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戏曲与美食
星期一 十月 30, 2017 5:25 pm
看戏跟读书一样是精神食粮;美食嘛,那就是最实在不过的‘进口货’了。戏曲与美食形影结伴,舞台上常可见到各式风味的美食,让观众口眼流馋。
戏曲发端于乡村,进入城镇的最初落脚地点大抵是茶楼。茶楼并不是只有喝茶,除去香茗一杯在手还有种种美食。记得小时候的书场也是如此,不像现在只供应茶水。
唱堂会,那就更加就是边吃边看。完全是家庭式的娱乐活动,不会只顾了精神食粮而就这么干坐着真的当傻子。现在的戏曲界特别是民营团体也有恢复堂会了,比如昆曲王子张军搞的沙龙式演出。但是,缺了吃这一头,就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去唱堂会。
美国城乡遍地开花的一种娱乐形式叫做晚餐剧场,就是有吃有乐。他们多半是草台班子,或在大马棚似的场子里或在大酒楼的饭堂里演出。就餐和演出间隔不同步,上下半场之间演员会充任服务员下台来给观众倒咖啡。有一次,我们两口子拿到公司招待票去看闹剧《他没有两个老婆》占了一桌,恰巧就是男主角那个出租司机到我们这一桌来服务非常近距离接触。这种十分经济实惠的娱乐形式国内目前还没有流行开来,其实倒是一种振兴戏曲的好路子。
说到戏曲和美食的关系,很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就是把美食编进了唱词中去。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著名尹派越剧代表作《何文秀》里的“桑园访妻”。
文秀举目向内望
只见一间小草房
小小香台朝上摆
破木交椅分两旁
三支清香炉中插
荤素菜肴桌上放
第一碗白鲞红炖天堂肉
第二碗油煎鱼儿扑鼻香
第三碗香蕈蘑菇炖豆腐
第四碗白菜香干炒千张
第五碗酱烧胡桃浓又浓
第六碗酱油花椒醉花生
白饭一碗酒一杯
桌上筷子有一双
看起来,果然为我做三周年
感谢你娘子情义长
有网友“两只蝴蝶”说得好——第一次看《何文秀》时,既未记住剧情,也没怎么感动,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这“桑园访妻”唱词里的那六碗菜的介绍,简直让人馋涎欲滴,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尤其需要指出的戏曲中提及的美食都特具地方色彩。上面何文秀他看到祭奠用的六碗菜肴全部都是海宁一带的特色。
同样的例子有沪剧传统剧目《女看灯》。嫂嫂向小姑介绍自己招待做媒人的娘舅和上门的毛脚女婿时,提到烹饪忙碌和三只名菜。
嫂嫂是眼是瞄来手是秤
我掂掂不过八十两
秤秤倒有近五斤
我大的切来挂排片
小的切成肉子丁
一镬要烧连三滚
我托了盘子朝外行
娘舅啊你替外甥做媒人
多吃吃来多请请
第一只三丝共虾米
第二只鱼翅同肉筋
第三只虾子炒海参
很有趣味的是还提到江南特色糟货中的糟皮蛋——
嫂嫂一口气唱下来,有一句唱错了唱成是“孙行者吃了九九八十一个糟皮蛋”,小姑指正:嫂嫂,这下你说错了——不是糟皮蛋,是遭磨难。
还有沪剧传统戏《顾鼎臣》里描写农家小户陆素贞烧给前来春游踏青顾相国吃的“红嘴绿鹦哥”即菠菜、“金镶白玉嵌”即豆腐和“菜刀汤”即锅巴。这也就全是乡村特色的农家菜了,吃得顾鼎臣大快朵颐。
吃得老夫多开胃
只只小菜鲜又嫩
山珍海味来相比
名菜出在小乡村
北方历史悠久的著名剧种秦腔小戏《逛庙会》里那就是尽是陕西吃食了。小两口子逛庙会,逛得累了饿了,于是就有下面这段唱词——
王小栓:(唱)小两口继续往前转,
刘爱莲:(唱)看有啥吃喝好用餐。
王小栓:(唱)这一家卖的石子饼,
刘爱莲:(唱)这一家卖的菜籽卷。
王小栓:(唱)羊肉泡摊子人气旺,
刘爱莲:(唱)肉夹馍跟前人声喧。
王小栓:(唱)油糕和油条卖得快,
刘爱莲:(唱)凉粉和凉皮卖得欢。
王小栓:(唱)圆圆的煎饼把菜卷,
刘爱莲:(唱)长长的面条有窄宽。
王小栓:(唱)蒸馍在笼里杠热气,
刘爱莲:(唱)饺子在锅里上下翻。
王小栓:(唱)见饸饹直把口水咽,
刘爱莲:(唱)油饼香味往鼻子钻。
王小栓:(唱)见甑糕舌头把嘴舔,
刘爱莲:(唱)灌汤的包子惹人馋。
王小栓:(唱)喝的有八宝甜稀饭,
刘爱莲:(唱)还有喔醪糟打鸡蛋。
王小栓:(唱)小米汤一碗一文半,
刘爱莲:(唱)玉米糁一碗一文钱。
王小栓:(唱)我吃的干拔羊肉泡,
刘爱莲:(唱)我吃的牛肉灌汤包。
王小栓:(唱)我喝的米汤火候到,
刘爱莲:(唱)我喝了一碗甜醪糟。
王小栓:(唱)吃得饱来又吃得好,
刘爱莲:(唱)吃得人肚胀难弯腰。
看看,读者也得流口水了,是吧。
中国菜系中最为齐全的要数满汉全席——北京首都特有的酒席菜谱。这么庞杂的美食精品居然也被化为舞台上的戏曲精品。之前,就只有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和韩国热门电视连续剧《大长今》、《食客》等影视作品来描写料理故事。著名编剧颜全毅为北京京剧院全新创作的贺岁喜剧《满汉全席》就是第一部表现传统饮食文化的京剧。
这个创意非常出色也非常有特色。贺岁京剧,贺岁京剧,顾名思义其选题一定是喜庆和谐饶有兴趣。而北京和京剧这两个概念叠加在一起,那就是选题最好要和北京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满汉全席》就兼具地域特性和文化触感。有机地将京剧同传统美食这两个国粹巧妙地结合起来,富有卖点。至于,这部京剧贺岁新戏如何在舞台上呈现满汉全席,让观众们享受到中国食文化的精华,就敬请大家进剧场去亲自体味吧。
——原载宁波戏剧沙龙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鲁迅与萧红的隐秘恋情
星期一 十月 30, 2017 5:24 pm
萧红,划过中国现代文学天空的一颗灿丽流星。
她,呼兰河畔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1957年7月22日,女作家萧红的骨灰在香港浅水湾被一些文化人找到,曾经是当时很轰动的事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和迷人色彩的作家,就是萧红。她的生命是那么短促,可是,她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却是那么辉煌!
80年代才读到萧红的耶鲁大学夏志清教授,称萧红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都已故去的两位同时代女作家,张爱玲越来越红,“张学”已是显学。对萧红的谈论却没那么热闹,但她并未被遗忘。几年前《生死场》里岩画般的东北农民群像还铿锵有力地登上了舞台。她在家乡黑龙江呼兰县城东的故居,近年也修复成萧红纪念馆。一代才女的耀眼光芒和31岁坎坷人生的情爱恩怨,至今仍是让相当数量文学粉丝们神经兴奋的敏感点。
我认为,其实最能够理解鲁迅先生的人也许并不是男人,而是女人。
鲁迅有位女性忘年交:就是萧红。鲁迅在后期极其矛盾和焦躁的战斗时期,唯一的情感线索,涉及了东北女子萧红。奇怪的是,当鲁迅对绝大多数陌生人都拒之门外时,萧军萧红几乎是唯一受到接纳的,鲁迅的这一“例外”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鲁迅最初对两萧的态度非常冷淡,直到收到萧红的"抗议书"才发生戏剧性突变,先生的回信充满了罕见的、《两地书》所没有的挑逗性暗示,从此先生对萧氏“青眼有加”,百般关照,直到死前数月,还向红色汉学家斯诺竭力推荐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云云,毫不掩饰对萧红的一片怜惜和钟爱。
这里,有一点似乎需要特别指出,真正使鲁迅对两萧的印象产生飞跃性变化的,看来应该是基于萧红的一次天真“抗议”。鲁迅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吟女士均此不另”,不料萧红对“女士”一词表示不满,她坚决反对鲁迅这样称呼她。这一“抗议”,从根本上改变了双方一直保持的礼貌拘谨的态度,气氛似乎一下子变得融洽了。在下一封信里,鲁迅便半开玩笑地问道:“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从那时起,鲁迅开始用调侃的语调来写回信了,这无疑是个好兆头。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是:当时萧红所提出的“抗议”,是真的属于幼稚,还是出于一种女性的机敏?我们好象不需对此进行深究了,其中有一点是确凿不移的,那就是萧红的“抗议”,使鲁迅对这位女性产生了相当的好感。他似乎已经发现了这位尚未晤面的青年女子身上有着某种可爱的品质,否则,他便不会在信的末尾,继续制造出一个“俪安”的小花样,并打上箭头问萧红对这两个字抗议不抗议。
2008年1月5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东方卫视《名人讲堂》讲到他扮演的鲁迅,当时,他以自己人到中年的理解和感受,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并朗读了一首诗,这首诗好象是莱蒙托夫的吧,大意是:
我被你深深地吸引,
不是因为我爱你,
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余杰先生也说:他一直认为,鲁迅和萧红之间,除了师生之情,还有别的精神和感情上的撞击。他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包括他的北京大学导师们在内的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余杰说,他仅仅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的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他认为,有一丝淡淡的、忧郁的情缘。鲁迅即使暗恋萧红,也不影响先生作为文化旗手的伟大 !
鲁迅从来就不相信世上存在着一种“完人”和“圣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任何人都有自己复杂的、精细的、隐秘的情感世界。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最感人的一篇,远比许广平的回忆文字写得好。为什么?
说萧红的才华比许广平高,也许倒是其次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重要的原因:萧红比许广平更加理解鲁迅、更加深入鲁迅的内心———尽管许广平是鲁迅的"非正式妻子"。
每个男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女人,鲁迅也一样,其中有亲情,爱情还有友情。从作品和有关回忆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鲁迅真实的一面,先生有爱也有恨,有过尽孝和忠的思想,虽然他的杂文如投枪匕首,直刺人的心脏深处,而他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处生活的无奈,并没有真正的直面人生,至少,在爱情这方面是这样的......
曾经从余杰书中读到一段关于萧红与鲁迅的文字。余杰说,鲁迅曾悄悄喜欢萧红,而萧红也悄悄喜欢鲁迅,“他们之间,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撞击。”
“鲁迅暗恋萧红”的说法,其实并非自余杰始。早年就有人因鲁迅与萧红都过早蒙受婚姻创伤,都有肺病和热烈沉郁的乡土情感,不仅共同语言多,对话范围也广,认为鲁迅和萧红曾在潜意识中彼此暗恋。
当然,目前这似乎仍然只是猜测。但是,这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余杰观点的来源不同,他说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换言之,是他多年读鲁迅和萧红的结果。逝者的文字至今还在透露着幽秘的信息吗?如果是,又是如何让敏感的后来者接收到的?当然,在避嫌的的社会规范下,我理解,他对她更多的是欣赏,怜惜,大爱。
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纯粹的情书之一,是两人真正的精神合作。但鲁迅和许广平既有亲密之爱,也有难言的隔膜。许广平回忆,鲁迅晚年常夜不能寐,独自走到阳台上,和衣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而年幼的海婴夜里起床拉尿,看见爸爸睡在阳台地上,便也不声不响躺在他身边。这个场景说明,鲁迅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从鲁迅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许广平写的回忆录可以见到,她笔下的鲁迅,和鲁迅本人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鲁迅”,其实有着很大距离。
只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才是所有回忆鲁迅文字中最感人的,远比许广平写得好,不仅因萧红才华超越后者,更重要的是她更理解鲁迅,更深入他的内心。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后,萧红萧军受到鲁迅多方关照。寂寞的萧红常常一个人到鲁迅家去,有时一天去两次。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快乐许多。
有天下午萧红要去赴宴,让许广平给她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广平拿来了米色、绿色还有桃红色的,两人一起选定了米色的绸条。可是为了取笑,许广平把那桃红色的举起来放在萧红头发上,很开心地说:“好看吧!好看吧!”
萧红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很顽皮地等着鲁迅往这边看。鲁迅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不要这样妆她……”许广平顿时有点窘了。萧红也安静下来......
余杰说:“这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鲁迅心中复杂的感受,他想说漂亮而没有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来。他想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波动,却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先生的心灵也有无比脆弱的时刻。”
说实话,仔细品味这个场面,我也有点相信鲁迅先生确实是暗暗喜欢萧红的了。但萧红呢?凭何说她对鲁迅的爱与尊敬逾越了父辈兼导师的范畴?虽然余杰认为后来许广平也感觉到其间的幽微了,曲折地向友人抱怨萧红来得太多,扰乱了一家人的作息,有一次更连累鲁迅受凉生病。
杜拉斯说,“每个人生活里都保留着一块空地,任意堆放一些东西,那里,称之为‘禁区’。”
我们不仅要问:对萧红的隐秘恋情,就是先生晚年心中的"禁区"吗?
轻易不捧人的鲁迅曾经高度评价萧红的<生死场>这部小说,说它“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萧红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声誉于是由此奠定,应该说鲁迅是最了解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的,他是萧的知音。萧红在鲁迅面前像个孩子,可以撒娇任性,甚至可以打扮臭美。鲁迅又何尝不觉得萧是他的知己呢?
鲁迅死后,萧红的悼念文章《回忆鲁迅先生》最为质朴感人,具有原汁原味的人性味。据说许广平为她很是吃了醋。萧红文章里写道:"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为什么鲁迅先生临终时要守着这一幅画呢?是不是他把画里奔跑的女人当作了萧红呢?为什么许广平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呢?
我想,萧红其实是明白的,但她不会说出来。两颗孤独的伟大的心灵偶尔相碰,就擦出了可以令后人荡气回肠的幸福火花,这火花也许不能够为世俗的人所理解,却能为世上所有高品质人士所歌赞。萧红的一生不可悲。鲁迅的一生也不可悲。但换一个角度,从男女的情感上说呢,恐怕他们的心都会有丝丝的痛。鲁迅终其一生的生活是极其寂寥的。与许广平的恋情多少弥补了他的感情生活。然而,走进他内心的人却很少,鲁迅的情感世界始终被一层迷雾所笼罩。他们内心的感情波澜,宛如一溪涓涓小溪,细腻而缠绵......
中年意气浑似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世上总有些美好,只能存在于梦里。也许,这是爱;也许,这只是深深的欣赏。不知有多少夫妻,共枕一生,未有深深欣赏;有些人,一生深深欣赏,却又不是夫妻。没有了夫、妻的名分,少去了生活的繁琐,很多本来微弱的情,就可以升华得只是情,如清风明月,照亮孤独的灵魂......
1948年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这俩个男人将萧红转入香港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一位访问记者当时写道:初,我问其中一位萧红的曾经的男人,鲁迅是不是很爱萧红?他和蔼地说,是吧!你看她对他的房间充满了感情。后来,我又问他,萧红为什么不爱鲁迅先生?他讥诮着说,鲁迅先生勤于写杂文,体力不支,无法进行房事等活动。我想他是一代鸿儒,竟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由得暗笑起来。如此想来,萧红无论如何是爱戴鲁迅,真的也只是精神之爱;东北常年寒冷,体格自然是不同的。好比那东北的树,年轮也长得细密得多。
有人说:把鲁迅晚年不写小说只写杂文归因于性功能障碍,让人实难苟同。记得鲁迅本人就非常反感,把人的一切引向生理的做法,并常给予这种人辛辣的讽刺!
但是,这些人懂得弗洛伊德吗?
萧的回忆鲁迅文章是用女性的直觉能力去捕捉鲁迅的日常生活,描绘鲁迅的声容笑貌,文风质朴,读来有一种亲临其境感觉,仿佛和作者一样出入鲁迅家门,成为他家的常客和朋友。
就像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强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我是《红楼梦》里的人,不是《镜花缘》里的人” ;如果说萧红“比谁都更有前途”(鲁迅),至少从许广平的回忆看,应该是很吃萧红的醋的.
为了和萧红聊天,鲁迅是宁可不休息的. 以致于加重了病情。可见鲁迅对她是很看重并且有意思的。
萧红确实挺可怜的。这里面显然有很暧昧的东西......
但鲁迅那时已经丧失了培育这种内在温情的动力。这场耐人寻味的暗恋,并未把文学大师推向真实情欲的中心,或者说,推向爱欲和爱语这边,恰恰相反,直到他匆忙谢世为止,鲁迅都继续沉浸于他的“仇恨话语”和“暴力话语”的建构之中。某些迹象表明,在儿子出世以后,鲁迅陷入严重的的性功能障碍。日本医生的药物并没有多少值得鼓舞的疗效。这也许是他最终丧失叙事和抒情能力而完全投靠文字暴力的另一原因吧。
鲁迅生前,对年轻一代,走过了一段从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但他之所以对青年一代仍然抱有信心与期待,仍然不遗余力扶植青年人,甘愿为青年人作梯子当垫脚石,是整个民族的生命力给了他信心。不过,即便是青年人让他失望,他们中有几位表现出的品质与精神深深打动了先生,让他刻骨铭心。不妨读一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吧,对柔石、韦素园的眷恋深情,淡淡的哀伤伴着轻轻的叹息,令人落泪。
鲁迅是孤独的,不是世俗生活的孤独,而是灵魂深处的孤独。生前能真正理解他的人,其实很少很少。
一代歌星邓丽君说:喜欢上萧红是从看了她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开始的,当时是第一次接触萧红的文字,还是一下子被她给俘虏了。
要关注和鲁迅有关系的女人,其实是不能够略过萧红的,虽然我只看过她的一篇文章,然而我很能够理解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喜爱甚至是溺爱。
1995年5月28日,邓丽君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长眠于台湾金宝山墓园。
一位记者记叙:距今六十多年前,有一个中国北方的才女,穿过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辗转流寓香港。她在香港住了三年,溘然长逝。她就是女作家萧红。她逝世后葬于浅水湾坟场。1988年冬,一个天色阴沉的下午,大公报一位朋友带我去看萧红墓。在回来的路上,我凑了一首小词,随手写在小纸片上。这天晚上,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偶然谈及萧红。她说:“我知道萧红,读过她的书。”我问是不是《生死场》?她说是《回忆鲁迅先生》。她称赞萧红的文章写得好,并说:“我过去不了解鲁迅,看了萧红的文章后,才读鲁迅的作品。”我蓦地一惊,接着产生了一种内疚,过去把她看得太浅了。于是我把写的小词送给她,她看后小心地折叠起来,放在手提包内。
时至今日,我忽然发现这首哀悼萧红的小词,其实也可用于哀悼邓丽君。特抄录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完全是生活化的白描,关注的是先生的本人,而不是鲁迅的文字。白描是一种极高的文学境界,抛开了一切花哨,让生活和情感自然流露,这样的文字,对于读者有一种征服的魔力。
相知相爱是一回事,有没有心灵深处的共鸣,应该又是另一回事。
鲁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从性格上,他带有女性的脆弱、柔性、敏感、情绪起伏强、变化快,也因此,他有着超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但在精神意志上,他却有着作为男性百折不挠的钢铁般的力量。
萧红以她女性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对鲁迅灵魂深处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萧红曾对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过一番评价(在聂绀弩的回忆文章中),聂绀弩认为是他见过的对鲁迅作品最为恰当中肯的评价,超过了一切评论家。
萧红是个孤独寂寞的女人,内心那么敏感、纤弱,从一个大家小姐,受尽挫折,远离亲人,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她多么需要有个倾诉的对象,有个可以依靠的宽阔肩膀,同时又能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然而,偏偏结伴的萧军虽然操笔为文,却大男子主义,大大咧咧,对缠绵悱恻的感情缺乏感情与耐心。萧红虽然得到了他的肩膀,但心灵并不自由。二萧感情出现裂痕,实为性格不相合造成。
萧红为排遣心中苦闷,有一段时间经常无事到鲁迅家中去坐坐,刚好那一段时间鲁迅在病中,精力不够,所以每次萧红来了,大多由许广平作陪,时间久了,许广平也不堪其累。鲁迅对萧红怜香惜玉,是孤寂中奋笔投枪之外的另一种感情流露,人生难得一知己,鲁迅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弱小女子萧红,能得遇鲁迅这样的长者,能不把她当女士,或当个小女人,萧红也能把鲁迅的家当一片庇荫,一丝寄托,幸之又幸也,所以,萧红对鲁迅的死,分外的沉重,伤情并伤身。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有一批年青的女作家,如刘莉,梅娘,但娣,蓝苓,左蒂等和萧红同时代的,都是有才华的,不幸的。
对萧红的内心感受,以鲁迅的敏感,应该是知道的。但对视萧红如晚辈的他来说,又能说什么呢,不要说他在病中,就算他身轻体健,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就算他相帮,也要避嫌。
早在他与许广平热恋时,在厦门就憨态十足地向许广平在信中说: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许广平回信道:这封信特别的“孩子气”十足:幸而我收到。“邪视”有什么要紧,惯常倒不是“邪视”,我想,许是冷不提防的一瞪罢!......
所以,为避嫌计,鲁迅对萧红不能也绝不会多说什么?这种情形之下,萧红只得离去,而且是远走日本。
人生能有几知己啊!千万不要以为与萧有恋情{哪怕是超越柏拉图式)先生便不再伟大!这些事已经过去太久,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推测,重要的也许竟不是事实,而是那种找寻的心意。先生在我们心里一直是在小小的粉红花瓣上滴下泪......我想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随后就是春,狂蜂乱飞,彩蝶飞舞,(大概是这样吧,已记不真了),先生是这样侠骨柔肠的瘦的诗人。
不错:"重要的也许竟不是事实,而是那种找寻的心意"......
评价人,需要先立足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评价,同病相连,惺惺相惜。人之常情,人之至性。鲁迅能深味萧红内心的苦楚,以他的睿智,恐怕早已经预知,这个在他心目中最有文学天赋,最有创作潜力,也是他期望最高的女作家,此后的人生路也许更加坎坷。也因此,在萧红离去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消息,让他经常叨念:怎么去了这么久也不见音讯?
但在萧红看来,她又能说什么呢,考虑到先生的病体,她不想再增加他的负担,何况自己正在挣扎与调整中。萧红人虽然离去了,但心却还始终牵挂着敬爱的先生,在这人世间,唯有这位伟大的老人,在她最孤立无助的时候,给过他强有力的支撑,给过她力量与勇气。同时在她最苦闷的时候,给过她深切的帮助关爱与理解。
鲁迅去世后,在萧红看来,她心中的一座大厦已经坍塌了,她经常去灵魂深处探险的一座迷宫已经消失了,同时带走的,还有那充满父爱的目光,那远别前放心不下的叮咛......
鲁迅先生死后,萧红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文字上是淡淡的。但那确实是最好的一篇。
两个人要真正相爱,其艰难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其容易程度,有时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鲁迅是一位具有人间“大爱”的作家,他在一个缺乏爱的国度里,至死不渝地寻找着大爱真爱;萧红是一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女子,她那坎坷的一生正是现代女性觉醒和受难的写照。他们那隐秘而忧伤的感情,宛如一朵没有开放的栀子花,在风中孤独地飘荡......
喜欢鲁迅,是喜欢我心中真实的鲁迅,他不是三个“伟大的”,他是一个平凡又不凡的人。
这么多年来,对鲁迅的认识早已不再局限在书面的文学史......
伟大的灵魂之间的又怎能没有爱情?我们要读出真正的鲁迅!
所以,我们能从刘和珍那里读出鲁迅的最爱,并推断出许广平是刘的替代的这个“发现”;
并且,也能够从萧红那里看出鲁迅对她的温情,看出他们之间那隐秘而忧伤的一段人间感情......
无疑,鲁迅是伟大的,但是,伟大的人也需感情和寄托,这无损鲁迅伟大与光辉;因为先生虽是伟人,也是凡人啊!
许多读者评价:这样的分析丝丝入扣,合乎情理,更符合对一位才高气傲但却孤独无比的文人精神时间和感情世界的剖析和诠释;对一位才女的深邃的爱意,并不会损害先生的崇高,反而使其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可信。
有位先知先觉的读者说:"这样爱着就好,如果真的在一起,可能有矛盾"......
虽然逝者已远,杳无对证,但分析的条理性表明作者对文人的秉性特点可谓了然于胸。鲁迅对萧红的态度绝对有爱的因素,这是不可否认的.....
谢谢读者的这些评论,我要说,你们的评论就是诗!
还有读者好心建议:也许撇开写先生的那些烂事,专心研究先生的文学精神似乎更为妥当......
首先,我要说:这绝对不是所谓的"烂事"!因为,先生的文学精神和他的鲜活的人生,难道不是紧密联系的吗?!
没有先生的鲜活人生,就不会有先生的战斗文章和文字!
以上这些,难道有些人都不懂得,还要我来给你们上课吗?
文化博客
王若谷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懒人自有懒办法
星期三 十月 25, 2017 3:10 pm
作为一个懒人,在各种懒办法推行于某些生活社交领域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扩大到美食上面来。
在北美,最头痛的是煎炒炸爆全武行。因为厨房是买卖房屋时的第一个展示点,来不得半点糟蹋。即使不考虑这一条,收拾炉灶墙壁也是一个头痛事儿。但是生就了一个中国肚不容打马虎眼,出国多年——我肚依然是中国肚。问题只能靠发掘懒办法来对付。
懒办法之一是卤。未出国前最爱的城镇是昆山市玉山镇。不仅是那里发源昆曲这个戏祖宗,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那奥灶馆。没有走近那条街,早闻到奥鸭的扑鼻香味叫你直流口水。每次到昆山,早晨的奥鸭面是必享的口福。记得昆山的早茶比上海上市得早,吃了几次总觉得顶不过奥鸭面。
奥鸭面是用一个老奥锅里的陈年老奥汁浇裹出来的。据说那个锅是奥鸭馆的镇馆之宝。出国后经常会想起的国内美食之一就是奥鸭馆的奥鸭面。没有办法,这儿是到不了那个玉山镇闻不到那个奥鸭味的。退后求其次,只能自己自力更生想办法。
中国城能买到卤料。价钱不贵,一包理论上卤一次,实际上可以一包多用。详细烹饪办法卤料袋子上都有说明,在此不在多罗嗦。想介绍的是如何续用以及曾经卤过的品种。
第一次卤必须要用肉类做对象。然后将用过的卤料冷却后放入冰箱冻格,一般放些时间不用担心会生毛。下次再兑上佐料可以继续使用。看情况,觉得卤的香味减少或放置时间过长,则可以弃置不用。
续卤时可以卤肉类,也可以卤鸡蛋卤豆腐干甚至于卤黄豆卤土豆。等到你卤过土豆,就得准备把卤料扔掉。因为那时候有太多的质地遗留在卤汁内,一来影响下次卤制品的口味纯正,二来容易变质。
每年感恩节吃火鸡是个大问题。不吃吧,似乎不入乡随俗;吃吧,又是个辣手事情。为什么呢?火鸡肉质粗,个儿大,常常当晚吃个新鲜,第二天开始就很少有人愿意问津。我们用卤的办法尝试卤火鸡腿,年年的感恩节火鸡宴上大快朵颐。这个办法不用煎炒炸爆而又色香味齐全。人见人爱,也就很快地在亲朋好友中流传开来。
上次讲的是卤,这次是要讲酱。
苏南无锡陆稿荐常熟马咏斋都是购买熟食的好去处。可惜现在都是可望(向往)而不可及的地方。连香味都闻不到!即使唐人街有熟食卖,那味儿也没法和陆稿荐马咏斋相比。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最早一批移民大多来自广州一带,口味以煲为主。所以,从来没有过好的酱猪肉卖!
为简化烹饪免起油锅,也为了自我安慰一饱口福,更为了不让假洋鬼子只记得麦当劳,也就时常弄起一些酱类食品来。
还是从肉开始。选上好的猪肉,不要有皮有肥肉。也就是说不是用精肉就是用肋排作原料。精肉切成大块状,尺寸以便于进一步切片为准。肋排切成适合放在你有的适当容器内为合适。此容器必须有盖子能微波炉加工。这也是省下你站在油锅边的烦恼的一个关键点。
将大块精肉或一根根的肋排放入容器内,加入酱油和适当白糖。酱油以能完全覆盖住待加工的肉为准。如想节省酱油,可酌情减少用量,但你必须定期翻拨以使上下浸渍均匀。视你对酱的浓度爱好控制浸渍时间,一般以肉的颜色深浅来判别。在放入微波炉之前,最好再上下翻拨一次。
微波炉的辐射量调节须自己摸索。一般以中高档开始,时间先多后少,然后换成中档能源再继续。注意既要避免有形似烧焦的现象,又要确保熟透。这要靠经验,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真的不易掌握微波炉的酱肉工艺,那末对酱猪肉来说,另有一个更简易的办法。浸渍一段时间后取出晾干(如无合适所在,可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区),待适当风干后隔水蒸熟,再切片装盆。那一片片酱猪肉的颜色必定会勾起你的食欲。
最后,就像卤加工一样,除了肉之外蛋也可照样做成酱蛋。至于那么些酱油在浸渍之后,也仍然可以做其他烹饪用途。这些酱油另有一个大用处,且听下下回分解。
又及:题目取自沪剧“鸡毛飞上天”里的唱段 – 写对联中的一句:穷人自有穷办法办法无穷。于是就有了我的题目:懒人自有懒办法办法不赖。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热格五香茶叶蛋吃哇?
星期三 十月 25, 2017 3:06 pm
先赶紧声明,标题里最后那个字应该是口边旁加一个伐字。字库里没找到,只好将就。
眼下影视节目里一些旧上海老上海,就常听见“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似乎那就代表了时尚小吃。
其实,最滋实最划算的小吃就是我小时候经常向往的五香茶叶蛋。那时候的价钱已经记不清楚,反正也是大人买单与我无关。记忆尤深的是伴随着五香茶叶蛋的还有兰花豆腐干。那也是我的最爱之一。
或许是一角洋钿?买一个热腾腾香喷喷的茶叶蛋加一块兰花豆腐干,当时是管饱管够了。后来又见到在十字路口摆摊,则要卖到一块洋钿一只茶叶蛋。绝对没有兰花豆腐干!想想也是,那兰花豆腐干也不是好弄的!豆腐干本身质地规格要好,再用刀划出一道道割而不断的口子,浸泡在有香料的汤汁里到熟透也真不容易。
茶叶蛋制作就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这也就是到北美后经常制作来呼隆老美的一个原因。
老美公司和老美同事喜欢干的一件事是发起聚餐。可聚餐又不好好地作东,一人出一个碟子带一个食合。刚开始挺新鲜,后来就烦不胜烦。因为要动脑筋因为要花时间,很多人包括很多老美同事就去超市弄些现成的东东来应付。还有的干脆带两大瓶减肥可乐了事!
有的老中要显露一手厨艺,变戏法似的端出一只烤鸭,皮脆肉香自然是满堂叫彩!老美也知道这是地道货啊!有的老中图省事,炒个番茄鸡蛋红黄相间很乖巧,可常被人背后说道,那是个食堂菜!如何又省事又省钱又讨好一举三得,这茶叶蛋便可算得是常胜将军!
煮茶叶蛋不费事。先煮好白鸡蛋,不要太老。等略冷却后一一取出各个轻轻边转边敲击,造成裂纹。有本事有经验的可直接用手捏,放掌心一握一次性成功一个更省事。这样第一步就大功告成。
接下来煮茶叶汤,跟泡茶差不多一样。用一口大容器放入茶叶,不必高档的茶叶,甚至于越蹩脚的越节省,有过时的茶叶更好。加水煮开,放入酱油,少量盐和味精香料。再度煮开后将已有适当裂纹的白鸡蛋放入待蛋壳裂纹处看得出变色深浅符合你要求即可。
茶叶蛋希望乘热吃。如果不能保持像沿街叫卖那样的热度,对你的同事和东道主讲:每个茶叶蛋放微波炉内加热三十秒即可。热度和味道正正好!
据我的数据统计,综合成本低费时少(好多工艺你可以边看电视边做)欢迎程度高等优点总分领先就属茶叶蛋啦。
这也是懒人一个懒办法。最后说个笑话,一次带了茶叶蛋(Tea Eggs,这是同事和我共同选定的一个通俗译名),一个老美同事看到后大声尖叫起来,吓得个不行!她误认为这是Snake Eggs!当然,一经揭示她自然就爱不释口!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民以食为地:天下第一宴,水席真不同
星期三 十月 25, 2017 3:04 pm
尽管现在国内也越来越西方化,性已成为一个浮上台面的兴趣话题;但是吃仍然牢牢地占据着第一位的传统宝座。诚如我一个小兄弟说得好,“只要侬烧得出,我(指他本人)也就吃得落。”什么都敢吃,见怪不怪,于是吃出种种怪毛病来。
上海在职人口人均收入两万出头,足够大吃特吃的份儿。还有不少熟人虽然不在职,却表示都在忙着做一点生意。不清楚生意大小,何方神圣,哪路买卖,什么来头。只知道都在忙忙碌碌。忙忙碌碌的一头是忙着吃。也经常有评论讲国人喜摆阔,这摆阔的谱儿主要就体现在占据第一位的吃上面。
这次回国之前,作了一点点准备,在网上搜索了上海的小吃和推荐的饭店。回了国才真正知道是问道于盲白费劲。现在最时行的吃食都越来越西方化。少儿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为感受一下气氛,到麦当劳去吃了一顿早餐。土豆泥煎饼改成了小小一块糍饭糕,不咸不淡的味道;香米绿茶就是极普通的袋泡茶。真不懂何以能吸引了西方儿童而又腐蚀了大批东方儿童,要知道那可是典型的垃圾食品啊。再敲警钟也是枉然,成人也满腔热忱地向往西方食品。有一次做东的要我们点菜,主动热情地推荐,“要不要点一只美芹?”乍听此言差点没有让我厥倒。做东的意思是美芹美芹,美国芹菜,既是绿色食品,又饱含纤维素,特别是来自万里之外的美国,一副敬重客人的作派。却不知道我们早已吃厌了这美芹,可上哪儿去找我喜爱的水芹呢?
开桌头的饮料也大大地变了样,新增加的爱物是成瓶的酸奶,现柞的橙汁,西瓜汁,还有豆浆。看了也让人失笑,酸奶豆浆怎么能上大雅之堂?龙虾牛排已是屡见不鲜,西化的气氛让你不知道是回到了国内还是仍然待在海外。总算久违了的清水大蟹是地道的国货。不象出国前叫价叫得那么凶,现在是养殖蟹,顿顿有蟹,桌桌有蟹。吃得叫人发腻,却又实在难以推却。有时候是说不出口“不要点蟹”;有时候是说了再三再四也没有用。不仅江南江北有蟹,河南河北也有蟹。一泛滥一普及也就变了烂觞跌了档次成了大路货。
在北方吃到蟹也并不使人惊讶。一顿一顿一桌一桌吃过去,到底吃过了一些什么留有回味剩有余香,几乎已全无印象。但在河南洛阳吃了一桌水席,确实至今使人难以忘怀。
我们有机会品尝“天下第一宴,水席真不同”的所在是洛阳酒家集团真不同饭店。真不同饭店创始于清朝末年,是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真不同水席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老字号有足够资本号称“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
为什么取一个水席的名称呢?一是该宴席有别于南北各路菜系,是一道一道往上端,吃完一道撤下去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一般,故叫水席;二是大凡名菜,在汤上最为讲究,事厨者无不怕汤,可洛阳水席却偏偏在汤上大作文章,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道道菜显得汤汤水水,故称水席。
洛阳水席始于武周,当时仅作宫廷国宴之用。后来此宴离开宫廷,官府和商绅也可享用。到了宋以后,洛阳风流散失,此宴传入民间。洛阳水席上至皇帝达官,下至平民百姓,历经千余年久吃不厌,足见其魅力。洛阳水席全席以序分为: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中件,四扫尾,共八八四四二十四道菜,寓示武则天执政二十四年的风光。前八品也称下酒菜,亦称八大善(膳)绩,象征着则天女皇“服”“礼”“韬”“欲”“艺”“文”“禅”“政”的伟业。从四镇桌起上的十六道热菜,每一道菜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品尝的过程中,服务小姐会一一解说,让你边吃边听,倍感享受。“热冷焦软稀稠干,海河荤素甜辣酸”的洛阳水席名扬天下,没有领略过的归国朋友一定要去尝尝。
座落在真不同四楼的御膳宫,据说是洛阳九朝古都的缩影。在这里陈列着夏商东周东汉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历朝地图和皇帝画象,演绎出昔日拥有过的辉煌。听人介绍,如有够级别的领导出席或设宴于此,上菜之前还有男性服务员打扮成太监模样,高声宣读“圣旨到!”让吃客体会一下赴御宴的虚荣。我们远远不够档次,不曾有缘幸逢盛宴,只是体会得从一个萝卜演变而来的国宴里面隐藏的辛酸。作为女主登基祥瑞的一个特大萝卜进献皇家后,则天皇帝下令把它赏于群臣共享。御厨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足脑筋做出了一大批汤汤水水的菜交了差,流传至今演变为洛阳水席。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拿萝卜当菜当饭填饱肚子算数的年代已成久远。国人也象海外专注健康的人士一样拿吃甜玉米作为时尚。“海内”存知己,开口闭口现在请客吃饭不成问题,出手远比我们阔得多。很惭愧的是,吃了那么多的饭店,由我们买单的只有一次。那一次还是做九不做十的生日宴会。其余的都是亲朋好友会钞。很欣慰的是,毕竟生活水平是大大地提高了。民以食为天已经变成了民以食为地。吃已不在话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题目。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文化街上的扑鼻香味
星期三 十月 25, 2017 3:02 pm
文化街上的扑鼻香味
文化街说的是上海的福州路,以前也被称作四马路。福州路被公认为上海的文化街,是因为其文化氛围为其他许多马路所不及。
从西头连接人民广场开始,数过来第一就是天蟾舞台,周信芳经常的演出地点。靠东头是市委大礼堂。那个场子也很有特色,在里面演出多有些招待市委工作人员和家属的好戏。尤其要强调的是书店:新华书店并不稀奇,而科技书店,外文书店,上海书店,古籍书店就比较特殊。还必须提及的是卖字画和文房四宝的古玩店,再加上大量的文化用品商店。这文化氛围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既然要与美食文化挂钩,那扑鼻的香味就不是书香墨香红袖添香舞台上的活色生香。在回忆之中具深刻印象的有天蟾舞台对面同一边的鸭正干(对不起,一时找不到中间那个字),特香特有咬劲。再过去一点在马路另一边的一家店面更小,有天津驴打滚,吃着那沾在上面的黄色粉末特香。王宝和是本帮特色,格局大概有点类似咸亨酒店。四方八仙桌,吃酒大概主要是黄酒。王宝和的特色是大闸蟹,每到秋风起蟹脚痒的时候生意特好。坐着堂吃或外卖,都特忙活。再靠东头专卖旧书的上海书店过去一点是名闻天下的杏花楼。菜肴是广帮特色,当然最最最出名的是它的广式月饼。记得盒子上是月里嫦娥,现在还畅销海外,在唐人街经常能看到杏花楼的月饼。当然也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联系到上次介绍自制酱肉类食品时关照保留的浸渍酱油,那就是要重点介绍的美味斋。
美味斋位于福州路浙江路口,最兴旺发达时还在广西路口另有一家分店。美味美味,美味斋的特色是菜饭。菜饭菜饭,菜加上饭,如何能成为特色美味?不了解的人没吃过的人很可能会想不通。
当然,从菜饭问世之日起,肯定不会出自王公贵族高档餐馆。那一定是一种大众食品。南方人喜爱吃青菜,但是那青菜外面的几层老叶帮子炒起来并不好吃。并且耽误了里面嫩叶菜心的烹调时间。放了老帮子则影响了炒菜心的鲜嫩可口。为节约起见,有人拿青菜的外层几张叶子剥下来单独煮面条吃。有面条里面的碱水。菜皮容易煮烂,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但是,青菜菜皮下面条,毕竟太过寒酸,而且也不一定好吃。
聪明加上节约,终于有人想出来煮菜饭。把青菜切成适当大小,尽量多用菜皮,留着菜心可作他用。要用更米(前一字须有米字旁),不可用籼米。将米淘净,把块状青菜与之混合,加上味精和盐,再加上食油,照通常煮米饭的方法煮饭。有要注意的地方是:一,掌握水量,要比平时略少。因为青菜之中会有水分出来。否则最后会造成饭粒太烂。二,要适当掌握火候,起先火要大,让它尽快煮开;而后火要小,让它充分焖熟。三,在一开始开了的时候,要开开锅盖,用筷子反复搅和,以使米粒和青菜分布尽量均匀。四,不要怕焖过头,闻到焦香是很正常的事情。确保每一个米粒煮熟为要。
菜饭焖熟后,美味斋的特色就是用它的另一特色菜——红烧大排骨的酱油汁(俗称排骨油)浇在上面。一碗碗的菜饭端上桌来,更是一股浓浓的扑鼻香味。
由于菜和饭这两大基本要素都能在一碗菜饭里得到满足,价格便宜,上菜极快,美味斋的菜饭一度被誉为特色快餐。美味斋除供应堂吃之外,还提供外卖和包月。附近的中小学生中午饭家里没有人管,可以买一张卡,按就餐顿数打孔结账。一时间,方便了周围的居民和学校,生意实在是十分兴隆。
记得附带卖的除红烧大排骨外,还有汤。因为当时大排骨是奢侈品,价贵,并不是人人更不是经常能消费得起,故而便宜的汤就很受欢迎。汤主要是双档,记得也有单档。每一档就是一个大大的油豆腐。因为菜饭油水很足,吃完后嘴上油腻腻的,再喝几口汤感到很舒服,汤卖得也很热门。
在全盛期间过去之后,各种快餐风行上海。美味斋很快没落,先是收缩门面,然后是一败涂地。
不管怎么说,美味斋浇了排骨油的菜饭是我儿时的美梦。现在在上海,也吃不上美味斋的菜饭,更不用说在北美。
天无绝人之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菜饭就成了我们家里的一个保留节目。上面已经说过,把作酱肉的酱油汁留着可以派上用场,就是把这熟酱油汁浇在菜饭之上。两重香味保管让你口水直流。往往吃菜饭时饭的消费量是平时的两倍。并且,不会吃腻。所以,懒人自有懒办法说的就是一次做很多,大大的一锅,吃上好几顿。最后那个焦了的锅底,熬粥更香。喜欢辣的川湘朋友可以在吃菜饭或菜粥时伴以哈哈辣酱,不喜欢辣的朋友可以伴之豆酥酱,味道更好。
因地制宜。在北美,如果你没有去唐人街买青菜,代用品是冻菜,也可以用山姆俱乐部的常规商品莴笋叶子。我们不再做纯的菜饭,经常加放的是香肠。同样只要切片混合即可。
虽然做一次费些时间,但掌握后也并不麻烦。况且一次性解决好几天的饭食,也仍然是一种偷懒的办法。特别要说明的是,如果你从来没有吃过没有概念,不妨试上一试,保管你的孩子,即使是完全北美化了的香蕉,相信也一定会吃上瘾。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主持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
<
»
>
一月 2025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531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178891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