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何均[我还没有昵称] 何均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4-06-19 帖子: 973 来自: 中国四川
|
发表于: 星期日 十二月 11, 2005 4:23 am 发表主题: 问好叶先生!遵命已删节,<新诗的扎根>只有2940字. |
|
|
新诗的扎根
何均
1、 题外话
我读了法国西蒙娜·薇依的《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就想到了新诗的扎根问题。
2、新诗的成长
新诗诞生到现在快100年的历史了,新诗是不是就已经发展成熟了,尽管有的诗人撰文声称新诗已经成熟,而且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大师”,但我持保留意见,这不过是抢救式的定位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新诗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直接从语言(白话)、形式(不规则)对传统诗歌(律诗、绝句、古体)的反叛。新诗这种形式不是胡适的独创,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当时这块板结凝固几千年的诗歌土壤上,无疑是开风气之先,无疑是一场诗体的革命,同时,也注定新诗的无根性,注定新诗要在风雨的吹打与艰难的跋涉中成长。
新诗是舶来品,诗人当然就要吃西方诗歌的奶。凡有成就的新诗人,几乎没有不是吃洋奶成长的。吃洋奶不是什么坏事、可耻的事。而中国的历史上,相类似的文化现象也发生过,如佛教。佛教的本土化,就是佛教的扎根。新诗一开始就向西方学习,走的是现代化道路,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真诗》一文说这是新诗 “非走这条路不可” 的路。但新诗过了初创期,也应该扎根,也应该有一个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就是与诗歌传统碰撞、借鉴、磨合、交融的过程。至于说,这过程是不是已经结束,还有待考察。
3、中国诗歌的传统
新诗的本土化民族化,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梳理中国诗歌的传统。
(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进能攻,退能守。儒家主张“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道家与佛家都是一种出世哲学,但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田园理想,认为修炼肉体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注重今生的生命体验,而佛教则主张今生的受苦受难都是为了修来世,认为肉体是臭皮囊,但它的禅宗“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独具特色。儒家太现实主义了,没有多少玄虚和遐想,而道家和佛家给中国人留下丰富的可供任意驰骋的想象空间,如道家的玄学,佛家的禅宗。儒、道、佛三家思想互相独立又互相补充,因此,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里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苏东坡就是一个显足的例子。
(2)中国传统诗歌体裁处于不断的漫长的创新之中,《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以杂言的加“兮”的“骚体”为主,汉魏晋南北朝以五言为主,唐诗以律诗、绝句为主,宋词、元曲的小令看似杂言,但上下片却有严格的字数。从诗体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由整齐到打破再到整齐,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新诗完全丢弃框框套套的束缚,闯出了自己的新路。
(3)中国传统诗歌语言讲究凝练、含蓄、音乐美、图画美。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而古典诗歌本身讲究诗的平仄、声韵,这是古诗的音乐美。古代诗与画几乎合而为一了,每一句就是一幅画,如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新诗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呢?
(4)中国传统诗歌的忧患情结。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这些古文明就像过眼云烟,在历史的天空很快就消失了,成了人们永远的追思和怀想,而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就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在古诗文中表现为:忠君如屈原的《离骚》,拓疆、建功立业如岑参等的边塞诗,关注民生疾苦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范仲淹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为恢复中原、至死不忘如陆游的爱国诗……
(5)中国传统诗歌的田园情结。田园情结是古代诗人的精神家园,源于道家思想和天人合一。在他们思想中,人仅仅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他们始终把山水田园当成自已最佳的审美对象和最终的精神归宿,在山清水秀、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对应的生机。其实,这是诗人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是生命的需要、精神的突围,不然,活得太现实了就会很累,甚至累死。
(6)中国传统诗歌的思乡情结。最有名的要算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征夫白发,浊酒一杯;游子漂泊,落叶归根,这大概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具有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人们对故土与亲情的依恋可以说胜过别的国家。从《诗经》到清代的龚自珍,甚至今天的台湾诗人,都能找到一脉相承的浓浓的乡愁。诗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诗歌是一个民族的心声的传达,当诗歌失去了它与民族和土地的对应关系时,诗歌也就失去了长久的生命力。
4、新诗的扎根
新诗的诞生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中,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拔根状态,把传统文化的根统统抛弃。西蒙娜·薇依说:“拔根状态是人类社会之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因为它会自我增殖。”这种拔根状态是“落入一种灵魂的惰性状态中”,不但自己拔根,还使别人拔根。
在新诗成长的现代化过程中,许多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拔根状态的危险,就像悬空了一样没有根基。川端康成曾强调:“创造世界文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也应该是创造世界文化。”于是,就有诗人自觉地与传统结合,进行有益的扎根探索,这显得非常必要。如,古诗有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爱国的诗,新诗就有臧克家写出了有血有肉的《老马》,就有闻一多抒发对祖国热爱的《一句话》;古诗有律诗绝句宋词元曲,新诗就有以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讲究“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虽然散文化,但也注重借鉴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象征、复沓、铺叙,等等。但新诗探索的空间是不是没有了呢?换句话说,新诗是不是已完美地与诗歌传统结合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新诗语言的争论最初为白话与欧化,后来为古典与现代,而今天为口语与书面语。这说明新诗语言的民族化现代化依然值得探索。新诗语言既现代化又民族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巨的,并不是我们有的人所理解的那么轻而易举,这需要几代诗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宗白华先生在《新诗略谈》中写道:“我们要想在诗的形式方面有高等技艺,就不可不学习点音乐与图画(以及一切造型艺术,如雕刻、建筑)。使诗中的词句能适合天然优美的音节,使诗中的文字能表现天然画图的境界……”这是诗艺的训练。宗先生又强调诗人的人格训练也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说,这是根本。他认为除读书穷理之外,还有两种活动是诗人人格的养成的必由之路:“(一)在自然中活动。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活动是诗人人格养成的前提……(二)在社会中活动。诗人最大的职责就是表写人性与自然。而人性最真切的表示,莫过于在社会中活动……人性的真相只能在行为中表示……所以诗人要描写人类人性的真相,最好是自己加入社会活动,直接的内省与外观,以窥看人性纯真的表现。”由此诗人们可以参照自己做到了多少。
因此,新诗的扎根,即在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本土化民族化,需要真正的诗人从多方面去探索,去贡献。
通联:621000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阳外国语学校中学部何军 [email protected]
传真电话:0816-2533128 _________________ 何均 |
|
返回页首 |
|
|
叶雨[FFFFFF] 叶雨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4-06-01 帖子: 3287
|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17, 2005 6:54 pm 发表主题: |
|
|
谢谢何均。已经和主编讨论过。看看版面情况。如能排上这期就上这期,要是排不上就在下期出版。总之您的这篇文章已经是录取的了,就看是哪期出版而已。
再次谢谢您的支持!
叶雨 |
|
返回页首 |
|
|
|
|
您不能发布新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