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五年功,台上一分钟
星期五 一月 29, 2010 11:27 pm
作为犒劳皮皮期末考试取得不错成绩,我俩就在喜年来撮了一顿晚餐。饭毕,想起上周约好去花雨石做脸,可刚刚已答应皮皮去书店看书。正想电话推延,皮皮却说,妈妈去吧,约好的就应该去啊,书店明天我们再去。在皮皮再三支持下,我们便去了美容店。
皮皮喜欢去,是因为那里有漂亮的姐姐,她们喜欢她,把她当娃娃,说赞美的话给她听,拿好吃的东西给她吃,正符合她好动的性格。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在临走前,姑娘们说想想看看皮皮跳舞。皮皮既想表演又有点害羞。她问你们会唱歌吗?意思是你们唱歌我才跳舞。姑娘们问,那你喜欢什么歌?皮皮说,你们唱什么,我就跳什么。姑娘还是没有动静,于是皮皮妥协地说,那我先唱歌吧。周折了一番,皮皮的歌声终于亮出来了,她又SHOW出她的《茉莉花》,引来了众姑娘热烈的掌声。后来又跳了一首《娃哈哈》,我们在姑娘们的欢送下走进了尚未安静的夜色中。
路上,皮皮对我说,妈妈,姐姐说多排练排练,意思是现在还不够好吧?我没想到皮皮这么敏感,能听出言外之音,说明她细小的心已有了反省的自觉性。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否恰当,我说,皮皮今天的表演很好,当然排练是为了更加完美,将来如果皮皮想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的话,那是必须要好好排练的。虽然看不到后座的皮皮脸上是什么表情,但我已感觉到她认可老妈的话。她说,妈妈,我也去台上表演过了。我说,是啊,你们在台上成功的表演,在台下是不是练了很久?她说,对的。台下五年功,台上一分钟。我们老师说。我说,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就需十年功。皮皮马上纠正道,不对不对,先台下后台上。哈哈,我为皮皮的认真舒心而笑。
读书笔记:借茶续茶
星期五 一月 29, 2010 9:46 pm
读书笔记:借茶续茶
读书叙茶
那天在新华书店偶尔看到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匆匆翻了数页,感觉清新自然,如一杯茶香涌自心底。于是,有了欲读之心。书页不厚,书面白底绿案,像茶的新绿,加之久闻作者大名而从未真正阅读过他的书,这样买书便有了动机。我有个坏习惯,看中的书除了内容中意装帧也要满意,这样才肯破费。别误会我是藏书者,美其名而已。当时,书没买下来,因为我还有个打算,除了书店购买正价,其实还有别的更实惠的选择,那就是摊头和网上购书,用最IN的说法就是“淘宝”。
当晚,我就上卓越网,进入我久违的主页,找了好久才算找到林先生的书,顺便订购了其他的读物。两三天后,书及时送到了公司。一本一模一样的书大概便宜近十元,小小的满足有时会给人带来一段好心情。
好像有这样的意思,说书是借的好读。因为借来的书有时间限制,得赶快读完好归还,而自买的书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看,什么时候读完并不存在额外代价。所以学生时代读了较多借来的书,而参加工作以后买得多却越读越少。难得能拿起一本书,一读到底。在《平常茶非常道》之前是土耳其作家写的《我的名字叫红》,此书一翻已过两年。为什么会这样?我总结了一下,应该是唯有书与我心灵相通时,我才有迫切与它交流的心情。当第一眼在书店看到林先生的茶道,便萌生许多好感,彼此间有些感应。拿到书后,每天晚饭时必读一两篇,偶尔失去时间,心里依然挂念,仿佛什么事没做。
一边读着平常茶里的非常道,一边在心里温热自己与茶的点点滴滴过去。喝茶的习惯至今未养成,但对于茶从树到杯的过程我却深有体验。在我们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树和栗子树,我对它们有一种抹不去的骄傲感,离家越远这种感觉就越深越浓。
茶事往矣
尽管十多年未近茶事,采茶叶、摘茶籽、捡茶枝、泡茶、端茶、送茶……时间就这样被串起,从几岁到几十岁。茶香,由浓及淡,由近及远,由密及稀,却也盘踞心间一生不移。
最先消失的是茶厂,不知是何年,厂里搬进了织布机,宣布下吴村从此再也没有茶叶加工厂了。是茶树先被砍掉才撤消茶厂,或者是因无收茶叶的主而砍了树,或者根本就因为采茶收入太少而茶叶售价太低所以采茶和加工茶的人都兴致大减……如此种种,若要考证,也非难事。前几年,姨妈还打电话告诉我,她家种了一亩茶树,希望我在上海这边给他们找找销路。当时我很高兴,觉得咱们那绿化的地终于又热起来了,终于不再荒废,而且我马上就去一家茶店说这事,店主非常感兴趣,因为行家都知道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的江南养茶。可惜后来没有再下文。直到上礼拜三,大哥回新疆,大包小包,我问他是些什么,他说烟和茶。我说买茶就该向姨妈家买,大哥说这就是他们的,茶叶虽好,只是做工和包装次了些。这就是农村的品质,纯朴,内心永远比外表出色。
与茶有关的事,都聚集在十岁以前的日子。茶山就在屋背后,几分钟路。每天一放学,一群孩子就往茶山奔去。虽然大家各采各的,没有人与你比,好强的我,却总是希望比别人采得快、采得多,交到妈妈手里的不仅是几毛钱的收获更有我得胜的喜悦,也为证明给妈妈看——我不是寄生虫。两三毛一斤,每个傍晚也就能采两三斤。茶叶片子看起来多却不经称,浓浓的茶汁很快就能浸透娇嫩的手指,氧化之后是一层如漆的黑,肥皂也洗不掉,只有让时间去洗濯。之于采茶,我总是一边喜一边忧,喜的是能为家出力,忧的是黑乎乎的手真的很影响面容(爱美之心女为甚)。
每到谷雨之后,茶山就像集市,遍野采茶人。大家有说有笑,却不误手中活。有些人左手右手双手齐上,像飞鸟啄食,堪谓眼疾手快,一袋烟的功夫,篓筐里就盛满绿色。直到现在我还能依稀记起这种感觉,手缓缓伸下去,让绿叶掩没瘦削的手臂,一股清凉的暖意渗入血液,令人兴奋和欣慰。那时孩子们一般都是提着菜篮子,小巧,又容易满上。也有背鱼篓的,样子像一条鱼,比茶篓容积要小些,重量也轻得多,我就喜欢这样的篓,真塞的话,也能塞很多茶叶。常常回到家出茶时,接近底部的茶叶已发焦,实在是压得太严。
从茶山采来的茶叶都卖给了茶厂,而田梗的茶叶才是自家的。白天采的茶叶,晚饭间就得炒出来,父亲的手在那时就像钢铁做的,好像任何坚硬的东西都能在他的用力之下柔软。有时他不在,我便充当起角色,这难不倒我,只是比较费劲也比较费时。这是在干活,却无比乐趣。晒干的茶叶就像干菜,我想如果这是一头卷发那肯定很漂亮,蓬乱而富有线条。通常农忙过后,天近秋色,雨意绵绵,午后闲时,母亲就拿出蜷曲的干茶,放在热锅里焙。我不由分说当烧火工,那时怎懂“夜火培茶香”,也未曾听过陆羽《茶经》,只知道茶苦,浑然不知其香,所以对本不喜欢坐坑烧火的孩子来说,要时不时递毛草柴以保持轻火恒温,就是考验她的耐心。但没有办法,做与不做,都是你做。焙好的茶叶,母亲就用塑料袋扎好,放在罐子里。这茶叶一是待客二是送人,所以每年都不会有多余,年年都能喝上新茶。
缘由茶起
从小与茶为伴的我,至今也没养成茶习。当知道喝茶还能称品茗时,我才有点明白过来,一个品字道出茶的意境。也是那一次他说功夫茶之道深,让我开始懂得生活如烹鱼,急缓需自如。尽管自己依然不茶,但当回礼时,总会先想到茶,因此以茶代礼便成了我与友人间的一种往来函。去年,JOHN途经上海时,我送他一些龙井,茶主说龙井易泡。一年之后又见,问他中国绿茶如何。他说,很好喝,舍不得喝,朋友来了也不给喝,就自己喝,发现喝茶瘦身了。我知道他这么说是出于礼貌,确实来自沙特的JOHN每次必赠礼物给我,我见他还算识中国茶,所以这次又精心挑选了一套很有古中风味的蓝调茶具,他异常高兴,连连谢我。
说到茶具,自然转到我的工作,接而就是我的上司。上司是福建泉州人,他就像林老说的每日必茶。在他办公室摆有一套齐全的茶设备,从烧水、消毒茶具、泡茶……应有尽有。初来乍到,这一切对我来说太陌生,我只会简单地茶叶放杯里开水一冲,而且在我印象里功夫茶功夫茶是要有功夫的(呵呵,武功的功啊),所以起先我会先问一下要不要泡茶,而上司大概也理解,他会说“我自己来”,这样我便省力了。私下里,我就讨教他的贴身司机,偶尔练练手。烧水、冲水、洗茶、倒茶,看起来也不复杂。可是我却在其中一关痛了几次,那近百度的水,真有钻心的疼(不信,你试试)。恨不生于闽,不由暗叹。
如果你有留意,随便走进一家茶店,七八成是福建老板。卖茶者能不泡茶吗?我和皮皮常去朋友的布艺店,隔壁就是茶店,老板是一位福建女子。皮皮不怕生,老往茶店串门,我以为她们的糖果吸引了这小丫头,却没料是她们的茶香。她拉着我非要去她们茶店坐坐,大人总是怕难为情,尚未成友,平白无辜去光顾,不适宜。小孩子才不管这些,她大大方方坐在茶桌边,于是那女子就娴熟地泡茶、倒茶、递茶,皮皮毫不客气,一饮而尽。真没想到孩子也识茶味,当年的我、今天的我莫不都不及这六七岁的黄毛丫头?是如今的生活非常敞开,海绵一样的孩子心具有超强的吸收功能,这也是我和孩子为什么可以促膝谈心,像同龄人似的。
群是生意人,没有太多时间消遣,偶尔来寒舍小坐,我就拿出在公司练得的泡茶功,与她边斟边酌,彻底恢复我们原始的闺女形象。虽然群说她很大大咧咧,但她善解人意,能知你肚肠,梳理你的心事。如此性格不一的两个女人,凑到一起却无话不说,这像从不茶的我却与茶有挥之不去的情愫。
那是盛夏的午后,鹤雨、鹅塘村村长、我,三人饭后落座,茶上,然后谈天说地。这时并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但那一刻始终生动着,就像挂在眼前的壁画。若干年以后,重逢,提起往事,便可以这样说:曾经我们坐在明亮的窗前,度过一个茶香弥漫的美好的下午。
有次,BOSS指着一只盒子说:这给你。我愣了一下,是茶,但我不喝啊。打开盒子,知是两罐茶叶,其中有一罐略拆,这样也不好再送人了。我把原封的送给了同事,还有一个罐给自己。也许每天受茶韵之熏陶,竟然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往杯里放几片茶叶,淡淡地感受着茶香味。BOSS喜欢喝白茶,因有天他说龙井有点苦。我不知道白茶是什么味,偷偷取几叶来尝尝,果然自头至尾这茶有种泌人心脾的气韵。它体形轻盈简约,茶味淡雅清纯,完全不同于铁观音的那种深邃暗藏,倒是很适合作为忙时偷闲的饮品。看来,近茶者,也茶也!
近茶者,是否也近心呢?
2009.6.19——9.20
读书叙茶
那天在新华书店偶尔看到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匆匆翻了数页,感觉清新自然,如一杯茶香涌自心底。于是,有了欲读之心。书页不厚,书面白底绿案,像茶的新绿,加之久闻作者大名而从未真正阅读过他的书,这样买书便有了动机。我有个坏习惯,看中的书除了内容中意装帧也要满意,这样才肯破费。别误会我是藏书者,美其名而已。当时,书没买下来,因为我还有个打算,除了书店购买正价,其实还有别的更实惠的选择,那就是摊头和网上购书,用最IN的说法就是“淘宝”。
当晚,我就上卓越网,进入我久违的主页,找了好久才算找到林先生的书,顺便订购了其他的读物。两三天后,书及时送到了公司。一本一模一样的书大概便宜近十元,小小的满足有时会给人带来一段好心情。
好像有这样的意思,说书是借的好读。因为借来的书有时间限制,得赶快读完好归还,而自买的书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看,什么时候读完并不存在额外代价。所以学生时代读了较多借来的书,而参加工作以后买得多却越读越少。难得能拿起一本书,一读到底。在《平常茶非常道》之前是土耳其作家写的《我的名字叫红》,此书一翻已过两年。为什么会这样?我总结了一下,应该是唯有书与我心灵相通时,我才有迫切与它交流的心情。当第一眼在书店看到林先生的茶道,便萌生许多好感,彼此间有些感应。拿到书后,每天晚饭时必读一两篇,偶尔失去时间,心里依然挂念,仿佛什么事没做。
一边读着平常茶里的非常道,一边在心里温热自己与茶的点点滴滴过去。喝茶的习惯至今未养成,但对于茶从树到杯的过程我却深有体验。在我们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树和栗子树,我对它们有一种抹不去的骄傲感,离家越远这种感觉就越深越浓。
茶事往矣
尽管十多年未近茶事,采茶叶、摘茶籽、捡茶枝、泡茶、端茶、送茶……时间就这样被串起,从几岁到几十岁。茶香,由浓及淡,由近及远,由密及稀,却也盘踞心间一生不移。
最先消失的是茶厂,不知是何年,厂里搬进了织布机,宣布下吴村从此再也没有茶叶加工厂了。是茶树先被砍掉才撤消茶厂,或者是因无收茶叶的主而砍了树,或者根本就因为采茶收入太少而茶叶售价太低所以采茶和加工茶的人都兴致大减……如此种种,若要考证,也非难事。前几年,姨妈还打电话告诉我,她家种了一亩茶树,希望我在上海这边给他们找找销路。当时我很高兴,觉得咱们那绿化的地终于又热起来了,终于不再荒废,而且我马上就去一家茶店说这事,店主非常感兴趣,因为行家都知道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的江南养茶。可惜后来没有再下文。直到上礼拜三,大哥回新疆,大包小包,我问他是些什么,他说烟和茶。我说买茶就该向姨妈家买,大哥说这就是他们的,茶叶虽好,只是做工和包装次了些。这就是农村的品质,纯朴,内心永远比外表出色。
与茶有关的事,都聚集在十岁以前的日子。茶山就在屋背后,几分钟路。每天一放学,一群孩子就往茶山奔去。虽然大家各采各的,没有人与你比,好强的我,却总是希望比别人采得快、采得多,交到妈妈手里的不仅是几毛钱的收获更有我得胜的喜悦,也为证明给妈妈看——我不是寄生虫。两三毛一斤,每个傍晚也就能采两三斤。茶叶片子看起来多却不经称,浓浓的茶汁很快就能浸透娇嫩的手指,氧化之后是一层如漆的黑,肥皂也洗不掉,只有让时间去洗濯。之于采茶,我总是一边喜一边忧,喜的是能为家出力,忧的是黑乎乎的手真的很影响面容(爱美之心女为甚)。
每到谷雨之后,茶山就像集市,遍野采茶人。大家有说有笑,却不误手中活。有些人左手右手双手齐上,像飞鸟啄食,堪谓眼疾手快,一袋烟的功夫,篓筐里就盛满绿色。直到现在我还能依稀记起这种感觉,手缓缓伸下去,让绿叶掩没瘦削的手臂,一股清凉的暖意渗入血液,令人兴奋和欣慰。那时孩子们一般都是提着菜篮子,小巧,又容易满上。也有背鱼篓的,样子像一条鱼,比茶篓容积要小些,重量也轻得多,我就喜欢这样的篓,真塞的话,也能塞很多茶叶。常常回到家出茶时,接近底部的茶叶已发焦,实在是压得太严。
从茶山采来的茶叶都卖给了茶厂,而田梗的茶叶才是自家的。白天采的茶叶,晚饭间就得炒出来,父亲的手在那时就像钢铁做的,好像任何坚硬的东西都能在他的用力之下柔软。有时他不在,我便充当起角色,这难不倒我,只是比较费劲也比较费时。这是在干活,却无比乐趣。晒干的茶叶就像干菜,我想如果这是一头卷发那肯定很漂亮,蓬乱而富有线条。通常农忙过后,天近秋色,雨意绵绵,午后闲时,母亲就拿出蜷曲的干茶,放在热锅里焙。我不由分说当烧火工,那时怎懂“夜火培茶香”,也未曾听过陆羽《茶经》,只知道茶苦,浑然不知其香,所以对本不喜欢坐坑烧火的孩子来说,要时不时递毛草柴以保持轻火恒温,就是考验她的耐心。但没有办法,做与不做,都是你做。焙好的茶叶,母亲就用塑料袋扎好,放在罐子里。这茶叶一是待客二是送人,所以每年都不会有多余,年年都能喝上新茶。
缘由茶起
从小与茶为伴的我,至今也没养成茶习。当知道喝茶还能称品茗时,我才有点明白过来,一个品字道出茶的意境。也是那一次他说功夫茶之道深,让我开始懂得生活如烹鱼,急缓需自如。尽管自己依然不茶,但当回礼时,总会先想到茶,因此以茶代礼便成了我与友人间的一种往来函。去年,JOHN途经上海时,我送他一些龙井,茶主说龙井易泡。一年之后又见,问他中国绿茶如何。他说,很好喝,舍不得喝,朋友来了也不给喝,就自己喝,发现喝茶瘦身了。我知道他这么说是出于礼貌,确实来自沙特的JOHN每次必赠礼物给我,我见他还算识中国茶,所以这次又精心挑选了一套很有古中风味的蓝调茶具,他异常高兴,连连谢我。
说到茶具,自然转到我的工作,接而就是我的上司。上司是福建泉州人,他就像林老说的每日必茶。在他办公室摆有一套齐全的茶设备,从烧水、消毒茶具、泡茶……应有尽有。初来乍到,这一切对我来说太陌生,我只会简单地茶叶放杯里开水一冲,而且在我印象里功夫茶功夫茶是要有功夫的(呵呵,武功的功啊),所以起先我会先问一下要不要泡茶,而上司大概也理解,他会说“我自己来”,这样我便省力了。私下里,我就讨教他的贴身司机,偶尔练练手。烧水、冲水、洗茶、倒茶,看起来也不复杂。可是我却在其中一关痛了几次,那近百度的水,真有钻心的疼(不信,你试试)。恨不生于闽,不由暗叹。
如果你有留意,随便走进一家茶店,七八成是福建老板。卖茶者能不泡茶吗?我和皮皮常去朋友的布艺店,隔壁就是茶店,老板是一位福建女子。皮皮不怕生,老往茶店串门,我以为她们的糖果吸引了这小丫头,却没料是她们的茶香。她拉着我非要去她们茶店坐坐,大人总是怕难为情,尚未成友,平白无辜去光顾,不适宜。小孩子才不管这些,她大大方方坐在茶桌边,于是那女子就娴熟地泡茶、倒茶、递茶,皮皮毫不客气,一饮而尽。真没想到孩子也识茶味,当年的我、今天的我莫不都不及这六七岁的黄毛丫头?是如今的生活非常敞开,海绵一样的孩子心具有超强的吸收功能,这也是我和孩子为什么可以促膝谈心,像同龄人似的。
群是生意人,没有太多时间消遣,偶尔来寒舍小坐,我就拿出在公司练得的泡茶功,与她边斟边酌,彻底恢复我们原始的闺女形象。虽然群说她很大大咧咧,但她善解人意,能知你肚肠,梳理你的心事。如此性格不一的两个女人,凑到一起却无话不说,这像从不茶的我却与茶有挥之不去的情愫。
那是盛夏的午后,鹤雨、鹅塘村村长、我,三人饭后落座,茶上,然后谈天说地。这时并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但那一刻始终生动着,就像挂在眼前的壁画。若干年以后,重逢,提起往事,便可以这样说:曾经我们坐在明亮的窗前,度过一个茶香弥漫的美好的下午。
有次,BOSS指着一只盒子说:这给你。我愣了一下,是茶,但我不喝啊。打开盒子,知是两罐茶叶,其中有一罐略拆,这样也不好再送人了。我把原封的送给了同事,还有一个罐给自己。也许每天受茶韵之熏陶,竟然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往杯里放几片茶叶,淡淡地感受着茶香味。BOSS喜欢喝白茶,因有天他说龙井有点苦。我不知道白茶是什么味,偷偷取几叶来尝尝,果然自头至尾这茶有种泌人心脾的气韵。它体形轻盈简约,茶味淡雅清纯,完全不同于铁观音的那种深邃暗藏,倒是很适合作为忙时偷闲的饮品。看来,近茶者,也茶也!
近茶者,是否也近心呢?
2009.6.19——9.20
吾国语言文化将走向何方
星期四 一月 28, 2010 9:13 am
今早在车上,同事问昨晚听白岩松访谈了吗?我说没。她说,语文考试要被取消了。我以为听错了,再拉长耳朵问了一遍。没错,就是这回事。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气愤。语文是中国的国语课,怎么可以取消考试?取消考试意味着,这门课将不再重视,不重视又何来成为重要呢?同样意味着国语渐渐淡化,洋文如潮掩盖我们的国土,侵占我们的灵魂,难道我们要让国人亲手制定的制度把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葬送或者成为殖民文化殖民语言?难道与国际接轨是要牺牲我们的国语发扬别国语言来壮大自己吗?可知,要想胜于人先自强,而不是巴结人受人施舍。
一肚子火想喷,但回头一想,到底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不知青红皂白地发牢骚是有不妥。于是到公司,马上找新闻,但只见新浪网上关于此事静悄悄。晚上又搜索了一下,也是模糊地看到一些有关方面的文章,好像是一些高校的决定。
事态真实情况如何,还待它如何发展。无论如何,取消语言考试,绝不利于我们的本国文化传承。我想,本国人民还没有拜金到忘我的境界吧?
一肚子火想喷,但回头一想,到底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不知青红皂白地发牢骚是有不妥。于是到公司,马上找新闻,但只见新浪网上关于此事静悄悄。晚上又搜索了一下,也是模糊地看到一些有关方面的文章,好像是一些高校的决定。
事态真实情况如何,还待它如何发展。无论如何,取消语言考试,绝不利于我们的本国文化传承。我想,本国人民还没有拜金到忘我的境界吧?
记事
星期三 一月 27, 2010 10:39 am
群帮我从临安买了十斤小核桃,春节好送送人。支的老婆喜吃核桃可以不吃饭,于是送了一斤。同事谢老师也常给我带好吃的,特别是那天伤心得连中饭也没胃口,她安慰之余又拿来零食和苹果,让我很感动,送包小核桃仅表示我并没有忘记她对我的关心。第二天,支一到公司就进我办公室,从包里取出一袋东西,他说这是朱家角托朋友捎来的牛蛙,很好吃,让我回家可以省个菜。第三天,谢老师也是一早包也没放就奔我处,拎了一盒杏仁酥还有一袋核桃肉,她说给皮皮吃,核桃肉生吃,补脑,每天吃一点。我本只是以一点点小东西表达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结果他们又还来礼,使我更感觉到同事之间友人之间的情重。真的不是刻意,每次有好东西我只想跟好朋友去分享。
琪2月3日大婚,好友中就剩两个宝了,一个是琪一个是华,我年年期盼着这两个我年轻时代的知心朋友能找到他们人生的伴侣,现在终于盼到了,可是我人在上海,2月6日才能放假,非常非常遗憾,十分十分抱歉,不能参加琪的婚礼,只有在心里默默祝福,祝福这对新人恩爱一生,永浴爱河。
突闻曾经有恩于我的人,遭遇家庭变故,现谋职大连,让我感慨万千。他的人生也可谓是大起大落,一个建筑工人到报社主编,再到私营老板,再迁居省城,当了集团老总。终究是纵酒过度,不慎中风。在这十几年里,他的第二任妻子,从一个小学老师,因他而成了电台记者,然后又进报社,后来进省城进修,再后来听说当上了老板,发家得很好,有车数部。而他才情都被酒精麻醉,事业却无法比敌夫人。到底何种原因致使这对鸳鸯变劳燕,这社会早有规律可寻,我们也不得而知。只是叹息,叹息人生天数,生命无常。
琪2月3日大婚,好友中就剩两个宝了,一个是琪一个是华,我年年期盼着这两个我年轻时代的知心朋友能找到他们人生的伴侣,现在终于盼到了,可是我人在上海,2月6日才能放假,非常非常遗憾,十分十分抱歉,不能参加琪的婚礼,只有在心里默默祝福,祝福这对新人恩爱一生,永浴爱河。
突闻曾经有恩于我的人,遭遇家庭变故,现谋职大连,让我感慨万千。他的人生也可谓是大起大落,一个建筑工人到报社主编,再到私营老板,再迁居省城,当了集团老总。终究是纵酒过度,不慎中风。在这十几年里,他的第二任妻子,从一个小学老师,因他而成了电台记者,然后又进报社,后来进省城进修,再后来听说当上了老板,发家得很好,有车数部。而他才情都被酒精麻醉,事业却无法比敌夫人。到底何种原因致使这对鸳鸯变劳燕,这社会早有规律可寻,我们也不得而知。只是叹息,叹息人生天数,生命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