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漫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教育探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西席[习习]
西席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3-29
帖子: 920
来自: 中国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七月 14, 2006 8:14 am    发表主题: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漫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引用并回复

漫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驿路梨花》教学案例

《驿路梨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教学多年,我一直在为寻找教学本文的切入点而苦苦思索,雷锋精神作为本文的主旨是浅层次的,一览便可知的。如果仅仅以此作为阅读的归宿,未免太浅陋了。如何把它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追溯它的源头,领悟中华民族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情?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我从中华民族瑰丽的民风民俗谈起,组织学生回忆反映它们的古诗文,本想以此导入。不料一个偶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教学进程——有位同学欲背《桃花源记》,立即招来指责。
生:这不是写民风民俗的。
生:桃源民风淳朴,怎么不是?……
我不禁心中暗喜,孩子们的感觉多么敏锐啊!这不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吗!
师:好吧,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小说《驿路梨花》,大家可以与《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点评:从民风民俗引入,温故知新,曲径通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学习积蓄了良好的氛围)
二、速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谈感受,提问题。
生:《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见闻为线索,回环往复,柳暗花明;《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悬念迭出,引人入胜。
师:很好,同是一个发现之旅。
生:《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写了边疆少数民族的雷锋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是生活中的真实。
师:能用本文的话表述吗?
生:“驿路梨花处处开”
生:本文把雷锋精神和生活中美好的心灵、传统习俗结合起来,展现了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历程,梨花精神不正是桃源风尚的延续吗?
(点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义”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走上发现之旅,走进作者心灵深处。)
三、品读揣摩
整体感知课文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写景片段,学生品味阅读。
生:两篇文章写景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桃花源记》点到为止,写景只渲染;《驿路梨花》贯穿全文,写景成象征。这不正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吗?我认为“驿路梨花”比“世外桃源”更美好!
生:当代的就一定比古代的好吗?假如这样,经典就是毫无价值的。
师:口说无凭,让我们诵读课文,品味语言,删一删、调一调、改一改词句,比较揣摩,用事实说话。
(点评:“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阅读感悟中的异解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方面,做出了一个范例。)
学生分成两派,展开诵读比赛,都想读出真切感情,谈出深切感受,力求打动对方。
生:(极骄傲的背“落英缤纷”一段)不必多说,我的感受已经读出来了!
生:(不服气的读“梨林月色”)一弯新月、梨林下忽明忽暗的月光,白色的花瓣飘落身上。多么纯洁!多么神秘!
生:(打断,稍有不满)没有什么骄傲的,我已背会了“梦中梨花”(背)
生:我们还有温馨的小茅屋呢!(读“茅屋陈设”,然后品味一番。)
生:我们也有颇具古风的桃源哩!(背“桃源风尚”,也做了点评)
(点评:“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循路识真,领悟文章蕴含的意境美,体现了可贵的探究学习精神。)
四、评读质疑
双方已由“剑拔弩张”变得“其乐融融”了,我见时机已到,转而介绍两文的时代背景。双方渐渐走出课文,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和老余终于发现深山中美丽的梨花;渔人却“遂迷,不复得路”这又如何理解呢?
师:大家认为呢?
生:是啊!十年动乱后,彭荆风惊喜的找到了生活中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只有迷惘于世外桃源之难寻了。
生:我倒以为陶渊明比彭荆风更高明呢。陶文深刻而有批判意味;彭文明朗却有点过于纯洁了。
师:是吗?这也许是时代背景和作者意愿使然吧!陶意在批判,彭意在赞美。孰高孰低?你可以做出自己的评判。
(点评:“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教师鼓励学生评价课文,这种“向权威开战”的勇气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用读创新
在评读的过程中,一个疑问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同学们愿意同我一起解开这个困惑吗?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末,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席卷边疆,少数民族改变了生活方式,小茅屋还有保存的价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成两派,展开热烈的辩论。
生:有价值,也许还有猎人临时借住吧。
生:严禁滥杀野生动物,你缺乏环保意识,小茅屋早该成文物了!
生:小茅屋见证了梨花精神代代相传的过程,没有小茅屋怎知美丽心灵?
师:我明白了,当代人一定要继承民族精神传统,让纯洁的梨花永远绽放!
生:小茅屋毕竟简陋,也许建一所旅馆,更能给人方便。你不觉得它落伍了吗?
师:是啊!继承更要发展,与时俱进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师:今天的作业:假如梨花在驿站开起旅馆,勤劳致富。请你为她提一些建议。
(点评:“读以致用”“切己省察”,阅读的终极目的在于运用创新。问题设计巧妙,能引导学生由历史走向现实,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素养。)
评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过程。
上课伊始,师生便磨擦出思想的火花——《驿路梨花》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从而照亮了解读课文的路途,学生从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他们探幽览胜的发现之旅。在不断探究发现中,生与生的对话热烈而又不断深入,共同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之约,感悟到边疆军民共有的美好心灵和民族传统代代相传的动人历程,正是“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旅途渐入佳境忽又奇峰突起,持不同意见者发难了,怎么办?教师再次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遵路识真”,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运用删、调、改、品等方法对语言反复玩味。学生既能“入得书去,深领其奥”,又能“出得书来,用的透脱”,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一句句发自内心的、独具慧眼的个性化体验,虽略显稚嫩,却也让教者开心、听者动容啊!这种“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见解,不正是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闪光吗?
整堂课虽没有了往日学生的洗耳恭听和教师的滔滔不绝,却不断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朗朗的诵读,沉思者的唏嘘,辩驳者的犀利,成功者的欢笑,体现了“学生为本”、“发展为本”的思想,展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也许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正途吧!


原文: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主持[Bob]
主持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七月 14, 2006 10:53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Hao!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晓鸣[自己的敌人]
晓鸣作品集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4-05-05
帖子: 9474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七月 14, 2006 3:40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好文还得好老师来帮助学生理解。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教育探索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1页/共1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