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晋生[FAFAFA] 晋生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6-02-21 帖子: 17
|
发表于: 星期六 三月 04, 2006 4:11 pm 发表主题: 我对译事的一些观察 |
|
|
我对译事的一些观察
晋生
看到一些朋友正在网上热火朝天地争论翻译的“难”或“易”,我内心一阵冲动,忍不住也要插上一嘴:翻译的的“难”或“易”在很多情况下须看手中的译文要过的是哪些“关卡”。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条来自国内文学界的消息: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通向世界的渠道不畅,其瓶颈在翻译。中国培养的翻译家翻出的外文版送到国外后,当地人一看,就看出不是其同胞翻的,故嫌味道不正,读来别扭,从而掏钱购读的兴趣欠缺。所以,目下国外汉学家中屈指可数的译手们统统变成“奇货”,纷纷向中国方面索取起天价稿酬来。
中国培养的翻译家之所以难挣大钱,就因为其译作过不了外国阅读界中口味较刁者的那一关。
不过,反过来说,我们中国人(华人)对老外也并不客气。
我在这儿观察到的几件事说起来均非正儿八经的“译事”,但跟“翻译”的话题倒也不无关系,今天把它们记下来,好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交流。
数年前我曾经跟此地的著名汉学家,能说山东快书的某教授用汉语谈过一次话。他说普通话时对声调掌握的精准真该让我们这批“南人”汗颜。然而,跟他寒暄不出十分钟,你就会感到自己不是在同一个中国人交谈。虽然我自认并不爱挑剔,但总觉得当时耳中听到的汉语口语在谴词造句、语法用法上和同胞们的习惯不一样,尽管该教授的夫人是一个华人。
去年,加西生活网上曾有大陆新移民贴出文章表示:我们既然来了这儿,就应该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参与“改变加拿大”。我看在眼里,觉得此论颇正面,颇积极,应该没有问题。可是,温哥华一位懂数国语言且也有一位华裔太太的白种人语言学家,却对“改变加拿大”的提法反应强烈,他在自己的英语角里发表了语带讥诮的评论。我后来想了想,问题可能出在这位语言学家对中文里“改变”一词的理解不如我们来得全面、透彻。他可能一时只意识到“改变”就相当英文中那个贬意似略多于褒意的“change”,而不曾想到中文里“改变”一词还可以表达带明显褒义的英语短语“make a difference” 。所以,我猜想,如果他当时能从“Together,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的角度去理解那位华裔新移民的“企图心”,我想他就不会发那么大的火了。
教授和语言学家虽然在温哥华堪称遐迩闻名,但毕竟还不是具国际声誉的大家,故会不巧难过我们这类普通华人的关。然而既使是驰名世界文坛的名作家、名翻译家,他(她)有时也会对自己熟谙的两种语文发生行家们所说的“隔”。
前不久,我在台湾出版的张爱玲纪念文集《华丽与苍凉》里读到一段由翻译名家宋淇先生记录的张氏逸事:
一九六五年春张爱玲听到(夏)济安的噩耗,震惊之余写信给我们,提到在一个场合中遇见济安,济安很突兀地说:I’m your competitor, you know. 弄得她莫名其妙。其实,这颇合济安的性格,故作惊人,说一句自以为很“帅”(漂亮)的话,令对方不知所措。(注一)
读着这段文字时,我心中的感觉是台大名师夏济安在肚子里可能在"competitor”一词的理解上或语感上比张爱玲、比宋淇都更明白一些:他当时很可能并没有把这个英语单词当“竞争者”用,而用了它另一个在英汉词典上至今乃找不到的意思——“同行”。
十几年前,我在温哥华初次加入驾车族。当时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发行coupon, 在加满25 立升汽油后,凭它就可以减去$1油费。可是那些小石油公司因花不起印行coupon的成本,便玩起一个不吃力却颇讨好的滑头办法:在自己的加油站上挂出大告示牌:“We accept our competitors’coupon”。
在途经几次那块告示牌后,我突然想起,如果我们中国人写这条告示的话,其中有一个名词应该不获采用:我们很可能会用“同行”一词代替“竞争者”,以避免过分刺激有关方面或有关人士。可是,老外为什么偏偏要用那么惹眼的词儿?
继而再想,英文中表示“同行”的应该是哪个词儿呢?当场却想不起来,回家一查,在我的几本词典里竟找不到与“同行”相对应的英语字眼,如“同学——schoolmate, classmate”,“同事——colleague”,“室友、同室——roommate”,“同名者——namesake”之类。于是跑去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把海峡两边编纂的汉英词典全翻了一遍,结果都无功而返。好像是在说英语的人的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同行”这个概念。
后来我作了一些思考,还写了一点探讨与这个语言现象有关的“民族集体潜意识”方面的文字,因为与本文的话题联系不大,就不扯开去了。
总之,一句话,连中英文功力厚到如张爱玲,宋淇者,在“译事”上也会偶有令人感到“突兀”的表现,吾辈常常感叹翻译之不“易”或“难”过某一道或某几道关卡,真是实在太自然不过的事儿了。
—————————
注一: 见宋淇:《私语张爱玲》
张爱玲纪念文集《华丽与苍凉》P. 122
台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初版三刷 一九九七年八月 |
|
返回页首 |
|
|
ljm001[星海] ljm001作品集 五品知州 (再努力一把就是四品大员了!)
注册时间: 2006-01-15 帖子: 152 来自: 大连
|
发表于: 星期日 三月 05, 2006 1:06 am 发表主题: |
|
|
同意晋生的观点。
讲翻译难,说到某个细节,说到某一个偶然,的确很难。这并不是中外互译才有的现象,试试讲中文某地方言,按我们那种严格要求,去译成另一地方言,也会出现不得要领的翻译。
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没有哪一个人会全面掌握另一套语言的全部内在意义,而且还要跟得上那个语言随时发生的变化。
说实在的,离开原居地几年后的人,回到原居地后,都要发生理解问题。何况翻译另一国文字。
所谓翻译大家,主要是指那些人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总体驾驭能力超过普通的翻译人员,而不是指他们对所有语言现象的全部精通。
常见的一种评论现象是,一些人虽然不具备“大家”的翻译水平,却很可能偏偏对某些用词的掌握比“大家”更地道(很多原因形成),就据此挑剔“大家”的翻译水准。心胸不够学术。
谈到中国人的汉译英,的确缺少较地道的作品。但是,其他语言的译英也不见得比汉译英好多少。
比如戴思杰的"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原著是法文写的,按理译成英文不会是件难事。虽然英文版很受欢迎,但只要一读,就会发现,与用英文写的小说在谴词造句上相去甚远,很不地道。但是,极少有英文读者对译文有翻译语言上的挑剔。
为什么?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因为译者有多深的翻译造诣和语言互译功底,关键是翻译出来的作品,尽管很多用词不是很流行化口语化(大量法语词源词),句子结构类似中文译成英文的繁复罗嗦,但却句子通畅,意思表达明白。而这两点,恰恰是汉译英作品中的弱点。
除了搞语言的人外,普通读者读的是故事,不是翻译技巧和所谓的水平。
外国人翻译中文作品为什么水平上升得快?
其一,现代中文结构简单,依照逻辑结构表达,没有通过语言内部变化表现的时态、语态、虚拟、性、数、人称及主语动词统一等等问题。我一直在向外国学生及中文老师宣传:中文口语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容易学的一种语言。中文阅读也同样(不包括书写,其实,中文认字比英文认字容易)
其二,外国人的中文译作往往先从“通”入手。“通”是正确传达意思,但与“信”是有很大区别的。“通”兼有“信”与“达”。很多强调所谓“信”的中文译作,也是很别扭的。
英文语法是“硬性”东西,必须搞明白。
“通”是软性的,如果我们的翻译家或翻译工作者多在“通”上下工夫,汉译英应该更快地有更多译作问世。 _________________ 听坡上林涛低鸣,看崖下海浪拍岸 |
|
返回页首 |
|
|
星子[ANNA] 星子作品集 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6-05 帖子: 13192 来自: Toronto
|
发表于: 星期日 三月 05, 2006 12:22 pm 发表主题: |
|
|
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通向世界的渠道不畅,其瓶颈在翻译
----谢谢你的文章和观察。
作为移民我们真的在语言和文化上很难融合,虽然自己也尽量积极地去对待和思考这个问题,但有时很灰心,想过放弃。 但总还是不甘,觉得我们的才华因此而淹没,我们的声音在西方会越来越弱,只会带来更消极的结局。。。
翻译这个栏目希望大家都多多批评和参与。。。每个人不可能全能,但是大家一起,就能做得更好。
我也看过一些老外的中翻译英,的确离题万里,但很多老外以为原文就是这样的。。。
误解呀。。。 _________________
|
|
返回页首 |
|
|
ljm001[星海] ljm001作品集 五品知州 (再努力一把就是四品大员了!)
注册时间: 2006-01-15 帖子: 152 来自: 大连
|
发表于: 星期日 三月 05, 2006 5:13 pm 发表主题: |
|
|
我们有大量优秀的英译中、法译中等文学作品,也有铺天盖地的让人看不懂的英译中计算机、哲学、法律、生物等科技书籍。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及再创造能力。
因为好的翻译实在是用母语对原著的一种文学及语言的再创造。
而汉译英或译成其他语言的落伍,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缺乏用英文或其他语言对中文作品的文学及语言的再创作。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用母语翻译外语优越过用外语翻译母语。各国都一样。
能够在双语翻译中游刃有余者,主要是那些不但在双语(均为母语)环境中长大,而又在双语文化中接受熏陶,且具有文学及文字功底的人。所以,单靠学来的英语,要进入翻译的第三种境界,只能是一种理想。(参见温哥华失眠夜的“翻译三境界”)其外语的“文化意境”(skyhorse用语,见“翻译三境界”的回复)这一关就过不去。
这不是打击我们这些半路出家人的积极性,也不是贬低国人汉译英的努力,这是事实。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对“译事”的讨论,是没有积极结果的。
所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通向世界的渠道不畅,其瓶颈在翻译”,而翻译的瓶颈在外国人的汉译外的水平。
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自贬,这实在不是我们翻译者的责任,而是对外推广汉语教学,特别是汉语文学教学的责任。(实际上,是中国的影响力问题。)
如果我们作为单个人有什么需要做的话,那就是用各种方式宣传介绍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现代文化艺术作品,鼓励更多的老外,特别是有文学修养又在学中文的老外,鼓励他们进入翻译介绍中文作品的行列。
如果外国人中成功翻译中文作品的大家(比如高行健的作品正是马悦然给翻译成瑞典文,而引起注意,甚至重视),有中国人中成功翻译外国作品大家人数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话,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通向世界之路就会通畅得多。 _________________ 听坡上林涛低鸣,看崖下海浪拍岸 |
|
返回页首 |
|
|
晋生[FAFAFA] 晋生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6-02-21 帖子: 17
|
发表于: 星期一 三月 06, 2006 4:15 pm 发表主题: |
|
|
ljm001 写到: |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用母语翻译外语优越过用外语翻译母语。各国都一样。
…………
所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通向世界的渠道不畅,其瓶颈在翻译”,而翻译的瓶颈在外国人的汉译外的水平。
|
首先感谢星海先生两次跟贴。
其次想提请大家注意:“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通向世界的渠道不畅,其瓶颈在翻译”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更不是我“观察”的结果。
我虽然在来加前后做过一些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工作,但从未对中国的上述情况加以特别的关注,所以根本不可能作出如此精当的论断。
至于其他“各国”的情况,我了解得更少,所以更没有发言权。
我对星海先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用母语翻译外语优越过用外语翻译母语”这句话的理解是:以大陆背景的华人为例,一般说来,其英译汉要好过其汉译英。
此言不虚,但也应有例外。我翻阅过哈金先生的得奖作品《等待》一书的英文原著及中文译本,并注意到译者不是哈金本人。说文革后毕业于山大外文系的哈先生的母语是华语应不会有问题,那么英语在他就只能是外语。因为没有看到他英译汉方面的作品,所以只能猜想:哈先生也许就是一个例外。 |
|
返回页首 |
|
|
星子[ANNA] 星子作品集 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6-05 帖子: 13192 来自: Toronto
|
发表于: 星期二 三月 07, 2006 12:25 pm 发表主题: |
|
|
Thanks 晋生 & Lim
I hope there are more good thoughts and discussion from you. _________________
|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