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鲁迅与萧红的隐秘恋情


星期一 一月 08, 2018 7:38 am


萧红,划过中国现代文学天空的一颗灿丽流星。
她,呼兰河畔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1957年7月22日,女作家萧红的骨灰在香港浅水湾被一些文化人找到,曾经是当时很轰动的事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和迷人色彩的作家,就是萧红。她的生命是那么短促,可是,她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却是那么辉煌!
80年代才读到萧红的耶鲁大学夏志清教授,称萧红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都已故去的两位同时代女作家,张爱玲越来越红,“张学”已是显学。对萧红的谈论却没那么热闹,但她并未被遗忘。几年前《生死场》里岩画般的东北农民群像还铿锵有力地登上了舞台。她在家乡黑龙江呼兰县城东的故居,近年也修复成萧红纪念馆。一代才女的耀眼光芒和31岁坎坷人生的情爱恩怨,至今仍是让相当数量文学粉丝们神经兴奋的敏感点。

我认为,其实最能够理解鲁迅先生的人也许并不是男人,而是女人。
鲁迅有位女性忘年交:就是萧红。鲁迅在后期极其矛盾和焦躁的战斗时期,唯一的情感线索,涉及了东北女子萧红。奇怪的是,当鲁迅对绝大多数陌生人都拒之门外时,萧军萧红几乎是唯一受到接纳的,鲁迅的这一“例外”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鲁迅最初对两萧的态度非常冷淡,直到收到萧红的"抗议书"才发生戏剧性突变,先生的回信充满了罕见的、《两地书》所没有的挑逗性暗示,从此先生对萧氏“青眼有加”,百般关照,直到死前数月,还向红色汉学家斯诺竭力推荐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云云,毫不掩饰对萧红的一片怜惜和钟爱。

这里,有一点似乎需要特别指出,真正使鲁迅对两萧的印象产生飞跃性变化的,看来应该是基于萧红的一次天真“抗议”。鲁迅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吟女士均此不另”,不料萧红对“女士”一词表示不满,她坚决反对鲁迅这样称呼她。这一“抗议”,从根本上改变了双方一直保持的礼貌拘谨的态度,气氛似乎一下子变得融洽了。在下一封信里,鲁迅便半开玩笑地问道:“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从那时起,鲁迅开始用调侃的语调来写回信了,这无疑是个好兆头。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是:当时萧红所提出的“抗议”,是真的属于幼稚,还是出于一种女性的机敏?我们好象不需对此进行深究了,其中有一点是确凿不移的,那就是萧红的“抗议”,使鲁迅对这位女性产生了相当的好感。他似乎已经发现了这位尚未晤面的青年女子身上有着某种可爱的品质,否则,他便不会在信的末尾,继续制造出一个“俪安”的小花样,并打上箭头问萧红对这两个字抗议不抗议。

2008年1月5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东方卫视《名人讲堂》讲到他扮演的鲁迅,当时,他以自己人到中年的理解和感受,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并朗读了一首诗,这首诗好象是莱蒙托夫的吧,大意是:
我被你深深地吸引,
不是因为我爱你,
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余杰先生也说:他一直认为,鲁迅和萧红之间,除了师生之情,还有别的精神和感情上的撞击。他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包括他的北京大学导师们在内的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余杰说,他仅仅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的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他认为,有一丝淡淡的、忧郁的情缘。鲁迅即使暗恋萧红,也不影响先生作为文化旗手的伟大 !
鲁迅从来就不相信世上存在着一种“完人”和“圣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任何人都有自己复杂的、精细的、隐秘的情感世界。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最感人的一篇,远比许广平的回忆文字写得好。为什么?
说萧红的才华比许广平高,也许倒是其次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重要的原因:萧红比许广平更加理解鲁迅、更加深入鲁迅的内心———尽管许广平是鲁迅的"非正式妻子"。
每个男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女人,鲁迅也一样,其中有亲情,爱情还有友情。从作品和有关回忆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鲁迅真实的一面,先生有爱也有恨,有过尽孝和忠的思想,虽然他的杂文如投枪匕首,直刺人的心脏深处,而他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处生活的无奈,并没有真正的直面人生,至少,在爱情这方面是这样的......

曾经从余杰书中读到一段关于萧红与鲁迅的文字。余杰说,鲁迅曾悄悄喜欢萧红,而萧红也悄悄喜欢鲁迅,“他们之间,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撞击。”
  
  “鲁迅暗恋萧红”的说法,其实并非自余杰始。早年就有人因鲁迅与萧红都过早蒙受婚姻创伤,都有肺病和热烈沉郁的乡土情感,不仅共同语言多,对话范围也广,认为鲁迅和萧红曾在潜意识中彼此暗恋。
  
  当然,目前这似乎仍然只是猜测。但是,这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余杰观点的来源不同,他说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换言之,是他多年读鲁迅和萧红的结果。逝者的文字至今还在透露着幽秘的信息吗?如果是,又是如何让敏感的后来者接收到的?当然,在避嫌的的社会规范下,我理解,他对她更多的是欣赏,怜惜,大爱。
  
  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纯粹的情书之一,是两人真正的精神合作。但鲁迅和许广平既有亲密之爱,也有难言的隔膜。许广平回忆,鲁迅晚年常夜不能寐,独自走到阳台上,和衣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而年幼的海婴夜里起床拉尿,看见爸爸睡在阳台地上,便也不声不响躺在他身边。这个场景说明,鲁迅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从鲁迅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许广平写的回忆录可以见到,她笔下的鲁迅,和鲁迅本人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鲁迅”,其实有着很大距离。
  
  只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才是所有回忆鲁迅文字中最感人的,远比许广平写得好,不仅因萧红才华超越后者,更重要的是她更理解鲁迅,更深入他的内心。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后,萧红萧军受到鲁迅多方关照。寂寞的萧红常常一个人到鲁迅家去,有时一天去两次。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快乐许多。
  
  有天下午萧红要去赴宴,让许广平给她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广平拿来了米色、绿色还有桃红色的,两人一起选定了米色的绸条。可是为了取笑,许广平把那桃红色的举起来放在萧红头发上,很开心地说:“好看吧!好看吧!”
  
  萧红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很顽皮地等着鲁迅往这边看。鲁迅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不要这样妆她……”许广平顿时有点窘了。萧红也安静下来......
  
  余杰说:“这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鲁迅心中复杂的感受,他想说漂亮而没有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来。他想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波动,却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先生的心灵也有无比脆弱的时刻。”
  
  说实话,仔细品味这个场面,我也有点相信鲁迅先生确实是暗暗喜欢萧红的了。但萧红呢?凭何说她对鲁迅的爱与尊敬逾越了父辈兼导师的范畴?虽然余杰认为后来许广平也感觉到其间的幽微了,曲折地向友人抱怨萧红来得太多,扰乱了一家人的作息,有一次更连累鲁迅受凉生病。
  
  杜拉斯说,“每个人生活里都保留着一块空地,任意堆放一些东西,那里,称之为‘禁区’。”
我们不仅要问:对萧红的隐秘恋情,就是先生晚年心中的"禁区"吗?

轻易不捧人的鲁迅曾经高度评价萧红的<生死场>这部小说,说它“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萧红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声誉于是由此奠定,应该说鲁迅是最了解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的,他是萧的知音。萧红在鲁迅面前像个孩子,可以撒娇任性,甚至可以打扮臭美。鲁迅又何尝不觉得萧是他的知己呢?
鲁迅死后,萧红的悼念文章《回忆鲁迅先生》最为质朴感人,具有原汁原味的人性味。据说许广平为她很是吃了醋。萧红文章里写道:"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为什么鲁迅先生临终时要守着这一幅画呢?是不是他把画里奔跑的女人当作了萧红呢?为什么许广平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呢?
我想,萧红其实是明白的,但她不会说出来。两颗孤独的伟大的心灵偶尔相碰,就擦出了可以令后人荡气回肠的幸福火花,这火花也许不能够为世俗的人所理解,却能为世上所有高品质人士所歌赞。萧红的一生不可悲。鲁迅的一生也不可悲。但换一个角度,从男女的情感上说呢,恐怕他们的心都会有丝丝的痛。鲁迅终其一生的生活是极其寂寥的。与许广平的恋情多少弥补了他的感情生活。然而,走进他内心的人却很少,鲁迅的情感世界始终被一层迷雾所笼罩。他们内心的感情波澜,宛如一溪涓涓小溪,细腻而缠绵......
  中年意气浑似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世上总有些美好,只能存在于梦里。也许,这是爱;也许,这只是深深的欣赏。不知有多少夫妻,共枕一生,未有深深欣赏;有些人,一生深深欣赏,却又不是夫妻。没有了夫、妻的名分,少去了生活的繁琐,很多本来微弱的情,就可以升华得只是情,如清风明月,照亮孤独的灵魂......

1948年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这俩个男人将萧红转入香港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一位访问记者当时写道:初,我问其中一位萧红的曾经的男人,鲁迅是不是很爱萧红?他和蔼地说,是吧!你看她对他的房间充满了感情。后来,我又问他,萧红为什么不爱鲁迅先生?他讥诮着说,鲁迅先生勤于写杂文,体力不支,无法进行房事等活动。我想他是一代鸿儒,竟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由得暗笑起来。如此想来,萧红无论如何是爱戴鲁迅,真的也只是精神之爱;东北常年寒冷,体格自然是不同的。好比那东北的树,年轮也长得细密得多。
有人说:把鲁迅晚年不写小说只写杂文归因于性功能障碍,让人实难苟同。记得鲁迅本人就非常反感,把人的一切引向生理的做法,并常给予这种人辛辣的讽刺!
但是,这些人懂得弗洛伊德吗?


萧的回忆鲁迅文章是用女性的直觉能力去捕捉鲁迅的日常生活,描绘鲁迅的声容笑貌,文风质朴,读来有一种亲临其境感觉,仿佛和作者一样出入鲁迅家门,成为他家的常客和朋友。
就像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强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我是《红楼梦》里的人,不是《镜花缘》里的人” ;如果说萧红“比谁都更有前途”(鲁迅),至少从许广平的回忆看,应该是很吃萧红的醋的.
为了和萧红聊天,鲁迅是宁可不休息的. 以致于加重了病情。可见鲁迅对她是很看重并且有意思的。
萧红确实挺可怜的。这里面显然有很暧昧的东西......
但鲁迅那时已经丧失了培育这种内在温情的动力。这场耐人寻味的暗恋,并未把文学大师推向真实情欲的中心,或者说,推向爱欲和爱语这边,恰恰相反,直到他匆忙谢世为止,鲁迅都继续沉浸于他的“仇恨话语”和“暴力话语”的建构之中。某些迹象表明,在儿子出世以后,鲁迅陷入严重的的性功能障碍。日本医生的药物并没有多少值得鼓舞的疗效。这也许是他最终丧失叙事和抒情能力而完全投靠文字暴力的另一原因吧。
鲁迅生前,对年轻一代,走过了一段从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但他之所以对青年一代仍然抱有信心与期待,仍然不遗余力扶植青年人,甘愿为青年人作梯子当垫脚石,是整个民族的生命力给了他信心。不过,即便是青年人让他失望,他们中有几位表现出的品质与精神深深打动了先生,让他刻骨铭心。不妨读一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吧,对柔石、韦素园的眷恋深情,淡淡的哀伤伴着轻轻的叹息,令人落泪。
鲁迅是孤独的,不是世俗生活的孤独,而是灵魂深处的孤独。生前能真正理解他的人,其实很少很少。

一代歌星邓丽君说:喜欢上萧红是从看了她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开始的,当时是第一次接触萧红的文字,还是一下子被她给俘虏了。
要关注和鲁迅有关系的女人,其实是不能够略过萧红的,虽然我只看过她的一篇文章,然而我很能够理解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喜爱甚至是溺爱。

1995年5月28日,邓丽君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长眠于台湾金宝山墓园。  
一位记者记叙:距今六十多年前,有一个中国北方的才女,穿过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辗转流寓香港。她在香港住了三年,溘然长逝。她就是女作家萧红。她逝世后葬于浅水湾坟场。1988年冬,一个天色阴沉的下午,大公报一位朋友带我去看萧红墓。在回来的路上,我凑了一首小词,随手写在小纸片上。这天晚上,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偶然谈及萧红。她说:“我知道萧红,读过她的书。”我问是不是《生死场》?她说是《回忆鲁迅先生》。她称赞萧红的文章写得好,并说:“我过去不了解鲁迅,看了萧红的文章后,才读鲁迅的作品。”我蓦地一惊,接着产生了一种内疚,过去把她看得太浅了。于是我把写的小词送给她,她看后小心地折叠起来,放在手提包内。
  时至今日,我忽然发现这首哀悼萧红的小词,其实也可用于哀悼邓丽君。特抄录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完全是生活化的白描,关注的是先生的本人,而不是鲁迅的文字。白描是一种极高的文学境界,抛开了一切花哨,让生活和情感自然流露,这样的文字,对于读者有一种征服的魔力。

相知相爱是一回事,有没有心灵深处的共鸣,应该又是另一回事。
鲁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从性格上,他带有女性的脆弱、柔性、敏感、情绪起伏强、变化快,也因此,他有着超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但在精神意志上,他却有着作为男性百折不挠的钢铁般的力量。
萧红以她女性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对鲁迅灵魂深处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萧红曾对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过一番评价(在聂绀弩的回忆文章中),聂绀弩认为是他见过的对鲁迅作品最为恰当中肯的评价,超过了一切评论家。
萧红是个孤独寂寞的女人,内心那么敏感、纤弱,从一个大家小姐,受尽挫折,远离亲人,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她多么需要有个倾诉的对象,有个可以依靠的宽阔肩膀,同时又能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然而,偏偏结伴的萧军虽然操笔为文,却大男子主义,大大咧咧,对缠绵悱恻的感情缺乏感情与耐心。萧红虽然得到了他的肩膀,但心灵并不自由。二萧感情出现裂痕,实为性格不相合造成。
萧红为排遣心中苦闷,有一段时间经常无事到鲁迅家中去坐坐,刚好那一段时间鲁迅在病中,精力不够,所以每次萧红来了,大多由许广平作陪,时间久了,许广平也不堪其累。鲁迅对萧红怜香惜玉,是孤寂中奋笔投枪之外的另一种感情流露,人生难得一知己,鲁迅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弱小女子萧红,能得遇鲁迅这样的长者,能不把她当女士,或当个小女人,萧红也能把鲁迅的家当一片庇荫,一丝寄托,幸之又幸也,所以,萧红对鲁迅的死,分外的沉重,伤情并伤身。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有一批年青的女作家,如刘莉,梅娘,但娣,蓝苓,左蒂等和萧红同时代的,都是有才华的,不幸的。
对萧红的内心感受,以鲁迅的敏感,应该是知道的。但对视萧红如晚辈的他来说,又能说什么呢,不要说他在病中,就算他身轻体健,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就算他相帮,也要避嫌。
早在他与许广平热恋时,在厦门就憨态十足地向许广平在信中说: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许广平回信道:这封信特别的“孩子气”十足:幸而我收到。“邪视”有什么要紧,惯常倒不是“邪视”,我想,许是冷不提防的一瞪罢!......
所以,为避嫌计,鲁迅对萧红不能也绝不会多说什么?这种情形之下,萧红只得离去,而且是远走日本。
人生能有几知己啊!千万不要以为与萧有恋情{哪怕是超越柏拉图式)先生便不再伟大!这些事已经过去太久,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推测,重要的也许竟不是事实,而是那种找寻的心意。先生在我们心里一直是在小小的粉红花瓣上滴下泪......我想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随后就是春,狂蜂乱飞,彩蝶飞舞,(大概是这样吧,已记不真了),先生是这样侠骨柔肠的瘦的诗人。
不错:"重要的也许竟不是事实,而是那种找寻的心意"......
评价人,需要先立足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评价,同病相连,惺惺相惜。人之常情,人之至性。鲁迅能深味萧红内心的苦楚,以他的睿智,恐怕早已经预知,这个在他心目中最有文学天赋,最有创作潜力,也是他期望最高的女作家,此后的人生路也许更加坎坷。也因此,在萧红离去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消息,让他经常叨念:怎么去了这么久也不见音讯?
但在萧红看来,她又能说什么呢,考虑到先生的病体,她不想再增加他的负担,何况自己正在挣扎与调整中。萧红人虽然离去了,但心却还始终牵挂着敬爱的先生,在这人世间,唯有这位伟大的老人,在她最孤立无助的时候,给过他强有力的支撑,给过她力量与勇气。同时在她最苦闷的时候,给过她深切的帮助关爱与理解。
 
鲁迅去世后,在萧红看来,她心中的一座大厦已经坍塌了,她经常去灵魂深处探险的一座迷宫已经消失了,同时带走的,还有那充满父爱的目光,那远别前放心不下的叮咛......

鲁迅先生死后,萧红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文字上是淡淡的。但那确实是最好的一篇。
两个人要真正相爱,其艰难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其容易程度,有时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鲁迅是一位具有人间“大爱”的作家,他在一个缺乏爱的国度里,至死不渝地寻找着大爱真爱;萧红是一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女子,她那坎坷的一生正是现代女性觉醒和受难的写照。他们那隐秘而忧伤的感情,宛如一朵没有开放的栀子花,在风中孤独地飘荡......
  喜欢鲁迅,是喜欢我心中真实的鲁迅,他不是三个“伟大的”,他是一个平凡又不凡的人。
这么多年来,对鲁迅的认识早已不再局限在书面的文学史......
伟大的灵魂之间的又怎能没有爱情?我们要读出真正的鲁迅!
所以,我们能从刘和珍那里读出鲁迅的最爱,并推断出许广平是刘的替代的这个“发现”;
并且,也能够从萧红那里看出鲁迅对她的温情,看出他们之间那隐秘而忧伤的一段人间感情......
无疑,鲁迅是伟大的,但是,伟大的人也需感情和寄托,这无损鲁迅伟大与光辉;因为先生虽是伟人,也是凡人啊!
许多读者评价:这样的分析丝丝入扣,合乎情理,更符合对一位才高气傲但却孤独无比的文人精神时间和感情世界的剖析和诠释;对一位才女的深邃的爱意,并不会损害先生的崇高,反而使其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可信。
有位先知先觉的读者说:"这样爱着就好,如果真的在一起,可能有矛盾"......
虽然逝者已远,杳无对证,但分析的条理性表明作者对文人的秉性特点可谓了然于胸。鲁迅对萧红的态度绝对有爱的因素,这是不可否认的.....
谢谢读者的这些评论,我要说,你们的评论就是诗!
还有读者好心建议:也许撇开写先生的那些烂事,专心研究先生的文学精神似乎更为妥当......
首先,我要说:这绝对不是所谓的"烂事"!因为,先生的文学精神和他的鲜活的人生,难道不是紧密联系的吗?!
没有先生的鲜活人生,就不会有先生的战斗文章和文字!
以上这些,难道有些人都不懂得,还要我来给你们上课吗?

文化博客

[转载]鲁迅与萧红的隐秘恋情
王若谷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再三欣赏五女拜寿以及关于她的白璧微瑕


星期六 一月 06, 2018 11:52 am


再三欣赏五女拜寿

五女拜寿,这回是空中剧院又一次播放。

非常耐看的一台好戏。

浙江曾经一台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还是非遗榜首。

浙江又有了一台戏诞生了一个剧团,并推出了一大批明星演员,包括茅茅何赛飞等。

甚至于包括蔡浙飞------非常喜欢。

毫无疑问,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作用突显。

显然,其作用几乎可以和曹杨相提并论。

顾老的作品没有不喜欢的,最喜欢的当然是五女拜寿。

以及关于她的白璧微瑕,那么,这又要干吗呢?

第一,之前不大敢说,十九大后,说说无妨---为了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具体而微,说两条---

1,开场,前拜寿,幕后合唱,照例四句。

最后一句“五女争来拜寿翁”,看来可以商榷。

首先,一个争字。

来争的目的是争取养老伴老----没法子哦,谁让他没有儿子呢。

背后有孝心,也有看中单单老夫人私房银子就有三十万。

再是,杨三春并没有争,不光是争拜寿还是争养老。

原因很明显------家境,性格,为人;同时,花树同园不同根,差别化明摆着。

所以,既然不能四女争来拜寿翁,摘出三春,那么不如五女接踵拜寿翁,或者五女相继拜寿翁。

接踵而来,相继而来,总归没错。

另外的问题和剧本文字无关,是服饰问题。

看了那么多舞台场次包括电影,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啊?

唯一的服饰败笔是翠云丫头。

她是杨老夫人的贴身丫头,收养十载的孤女---这和收养的三春决然不同。

照样是丫头,不管是否得宠。

否则,她不会站着,也该坐着。

否则,夏莲也不敢开她玩笑让她去当三姑爷的小老婆。

否则,她也不会仅仅只有积蓄十两银子。

因此,让她一出场就和正经主子那样着裙子,是十分不妥当的。

封建社会特点是尊卑有序。

丫头就是丫头,只着散脚裤,否则怎么干活?

相信,这个错误是存在的。

直到收为义女,成为新小姐,才是着裙。

很可惜,主创人员直到这次空中剧院播放还没有看出来。

最后,再次在此推介————————————————————


人情世态讽刺喜剧——愿意不愿意





人情世态讽刺喜剧——《愿意不愿意》是弘扬孝道的一部全新大戏。创作源头是李渔小说《十二楼》之一“生我楼”。



十九大号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今,尤其是要提倡孝道。从中央一级开始就有京剧《天下归心》,还是张艺谋总导演,陈霖苍执行导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孟广禄领衔主演。成就浙江小百花剧团引起轰动效应的顾锡东越剧《五女拜寿》同样造就了以茅威涛何赛飞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



然而,《天下归心》讲的是宫闱秘史,《五女拜寿》说的是官宦家庭。而且,郑庄公一方诸侯予取予夺,杨继康朝堂高官光他夫人私房就有卅万两。与此相比较而言,拙作《愿意不愿意》则是非常接地气的民间故事。可以预期相应的社会效果和艺术价值。



特别说明,出场人物不多(实际上仅需要九位演员),场景简单。此剧本尤其适合小剧场演出,可望申报小剧场艺术基金。



备注:

1,剧名创意来自著名滑稽戏和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

2,此剧本与台湾歌仔戏《卖身做父》并不相同,敬请注意。

3,同名中篇琴书以及中篇弹词《愿意勿愿意》一并推出,脚本备索。共有四回书目:第一回“前拜寿”、第二回“子买父”、第三回“女认母” 、 第四回 “后拜寿”。





场次

第一场:前拜寿

第二场:撞南墙

第三场:卖自身

第四场:迎老父

第五场:避祸端

第六场:巧相逢

第七场:后拜寿



出场人物(以出场先后为序)

尹氏四位族侄,年齿长短身份各异,分别称为族侄甲乙丙丁

仆人,尹家老仆,忠厚老实

尹厚道,湖广勋阳府竹山县首富

尹妻,和丈夫一样为人厚道

曹丁香,松江府华亭县小家碧玉

曹母,为人势利

姚继祖,本名楼生,自小被拐卖领养,实际上他就是尹厚道老来得子的亲生

四位路人,年齿长短身份各异,分别称为赵钱孙李

丘八,松江府小混混



编剧建议:

尹厚道老生应工,

尹妻老旦应工,

曹丁香花旦应工,

曹母彩旦应工,

姚继祖文丑应工(似应俊扮),

丘八武丑应工,

其余群众脚色一律文丑应工。

尹氏四位族人的扮演者可以继续扮演四位路人。

若剧团有文武丑演员,还可安排其中两位分别串演老仆丘八。

如是,全剧上场演员只需九位即可。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亲爱的《亲爱的,胡雪岩》


星期五 一月 05, 2018 1:45 am


1.

胡雪岩是熟人,熟到妇幼皆知;胡雪岩也是陌生人,都只是道听途说。而这回港版《亲爱的,胡雪岩》,却是“中年视角”的崭新版胡雪岩。

因为我们看见舞台上胡雪岩飞黄腾达的发迹期犹如压缩饼干一般被不断快速翻篇——舞台是压缩的:台中台的格局,让演员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幅缩小;语速是压缩的,无论是妇孺老幼,一律用着相近的高频语速;时间是压缩的,一年、五年、十年……统统在瞬间完成切换。这些,像煞中年胡雪岩的人生回望:过往的成功匆匆而来,仿佛就是为了等待人生下半场的大幕拉开。

果然,新屋落成、左宗棠到访,随着第二幕开启,人生巅峰的抵达亦即“下坡路”的开端,告别了升降机一般高速飙升的胡雪岩,胡雪岩这部戏也开始好看了起来。人到中年,即便是普通人生,亦将走过人生的制高点,所以这个“好看”的背后,叠加着普通中年人胡雪岩和成功人士胡雪岩的困惑与选择,也是本剧重心的落脚所在。

这位中年胡雪岩,如剧中对联之上联:“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纵横政商两界、游走黑白两道,坐拥千万计白银财富受封二品顶戴,可谓当时大中华第一“成功人士”。但见他,傲立人生至巅,一方面,青春意气、挥斥方遒的名利高速攀登已渐成往事,同时,已然隐约可以听见人生终点靠拢的脚步;一方面,要回答麦锦秋的发问:“将来呢!”,同时,又要忍受高处不胜寒的孤寂:“谁懂我?”

是以,《亲爱的,胡雪岩》不问过去。



2.

胡雪岩身处的“工业1.0”时代迄今已翻篇到了“4.0”,但透过本剧可以看见,即便舞台如“潘多拉盒子”一样变幻无限也不过是表象。“将来呢?”“谁懂我?”折射出的困境,构成了本剧接引观者与这位故人重逢的要点。

看得见的,有表面富贵的人生和内里孤独的灵魂之并存。

我们看到在“伯乐和千里马”游戏中胡雪岩的知人善用,也善为人用,是了不起的伯乐,也是别人麾下一等一的千里马;同时我们听见剧中胡雪岩的低吼:你不懂我。当他说:“我要在任何有人居住的地方盖房子”时,胡妻当场就笑着说,你们这个年龄的男人都这样。胡妻自己也多次感叹男人难做、男人难懂。本剧创作者们为此设计了一个名叫阿香的角色,并让扮演胡妻的演员同时饰演阿香以暗示其身份,又让这个一分为二的人物点出即便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仍尤其求之不得:人生知己。或者,仅仅是一个在你陷入精神困苦时真正懂你的人。可是,“面前只有一条路,而且身后的路在不断消失”。这样独自前行的胡雪岩,知己何求?

看不见的,有剧中人在操纵和被操纵者两种身份间的挣扎。

本剧以被操纵着的皮影戏——让操纵者成为主角,大部分时间,皮影看上去只是陪衬——为人生羁绊之隐喻。明的,有王有龄、左宗棠和李鸿章(尽管没有露面)渐次以改变胡雪岩命运的外部决定性力量出现;暗的,有胡母和胡妻诸如对高调铺张的本能排斥、对吉庆有余等理念的秉持等传统人伦价值观的牵引。同时,作品着力刻画胡雪岩不甘束缚、以鹿为自喻,认为自己是一头始终追求跳出森林的鹿的心态。

当左宗棠得到胡雪岩承诺而对胜利踌躇满志时,胡雪岩反问左宗棠,平定了叛乱又如何?你左宗棠赢了也就打掉一个俄国,还有那么多西方列强呢?在其瞠目结舌时,胡雪岩自己回答道:我胡雪岩要同时开辟商业上的战场,与列强“开战”。由此可见,胡雪岩不仅深谙借助其身后强大力量的要义,然其骨子里却从来都认为这是互相借力的关系,最终是要实现其自身的理想与价值,所以本质上是具有反操纵的诉求。而操纵与反操纵是如此的相互依存又如此的不可调和,构成了剧中胡雪岩注定无法解脱的困境。

胡雪岩的困境也与他自身的力量成正比。

本剧以“亲爱的,胡雪岩”为名,旨在突出胡雪岩的可亲可爱之处,这份“可亲可爱”主要是其在作为红顶商人的身份之外、世人艳羡的富贵背后,超然于世的博大的济世情怀和家国理想。“国家做不到的,我来做!”掷地有声,在观者耳畔久散不去。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个人难以承受之重,让其追逐的欲念亦如脱缰之马难以遏制,力量越大,困境越深。于是本剧以“黑洞”说加以点拨,以此点出宏愿与欲望的一体两面。多多少少,都可为今人乃至来者之镜鉴。

是以,《亲爱的,胡雪岩》不追成败。



3.

首先可以镜鉴的就是《亲爱的,胡雪岩》自己了。作为一部新作,又要将如此丰富的历史、社会、人物“塞进”三个钟的有限时间内充分呈现,不可避免有表达欲望过多,取舍未达自如的困惑。

从表达节奏看,上半场迅速翻篇,节奏极快,给观者以过度充塞与过度着力之感。上海两场演出,通过一场同时看字幕与演出,一场基本不看字幕只看演出相比较,发现主要问题并非换场速度和演出节奏,而在于每一场表演是否有必要让演员们不分场合、不分身份、不分年龄、不分性格全部用近似的语速和语调表达?而且从效果看,这样的表达方式并无助于作品主题的呈现。

其实本剧中就有“示范性”经典演绎。

全剧尾声几近完满。其中,尤以从接盘胡庆余堂的商人高价求购店铺老招牌为最佳。在这一段表演中,通过胡雪岩与麦锦秋两人之间似问非问、似答非答,人生的况味、人物的性格熠熠生辉,更在谈笑间通过反衬且有趣的手法让全剧的基本支点变得清晰。而一旁从五万一路喊到一百万的商人的碎碎念,一声一声,似无章法又颇有节奏,好笑的同时不经意间将粤语的动听美妙生动展现。如果让全场非粤语观众来投票选择观看粤语话剧的理由时,这一段恐怕会成为最佳助攻。

也是这一段,才真正让人看到了“亲爱的”胡雪岩,一个既可亲且可爱的胡雪岩。

因此,快速的时空切换并不构成表达节奏高速且趋同的必然。相反,愈加快速的换场,愈加需要像“求购招牌”里那样恰如其分的起承转合、缓急自如。也许是同样的原因,剧中胡雪岩亦显得处处都在发力,类似在尾声处的处理并不多。因此,目前这个“亲爱的”胡雪岩“亲切”有余,“可爱”不足。

本剧的舞美构作以其多变的形式、快速的转换和满满的想象力为人乐道。但在空间尺度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剧中舞台前沿的皮影和舞台后场区的伶人,更接近小剧场的空间表达尺度;“潘多拉盒”台中台,更适合中剧场的空间尺度;而剧中着力表达的人物胸襟与格局,却是大剧场级别的空间尺度。这三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空间的较量与调和,对作品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从中距离看,围合式的台中台(盒)的时空限定对表演的约束性很大。演员之间过近的空间距离,无形中又放大了相互间的关系,对表演节奏和细节掌控带来更高要求,这可能也是导致上半场节奏过欠变化的原因之一。仅就上海两场演出而言,“潘多拉盒”上空起起落落的“梁”的舞台运用效果也要高于固定的、构成“潘多拉盒”两翼的墙面。



4.

回看历史,无非是对当下怀着解困的求索,而归根结蒂是怀抱着对未来的希望。就演出效果看,对胡雪岩人生困境的解读亦不过是本剧对当下及未来所怀期冀的表达载体而已。

本剧剧本基本完成于香港回归之前那个对未来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年代,而现在正式上演之时,又逢实体经济艰难且社会越发多元的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亟需一批新的时代开拓者和担当者;各种社会诉求带来的种种新事务,也让国家部门亦愈发难以继续完全大包大揽,亟待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积极有为、开创局面。然,在告别了快速攀登的黄金期的整个社会似乎也步入了“中年困境”:高速成长时协力奋发者众的局面一去不返,代之以守成自保者众而求索奋进者寡。当年王有龄所遇之“不做事”、“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的人们似乎纷纷从棺材里跳出来复活了,遑论胡雪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担当!

剧中对联“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的下联为“冷药热药,正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正是因为这个“医不尽”,才要免费赠药三年,才要开出这家响当当的“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

尽管剧中,两次出现通过胡母之口唱出的儿歌及多变的“潘多拉盒”等表达着世事无常、富贵有时、最后总归“尘归尘”一场空的寓意,但潮起潮落、人生有限,本是世间常理,何劳大费周章排出如此一台大戏?

表面上,听到的是空,看到的是失,可是,那些胡雪岩开当铺、开药店,救助、接济过的世人不是得吗?街头混混、目不识丁的赖阿四,在剧中不断“自修”,读书、识字、写作不辍,最后竟然写出了“世上第一本胡雪岩传记”,不是得吗?从1874年创办到1882年易主,胡雪岩拥有的胡庆余堂不过数年的时间,然而胡雪岩及其胡庆余堂却因“是乃仁术”、“真不二价”、“戒欺”办店方针而获代代赞誉,这些理念方针本身更是深入人心、长生不老,不是得吗?

赖阿四在全剧开头,因感念素昧平生且自身尚穷困不堪的胡雪岩狭义相救,而在两人即将作别时突然双膝下跪,欲以一生追随作为报答;在胡雪岩晚年散尽家人而不得不离别时,赖阿四拿出他的“剧本”请胡雪岩签名,胡雪岩夸他了不起,而他一边送上毛笔时一边行九十度鞠躬深礼,无比恭敬地说:真正了不起的是您啊!

作品所怀抱的希望,就在“求购金字招牌”的声声喊价里,就在赖阿四这一跪、一躬里。亲爱的胡雪岩,他早已心满意足。

世事必多变,人间总沧桑。无论天赋高低、境遇逆顺,唯从每个人自己做起,自修、立人、救世、济天下,如是,既度众生亦度自己。

是为最亲爱的《亲爱的,胡雪岩》。


END
上文未署名图皆引自官方


上海演出的舞台


主演潘灿良先生谢幕


主创与演员谢幕

时 间:2016.11.11 - 2016.11.12
地 点:天蟾逸夫舞台
艺术总监 陈敢权
编剧 潘惠森
导演 司徒慧焯
场景构思及制作设计 何应丰
灯光设计 张国永
作曲及音响设计 陈伟发
联合布景及服装设计 王健伟
主演 潘灿良 辛伟强 黄慧慈 高翰文 刘守正 雷思兰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何必莫名惊诧?!


星期三 一月 03, 2018 4:57 pm


本来,不想参杂。

尤其是对方气势汹汹的时候。

鉴于青姐和我同为编剧,难免惺惺相惜。拖这病体,勉强塞责。

食色性也,无人否定。

谴责方主要的着眼点是舞台不该。

换句话说,影视屏幕再怎么回形针,再怎么正面全裸,不是舞台上的真人秀。可以允许。哪怕大家蜂拥跨过罗湖桥。

舞台方寸,小剧场几百坐位,面对面,潘金莲露个背便是大逆不道。

这件事可以分三部分来说。

第一,还是那句老话,没必要充卫道士。周立波曾披露文革,大家抢着坐电影院前排,为了看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天鹅湖美女几乎能看到的紧身内裤。最近,又看到说芭蕾样板红色娘子军,绑腿和短军裤之间的性感大腿也是稀罕物。

前者不光是电影,有现实舞台版本,后者更是。

所以,冯乐山和高老太爷不必要莫名惊诧。

第二,求生的本能,在美女而言,更其强烈。她怎么会轻易地抛弃生命,美好的生命,至少容颜皮囊是美好的。

举两个例子。

古代,封神榜九尾狐狸,临终反复施展魔力;近代,那个全裸王佳芝的原型临刑时还使得行刑官不得不逃离现场。

这就是诱惑和反诱惑的现实。

第三,即使现在的舞台,光怪陆离,可谓无奇不有。

最新炒到天价的维密真人秀,多少三点式。

这都是舞台展示,都是买票进场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戏曲。

我说,错了!

真因为这是这种展示肉体的真人秀,符合场景规定。

正如潘金莲,只要她是潘金莲,她不是那个范冰冰的我不是潘金莲,就可能穿红肚兜,露个背算啥。

最新消息,据说脱衣舞的发源地亚特兰大,还不算过瘾。我有一位表嫂,喜欢去加拿大,据说那里的脱衣舞女都是大学生兼职。

好了,不多说了。打住。

等到那些道貌岸然搜集女性阴毛的贪官们认为可以开放脱衣舞这类的艺术,就没有人莫名惊诧了。

见过范冰冰的透视装么?不好意思,她又成了潘金莲啦。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从《宦门子弟错立身》讲起


星期三 一月 03, 2018 4:29 pm


从《宦门子弟错立身》讲起 (2006-12-09 13:03:1Cool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观看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宦门子弟错立身》,获益良多。在昆曲这“活化石”身上,关于戏曲艺术形式的演变,关于如何看待传统,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如何看待“遗产”这一身份等问题,本人浮想连篇,有话要说。

(一)
说起《宦门子弟错立身》这个本子从何而来,还是有段故事的。明末战乱,国宝《永乐大典》散落各处。时间的钟摆停留在1920年的英国伦敦,学者叶恭绰先生在一个小古玩店里闲逛。偶然间,他发现了一卷在我国散失已久的《永乐大典》13991号卷,上面记载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三种。他立即将书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里。虽然此卷只是清嘉靖年间的重抄本,但是叶先生锐利眼光的这一发现还是震动了整个国学界。1931年,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抄本排印发行。据考证,《张协状元》是宋人作品,《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稍晚,为元代。从此,南戏研究者终于可以亲眼看见到真正的宋元南戏剧本,南戏思想、艺术形态的研究也总算有了权威性的依据材料。不料,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的《永乐大典》13991卷于抗战胜利后居然下落不明了。幸好《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三种另有重抄一份,现存在北京图书馆。古老剧本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本来已经就能演上一台戏了。
在《永乐大典》13991卷的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讲的是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小孙屠》则是对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批判;惟独《宦门子弟错立身》,讲述了一位宦门子弟完颜寿马与汉族女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更为感人的是完颜寿马为了王金榜毅然抛弃了贵族身份,追随着戏班浪迹天涯,成为一名民间艺人,完成了身份的角色转换。在男尊女悲,门户之见极其权威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完颜寿马的行为,完全是对伦理道德的全面挑战,是一种从人情、人性上对爱情和婚姻的确认。这种题材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剧本洋洋大观的婚恋题材中确实罕见。《宦门子弟错立身》在思想的深刻性、主题情节的审美上都具备了与别不同的特殊价值,更为贴近现代理念,更具有人文精神。北昆看中的,也是这个。
古老剧本的重新搬演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由昆曲这样有着悠远历史的老剧种,来搬演《宦门子弟错立身》。首先面对的就是用什么方法去搬演,是原汁原味,还是老戏新做。北昆采取的第一个做法就是,专家论证。孙崇涛、周育德、龚和德、路应昆、周传家、廖奔、刘桢等诸位老师,先是确认剧本来源,亦作出时代考证,确定此戏是“金元杂剧与南戏合流的典型产物”(孙崇涛语),肯定其艺术价值,特别就北杂剧题材入戏,北杂剧曲牌的使用,“开南北调合腔使用的先河”(廖奔语)。更为重要的是,专家们对于如何搬演这样一个老剧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处理的意见大多同意在“填平补缺”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个别场次保持原貌,又要有现代人的观照和阐释。尽量充分展示南戏的舞台风貌,体现学术价值,也要从人物内涵出发,对于“错立身”给予人文的思考。坚持艺术性第一,既不能搞古董,也不能赶潮流。要填补原剧本在戏剧性、人物性上面的不足,也要体现其文化价值,辨证地改编搬演。带着专家的意见出发,接下来的思路就简单得多了。专家论证在前,出作品在后这种做法,确实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对于这种改编、搬演的老戏,能够在一种和谐的“填平补缺”下进行“再创造”,其实也回答了许多人的争论:对于传统,对于经典,我们该抱有怎么样的态度。传统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时尚,今天的时尚,则是明天的传统。传统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当北昆出品了《宦门子弹错立身》以后,永嘉昆剧也推出了《张协状元》,把一种古剧形态研究,从书面引向舞台,两台戏异曲同工,把昆剧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创作推往更加自由自觉的天地。

(二)
《宦门子弟错立身》从两人《邂逅》的一见钟情写起,完颜寿马对汉文化的热爱,一个贵族子弟对下里巴人的戏曲的痴情,他对王金榜的爱情是纯真的,完全出于对共同爱好的文化认同。有道是:“风流慷慨惜惺惺,疏狂不羁真性情。”促成两人一见钟情的,不单是传统的郎才女貌,对“戏”知音的惺惺相惜构成了爱情的特殊因素。民族歧视、地位差异、门户之见,在爱情里完全不占空间和位置。这种价值观能够出现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统治社会中,完全托赖异族统治时期对汉族正统思想的压制,坏心办的好事。在《课艺》中,两人完成了对双方感情的确认,这也为完颜寿马决心逃出家门追寻爱人作铺垫。
传统婚恋题材往往有一个很难突破的关节,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大团圆结局大多数都是借助外力的,是中状元得权势,或者是借助鬼魂等超自然力量,少有通过人物本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获得爱情的。《宦门子弟错立身》正好突破了这一个瓶口,“错立身”的公子哥儿不顾一切地追赶爱人,多么让人感动,那种理想主义的坚持不懈,甚至会让今人汗颜。这些情节虽然有别于传统,却更近乎人情。当他们相遇,完颜寿马也加入戏班成为伶人之时,一切都是顺水推舟的,没有生涩之感。他爱的是人间“戏弄之中,尽是人情事态,也有百种精神,戏弄之时,唱做舞韵之间有个魂灵儿”,而王金榜就是其中的“真戏弄”。
《宦门子弟错立身》之所以有价值,其特色首先在于这种别开生面的非“才子佳人”式的男女爱情,构筑他们爱情心灵支柱的是对戏曲艺术的共同爱好。其次,在严禁异族通婚的历史中,完颜寿马与王金榜的金汉通婚是需要勇气的。冲破门第、种族歧视、乃至当时的政府指令,藐视法律束缚,追求人生的自由,实属难能可贵。第三个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对南戏舞台形态的搬演,此戏的案头考据工作是十分到位的,专家的指导性意见起到关键的作用。
这方面的价值,在《考婿》一折中能够充分展现。完颜寿马为了得到王金榜父亲王恩深的首肯,先是展示了自己的优美嗓音,再者杂剧、院本的戏文都是烂熟擅演的,就连女真族的民族歌舞也会化入戏中,不仅如此还能胜任写掌记,最后连擂鼓吹笛的本事都使出来了。这样行院人家的本事,完颜寿马是样样皆能。特别是曲牌内容中记载的大量名称,如《赵氏孤儿报家仇》、《独赴单刀会》等都是北杂剧剧目。在此出南戏中出现这样大量北杂剧的内容,证实了《宦门子弟错立身》的确是典型的南北剧作艺术形式的融合。
过去在戏曲历史的研究中,往往总是把北杂剧和南戏沟壑分明地区别开来,其实割断了很多相互关联的部分。北杂剧与南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排他的。在《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的题材,却是用南方的艺术形式在演绎,音乐上出现了南北曲牌混用,角色行当上也有南北融合的特点。这样的一出戏,拓宽了戏曲研究的视野,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地域性的研究概念。
从院本、杂剧、南戏、传奇,再到地方戏的出现,直到形成我们今天戏曲剧种繁多的局面,一直都是艺术规律在起作用。艺术是有新陈代谢的,能通过自身规律变化。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总是不断地吸收前人的菁华,再横向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髓,逐步演变,当它们对旧有形式有了较大突破,发生质的转变,也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但当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稳定,规矩的成熟也带来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满于此,又使得新的艺术形式在悄悄生根、发芽,旧形式会被新形式所取代,这是就是唯物的历史观。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旧的形式依然能够存在,在新形式繁荣的同时,旧的也有它的生存空间。在清代地方戏兴起后,坚持写传奇剧本的依然存在。在上世纪50年代,昆曲在已经接近濒危的时候,也会获得新生,一出戏的翻新就能救活一个剧种。

(三)
历史前进的车轮我们无法停止,社会的发展我们无法抑制。经典也并非不能“动”,关键在于如何“动”。作为普及性的教育又或者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丝毫不动的方法;但是作为一种剧种赖以生存的艺术生产发展方式,经典完全可以成为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现代性选择。这种选择明显是必须经过加工的,以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进行观照,而并非统统接受。很多人支持前一种做法,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作为做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十分必要;也有很多人拥护后者,从一种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亦同等重要。上海昆剧院推出新戏《班昭》,赞誉甚佳,力求达到的是“昆剧遗产的守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白先勇推广的苏州昆曲剧院“只删不改”、原汁原味的《牡丹亭》,美妙绝伦,轰轰烈烈。这两台台昆曲作品的推出,各属不同的处理,但在继承和发展之间都是完全没有矛盾的。再加上前面说到永嘉的《张协状元》、北昆的《宦门子弟错立身》,昆曲给其他剧种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当然政府的关注和投入也是促使其成功的原因。至于今天人们依然执著地争论孰轻孰重的已经有定论的问题,那是因为在保护不得力或再创造也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才产生的。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昆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之后,中国国内几乎大半的戏曲剧种都表达了“申遗”的愿望,川剧、藏剧、粤剧,几乎是一窝蜂的。然而,还是有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遗产不就是要完整地保护保存么,那还需要什么创新,继续创作呢?还有一些人认为,很多剧种,像粤剧、川剧,即使同样面对着戏曲生存环境的寒冬,但在今天舞台上依然魅力非凡依然拥有自己的观众,像这样的剧种,到底是应该成为遗产,还是努力创新改革呢?1995年,文化部提出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继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保护和继承是为了更好地革新和发展。联合国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公约上也提到了对遗产的创造、保持和改造,与文化部的政策也是不谋而合的。
身在传统地方戏曲中的粤剧,虽然有着更为厚实的生存温床——广东近20年来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但是亦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观众老了少了,粤剧辉煌不再。在广东高速发展的近20年间,客观上粤剧这些传统的地方文化被消解了,这是进入工业社会所付出的代价。粤剧面对着这个时代给出的难题,是退出时代的舞台——保持固有特色成为名正言顺的民族“遗产”呢?还是努力改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呢?作为粤剧“申遗”文本起草的执笔者之一,我切身体会到粤剧传统需要保护的迫切性,更感到粤剧如果不再向前发展,就会变成博物馆里死去的艺术。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广东粤剧博物馆的成立、粤剧名人名剧抢救工作的开展,粤剧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运作,《粤剧大辞典》编撰的启动,对粤剧的抢救保护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粤剧工作者也对剧种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致力于其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尝试。无论怎样,粤剧都是体现岭南文化的瑰宝,是广府文化特征的呈现。因为不愿被淘汰,所以要求生存、求发展。保护固然是一种保持原生态的手段,但改革创新更是一种让其拥有新的生命力,继续活生生地存在下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任何剧种和地域文化都不是封闭、一成不变的,交流引起的变化既是它们产生的原因,也是今后它们蜕变的缘由。我们的粤剧不也是在外来声腔的基础上,日渐本地化,到完全以“白话”演唱而形成的么?在粤剧的血管里,有昆曲的牌子,也有乱弹的弋阳腔的东西。在粤剧发展的历史里面能够看到,粤剧也是从不断变革中发展过来的,这证明了粤剧从来都是鲜活多变的,不是固守死板的剧种。粤剧自身就是在不断创新求变的过程中衍生、成型和发展至今的,粤剧一直就在变,而且在变化中产生新的活力。

从《宦门子弟错立身》排演,大家可以看到昆曲“申遗”后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也在想法设法地创新,“申遗”与创新是两条腿走路,只要脚步迈开了,谁也不会影响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今日的戏曲总是会被明天的所取代,要延长寿命,要成为“活化石”经受住岁月的淘汰,继承和发展一个也不能少。

lawly
lawly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试论《宦门子弟错立身》——兼及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


星期三 一月 03, 2018 4:26 pm


试论《宦门子弟错立身》——兼及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
李钢
【摘要】: 元代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是研究元代戏剧必须面对的问题。存本《宦门子弟错立身》是 元代一统后“古杭书会”才人据金、元北方戏剧题材编演、刊印的南戏作品。本文即以此为 切入点,首先考辨剧本涉及的作家、演员的活动年代,进一步论证存本产生于元代一统之后; 其次,考述“宦门子弟错立身”题材的衍进过程;第三,从不同侧面比较存本与元杂剧的艺 术体制;第四,分析存本所保存的演剧资料和剧中叙及的46种“时行”南北剧目。在此基 础上,力图重现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蕴涵的南北剧交流状态与基调,探讨南北交流的内 在原因和发展趋向。 中国戏剧主脉是着眼于世俗生活的人事戏,但由于社会、地理环境的差异,南戏、元杂剧 却分属不同文化层面,拥有不同创作关注点和不同戏剧精神。元杂剧作品化剧中人为作家本身, 以感情为线索,以曲体结构为框架,演述故事,自觉审视、思索现实。而南戏创作者则自发地 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作品多关注爱情、家庭、婚姻,展现人们熟稔的生活场景,其戏剧精 神是世俗性的。 十二世纪初到十三世纪末,女真、蒙古贵族的长期统治为北方社会蒙上迥异于南方的时代 色彩。特别是金元易代时期,中国北方战事频仍,社会动荡,民间不再有稳定、平实的生活, 原本与南方同步发展的俗文艺丧失了生存空间。在动荡、杀伐留下的精神创伤背后,文人凭借 自身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感受力,创制“元杂剧”,赋予作品浓烈的主观色彩,使其成为宣泄 苦闷、关怀现实的重要手段,并使其在文学、艺术和思想表达等方面很快走向成熟。较之北方, 南方社会生活因宋王朝的偏安而得以延续、发展,城乡进一步繁荣,北方居民、伎艺人南迁, 观众群体日渐壮大,营造出俗文艺发展所需的世俗生活氛围。 一统之初,元杂剧处于剧坛主导地位,但伴随时间推移,因社会生活重回北宋继承并开创 的“近代化”轨道,南戏在漫长民间积累过程中铸就的戏剧精神与时代相得益彰;新的社会环 境毕竟与元杂剧发生时的历史阶段相去太远,再不能成为维护、促进它生存、发展的力量。元 杂剧只能逐步转向南戏所热衷的层面,并因此丧失活力。南戏与时代的内在默契决定它在与元 杂剧交流过程中,通过借鉴元杂剧艺术菁华,充分获取艺术表现力,自我完善,经由文人作家 参与,遂成为日后中国戏剧主要形式。 南戏与元杂剧合流,促进中国戏剧发展。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力求论述严谨,在具 体史料基础上,用意阐释元代南戏、元杂剧的实际存在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7.37


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未知作者

宦门子弟错立身

题目
冲州撞府妆旦色走南投北俏郎君
戾家行院学踏爨宦门子弟错立身


第一出

(末出白)【鹧鸪天】完颜寿马住西京,风流慷慨煞惺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为路岐,恋佳人,金珠使尽没分文。贤每雅静看敷演:《宦门子弟错立身》。(下)


第二出

(生上唱)【粉蝶儿】积世簪缨,家传宦门之裔,更那堪富豪之后。看诗书,观史记,无心雅丽。乐声平,无非四时佳致。

(白)自家一生豪放,半世疏狂。翰苑文章,万斛珠玑停腕下;词林风月,一丛花锦聚胸中。神仪似霁月清风,雅貌如碧梧翠竹。拈花摘草,风流不让柳耆卿;咏月嘲风,文赋敢欺杜陵老。自家延寿马的便是。父亲是女直人氏,见任河南府同知。前日有东平散乐王金榜,来这里做场。看了这妇人,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中仙。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鹊飞顶上,尤如仙子下瑶池;兔走身边,不若姮娥离月殿。近日来与小生有一班半点之事,争奈撇不下此妇人。如今瞒着我爹爹,叫左右请它来书院中,再整前欢,多少是好!左右过来。(末上)厅上一呼,阶下百诺。(介)(生分付叫去介)(末介)(生唱)

【一封书】伊且住试听:唤取多娇金榜来,书房内等待。休道侯门深似海,说与婆婆休虑猜,只道家中管待客。展华筵,已安排,是必教它疾快来。

(末)

【同前】哥哥听拜禀:它是伶伦一妇人,何须恁用心,谩终朝愁闷倾。若要和它同共枕,恐怕你爹行生嗔。那时节,悔无因,玷辱家门豪富人。

(生白)你不去时,与我叫过狗儿都管过来。(末叫净介)(净上唱)

【七精令】相公不在家里,老汉心下欢喜。看官不认是阿谁?我是一个佗背乌龟。

(白)从小在府里,合家见我喜。相公常使唤,凡事知就里。如今年纪大,又来伏事你。若论我做皮条,真个是无比。若是说不肯,一顿打出屎。(末)都管,舍人唤你。(净介、去介、见介)(生白)你如今和我去勾阑内打唤王金榜,来书院中与它说话。(净)去不妨,只怕相公得知连累我。(生介)(净)我有言语。(生介)(净白)自家是老都管,吃饭便要满。要我做皮条,酒肉要你管。舍人使唤我,请甚王金榜。相公若知道,打你娘个本。妇人剜了别,舍人割了卵。(末收介)

(生)你且急去莫迟疑,我每等候在书帏。(净)小姐若还不来后,你在床上弄寮儿。(并下)


第三出

(外扮同知上唱)【梁州令】深感吾皇赐重职,官名播西京。但一心中政煞公平,清如水,明如镜,亮如冰。

(白)但老夫身居女直,掌判西京。父为宰执当朝,累代簪缨之裔。说家法过如司马,掌王条胜似庞涓。解使吏如秋夜月,人在镜中行。老夫见任西京河南府完颜同知。家中有一子延寿马,每日教它攻书。这几日老夫不曾到它书院中,早上已曾分付狗儿,监督孩儿,不教它胡走。若有些不到处,不当稳便。如今不免亲去分付一遭,却去坐衙。正是:行处莫教高喝道,恐惊林外野人家。(下)


第四出

(虔上唱)【紫苏丸】伶伦门户曾经历,早不觉鬓发霜侵。孩儿一个干家门,算来总是前生定。

(白)老身幼习伶伦,生居散乐。曲按宫商知格调,词通大道入禅机。老身赵茜梅,如今年纪老大,只靠一女王金榜,作场为活。本是东平府人氏,如今将孩儿到河南府作场多日。今早挂了招子,不免叫出孩儿来,商量明日杂剧。孩儿过来。(旦上唱)

【紫苏丸】奴家年少正青春,占州城煞有声名。把梨园格范尽番腾,当场敷演人钦敬。

(白)娘万福!(虔)孩儿,叫你去来,别无甚事,只为衣饭,明日做甚杂剧?(旦)奴家今日身已不快,懒去勾阑里去。(虔)你爹爹去收拾去了。(旦)我身已不快,去不得。(虔唱)

【桂枝香】孩儿听启,疾忙收拾。侵早已挂了招子,你却百般推抵。又不知你每,生着何意?生着何意?教娘呕气。靠着你,这的是求衣饭,不成误了看的。(旦)

【同前】娘行听启,孩儿说与。如今病染着身,岂是奴家推抵。你只管苦苦,将人催逼,教奴怎地。娘,尽教它,任取红轮坠,尤它误看的。(末上)

【同上】勾阑收拾,家中怎地?莫是我的孩儿,想是官身出去?你娘儿两个,休闲争气,休闲争气。婆婆且住,听说与:阵马挨楼满,不成误看的。(净上)

【同上】适蒙台旨,教咱来至。如今到得它家,相公安排筵席。勾谏罢却,勾阑罢却。休得收拾,疾忙前去,莫迟疑。你莫胡言语,我和你也棘赤。

(虔末白)真个是相公唤不是?(净)终不成我胡说!

(旦)去又不得,不去又不得。(末)孩儿与老都管先去,我收拾砌末恰来。(净)不要砌末,只要小唱。(末虔)恁地,孩儿先去。我去勾阑里散了看的,却来望你。孩儿此去莫从容,相公排筵画堂中。(旦)情到不堪回首处。(合)一齐分付与东风。(并下)
 

第五出

(生上唱)【醉落魄】令人去久传音耗,至今不到。(净上)心忙意急归来报。(旦上)得见情人,心下称怀抱。

(相见介)(生白)你一似萧何不赴宴,你好难请。

(旦)害瞎的去寻羊,小哥,你好难得见。(净)悲秋生在脊梁上,你好难入。(生)小姐,两日不见你。(旦)我要来你处,又怕相公知道。(生)我瞒了相公,教它来请你,来书院中说些话。(旦唱)

【赏花时】憔悴容颜只为你,每日在书房攻甚诗书!(生)闲话且休提,你把这时行的传奇,(旦白)看掌记。(生连唱)你从头与我再温习。

(旦白)你直待要唱曲,相公知道,不是耍处。

(生)不妨,你带得掌记来,敷演一番。(旦)这里有分付:(净看门介)(旦唱)

【排歌】听说因依,其中就里:一个负王魁;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脱像云卿鬼做媒;鸳鸯会,卓氏女;郭华因为买胭脂,琼莲女,船浪举,临江驿内再相会。(又)

【那吒令】这一本传奇,是《周孛太尉》;这一本传奇,是《崔护觅水》;这一本传奇,是《秋胡戏妻》;这一本是《关于王独赴单刀会》;这一本是《马践杨妃》。(又)

【排歌】柳耆卿,《栾城驿》;张珙《西厢记》;《杀狗劝夫婿》;《京娘四不知》;张协斩贫女;《乐昌公主》;墙头马上掷青梅,锦香亭上赋新诗,契合皆因手帕儿;洪和尚,错下书;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寔遇,韩琼儿;冤冤相报《赵氏孤儿》。(又)

【鹊踏枝】刘先主,跳檀溪;雷轰了荐福碑;丙吉教子立起宣帝;老莱子斑衣;包待制上陈州粜米;这一本是《孟母三移》。(生唱)

【乐安神】一从当日,心中指望燕莺期。功名不恋待何如?拚却和伊抛故里。不图身富贵,不去苦攻书,但只教两眉舒。(又)

【六么序】一意随它去,情愿为路岐。管甚么抹土搽灰,折莫擂鼓吹笛,点拗收拾。更温习几本杂剧,问甚么妆孤扮末诸般会,更那堪会跳索扑旗。只得同欢共乐同鸳被,冲州撞府,求衣觅食。

【尾声】我和你同心意,愿得百岁镇相随,尽老今生不暂离。

(净介)(外上白)隔墙犹有耳,窗外岂无人。老夫几日不曾到书院中。(介)(见净介)(旦闪介)(先见旦介)(骂介)(外唱)

【锁南枝】泼禽兽,没道理!书院中怎不攻文艺?指望你背紫腰金,怎知你不成器!因甚底,来这里?便与我,捍出去!(生)

【同前换头】爹爹听咨启:孩儿又怎知?正在书房中独坐,忽见狗儿都管,与它同来至。我问它,只因甚的?它说道是爹爹,唤它至。(旦)

【同前】相公听,奴拜启:它说道相公排宴会,特地唤取奴,来到这书房里。谁信道,都是计。智赚奴,望容恕。(净)

【同前换头】思量老奴婢,只是怨恨你,两个将咱连累。如今打得我,浑身上下都麻痹。要把刀,割下腿。告相公:沙八赤。

(外白)当初望你攻书,已后为官,今日刬地如此做作?左右那里!(末上)有福之人人伏事,无福之人伏事人。(外)你速去唤散乐王恩深来。(末)理会得。一心忙似箭,两脚走如飞。(末下)(婆末改扮上)威声如霹雳,人命若尘埃。不知相公那里有甚事?去走一遭。(见外介)(外说付介)你今夜快与我收拾去,不许在此住。明日早□若见你在此,那时节别有施行。老都管,如今这小畜生锁在家中,不许顺情。明日慢慢问这厮。(净生先下)(外说末卜介)你明日若不去时,教你从前作过事,没兴一齐来。(外下)(末卜商量介)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并下)


第六出

(净生上、生白)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路人。老都管,我爹爹把我如此禁持,我那妇人昨夜捍将去了,我要性命何用?不如寻个死去。(净)舍人,自古道:千日在泥,不如一日在世。不如收拾些金银为路费,往别处去住几时,别作商量。等相公气息,再回来不迟。不强如死了。(生介)(生唱)

【玉交枝】只因痴迷,与王金榜同谐比翼。谁知被我爹捉住,拆散了鸳侣。情人去也不见踪,我如今在此无依倚。免不得寻个死处,免不得寻个死处。

(净唱)

【同前】略听说与,丧残生一命可惜。若还放得伊家去,恐把我每连累。寻思你去真惨凄,只得与你耽着罪。到前途作个道理,到前途作个道理。

(生白)惟有感恩并积恨,万年千载不成尘。(并下)


第七出

(外上唱)【西地锦】当职心怀公正,更名播朝廷。从官判断无私曲,管民乐升平。

(白)但存公道正,何必问前程。(提儿子介)左右过来。(净上介)……。(末上介)一封天子诏,四海状元心。圣旨宣唤,疾速来朝!……(外)老都管,如今孩儿不知去向,又蒙圣旨宣唤河南采访。一面打听孩儿消息。(净)相公放心,小人在家看管,一就打听舍人消息。(末请外快去介)……(外)路上有花并有酒,一程分作两程行。(并下)


第八出

(净上唱)(提行路)……。

(白)……。


第九出

……【八声甘州】子规两三声,劝道不如归去,羁旅伤情。花残莺老,虚度几多芳春。家乡万里,烟水万重,奈隔断鳞鸿无处寻。一身,似雪里杨花飞轻。

(旦)

【同前换头】艰辛,登山渡水,见夕阳西下,玉兔东生。牧童吹笛,惊动暮鸦投林。残霞散绮,新月渐明,望隐隐奇峰锁暮云。泠泠,见溪水围绕孤村。

(末)

【解三酲】奈行程路途劳顿,到黄昏转添愁闷。山回路僻人绝影,不觉长叹两三声。(旦)望断天涯无故人,便做铁打心肠珠泪倾。只伤着,蝇头微利,蜗角虚名。(卜)

【同前换头】向村庄上借宿安此身,只邮孤馆萧条扃。(旦)想村醪易醒愁难醒。暗思昔情人,临风对月欢娱频宴饮,转教我添愁离恨。您今宵里,孤衾展转,谁与安存?

【尾声】且宽心,休忧闷。放怀款款慢登程,借宿今宵安此身。

(地铺介)……。


第十出

(生上唱)【江和水】离了家乡里,奔路途。不知它在何州住?使我心中添愁闷。闪得我今日成孤另,渡水登山劳顿。未知何日,再与多情欢会?

(白)……一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

(下)


第十一出

(末上白)买卖归来汗未消,上床犹自想来朝。老汉在河南府做场,只为完颜同知舍人延寿马,与我孩儿有些……。(介)(捍去介)(说收拾介)……不将辛苦艺,难赚世间财。(下)

 

第十二出

(生上唱)【越调·斗鹌鹑】被父母禁持,投东摸西,将一个麦子依随。走南跳北,典了衣服,卖了马匹。尖担儿两头脱,闪得我孤身三不归。空滴溜下老大小荷包,猛杀了镣丁鍉底。(又)

【紫花儿序】似这般失业,似这般逐浪随波,忍冷耽饥。来到这围墙直下,柳树周回,向这河中掬的长流水,洗了面皮。掠得我鬓发伶俐,着些个吐津儿润了,拨浪便入城池。

(看招子介)(白)且入茶坊里,问个端的。茶博士过来。(净上白)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见生介)

(生白)作场。(分付请旦介)(旦上唱)

【四国朝】听得听得人呼唤,特特来此处。

(见生不认介)(白)庄家调判,难看区老。(生)老鼠咬了葫芦藤,小姐好快嘴。(旦)鹦鹉回言,这鸟敢来应口。(生)耐打鼓儿,我较得你两片。(旦)你课牙比不得杜善甫,串仗却似郑元和。(生)姐姐,使钱不问家豪富,风流不在着衣多。(生唱)

【驻云飞】你款步难抬,便做天仙难见你来。我把你相看待,它把我相拶坏。猜,缘何在花街,共人欢爱?说又不偢,骂又佯不采。正是本性难移山河易改,本性难移山河易改。(旦)

【同前】便做真龙,我也难从你逐浪波。讯口胡应和,译话吃不过。嗏,一面是旧特科,我把它瞧破。谁惯得如今,胆似天来大!你向咱行说个甚么?你向咱行说个甚么?(净)

【同前】仔细思之,你是何人它是谁?姐姐多娇媚,你却身褴缕。嗏,模样似乞的,盖纸被。日里去街头,教他求衣食。夜里弯跧楼下睡。(生)

【同前】覆水难收,一度思量珠泪流。指望长相守,谁信不成就。(旦)嗏,一笔尽都勾,免吃僝僽。剪发拈香,共你同说咒。(生)只恐你心中不应口,只恐你心中不应口。

(末卜上白)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合才勾栏散罢,对门茶店中叫孩儿去,不知甚人在那里?如今走一遭。(见生旦介)(生借衣介)(说关介)(未)不争你要来我家,我孩儿要招个做杂剧的。(生唱)

【金蕉叶】子这撇末区老赚,我学那刘耍和行踪步迹。敢一个小哨儿喉咽韵美,我说散嗽咳呵如瓶贮水。

(末白)你会甚杂剧?(生唱)

【鬼三台】我做《硃砂担浮沤记》;《关大王单刀会》;做《管宁割席》破体儿;《相府院》扮张飞;《三夺槊》扮尉迟敬德;做《陈驴儿风雪包待制》;吃推勘《柳成错背妻》;要扮宰相做《伊尹扶汤》;学子弟做《螺蛳末泥》。

(末白)不嫁做杂剧的,只嫁个做院本的。(生唱)

【调笑令】我这爨体,不查梨,格样,全学贾校尉。迻抢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搽灰。打一声哨子响半日,一会道牙牙小来来胡为。

(末白)你会做甚院本?(生唱)

【圣药王】更做《四不知》;《双斗医》;更做《风流浪子两相宜》;黄鲁直,《打得底》;《马明王村里会佳期》;更做《搬运太湖石》。

(末白)都不招别的,只招写掌记的。(生唱)

【麻郎儿】我能添插更疾,一管笔如飞。真字能抄掌记,更压着御京书会。

(末白)我要招个擂鼓吹笛的。(生唱)

【幺篇】我舞简,弹得唱得。折莫大擂鼓吹笛,折莫大装神弄鬼,折莫特调当扑旂。

【天净沙】我是宦门子弟,也做得您行院人家女婿。做院本生点个《水母砌》,拴一个《少年游》,吃几个扌庄心攧背。

(末白)当初它也曾好来,使了几锭钞,又是好人家儿郎。既然胡乱且招它在家,续后又别作道理。延寿马,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头。(生唱)

【尾声】正不过沿村转庄,撞工耕地。我若得妆旦色如鱼似水,背杖鼓有何羞!提行头怕甚的!

(末白)既然如此,且教它回去,后日别作道理。正是:万事不由人计较,算来都是命安排。(生旦下)

(净末卜吊场下)


第十三出

(生上旦)在家牙坠子,出路路岐人。(介)(唱)

【菊花新】路岐岐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肯休。这的是子弟下场头。(旦上)挑行李怎禁生受。

(生说关子介)(唱)

【泣颜回】撞府共冲州,遍走江湖之游。身为女婿,只得忍耻含羞。(旦)伊家奈守,有衷肠,时伊难分剖,怕爹娘捍逐前来,将奴家共君僝僽。(生)

【同前换头】休休,提起泪交流,那更担儿说重心忧。我亲朋知道,真个笑破人口。(旦)男儿到头,管终须,和你得成就。那时节有月登楼,无花永不酌酒。(末上唱)

【扑灯蛾】你门不三思,红日渐西流。两人没来由,只管此迤逗。(生)爹行听分剖:奈担儿难担生受,更驴儿不肯快走。(旦)致令得,两人途路恁淹留。

(虔上唱)

【同前】孩儿离家去久,公公惑不度己。泼畜生因甚底,缘何尚然落后!(末)婆婆住休,又何用唧唧啾啾,料不是冤家不就头。且担着担儿,疾速向前走。(生唱)

【尾声】终须共你同鸳偶,事到头如今不自由,那些个男儿得志秋。

(白)路上有花并有酒,一程分作两程行。(并下)


第十四出

(外净上)(外唱)【菊花新】深感当今圣主,恩赐金紫双鱼。公心正直遍采访,治国安民,但愿得国泰岁时丰富。

(外白)老夫苍颜皓首,身为重职。深感吾皇,赐金紫双鱼;托赖洪福;采访五湖四海。真个能教官吏如冰洁,解使民心似水清。六儿,我如今在此闷倦,你与我去叫大行院来,做些院本解闷。(净叫介)(生旦上)(末上见外介)(外说关)(末禀院本)(外打认说关子配合介)(外唱)

【羽调排歌】自从当日,不见我儿,心下镇长忧虑,两眼长是泪双垂。怎地孩儿为路岐?(合)今日里,得见你,焚香子父谢神祗。它乡里,重会遇,夫妻百岁效于飞(生)

【同前】那日孩儿,私奔故里,历尽万山烟水。途中寂寞痛伤悲,到了东平得见伊。(合同前)(旦)

【三叠排歌】告恩官,听拜启:当日书房里,一意会佳期。蓦忽撞着伊公相,一时见却怒起,令人星夜捍分离。怎知道,今日做夫妻,谢得恩官作主议。……(并下)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主持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一月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frankjiang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9:38 am

祝福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Laughing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530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178571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