卫。卫旋至,因引破门以入。邻子大惧,嗫嚅不能为言,战栗似糠筛。妪指鼻而詈曰:“汝私阅黄书,今人赃俱获,罪大恶极,夫复何言?!”前夺其书,急以示卫。乃线装《毛诗笺注》也。卫熟视之,唯识毛诗二字,忽北向敬礼再三,窘退。妪欲以为功,请卫。卫怒曰:“彼所阅非黄书,乃皇书也。汝几陷吾!”拂袖不顾而去。妪大沮,不知所以,若有失,色变如土。由是气焰稍减,神气不复。每枯坐而叹息。文革后,朝廷拟清污扫黄,妪闻之,喜不能禁,作雀跃状,忘其老也。疾出红袖于箱底,抚之良久,复套于左臂,而欲奋其当年之勇。然世易时移,终莫之用。闾人皆笑之。此好事者语之,而杨君记之。 吾人增益其文,成是传。呜乎,有妪如此,有卫如此,亦造化弄人也,得无慨叹乎!行人奇之,而吾人苦之,虽哭笑不能也。[b]
闾中有老妪者,年且六十。小足若三寸金莲然,行走则快疾如风,而性喜闻他人事。文革中,以其嗜窥窗,里闾目为治保。左邻右舍,虽缁铢小事,莫之逃其法眼。因其揭发之功,受赏红袖,套于左臂。其心益炽,欣欣然以编外锦衣卫自恃也。其窥视也益勤。邻人毒之,亦惧之。途遇必以治保主任称之,私则皆呼为“小脚侦探”也。久之,失其姓氏。一日,探得邻人子秘阅色黄之书,阴招东厂锦衣卫。卫旋至,因引破门以入。邻子大惧,嗫嚅不能为言,战栗似糠筛。妪指鼻而詈曰:“汝私阅黄书,今人赃俱获,罪大恶极,夫复何言?!”前夺其书,急以示卫。乃线装《毛诗笺注》也。卫熟视之,唯识毛诗二字,忽北向敬礼再三,窘退。妪欲以为功,请卫。卫怒曰:“彼所阅非黄书,乃皇书也。汝几陷吾!”拂袖不顾而去。妪大沮,不知所以,若有失,色变如土。由是气焰稍减,神气不复。每枯坐而叹息。文革后,朝廷拟清污扫黄,妪闻之,喜不能禁,作雀跃状,忘其老也。疾出红袖于箱底,抚之良久,复套于左臂,而欲奋其当年之勇。然世易时移,终莫之用。闾人皆笑之。此好事者语之,而杨君记之。 吾人增益其文,成是传。呜乎,有妪如此,有卫如此,亦造化弄人也,得无慨叹乎!行人奇之,而吾人苦之,虽哭笑不能也。[b]
华南虎传
星期四 十二月 06, 2007 5:48 am
《史记 华南虎传》李拜六版
有周正龙者,陕南镇坪人也,世以耕猎为业。一日,方猎于山间,倦,依石而眠。忽腥风猎猎,正龙惊,藏身于石后。意必有异兽现焉。少顷,辄见一物露草间,黄质黑章,双目圆瞪,额顶覆一巨叶,似荫以憩。正龙大喜,此华南虎也。里人皆以烂草黄称之,而不见于山多年矣。正龙尝见之于图,朝廷以万金悬赏之。正龙世贫,贪其赏,因动心留意,默记其貌,冀他日途遇也。今日见之,恨不能手缚其归,以取花红。然此物受法保护,伤之恐有牢狱之灾。遂取相机,左右前后,悉心摄之。虎似知正龙无伤己之心,移时不动,假寐,意暇甚,若模特然。正龙图毕,揣相机于怀,欲稍近之。断枯枝,惊虎,啸声达层峦,遏行云。正龙虽勇,亦以胆裂,几厥。而时已薄冥,俟正龙回神,已失虎踪影。返,以图示里人,皆不之信。正龙叹曰:汝燕雀尔,不知吾将闻达于世。 翌日,以诣秦岭当事者。当事者,关克也。川东隅自贡人氏,人言其多事好功。正龙献其图,说如是。克以示左右,左右皆称奇不已。弹冠环以贺克,取卿相不远矣。克大悦,赐金万贯,留其图而遣正龙归。克漏夜上表,曰:盛世出猛虎,虎啸振国威!旋登报上镜,一时风光无两,国人为之侧目。然疑者日起。曰:虎何以视人良久而弗动?曰:方饱食入定。闻者或笑其诳。有好事者欲往探之,克惧伤其虎,乃令封山,故莫之近也。 有傅氏者,著文曰正龙图叶大如斗,疑其伪。正龙颇不屑:“此叶之于秦岭,比比而皆是。”克亦嗤之:“足不出户,焉知秦岭之大;一叶障目,焉知国虎之真。”傅不甘,颇引数理成像之术以为证。纸虎之说遂日炽于网。然周傅二人皆难服众,互有以项上人头相为赌约者。 有烈女子名两月丫者,年且三十,而未字人。见图不之信,掩面而泣,曰:天理尚存乎?遂慨然立誓于天涯网:“倘此虎为真,小女子愿与之共赴巫山,行破瓜之礼。”众王老五闻之,皆扼腕,叹己非虎也。此辈非好虎,好色也。吾固未闻好虎如好色者也。一时物议汹汹,声闻异邦。夷人亦奇之,乃刊图于《科学》,语涉暧昧,将信将疑也。适川西攀市有耕民某男,壁挂《山涧溪水图》,祖上所传也。图本无虎,唯青山绿水怪石草木。日闻正龙事,夜梦嬉水溪涧,虎忽至,衔其颈,惊觉。起视壁图,虎赫然在焉。定睛复视之,其纹其姿与正龙虎略不差池。大惑,以闻于媒体。克闻此事,曰:此吾家虎也,岂可偷之。将告有司以护版权也。然心亦疑之,遂上山,期获虎与归。得虎粪少许,宝之。其志益坚,遂弃家以入深山,旬日不返。初,间有虎粪毛发出以示人,久之,虽家人亦失其消息。世人亦渐忘之。有拾柴者,尝于深岭见一尸,已失其头颅。丝缕其衣,稍可辨人形。或曰,此克也。一日遇虎,欲擒以为证,与之搏,不敌而为虎食也。或云克上山种种,皆传言也。时正龙亦病。初,正龙以赏艳羡里闾,及议论纷纭,为媒体追逐,正龙不堪其苦,惶惶竟日,渐废耕猎。而媒体悭吝,不稍给采访之费,是以正龙生计日窘。俗语云,坐吃山空,奖赏虽多,而日耗之,其不逮也远矣。正龙家事犹不如前也。余疑此说亦传言耳。好古者曰:三人方能成虎,关克正龙,仅二人,尚缺一权威人士与之共鸣也。世人不知此理,徒费口舌云尔。子姑待之。
太史公曰:此虎传网络版本既多,余独取李拜六版,无他,以其风格洗练,文词古雅也。李氏有取材者,李氏自当谢之,兹不赘。又曰:吾尝闻秦赵高者指鹿为马,庙堂廊具皆默然,大去常理,颇疑之。今以虎事观之,始知古人之不吾欺也。呜呼!复以此证孟子言,苛政猛于虎,能不信乎!今吾亲见,纸虎之猛,犹胜于真虎也。是故李拜六有诗曰:立此能存照,真伪说纷纭。莫轻纸老虎,纸虎亦伤人。
有周正龙者,陕南镇坪人也,世以耕猎为业。一日,方猎于山间,倦,依石而眠。忽腥风猎猎,正龙惊,藏身于石后。意必有异兽现焉。少顷,辄见一物露草间,黄质黑章,双目圆瞪,额顶覆一巨叶,似荫以憩。正龙大喜,此华南虎也。里人皆以烂草黄称之,而不见于山多年矣。正龙尝见之于图,朝廷以万金悬赏之。正龙世贫,贪其赏,因动心留意,默记其貌,冀他日途遇也。今日见之,恨不能手缚其归,以取花红。然此物受法保护,伤之恐有牢狱之灾。遂取相机,左右前后,悉心摄之。虎似知正龙无伤己之心,移时不动,假寐,意暇甚,若模特然。正龙图毕,揣相机于怀,欲稍近之。断枯枝,惊虎,啸声达层峦,遏行云。正龙虽勇,亦以胆裂,几厥。而时已薄冥,俟正龙回神,已失虎踪影。返,以图示里人,皆不之信。正龙叹曰:汝燕雀尔,不知吾将闻达于世。 翌日,以诣秦岭当事者。当事者,关克也。川东隅自贡人氏,人言其多事好功。正龙献其图,说如是。克以示左右,左右皆称奇不已。弹冠环以贺克,取卿相不远矣。克大悦,赐金万贯,留其图而遣正龙归。克漏夜上表,曰:盛世出猛虎,虎啸振国威!旋登报上镜,一时风光无两,国人为之侧目。然疑者日起。曰:虎何以视人良久而弗动?曰:方饱食入定。闻者或笑其诳。有好事者欲往探之,克惧伤其虎,乃令封山,故莫之近也。 有傅氏者,著文曰正龙图叶大如斗,疑其伪。正龙颇不屑:“此叶之于秦岭,比比而皆是。”克亦嗤之:“足不出户,焉知秦岭之大;一叶障目,焉知国虎之真。”傅不甘,颇引数理成像之术以为证。纸虎之说遂日炽于网。然周傅二人皆难服众,互有以项上人头相为赌约者。 有烈女子名两月丫者,年且三十,而未字人。见图不之信,掩面而泣,曰:天理尚存乎?遂慨然立誓于天涯网:“倘此虎为真,小女子愿与之共赴巫山,行破瓜之礼。”众王老五闻之,皆扼腕,叹己非虎也。此辈非好虎,好色也。吾固未闻好虎如好色者也。一时物议汹汹,声闻异邦。夷人亦奇之,乃刊图于《科学》,语涉暧昧,将信将疑也。适川西攀市有耕民某男,壁挂《山涧溪水图》,祖上所传也。图本无虎,唯青山绿水怪石草木。日闻正龙事,夜梦嬉水溪涧,虎忽至,衔其颈,惊觉。起视壁图,虎赫然在焉。定睛复视之,其纹其姿与正龙虎略不差池。大惑,以闻于媒体。克闻此事,曰:此吾家虎也,岂可偷之。将告有司以护版权也。然心亦疑之,遂上山,期获虎与归。得虎粪少许,宝之。其志益坚,遂弃家以入深山,旬日不返。初,间有虎粪毛发出以示人,久之,虽家人亦失其消息。世人亦渐忘之。有拾柴者,尝于深岭见一尸,已失其头颅。丝缕其衣,稍可辨人形。或曰,此克也。一日遇虎,欲擒以为证,与之搏,不敌而为虎食也。或云克上山种种,皆传言也。时正龙亦病。初,正龙以赏艳羡里闾,及议论纷纭,为媒体追逐,正龙不堪其苦,惶惶竟日,渐废耕猎。而媒体悭吝,不稍给采访之费,是以正龙生计日窘。俗语云,坐吃山空,奖赏虽多,而日耗之,其不逮也远矣。正龙家事犹不如前也。余疑此说亦传言耳。好古者曰:三人方能成虎,关克正龙,仅二人,尚缺一权威人士与之共鸣也。世人不知此理,徒费口舌云尔。子姑待之。
太史公曰:此虎传网络版本既多,余独取李拜六版,无他,以其风格洗练,文词古雅也。李氏有取材者,李氏自当谢之,兹不赘。又曰:吾尝闻秦赵高者指鹿为马,庙堂廊具皆默然,大去常理,颇疑之。今以虎事观之,始知古人之不吾欺也。呜呼!复以此证孟子言,苛政猛于虎,能不信乎!今吾亲见,纸虎之猛,犹胜于真虎也。是故李拜六有诗曰:立此能存照,真伪说纷纭。莫轻纸老虎,纸虎亦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