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村上春树为何一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
星期六 十月 07, 2017 5:57 pm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了,还好没有象去年那样令文学界和获奖者本人都陷入困惑,此番折桂的是一位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他五岁时随父母前往英国生活,这也许使他有了一个小观察者的视角;尽管他是在伦敦长大,直到三十岁才重返故乡长崎,但他的作品里不可避免地透出日本风味。又一位日本血统的作家获得世界头号文学奖,却仍然不是大家翘首以盼的村上春树,七年了,已经习惯失望了,倒是米兰昆德拉早就不和他们玩了。
石黑一雄的作品我只读过一本(他的日本名字我也是刚对上)《不要让我走》,很偶然地,是因为同名电影的缘故。这些年我已很少看书和电影了,也不太追踪相关信息,只是凭着偶遇和直觉,轻松随意地看。《Never let me go》的电影海报挺吸引人,女主角是漂亮的Keira Knightley,名演员是可以给电影加分的。海报的背景恰是我挺感冒的英国庄园城堡,看上去遥远而瑰丽。文字简单地介绍说,是伦敦郊外一所寄宿学校里男女学生的故事。再看是改编自一位男作家的小说,我还想可能是类似《独自和解》那样关于青春错误和少年成长的题材。
我是准备看一部青春片的,观影的过程并没看到太多的戏剧冲突,可是电影的结尾,长大成人的学生们却是科学的实验品,原来这所学校是把他们当克隆人养的,需要时就涉及到当下的敏感话题:器官移植和按需杀人。看到这里有点毛骨悚然了,仿佛之前田园诗般的整部电影都是笼罩在一个巨大的谎言里,导演让你突然从那美好的假象里脱离出来,呈现一个冷酷而残忍的生活真相。坦率地说,我因不知作品的科幻元素,当时有点没弄明白,因此才去找了书来读(现在我的阅读顺序经常是颠倒的),当然看原著的文本叙述,那感觉又不一样了。但可以告慰的是,尽管西方社会时有黑历史被揭露出来,但目前英国是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的。有评论指出那几个大孩子象亚洲青年一样顺从,而非西方年轻人那样普遍具有反抗意识,可能因为作者的日本情结;我倒觉得那种冷森森的感觉挺日本化。此外,我还注意到那本书的装帧很典雅,是按照经典文学的风格设计的。
而这本书恰恰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小说,被他称为半世纪以来最喜欢的书。看到这句评语,令人不禁莞尔,真是一点不奇怪,印证了我一向的感觉:村上是一位“青春情意结”很深的作家,他只要看到青春男女,就象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一般珍爱;就连对他影响很深的美国小说《伟大的盖茨比》,也是一部“青春回望、青春补偿”式的作品。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挪威的森林》那本书,封面有点日本情色的风味,可我见到关于此书的介绍是现代、青春、校园、文艺、纯文学、失落的一代等几个元素,我想要的是一次青春之旅和文学体验,因此这个封面令我怯步,我有点犹疑,怕不是我想要的。后来一个同学向我热情地推荐,给我的还是同一本书,既然送到手里就看吧。没想到读第一页就被击中了一般,小说开始的几句话、一段音乐、忽然涌现的感受一下就吸引了我,我想起从小到大的同学朋友各奔前程,风流云散,有一些曾经是那么要好,甚至朝夕相处。于是我从漫不经心变得屏息凝神,不知接下来会有什么人物出场、什么故事发生。
所有那些介绍这本书的词语,不足以形容《挪威的森林》那超凡的魅力,它不在情节、不在人物、也不在故事本身,那是一种行文之间风格的魅力,如同从你身边穿行而过的风,清冽而芬芳,那种阅读的美好过程不可言喻。
《挪威的森林》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叙述者青年渡边,也不是他先后的两个女友直子和绿子,而是小说后半部才出场的一对师生——玲子和她的女学生。
玲子是直子在疗养院的病友,那种地方那种身份的叙事肯定是柔弱的、伤感的,还有那么一点点病态。
玲子本来从小被当作天才钢琴少女来培养,一直做着当世界一流钢琴家的美梦。上大学时,她因手指僵硬导致钢琴梦破灭,因而精神崩溃住进疗养院。出院后不得不放弃人生理想,只能把教钢琴当余生的慰藉。后来她遇到做航空工程师的丈夫,一个温和体贴的好人,他们有了孩子,日子过得温馨而安宁,本以为生活可以继续这样下去了。
可是与一个人、不、一个女孩的相遇,彻底改变的玲子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个漂亮绝伦、聪明绝顶、光彩照人的日本少女,她因每天上学路过玲子家,时常听到玲子演奏的钢琴曲,深为感动和喜爱,就央求妈妈代她恳请玲子教她钢琴。玲子不忍拒绝就答应了。
可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是个极富心机、爱操纵人的撒谎精,她来找玲子做钢琴老师却另有目的。也许是玲子那钢琴家的优雅风度、或是她身上温存善良的女人味,深深地吸引了女孩,使得缺乏家庭关爱的少女产生了奇异而强烈的情感,她渴望和玲子建立进一步的亲密关系。玲子当然拒绝了,于是女孩的报复也是空前猛烈的。所谓残酷少年之说,是因为他们做起事来没轻没重、没有边界,那一刻只要出气只要赢,这个女孩把自己扮成受害者向家长老师哭诉,她倒打一耙,指控玲子对其图谋不轨,人们轻易就相信了她,因为她看起来像个纯洁脆弱、易受伤害、楚楚可怜的洋娃娃。
玲子的生活被彻底毁掉了,她再度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疗养院。
读到这里,我想起美国电影《坏种》里那个天使与魔鬼交织于一身的金发女孩;还有英国作家肯弗莱的小说,其中总是有一些奇异的人,发生奇异的事。
而这个故事让我深深难忘和感动的是玲子身上那种纯粹的人性,当恶向你袭来时,你将如何抵挡?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玲子好像根本没有招架之功,她也无法报复,因为对方还是个孩子,而且没人相信她,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恶吞噬,一步步陷入深渊。在生活中,善良的人真不是恶的对手,因为两者不是一个系统,你无法象对方那样低级、那样毫无底线、那样充满野蛮本能而不自知。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少年对成人、学生对老师因爱生恨、报复陷害的毁灭故事。
继《挪威的森林》之后,村上春树的下一部小说《舞舞舞》中,也同样有一个美丽早慧、禀赋奇异的冷情少女。
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都像一曲清丽而伤感的青春挽歌,充满了那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追寻。而诺贝尔评委会因是终身制,多位评委如今已九十高龄,这个年纪的人难道还指望他们对青春有多少共鸣吗?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把人生分为三阶段:青年的审美阶段、中年的伦理阶段和老年的宗教阶段。步入人生的晚年,人就进入了宗教冥想阶段,因而含有宗教哲学元素、观照社会现实的作品似乎更吸引诺贝尔评委;村上春树的小说更像是一种“个体化叙事”,而且表现的就是现实空间,既没有以历史为坐标的回溯和观照,似乎也没有向未来的探索和预言,尤其不是那种全方位表现社会生活的浩繁巨制。
其实诺奖的另一个热门人物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充满了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有时前面那一大段哲理叙述,甚至使人怀疑小说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为了论证他的观点而设计的,有点被作家引入陷阱的感觉。如果米兰昆德拉在捷克期间,由于东欧的社会体制不具有普遍性,因而显得局限的话;那么他来到法国后,很快就用其犀利的思维对西方社会做了整体解剖,毫不留情。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到《不朽》的大幅度转变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有时不由想是因为宗教感不强而迟迟没有获诺奖吗?当然,他也是“个人化叙事”,是把个人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
我想起另一位诺奖得主高行健,他可能因为以前学法语的原因,书中满是长长的倒装句,连自然流畅都差强人意。他是个聪明人,当年他也同许多人一样做着文学梦,而他在研究了一系列诺贝尔获奖文学后,似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诀窍,总结归纳出获奖作品所包含的必要元素,即“诺贝尔文学菜谱”,准备按方抓药,写作竟然奔着得奖而去。这不仅他自己讲过,他的前妻也做了证实,还说有志者事竟成。在国外的好处是寂寞也清静,适合孤独地回忆和写作,不象国内那样普遍浮躁。高行健的那本《灵山》,结构上像极了《尤利西斯》,那种西方人喜欢的终极追寻,再加上道教、禅宗、巫术等东方文化元素,真把诺奖评委忽悠得恰到好处,最终他们把桂冠给了聪明的文学投机者高行健,而不是我们一代人的代言人北岛。
其实,近年来村上春树也挺关心社会问题,不仅写了七三一细菌部队,在东京发生奥姆真理教毒气事件时,村上以异乎寻常的热情采访了繁多的证人,进行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社会调查,他把这部报告单独成书,可惜我至今也没见到。
中国电影界曾经有一句口号: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诺奖评委曾说村上的小说日本原味不足,村上自己也说他写的不是日本小说,他也很少看日本小说,青年时期让他迷恋的是欧美文学;而且在他的书中充满了五六十年代美国摇滚乐的歌名,像是一个时代的缤纷落英。
总之,村上作品中那永恒的青春感;注重个人化体验、个体性叙述,因而显得缺乏社会生活的厚度;或是少了某种宗教感;以及不那么传统的日本味,是否都成了他作品中少了某种极致而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呢。
可是,村上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写作人,他不投机不迎合,我永远难忘读《挪威的森林》时所带来的心灵冲击和文学体验,读者喜爱的不正是这样忠实于本我的作者吗?
作者:绿野仙踪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评介《霸王龙的女儿》
星期六 十月 07, 2017 9:19 am
评介《霸王龙的女儿》
廖康
迟书雁的英文小说《霸王龙的女儿》不同于大多数迪斯尼有关动物的故事;这本书不是人通过动物来讲述人的故事、思想和感情,而是让鸟通过人的语言来讲述动物的感情、思想和故事。这个小说主要是讲一只名叫“小红脸”的母鸡的故事:她希望她的姐姐们别再啄她,她渴望爱情和自由,她想要适应新的环境,她需要存活和安全,她面临两难境况——是与人作战还是和解。 简而言之,这是小红脸成长的故事。我们在她的成长中看到一只温柔的小鸡如何变为一个勇敢的母亲——是jayken 的母亲,这个自创的合成字在小说中一定会给读者带来会心一笑。这也是一个流浪汉小说,随着小红脸的历险,我们也会看到其它鸟类的生活:它们的爱情和友谊,骄傲和嫉妒,脱毛与抱窝,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统制而战斗。
当然,我们人类生活中也有许多这类事件和冲突。小红脸的故事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的故事大同小异。因此,这个小说又不仅仅是关于鸟类的故事;尤其是小红脸对爱和自由的提问,她在与人作战还是与人和解问题上的彷徨,以及人和动物与自然应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和谐相处,都更像是人的思考和犹豫。迟书雁是不到九年前才来美国的移民。在小红脸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她自己对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的反思。
迟书雁虽然出版过三本中文书,但她初来美国时只会用英语打招呼,说再见。她一面继续用中文写作并赢得了2010年的全国短篇小说竞赛二等奖,同时努力学习英文。她还是动物热爱者并在后院养有五只母鸡。当她开始用英文写这些鸡的故事时,也曾怀疑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但她觉得“至少我还是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讲个好故事吧。毕竟,这是关于鸡和鸟的故事,不需要大词和复杂的句式。”她说服了自己。于是,我们有了个趣味盎然,风格适宜的小说。我一读就受到故事的吸引并开始关心小红脸的命运。我想知道她怎样和杰克私奔,她怎样在野外生存,她是否会与人类战斗…… 我保证,您也会的。
电子版小说链接:
https://www.amazon.com/Daughter- ... of+t+rex+shuyan+chi
纸质版小说链接:
https://www.amazon.com/dp/154953 ... i+daughter+of+t-rex
附英文前言:
Foreword of The Daughter of T-rex
Different from most Disney stories about animals in which humans talk through animals about human plot, ideas, and emotions, The Daughter of T-rex has birds talking in a human language about the emotions, ideas, and plot of animals. This novel is about birds, primarily about a hen called Little Redface: her wish to be left alone by her sisters, her longing for love and freedom, her desire to fit in, her need for security and survival, and her dilemma to fight humans or to reconcile. In a word, this is her Bildungsroman. We see he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rom a meek chick to a mature hen of jaykens, a portmanteau word invented in this novel that promises delight in its context. This is also a picaresque story through which we see Little Redface’s adventures and the lives of other birds: their love and friendship, pride and jealousy, molting and brooding, struggle for life and fight for dominance.
Obviously, our human experiences teem with similar occurrences and conflicts, and so Little Redface’s story coincide with ours in more ways than one. Therefore, this novel is not only about birds; especially Little Redface’s questions about love and freedom, her choices between fight and tolerance, and how humans can live with nature and other animals harmoniously, these are more of human contemplation and hesitation. The author, Shuyan Chi, is an immigrant who came to the states less than nine years ago, and it is not hard to see in Little Redface’s story her own reflections on the new life in this brave new world.
When Shuyan Chi just came to this country, she could not speak English at all although she was already a published writer in China. She continued to write in Chinese and won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Short Story Contest in 2010 while she was diligently learning English here. She is also an animal lover and has five chickens in her backyard. When she began to write about them in English, she had doubt about her expressiveness in using the language. “At least, I can tell a good story in simple English. After all it’s about birds and I don’t need sophisticated words and syntax.” She convinced herself, and we have a fascinating story matched with her writing style. I was drawn into this story as soon as I began reading it and became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Little Redface. I wanted to know how she would elope with Jack, how she would survive in the wild, if she would fight humans… I promise you will, too.
Kang Liao, Ph.D.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谭鑫培
星期六 十月 07, 2017 9:12 am
如果把近现代的京剧发展比成大江大河或群山峻岭,那么,谭鑫培则是江河的主干和山脉的主峰。
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总是用他天才的创造为后人树立规范。谭鑫培也是这样,他代表了传统表演艺术领域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为京剧艺术确立了美学规范。
在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提高方面,谭鑫培最好地阐释了“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理念。有人称其为京剧的“革新家”,殊不知他和那些痴迷于新剧目创作,粗暴地丢弃传统戏的所谓“革新家”,没有任何共通之处。
谭鑫培拥有基于对中华美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所以才不为流俗时尚所左右。他是当时市场的宠儿,却没有成为市场的奴隶,而是市场的主人,他是用优秀的艺术引领市场的典范。
2017年适逢谭鑫培诞生170周年和逝世100周年,从谭鑫培的故乡湖北江夏到北京,举办了颇具规模的纪念活动。从9月8日到18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续11场的纪念演出,更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纪念演出,显示谭鑫培对于京剧持续至今的影响力。
(一)
谭鑫培是京剧将近200年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3个人物之一,如果说程长庚是京剧诞生的标志,梅兰芳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化身,那么,谭鑫培代表京剧的成熟,他在京剧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任何人都无法企及。他为起于民间乱弹的京剧故事人物注入情感的力量,用声音与表演感动了一代人,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共鸣。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中国历史延伸至清中叶后,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门类就包括京剧。
京剧之所以能够在清代诸多文艺样式中脱颖而出,除了从程长庚到谭鑫培的两代艺术家在音乐与表演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创造,还由于它恰好适逢近代以来文化的重大转型。在城市商业化剧场发育渐成气候的大背景下,文化话语权注定要逐渐向中下层民众的审美趣味倾斜,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京剧将雅文化与俗文化融为一体的鲜明特征,既有力推动着这一文化转型,同时又因此而最大限度地受文化转型之惠。梁启超誉之为“四海一人”的谭鑫培,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成为当仁不让的“文化共主”,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这决不仅仅是“伶界大王”,不只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所能涵盖的。
只有站在文化史的高度,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和认识谭鑫培的历史地位及功绩。诚然,谭鑫培的贡献集中于京剧表演艺术领域,因此对他的研究,必须有京剧史或戏曲史的视野,然而即使从这方面入手,谭鑫培也具有很开阔的研究空间。此前的京剧著述往往停留于人云亦云的艺术表层,远不足以揭示他实际应有的价值。有关京剧流派的认识与研究是近年里颇受关注的话题,于是一直有研究者从事“谭派艺术”的研究,这极易误导读者,使之误以为谭鑫培只是京剧史上出现的诸多派别里的一家。谭鑫培的艺术确实是独特的,在世时他极具魅力的艺术表达就被称为“谭腔”,然而他和他以后京剧史上次第出现的诸多流派创始人的关键区别,在于他的声腔具有无可争议的原创性,继他而起的京剧老生行的流派,都是在他的艺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如果把近现代的京剧发展比成大江大河或群山峻岭,那么,他是江河的主干和山脉的主峰。
我曾经把谭鑫培在京剧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比做中国诗歌史中的杜甫,除了因为谭鑫培沉郁顿挫的演唱风格,最好接续了从屈原到杜甫的中国人文传统脉络,还因为他对其后所有京剧艺术家的巨大影响。正像中晚唐几乎所有诗人都从杜甫的诗风中获取滋养,谭鑫培之后,京剧老生行出现了余叔岩、马连良等前后“四大须生”,还有在“四大”之外同样著名的周信芳,但他们的艺术中都可以看到谭鑫培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继承者。谭鑫培的影响还远远超出京剧老生行,以民国初年的“三大贤”为例,老生余叔岩固然不必说,是他的艺术忠实的继承人,武生行的杨小楼和旦行的梅兰芳,都以他的艺术理念与美学追求为圭臬。因此,不加辨析地谈论“谭派”,把他和其他京剧老生流派、包括其他行当的流派相并列,这对谭鑫培并不公平。
(二)
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总是用他天才的创造为后人树立规范的,谭鑫培也是这样,他代表了传统表演艺术领域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为京剧艺术确立美学上新的规范。近一个世纪里,即使在深受西方戏剧理念冲击的年代里,他的艺术也始终是评价京剧艺术家的成就和优劣的标杆。就在他逝世已经一个世纪的今天,上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的那些努力按照他的演绎方式与风格上演的经典剧目,依然充分体现着京剧表演艺术所达到的高度。
谭鑫培的艺术经历,可以为我们今天京剧和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许多借鉴。无论是在如何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方面,还是在如何正确把握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方面,他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经验。
谭鑫培的演出剧目十分丰富,但是他所演出的数以百计的剧目,全部都是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骨子老戏。他没有新剧目,更没有演过时装戏。然而恰恰由于他极善于通过对传统技法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在传统剧目的格局内尽情发挥,揭示戏剧人物的心理与命运,观众才有机会欣赏优秀传统剧目的高水平呈现。许多原本平淡无奇的剧目,经他加工后迅速提升了艺术品格、丰富了情感内涵,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像《战太平》《问樵闹府·打棍出箱》这些冷戏,包括他最负盛名的《定军山》,由他演来,观众才得以发现其中之精彩,并为之陶醉;在京剧的剧目体系里它们的地位也得以明显提升,从“开锣戏”变成了“大轴”。在传统的整理加工和提高方面,谭鑫培最好地阐释了“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理念。他让一大批老戏获得新的生命,有人称其为京剧的“革新家”,殊不知他和那些痴迷于新剧目创作,粗暴地丢弃传统戏的所谓“革新家”,没有任何共通之处。
谭鑫培的社会影响在清末民初达到巅峰,在那个京剧观众的口味非常之挑剔的年代,京剧演出市场给予谭鑫培最大限度的认可,从王公贵胄、文人士大夫到普通平民,他的观众遍布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刚刚问世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刊物,还是新奇的唱片业和电影商,都对他青睐有加。他因此成为大众偶像,然而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步伐,从未因此而停顿。
更重要的是他有坚定的艺术理念,对传统美学的魅力深信不疑。正是因为他拥有基于对中华美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所以才不为流俗时尚所左右。谭鑫培6次去上海演出,他从未被那里光怪陆离的海派京剧所迷惑,相反,却用他浓缩了数千年文明积淀、集昆曲与乱弹梆子之精华的京朝派的表演风格,征服了上海及周边的观众,并且有效地矫正了上海剧场以连台本戏、机关布景等手法吸引看客的做法,同时对全国各地更多城市形成健康良好的艺术风气,也产生极好的示范作用。他是京剧市场的宠儿,却拒绝成为市场的奴隶,他一直是市场的主人。他是用优秀的艺术引领市场的典范。
谭鑫培曾经将京剧引向它第一个辉煌的时代,今天我们纪念谭鑫培,就要深刻理解他的艺术精神,而这也是让京剧重放华彩最重要的途径。
(摘自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05日 08版)作者: 傅谨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一个历史上最悲惨的小三
星期六 十月 07, 2017 8:54 am
首先,明确一下小三。
小三不是被迫的,小三自愿,小三明知对方有妇之夫,或者退一步,对方已有婚约。
比如,我的前半生,凌玲明知陈俊生的婚姻状况;后来,罗子君明知贺涵和自己的闺蜜唐晶有婚约却爱上了他。
并且,按照“糖精”的说法——你最大的错误就是让贺涵爱上了你!
尽管有真实和轻松作为爱上的缘由。
由此,潘金莲和潘巧云都不是小三,而是婚内出轨。两者有莫大的区别。
那么,这个历史上最悲惨的小三是谁呢?
她就是周嘉敏,史称小周后。
为什么叫小周后?因为她亲姐姐周娥皇在她之前就是南唐国后。李后主一生就这么两个王后。
南唐服小低头,在强大的宋朝面前自贬身份,称国主,所以这姐妹两个是国后,不是皇后。
周嘉敏来到金陵探望姐姐,却爱上了姐夫。
而且,有一段金缕鞋的淫奔公案。
李煜写下著名的《菩萨蛮》就是描述的两人偷情时的情景: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这个著名词人姐夫偷情成功,得意忘形,写下了这首词,居然流传千古。
然而,这段孽缘虽然修成正果,却好景不长。很快,南唐国破家亡。
据史载——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北宋大军攻破金陵,李煜奉表投降。次年正月,作为俘虏的李煜和小周后以及后宫群臣等四十多人被宋军押送到京城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杀死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开明以收揽人心,他赦免了李煜,并封他为违命侯,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李煜夫妇从此留在汴梁,名义上是封侯,实则被软禁。
据野史记载,宋太祖死后,太宗赵光义即位。他垂涎小周后的美色,常常下旨让小周后入朝觐见,借此机会实施强暴。
据宋朝人王銍在《默记》中所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
看到妻子被凌辱,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胜利者面前能有什么办法呢?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后主(李煜)多婉转避之。”作为一个君主,李煜相当失败;作为一个丈夫,李煜更是失败;作为一个伟大词人,敏感的李煜看到小周后的眼泪,一定心伤欲碎。因为除了填词,他什么都干不了——而且他还不能把对宋太宗的恨写进词里。
更令人发指的是,宋太宗还把画师召来,将当众“强幸”小周后,并命画师现场作画,将整个“行幸”过程描画下来。后人称此画为《熙陵幸小周后图》。因宋太宗赵光义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故称“熙陵 ”。这幅作品一直流传下来,宋仁宗时的宰相文彦博还在笔记中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幅画。
到了明朝,沈德符在他的著作《万历野获篇》中明确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沈德符的描写栩栩如生,他说:“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其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 明代另一个叫姚士麟的文人也在其著作《见只编》中这样写道:“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太宗体肥且“器具甚伟”,而周后纤弱,一强以弱,一副活色生香的春宫图画立即呈现眼前。这些明代文人“骚”客,大概深受了明朝流行的“春宫小说”的影响,连记载历史都写得“很黄很暴力”。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长期郁郁寡欢的李煜死于北宋京师汴梁,有人说他是被宋太宗赐药毒死的,死时42岁。不久,小周后也死了,时年28岁。
画作下落:关于这幅画,后世的下落,一说已灭失;一说,留传至近代,1949年后被带到台湾,保存于台湾历史博物馆
设想,如果她不做小三,不是小周后,按正常生活规律出嫁,国主的小姨子,国后的亲妹子,什么样的帅哥贵婿找不到呢。
婚后夫唱妇随,即使石头城上降幡白旗,以周家的富贵照样过好一辈子。何止于受此凌辱。
相信,她殉夫也是避免被迫掳进深宫。
倒是这段姐夫小姨的私情受害者大周后无论如何是寿终正寝。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从无罪定论谈章荧颖案的该做与不该做
星期二 十月 03, 2017 5:12 pm
从无罪定论谈章荧颖案的该做与不该做
·Goodhelper·
最近人们很关心的一件事儿是留美学生章荧颖在美国失踪案件。美国警方根
据掌握的证据,以绑架罪抓捕了嫌犯克里斯藤森。监控录像显示章荧颖上了克的
车后,从此消失。克被捕后一直保持沉默。他拒绝认罪,拒绝提供章荧颖的下落
线索。美国警方虽然判断章荧颖已经遇难,但由于找不到尸体,尚无法起诉谋杀
罪。对于美国警检方办案的方式,许多人颇有微词,认为尽早找到章荧颖,活见
人死见尸,救人重要,应该“审讯”嫌犯克里斯藤森。
类似的中国留学生被害的案件在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一次受害人的亲
人都对美国的办案和对待嫌犯的方法不满。这种误解是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同导致
的。
虽然中国的法律也讲究无罪定论,但这种理念即没有在人们心中成为理所当
然,也没有在实际中得以贯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无罪定论这种理念。说起
来很简单:无罪定论就是说当警方怀疑一个人是罪犯时,警方必须尽力去收集证
据证明对方是罪犯。在找到证据之前,对方应为无罪的自由人。但这当中的细节
在不同文化国家间确有很大区别。
依据这种法律基础,美国警方虽然怀疑克里斯藤森杀害了章荧颖,但是并没
有他杀人的证据。警方只能够根据监视录像和对车辆内痕迹调查,证明章的失踪
与克有关。因此目前为止,只能以绑架罪起诉他。如果在以后的调查中发现新的
证据或发现章荧颖的尸首,则追加起诉谋杀罪。与中国不同的是,警方不能指望
通过审讯找出其它罪状。美国没有中国人理解的那种“审讯”。当警方逮捕一个
嫌犯时,就必须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而且每一条罪状是相互独立的。警方掌握
了绑架罪证据,就只能起诉嫌疑人绑架罪。警方不能像中国那样,先以绑架罪逮
捕嫌疑人后,再通过审讯弄清杀人案。在法庭上,检察官的全部责任就是逐条证
明嫌疑人的罪状。如果某条罪状的证据有疵或不确定,则嫌疑人免除该罪。在押
期间,没有人有权利“审讯”嫌疑人。美国法律赋予嫌疑人沉默的权利。
先抓起来(双规起来)再审讯,这在美国是非法的。警方在抓捕嫌疑人时,
就必须已经有了足够的全部的证据。否则,如果在庭审中发现证据不足,嫌疑人
就将被免于此罪。一旦免于此罪,美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因同一个罪被审
第二次。
这就要求美国警检方在抓捕起诉嫌疑人时非常的小心谨慎,避免证据不足的
情况下盲动。美国警方为了成功起诉,常常要很耐心地用很长时间进行调查取证。
而章荧颖案中,警方显然过于急躁,在没有确定受害人下落的情况 下,匆忙把
克里斯藤森抓捕。而克使用法律赋予的沉默权,致使警方对受害人的下落和死活
再无从得知。
导致这样的结果是美国警方办案不力吗?
美国有世界一流的侦破技术和技能。此案中的草莽应该归功于那些热心的华
人学生们!这本是一桩随机的性犯罪杀人绑架案,这种案件即使受害人是非裔美
国人,也不会有人为此上街聚众游行。中国学生的盲目“示威”给伊利诺的警方
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近年来少数族裔动不动的抗议示威,美国政府都变得非常
敏感。警方不想莫名其妙地被州长或市长做替罪羊。他们想尽早找到嫌犯以安抚
中国学生。这种心理是办案的致命误区。他们自以为确定克里斯藤森绑架后,以
为仅绑架罪的判刑上线就已经是无期徒刑,足够了!就停止跟踪,匆忙收网。
一般来说,性犯罪的绑架案侦破中,找到受害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跟踪嫌疑人。
因为这种罪犯总要去“受用”受害人的,这是他绑架的目的所在。中国学生抗议
的压力让警方匆忙抓捕,很可能也同时失去了解救章荧颖的唯一希望。
每次中国学生出事,都会有一些热心的新老华人出面帮助。但他们没有专业
的技能,更缺乏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就只有利用美国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呼吁组
织抗议,以讨人欢心。示威抗议是不是有助,要分情况而定。如果抗议的目标是
政府或媒体,对方可能会妥协。但如果是犯罪个人,这种抗议只会降低对方被起
诉判刑的可能性。
近几年美国出了许多起非裔美国人的暴动示威。可是如果大家跟踪一下后来
的结果会发现,没有一例涉案警察被判刑的。美国的司法是不会因照顾“民愤”
而失公平的。
美国的司法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之一。做到公正的主要原因是它赋予嫌疑人充
足的权利和充足的时间进行上诉。如果大家听到有人张口便埋怨美国法律不公、
大谈美国医疗体制的弊端,笔者对大家只有一个建议:离这种人远一些。一个对
美国法律没有信心的人是不会有能力帮助你或建议你的。一个对美国医疗指三说
四的人也不会为你提供优秀的医疗和优秀的医疗建议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这种人更能把话说到投初来乍到的章荧颖的父母所好。
由于警方迫于舆论压力匆匆收网,对绑架罪的取证也很可能有考虑不周之处,
加之嫌疑人是属于高智商,这个案件的最终结局还很难预料。克里斯藤森先生显
然是以静制动沉默观察,抓住警方的任何过失便可求翻盘。如果找不到尸体,无
法证明章荧颖死亡,仅仅因为她上了嫌疑人的车,即使绑架罪也很有被推翻的可
能。中国学生们热心无知的冲动很可能导致案件无果而终,还很可能使找到章荧
颖的机会错失,使她在某个没人知道的地方慢慢地死去。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星期二 十月 03, 2017 10:53 am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以曹雪芹与红学文化为主题、以传承北京西山多种历史文化遗存、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
中文名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地 点 北京西山 主 题 曹雪芹与红学文化 开始时间 2010年
目录
1 文化背景
2 历届活动
▪ 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第二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第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第四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第五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文化背景编辑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以曹雪芹与红学文化为主题、以传承北京西山多种历史文化遗存、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宗旨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自2010年举办首届活动以来,文化艺术节的品牌效应经过三年三届的连续积淀,在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同时,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北京西山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并被历代帝王所青睐。这一地区,至今仍有着大量曹雪芹足迹所至的历史遗迹,以及清代旗营文化、满族文化、西山民俗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寺院佛教文化等多种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北京形成多种文化融合以及形成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的沃土。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成为北京大一统文化的代表,其中包含着北京精神形成的多种文化元素。
近年来,随着“曹雪芹西山故里”、白家疃红学小镇,以及逶迤其间的曹雪芹小道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西山脚下未来将逐步形成一片能世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赏、研究红文化的场所,进而提升西部地区的文化品位,建设成为北京作为为世界城市的一个传统文化的地标。
2011年,“曹雪芹西山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既是首都北京开掘出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西山地区打造“红文化”产业园区的有力支撑。
历届活动编辑
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活动概况
时 间:9月17日——10月16日
地 点:北京植物园黄叶村内
联合主办:北京植物园、北京曹雪芹学会、曹雪芹纪念馆[1]
第二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活动概况
时 间:9月24日——11月3日
地 点: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主办方:北京植物园、北京曹雪芹学会
承办方: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处、北京曹雪芹纪念馆[2]
第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活动概况
时 间:10月12日——10月23日
联合主办: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植物园[3]
第四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活动概况
时 间:9月17日——10月25日
地 点:北京植物园黄叶村、北京植物园曹雪芹小道、曹雪芹纪念馆、北京天桥剧场、卧佛山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指导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旅游委、北京市文化局、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发起单位: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曹雪芹学会
承办单位: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植物园
协办单位: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区旅游委、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香山街道办事处、曹雪芹纪念馆等[4]
第五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活动概况
时 间:2014年9月27日
地点: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小道
主办单位: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主持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八月 2025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40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5041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