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主持[Bob] 主持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
发表于: 星期六 十月 25, 2008 3:31 pm 发表主题: 夕阳的沉冤及其他 |
|
|
夕阳也“犯”天条、遭沉冤?是的,还沉冤逾千年呢。只是它没犯天条,而是一起人为的“冤假错案”。而且,叫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是,这沉冤究竟起自哪一夕?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与杜牧齐名,两人合称“小李杜”或“晚唐李杜”,成就堪比盛唐时期的李太白和杜子美。他对宋初的诗风、乃至后世诗坛,影响至钜。清初文学理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宋人七绝,大约学杜(笔者注:甫)者十六七,学商隐者十三四。”此论乃见一般。
义山诗以朦胧婉约为特色,但他也偶尔写一些浅白清丽的小诗,问题就出在这些浅白清丽的诗句上。
一天傍晚,李义山驱车来到长安城外的古乐游原(另作塬或苑),登高望远,欣赏夕阳美景。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便是一首浅白清丽的千古绝唱。今天说的就是这首五绝。
人们读惯了李诗的深沉艰涩,一吟哦这首小诗,顿觉通俗浅显之极。于是未及深思,按照现代口语习惯,即便把它理解成:……夕阳虽然无限美好,但来时无多,光芒即将不再。似似乎隐寓着晚唐文人对“唐祚沉沦”之悲忧。后世年长者尤喜援引此诗,藉以回眸朝阳,叹息沧桑,──“今见夕阳虽好,却迟暮已然在山,不禁悲从中来矣”,如此这般来一番自我抑揄感喟。
岂料就在这悲忧和感喟之间,冤狱铸成。问题就出在这关键词“只是”两字上。
现今白话文中,“只是”的意思常被引申为“只可惜”,故有上述理解,不奇怪。殊不知古语的“只是”更近乎“惟有、恰是”之义。究其缘由,宜自“只”字的演变说起。“只”字笔划简单,本义单一(鸟一隻〔上隹下又〕、量词、单数、语气词,参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它原本不跟“祇〔示氏〕、祗〔示氐〕、衹〔衣氏〕、秖〔禾氏〕”四字(它们都各有本义)混用。但是它们的一部分发音与“只”相同,所以自唐宋以降,这四字便常被写成“只”字,结果李代桃僵、歧义滋生;简体字流行以后,干脆就都写成了“只”字。一个五笔的“只”字,实在不堪负此重荷!显然,“只是近黄昏”的“只”字,原来只是上述四字中的一个,写成了“只”字以后,后果如何,不言而喻。
所以,上述这句诗的原意,应该还原为:如此璀灿瑰丽的太阳光,惟有临近黄昏时分才能见得到啊!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耀眼光彩,是任何其它时分的太阳所不能给与的。再换句话说,你若想要欣赏这种莫可名状的美景,须待临近黄昏的时候驱车过来,登高远望,才能见得到。
这是百分之百的褒义,丝毫没有萎靡消沉的意思,是作者当时身临其境,面对绚丽无比的美夕阳,发自内心的深情赞叹。现代学者周汝昌先生曾专就此诗此句此词,作了深入考究,十分坚持此义此说。
而且,此诗首句的“意不适”,也不是负面意义的“心绪不佳”,而只是在讲述一种心理状态:临近傍晚,无所事事、无所排遣、无所适从,找不到更合适的事儿干。我们现代人,劳累了一天,不也有晚餐后外出散步的习惯吗?哪里来的“心绪不佳”之说?这“意不适”不过是一种文字铺垫,为的是顺势导出后面两句的欢乐心境。再者,“无限好”的“无限”,已把“美好”点化到了“浩瀚”的程度,实在不该再来故作回旋、无病呻吟、乐极生悲。所以全诗积极乐观、轻松流畅、一气呵成,毫无壅塞隐晦之感。
如此理解,才不愧是一首浅白清丽的好诗,不然它就不能流脍人口、历久不衰。
大诗文家朱自清先生,曾戏将李义山的这两句诗“润色”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一联,以自况自策。朱先生的这一“润色”游戏,固然表达了旷达的心境,然而是否可以说,在朱先生内心的某一时刻,义山原句还是一个“沉冤”?或者说把它故作“沉冤”给引申了?或者他想用另类方法,鼓励人们远离“沉冤”?
当然,我们不能说,面对夕阳我们不能叹息黄昏,只是说在这首诗中,我们不该读出“叹息”之声。义山的另两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样地称颂黄昏,没有叹息。看来诗人对晚晴和夕阳,真还是情有独钟呢。
如此说来,今后我们在读这两句诗的时候,不妨口心暂时分工:口中念念“只是近黄昏”,心里不妨叨叨“惟有近黄昏”。如此办理,仅为过渡,以俟心理矫正。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们切记了。试想,夕阳在山,为霞满天,正是人生的辉煌时期,是大丰收的季节呢。
这起夕阳的千古冤狱,能否获得平反昭雪,全靠大家的了。
同一字词,古今异义,比比皆是。我们应该时时处处,细心辨别古文与今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以免误入歧途,制造沉冤,或免误入彀中,酿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我们多作古今对比,还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为遣词造句提升精准度和灵活性,进而增益和美化中文语境。
这里顺便再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来说说颇有趣的古今异义:
“可怜”,今多作“可惜、怜悯”解,而在古语中常表“可爱、可喜、可贵”的意思。我国东晋时流行的“子夜歌”被认为是当时最幽雅婉转的民歌形式。《大子夜歌》云:“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这里的“可怜”即是“可爱”的意思。又如南朝的《华山畿》句“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您(欢,意中人)若是待见(爱)俺(侬),请棺木自开,──就让侬与君合葬吧。《华山畿》兴许是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先声版本。《华山畿》本身也有多个版本,有的版本里,恋人双双死而复生,而非化蝶,乃大喜剧终。
不但“怜”作“爱”解,还捎带上“怜”的谐音“莲”字,也被赋予了“爱” 意呢。《子夜四时歌》唱道:“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这“莲子”,就是“我爱恋着的君子”,即今"lover"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晚乘着月色采摘莲蓬,为的就是夜夜可以获得莲子,暗喻:夜夜与君相守相爱。
“怜”作“爱”解,源远流长。唐朝崔液《上元夜六首》云:“今年春色胜往年,此夜风光最可怜。”这里的“可怜”仍作“可爱”解。王维《戏题盘石》句“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也然,且诗意如画。宋人赵彦端《虞美人》句“风流椿树可怜生,长与柳枝桃叶共青青。”朱敦儒《蓦山溪》句“沈家姊妹,也是可怜人。回巧笑,发清歌,相间花间坐。”明人俞行之题顾师颜《西湖图》句“西湖湖上可怜春,烟柳风花最恼人。”清人王苹《客有询济南风景者,示以绝句》云“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这些“可怜”均作“可爱” 解。可惜这“可爱”解,现文几乎不复见用,只除了极个别情况和极少数方言区之外。
而唐代韩愈《榴花》云:“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这里的“可怜”已移作“可惜”解了。白乐天《卖炭翁》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陈陶《陇西行》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可怜”均作“可惜、怜悯”解。此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庶几成为今日“可怜”的一统天下。
细心的读者尚可发现“可怜”的第三种解读,那就是作“可怪”解,并常引申为“甚、非常”的意思(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义起步也较晚,用得也相当普遍,惜今文也不复纳用。唐代刘希夷《捣衣篇》云“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意思是,今晚的月儿明亮得异乎寻常,故而引出的下句才好说秋风“别”有情。苏轼《李委吹笛并引》句“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意思是,李委的笛声美得怪异,美得竟然涉“嫌”参酌(抄袭)了古《龟兹曲》调。这也就是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思。李义山《贾生》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的是汉文帝刘恒,半夜里招来贾谊议论朝政,突然间诡秘地移膝趋前,向贾谊耳语请益,可奇怪的是,不请教如何造福百姓,而是请教自己如何才能得道成仙。
再来说“美人”。现今的“美人”总是指女性,但在古文中常指精神上怀慕之人,而不拘性别,甚至可以是一种理想中的“概念”。如《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即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英雄气短、美人迟暮”,或以《离骚》此句为本,然所指已相径庭。
“且”,今常作“而且、姑且”解,而古义常用作“并、皆、都”的意思。如杨万里《题吉水飞凫阁》句“尘外尘中尽静喧,阁前阁后且山川”,这里的“且”若以“皆”代入,意思不变。有人认为,毛泽东《蝶恋花》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中的“且”字,也取此“皆”义。吾人实不敢苟同。毕竟写成古诗词的,并不尽取古义。你只要回家看一下此句的上下文,即便明白。
“穷”,现多指钱财上的拮据,但是这种拮据,古语多以“贫”表示。如陶渊明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即是。而古义的“穷”,多指技能不足或精神上的不得志,如成语“黔驴技穷、穷途末路”等所示者即是。请注意,今天用的成语是古语的活化石,是学习古语的直通车,又是我们捉刀行文的“五香大料”。对于成语,除非有特别意旨,一般我们不宜轻易改动,如逕把“揠苗助长”说成“拔苗助长”(始作俑者郭沫若),把“故步自封”说成“固步自封”(喜闻乐用毛泽东),把“器宇轩昂”说成“气宇轩昂”,把“必恭必敬”说成“毕恭毕敬”,把“绘声绘影”说成“绘声绘色”(请想,绘色容易绘影难,虽然绘声更难),把“言人人殊”说成“人言人殊”,把“走马看花”说成“走马观花”等,虽不算你错,实不足效尤。
当然,成语也在流变衍化,从长远来说不能一成不变。但是有来龙,方有去脉、方有生命力。譬如从“每下愈况”衍生出“每况愈下”,老树新枝,自各有天。如果是突变,固然偶尔能培育出新的花色品种,但也须提防生出癌症来。譬如把“弱水三千”说成“若水三千”,明显烙有错误印记,乃不足取,更不合为之鼓呼。
“错”,今多指行为的过失,然“错”的本义是“镀金、涂布”,引申为“杂陈、措、置”等义。如明代大游客徐宏祖的《游黄山记》云:“四顾奇峰错列”,极言黄山奇峰错落有致,而不是山峰“排错了队列”。
“但”,今常用作连接词,表示语气的转折,暗与“尽管、虽然”相呼应。如“他很困倦,但睡不着”即是。而古语的“但”字常用作副词,表示“祇、仅”等义。如陆放翁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意思是说:死而死矣,唯一遗憾的是未能亲眼目睹九州一统的大好局面。这里语气连贯,没有转折,无须连词;此 “但”字作副词(唯一)用,与下面的“悲”字紧密连接在一起。又如李青莲《蜀道难》句“但见悲鸟号古木”,杜子美《客至》句“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些 “但”字均用此义。此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在延用,偶尔还进一步引申;至于引申义是甚么,读者贤达,不妨自行续之。
但是,这样的例子怕是说不完的了,这就打住吧。拙篇“但”文,“但”作“但书”,读者“但”君,“但”说“但”言。
by 熊友鱼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
|
返回页首 |
|
|
主持[Bob] 主持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
发表于: 星期六 十月 25, 2008 3:35 pm 发表主题: |
|
|
梦断晚晴轩第九场:绝粒
李鼎唱:
缘何天意怜芳草,
芳草对我泪汪汪——
总在脚下遭践踏,
铁蹄蹂躏逞疯狂。
缘何人间重晚晴,
晚节不保全泡汤!
说什么向晚意不适,
留得一世清名方荣光。
人说夕阳无限好,
谁知暮色昏又黄。
加害了我红颜知己,
坑害到他白发高堂!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
|
返回页首 |
|
|
曾鑫[FAFAFA] 曾鑫作品集 四品府丞 (封疆大吏也!)
注册时间: 2008-11-10 帖子: 352 来自: 中国厦门
|
发表于: 星期三 十一月 19, 2008 7:49 am 发表主题: |
|
|
主持好学问呀,受教! _________________ 沽酒指白鹭,品茗看诗书! |
|
返回页首 |
|
|
登志[北窗] 登志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2-29 帖子: 2023 来自: 重庆
|
发表于: 星期日 十一月 23, 2008 4:57 am 发表主题: |
|
|
这个好,学习,受教。 _________________ 弹铗身空老,抚琴心不羁。 |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