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海岛诗话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举例说明现代诗歌翻译的两种手法


星期一 四月 24, 2006 12:11 am


我们知道,现代诗歌的翻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译, 简单说来,就是把原来句子的表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成为一个可被理解的中文句子;另一种是意译,就是把解译之后的原句子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意译是比较难的,而且容易出错;而直译过来的诗歌,更耐嚼一些。

现在,以Emily Dickinson的《Evening黄昏》中的两个句子,为例子:
a wisdom without face or name, --
a peace, as hemispheres at home--

直译就是:
智慧无形或无名,——
平静,像家里的两个半球形,——

其中,“a wisdom without face or name, --”的直译,就是“智慧无形或无名,——”,用大白话讲,就是“你很聪明,但你却无法把你内心所想,表达成某种具体的形状或者名字”。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所以,就成了"纵是聪明也无由分说"。

而“a peace, as hemispheres at home--”的直译,就是"平静,像家里的两个半球形,——"。其中的hemispheres,应该是指家里的两口子。把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平静,像家中的两伴,——"。

由此可见,直译是更安全更稳妥的翻译手法,而意译则难度较大,容易犯一些"国际笑话"。但翻译者,向来是勇敢者,无畏者。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如果直译到了一种,中国人无法理解的程度,那只好用意译。否则,应该尽量提倡直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英文诗歌的原汁原味。

2006-4-23加拿大维多利亚

发表人: 和平岛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18) Permalink

《除草》


星期五 四月 21, 2006 11:45 am


《除草》

花果园的男人提着他的小马达
整整一个冬天
没有拧过一个螺丝帽
没有理会蔓延四处的野草
和昨夜小春山上知更鸟汲水的声音
现在是午后, 他听到草丛里蚱蜢干渴的鼓噪
他抬了抬左腿,四个轮子高过了草尖尖
他上足了油, 给发动机, 给油箱, 给运动鞋的橡胶底板
他右脚一踹
追赶着春风, 追赶着吐沫星翻飞的草末, 暧昧的露水
流到了裤管。赤膊子上阵的
赶马人, 四月的阳光汹涌澎湃
四月的青草插上了翅膀
知更鸟的叫声一阵阵传来
他唱的歌词里有一眼水灵灵的井
小马达整夜整夜在小春山上轰鸣

2006-4-21

Lawnmowing

The man in the garden is starting his little engine.
For a whole winter,
He did not turn a single screw,
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 to the grass overgrown
and the songs of robins drinking water
on top of the Spring Mountain last night
It's turning afternoon, he heard thirsty noises of grasshopper in the deep grass.
He lifted his left leg, lifted four wheels over tall weeds
He added more oil to the engine, more gas to the tank, wearing his sports shoes
He started the machine
ran as fast as wind, grasses flying, dews moistening
the pants. He is like a rider
stripped to the waist. In such a day of April, the sun is shining through his skin
The grasses are flapping with wings
He is listening to the songs of robins
He is singing a song about a deep well
A powerful engine is roaring night after night on top of the little Mountain.


《郁金香》

是四月的花

四月不来,她不开,早上不开
夜里也不开,她的
连衣裙不红,嘴唇不红,不流鲜血
帽子不黄,皮肤也不黄,不朝热烈的太阳
吐金子

现在你就是四月的全部
当然,如果四月就是我
你还会朝我微笑,并暴露
上下四颗小白牙

也可能是黄的——镶着黄金
也可能是红的——咬得太深

是谁说过,四月是
最郁金香的月份——
如果没听说过,我照样会
大模大样站在荒原之上,或者会说出
你听说过的另一个句子


Tulip

Tulip is the flower of April

She will not blossom without this month,
not in the morning, not in the evening. Her
skirts will not be red, neither will be her lips, breeding
Her hat will not be yellow, neither will be her skin, shining
to the hot sun, in my eyes, like gold grains.

Now you are the whole of April
And if I am the April
you will even smile at me, and revealing
four white tiny teeth

which might be yellow——embroidered with gold
or red——biting deep into my skin

Who has said, April is the most
tulip month, to the soul——
If not yet, I will still be standing
on the west land, and might talk out
another well-known sentence

发表人: 和平岛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100) Permalink

是谁放弃了诗歌——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诗歌


星期日 四月 16, 2006 11:46 pm


在中国,现代诗歌最令人注目的事件,就是诗人的死亡所引起的轰动,然后便是重归于死一般的沉寂,好象什么都不曾发生,好象诗歌本来就是和这个社会无关的。但我们又不能说,他们的死是毫无价值的事。他们采用了死亡的方式,绝弃这个他们深爱的世界,这个曾经以诗歌为荣的国度,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反过来说,是谁放弃了诗歌,这个他们用生命祭奠、用鲜血染红的诗歌?

本文将简单回顾一下这个放弃的过程、历史和文化的深层原因,讨论如何缩短读者和现代诗之间的距离,并审视现代诗歌未来可能的走向。


一.我们是如何放弃诗歌的

上个世纪,现代诗歌曾经享受过黄金时代。早期徐志摩以其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而家喻户晓。文革之后的北岛们,以审判者的姿势反思了那非常时期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其倡导的以西方诗歌的修养为基础的朦胧派诗歌,曾经风靡全国,对振兴华语诗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北岛们缺乏深厚的古文化修养和底韵,没能很好地吸纳中国古诗词的精髓,而一味追求西方现代诗歌的写法,朦胧派诗歌日渐走向晦涩。要知道,中国有两千多年古典诗词的历史,中国式的诗歌意境和审美习惯,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血液里。而朦胧派这种晦涩的趋势,只能让普通读者在阅读理解上,感到疲惫不堪和内心的厌倦,相互间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感和文化上的隔阂,导致最后的分道扬镳。即便是引入那些深得中国古文化精髓的台湾诗人的诗歌,也未能扭转这种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汪国真现象,以浅白的短句,一度弥补了中学生们对诗歌的狂热,后来又迅速退烧。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朦胧派诗歌的不满,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人普遍对现代诗歌欣赏水平的落后。而这种醒悟后的退烧,好似上当受骗的感觉,极大地挫伤了人们对诗歌的纯真情感。而随着80年代末的经济大潮的兴起,其它更加直观的大众娱乐方式铺天盖地而来。可以说,从此以后,广大读者和诗歌之间,产生了彻底的分离。诗歌基本上被逐出了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我们不能不说到海子,那个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的赤子,用纯净的语言建立了神性的空中楼阁。他是透骨的孤独儿,既没能为死水一潭的诗歌界所认可,又没有被远离诗歌的社会所了解和理解。他一贫如洗,但并非因贫苦而死,他的死,一方面证实了诗歌已经被大众抛弃的事实,另一反面,却使得很多人来读他的诗,并由此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的出现,只是一小部分诗人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大众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大众就是这样,从热爱和钟情于诗歌,到与诗歌彻底分手。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现代诗人们,并没有准备好接纳读者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读者没能及时转变和提升自我的诗歌欣赏品味。这是中国诗歌的悲剧,但又不能埋怨谁,这是由中国两三千年的诗歌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历史和文化的深层原因

李四光在统计研究了中国兴衰史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每七百年左右,中国历史出现一个彻底的轮回:北方入侵带来血液和基因的更新、国家统一、强盛,太平转入衰弱,北方入侵、南北割据,到天下大乱之后的下一个轮回。林语堂先生把中国比喻成一个老小孩: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却始终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其思想和哲学体系,春秋战国之后,始终停留在孔子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的水平。其思想、哲学、文化、政治、经济和科技,也并没有什么划时代的发展和飞跃。似乎国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持皇帝的统治,而个人最远大的理想,就是回归田园生活。我们不得不惊叹,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实在是空前绝后的圣人,他提出来的儒家学术,经后人的修补完善,那些中庸之道和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思想,极大地迎合和维护了皇权的统治,牢牢地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和处世方式。

读书写诗,进可以升官发财,退可以修身养性。诗歌成了鉴定考核士子学识的重要标志。中国诗歌最主要的题材,就是离别乡愁、景致、爱情、爱国。以其严格的韵律体系的发展,在八世纪左右的唐朝达到了顶峰,出现了杜甫、李白这两座大山。在后来一千多年里,就再也没人能超过他们。类似的格式和题材,在达到他们的高度之后,用悲观的眼光看,恐怕再过一万年,也是很难超越的。我们世世代代读着唐诗三百首,那些平平仄仄的格律,那些风花雪月和山水意境,不光奔流在我们的血管里,它们已经是我们审美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看来,格式和题材的突破,是诗歌发展的唯一希望。

还是回到轮回论。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入侵,打乱了原有的大中国封闭系统,恐怕再过百万年,我们还会是一个“老小孩”的民族。曾经的大海,成了洞开的门户,长城只是一截截废弃的土石墙。留洋归来的学子们,自然成了文化和语言改革的先锋。上世纪初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开辟了白话文发展的光明大道,以适应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徐志摩这些既接受西方教育、又有厚实的古文化底蕴的现代诗人,自然成了推动现代诗歌发展的领军人物。

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体系。但文化思想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我们全盘接受过马列主义思想,但对于其它西方思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而这种接受,很大程度上,又只是局限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诗歌的状况更是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把当代西方诗人的诗,拿去给没写过诗的人看,十有八九是看不懂的,更别谈喜欢了。这说明,我们读者的诗歌阅读和鉴赏水平,还停留在古诗词的层次,而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节拍。


三.如何缩短读者和现代诗的距离

这样说来,普通人所拥有的现代诗的审美水准和现代诗人的超前写作意识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是上千年的落差。从本质上讲,是彻底西化的现代诗歌,和还滞留在传统诗歌的欣赏意境之间的距离。

诗歌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功利的效应,成了一种纯粹的个人爱好,一种很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一种情绪的宣泄。诗歌不仅仅反映了生活,它是在真实之上的超现实的升华和变异,是介于生命和死亡之间的思考,是激情的自由奔放。看来,这是一种很孤独和悲情的文体,不容易为普通人所欣赏、掌握和喜欢。即便是在西方国家,诗歌也远远没有小说类来得畅销。能够摆上书架的诗集,是为数不多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诗歌再难像唐朝时那么盛行天下。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当下的诗歌现状是正常的,诗人是不需要吸纳古典诗词的精髓的,大众是不需要诗歌给予的心灵安慰。诗人们在一味模仿西方诗歌、追求新奇异的同时,还要下更大的功夫,去研究中国两三千年积累起来的古诗词。这是中国现代诗歌最宝贵的遗产,理应消化吸收。要充分考虑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不断探索和实践,写出具有东方语言文化特色的作品,并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和创造出华语现代诗歌独特的写作规律。这是华语诗人们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探索的方向。只有克服了审美上的障碍,才能拉近和平民大众之间,在传统惯性思维和欣赏上的距离。是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看来,现代诗人需要在传统和先锋之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和生长点,以利于现代诗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走出现代诗缺乏读者的困境。

另一方面,在当下的商品狂潮退去之后,人们一定会逐渐克服浮躁的心理,沉静下来,而有更多精神层次的需求。人们会试图去思考生命和死亡的命题,试图理解诗歌,抒发内心的困惑和解释自我的世界。在加拿大,就有很多由诗歌爱好者组成的小俱乐部,他们甘于沉寂,默默坚守自己的信念,出诗集,参与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建设。法国的诗歌节,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就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说明,作为民族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理应得到传统媒体更多的正面宣传和支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只有通过对广大读者、社会和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现代诗的普及教育和审美改造,才能更好地缩短读者和现代诗之间的距离。


四.现代诗歌的未来走向

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将诗歌免费和及时带入千家万户,给诗歌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由此产生了众多的网络诗歌和诗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很多人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好诗歌并走上诗歌之路的。以自己为例,在三年之前,还没读过什么现代诗,所知道的,也只有《再别康桥》等极少数的几首。因一个偶然,喜欢上写诗,但也只认可徐志摩、席慕容等少数诗人的古典味浓重的作品,并认为只有那样子写的,才算是真正的诗。后来日渐活跃于诗歌的各大论坛,学习了北岛、海子,开阔了视野,并开始在一些诗歌刊物上发表诗歌。到如今,已是古今中外,无不有所涉猎,并慢慢形成自己的一些写作思想体系。最开心的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创建了“北美华人文学社”、《北美枫》文学论坛和期刊。

由此看来,华语现代诗歌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种希望,是建立在网络之上,是实时和真实的,以期刊这种方式呈送给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最好的诗歌在网络。当下应该加以关注并扶持的方面有:推广大中小学的现代诗歌教育;加强网络平台上的诗歌和刊物的交流和融合;吸纳古诗词的精髓;扶植富有潜力的新兴诗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读者和现代诗歌之间的鸿沟,才能避免发生在杰出诗人身上的悲剧,才能让诗歌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2006-4-16加拿大维多利亚

发表人: 和平岛    5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0) Permalink

现代诗翻译浅释


星期六 四月 15, 2006 8:03 pm


翻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现代诗的翻译尤为如此。

现代诗,经受了西方纷杂的意识流派的影响,和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了多维时空、意象繁复、逻辑深奥、用词晦涩、构思精巧等特点,已远非古典诗词所能比拟。在如此复杂的语境里,为了更好地引进和吸收西方现代诗,如何翻译,便成了我们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难题。

这样的难题,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把这些心得体会,加以系统的分析、归类并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在这里,我着重从英译中的侧面,做一个简单的探讨和小结。将从我们所信守的翻译原则“信达雅”的角度,梳理一下自己再近一段时间诗歌翻译的体会和技巧,来进一步丰富现代诗翻译的实践经验。

首先,需要把握全诗大意。现代诗,普遍偏于晦涩,这不光光指用词,更多的是说诗的细节纷繁、推理、对话、作者的故弄玄虚。西方人有观察并记录的嗜好,罗列情节并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贯穿,是很多现代诗歌的特色。这恐怕和西方人的科学研究传统,有着极大的关系。对话在诗歌里大量出现,并不加引号,经常和正文的叙述相穿插,这也增加了解译的难度。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诗人,以摆弄词语为乐,人为地打乱诗歌的字句,而给读者和译者带来了许多解析的难题。现代诗的解读,有时像是猜谜语,好的诗,一定是富有诗意、逻辑和回味之处。只有层层剥离字面的意思,才能进入诗歌的核心,把握诗歌的整体意思。这需要反复阅读原文,从字里行间,细心揣摩词语的意义和企图。在反向构建了诗歌的框架和层次之后,吃准了原文的总体意思,才能更好地选择诗性语言来表达诗歌。

在这里,我用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诗歌《Words言词》为例,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Axes /After whose stroke the wood rings, /And the echoes! /Echoes traveling /Off from the center like horses.” 砍伐,是词语构筑的过程。斧头和树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年轮是层层深入的过程。这里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rings。ring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铃声,另一个是圈。在这里,这两种意思,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了。那么the wood rings这个短语里,rings就是双关语,表面的意思,是砍伐时发出的响声,echo出去。但这个echo,是很巧妙的,是从树的核心“Off from the center like horses. ”是时间和空间的,在对词语进行“砍伐”之后,年轮一层层翻滚出去,就像打开一本历史之书,因有沉淀,才能够echo出去。这首诗歌,整体是建立在年轮——echo——水的韵圈——时间这样一个模式之上的。试想,stroke of Axes, 怎么就让the wood rings了呢?能ring的东西,一定是有层次和内涵的,在这里,就是有年轮,就是白骨似的时间的纹理,震荡出去了!

中文是象形的方块文字,和多辅音的西方文字有很大的差别。两种语言文字的文化背景是极不相同的,如何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再现原文的诗歌意境,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这里,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忠于原文,第二是解决惯用法的问题,第三是做到优雅的境界。忠实于原文,是翻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简单又可靠的方法,就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做到让原诗的表面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或者说是,换上一张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脸谱: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圆脸圆滑的下巴。就是这样的一步,也不很容易做。每一种文字,词语都是活的和演变的,因语境的不同,会拥有不同的含义。如何从我们的记忆和字典里,选择准确的字眼,是非常耗时的事。这里说的选择,还包括语序。中文的文字堆积,有一定的自由度,特别是白话文,愈来愈受西方语言文字的渗透和同化,很多句式,直接采取了西方的语式。同时,我们也慢慢容忍了看似病句的很英文的句子结构。可以说,这是翻译来的外文,对华语文字的入侵。当然,我们还是要尽力选择更符合本族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选择,也受到我们对全文的总体把握和理解的影响。

惯用法,这里主要说被翻译语的惯用法,是诗歌翻译里面最难处理的问题。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惯用语体系,很多用词,或源于典故,或习惯使然,没多少道理可讲。要使翻译的文字更地道些,就非得熟悉不同语言的惯用法不可。在这里,既可多查参考书,也可凭各翻译者对不同语言的掌握程度来弥补。多了解一些西方文化背景,比如圣经典故,希腊神话,会有些的好处。所幸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能够很方便地查询有关方面的专门知识,来完善我们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不足。可以说,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网络文化交流的兴盛,得益于西方现代诗歌的及时转播。正确地理解惯用法,会使我们翻译得更加恰如其分,而不至于失真或者走调。当然,如果理解不当,就会离题。下一步,就是如何优雅地运用翻译语,在这里,指的是我们的母语:中文。

优雅这个词,自然是指优美而又恰当的文字。我们汉语有很多词组、成语、惯用法,如果能运用得当,会起到出人意表的良好效果。在《Words言词》里,“The indefatigable hoof-taps.”,指的是“马蹄轻拍不疲不倦”(金舟)、“只有不倦的马蹄踏踏作响”(赵琼,岛子)或者“不懈的马蹄”(绿豆),我在这里,用了成语“马不停蹄”,言简意骇。当然,诗歌整体文字的润色,是必要的,同时,要与原诗的语调、意境、语言华丽程度和层次相匹配。也就是说,译文不能比原文更华丽,也不能更粗俗。最理想的效果是,让读者产生读原诗的那种感觉。我们只能往这方面努力,多实践,多学习,为繁荣和活跃现代华语诗歌多做点贡献!

2006-4-15

发表人: 和平岛    5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77) Permalink

《言词》和平岛版


星期六 四月 15, 2006 5:46 pm


《言词》
西尔维亚•普拉斯
和平岛翻译

斧头
砍出年轮,
和回音!
回音外传
像四散的马匹。
汁液
涌流如泪,如那
水竭力
重归平镜
于岩石之上
溅落旋转,
一个白颅骨,
为乱茵吞噬。
多年之后我
在路上遭遇它们,
言词枯竭无主,
马不停蹄。

自水泊之底,恒星
引导着生命。



Words
by Sylvia Plath

Axes
After whose stroke the wood rings,
And the echoes!
Echoes traveling
Off from the center like horses.
The sap
Wells like tears, like the
Water striving
To re-establish its mirror
Over the rock
That drops and turns,
A white skull,
Eaten by weedy greens.
Years later I
Encounter them on the road-
Words dry and riderless,
The indefatigable hoof-taps.
While
From the bottom of the pool, fixed stars
Govern a life.

发表人: 和平岛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54) Permalink

减少现代诗歌而增加西方文学板块的设想


星期四 四月 13, 2006 7:04 pm


这个趋势,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这要化很多的时间,但是也很值得:与其做一份没什么份量的期刊,不如多化一些时间和精力,把半年刊做好!

如何做呢,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呢?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看来,可以实行这样的一种机制:

1.先选出现代诗歌稿;

2.通知作者,只有选上的诗歌,才有收费翻译的资格. 没翻译的诗歌, 因现代诗歌的版面很少, 不一定能发表;

3.请理事们参与翻译;

4.请老外诗人修改和/或点评;

5.发表到《北美枫》.

这需要化多少精力呀!

发表人: 和平岛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18) Permalink
Blog 拥有人: 和平岛
作者群: (没有)
Blog(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十一月 20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连络 和平岛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和平岛

注册时间 : 星期日 五月 16, 2004 7:30 pm

来自 : Victoria

职业 :

兴趣 : 写诗是为了写更好的诗

留言板

frankjiang
星期五 十月 06, 2006 2:25 pm

中秋快乐!

山城子
星期日 六月 11, 2006 12:36 am

学习了岛主的《雾》,贴在了“评论与鉴赏”页上。

山城子
星期日 六月 11, 2006 12:31 am

到岛上一游,好开心!问好岛主!

李智强
星期六 六月 10, 2006 6:22 am

一点也不荒芜的岛``问好岛主

林靜
星期四 五月 11, 2006 12:10 pm

問候!拜讀了你的詩作和“大記事”。都很有意思。

枕书然笛
星期二 五月 09, 2006 6:11 am

“9. 2005年11月18日,风动第一个宣告 "时代诗潮"送稿69位诗人的69首诗歌(非版主)完成任务开啤酒。”

为什么开啤酒不开香槟?

若谷
星期五 四月 28, 2006 7:10 am

Very Happy

若谷
星期六 四月 22, 2006 12:53 am

Very Happy

若谷
星期二 四月 18, 2006 6:45 pm

问候岛主!

黎阳
星期六 四月 01, 2006 11:27 pm

祝贺,兄的辛劳

 成员名称:

 主页: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六 三月 18, 2006 10:39 am
文章数量 : 23
Blog(博客)历史 : 6824 天
回响总数 : 29
观看人数 : 638811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