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碧溪大院落(大散文)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人在旅途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云南张礼[雪克]
云南张礼作品集

八品县丞
(又一个不小心,升了!)
八品县丞<BR>(又一个不小心,升了!)


注册时间: 2007-03-20
帖子: 54
来自: 云南省墨江县文联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五月 17, 2009 6:39 am    发表主题: 碧溪大院落(大散文) 引用并回复

碧溪大院落

张礼(大散文)

古镇碧溪,一座隐蔽在山坳中的小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数十年前,每天傍晚天刚黄昏,南来北往的马帮陆续就到这里了,许多马帮带着的大杠铃哗啦哗啦地响,很远就能听见,赶马哥唱着粗犷的情歌从天际走来,也是老远就能听见。古镇上有许多庭院深深的四合院,飞檐翼角的宅院一座挨一座,古镇中流传的一个个精彩传奇轶事,就是从这一个个四合院里飘散而出,流传于民间。

--题记


黄家大院

说起碧溪黄氏家族,黄月秋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我们从黄家大院的建构依稀就可看出黄家曾经有过的辉煌。缘于共同经商,黄月秋同我的爷爷张鹏光还有一些渊源,这在后面来话。

黄氏家族,在数十年前的碧溪古镇可算是名门望族之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茶马古镇碧溪兴旺发达时,黄氏家族可谓是古镇四大家族之首了,当时碧溪有黄、张、段、冯四大家族之说,黄月秋、黄正元、黄正本、黄正道都是其中的大户人家,古镇兴旺时期,能与黄氏家族相比的,可能也只有张氏家族,这从古镇现存的黄氏祠堂、张氏祠堂就可窥知一二。

据古镇老一辈回忆和一些黄氏家谱记载,黄氏宗族来源于江西抚州府林川县第八都柳树湾湾老垦脚。从黄家的后人和有关资料了解到,明末清初时,黄家老祖在江西老家共有兄弟七人,这一时期,到云南边疆开发的是五人。兄弟五人从江西到云南昆明后,又分了三路,往大理方向去了两人,往红河方向去了一人,而往普洱方向来了两人。来普洱的两人,落脚于碧溪古镇附近的新安区,在金厂梁子附近的得宝洞打银子(开银矿)。

银矿打落(开完)后,黄氏兄弟中的一人赚了钱后回了江西老家,另一人看到附近的古镇碧溪水秀山清,适于安居,就到碧溪安家落户住了下来。后来在碧溪的这支,子孙又有分化,有的迁往玉碗水,有的迁往孟弄的曼海。现在碧溪古镇的黄氏家族,就是留在碧溪一支的后代,本文所述的黄家大院的主人黄月秋,就是其后人之一。

黄月秋的祖辈是开矿起家,到了黄月秋这一辈,主要从事做生意和收起地租。黄家的生意做得很大,北到昆明玉溪,南到缅甸腊戍一带,西到临沧大理一带。黄家在碧溪附近有很多田产,因此收租也是一项很大的收入来源。

说来,曾几次陪客人到古镇穿街过巷,也几次到过黄月秋家大院,但都是走马观花,看了即忘没有更多留意,更没了解这家大院的主人是谁,黄月秋又是谁,一直没把两者联系起来。这次县里要打造茶马古镇发掘古镇文化,才对这些有特色的院落与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走巷入户,促膝谈心,与一些了解古镇过去的老人在一起吃上一顿有滋有味的农家饭,谈天说地,笑谈古今,不知不觉中,对古镇碧溪就有了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丝丝情感。

黄月秋家的大院,坐落于古镇西部,与西边的城门相邻,黄家大院有四个大门三个院落,建于十九世纪中期,距今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是古镇现存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黄家大院除大门外,四周打有围墙,后院外是一片很大的花园。现在的黄家大院,住有五户人家,在我第一次去采访时,五户人家在家的大人小孩,听说我是来写这幢房子的,都出来与我攀谈,说了许多原来房主人黄月秋家的事,尽管他们所说大多也是从旁人处道听途说而来。

从黄家大门来看,很有气势,门前的青石台阶,门槛门檐上的雕饰,门四周砖石上的雕琢,还有门前专供乞讨的乞丐休息坐一坐的小石凳,都在说明当年黄氏家族的富足与辉煌。黄家大院的院落首尾相接,循序渐进,长数十米,宽十数米,各个院落相对独立,门栏窗子都有精巧的雕花,四合院的天井条石镶砌,中间的天井较小,两头的天井较大些,有数十平方米,天井里有供人畜饮用的水井。因黄家大院较大,在茶马古道兴旺时期,黄家可以接纳当时任何一队最大的马帮。

据现居住在老屋的几个老人所讲,以前黄家的花园很大,四周有围墙相隔,外面以种植的柳树为界,据说黄家花园当时是古镇最大的花园。现在,黄家花园这块地,还没有建盖新的房屋,是一大片菜地,在这里走一走,还可想像出当初花园的大致样子。有一次到黄家大院了解情况时,据当时在场的一个不知其名的老头所讲,他们少年时,还架起人梯翻过围墙到黄家花园去玩,偶尔还偷采摘些花果之类,果儿自己吃了,翻墙出来后花儿就送给喜欢的小姑娘。

据碧溪的老先生黄邦恒所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月秋家在许多地方都开有商号,在现在墨江县政府下来的十字街口,还伙同别的生意人开了个很大的“同仁利”商铺,这个商铺当年生意很是兴隆。据黄老先生所讲,在黄月秋晚年时期,黄家的生意就比较萧条,重要的收入来源主要就靠收起地租。

碧溪古来就是个人杰地灵之地,先祖以开矿为业,后辈以经商居多,镇上的人家都较富裕,从对镇上几个大姓人家的了解,古镇上大多商户,都是明清时期从江西一带迁移而来。由于碧溪地址适中,又有许多大户人家在这里做生意,马帮来往比较频繁,每到傍晚,无数的马帮都到这里歇脚住足,不知不觉这里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当时古镇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据镇上许多老人讲,四个城门中,南门是不开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防镇上妇女们多事。开了南门,妇女们会惹是生非会多事,这多少有些迷信之处。当时,古镇上的男人大多到外地做生意,妇女们在家操持家务,南门不开,无意中就透出一种信息,外出的男人要求在家的女人们要严守妇道。

在碧溪西面有一座很高的山,叫遮碧山,又称遮碧峻岭或碧岫灵仙,是墨江的老八景之一。相传山上有一石洞,常见彩云绕护。隐士余成龙曾在山上结茅庐修炼,山顶原建一座庙,传说庙内住有仙人,故又名“仙人城”。现亦无法觅到“仙人城”遗迹,景点亦不复存在,在破四旧时期己被彻底破坏。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遮碧山上的“仙人城”非常热闹,周边附近元江、新平等县的百姓也来此赶庙会。每年三月三,上遮碧山的小路走满了赶庙会的人,据当地的一些老人说,从山下看,上山的人群就如搬家的蚂蚁,要你数也数不完。

这期间,古镇上的生意就非常火爆,各家的客房都会爆满,来赶庙会的许多人大都只好找亲戚朋友投宿,很多都是几个人挤一张床睡。

在遮碧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井远近闻名的山泉,隐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当时赶庙会的人都会到这里驻足休息一会,喝上一口山泉水。据传说,喝了遮碧山上的这山泉水,能让身体凉爽三天三夜,能让你一年无痛无灾。因此,许多人上山赶庙会,为的是还能喝上一口遮碧山的山泉。这里插上一句,数年前,我曾同文友赵德文、金敏曾一起上遮碧山,寻访“仙人城”故境,途中上下时,两次造访了这井森林遮掩着的山泉,在泉边摘下一片树叶,从泉眼里舀一叶水,轻轻放进嘴唇里体味,确是好凉爽的,当时不想大口吞下,以免搅了泉水带有的神奇。

这里有意说一说古镇西面的遮碧山,不是为了它是墨江八景特意而为。此文的主角黄月秋,每年都要上一次遮碧山,他上“仙人城”的日子也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赶庙会的日子。如果碰上生意繁忙错不开身,那年也要选上一好日子,带上几个伙计一同上山。“仙人城”在遮碧山的山顶,上面是平平的一块山地,平地间有一池清清的塘水,传说仙人们夜晚喜欢在这里沐浴,洗浴后飞到山泉边喝口泉水爽爽身,就又回到“仙人城”嬉戏。

云南大多的大山,你从山脚下看,就算看来尖尖的,上到山顶,都是平平的,而许多这样的山,在两千米以下的,大多有村民居住,而平地以下,就会有一层层的梯田,或者坡地。

黄月秋信奉道教,故有每年都要上一次“仙人城”之说。晚年时,黄月秋病较多百病缠身,故有个外号叫“黄二痨病”,每年的三月三,这时黄月秋年迈上不了遮碧山,一大早却会想起叫一小伙计上山,给家里弄上一小桶山泉水,作为那天的饮用水。

黄家除开马店出租田地外,经商也有很大的收入。数十年前,在现在的墨江老城区十字路口左侧,黄月秋曾同我爷爷张鹏光等四人一起合股开了个“同仁利”商铺,这个三层楼的商号在当时小有些名气。

商号另外两个股东一个是段碧波,一个是我爷爷的侄子张福昌,张福昌是张鹏光拨出1000块大洋入股的,当时做管帐先生。张鹏光去逝后,商铺由张福昌来经管,作为股东,黄月秋和段碧波也常到商铺参与管理。据我父亲张旭提供的情况,他1948年参加过当时王宗白领导的边纵,在参加边纵前,我父亲曾在“同仁利”做小伙计,他管黄月秋叫黄二叔,商铺的伙计把几个股东都叫老板。商铺是我爷爷张鹏光盖的,三层楼的砖木结构,当时的房屋大多是二层楼,少见三层楼的。据说,当时的“同仁利”商号在墨江老城是有些名气,且处在老城的闹市区。

古镇碧溪,如今看来实是有些破败之气,房屋老气横秋,见不到繁华的街巷,走在街上,总有清清淡淡的感觉,街上行人的表情大多淡雅清闲的样子,有一个感觉,这里特适宜喜清静的老人居住。

而这一份古老和宁静,正是现今纷繁的社会缺少的,特劳累的时候,拼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独享一份宁静多有一点纯朴。如今的社会太现代了,古老的东西一去不再复返,碧溪古老的风貌能保持至今,可以说也是个奇迹,珍惜古老也是个传奇。

这里,还是回到房屋的主人上来,我想说一段黄月秋最后的故事。这故事发生于1949年的某月,当时从昆明保卫战中溃退下来国民党第八军、第廿六军在第八兵团司令汤尧指挥下,南下想由中缅边境向国外逃窜,其中一支在当年的十二月某日,逃窜到了碧溪。当天,古镇有一家人正在办客事,大摆宴席,听说有“黄狗兵”(国民党军队)来了,就都逃到了山上躲藏。而这支国民党的散兵部队看到镇上摆着现成的大鱼大肉,个个喜出望外,就都狼吞虎咽地享用了这样一顿免费的午餐。

就在这天傍晚,己八十多岁的黄月秋,感到自己的好日子就要完结了,就抬起家里的一支大枪往脑门上扣,不想手一抖子弹却飞到自家的天花板上。见这样的方式还不行,黄月秋最后拿起家里用来锯柴火的锯子,把锯片劈为两节后捅向自己柔软的脖颈。


李家院


说起碧溪古镇,谈起那里古色古香的房屋建筑,去过的很多人会这样说,不错啊,很有特点很有味儿的。如果碰上你是头次去,总有人会引你去看一间很特别的院落,那就是坐落于古镇北门街面上的李家院。

这座院落在碧溪确是有些特别的地方,它的左右两边是砖石结构,西式建筑,门窗都为西式,墙壁许多地方还有些特殊的装饰;而房屋中部就有些土洋结合,你进去后会感觉里面采光条件很好,布局构式特别,如你要更好地看出一些味儿,还得请你上楼。

楼面是木板结构,主要框架是用上好的良木,楼上临街有一条长约六米的固定长椅,椅背朝街面,长椅旁是一条宽约二米的过道长廊,你走到这里就会有想坐一坐休息一会的想法;长椅另一边是一间宽大的房间,再里边设三间住房,住房外的过道都很宽敞。楼上门柱纵横,结构宏大,门窗雕饰精巧,整个造型端庄典雅而别致。

楼面四周的栏柱雕饰都较精巧,缘于空间大,整体给人的感觉,房屋宽敞透亮。基础为雕刻精细的大青石。

中西合璧式建筑的李家大院,原来的房主人是石屏籍商人李万贵,房屋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听当地人讲,这间特殊的老屋系云南玉溪的师傅帮助建盖。

据李氏家族一份己发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族谱记载,元朝时,李氏祖先李元臣(字勋南),曾被当时的皇帝诏书赠封为兀鲁大将军,从原籍四川龙右调入云南做官,据载政绩显著,立下许多功勋。兀,元曲里用作发语词,兀,还常被用作元朝的地名、族名,人名。人名如:伟兀、委兀,畏兀儿,而畏兀儿是元朝开国元勋成吉思汗第五子,后来畏兀儿还作为元朝西北部的一个族名。据此,李氏祖先李元臣被封为兀鲁大将军,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族谱记载的时间也很久远。有一次,李元臣到云南的石屏公干办差,看到那里风景雅致,城边的异龙湖映衬着迷人的湖光山色,而且觉得这地方小吃独特有味,民风纯朴,看了很是羡慕,七十余岁时从官场退下来后就移居石屏定居下来。后来其子孙移居碧溪古镇这是后话,自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碧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从前,马帮北去昆明,楚雄、玉溪、西藏,南通普洱、西双版纳,缅甸,马帮上下时都要在碧溪古镇这里歇脚,由于地势高险地域适中,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这里设为恭顺州,四周筑有城墙,古镇的四周由城墙包围,按方位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小溪环绕着小城东西南三面向东南流去,又灌溉着农田,也推动着小镇的碾米、榨油、水磨等手工业。小镇飞檐翼角的宅院一座挨一座,深而窄的小巷纵横交错。小镇上的人家,善于制茶做豆腐,也有人开金矿银矿,也有不少人外出经商致富。古镇的人喜欢走南闯北,相应就见多识广,街面上的人家大都比较富裕,历来儒风浓重,商贾云集,可称得上是人杰地灵,古镇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文化较为发达,是茶马古道和官家大道上的重要驿站。

据当地老人介绍,碧溪很久以前就是个有名的驿站,最繁华的时候,一天有一千多匹马要经过这里。据说当年,这个地方相当富裕,来往的商旅很多。每到傍晚天刚黄昏,南来北往的马帮陆续就到这里了,许多马帮带着的大杠铃哗啦哗啦地响,很远就能听见,赶马哥唱着粗犷的情歌,也是老远就能听见。马帮的标志是旗子,什么样的马帮有什么样的旗子,就如现在的著名风景区导游抬着的小旗,各式各样的都有,不过,马帮的旗子要比导游手里的小旗要大。马帮的主要通道一般都铺青石板路,碧溪古镇街道原来大都是一条条的青石板路面,石板上有许许多多的小凹坑,是马蹄长年累月践踏的印痕,它真实地记录了这里曾是重要的茶马古道驿站。不过,由于后来改造路面,这些青石板路大都拆除了。

古镇坐北朝南,地处云南边地的偏隅一角,是一座群山环绕之中纯朴宁静的小古镇,东面是那雷山,西面是箭场山,南面是田坝,北面是大龙树山(哈尼族的神山)。多少年来,碧溪这个古朴的小镇静卧于群山中,静静不争地等待着游人来发现它纯朴不可多得的美。 碧溪古镇名气不大,名人却不少,如台湾当红歌星庾澄庆的老家就是古镇碧溪,其爷爷庚恩锡曾是昆明市市长,在位期间注重城市建设,昆明有名的“庚家花园”便是其出资所建,曾创云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工厂“亚细亚烟草公司”,其生产的“重九”香烟,是纪念庚恩旸领导过的“重九起义”而取名。据传,庾恩锡被任命为昆明市市长后,很想在城市建设上有一番作为,但由于多有阻拦,失望之下,在担任市长13个月后,毅然辞职。 直到庾恩锡辞职那天,人们才发现他13个月的薪俸从未领过。后来,在官方的一再要求下,庾恩锡才把13个月的存薪做了一次结清,随后又作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举动:把应领的滇币6245.1元,全数捐赠给全市警长、警士,作为津贴之补助。庾澄庆大爷庚恩荣,曾任富滇银行总办及云南省财政厅长,除从政外,还投入商界经商,重义轻财,当过参议员、红十字会昆明分会会长、省赈济委员会委员等。庾澄庆的三爷庚恩旸,系云南“重九起义”的倡议者,曾任滇军军长、贵州都督、讲武堂校长等职,是当时滇黔军界最著名的风云人物之一,几乎与当时的蔡锷、唐继尧齐名,庚恩旸与当时的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是留日同学,曾任滇军参谋长,追随蔡锷将军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重九起义”,后遇刺身亡,死后被追赠为上将军衔。

说到李氏家族,李万贵孩儿时,就随同父亲李凤科从石屏来到墨江碧溪,一开始在现在黄金公司的矿区叫金厂梁子的地方开矿挖金子,当时外地来这儿淘金的人很多,有些发了财就走了,有些就在古镇长久地住了下来。

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业,李家有了一些不错的资本,便利用自家的铺面做起了生意,挖矿反成了副业,因为当时人们挖矿石主要靠人力,只能开采表层的,还不能深度作业。那时外出做生意叫走坝子,李家的生意主要是从西双版纳、缅甸一带进一些野生的贵重中药材,如鹿茸、虎骨、穿山甲等,并加工鹿胶、虎胶,一部份在自己的店铺卖外,大部份是自己组织马队驮到昆明、玉溪一带。

当时李家马队有三四把(当时的叫法,每把五匹马),自家开的商号叫“万宝利”,还置了百十亩田地,而且在云南个旧一带还设有商铺,是碧溪古镇当时的四大富商之一,这从李家当时建盖房屋的样式规格,就可窥知一二。

驮到昆明一带的除了贵重药材外,还有古镇当时很有名气的酱油,当地人一般把酱油叫做清酱,驮到外地交易前,酱油还得浓缩处理。而马队下来时,又捎上些百货日用品,这自然比单边做生意要好,利润要大些。那时的治安不如现在,上昆明下西双版纳,马队都必须配小日本的步枪或德国的双背扣之类,以防半路有土匪拦路抢劫。

李万贵的大儿子,叫李兴禄,说起他走过的路,是叫人有些寒心的,其受不了当时的批斗后离家出走,三十年来都不知其所踪,至如今家人也不知其死活。不过,李兴禄也许现还在尘世为人,至今也是八十有余的古稀老人了。提到这儿,我想把李兴禄的故事搞点浓墨重彩,就是放开些来说。说点私心话,这篇短文说来就想让李兴禄做个主角儿,因在采访李家后代过程中,我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感觉这人有许多神秘的地方。

事实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那时儿,时兴人玩人搞点你斗我来我斗你的玩艺儿,碰上有李兴禄同样的出走故事的当然就不只其一人。

就说土改前,由于李家的生意做得很大,还有许多田产,自然就被评为地主之类了,当时作为李家长子的李兴禄,土改一开始就被批斗得一塌糊涂。在当时,许多地主是批斗后就地革了你的老命的,而像李兴禄一样幸运些的,吃些苦脱层皮,能活下来就算幸运。那时穷人同富人的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好玩你革我的命我革你的命,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学老美国讲点人权人治,人的小命最值钱。

话还是到李兴禄这儿,李兴禄土改开始就被拴上了脚镣手铐,二十八岁时就被判刑二十年,在当地进行一番批斗后,送开远小龙潭煤矿劳动改造。判刑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的长子,二是出卖枪支给当时碧溪的乡绅李秀山。李秀山曾任思普地区禁烟委员长、国民政府思普区剿匪大队长。

李兴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入狱,七十年代初出狱,己是近五十的老头了,这时妻子己去逝数年,几个孩子己成人,其长子现在碧溪。李兴禄刑满回来后,又被作为劳改释放分子,及死不悔改的地主反革命进行批斗。回到家妻离子散,平时整天又被拖到街上批斗,走投无路的李兴禄多次想到脱离尘世的苦难,大概是七五年的某一天,李兴禄离家出走,一个月后,又被人从离昆明百余里的峨山县抓回,这次可不得了,被严管了,还批斗升级。

转眼过了一年,也就是七六年的某一天,李兴禄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也就是第二次离家出走,这一走一直就没了音信。有人说李兴禄可能到缅甸做生意了,有人说曾在离本地几十里的元江县见过李兴禄,不过,这些都是后来人们的传说。

话到这儿,还得说点房主家情况,房主李万贵的八个孩子,两男六女,除小儿子李兴成,全都不在本地。其二女儿李祝玉现在广西,嫁给原当地很出名的墨江老县委书记卢修柷妻子陈存英的三哥,三女儿李祝琼现居在昆明。小儿子李兴成,退休前是墨江县印刷厂厂长,其女儿李灵在墨江运动场附近开了个私营印刷厂,叫灵星印刷厂,长子李白现为墨江县百货五交化公司经理,小儿子李阳,现在普洱市搞美容当老板,店名“今生有约”,设三四个分店。退休后的现在灵星印刷厂任生产技术顾问,平时乐于助人,如2002年当地修建文庙时曾捐资900元,文庙里的石碑有记载。据李兴成二姐李祝玉回忆,大约1943年前后,碧溪大南温村发生了一次大火,毁去了整个村落,其父亲李万贵知道这件事后,给南温村的每户村民每家一斗谷子,排队领取。

写这篇文章过程中,我三次到了李家大院,老宅现在的居住户叫李光宝,碧溪当地人,目前利用自家店铺从事豆腐加工,房子是几年前从碧溪供销社买的。在采写过程中,曾数次与李家在当地唯一的后人李兴成进行了解交谈,他几次都提出了这样几个想法。

其一,离家出走的大哥李兴禄是否还活在人世,我想,若有知其信息也就是下落吧,就不要忘了告示其家人。

其二,如果可以的话,想把老宅买回,算对老一辈人的一种回忆。

其三,就是我写这篇文章,不要忘了提一提他三大嫫(姑妈)王发珍,说他三嫫从石屏骑马而来,因父亲李万贵走得早,以前的家,大多是他三嫫在操持,几个孩子都是他三嫫辛辛苦苦一把拉扯大的。

古镇碧溪,一座隐蔽在山坳中的小镇,走进庭院深深的四合院,步入纵横阡陌的小巷,看看古朴雅致的建筑,静心体会那里纯朴的民风民俗,听一听老人们讲述古镇中流传的精彩传奇轶事,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一件事。不说别的,你什么也不用做,你只需静静地做个古镇的过客,默默地走走看看,闲情逸致地在小巷里徜徉,也会使你心情爽朗心态明镜。

如今,古镇是老了,成了百岁老人千岁老人,老态尽显,脸上身上都是苍桑斑驳的年轮,额上满是老年斑。游人过客匆匆来匆匆去,人们看你的风霜残蚀,看你石砌雕栏的古典,看你流逝老去的时光。


黄氏兄弟轶事


偶尔从碧溪古镇黄帮恒老先生那儿得到一份黄氏家谱,才得知碧溪的黄氏宗族,是由华北燕山地区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发展而来。后来黄氏先祖又从燕山地区进入山东半岛,便异军突起,成为当地的主要势力,由于氏族的壮大,氏族的当权者觉得祖先原来的崇拜物黄鹂鸟,有些小巧表达不了氏族的强大,这时就把氏族图腾由黄鹂鸟改为凤凰。

随着人口的增多,居住地又显得狭窄,随着战争及自然环境的改变,以整体的形式逐渐南迁,在长途迁徙中群体逐渐分化,并在不断迁徙中有的在途中就地定居,而这个氏族的一部份又向东南远徙,到现在的江西的开阔地带后栖居下来。据现在碧溪的一些黄氏老人家讲起,他们的先祖,源于江西抚州府林川县第八都柳树湾湾老垦脚,明末清初时,随边关政策到云南边疆开发而来。

这里所说的黄氏兄弟,是指碧溪的黄正本四兄弟。黄正本排行老三,碧溪当时远近闻名的商人,经商过程中,为扩大经商范围,某一次去缅甸与当地的头人争地盘失利,死于缅甸。老二黄正华,系当时国民党正规军的营长,四十年代在抗日战争中死于江西老家的抗战中 。老四黄正朝,系当时王宗白领导的人民自卫军边纵支队的小队长,负责运粮等后勤工作。

黄氏的祖辈明末清初来云南时,先在碧溪古镇附近的新安区得宝洞打(开)银矿,银子打落(开完)后,老祖宗的其中一支回了江西老家,黄正本老祖这支,就到了矿区附近的碧溪古镇定居,碧溪以前叫碧朔,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碧溪古镇,在墨江县城西北部,处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谷里,离城约十里。碧溪,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设立恭顺州府,小镇四周筑有城墙,城墙间及主街道有亭阁,颇有滇南小镇风雅。

现在来看历史悠久的古镇碧溪,虽然城墙、亭阁已毁,但古风依旧,民风纯朴四处透着古色古香的味儿。小镇内的茶马古道上青石板路一级级通向远方,青砖、土墼、老瓦、残檐镶嵌在小巷古老的房屋中,街道两旁四处可见雕梁画栋红漆已剥落的门窗和梁柱,宅院一座挨一座一间连一间,许多人家的门旁还有两尊古旧的小古凳,你随处走马观花,四处可见小镇的质朴与古旧。走进碧溪古镇,给人的感觉就是,碧瓦青砖,跷檐雕饰,院深巷窄,房屋建筑逐级而上,浓郁的历史文化传奇至今。

碧溪古镇古朴凝重,古城四处洋溢着历史的古旧味道,在离我们还不太遥远的年代,就在七十年代以前,马帮文化还在古城中叮当作响,老马车、老牛车、老马倌、小马倌、老板娘、小伙计穿梭于城中,每天都有无数的马帮来古镇栖息驻足,小镇的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无数的马队穿梭于古镇,各家各户生意兴隆,每一个角落都在演绎着茶马古道重镇的繁华景象。碧溪的茶叶也很有名气,价格不菲,古镇南边云雾缭绕的须立山上的须立茶,是清代的贡品茶,小小的茶山,每日里茶香飘逸山野,芳香醉人。


这里说的黄家大院,地处古镇北门街北角,北门街北高南低,古老的建筑顺平缓的山坡而建,从南到北顺势看,街面房屋逐级而上,气势颇为不错,古镇给人的感觉就尤如一个古典雅致的江南小镇。而远古以来叮当铃响的茶马古道,就从北门街黄家大院门口从南到北穿过,就在数十年前,南来北往的马帮的老大们,都喜欢到黄家大院来歇脚(休息住宿),这些为人豪爽的马锅头(赶马人)汉子放下马鞭,把马赶进门口的马厩,就地把大马褂摔在地板上,脱下臭哄哄的赶马鞋,露出一副轻松爽快的神色,大声呼喊“黄掌柜,请伙计抬上洗脚水来,不要忘了给赶马老倌搞上一盘香喷喷的老辣肉。”

普洱的茶叶、磨黑的盐巴、缅甸的野生药材,当地的农副产品,经过碧溪古镇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昆明、省外乃至国外,每天,至少有1000多匹马从碧溪经过。一到傍晚,可见挂着各型各色商家名号的马旗迎风而来,大批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踏着叮叮当当悦耳的马铃声进驻碧溪古镇,场面甚为壮观。当时,碧溪古镇基本上家家都有口饮马井,家家都有拴马柱,形成规模的马店就有八、九家,其中最大规模的马店可容纳拥有上百匹马的马帮。

碧溪古镇自古商贾云集,市集热闹非凡,解放前就有较发达的商贸和作坊加工,有许多传统的特色食品被人们所称道。如碧溪豆腐、米线、饵块、火草粑粑等。现碧溪古镇仍以做豆腐为业的有近二十家,做米线加工的七、八家,做饵块、火草粑粑的五、六家。

古镇的房屋,大多是有传统特色的土木结构,但构式各异,大门大都有些特别又古典的雕刻,内部的窗柱门栏大都有些精巧的雕饰。每家每户大都有个四合院,因为很多有家都开马店,所以院子都比较宽大,院子中间都有一个水井,许多人家还安着长长的马槽,为的是方便马锅头(赶马人)们拴马放驮子。 院子边上,一般还堆上些日常用的一些柴火,楼上的房间一般做客房,供马帮的老板或随行的商人,而小伙计,一般是在楼下的大通铺上和衣而睡,往往这些小伙计晚上都要唱些很浪荡的山歌小调来消磨时光。如“月出来亮堂堂,我约阿妹上青山;竹子林里好恋爱,大树脚下好乘凉”就是比较好听很有文学味的调子了。大队的马帮来时,古镇四合院里挤挤攘攘,房屋四处充漾着青草味儿马粪味儿,还有马锅头赶马大哥野森森的汗味儿。

店上的每家每户除了开马店,一般都还开着个小杂货铺。赶马是一条很艰难的路,要跨过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要穿过人烟稀少的亚热带丛林,走过弥漫瘴气的大坝子,越过一些野蛮的少数民族村寨,那时路上常常还有许多凶残的土匪出没,平常日子里还要享受蚊蝇的叮咬。超马可不是一件好干的活儿。

小镇的建筑,顺着平缓的小坡,房屋一间连一间,层层顺势高低错落而立,由一条条的小街小巷串起,犹如一座座小城堡耸立于你的眼前,若你夜晚而去,临到镇旁,凝目远视,融融的月色映照着小镇,静寂的小镇如处子一样沉沉睡着,使你驰思浮想。白天,若你站在小镇旁的一座上小山坡上来鸟瞰,更可窥到小镇的古典与隐秘。

你现在看到的黄氏大院,分前后两个院子,前大门的门牌号己看不到踪迹,后门的门牌号现为碧溪119号。大宅正面侧面各长大约二十余米,占地约五百平方米。北门街的街面上有两个大门,正面的大门这里设铺子,比较宽大,侧面门是平常日子里主客人出进的,门前有个马厩,供马帮拴马。

黄氏大院有两个院子,大院中间有一间大房相隔,两院相通,临北门街的这个院子四四方方,是当地典型的四合院;后院就较宽长,看上去宽约5米,长约10米多。两幢院子中间,有一段很窄的院墙相间。听黄氏老一辈人说,这幢老宅建于1908年,至今一百年有余,系墨江小城门人尹氏所建盖。

黄氏几兄弟中最有特点的,要数老三黄正本,其年轻时做过碧溪当时最有名的乡绅李秀山的管帐先生,后来有了些积累后就自己外出做生意,往来于昆明至缅甸一线。听现在古镇老一辈的人讲,黄氏兄弟几人都长得比较帅,其中数黄正本人才最好,被公认为古镇当世长得最帅的小伙子。据说黄正本做生意,在缅甸至昆明一带畅通无阻,与各地经营商关系很好,外出经商出进时的马队很大,当时由于地方上土匪经常出没,马队是全副武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正本生意越做越大,与古镇当时最有权势的李秀山家不分上下,系当时碧溪的两大富商之一。

黄家的院子比较大,平常护院的家丁就有数人,而外出做生意时就是前呼后拥,是带各种枪支的大队人马。随着生意的铺开,为争夺缅甸一带的市场,黄正本有一次在缅甸果敢竞争县长一职,因与当地的土司头人发生了矛盾,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地况不熟情况下,人马又与对方相差悬殊,黄正本带去的一队人马大都不幸死于缅甸,当时黄正本还不到四十岁,尸骨就这样留在了异国他乡。那时的缅甸人大多是山地民族,很多都强悍而野蛮,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句古话其实有其一定的道理。据我最近一次到碧溪调查了解,找到了当年常到黄正本家做短工的张明良老人,张明良老人现在73岁,人很健朗,精神还很好。据他回忆,当时同黄正本到缅甸争夺市场失利后,还有两人回到碧溪,其中一人姓张,同他有些亲戚关系。当天,我们还找到了这位姓张的老人,不过,这位老人有些耳背(聋),不大听得清我们说的话。据说,他同另一人从缅甸有幸回来,中间经过了许多艰辛,当时老板黄正本死了,他俩身无分文,是要着饭做着花子(乞丐)回来的。

在碧溪古镇的几次采访过程中,做过几届县政协委员的老人何延年几次讲,黄正本这人长得很帅,远近都有些名气,当年常有马帮的老板请黄正本帮忙,马帮在过关卡时,只要黄正本一露头,保正过关畅通无阻,据说当时马帮老板要请黄正本押车,要出1000块花钱,才能够请到。

说起老四黄正朝,很早就参加了解放当地的边纵队伍,并做了许多有益革命的事,但土改镇反时,由于受错误路线的影响,受到了非人性的迫害,而且,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被送到普文农场劳动改造,八十年代初平反,一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后在普文农场去逝。黄正朝的妻子李祝秀,后改嫁,退休后现还在世。

而四十年代在抗日战争中死于江西的老二黄正华,很早就外出当兵,死于战场时三十多岁,当时是国民党正规军的中校营长,生前有一子,叫黄安乐,现在普洱市二中教书。江西抗战,是抗日战争中国 战区的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中的第九战区和第三战区与日本作正面交锋,刚组建的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主要深入敌后作战,并在敌后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当时刚组建的新四军军部就设在江西。四十年代与日军的江西会战,打得非常惨烈,著名的有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万家岭会战,敌我双方伤亡以数十万计,黄正华就不幸于三大战役中阵亡。

人事沧桑如烟,世事经转轮回,好日子苦难的日子,都在你不经意间等着你,你要躲也躲不过。黄家的故事,好像就是数十年大中国无数故事中的一个小缩影。

行走在古镇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驻足凝神注目那些古旧斑驳的门檐和清雅郁静的院落,看看小镇人家清淡而有味的生活小景,有兴趣时随意走进一户小镇人家,随意聊一聊,随意听一听他们讲的一节小故事,感受平常人家言谈举止中还遗留下的古风旧习,那也是一种宁静而畅意的享受。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你还没感觉到人世间幸福的滋味,也许你就是满头白发的跚跚老人了。走在古镇窄而幽长的小巷,看看四周的景物,就会感到小镇也是一个蹒跚的百岁老人,会感受到她身上的一道道年轮一道道斑痕。

黄家四兄弟,是古镇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风景,在我三去古镇走访过程中,许多老人对黄家四兄弟还记忆犹新,谈起他们的故事来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你抚古思今感怀万千。故事都是后人来复述的,有真实的一面也许有后人的想象,天下没永恒的事物,都有逝去的一天,就如黄家四兄弟,当年在古镇不是风风火火多引人注目的人物。

逝去的逝去了,该走或不该走的人都走了。就在今天,黄家人奔波于天南海北,就是后代,也没有一个还留在古镇碧溪,他们有的在天这边有的在天那边,人逝物存,只有黄家大院还在演绎着一轮又一轮的故事,而古镇迷惑人的一个个久远的精彩传奇,还在等着后人去演绎去传说。

云南省墨江县文联 张礼

邮:654800,邮箱:[email protected]
_________________
你说,我写的是诗吗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人在旅途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1页/共1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