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严家威[老W] 严家威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5-10-09 帖子: 552
|
发表于: 星期三 一月 30, 2008 6:50 am 发表主题: 70后与80后,一起暴动还是同室操戈? |
|
|
70后与80后,一起暴动还是同室操戈?
●张延文(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一、70后、80后,诗歌写作代际命名的原因及意义
诗歌写作虽然日益趋于边缘化,但是关于诗歌的话题却从来没有沉寂过。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来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命名。在新诗发展的近百年历程之中,对于诗歌的命名之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到了80年代以来,尤其显得纷纭杂呈,莫衷一是。80年代初期关于“朦胧诗”的命名之争,90年代末,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以及由此而杀出来的“第三条道路”等等。二十一世纪的诗坛,最主要的诗歌概念大概是“中间代”、“70后”与“80后”这些。最近以来的诗歌群体命名,大体上都是采用了10年为一代的代际命名方式。08年一开始,本来表面上看起来平安无事的70后和80后之间忽然起了争执,这是因为近期出版的《70后诗歌档案》和《80后诗歌档案》在2008年1月8日至11日“北京2008年春季图书订货会”上被捆绑销售,而且其中某些人还在其间提出来颇带挑衅性的言论,声称这是“一代人的墓志铭,一代人的冲锋哨”。这一下子把70后”和80后之间早已存在着的不和谐因素激荡起来,吸引了很多诗歌界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和热评。
以10年为一代的代际观念是二战以后国际社会学界的通用做法,在次之前,代(generation)一般是以20年为单位的。21世纪的代际划分恐怕更要缩短这个时间。这是区别于完全的自然的以身体繁衍的基础的划分标准,而是注重社会文化心理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70后,80后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限于诗歌这里,是一个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联的整体概念。具体到诗歌写作方面,这种代际命名出现并逐步得到认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得益于诗歌写作之中意识形态性因素的减弱,区别于朦胧诗、第三代等概念,以年代来命名,这彰显了新诗写作之中,对于诗歌写作主体的重要性的认同,也就是诗本身自我价值的回归。其次,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一直处于快速的转型之中,新事物的大量出现和快速消解几乎是同时展现的,来不及加以沉淀,也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和总结。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带来了文化社会心理的多样复合形态。这种复杂的状况使得以年代来划分手段显得经济而实用。而人类的归纳总结愿望,从来都是很强烈的,这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方式。当然,也不排除这其间的某些人受到制造话语的欲望的驱使,首先跳出来,充当了诗歌代际划分行为的直接实施者。由此可见,以10年为分期的诗歌代际划分标准,有着很大的合理性和实用价值,是应该得到充分理解和重视的。
二、共谋与竞争:70后、80后等代际诗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响诗歌写作的因素有很多,这其间既有历时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时代氛围和写作主体年龄因素等;也有共时性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域性因素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写作者的共时的生命体验。而且诗歌写作行为本身也是由具体的单个诗歌写作和传播等行为主体来加以实践形成的,不同的写作者会有很明显的个体性差异,包括写作的成熟程度以及自身心理的年龄与自然年龄的不同等等,一个70年代出生的诗人,可能因为诗歌写作开始较晚,在艺术上没有一个80年代出生的诗人在艺术上显得不成熟;甚至还有70年代的人比80年代的人的心理更不成熟的现象。这就使得代际划分本身,也有着它自身的缺点和无效之处,以及分析时候的很大的假定性。
归纳起来,70和80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共谋与竞争的复杂关系,而以竞争为主。首先,70后和80后的人形成了这个时代的主体人群,是这个时代风尚和社会行为的主要承担着,他们共同面对来自于50、60年代人的压力,并为90后甚至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提供生活的样版;同时,他们之间的行为还有交叉影响之处,必须合作与协调。然而,这种合作也是在竞争的态势之下展开的,比如70后和80后面临着职业、荣誉等社会地位的争夺,更为要命的是,70后和80后出生的男女们还是最为直接的异性竞争对手,这让他们在内心深层是有着很强烈的互相敌视。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因此会有不同的对于生命经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欲求;年龄差距越大,就越不一样。但是具体到个人,又会有不同的情形。50年代的人是80年代人的的父辈。60年代对于80年代人的影响是间接的,70的和80的是直接交锋的,互相交叉影响。人的青春期时期,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对于美的认识,他接受的影响是根本的,很难改变的。这是历时性的研究。而共时性的一面,就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同时处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对于时代的整体性想象对于时代塑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0后、80后这两代本身也有着根本性的差异。首先,他们的成长背景不同,接受的审美观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80后比70后的要好得多,70年代的人受高等教育很困难,而80年代的人大都有很好的文化教育水准。对于传统的理解不同,70后仍然是具备了相当的人文精神、理想主义,经历复杂;而80后则现实和琐碎得多,他们的行为更加理性或者说生活化。8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背景不同,更为个人化对于亲情观念稍为淡薄,对于友情比较重视但是却持杯水主义;大部分70后还是出生于多子女的大家庭,对于亲情非常重视,而且不少的70后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对于外物的东西仍然保留有尊重之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快速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城市人口大规模扩张;70后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过程;而80后则基本属于城市这里,乡村已经大都处于想象性的;而且如今的城市和乡村已经区别很小。这就导致了70后和80后们对于自然的态度的不同,这必将直接影响他们在诗歌写作中对于词与物的关系的理解和体认。
三、70后和80后诗歌写作的整体性对比研究
新诗写作自70年代以来,首先粉墨登场的是以50年代前后出生为主的“朦胧诗”群体,再接下去到了8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出生的诗人也开始崭露头角,并在90年代以后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这场面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70后诗人是90年代中期才被关注,“70后”作为概念被提出大概是96年的事,然而“70后”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诗歌概念到现在仍然未被真正认同。相比较而言,80后诗人一开始就等到了社会公众的集体关注,“80后”概念大概是在2002年最早提出的。2003年,80后诗人的专号在《诗选刊》上登出,同年《海峡》也用了8期的篇幅刊载80后诗歌作品。这大概是因为,首先,“80后”概念的提出具备了后发优势,有了“70后”的提出,那么“80后”的提出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更为重要的是,70一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风格不够鲜明。80一代作为代际划分,可能更为严整。
在70后之前的那些写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素,诗歌写作尚且处于和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混合在一起,诗歌具备着极强的担当功能,诗歌文本和从小到私人生活大到时代风尚密不可分,诗人也仍然具备了部分的预言和引领的作用。
然而70年代这一代起,一切都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诗歌的主流地位逐渐沦落为极度边缘化,开始淡出大众生活,诗歌的写作也日益个人化。但是,70后诗人仍然没有像80后那一代一样自然而然地具备个体的独立性。70后诗人,仍然有承担的愿望,但是行为却不免自相矛盾,因为他们发现担当的不可能,这让70后的诗歌文本在根本上来说不具备典范性的特征。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混杂,让70后的写作样态显得非常丰富,文本也自然会有着因为内心分裂带来的张力结构。70后诗人的诗歌文本,在根本上具备了忧郁的情感基质,外在的自暴自弃和内在的桀骜不驯的奇怪混合的文本样态随处可见,比如倾向于肉体真实性的“下半身”写作。 如果说70后和80后一起来开创出目前的一个新的写作样态的共同体的话,那么,70后的诗歌写作更多的承担的是破坏和尝试的作用。
这一切,对于80后来说,就显得不那么事关重大。80后的写作比较起来,更多地具备了新鲜的质素,处理题材也无往而不利,因为没有太多的内在的羁绊,80后的写作就很纯粹,一种透明半透明的情感质地,痛并快乐地写作与生活。80后的青春期正好赶上一个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开启时期,社会全面进入到商品化的市场经济时代,物质的丰富和精神化的事物的象征价值的削弱,让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有着一个相对完整和清晰的根基。80后大体上属于全新的一代。当然,和90后比较起来,他们没有完全被大众传媒时代的虚拟时空观念所颠覆,这又和70后有着共同之处。90的一代,将会是更为完备的新的生活形态的代表者。因此,80后虽然拥有了新的开端,却注定无法让自身的风格得以成型,就会被新的一代所超越。事实上,人们在内心一直有着不愿意承认70后一代的独立性,更不愿意将70后诗人和80后诗人来共同看待。相反,大家一惯于无视70后诗人群体诗歌文本所具备的突出的艺术成就,而把80后诗人看得比70后重要得多。这恐怕是有着很深刻的内在的集体无意识的社会心理在作祟,人类有着天然的趋新倾向,对于旧的事物则比较留恋,而对于中间样态,则显得比较厌恶。
70后和80后诗人之间也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的质素有时候使得我们根本无法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异。上面的分析只是在理论上的分析而已。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无法通约的时代,人的主体性正在逐步丧失,诗歌更是远离了时代生活的主流。非诗时代的诗歌写作本身具备的巨大的缺陷看起来无法避免,原因就在于诗已经不再是时代的风尚。艺术无法把握时代。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不是时代趋势的引领者。诗是人的主体性的表征:而今的时代,人和其他存在一样,被同化为符号的一种。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是非诗化的关键原因。诗的最初的发生效应正在被取消,而成了二手经验或者说想象的替代品、麻醉剂。虚拟时空对于真实时空的侵入和混融,时间和空间的泛化,人的真实经验的不可把捉,导致叙事和抒情的难以区分,个人无法在人群里确证他自己的存在,无法区分自己的情感和公众感情,主体的思想没有生发的条件。因此,他们的作品有着相通的内质,都是含混的、叙事和抒情的混杂,很难加以明确的区分。诗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句式和句法,就是在语言的内部来生发演绎,而非真实生命经验的还原。人越来越迷恋于其自身的秘密,而非和真实的生存的周围世界的交流。诗人越来越脱离大地,缺失了其自身能够唤起的隐秘的力量而渐趋沉沦。
四、 对于70后、80后诗歌写作概念的再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命名的无意义。原因既有处身其中的人的视角盲点,也有正在发生的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结果对于过程的决定性影响。而且,命名在根本上无法改变什么。了解也无法改变现在的写作,写作也无力改变生活,社会的趋势不在我们手里把握。
我们现在的时代的掌控者和文化关系很小,他们是新生活的制造者,他们的方式是以物欲为主导的,这和诗性恰恰是相悖的。诗人不仅不是这个时代的趋势的引领者和秩序的立法者
,相反是时代生活中最为疏离的那一部分。一个社会里出现的新词汇,往往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风尚,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特性,现在的新词汇是诸如MP4之类的,这和诗哪门子打不着,我们诗里甚至根本在排斥这些。诗作为语言更新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正在逐渐消失。诗歌写作越来越脱离主流文化和大众生活。诗人面对这个时代,其诗歌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自闭的方式,他以拒绝的姿态来表达一种在上的立场,这显得非常玄虚。
命名往往需要后人来界定,来归纳和总结。大的社会转型的影响是根本的,新诗发展的百年历程之中,至少经历了4到5次大的社会形态转变。这些大的时段是根本的划界依据,对于生活的观念是根本不一样的,这跨越了代际这个次级概念,更具备内在性。对于新诗发展的分期问题,需要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标准。新诗写作的概念厘定,也需要一个更为广泛和有效的标准。过于片面标准的概念,会起到一定的反作用。而纠缠于概念的纷争,更是无谓的内部消耗,无益于诗歌发展。
代际划分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就在于,让我们试图确立一种新的标度,拥有历史感和责
任心,为试图理解这个时代而做出的探寻。而缘于概念的争论,本身就是诗歌迷失自身的见证。人与自然和自身的神秘的感应性的丧失,使诗失去了预测的能力和指引的能力,逐渐剩下了语词的外壳。这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如今的时代,生物学家正在为生命的密码解密,天体物理学家在拓展着人类生存的空间疆域,而电脑工程师则在构筑一个全新的时空秩序,他们都在创造神奇,他们的工作更加像是一首诗,或者说是更为具备了诗意的生发性。我们甚至可以说,电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一首诗。诗歌写作是一生的事,而且内蕴深厚的作品自然还是要来自于广阔的社会阅历,生命经验的集聚与升华。而到了一定年龄之后,自然会浮华消尽见真纯的,年龄甚至时代的因素会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因此,70后和80后,应该忘记甚至完全鄙弃这些浮华的东西,认清时代,进入到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核心,思考人类的整体性命运,发现自己,发现世界,让诗成为个体灵魂的有氧保健操,整个人性扭曲的有效的更正的参照物。进入到一个能和周围发生的世界产生全新的诗意感应的新境界,让诗在技术控制的自动化时代里拥有一种更为神奇的魔力,重新具备敞开和发现的功能,并对人类的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有益的指引。 _________________ 我把魂儿放出 /让他在天地间漫游 /多年以后 /你习惯性以为 /我还在那转悠
http://第三条道路.netsh.com.cn
新浪博客 |
|
返回页首 |
|
|
|
|
您不能发布新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