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史飞翔[史飞翔] 史飞翔作品集 举人 (中举啦,狂喜中!)
注册时间: 2006-03-11 帖子: 6
|
发表于: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10:36 pm 发表主题: (投稿作品)人生五论! |
|
|
人生五论
●史飞翔
关于幸福
“幸福”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1、使人心情愉快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但是什么样的境遇才算是心情舒畅、称心如意呢,这却是不太容易说清楚的。人类数千年的生存发展史,说穿了其实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追求幸福。追求幸福既是个体生命之全部目标,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人总是向往着美好。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追求快乐更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追求幸福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有首小诗这样描述世人;“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晚睡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将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的确,正如这首小诗所讲的那样,世人总是有着太多的欲望与妄念。叔本华说过,所谓幸福原是一种迷妄,最后终归一场空。一切的痛苦皆因欲望而生。当一个社会到处充斥着金钱、美色、地位、虚荣的时候人便控制不住自己。当愈来愈多的人直奔物质而去的时候理智便显得有些模糊。人们厌倦童年,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人们牺牲身体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人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但却忘记了现在。有多少人跟着潮流走,可是越走越感到空虚。又有多少人跟着时尚走,哪条人多就走哪条,但是走着走着就被人潮淹没了,再也找不着自己了。有多少居高位、享荣华的人却丝毫体会不到幸福,他们度日如年,以至于喊出了:“活腻了怎么办?”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呢?
上大学时,舍友们说,幸福就是“挣上许多money,娶个lady,生个baby,一切happy。”等到这些一一实现后才发现压根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有次与人聊天,一哥们说,幸福生活有两个标准: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太简单了。给他一张床外加一箩筐的小面额纸币岂不万事大吉?记得赵本山演过的一个小品里有句台词: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我倒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专家说,幸福等于你现在或以后的个性加上你的生存状况再加上你的理想。这话有些难懂。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幸福呢?我以为幸福不是你要挣多少多少钱,也不是你要当多大多大的官。幸福它只是一种感受,一种内心的自我感受。只要你觉得幸福你就幸福。幸福的表现可能多种多样,幸福的注解也许各人不同,但幸福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不在天边,它永远只在你的心中。
关于爱情
关于爱情我曾经先后下过三个定义。说是定义其实也就是三句调皮话。这三句调皮话正好反映了我在三个不同时期对于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第一句话是: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错觉,是一种错位。说这句话时我在大学读书。这句话反映了我年轻时对于爱情的理解,它代表着一段感伤的岁月和一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大约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已诞生了最初的对于异性的朦胧意识。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班里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同学。在我看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更漂亮的女孩子了。她的一笑一颦是那么的绚丽多彩。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哦?美好而生动。直到今天我都怀念那种感觉。是它让我还能对这个槽糕的世界不至于丧失最后的美感。爱情首先是一种感觉。有没有感觉,或者叫“来不来电”这是能否产生爱情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感觉,再美丽的女子,再优秀的男子,你可能都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相反,一旦有了感觉,恐怕那就得飞蛾投火,奋不顾身了。其次,爱情又是一种错觉。据专家研究,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幻觉。当人陷入爱情的时候,他就会把对方美化,把对方想像成尽善尽美的神,非她不娶,非他不嫁。处于热恋中的人的一切行为完全符合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的所有症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爱情是一种神经病。但是人对于爱情的种种感觉往往是一种错觉。正所谓,“流水有情,落花无意。痴情女子负心汉”。最后呢,爱情还是一种错位。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抬错花轿嫁错郎”、“白菜遭猪拱”的情景。缘生缘灭,自作自受,实实的不足为怪。
第二句话是:爱情是一张挂在墙上的风干了的癞蛤蟆皮。这是我在结婚以后目睹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婚姻状况之后而得出的结论。因此说,这句话其实是对婚姻中爱情的一种嘲讽。恋爱就如同在买一座房子。在未住进去之前,怎么看怎么好,等到真正住进去之后(意为结婚),才反现里面满是白蚂蚁。但是钱已经付了,退是退不了了,只好硬着头皮住。有蚂蚁的房子终究也是房子,只是这住进去后,怎么折腾都有些不爽。就像一张挂在墙上风干了的癞蛤蟆皮。看着不爽,扔了可惜。
第三句话是:爱情是一根绳。如果说,前两句话只是对恋爱和婚姻中的爱情的描述的话,那么这句话则是对整个人生中爱情的揭示。为什么说爱情是一根绳呢?因为爱情能将茫茫红尘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捆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与这种一生相守、患难与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相比,一切的风流韵事都是微不足道且相形见绌。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关于小人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山居笔记》中写过一篇名为《小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余先生总结了小人的几大特征,并得出结论“小人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畸形,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方式和生态方式。”我以为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实在是高明。有感于此今天我也来谈谈小人这个话题,权当是求教于方家。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小人是很难定义的。“他们是一团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蚀之气,他们是一堆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小人似乎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看不见,摸不着,恍恍惚惚、影影绰绰,他们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一群龌龊的老鼠。从外貌上看,小人并没有明显的特征,小人之"小"主要隐在内心,隐在行为暗处的深藏不露,隐在内心波涛万丈,脸上却是风平浪静。小人既阴且险,阴在外表,险在内心。小人心理复杂、行为诡秘。由于小人“小”往往引不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小人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他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深远的。古今中外,有多人能臣武将、先贤圣哲,惨死在小人手里。小人阴险、狠毒。他们比豺狼虎豹更可怕。那么小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其实稍稍观察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现实中的小人往往没有多大实际本领,甚至还有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先天性的缺陷。从骨子里说,他们是自卑的。正是因为自卑,他们才心生妒忌,见不得别人好。小人使奸耍滑,工于心计。小人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是无心专事于某项工作的,相反,他们整天的琢磨人,算计人。或许你的能力比他们强,或许你工作实绩比他们大,或许在某个方面你有明显优势,在他们看来,这些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威胁,尽管你与他们并没有任何矛盾。你在专心工作的时候,小人的眼睛已盯上了你,并且是在暗处,你全然不知,你始料不及,你甚至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窜出来暗算你。小人有两大特征:一是害怕阳光,二是见不得美好。小人的“小”根源于灵魂的肮脏龌龊,根源于行为的卑鄙无耻。总之,产生小人的原因就在于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那种自卑。
说起小人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奈。孔子在总结自己从政失败的原因时,就将它归结于小人的陷害,因此他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先哲,对小人也没什么良方,他对君主的进言无非也是:"亲贤臣,远小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也曾受到小人的谣言攻击,当时巴金先生的态度斩钉截铁:“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现实中不知有多少人栽在小人手里,又不知有多少人吃过小人的亏。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君子历来是斗不过小人的。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一句话,君子谋事,小人谋人。
人行于世,无论你多么小心谨慎,难免还是会碰到小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对付小人呢?我的建议是尽量回避小人。前面我已经谈过,小人是自卑的,其可悲、可叹。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让着小人。必要的时候可适当降低或自污一下自己以减少小人的仇恨和妒忌。古人不是也说过嘛,“怕小人不算无能”。因此说,对待小人我们最好先退、忍、让,即使是回避不了也不要和小人针锋相对。面对小人的种种卑劣行径,你要冷静,千万不要冲动。决不能像密蜂那样,“把整个生命拼在对敌手的一蜇中”,更不能用小人的办法对待小人。我曾经说过,对待一个自恃为美女的人的最好的作法就是对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其实这话同样也适用于小人。我以为对待小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小人来收拾小人。实在不行,那就让老天来惩罚小人吧。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
关于婚姻
关于婚姻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许多说法:如影随形、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白头偕老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美好的祝愿,不见得就符合实际情况。你譬如:为什么结婚时人们总喜欢说白头偕老。那是因为现实中有许多夫妻并不能做到白头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期盼。在现存的有关婚姻的各种论述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钱中书先生的“围城”一说,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一直很纳闷钱先生是如何得出这个高论的。据说他们夫妇可是相敬如宾。
关于婚姻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结婚?据《圣经》说,人最初是一个肉球,是一个整体,后来上帝将人分成了两半,一半叫男,一半叫女。柏拉图说:“人到世上就是为了寻找另一半。”如果说《圣经》和柏拉图正确的话,那么人之所以要结婚,要彼此进入对方,要急切的合二为一完全是出于神的意志,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我倒宁愿这是事实的真相,问题是有几人会相信?我不是学者,也没有考察过婚姻的发展史。无法从源头上来探讨婚姻。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人们之所以会发明婚姻这种制度八成是出于无奈。就人的生物属性来说,人和动物并无两样,都要交媾生殖、繁衍后代,但是人却又不能像动物那样随意地寻找交配对象。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单纯的动物性的交配行为加入了情感因素经过数千年的衍化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称之为爱情的这种东西。另外,人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需要秩序的。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人只好通过婚姻这种法律或者说契约的形式来确立一夫一妻制。但是,婚姻果真就能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起到约束人的性行为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吗?不见得。时下居高不下且愈演愈烈的高离婚率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婚姻制度的失败。但是尽管如此,人要结婚却是事实。还是回到那个问题吧:人为什么要结婚?作家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男人因疲惫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这话虽说含有戏虐的成分,但不无道理。那就是:人之所以要结婚是出于孤独。人的一生就是从母体到坟墓的一段抛物线。如果将这段抛物线当做是一次游行(或者叫探险)的话,从人是一种惧怕孤独的群居型的动物这一属性出发,人无疑是需要一个人结伴同行的。人生原本就充满了未知和苦难,而个体的人在尘世中又是那样的孤独、无助和脆弱。婚姻纵有千般的不好,但它至少是两个人来与世界周旋。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一根绳。它将茫茫红尘中原本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捆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婚姻呢?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婚姻,75%是凑合着过下去,20%是还行,只有5%的人认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大凡结婚的人没有一个会说自己是幸福的。相反不幸的倒有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性,是肉体生活,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的是理想的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婚姻的麻烦就在于它要将性的快乐、爱情的浪漫以及世俗生活的琐碎统一在一起。试想,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始终浪漫。婚姻永远无法做到像爱情那样给我们一种刻骨铭心的幸福,她只是像春雨,慢慢的渗透,慢慢的滋润,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干涸。说的再直白些,婚姻其实就是两个人一起过日子。如此而已。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太好了,所以才会失落。许多人他压根就不知道,选择婚姻,就是在选择稳定的同时,选择了限制;选择婚姻,就是在选择温馨的同时,选择了琐碎;选择婚姻,也就是在选择幸福的同时,选择了责任。现实中那些失败的、不幸的婚姻不是缺少爱情,而是缺少继续过下去的勇气;不是爱情的变质,而是亲情的殆尽;不是生活中有太多的艰难困苦,而是缺少艰难困苦;不是觉得生活不满足,而是太过于满足。我总觉得,婚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组成模式,它更多的或许是一种理性,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良知和悲悯,是一种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人性的责任。
也许一些先哲的话语更能使我们理解婚姻。法国的泰恩在《生活与意见》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互相研究了三周,相爱了三个月,吵了三年,彼此忍耐了三十年──然后,轮到孩子们来重复同样的事,这叫做结婚。”英国的奥斯本说过:“美满的婚姻的前提是,各自努力去满足对方的需要,但是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学会明智地承认现实。”同样西方的另外一位哲人也说“美好的婚姻是由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而不闻的丈夫组成。”
的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比得上婚姻那般复杂。世间有多少对夫妻,就会有多少个婚姻故事。婚姻是一门哲学。婚姻是一门艺术。婚姻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你经营的是否得法。有人说,成功的婚姻肯定是以其中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婚姻中一定要学会忍让和迁就,否则就有可能头破血流。成功的婚姻同样也需要妥协,而不是面红耳赤,据理力争。成功的婚姻不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它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它既需要男人的宽容、大度、无私和责任也需要女人的理解、体贴、支持乃至一定程度上的牺牲和付出。一个优秀的妻子应该如此来对待他的丈夫:像母亲那样心疼他、呵护他,像朋友那样理解他、陪伴他,像女儿那样崇拜他、温暖他,作他冬天的小棉袄,夏天的冰激凌。曾经在报上看到过一对夫妻相处的“九条原则”,觉得很有指导意义,现抄录如下:第一条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要互相埋怨。 第二条准则:不要企图改造对方。 第三条准则:不要互相指责对方,尤其有外人在场的时候。 第四条准则:夫妻应当学会相互器重。 第五条准则:彼此关心,同时给对方留有单独的时间和空间。第六条准则:要有礼貌,礼貌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第七条准则:少看电视,多交流。第八条准则:只记住美好的东西。第九条准则:注意自己和亲人的健康。
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生前在谈到婚姻时曾说,婚姻可以分为四类: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窃以为先生之语是大智。若依此,你我的婚姻又属怎样的一类?
关于死亡
已故学者张中行先生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死亡时,他公开说,他怕死。我以为张先生的这一回答是诚实的,它充分反映了一代学人的良知。其实怕死的何止张先生一个人呢?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都是惧怕的。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之一。那么,人为什么怕死呢?
宗教告诉我们人有前生、今世和来世。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合理。但,人生分为出生前、出生后(或者叫当下)和死后这无疑却是事实。当下的生活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叫它“活着”或者称其为“生”。但是生之前和死之后的世界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无从得知。因为无从得知,我们称其为“虚无”。 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是因为死亡会将人推入万劫不复的虚无的深渊。而人之所以害怕死恰恰在于人对于死后的世界无从得知,就像人无从得知自己生前究竟是一块石头呢,还是一头猪一样。死的可怕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人自身的不复存在,在于意识的永远寂灭。
尽管人人怕死,但人人都要死,都得死。即使活上二百岁你也终有一死。死是公正的,它对谁都一视同仁,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世间有万千不公,但惟独在死亡这件事上,众生皆等。死亡就像一柄达魔里克斯之剑高悬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头顶。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它呢?
古今中外对待死亡人们无非持两种态度:一种是贪生怕死,一种是从容应付。面对死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表现出一种对于生的强烈渴望与眷恋。尤其是活得比较滋润的那部分人,譬如:王侯将相以及达官贵人。当然也包括一些普通的地位比较低的人,像事业未竟的志士仁人,情缘未了的痴男怨女,以及拖家带口的百姓小民。有没有人将死看得计较开呢?答案是肯定的。阿q死前就曾高呼,“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从而慷慨赴义。其实要说真正懂得死无疑要数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认为“死亡无非是灵魂彻底摆脱肉体。”自柏拉图以来,许多西哲更是把思考死亡作为哲学的主要命题之一。也正因此,关于死亡也便有了许多美好而新鲜的说法。譬如,“ 生寄也,死归也”、“死是无梦之夜”、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是炎热的夏天,死是凉爽的夜晚”、“死亡无非是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由此可见在哲学家的眼里,死是何等的充满着诗情与画意。
现代人因为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而无暇或不愿去思考死亡。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在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死去。正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小”。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等到死来临时,我们已不存在。依照传统我们中国人似乎忌讳去谈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能正确地去认识死。不少人认为讨论死是徒劳,是杞人忧天,是无事生非。也有人认为谈论死会使人变的消极。两千五百年前,有人问孔子如何看待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连生都没弄明白,还谈什么死。但是,现在我要说:“未知死,焉知生。”一个连死都没考虑过的人,他又怎么懂得生呢?托尔斯泰说过,“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的确是这样,没有死,便没有生的意义。没有死,便无法体现出生的价值。生之所以珍贵,恰恰是因为有一个死。倘若人可以无限地活下去,这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我以为思考死不是消极,而是积极。我以为思考死除了使我们我更加懂得生,更加珍惜生命外,还能够使我们随时随地作好准备,这样即使明天突然死去,我们也不至于感到惊慌失措。
史飞翔,作家。1977年7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乾县。自幼酷爱文学,且多磨难。1994年公开发表作品,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为灵魂寻找镜子》、《红尘心语》等。作品曾入选多种选本及中学教材并有作品在澳大利亚等国发表。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中国新闻人网等多家网站编委、斑竹。博客中国专栏作家。
通讯地址:(710105)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宣传部 史飞翔
电话:029——85891104 1363681879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
返回页首 |
|
|
肖今[King] 肖今作品集 一品翰林院大学士 (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6-16 帖子: 5783 来自: Free sky
|
发表于: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10:43 pm 发表主题: |
|
|
哈哈,先欢迎一下同龄人
厉害啊! _________________ ░░破茧成蝶 眼泪,从此不咸░░
NO FOREVER , ONLY LONGER! |
|
返回页首 |
|
|
星子[ANNA] 星子作品集 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6-05 帖子: 13192 来自: Toronto
|
发表于: 星期四 四月 05, 2007 8:05 am 发表主题: |
|
|
有道理....不错 _________________
|
|
返回页首 |
|
|
晓鸣[自己的敌人] 晓鸣作品集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4-05-05 帖子: 9474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
发表于: 星期四 四月 05, 2007 9:27 am 发表主题: |
|
|
一篇短文章,把人生最重要的都议论到了。 |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