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水宝[FAFAFA] 水宝作品集 七品按察司 (我开始管这里的事儿了)
注册时间: 2008-02-13 帖子: 74 来自: 中国
|
发表于: 星期三 十月 10, 2012 10:55 pm 发表主题: 【原创】天下奇观钱江潮 |
|
|
天下奇观钱江潮
每年仲秋,正是观看杭州钱塘江大潮的时节。我是杭州人,对钱塘江大潮并不陌生,虽已50多年没有观看钱塘江大潮了,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人虽在千里之外的江西,心却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钱江潮”。
儿时,我家住在杭州闸口里街,离钱塘江很近(当时,一条城河将人们的住地分为里街和外街,毗邻钱塘江的叫外街),每当钱塘八月大潮来临之时(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五天,以十八日为最),我和儿时的伙伴总会去外街的钱塘江边的高坡上看潮水(杭州俗语,观潮称看潮水)。这虽已过去50多年,但当时观潮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我们几个伙伴在高坡上等了很久,忽然有人大声喊起来:“潮来了,潮来了。”这时,观潮的男男女女也乱哄哄起来了。我们便盯着远方,只见远处一条似白色的巨龙,从遥远的天际压来,伴随着轰隆隆的涛声呼啦啦的奔腾而来,渐移渐近,潮势汹猛,遮天敝日,一眨眼的功夫,潮水迅速地漫上岸边的巨石,掀起二、三米高的白色浪花,我们站的高坡下面的滩地,全被潮水淹盖了。轰隆隆的涛声过后,潮头已奔腾向前,接着是哗哗的退潮声。趁第二次潮水未来的空隙,有几个胆大的伙伴,就下到刚被潮水淹盖过的滩地,检退潮后来不及退回江水的小鱼、小虾、还有海蛰等海鲜,我胆小不敢下去检。不多时第二次潮头又从远方滚滚而来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读了一些书,慢慢地知晓,观潮自古有之,据传,观潮之风始于汉而盛于宋,南宋起便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观潮日。
同时也知道,地处浙江海宁的潮因其潮高、多变、汹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且以其磅礴的气势,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因此,海宁民间一直有农历八月十八观潮的习俗,这一天游客云集,热闹非凡,海圹上出现“江潮人潮两相涌”的壮观。而在海宁盐官镇一带,更可以观赏到最为壮观的钱江潮。据《海昌胜迹志》记载:“海宁之潮,世共称之,盖海宁城东银涛滚滚整齐而来,历城西不数里却参差不齐……每当中秋大汛,中外人士咸来观瞻”,故海宁盐官更是自古为得天独厚的观潮胜地。历代文人墨客如白居易、苏东坡、孟浩然、刘禹锡等都到过海宁亲睹“天下奇观”,并写下了千余首吟潮诗。白居易的《樟亭》:“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苏东坡更是触景生情,写下了“鲲鹏击水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呑屠。”还对海宁潮大加赞美:“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诗人们写得是多么浩荡气魄,威力雄浑。
一代伟人如毛泽东、朱德等也到海宁盐官观赏过浙江潮。毛泽东于1954年、1957年两次来海宁观潮,并写下七绝《观潮》诗:“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16年9月15日(即当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偕宋庆龄、蒋介石一行10人,从上海到海宁盐官观看海宁潮。面对汹猛奔腾的钱江大潮,孙中山先生不无感慨地发出了“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论断。并还写下了意味深长的“猛进如潮”条幅。
每个人观潮,因身临其境,都会发出不同的感慨。伟人观潮,旨趣高远,面对滚滚而来的潮水,毛泽东想到了“铁马从容杀敌回”的杀敌战场;孙中山以恢宏的气魄和博大的襟怀发出了“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感慨。
孙中山先生的英明论断,不但倾覆了清廷,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是啊,联想到我们祖国的台湾,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但至今台湾尚未回归祖国,而和平统一祖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要遵循孙中山先生“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遗训,顺应历史潮流,台湾回归祖国,金瓯无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
|
返回页首 |
|
|
|
|
您不能发布新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