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向一[FAFAFA] 向一作品集 四品府丞 (封疆大吏也!)
注册时间: 2012-09-27 帖子: 392 来自: 中国 四川
|
发表于: 星期二 七月 14, 2015 9:51 am 发表主题: 抗战胜利吟——写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之一) |
|
|
抗战胜利吟——写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之一)
这组词主要写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四位四川籍元帅和“总设计师·邓小平”神剑将军张爱萍二人。献给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纪念日。 ——向胤道 2015年3-7月
高阳台•军魂颂•朱德
(4.15.)
正气凛然,襟怀坦荡,一生刚正不阿。
竹节扬天,梅魂傲骨巍峨!
茫茫黑暗求真理,为中华、首举兵戈!
竭忠诚、尽瘁鞠躬,慷慨山河!
雄心北伐丰功赫,挥师将贼灭,笑迎共和;
百战太行,新师常胜兵车;
中原逐鹿平倭寇,率铁军、扫荡虫蛾。
伟朱总、元帅军魂,举国弦歌!
【注释】:首举兵戈句、朱总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新师句、朱总诗“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北伐句、朱总诗“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倭寇句、朱总诗“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驱逐倭儿共一樽”
永遇乐•军神赞•刘伯承
(5.18)
护国讨袁,沪顺起义,声威初露。
突破围追,智攻遵义,舞动长征袖。
罗丹结拜,飞夺炉定,越险渡关参透。
战太行、阳明奇袭,聚歼万千日寇。
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天下谁出其右?
妙算神机,运筹帷幄,决胜凯歌奏。
当朝武圣,润之六赞,儒雅梅风星宿。
军神铸、威龙一条,保华夏秀。
【注释】:“润之六赞”及“威龙一条”句:毛泽东曾先后六次公开称赞刘伯承。第一次是在长征路上。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毛泽东赞扬刘伯承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令孟获心服,你却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真是比诸葛亮还有办法。”周恩来也赞许地说:“伯承其人,川中一枝花,我党一奇才也!”第二次,在前有大河天险,后有十万追兵的危急形势下,刘伯承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大渡河,并成功地为红军前进打开了一条通道。毛泽东高兴地说“前几天,我们一些同志还担心,怕我们渡不过江去,被人家挤上绝路。当时我就对恩来、朱德讲,没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下凡的龙,江水怎么能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江去的!”第三次是在重庆谈判期间。1945年8月,国军阎锡山部进攻上党地区。毛泽东下令“针锋相对,寸土必争”。9月,刘伯承发起上党战役,全歼阎军13个师共3.5万人。使身在重庆的毛泽东获得了谈判的主动权。毛泽东赞曰:“伯承下了一场及时雨!”第四次是在挺进大别山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黄河防线,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毛泽东连连夸赞刘伯承是“用兵新孙吴”。毛泽东还亲切地称这支军队为“刘邓大军”,从此,这一光辉响亮的名称举世闻名。第五次是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等运筹帷幄,巧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术决胜沙场,分别全歼了国民党的几大兵团,大大地加快了战争的进程。蒋介石闻之如丧考妣,连声吼道:“完了!一切全完了!”毛泽东激动地称赞刘伯承“吃下了一锅夹生饭”。第六次是在建国后。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刘伯承功成身退,坚辞不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甘愿去南京创办军校----南京军事学院,决心将之打造成“东方的伏龙芝”、“东方的西点军校”,为新中国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作战的军事人才。毛泽东为之感叹道:“生不愿称王,死不愿封万户侯。伯承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 游山玩水,风花雪月,追古戏今,浩然天地。 |
|
返回页首 |
|
|
|
|
您不能发布新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