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诗教”的当代价值与实施策略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教育探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西席[习习]
西席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3-29
帖子: 920
来自: 中国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七月 14, 2006 7:35 am    发表主题: “诗教”的当代价值与实施策略 引用并回复

我早先的论文,凑数的。


“诗教”的当代价值与实施策略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但是,“五四”以来,尤其四九年以来,以文言为载体的诗教日渐式微。诗教在塑造汉民族文化心理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呼唤“诗教”的回归,建构语文教学的“诗教”新传统,这是我们的职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当代诗教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归纳起来就是“四个一”:围绕一个本质——意境;运用一种方法——诵读;落实一个基点——诗眼;追寻一个归宿——体察。

关键词:诗教 文化 诵读 意境 诗眼 体察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教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学教育的历史同步。
众所周知,文学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原始神话,但是,在中国,随着敬天重神的商王朝的灭亡,这一进程被终止了,重人事的周王朝,不再对神无条件的敬畏,自然也不再是绝对支配的神秘力量,人的地位得以肯定。这就使中国古代神话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国神话也没有象古希腊罗马神话那样成为文学的摇篮。
人世间的追求成为周人的理想,于是,“礼”“易”“春秋”“诗”出现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诗”,遂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在两千余年漫长的历程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高峰接踵而至。
诗歌,始终是中国文学辉煌交响乐中最华彩的乐章。
而诗教,则源于中国语文教育的鼻祖——孔子,他在《礼记》中最早提出“诗教”的观念:“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
一部《论语》,孔子引“诗”、评“诗”、教“诗”竟达十二处之多,可见他对诗教的重视,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三次教导:提醒儿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训戒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教育弟子“小子何莫学诗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并亲自删定《诗》三百。
孔子的声音,如洪钟大吕,震烁古今。两千年来“诗教”之风绵延流丽,化育了中国人感性与理性交融一体的文化灵魂。
诗教,遂成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最璀璨的瑰宝之一。
但是,“五四”以来,尤其四九年以来,以文言为载体的诗教日渐式微。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十世纪疾风骤雨般的变革运动从未停歇,那些启蒙与革命的巨子们在中华古老文明的各个领域破坏与重建着。现代语文教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和中国现代白话文经典的沃土中成长起来,形成了极具中国气派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但是,前辈们借鉴外国、批判传统的同时,也抛弃了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年以后,语文教育日渐显露出不合中国国情的弊病。诗教的缺失便是其中之一。
许多社会有识之士深为忧虑,身体力行,做了有益的实践。1998年6月中国青基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活动,并于1999年春节期间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社会反响强烈,也引起语文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诗教何以在中国成为传统?当代诗教的价值何在呢?
这又要追溯到孔子了。“诗教”一直是孔学的一部分,必然深深烙着孔学的印记。孔学是一种既“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又“充满诗意的情感内容”的实用理性哲学。它特别强调“人性情感的教育,以之作为社会根本”⑴,以情感熏陶为特征的诗教恰恰是儒家治世的绝佳方式,随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演化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潮,诗教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统之一。诗教在塑造汉民族文化心理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仿佛联接当代个体心灵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脐带,输送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的营养,化育了健康的中国人的灵魂。
当代诗教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⑵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⑶江泽民在接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创人员时的讲话,为现代诗教的价值做了最好的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⑷
当代语文教师应继承叶圣陶、朱自清等二十世纪语文教育家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呼唤“诗教”的回归,建构语文教学的“诗教”新传统,这是我们的职责。
那么,当代语文教师怎样继承诗教传统,弘扬诗教的威力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当代诗教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归纳起来就是“四个一”:围绕一个本质——意境;运用一种方法——诵读;落实一个基点——诗眼;追寻一个归宿——体察。
诗歌教学的方法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论述甚丰。但是,诗教主要指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教育,因此,当代中国语文教师还应该从中国古典诗论中发掘精髓。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审美批评,诞生于儒学衰微老庄玄学兴起的魏晋时期。其后,经由齐粱时期的刘勰和钟嵘的发展,建立了以审美为中心思想的诗歌“余味’”和“滋味’说,从而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降至唐宋以迄明清,经过皎然、司空图、严羽、王士稹、,王国维等一大批诗词论家,总结他们所处时代的诗歌审美创造与审美鉴赏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诗歌“余味”和“滋味”说的美学内容,具体地形成为系统的“诗味”说和“意境”说,从而完善地创立了以重视辩别“诗味”和体悟“意境”,即以重视诗歌意境及其美感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批评方式。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这样的话:“余尝作文论中国文评特色,谓其能近取诸身,以文拟人;以文拟人,斯形神一贯,文质相宣矣。”在此,他对中国古典审美批评的特征把握得相当准确。
中国古典审美批评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他采用的一系列概念范畴之中。
“意”起初是与’“象”相对的一个范畴。《易传》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这里的“意”是指思想观念,“象”是指用来比喻和象征具体客观事物的符号形象。“意”与“象”合一,成为一个审美范畴,是自刘勰开始的。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窥意象而运斤”的句子。这里的“意象”指主体心象与客观物象的融合。由于“意象”这个范畴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艺术形象的特征,所以后来受到许多文论家的批评家的青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之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传统的审美范畴,意象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兴性,意象正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唤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它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和抽象的统一。这一范畴本身比较深刻全面地揭示了文学创作思维活动的特殊之处,也成为批评家评判作品优劣的一个根据。
“意”与“境”结合而成为一个审美范畴比“意象”的产生要晚一些,然而它却是古代文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语)。也就是说意境已经突破了有限的“象”,由有限进入到无限,是“象外之象”(司空图),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读者去体味一首诗歌,不仅要面对其中情景交融的语言艺术形象,而且要领悟作品创造出的超然象外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体味出诗中妙处,产生出“味外味”的审美效果。这样,意境便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批评标准之一。艺术家是否在作品中造出了境,欣赏者能否从中领悟到宇宙生命本身的境界,此乃批评家衡量作品审美价值的最主要依据。
在诗教中,必须把握诗的本质,遵循诗这一特殊规律。
关于诗教的基本方法,海外学者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它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让我们来读两份古代书塾的“课程表”和“教学计划”

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八岁入学前,读《性理字训》(以此代世俗蒙求千字文最佳),又以朱熹《童子须知》贴壁,于饭后使之记说一段。
八岁入学后,读《小学》书正文。
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正文、《孝经刊误》。
次读《易》、《书》、《诗》、《仪礼》、并《礼记》、《周礼》、《春秋经》并三传正文。

清•龙启瑞课程表
早起……理昨日生书,带温书一卷。背。上生书,师长先依经讲解逐字实义,毕,再讲实字虚用、虚字实用、本义有引申、异义有通假之法,……然后析其章段离其句读,条其意旨。讲毕,命学生复述一遍(看其有见解否),乃就位读一百遍:初缓读,后稍急读,字句要有抑扬顿挫之节奏,四声要有高下低昂之准的(不熟再加一百遍)。
午饭……写字一二张……温书一本。背。仍读主书。……
灯下念唐贤五律诗(取于试贴相近)或《古诗源》……⑤

从上述资料看出,从早到晚强调的始终是一个“读”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古人诗教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我以为诗教能否成功,一个关键就是能否创造性的继承这个优良的传统。《语感论》的作者王尚文教授提倡“美读”与“烂读”,“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烂读”就是无意的读,一遍一遍的读,并不是为早一点背会而读,而是轻松的“跟着感觉走”。
这样,“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诗教的功能就在“诵读”这种行为过程中实现了。
当然,刘铭绍先生认为别无它法。只不过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并不排斥其他辅助措施,我以为,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较浅,阅读欣赏能力较低,需要教师适当讲授,这种讲授应该点到为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下面谈一谈教师“点”什么。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言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蕴涵其中的潜在目标)诗教也不例外。大至文化的传承,小至精巧的构思、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都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赏析诗歌必须通过品味语言完成。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马雅可夫斯基曾把铸造诗的语言比作镭的开采,提炼一克镭,往往需要上千吨矿石。我国诗人历来重视诗的一字一词,有的诗一字之易,境界大开。我们常常把这些蕴涵着诗人良苦用心的关键词句称为“诗眼”。
教师就应该教师“点”到“诗眼”上。
最后,谈谈诗教归宿的问题。
本文开头多次引用孔子的论述,再强调一点“诗可以兴、观、群、怨。”总之,诗教的归宿应该“深入人心”,朱熹提出要“切己省察”,即“将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朱子语类》卷十一)。就是将诗中的精神营养化为学生的灵魂血肉。诗教这种精神生产活动,不仅重构着作品,服务着社会,而且改变着读者自身的素质。诗教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近效,必须坚持切己体察,谋求借诗教以完善自我的远效。



注释:
⑴李泽厚:《〈论语〉今读》第18页。
⑵朱自清:《经典常谈》,转引自《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⑶余秋雨:转引自《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⑷江泽民:转引自《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⑸转引自《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
《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晓鸣[自己的敌人]
晓鸣作品集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4-05-05
帖子: 9474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七月 14, 2006 3:39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习习好文章。弘扬传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叶雨[FAFAFA]
叶雨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4-06-01
帖子: 3287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七月 17, 2006 8:47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严谨有序,层层推进。很受启发。谢谢习习好文!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教育探索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1页/共1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