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酱香弥漫
星期六 四月 12, 2008 10:41 pm
[ 心情: Amused ]
酱香弥漫
文/ 山城子
老伴儿说整个贵州省的人家
就我们还在做酱
是的呀!这是辽西的制作工艺
今天是最后一道工序
我俩悠然到了远古的石器时代
阴阳磨盘霍霍如乾坤旋转
酱香弥漫了儿时的口味儿
太像一集淡淡的黑白抒情片
2008-4-12
于黔中文化村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
星期六 四月 12, 2008 6:25 am
[ 心情: Amused ]
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
文/ 山城子
我没有到过黑龙江,但那里的历史太深刻了我的印象。也是年轻时太爱读些杂书,知道了清朝外交官行程三个月,与沙皇俄国使臣签订了一个公平的《尼布楚条约》。那时的泱泱大国,主权与领土覆盖了整个的黑龙江流域,绝非现在的以江为界。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个什么概念?想起江东六十四屯事件何等悲惨——大批同胞被列强驱赶到江里,然后排枪射击,无辜的炎黄子孙的血,把一江的水都染红了……而前苏联的文化机构,却给所谓“新土地的开发者”系列影片颁奖,军界则把掠夺中国土地,烤食中国幼童的沙俄军官,捧为英雄。那时我擂胸顿足,却只能暗自埋怨中国影界为什么不拍些历史真相的片子,以正国际视听?唉!史实被扭曲了,然也已经历史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是不可以改变的了。幸而还有沿江心以南的大片流域,仍生息着我们的同胞,其中就包括了我要说的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
孔祥忠在网上行走的名字叫天荒一隅。我们相逢在“华语文学网”,相互回帖问候约一年多了。这就是我们既虚拟又真实的全部交往。所以愿意交往,是我喜欢他的诗。天荒兄弟的诗很农家,很日子,很画面,很入耳。读时一如江风拂面,阳光被身,草香袭鼻,鸟啭入耳,惬意着呢——仿佛回到了遥远的东北故土。虽然我的故土与他生活的地方还隔着一个省份,但毕竟是同一的方言,一样的生活与文化习俗,大致相同的景色与分明的四季。相通的部位角落太多,是极易引起共鸣的。
最近搜到孔祥忠的博客,那儿有他制作的电子诗集,凡25辑700余首诗作。浏览其间,一如走在黑龙江畔,一会儿江村,一会儿船上,一会儿田垄,一会儿庭院,正所谓流连忘返了。于是很想介绍出来,与感兴趣的网上诗友共享——无疑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 走进诗人的蹉跎岁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件历史事情。这于个体生命的功过其实难评。也许正是那样的艰苦与磨难,才使叶辛萌发了《蹉跎岁月》的执意表达,激发了梁晓声《那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灵感。毕竟“青春是一条河”,而这条河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恰恰流在了祖国最具体最底层的土地上了。锻炼也好,砥砺也罢,后来锋利了多少知青的执着,敏锐了多少成功者的思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都揣着乡下练就的底气,而跃跃然于各条战线了的呀!
孔祥忠就是一位老知青。他1968年高中毕业,同年冬天既从萝北县县城去到本县太平沟公社兴东大队插队。这是个与前苏联一江之隔的村落,就在黑龙江边度过了他三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那时无心,不料30年后成了他人生宝贵的精神富矿。这两天上网我看到他新贴的诗里仍然念念不忘:“我已完全接受这些完整的日子,我想一生都在那儿/ 我的形象如我的思想同样闪射光芒/ 农民已当我是他们的儿子和兄弟,甚至愿意接纳我/ 做他们的女婿,这一点重要而带有偶然”(《像牛一样活着的感觉》作于2007-12-25)其实,这样真挚的情感,移到当下,是更有现实意义的了,而作为个人,何况还有青春的缠绵植根其中呢?诗人这样的诗,数量颇多,已然成辑,其辑名就是《蹉跎岁月》。
《蹉跎岁月》是孔祥忠25辑电子书的第六辑,存诗近80首。其中的《豆叶黄了的时候》印证了那种缠绵的情感:“豆叶黄了的时候/ 豆枝开始摇铃/ 收割时 我喜欢/ 紧挨着你/ 一起收获金色的大豆/ 或许还有爱情(2004-3-12)”那时生产队都是集体劳动,男女青年在一起,具有天然的情感吸引力。果然,在 《从地里回来》中吸引力就有了发展:“天近黄昏/ 收工了/ 停下活计/ 伙伴们急着/ 从地里回来/ 放慢的脚步使他很快掉到/ 收工队伍最后/ 他高兴这样/ 因为村里身穿豆绿色衬衣的姑娘/ 在后面等他(2004-12-9)”我喜欢这样黑白纪录片一样的表达。如果我是诗中的“他”,该是多么幸福的回忆呀!
诚然,知青上山下乡不是去搞对象(谈恋爱)去了(虽然并不限制),而是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教育什么呢?其实就是要热爱农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变成农民的思想感情。
“江村的人,勤劳勇敢/ 他们珍惜土地,在地垄沟里刨食儿吃/ 他们把村子周围的荒地开垦完了/ 就开江边的,就开江心岛的”( 摘自《江村的人》)这是歌颂,当然体现了热爱。这种热爱甚至可以到具体的人。比如《车老板三屁》“三屁是江村很棒的车老板……讲故事才是他的拿手好戏//田间地头马厩/ 风言风语风趣/ 小伙听了前仰后合/ 姑娘听了只把泪滴”一种很赞赏的口吻,最后说“如果他还活着/ 中央台春节晚会/ 还论不上本山兄弟”。
看来,诗人已经把自己放在农民的身份上说是想问题了。
其实,最现实的教育就是劳动本身:“绿色的农田鞋 灌满泥水/ 白纱布的头巾 裹着头部/ 这不是为美观 而是为了/ 防止蚊子小咬瞎虻叮咬/ 我们的耳朵脖子和脸” “知青和锄头是灭除/ 杂草的唯一手段/ 为了吃饱肚皮/ 我们与草决战” (摘自《知青和锄头是灭草的唯一手段》)毕竟农业劳动是很辛劳的呀——而只有经历辛劳,才知道粮食的得之不易,这才是农民的情感。因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岁月也不全然是“蹉跎”。
◆ 走进诗人的江村情结。
说江村,如果专指,不必说就是诗人曾插队的“兴东大队”所在地那个村落了,如果泛指,还包括他9岁随军人父亲前来“军垦”的落脚点形成的村落,以及位于黑龙江畔萝北县的所有村庄。说情结,诗人于2004-10-10写的《住所》一诗,最可表明心迹:“望着街心公园的草坪/ 那是我40年前的住所/ 在茅草屋的土炕上/ 我曾与外婆相拥而睡// 而今外婆的骨灰已被/ 舅舅带回中原 我总想/ 在40年之后 取回一捧她的骨灰/ 连同我自己 一起洒在草坪里”。体会一下,还有比这样的心思,更情结的吗?
孔祥忠与共和国同龄,至今春他已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整整半个世纪了。尽管大学就读期间离开了几年,但心没有离开,因此毕业后他立刻回到了县里继续为“江村”奉献。他热爱这里的江水江风,他热爱这里的花草虫鱼,他热爱这里的朴实与真诚。
“无论如何,见了黑龙江就再没有爱过其它的河/ 春雨时节,盼望开江/ 听流冰轰隆隆的撞击声响”( 摘自《一生,注定在江上度过》),热爱之情就这样地渗透诗句;
“冒雾的江面,闻几声鸟鸣/ 江湾,闪了腰肢/ 拉网的汉子门,哼哼叽叽轮番拉动纲绳/ 老大把木桩掘进滩里”( 摘自《鱼汛传向春天深处》),热爱之情就这样地抒发;
“村南的河套,山楂开花而紫藤带雨/ 湿地野荷玉立/ 芦花未开/ 水芹菜高过塔头墩上的三楞草”( 摘自《村事》),热爱之情就这样地寄予细腻的景物描写。
诗人更热爱的当然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活生生的劳动人民,并将讴歌奉献给他们。
“春风吹来,田野用手托起/ 一条大江/ 村庄不再寂静/ 女人像上游飘来的冰,晶莹透明”(摘自《江之爱》);“她的红头巾/ 仿佛雪幕中/ 燃烧的火/ 村北面的松树林在轻微地/ 摇摆着绿色”(摘自《小妹砍柴》)——这是讴歌劳动妇女。
“这块地是低洼地/ 有三棱草塔头墩子/ 还长有苕条/ 油桦条和柳树毛子/ 这荒地机车开荒时/ 树条塔墩绞大犁/ 那年冬天/ 老齐头起早贪黑/ 天天去清荒地”(摘自《老齐头开荒》)——这里讴歌的是典型的老农民。
如果说前边所列举的,是很直白的讴歌,那么孔祥忠于2008年3月19日创作的《春回大江》,则是对劳动人民含蓄地整体歌颂。这首诗只10行如下:
春天先是睡在树叶上,随着春雷
一下子跌入大江
从此,春不再脆弱
不再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她乐在江面,翻起悠悠浪花,唤醒沉睡的岛
她轻晃芳香,熏醒梦境中的水鸟
打开门窗,让阳光进入船舱
她抛洒露珠,浸润码头的草地和树林
让白发苍苍的村庄
与闪电一起苏醒,绿得露出原来的模样
春天的意像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无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的春天背景中农民的群体形象。“不再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在联产计酬责任承包双层管理的经营体制下,他们大显身手了。于是“乐在江面,翻起悠悠浪花,唤醒沉睡的岛”。
“轻晃芳香”——那是无数的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扬花时节的摇曳吧?
“抛洒露珠”——那是“阳光”照耀下焕发出来的空前的生产积极性的写照吧?
“绿得露出原来的模样”——那时政策的温度、湿度、养分都适宜的条件下原本可以呈现的“模样”啊!
或说没看出来,不就是写的大江春景吗?其实“大江”也是可以有寓意的呀!那不就是中国农业发展脚步的形象写意吗?事实上诗人直接抒写三农发展的篇章颇多:《最后一匹马》、《老齐头开荒》、《广东菜》、《北大荒的老村》、《国际贸易》、《力波开车》等等,诗人欣喜于农业的长足发展,就跳跃在朴实的词语之间。
江村的情结,小里说是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的情结;大里说就是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大情结。应当说后面的这个“三热爱”,无疑应是当代中国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素养。无此,则是称不起的。
◆ 走进诗人的江村语言。
大凡说到诗人,就绕不过说他的诗作,而说诗作又不能不说其诗作的语言。孔祥忠的诗歌语言具有他个人的风格特色。我曾在他的诗帖上留言说:“欣赏天荒兄弟朴实的东北方言的诗性化语言,(正是这种语言)构建了一种娓娓道来的稳健清丽的(文本)风格。”这种抒写江村的朴实而清丽的语言,我们不妨称之为“江村语言”;这种语言形成的风格,也不妨称之为“江村风格”。这一如陶渊明写田园诗,常被人称之为“田园风格”是一样的意思。
说朴实,是东北方言诗性化的朴实。还是走进具体的诗文本来说吧:“昨天,江村还经历着雨雪交加的浩劫/ 现在一根根无骨的草交错着/ 一腔腔善良的绿” (摘自《初生的绿》)。这里的“一根根”与“一腔腔”就是东北方言,通常说成“一根”、“一腔”,这里用了叠字格,且与拟人格以及“绿”的词类活用综合在了一起,于是就清丽起来,也鲜活起来了。
“西面的山岗,狐狸在夜晚炼丹/ 受伤的马鹿/ 死于饮水的河边/ 野狼不怕村头土墙上石灰涂抹的白圈圈”(摘自《村事》)这几句朴实得不加任何修饰,只如实地说来,但我喜欢镶嵌进来的“炼丹”(也许写作“恋丹”更为准确——系指犬、狐等类动物的交配)与“ 白圈圈”(东北儿童的常用语)两个方言词语。这是其它地域听不到的亲切之声。那么,不加任何修饰也可以诗性吗?当然——尽管没有用积极的修辞,但这是一种白描手法的简捷行走,其效果还是很诗性的呀!而地域之声又增强了特点。
地域之声,最能展示地域的语言特点。比如诗中出现了牦牛与格桑花,一下子就会把你的思绪引到雪域高原,若是出现了长鼓舞与金达莱,就会想到延边的风情。同样,说到狍子和乌拉草,就是大小兴安岭啦。孔祥忠的诗歌里,这样的地域语言特点,也随处可见:
“能像鱼那样生活,就像大马哈那样/洄游到死,绝无怨言/就这么,命中注定要在江上度过 ”(摘自《一生,注定在江上度过》)——嘿!“大马哈”,只黑龙江里有哇!
“‘插根筷子就都发芽’的黑土地”(摘自《一树梨花下不再虚构冬天》)——只有黑龙江畔的土地才是黑色的呀!
“江边的大杨树下,辘轳的井绳/ 换了一茬又一茬”(摘自《鱼水姻缘》)——辘轳的井绳,自是东三省的村头景物呢!
“而岛上的窝棚/ 却越来越低,仿佛被春秋贬为尘埃”(摘自《对江的敬畏由来已久 》)——“窝棚”在东北常见,且有许多村庄的名字就叫某某窝棚的。
“拉网的汉子门,哼哼叽叽轮番拉动纲绳/ 老大把木桩掘进滩里”(摘自《渔汛传向春天深处》)——“哼哼叽叽”,典型的东北方言,不同场合含义也有些差别的。这里是说他们喊号子的声音,而说话因畏惧而说不清也用这个,有了愁事哼唱排遣,也是这个词语。
还有“达子香”、“三棱草”、“龙胆紫”、“ 老柞树”、“马鹿”、“梅花鹿”等等,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出现在句子中,也很有清丽的感觉。
语言的清丽,是指语言表达得干净明白,同时具有韵味不失美丽。
例如:“子夜,船的水轮扑打扑打不知疲倦/ 而孤单使一个故事失眠” (摘自《怀念从黄昏开始》)。这样的句子明白如话,然而用了摹声“扑打扑打”和“不知疲倦”、“失眠”的拟人,就使句子悄然美丽起来。
再如: “江坡,紫龙胆花瓣悄悄收拢/ 这时候一种柔软的声音/ 在花间生长”(摘自《在花瓣缝隙倾听夜色》)。这里不仅有紫龙胆花瓣本身的美丽,且因“悄悄”生出许多韵味;同时“声音”也居然可以“生长”,使句子无形中就俏皮起来了。
又如:“村南的河套,山楂开花而紫藤带雨/ 湿地野荷玉立/ 芦花未开/ 水芹菜高过塔头墩上的三楞草”(摘自《村事》)。这里的语言何等的干净明白,而被苗事物“山楂开花、紫藤带雨、 野荷玉立、芦花未开、水芹菜、三楞草”本身就透出了诱人的清芬了。
诚然,或说孔祥忠的诗歌语言一般是普通话的书面语言表达,怎么就成了朴实而清丽的“江村语言”了呢?其实普通话本来就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且他的诗性化又是借助书面语来处理的,因此那样说确实说出了传统风格诗作的共性。然而又不可忽略上述我指出的存在于孔祥忠诗作中具有地域色彩与个人特点的语言趋势。正是这种趋势,构成了他诗歌语言与别家迥然相异的“江村”风格——这就是我走进诗人的诗歌语言之后所获得的强烈印象。
◆ 行吟当代的江村诗人。
不想去考证历史上谁第一个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的,谁首先呼王维为山水诗人的。我这里却是第一个要称孔祥忠为江村诗人了。或说也没听说过可以这样称呼呀?有什么不可以么?诗经时代有过田园诗人和山水诗人吗?唐代还有边塞诗人,当代军旅诗人又叫得很响,比如周承强。周承祥以抒写军旅生活为主要题材,所以叫他军旅诗人;王维以抒写山水风光为主要题材,所以称为山水诗人;陶潜以写田园题材著名,故称田园诗人。那么,以写江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孔祥忠,完全可以依照上述所举,类推为“江村诗人”了。
孔祥忠1949年1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1958年他父亲随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到了黑龙江畔的萝北县。作为随军家属,他也一起到了这个不毛之地,时年9岁。从此,孔祥忠与黑龙江这条祖国北部的大界江结下了50年的不解之缘。他亲眼看到了父辈垦荒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艰辛和北大荒现在翻天覆地的变迁,特别是当年插队农村的经历,回想起来总让他感慨万千,很想通过一种形式把对北大荒对黑龙江的情感表现出来。但他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直到国家机关大精简提前退下来之后,才有了时间,特别是找到了网络诗歌这个特有的媒介,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诚然,孔祥忠是从小就喜欢诗歌的,并曾自娱自乐地进行习作。这情形与我仿佛,我也是从小就热爱诗歌,中年也发表过一些传统的直白诗,但真正把诗歌当作一回事,也是近几年上了网开始的。但我至今也没出过集子,而孔祥忠已于2005年出了第一本诗集《窥视太阳》。孔祥忠的诗观是“诗歌应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事实上他岂止是贴近,而是完全地沉浸在他热爱的江村的生活当中了。他诗中所反映的江村生活具有历史的跨度,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直至当今整整五十个春秋,其人民公社—插队落户—文革—工农兵上大学—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多种经营—蔬菜大棚的兴起—产业化经营—农业税费全免—种粮补贴等广泛涉猎,如果整理一下,简直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诗史。
所以这样地了解农村,熟悉黑龙江畔江村的生活,是因为他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就一直是为农村服务的。他于萝北县较长时间是在广播电视局任职,那是农村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呀,后来又到县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工商局、科委等部门任负责人,那都是农村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机关。这样的工作经历,不仅为其诗作积累了大量的农村素材,同时也为其诗作的健康明朗积累了深厚的思想底蕴。这也正是他“一发不可收拾”,且正以饱满的创作热情,继续行吟在黑龙江畔,继续以其独特的江村语言,大抒特抒他的江村情结的原动力。这原动力的释放,使他在网上不停地贴出具有浓郁的黑龙江畔风情的新的诗作。这让我看到一位既朴实又勤勉的江村诗人,在那“天荒一隅”情深意执地行吟于江岸、江村的令我羡慕、钦慕、仰慕的实实在在的形象呀!
哦!让我在遥远的西南,在黔中,向当代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致敬吧!期盼他行走的脚步更加稳健,行吟的诗作更加朴实而清丽。
2008-4-9/12于黔中文化村
(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退休教师 李德贵)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子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45
山城子的北美文集:
http://www.maplereview.org/best.php?u=963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观圣火媒传有感
星期四 四月 10, 2008 3:11 am
[ 心情: Amused ]
观圣火媒传有感
文/ 山城子
圣火传递
鬼火拦击
不过是群丑蓄谋已久的
配戏
犬吠声声
无法咬窄天安门的宽敞
今夏的太阳
让你们仰面擦汗
2008-3-10
于黔中文化村
2008-3-10
于黔中文化村
赠郑达夫
文/ 山城子
郑州—嘿嘿—那儿黄河
达于黄海
夫母亲之脚步九曲回环
好儿女—嘿嘿—万万千
2008-3-10
于黔中文化村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樱花树下
星期三 四月 09, 2008 3:56 am
[ 心情: Amused ]
樱花树下
文/ 山城子
我的天空
移入了锦簇的绯情
花开老了
颜色依然粉嫩
且喜新叶来伴
何必远山留连
人的许多实时位置
最宜心情流转
2008-3-9于黔中文化村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2008—北京(外一首)
星期三 四月 09, 2008 12:40 am
[ 心情: Amused ]
2008—北京(外一首)
文/ 山城子
四个阿拉伯字码的活泼
与两个汉字的稳重
相逢 热闹之后是永恒
2008-3-9
海峡两岸
一副担子
炎黄换肩
风雨中一直担至今天
2008-3-9
于黔中文化村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爱与美的现实关照——赏读迪拜的《裸神》
星期二 四月 08, 2008 9:54 am
[ 心情: Amused ]
爱与美的现实关照——赏读迪拜的《裸神》
文/ 山城子
我读过青年诗人罗锡文的诗集《裸舞》,内中还有同名的单诗以及《裸睡》《裸奔》《裸泳》。他的诗,朦胧在唯美中,且句与句之间透出的深奥情怀,往往使我却步,但又不想离开——也许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因都有个“裸”字,这使我想起迪拜的《裸神》。迪拜的诗却是在明丽中唯美,句与句之间情怀的默契也是明朗着的,当然也是真正的诗。——尽管美国的荧石先生在“酷我北美枫”网上将其贬为“拖拖拉拉, 节奏松松垮垮, 缺乏诗意……近于小说”之列,我却不以为然。
最初看到迪拜的《裸神》是07年的夏天。那时“华河杯”2007中外华文诗歌联赛还没有终评,该篇已经初选上来,排在靠前的位置,终评却升至第三,荣获二等奖。我不大喜欢阅读有许多外国人音译名字(有音无义没一点生气)的作品,也记不住《荷马史诗》中的众多人物与故事情节,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裸神》的欣赏。初读近10个月之后,这回是打开了第四期《北美枫》第8页,在老花镜下真真亮亮地重新赏读起来。正值黔中四月初,小区迎春树丛还开着最后一批嫩黄,而小桃红与紫荆正比肩竞美,樱花已有大朵大朵先占了枝头,以下无数的蓓蕾启唇待发。老伴穿越它们去给附近的一家幼稚园义务拼音去了,家中闲下来我自己,不享受一回“爱与美”的陶冶,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吗?
其实不论写什么题材,也不论取什么形式,诗写者观照的不可能不是现实。就说这篇《裸神》,取材于西方古代诗史,形式以小小的诗剧模样,其关照点还是现实的“爱与美”。更准确的表达应是:诗人是以其独特的“爱与美”的观念,来关照这个现实的人类社会。如不写成诗而直白,仿佛说:“人们啊,爱,就这样炽烈地爱!爱是美的,是神圣的呀!我们应当把世界变成一个爱与美的场所呀!”
如果从诗的主要构成部分来说,“爱”就是《裸神》的意境,“美”就是它的文本形式。
● 先从文本形式说吧——这里是“美”。
全诗分为上篇与下篇两部分。上篇38行,下篇也38行,除起兴节2行外,其余全都3行一节,完全的对称美。且有前饰3行,后缀3行,完全的对称美。且上篇是“太阳”,下篇是“月亮”,上下篇的小标题,也是这样的对称美哩!
既然诗人唯美的意向连整体形式、小标题都不放过,就不必说语言了。迪拜的诗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的书面语。他既不口语化,也不粗俗化,而总是热烈着他做为“男色文化探索者与体验者”的严肃与认真,尽其可能地成全为暖色调的鲜丽的“语言美”。
请看序曲的前两行:“绿色的山野,奔驰的是两个美丽的少年/ 美丽的少年,共同驰骋着一匹白色的骏马 ”——绿色的是山野,白色的是骏马,其颜色的鲜丽衬托着“两个美丽的少年”。而顶针格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美丽,且提起读者的注意,这不是《康定情歌》连续剧里那样马背上的少男少女,而是“两个美丽的少年(男孩)”,所呈现的是诗人所追求的“男色”的美。
进入正文,美则体现在舞台一样的背景与诗剧一样的倾诉之中。这样,视的效果与听的效果就合美成一个个意象的镜头,来不停地欣慰读者的阅读感觉。——应当说这是文本形式的一种创造。它不是纯诗剧的形式,而仅仅是诗剧的模样,而创造就在这“模样”上。这叫美在“似与不似之间”。著名评家陈铭华说:“严格地说,这是一首不成熟的‘史诗’,惟其‘不成熟’而非完全的失败,我们应当给予作者的企图和努力作出肯定。”评家的善意显而易见的了。但我说陈先生是太拘泥于“史诗”的见解,而失察于这种睿智而其实是“成熟”的创造了。倘若迪拜真的写成了“史诗”,或者写成了两折诗剧,那倒是真真地“不成熟”了。本篇的诗文本的诗意美,正是通过这种创造传达给审美者的。
美籍著名华人诗人非马先生的评语是:“诗的结构及文字都相当圆熟,有西方史诗或诗剧的味道。”这里的“圆熟”与“味道”,正是笔者上述所论观点的高度地概括呀!
我还想就“味道”展开深入一下审美效果的体验。随便地拿出一节吧:“爱琴海啊,什么时候,你悄悄地变了颜色, / [阿喀琉斯泪流满面]:海神,我再也看不到/ 你平静的蓝色,黑色的深渊弥漫了你的血液”——这是上篇的第三节。这里大胆而坦然地嵌进了“[阿喀琉斯泪流满面]”这样的戏剧脚本的表达形式,其视觉效果何其强烈呀!而于前于后的倾诉,因有了视觉画面的陪衬,其听觉效果也就更强烈了(其实是为了听觉效果才这样设计的吧?)。诚然,这样的笔墨若是只限两三处,其“味道”就难以为继,但迪拜全篇所用达到了12处,恰到好处地坚持了这种独创出来的“味道”,得以贯彻始终。
掩卷想及迪拜严肃面容镜片后面的深邃的眼神,在他动笔之先,一定有了这样集合整体美的设计。其为诗的认真态度,令人肃然。这与我习诗的顺手拈来小景小情乃至琐事,敷衍欣慰一回过程,迥然不同。因而造成的审美效果,也就天上人间了。我也曾沉浸在迪拜在《成都的男孩》那样沉静的客观叙述美里,这回却是领略在翻滚着热烈情怀的史诗或诗剧般的“味道”美里了。这也使我体会到了,或者说直接看到了迪拜他致力于“男色诗歌传统美学的探索”艰难而活跃的步履。他正在勇敢地行进在美的道路上。
● 再从意境上谈吧——那就是“爱”。
《成都的男孩》那里,爱的何其沉静、深挚、细腻;而《裸神》这里却爱得炽热、奔放、粗犷。用资深著名诗评家谢冕的话说:“此诗把抒情的背景置放在大史诗环境中,在神秘而雄浑的氛围中展开炽烈的情感风暴。语言华美而有力。”——先生说的极是。只有这种有力而华美的语言,才能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表现粗犷、奔放、炽热的爱的情感。或者说这样的“爱”的意境,正是通过这样的文本形式及有力的语言而形成、而凸显、而实现的呀!
“亲爱的,你再把我搂紧点,搂紧一点”——序曲中的这反复,就已经奠定了炽热的基调。而当进入正文,语气助词“吧”“啊”“呀”的使用,不仅高涨着炽热,同时也奔放、粗犷起来。听听那呼唤:“爱琴海啊”“爱人啊”“海神啊”——多么的强烈与高亢;“火焰啊,燃烧吧,把乌云烧得通红”“唱起来呀,跳起来呀,都舞起来吧”“ 让风刮得猛烈些吧”——多么的急切与奔放。别小看了这些似乎没有意义的语气助词,少了它们,诗的气势有这样的“雄浑”吗?同样,如果不是把这些语气置在大史诗的背景下,又如何让人感到一种“神秘”的色彩呢?这就是意境的巧妙造成的因素之一。
下面再具体些吧,随意拿出来一节说:“我不再需要任何盔甲,我不再需要任何武器/ 你是我唯一的呼吸,我只祈求能把最赤裸的躯体 / 呈现给你,来吧,赫菲斯申,来吧,来到我的身边 ”这是下篇的第六节。第1行以“不再需要”的倾诉构成的意象,是通过排偶句实现的,排偶必然使语言而变得更为有力;第2行连接到第3行的前四个字所构成的挚爱意象,则是通过“呼吸”的借代,“赤裸”的修饰,而传达了爱的炽烈;第三行大声呼喊的意象,是“来吧”的反复,造成了爱的急切与奔放。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诗境的创造来自意象的构成,而意象的美丽构成借助了积极的修辞。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明白一首诗的诗旨与诗艺是如何相溶在一起的,是如何形成的意与美的统一的,因而也就不明白诗何以既是文学体裁又是语言的艺术。
诗人迪拜无疑是娴熟了诗的固有的这样的内在,因而在创作实践上,也娴熟于这样的技巧。例如
“乌云已经布满了天空,雷电有了蓄势的声响, / 狂风刮起来了…”这样的分句排比,或者成分排比错落全诗凡12处,从而强有力的语言气势不断得到加强;“让我再好好地看你,让我再尽情地 吻你,”这样力度如围棋中双子并行的排偶句,诗人共用了11次;另有5处反复产生的语言力度。至于拟人、比喻、夸张、借代、承递、顶针、词类活用等修辞格的使用大约20处。正是这些积极的修辞手段的穿插运用,不仅构成了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同时也造就了“爱”的炽烈、奔放、粗犷的诗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诗人的“爱与美”的现实关照。
2008年4月初于黔中文化村
(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退休教师 李德贵)
附: 《裸神》
迪拜
序曲:
绿色的山野,奔驰的是两个美丽的少年
美丽的少年,共同驰骋着一匹白色的骏马
亲爱的,你再把我搂紧点,搂紧一点.
**上篇 普特洛克勒斯:阿喀琉斯的太阳
让特洛伊的火焰再高一些吧,爱琴海的海水也无法熄灭
——阿喀琉斯的喃喃低语
乌云已经布满了天空,雷电有了蓄势的声响,
狂风刮起来了,特洛伊所有的树木都在颤抖,
远方的战舰在摇晃,海啸,它即将来临
爱琴海啊,什么时候,你悄悄地变了颜色,
[阿喀琉斯泪流满面]:海神,我再也看不到
你平静的蓝色,黑色的深渊弥漫了你的血液
你怎可如此离我而去,撇下我在世间承受孤独
[抚摩着普特洛克勒斯赤裸的尸体]:爱人啊,
从此后,我将只能手执长剑面对寒冷的月光
人生中将长久地停止去寻找快乐,也不够来回首
那曾经有你笑容的所有岁月,海神啊!我请求你,
以摩西的长剑赐给我他还能片刻的呼吸
[阿喀琉斯吻着普特洛克勒斯没有呼吸的手臂,
他的腿,他的脚,嘴唇在他的脚上长久地吻着]:
我生命的一半已经消逝:名誉和爱!----不!全部!
天空将不再是蓝色,大海将不再是蓝色,我手中的
剑已经失去了光芒,----难道,[痛悔地]特洛伊
是对我的惩罚,我永远失去了我星夜里的裸神......
普特洛克勒斯,我的爱人,我的一生,你终于
在我的身边,让我再好好地看你,让我再尽情地
吻你,今夜,我将第一次在锦帐外丢弃我的长剑
在我的床上,只需要有你,无论你是否已经远离,
我只想用我赤裸的躯体,来追忆你永远的欢颜
用我燃烧的一生,来温暖你渐渐冰冷的胴体
跨越冰冷的海水,庞大队伍的征战是我无可弥补的
错误,一切都带走了,无法寻找的我的快乐,唤不回
时光的倒流,普特洛克勒斯,我的爱人,天的赐予!
让我再拥有你的气息,存放进我的生命里你专属的
领地,让我再一次轻轻地听你每一个夜晚的低语,
让我在海啸中吮吸你的最后一滴唇液,火焰升起之前
火焰啊,燃烧吧,把乌云烧得通红,让雷电烧得更亮
点燃特洛伊所有的丛林,爱琴海的堤岸将成为你的
祭奠,[阿喀琉斯握紧了普特洛克勒斯低垂的手,哭泣]
在爱琴海的翻涌中,在特洛伊的火光中,普特洛克勒斯,
我的爱人,你将成为漆黑的天际里指引我欢笑的唯一的
星辰,当风中我的锦帐开启的时候,我的唇边有了第一个吻
**下篇 赫菲斯申:亚历山大的月亮
托罗斯山再高,也高不过你额前的发线
——亚历山大的悼词
欢腾起来吧,金银的杯盏已经扔得满地,丛林和
大地给了它们昏睡的归宿,黄叶会飘起来,狂风
也会来到这里,唱起来呀,跳起来呀,都舞起来吧
这是英雄的年代,从黑海到红海,越过地中海
抵达波斯湾,已知的尽头,河流染成了血色
我们的英雄呢,亚历山大,你在哪里,赫菲斯申?
[旁白]:这两个混蛋,早就找到了好的去处,薄薄的
寝帐,连门都来不及关,就已经倒在了一起,[亚历山大偷笑]:
我的可人儿,你不要心急,你要等候我的最后一口美酒
还有半口酒,我要你用嘴唇来接,让那芳香溢满
我们的长夜,赫菲斯申,我的爱人,赫菲斯申,
我的生命,我再也无法等候,让风刮得猛烈些吧
我不再需要任何盔甲,我不再需要任何武器
你是我唯一的呼吸,我只祈求能把最赤裸的躯体
呈现给你,来吧,赫菲斯申,来吧,来到我的身边
在这里,你是我的国王,我们的锦被是你的权杖
让我为你解下疲惫的盔甲,让我为你盛一勺沐浴的
甘霖,让我为你脱去泥泞的战靴,在脚边轻轻呵护
让我来,你柔软腹下的羞赧,让我为你取下,我要亲手
洗净,缀为我战甲的点缀,我要吮吸你的伤口,让神灵
赐佑,我要把你的爱液涂在我的剑柄,以勇士的烈骨煅烧
你将永享爱的铭文.让我亲吻你的眼睛,让我亲吻
你的嘴唇,我要用舌苔摄取你夜晚的守侯,我要用
唇液洗去你手臂的浮尘,我将在长夜安枕它的温柔
[赫菲斯申的轻吟]:尊贵的陛下,我的爱人,地中海
汹涌的海浪为你独一无二的身躯做了洗礼,巴比伦的
鲜花已经做了你皇冠的缀饰,亚美尼亚山是你王座的基石
爱人啊,我愿跪在你的脚下,亲吻你的足迹和大地,亲吻
你的疲惫,抚慰你的颤栗和伤痛,为你铺好床褥,撒上
刚刚绽放馨香的花瓣,以星辰的裸露等候你的脚步轻盈
[亚历山大和赫菲斯申发出了爱的呻吟]我要你的一切,
我要你的一切......我要你赤裸的躯体上,每一块交织的
痕迹,我要你曾经的美妙春光,直到下一个星夜的来临
[亚历山大]:阿喀琉斯充溢着爱的眼睛在星光中闪烁,
[赫菲斯申]:普特洛克勒斯的嘴唇永远是那样的似水柔情,
神啊!请所有的星辰退场,让爱人的缠绵为我点亮夜的深沉
后记:
古老的希伯莱,有一个美丽的少年
美丽的耶路撒冷,有一个圣明的君王
太阳升起来,照亮了佛罗伦萨
发表人: 山城子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山城子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十月 2025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新茶飘香,来饮一杯吧!
山城子纸质发表总目录:
http://www.coviews.com/weblog_entry.php?e=7102
连络 山城子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山城子
注册时间 : 星期五 四月 08, 2005 2:15 am
来自 : 贵州平坝
职业 : 中学教师
兴趣 : 到家歇歇脚吧!这里有贵州的绿茶,给你泡一杯。
留言板
小寒斋主人
星期四 七月 01, 2010 9:24 am
非常的感谢山城子老师 对我诗歌的批评。我是哪个农村娃啊,我能感受到你评点中的认真与诚坦,这使我有点语无伦次,因为感动,也因为超过了我的期待,再次说声谢谢你!你批评得很好,我要慢慢想一下你的话,我想会一定能使我的写作更进一步的。
风动
星期一 二月 02, 2009 9:45 pm
给山城子老师送来迟到的祝福。。。
蔡利华
星期四 一月 29, 2009 1:07 am
祝李兄新年快乐!和山城子先生.--------
红梅瑞雪岁已初,浓浓乡情迎面铺。
坐上老客笑乡音,执笔欣然朝天抒。
肖今
星期三 一月 28, 2009 6:51 am
山城老师,我来拜年了.
祝你牛年健康快乐
山城子
星期三 五月 28, 2008 12:00 am
谢谢katbai前来问候!
山城子也问你好!
katbai
星期五 五月 23, 2008 7:43 pm
问候老师!!!愿一切安好!
katbai
星期五 五月 23, 2008 7:42 pm
为灾区受灾的同胞们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山城子
星期六 五月 17, 2008 8:32 am
谢谢肖今的关心!
我们黔中一切安好!
肖今
星期二 五月 13, 2008 11:17 am
山城老师是四川的吗?
你那儿一切都安好吧!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六 六月 10, 2006 9:39 am
文章数量 : 774
Blog(博客)历史 : 7061 天
回响总数 : 27
观看人数 : 1474715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