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走进素质教育(书稿节选)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教育探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山城子[*****]
山城子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04-08
帖子: 3868
来自: 贵州平坝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八月 05, 2006 9:18 pm    发表主题: 走进素质教育(书稿节选) 引用并回复

走进素质教育
李德贵著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任务、内容、目标、启动、机制、教法、评价、管理、模式、实践等一系列理论性探讨,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书旨在为普教战线的广大教师,提供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沦和方法,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为普教战线的行政领导实施管理,提供参照。
第一章 探讨内涵
我首次读到“素质教育”这个新短语时,就想:古今中外的教育,岂有不是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那为什么还要在“教育”之前加个“素质”来修饰呢?这样修饰之后其内涵是什么呢?
于是我就探求,我就研讨,我要走进素质教育。
“素质”是一个概念,“教育”是一个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应当是个新概念。我忖;这个新概念的内涵,与那两个原有概念的内涵,肯定不会相去太远。
1、就“顺藤摸瓜”吧!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564页,“教育”的内涵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再查1086页,“素质”的内涵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又指“素养,亦既平日的修养”,还指“心理学上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从“素质”内涵之一理解“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体现。但从历史事实看,因教育的目的不同,其显现的性质亦异。性质相异,其要求的素质必不相同。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教育目的在于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梁栋之材,所以着重的是思想、谋略的培养。其贤人当中都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却没有科学家和艺术家。二战前日本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是侵略工具,因此偏重于“愚忠”和“服从”的素质,以滋养“武士道精神”。我国的当代教育是对全体国民的教育,要培养能够振兴中华的在德智体等各万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说的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教育;而落实教育方针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办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纠正违背教育规律所呈现的诸多弊端,而把教育引向正轨的教育。
从“素质”内涵之二理解“素质教育”,无疑是要注重“平日的修养”这个体现教育规律的“养成教育”。
从“素质”内涵之三理解“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不能再去摧残和扼杀受教育者在“心理学上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这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2.可不能犯“本本主义”。
上述的理解.是从查词典推导出来的,毕竟有“本本”的嫌疑,当然不能犯“本本主义”。
我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来探讨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所谓“应试教育”所出现的诸多弊端,而对应提出来的概念。那么“应试教育”的弊端,是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的呢?无疑,当然是我们的教育方针,亦既培养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或者叫做“四有”新人。
以教育方针为衡量标堆,那么,凡是有损于教育万针,或者偏离教育方针的趋势,而表现这种“损害”或“偏离”的具体的有关教育体制、模式、管理、评估、选拔人才的方法,以及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就都可能被证明是弊端。
例如一直兴盛不衰的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就是弊端之一。此弊端导致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智育,进而导致“高分低能”,培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考试的机器”。但我们的教育方针,不是要培养“机器”,而是要培养活生生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是一种深刻的损害,这就是一种危险的偏离,所以要纠正。于是,我们就把纠正所要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谓之为“素质教育”。仅此.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上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贯彻和落实我们的教育方针。
正是由于过分强调智育,致使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灌输文化知识和训练考试上,这就从客观上挤掉了学生的时间,也挤掉了教师的教育时间,于是就不自觉地基本上放弃了“养成”教育,致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放任自流,几乎没有养成什么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好习惯。这是应试教育趋势造成的又一弊端。纠正这一弊端,无疑是要将“养成”教育溶入德育。从这一实际看,印证了“素质”内涵之二,同时加强德育工作本身,就是贯彻和落实了教育方针。
还是由于过分强调智育和训练考试,绝大多数的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这方法只能陷学生于被动接受。这种“一刀切”的灌输和毫无选择的被动接受,理所当然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这个“个性特点”,乃是先天的,遭受了压抑之后,只能扭曲地生长,而绝大多数还是被抹杀掉了。纠正这一弊端,恰符合“素质”内涵之三。任何拔尖人才,不仅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具备着充分发展了的个性特点,亦既特长。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拔尖人才,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无疑也是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之内的事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从实际上证明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或者说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本身,并没有一个游离我们教育本身之外的“素质教育”。诚然,在没有完全纠正应试教育趋向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之前,我们还得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以便能够正确地交流我们的思想认识。
3.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看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那么,把素质教育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看呢?它是从哪一个环节上爆芽的呢?这应当从共和国建立之初说起。
我国当代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体现,因此一直适用到今天。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选用何种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什么样的教育体制进行管理,实施何种教育方式方法,则对教育方向的把握和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那是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代,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当然教育也不例外。于是苏联教育家的理论著作被介绍过来,成为我们实施教育的罗盘,模式也照搬,“五级分数制”流行。诚然,苏式理论和模式的应用,为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起到了奠基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应当看到,他山之石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之玉,不可能产生水乳交融那样的效果,于是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道路,就成为现实问题。
毛泽东同志做为开国领袖,当然极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文革前夕,他己不再满意前17年的苏式模本,他决心要开辟出-条中国的教育之路来。
毛泽东无疑是最出色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以致他所开辟的教育道路也特别带有政治色彩。于是大学缓办,百万知青上山下乡,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后在工农兵中椎荐大学生,彻底废除高考制度。认真回顾这段历史,就其青年学生走出牢狱般的课堂,到广阔大地里去锻炼生存的能力,就其推荐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到大学深造来说,无疑是很革命的,同时也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直接的体现。或许,这样的教育革命不在文革时代发生,而是提前十年八年,可能会把握得住,而真的闯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路来。遗憾的是,它就和文革搅在一起,和失去理智的时代搅在一起,企图不被搅乱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正是如此,所以椎荐上大学的条件,不是凭知识,而是凭“手上的老茧”,更令人涕笑皆非地闹出了个交白卷的英雄张铁生的历史笑话。突然就想到一个比喻:引黄灌溉,急切的心情来不及规划,一下子就扒开了百里长堤。于是那十年的教育就泡在了混浊的黄水里。
4.回到原来的起跑线了吗?
旅行者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走啊走啊,走了一个大圈子,竞又回到了出发地。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复出,首先抓教育,迅速恢复了高考制度,基础教育基本上按前17年的机制运行。我们的教育又回到了原来的起跑线,但跑道显然是新的,跑的姿态也新鲜,因为中国,己不是那17年的中国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就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跨人了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和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最为有力的指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被简称“三个面向”的教育指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新发展。
“面向现代化”,就是教育要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这与毛泽东说的“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一脉相承,本质相衔为一体的。
“面向世界”,这是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内在要求。这里昭示的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所需各方面的素质。这就把“全面发展”的内涵,注入了更新鲜的内客。
“面向未来”,则是高瞻远瞩。这不仅关照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把眼光盯住了中华复兴的伟大目标上。这既含了为政治服务,也含了“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所应达到的高度。
正是在这一教育指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高民族的素质”,定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如果说“素质教育”的壮苗终于得以破土生长,那么种子就是在这个历史文献上种下的。
关于“提高民族素质”这一任务,而后又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等文献中一再被强调。
教育体制的改革,卓有成效地进行。这一时期,我国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基础教育方面,虽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强调了德育为先,然而由于应试教育趋势的日益严重,从各方面不同程度地干扰着“提高民族素质”这一任务的实现。旨在落实这一任务,克服弊端的“素质教育”的提法,就在教育报刊杂志上频繁地出现了,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借助教育改革的有力风势,先后开始了实践上的探索。这样就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了一批素质教育的先行学校和先行地区。
从上述简短的历史回顾中,我们看到了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也从中体会到了素质教育就是旨在提高我国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亦既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的教育,能够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教育。
5、不妨走进微观来体验。
任何事物都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易于把握整体,把握大局,微观易于谙熟内容,谙熟本质。
前面我们已经从宏观上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下面不妨走进微观,微观世界才鲜活生动,一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下于就绚丽多姿起来。
教室里阳光明媚,然而空气里只震荡着一种声音,很单调,很枯躁,于是有的学生昏昏欲睡,有的学生百无聊赖用笔在纸上乱画着,有的另辟蹊径试图给前座递个“小秘密”过去,有的眼睛发直,不知其神流浪到哪里去了。
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流,也未尝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这种课堂形式开初要求学生将手背过去端坐而静听,后来虽然将手解放出来,不妨翻翻书、动动笔,但依然还是置学生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主宰权几近封建社会的帝王——“金口玉牙,说啥算啥”。在课堂这个王国里,教师的话就是法,不容你不屈尊于那至高无上的“法律”之下。教师指令一个学生背诵一段课文,全班的学生都得跟着听,根本关照不到你认为那是纯属浪费时间的看法。这就是被动服从。教师发话说将他的板书抄到课堂笔记上去,全班学生都得乖乖地抄,尽管那板书本来就是教材内容里有的,搬过来搬过去做无用功你也得搬。这就是被动服从。如果遇到自信心很强的教师他自信自己讲总是要比让学生动脑分析强百倍,于是就堂堂讲满45分钟,而你表现出一点逆反他就不高兴必严格地教导你一番同时也警示全班学生,那么你依然是被动服从,别无选择,听得耳鼓生疮你也得坚持到那可贵的下课铃声响起来。幸而还有下课,否则学生的个性注定要枯萎而泯灭了。
这种泯灭个性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是把学生看成了器皿,有道是“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也是容器,他从教参和习题集里取来“水”装满自己的“桶”,就到课堂上来一杯杯地注入了。
终于有些聪明的教师,觉得灌得太累太乏味,于是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这些教师的聪明在于发现了学生也是长着个脑袋的,也是会思考问题的,于是就试着在课堂上,把原来全部由教师动脑分析的教学内容,挑选出一小部分浅近的内容,拿给学生来分析。但又不给学生以整块的时间,而是零敲碎打,一个简单的发问,不要一分钟就解决问题;倘若稍微难了些,教师又耐不住性子,见启而难发,索兴就又包办代替了。这原因显而易见,主流是灌输,是注入,而即使插入一些启发,也仍然是被动接受氛围下的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并没改变。
人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具有主观能动性,会想会做,并伴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而做为未成年人的学生来说,这个主观能动性又处于健旺时期,不幸在课堂上受阻,被削弱甚至于被扼杀,而结果只能是危害他们的发展,尤其危害他们的全面发展。这就偏离了我们的教育方针。从这一角度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得到主动发展,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含义之一。
6、必须打破恶性循环的链条
有梦魇经历的人都知道,在那焦急恐惧的一刻,自己已在梦中大声地呼喊起来,其实开始并没有喊出声,而一旦喊出声来,梦魇也就即刻解除而醒来了。恶性循环则是被拖长了的梦魇,实在令人惶俱不安。应试教育趋向的诸种弊端,就是构成恶性循环的链条,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方式,将其打破。
这个链条是这样构成的:灌输一被动接受一效果不佳一强化训练一题海战术一逆反心理一强行教育一挤占时间一测验考试一中考高考。
高考被我排在末尾,其实它又是链头,首尾相接才组成了这个愈收愈紧的恶性循环圈。
这个循环圈首先左右着教育行政领导者,因为他的政绩就等于升学率。尽管理智的上级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他可以全面追求升学率。“全面”的方法是德育为先,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于是3月5日学雷锋扫大街。刚刚扫过,学生买了雪糕就把包装纸随手扔到地上。这样的镜头是屡见不鲜,分明是走形式,走过场,却也能挂出省德育先进学校的牌子。至于上级规定的每周两次体育活动,课表上是排得明明白白的,但只实行一次,另一次则是由教务处另行安排给主科的教师了。
商品弄潮儿看出了门道,贩卖试题成了他们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各有绝招,于是办刊的办刊,出报的出报,编书的编书,制卷的制卷,盗版的盗版,都如洪水猛兽般冲进了中小学校园。我考上大学的儿子,曾经抚摸着高中积攒下来的打着红√红χ的一尺多厚的各科试卷,喟叹不己。
“时间就是升学率”,记不清曾是哪所名校校长这么说过。学生分分秒秒就这样地在纸页上堆积着,他们从堆积如山的试题中强伸出瘦长的脖子喘息。
体育达标率实际不高,但在表格上都是100%;学生档案中曾有过社会实践考核表,当然都由学校集中布置而分散造假;高考体检近视率突然下降;学生的鉴定都是“上天言好事”,没有一个不是优秀的。于是高校招生的人打开学生的档案看,就没有一个不是全面发展的。
而实际上呢,有目共睹,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升高而犯罪年龄逐年趋小;中小学生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近视已成普遍现象;自理能力普遍低下;至于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等,照比客观要求就相差甚远。显然,我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远远没有落到实处。据此,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含义。

7.说一幅漫画给你听
是我几年前看过的,记不得出自哪位画家之手,然而两幅连环的画面却记忆犹新。上幅是一群模样各有特点的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进校,下幅是走出学校的同样数量的一群青年学生,却老气横秋变成了一个模样,其点睛之笔是个个方头如砖。
我当时看了是一面拍案叫绝,又一面心里堵得慌。
这幅漫画以简洁的笔法,精妙的艺术构思,展示了我们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存在着抹煞学生个性特点的弊端的现实。
一样的教课书(不设选修),一样的作业(不因人而异),一样的课堂要求(不允许特殊),一样的课外活动(不按兴趣组合),一样的着装(穿校服),诸多的一样无时无刻不在销蚀着学生的个性特点。
然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本能地表现出来,于是就与学校那个“一样”的氛围矛盾着、斗争着。而维持教学秩序的教师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个性特点的杀手。
课堂上,一位语文任课教师口若悬河地分析着课文大意。他讲得太精细,却不精彩,已经无法吸引那个酷爱美术的学生。这位学生悄悄地拿出素描本,眼睛瞪瞪地盯着老师,他开始勾勒起老师那讲课的姿态。老师眼睛扫到他时,觉得这学生眼光怪怪的,于是发现了他的小动作。不必说,素描本被没收,还挨了一顿吼。老师似乎没有错,但方法成问题。
课堂上,任教历史的教师机关枪般地扫射着某国的大革命背景。有个学生压根不想知道老师讲的那个遥远的国度的陈芝麻烂谷子,他拿出了一本新买的歌曲集,在心里默默地唱。也许太忘情,不咋就哼出一点声音来,又恰在机关枪扫射的间隙里。不必说没收了歌本,还得写一份检查出来。老师当然没有错,而且方法也无可厚非。
课堂上,政治任课教师正在讲伪劣假冒算不算商品。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是不是商品?那是加拿大卖给他们的呀?”喜欢逆向思维也是一种个性特点,但这位老师有点冒火,立眉横目地责备学生;“你哪来的那么多怪问题?哗众取宠嘛!”看来,这位教师压根不懂什么叫哗众取宠,至少也是用词不当。
类似镜头太多,恕不再多放。这一切都在证明那幅漫画是有的放矢。个性特点,恰是“素质”一词的第三种内涵。素质教育就是要尽可能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职业千差万别,而每种职业中的出类拔萃者,必然与他的个性特点关联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充分发展个性特点,乃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重点之一。当然,也是素质教育内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8.规律是铁面无私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要绝食,就会饿死。新陈代谢的规律,维持着人的生命,谁要故意违背它,它就会根据违背的程度给与相当的惩罚。绝食是彻底地违背,惩罚也就到了极至。
应试教育趋势所带来的诸种弊端,从本质上说就是教育规津对违背者的惩罚。
教育事业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就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规律。
从学生方面看,他们是在校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个认识活动,既要认识前人己经认识的东西,也要认识学生所处时空里的现实的东西。前者被称为间接经验,媒体是,各学科的教材也是;后者被称为直接经验,需要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来体验来获取。但不论获取哪种经验,都需要教师的扶持。这扶持包括组织教学、引导做人等一系列教育行为。这就是说,教育行为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师就必须遵循着认识规律来办事。
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以至无穷。
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思维的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理性认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使其不断发展。这就是认识规律所要求的认识过程。
认识必须动脑想,实践必须动手做,想和做的过程又都伴随着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想+做+精神状态=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此看来,在教育行为上如果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违背认识上的一系列规律。
例如不从感性材料出发,而直接灌输理性认识、对这种违背必惩罚以不会应用。
例如满堂灌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惩罚以效果不佳,学生逆反。
例如不讲明道理,抹煞思想认识的过程,而完成任务式的等额摊派募捐活动,则惩罚以徒有形式,而无法达到培养助人为乐道德情操的目的。
再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则有教学规律存在着。这方面前人早有总结,比较认同的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尽管比较认同,但能够真正把握者并不多,否则哪里还会有满堂灌或者基本上是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呢?
满堂灌式地教,绝非主导,而是主宰;被动接受式地学,也非主体,而是客体。
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如何当好主宰;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约束他们如何当好看客和听众。
对这一规律的不同程度的违背,则必以对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的不同程度的损害为惩罚。
教育行为所涉及的规律实在太多。例如识记有识记规律,“养成”有“养成”的规律,健体有健体的规律,管理有管理规律,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涉及心理学意义上的系列规律。
不同的教育行为,涉及不同方面的规律,而又往往几种规律交织在一起。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行为,涉及的不仅仅是上述提及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也还涉及识记、心理、“养成”等其它方面的规律。
规律的铁面无私,是由它的客观性决定的,谁违背它,它就惩罚谁;谁能深刻地理解它运用它,它就乖乖地为谁服务。
只有按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真正把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从这方面看,素质教育又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或者说按教育规律从事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内涵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如果定义素质教育的内涵,则当是:素质教育就是旨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教育,亦既真正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应式教育的对称;主张面对全体适龄的受教育者,并使其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以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造就新一代具备“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山城茶居:http://coviews.com/weblog.php?w=46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晓鸣[自己的敌人]
晓鸣作品集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4-05-05
帖子: 9474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八月 06, 2006 2:02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好文章.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教育探索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1页/共1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