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高梁 blog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教育


星期日 十一月 11, 2007 10:01 am


教育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因为非典,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假期。我和妻子分身无术,只好送他到外婆家。八岁的儿子和他六岁的表弟,在院子里挖了许多坑,把外公的菜席都毁了。他母亲深恶痛绝,可惜鞭长莫及。妻子总抱怨我对孩子疏于管教。我不说话。我认为男孩子,淘是天性。我对他是满意的。我在一年级留了一级,儿子顺利晋级,比我强。我小时候,上房揭瓦的事都干过,扒过老鼠的皮、剪过猫的尾,儿子没我淘。儿子在乡下,他奶把我这些事都叨咕了。儿子就跟他妈说:“爸爸比我小时侯还坏还淘呐。”要不就和他妈顶嘴:“我爸说了,男孩子就这样。”我是偷偷和他妈说的,让他偷偷听到了。
和分数比起来,我更愿意教他做人。不浪费粮食是我教他的第一条道理。三岁的时候,他把一碗饭扣在桌子上,我第一次打了他。打完后,又罚站,直到他认错。其实我早就想打他。他去他姑妈家的时候,碰碎了一个碗,他却死活不承认。哭得一塌糊涂也不承认。那时他太小,我怕把他打坏了。
这场打他记忆深刻,五六岁的时候,还跟他奶奶说:“你儿子打人可狠可狠了”。我父亲肯定打过我,但我一点也不记得。听他和他奶奶说的话,我竟然有些惶恐和伤感。他要记仇怎么办?这个儿子不是白养了吗?早晚有一天,我再也不能打他啦。
有时候,跟孩子确实没有道理可讲。记得我房东的孩子,有一次非要让他妈妈,把倒进泔水桶的清水撇出来。他母亲说清水已经变混了,没办法撇出来。可孩子就是不干。大吵大闹。怎么也管不了。当时我就想,一顿打就把问题解决了。在他听不懂道理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道理,那不是对牛弹琴嘛!等他听懂了道理,再和他讲道理不迟。
三岁,儿子会自己穿衣服。四岁,他洗自己的袜子。六岁,学会了煮方便面。七岁学会了炒鸡蛋。八岁独自坐车去五十里外的外婆家。
我觉得我是个成功的教育者。唯一的遗憾是他没有吃过苦头。让他跟着他爷爷春种秋收显然不切实际。我只好想尽办法使唤他。倒垃圾;擦地;买米买面。
我七八岁的时候,已经知道家里的事情。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里分忧。放羊、割草、打柴。穷人家的孩子都如此。六点起床,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劳动,然后再去上学。星期天,劳动变成全天的工作。
一个星期天我背着花篓去打柴,装满了花篓以后,我从山谷往山上走,在半山腰,花篓从镰刀把上脱出,花篓滚到谷底,柴草散了半个山坡。我只好收拢好柴草,从谷底再次向山上走。历史却再一次重演。那面山坡太陡了,镰刀和花篓的角度有问题。那时候,我完全可以绕道而行,但我就是想征服这面山坡,我不信我上不去。
我按原路登上了山头。现在想想有些傻。但我为那时的自己感动。
我学会了知难而退。
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的这件事母亲不知道,我想亲口告诉我儿子。
我的事他听了会大吃一惊,有的会理解,有的不会懂。
这些都不重要。我的儿子,只要长大了,不因暴力、抢劫、杀人放火而进监狱,我就是成功的对他进行了教育。
我知道这世界是强者的天下,但我还是教他善良。

发表人: 高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婚礼


星期日 十一月 11, 2007 9:57 am


婚礼
高梁

腊月里办喜事,在农村最热闹。大家忙了一年,闲了下来。看热闹的多,帮忙的也多。整个村庄格外喜庆。
新郎在天还黑着的时候,带着伴郎和伴娘,端着离娘肉,就到岳父母家接新娘。一对新人从此开始为人夫,为人妇的日子。离娘肉四四方方的一块,就是猪肉。这风俗不知如何形成。猪肉怎么能代表娘的心头肉呢?这事啊,不能细想。
这一天,也许是为人父母者最悲惨的日子,养大的闺女嫁做他人妇,家里缺少一个人,顿时变得冷清,一冷一热越发伤感,闺女不再是娘的贴身小棉袄。闺女离家泪雨婆娑,全新的生活让她既憧憬又恐惧。从结婚日新娘就忐忑不安,只有看着心爱的丈夫,甜蜜的滋味才涌上心头,把心头的乌云冲散。
一个家庭在结婚日宣告诞生。鞭炮声好象在将这一事件上达天庭。仿佛是姻缘天定。
太多的夫妇回想结婚的过程,都认为行事匆忙,觉得并没有把这人生的大事办得完美。如果把一生的问题都考虑到细微,有多少夫妇还会鼓足勇气,办一个隆重的婚礼?
一场婚礼让新婚的新人疲惫。新婚的夜晚神秘、刺激、而又紧张。她们甚至羞于将自己的身体展现给对方。夜幕帮助了他们,他们在夜幕的掩映下完成对身体的探索之旅。把舒服当成幸福,这是新婚夫妇的通病。
当新婚之夜,完成激情之旅的人分开,分开的肉体体验到深深的孤独,无论多么亲密,到最后我们也是独自一人死去。只有死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的新婚之夜,万籁俱静。我和妻子被突如其来的喧嚣从沉沉睡眠中唤醒,大火映红了窗棂,照亮了村庄的上空。
一垛柴草化做了灰烬。大火辉煌了我的结婚日。
整个婚礼就此结束。

发表人: 高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黑夜里的村庄


星期日 十一月 11, 2007 9:53 am


黑夜里的村庄
高梁

没有人在夜晚游荡。电视把人拴在家里。我有时候想,现在的孩子未必有我们小时侯那样幸福。在夜晚村庄里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东边的广场上。有的踢电报盒;有的玩驮人的游戏;最受欢迎的当然是捉迷藏。
捉迷藏这个游戏的精髓在于把藏的人捉出来。藏起来的人是兴奋的,又担心被捉住。藏得太深的人是寂寞的。捉你的人耐性有限。时间太长,他就会放弃。他放弃游戏,径直回家。而你不知道游戏结束。往往在你自己走出来后,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早早回家的人甚至都进入了梦乡。你只能独自忍受委屈和孤独。
也许他们没有回家。但是他们开始了新的游戏。而他们看到你的时候,没有任何反应。仿佛你是刚刚从家里来到广场上。没有人邀请你参加新的游戏。你把自己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所以在捉迷藏的时候,要学会被捉住。在恰当的时候,换一下角色。
角色的转换是困难的。

发表人: 高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分地


星期日 十一月 11, 2007 9:50 am


分地
高梁

我们村分两个大队。南队和北队。两个队都有果园。两个队都有果树技术员。技术员非常让人羡慕。到了剪枝的季节总有一群学生来实习。北队的果园顶南队的三个。北队的工分就值钱。南队整天嚷嚷两个队合并。却始终不成。
北队的果园品种丰富。什么品种都成规模。孩子们总是去偷。这是最刺激的一件事。只要发现看果园的人回到窝棚里,大家就蹑手蹑脚的钻进去,开摘。这时候上衣就成了包裹皮。裤子把两条腿扎上,变成口袋。大人们并不深管。也有被抓住的孩子,一般是半大孩子的跟屁虫。大人们的处理方式,不象是抓住了小偷,而是找到了乐子。有时候会让你把兜里的果子全都吃下去,把你的小肚子撑得溜圆,走起路来只能哈巴着走;要不就解开裤带,把你的脑袋别到裤裆里。不是让你喊爸,就是让你讲父母在炕上的事。
看果园也是美差。
南队羡慕北队,大力种植果树。如果不搞联产承包的话,我想我们村肯定能变成一个大果园。
我们村最后实行联产承包。把什么都分了。支书再也不用敲,挂在树上,工字钢做成的钟。支书路过那里,总要多看两眼。

发表人: 高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非典时期


星期日 十一月 11, 2007 9:46 am


非典时期


美伊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中国就爆发了非典。
五一黄金周,在非典中成为泡影。学生们原地不动。大街上戴口罩的人增势迅猛。十二层不行,最低要在十六层。也许有人认为这还不够,最好中间夹层棉被。药店排起了长队,预防的药方不下二十例。城市中弥漫着中药的气息。夜总会、歌舞厅、饭店和洗浴,门前冷落车马稀。非典把男人赶回家里。有的人也许重新爱上家庭生活。家庭里用上了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浓烈的气味遮住了家庭的感觉。
食品搭上了药品的快车。白萝卜一夜之间身价百倍,快过歌星窜红的速度。独头蒜也不甘寂寞;绿茶竟然成了俏货。有人把自己的家,当成可以藏身的洞,广积粮食和蔬菜;听到有人发烧、咳嗽,就远远的避开。
一场非典使医院变成了战场。护士变成了战士。救死扶伤的人随时准备捐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在火线上,往常每天见面的家人,现在各在一方。有的的孩子甚至住在老师的家里。我不相信他们的心里没有恐惧,尽管恐惧却决不后退。
大街上的门店都醒目的贴着“本店已消毒”。出租车贴的是“本车已消毒”。我想如果碰到一个人,贴着“本人已消毒”,我也会见怪不怪,并且认为合情合理。
见面不握手,改成了作揖。只有恋人的恋情比非典更炽热,只是比平时麻烦一些,摘了口罩才能接吻。如果有冲破非典的吻,又何惧死神。
学校放假了。各村和单位不再敞开大门。大难临头,照样有盲目的人。一种是草木皆兵,除了自己,谁都象非典或疑似病人;一种盲目乐观,满不在乎,认为非典肯定和自己无关。
非典肯定会过去。我们有机会讨论这场战役。信息已经透明,而下一场战争,政府和我们都会更理性。
但愿我们再也不会经历。

发表人: 高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非典


星期日 十一月 11, 2007 9:42 am


高粱

人类其实每时每刻都在经受死亡的威胁。只是我们不愿去面对。非典让人不得不直面死亡。直面死亡,没有人会放弃生的希望。街上戴口罩的人增势迅猛。12层不够;最低也要在16层;也有人觉得这还是不够。记得有一短信说防非典的措施有:口罩中间夹层棉被;夫妻睡觉背靠背。这位无疑是短信高手。
只有恋人的恋情比非典还要炽热。只是非典时期,变得稍稍麻烦,要摘下口罩才能接吻。既然有冲破非典的吻,又惧死神何。
公路上的车逐渐停运。火车上的乘客也在减少,广场前屡禁不止的卖报人让非典闹得全都歇了。在报刊亭,买报者询问报纸消毒没有。有的干脆不再购买北京出版的报纸。北京的报纸有的就印上“本报已消毒”。街上的门店也都贴着“店内已消毒”。出租车也不例外,贴着“本车已消毒”。如果某人贴上“本人已消毒”,大家也会认为这很正常。消毒液卖火了。可是有多少人觉得消毒、吃药可靠呢?听说大萝卜预防非典,大萝卜的价钱就扶摇直上,一夜之间变成了贵族;又听说独头蒜管用,独头蒜成名的速度比明星还快。朝夕之间身价百倍。在生与死的关头,太多的人对各种预防非典的传言宁可信其有。传说刚下生的婴儿开口说话“喝绿豆汤防非典”,大家就喝绿豆汤;传言多年的哑巴说了话“防非典,放鞭炮”,城市的夜空就响起了鞭炮声。谣言传播的速度快过了非典传播的速度。
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恐惧和慌张的人,需要不断获得安慰。一些人家开始储备粮食和蔬菜。把住所当成避难所。其实对生活简单的人来说,每天两点一线,和自我隔离没有什么不同。有的人不断的量体温;有的根本就不敢测量体温。把自己的手当体温计不断的去摸额头,惶惶不可终日。也有的怀疑自己得上非典,干脆一死了之。最胆小的人就是被死吓死。
五一,单位不许职工外出。每天汇报健康状况。单位的门禁严了。学校封校了。各村的入口也都有人拦截。就是坐车出市区也要填写健康登记表,严格测量你的体温。在非典时期你不能开非典的玩笑。首都的人民现在到小城有饿死之虞,饭店拒绝北京人用餐。后来,升级为是外地人就不接待。
当非典病人在小城出现,恐惧开始升级,达到了顶点。有的门店拉下了卷帘门。生命是第一位的。小区办理了出入证。男人们告别灯红酒绿,回到了家里。有人就此重新爱上了家庭生活。每天三次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吃饭的生活是幸福的。只是消毒水浓烈得遮住了家的感觉。
生与死是一场大考验。草木皆兵的人,临阵脱逃的人,在人性的层面上我理解他们。非典并非不可战胜。也许人类还会面对比非典更恶的瘟疫。即使这样,政府和我们都会更理性。
每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和人握手;不吃野生动物;不养小动物。堵死一切通往非典的道路。如果这样还不能逃脱,还能够有什么话说。我只能认命,就当死于一场疾病。
即使空气变成了毒气,人变成了毒人,我也会勇敢的生活下去,用尽生命来生存。这只有一次的生命无论活得高贵还是卑微,都值得好好珍惜。

发表人: 高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高梁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七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连络 高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高梁

注册时间 : 星期日 四月 09, 2006 8:57 am

来自 : 秦皇岛

职业 : 报刊经销商

兴趣 : 写作

留言板

黄崇超
星期五 十二月 05, 2008 5:15 am

拜访高版的家。
乡村生活富有诗意,我觉得。

高梁
星期五 十一月 16, 2007 10:33 am

谢谢星子来读

星子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8:48 am

很不错的心态.
问好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十一月 04, 2007 11:18 am
文章数量 : 103
Blog(博客)历史 : 6449 天
回响总数 : 1
观看人数 : 755723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