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杨继晖[浙东杨雄] 杨继晖作品集 六品通判 (官儿做大了,保持廉洁哦)
注册时间: 2005-01-06 帖子: 117
|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8:30 pm 发表主题: |
|
|
右手有什么
1、
收到冰木草(李来奎)个人诗集《右手的光芒》的样稿,我是很开心的。因为缺乏理论基础,我做起文学批评来,全凭直觉,企图以“自我”走过层层隔阂,进入别人的诗意里。
2、
记得废名在批评冯至的《十四行诗》时写过这样的话:如今论诗,老朋友反而觉得要客气些,难以下笔。我是恰好相反,不熟悉的,未曾仔细读过他(她)诗歌的,不敢贸然下笔,反倒是朋友的可以随心所欲。
3、
应当说,思考了几天,小冰这本诗集的特点我已明了,可以下笔了。今晚独坐书房,摆一杯古越龙山,开始把我认为的、想说的,写下来。
4、
这本《右手的光芒》由写作之夜、心灵秘语、怀念和微型诗四个部分组成。在我看来,写作之夜、心灵秘语里充满了精彩,怀念部分有些缺陷,而微型诗是其最大的亮色。
5、
[写作之夜]
5 .1
读到《无题》(一)时,我立即被整段的句子所吸引:“时钟敲响纯粹的暗/一些妖精盛开/一些棺材被敲响/一些骨头/正用月光的抒缓/沉入水底/撤退正在进行/音乐没有声音/退回卧室/退回被子的覆盖/退回紫罗兰浪漫的梦/一些尘埃消失于雨滴/一些蚂蚁消失于雪葬”(第一句“灯光暗淡”我认为多余了,不放在这里)。他的诗很少这样格式、音节相对完整的,而如此自然地表现出来,读来丝毫不觉得生涩,反倒觉得本该如此,至少在我,是很难做到的。
5.2
在《怀乡病》的最后,他是这样描述乡愁的:“睡去,睡整张夜晚/再次侥幸逃过与遥远的故乡/相撞,逃过的灾难/叫内伤“。什么叫新意?这就是。
寥寥几笔,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是他的特色。“要是能走进书里/或者能选择 那么多的词汇/整齐 一致 齐心协力/我相信你们目光再锐利/也无法找到我的位置”(摘自《隐士》)。 “挤进一张唱片/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像一滴水在泥土里消失”(摘自《音乐》)。在这里,我见识了这样一种手法:直接进入物体。这样坚决,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5.3
自由在佛塔顶/极小极小的一点/我看不到/她的丹凤眼/桃花红(《疲倦2》)
远和近、渴望和朦胧,想象在女子的妩媚里,被他轻点成明亮动人的抒情。我个人觉得他今后可以多尝试这样的写法,有这样的潜力在。
5.4
相比这部分的其他作品,三首《大海子》还欠缺修改,在局部暴露出多余、混乱的缺陷,同样是描写大海子的,那首《与兴发有关》就写得极好。而《村庄》在“时空”处理上存在错位。
6、
[心灵秘语]
6.1
是熟悉的树在咳嗽/吐出石头,滚响山谷/最后吐出的果核/不知落至何处/只记得那年三月/江南的桃花/开出血红的花朵(《失忆:江南》)
一连串景物所做的动作,开出多年以前(或者以后)江南的三月桃花。其用词有力、准确,可见一斑。
6.2
他的组诗很少,《小情绪》其实不能算组诗,几首短诗缺少紧凑的关联。总体感觉,他对结构的把握还是不够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忽略或回避了。我曾仔细阅读他的《心灵秘语》,过于空虚,写实太少,以至我无法领会他的本意。
6.3
乌鸦是他常比拟的,下面一起来欣赏我个人很喜欢的短诗《乌鸦》:“蹲着,像只乌鸦蹲着/在路旁,一动不动/收敛起翅膀/等黑色湿透全身/才睁开眼睛/说不定,那时/天就亮了”。
蹲着的,本不是叫乌鸦的动物,是人,或者其他鸟类,整首诗只有一个动作:睁开眼睛。我们在阅读时却感应到相当大的力度。为什么?在于“他”把黑夜全部吸收了,无声的吸收,甚至看上去是被迫的、静态的、孤独的,但却是惊人的、内在的。就动静关系而言,这首《乌鸦》应属佳作。
7、
[怀念]
7.1
在这部分里,我觉得是亮点和缺陷同样明显的。
7.2
首先是他对亲情的把握,存在着差异。
写得好不好,不是光说文字,主要关于感情是否自然。如《想起堂哥》、《最后的怀念:奶奶》、《死去的亲人》把握得相当到位,连绵的句子,情感自然流露,满腔的眷恋和沉痛也就喷薄而出了。
相比之下,《怀念》、《悲歌》、《凤儿》就显得有些漂浮了。这一点其实也很正常,我们大家都一样,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可以把握的更好,而一些相对陌生的题材、对象,会感到吃力,或者是无从着笔,勉强去写,结果只能是差强人意的。
7.3
我主要想说的是,对于将网友的名字做诗,只能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其本身已经不是诗歌了。
就象我们用“鲁”、“迅”造句写鲁迅,用“老”、“舍”造句写老舍一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何况很多名字本身并不存在诗意,一定要写,只能显得牵强。在平日上网中我也常见到这样的所谓的诗歌,我是根本不看的。而我在这本诗集样稿里竟看到十几首这样的,尽管文字还算优美,有些也含着感情,在我,是无论如何不愿阅读了。
诗歌是自由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严谨,我是建议小冰将这些全部从诗集里移走的。
8、
[微型诗]
8.1
记得他以前就跟我提过,写的最多的就是微型诗。果然,在第四部分里,就收录了八十三首微型诗(还不包括很多同名的)。我想,他很可能是从微型诗开始诗歌创作的,他对语言和灵感的有效把握,也应该是在这里实践出来的。
8.2
乡愁:除归家之外 那段溃疡 无从医治
谎言:大家快看啊 我的帽子 漂亮的帽子
冬:最先于雪之上 盛开的一朵 是梅的寂寞
遗憾:再给我二分之一秒 我一定能看清 那滴水的孤独
想家的时候:父亲,今晚你把我风干 挂在墙上,用湿手帕 慢慢擦亮
葡萄:成熟。丰满 那么多乳房,就要垂到地上春天,在山外等它
秋天印象:经过山梁经过母亲 风停在那里和母亲满头白发交谈
鬼——致爱情:用你漏风的嘴 喊我一声吧 山野 到处是我的回音 唉
(同上):终有一天 我们不再回来 我们再也看不到围着毛巾的乌鸦坐莲花座的佛祖 用肋骨剔牙
奶奶:您找不到开关 黑暗中四处碰撞我在堂屋等您,等您把棺材敲响
秋天的稻子:一茬接一茬地倒 最后才轮到父亲 在无边的夜色里睡去
致村庄:古井旁就开始凝望流逝的云朵一些藤蔓爬上额头一些泪水挂满胡须
致河流:就让我的背影 再一次变黑 变瘦
8.3
我一口气摘下这么多诗行下来,心情却越发的平稳。沉甸甸的、朴实的文字,营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境界。我知道他的右手有什么了。
如果说年轻诗人的左手在寻找诗意和语句,那么,他有力的右手,就握着亲人、村庄、河流,握着四季和爱情,握着憧憬已久的一道光芒。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ys |
|
返回页首 |
|
|
杨继晖[浙东杨雄] 杨继晖作品集 六品通判 (官儿做大了,保持廉洁哦)
注册时间: 2005-01-06 帖子: 117
|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8:31 pm 发表主题: |
|
|
植物在生长
1、
六月雪(林彩萍)是个美女。
这话不是我说的,几个跟她聚会过的诗友事后跟我说过。
我们几个常聚的似乎并不觉得她有多好看,也就几分姿色吧。没有“美女诗人”,那纯粹是蒙人的玩意,美女不是在娱乐圈里混着,就是在大款的别墅里供着。
我们只当她是半个兄弟,能一起喝喝酒、谈谈诗的家伙。
2、
她的诗歌还刚起步。尽管已写了一年了,而且获得不少好评,但在我看来,她的语言和手法均欠些火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文字的表述时常断裂,转承之间显得生硬。
3、
我注意到,六月雪喜欢在很舒服的语气中突然插进短语,2、3个字的,然后用个句号;或者用4个字的成语,结束一行或者一段,甚至是一首。这可能是她的特色,有时确实可以起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可我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些短句是没必要的,过于急促了,反倒破坏了某种舒缓。
这其实不是她单独的现象,我在给幽云(牟强)的诗评《一滴水折断一根芦苇》里曾试图围绕这点展开来说些什么,但最后说不出所以然,我的努力失败了,至今还有点隐痛。现在我依旧是提到这个问题,只能蜻蜓点水似的来几句。我想她(他)本人是不会认同我这个观点的,这不重要,我也但愿是我错了。
4、
六月雪的取材角度是很新颖的,而且带有换位思考的味道,这应该是她的诗歌获得不少好评的关键,也应该是她日后走向成功的有力基石。下面选三首比较成熟的诗句来印证我的这个观点:
我需要一些化学公式/三两盐巴/四十四度温水/把头颅安在诗坛的罐子里/抱着一块大石头下沉/它不是药,不需要引子/我在耗着,等待亚硝酸盐/排列着三五个汉字/他们说:瞎子点灯/我笑,看自个儿骨头腐败,酸性染上指甲/这些天终于混了一些花色/咸菜肉丝,竹笋咸菜,水煮蒸烧凉拌的/将就二两二窝头,嚼着嚼着/满口的诗歌依呀呼儿嘿。(《我是咸菜》)
成片的黄。工蜂正在采集/它该净身、去皮,割成条状或薄片。/和花生去一趟布达拉,被七八种动物果腹。这是物种之间的需要/或新陈代谢。手指上余下的红色警区/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交叉感染/土豆在笑。要想看看鱼死在网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土豆还是我》)
我决定开得艳艳的/占领你的水域/用三五个清晨,唱小曲/来到一条河流/耕田纺织/你还在睡觉/抱着三二滴露水/据专家分析。水葫芦/危害大于美丽/这样说来我是被排斥的/企图进入征服的行列/很快/就会破产(《水葫芦》)
具体的我不愿意展开,还是老方法:点到为止。
5、
可以看到,在她的诗歌里,对家人、生活的关注,逐渐占据到一定比例,这或许是应该庆贺的。
大概1个月前(我对时间总是显得很健忘),我和离骚之痛曾和她的家人一起吃饭,见到过她的丈夫和女儿。豪爽的汉子,撒娇的花朵,一个幸福的家庭,值得她的文字倾注心血。
6、
六月雪在“台州十友”诗群里排行第六,我第五,藏马第七。
7、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如果说我们10个人里谁最有可能取得一点诗歌的成就,那应该就是小六。
不是说她的天分,在于她的勤奋。
就天分来说,我们中最具备的是小荒,他不是忙于事务,就是疏于写作,小荒,荒诞的荒,也是荒废的荒。而提起勤奋,没人否认,六月雪跟荒原是最勤奋的,但荒原在写作上太过于个性化和情绪化,尽管语言流畅,但立意太“奇”,乱梦般地,呈现出抑郁的病态。
8、
一年来,六月雪写了大量的诗歌,练笔这个阶段,在她,显得丰富而扎实。 也许她今后要做的,不该再是大量的写,而是适当的思考,逐步的改变、完善,或者说,从现在起,需要思考到底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风格、形态。
9、
稿纸很厚,油墨上的马兰花,渐渐开放。(《复活记》)
10、
融合上面引用的几首诗歌,我将此文命名为《植物在生长》。
目前的她过于忙碌了,不是在论坛挂斑竹,就是在博客圈挂管理员,在这个创作提高的关键阶段,是容不得半点分心的。只要她“收”回来,静下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六月雪的写作将在近期走向成熟。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ys |
|
返回页首 |
|
|
杨继晖[浙东杨雄] 杨继晖作品集 六品通判 (官儿做大了,保持廉洁哦)
注册时间: 2005-01-06 帖子: 117
|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8:31 pm 发表主题: |
|
|
如果你有时间
如果你有时间,会发现裙子上的花很好看。/ 如果你有时间,就可以等到五月,/山顶和山谷间的花开满裙摆,两个人同时出现。
如果你有时间,会把所有的花瓣放进山泉,/ 做成一份请柬给明天。/如果你有时间,就可以精打细算,/距离喝酒和睡眠的地点还有多远,是否要备一把花伞。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在泥泞之后休息。/如果你有时间,看裙子上的碎花如何变成记忆中的泥点。/周围的山,会在你整理胸饰的时候晕旋。
如果,你有时间,/穿上你的花裙,我领着你一步一步走到天边。
老剑(刘建民)的这首爱情诗比较有意思,他模拟了一串串动作,幅度不大,是女子的轻柔,同时暗藏着浓烈的情感,交织呈现。而这一切,源自“如果”这个假设前提,所有的关联,都在于“花裙子”。
这首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给整首诗定下一个平和的基调:如果你有时间,会发现裙子上的花很好看。接着,自然地出现开满鲜花的五月。但他并不是如此简单地处理完事,而是接着写道:山顶和山谷间的花开满裙摆,两个人同时出现。从这句诗里可以领略他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不经意间,让鲜花与开头的花裙融合,并带出同时出现的两个人,而这里的同时出现,是约?是缘?留给读者想象。一个花季,两个人影,立体的画面清晰呈现。
“如果你有时间,会把所有的花瓣放进山泉”,这里采用了夸张手法,摘、捧、放、流,几个动作连贯而来。而后面的一句“做成一份请柬给明天。”让人觉得过于生硬了,起码在逻辑上,花瓣、山泉跟请柬之间没有多少可以关联,跟前面的几个动作也没有。“如果你有时间,就可以精打细算,/距离喝酒和睡眠的地点还有多远,是否要备一把花伞。”等到了这里,才隐约觉得花伞、花瓣、山泉、明天可能都跟下雨有些关系,但还是不够明朗。倒是喝酒、睡眠、花伞三者的关系,令人遐想:喝酒可能是男人的事,也可以是两个人的事。那醉后的休息、路上遮雨等怎么办呢?一份女子的细心和呵护跃然而出。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在泥泞之后休息”。这里的泥泞,跟上面“下雨”的假设是对应的。从整首诗来看,4节12行,很明显用了“an”作为韵尾。但惟独这一句没有,是疏忽还是刻意为之,不得而知。“如果你有时间,看裙子上的碎花如何变成记忆中的泥点,/周围的山,会在你整理胸饰的时候晕旋。”很快,就将时空作了模糊处理。“记忆中”这三个字,会让我们觉得,以上的所有假设,其实是真实的往事。“而周围的山,会在你整理胸饰的时候晕旋”,犹如辛弃疾的“料青山见我应妩媚”,衬托出女子的美,也饱含了诗人浓郁的爱恋。
最后一节,“如果,你有时间,/穿上你的花裙,我领着你一步一步走到天边”,写的还算明了,但总觉得所有美丽的场景前面已基本表达,而穿上裙子、走到天边并无特别之处,甚至还有点泛泛,对诗歌本身的情感来说,前面“周围的山,会在你整理胸饰的时候晕旋”已达到高潮,所以,个人觉得删去这一节,效果更好。
跟老剑是2004年9月在网上认识的,那时他还在吉林办报纸,真正见面,是他到浙江某大学任教后,在2006年8月的宁波聚会上。同时见到的,还有他的家人,而他的夫人恰好穿着一身花裙。
就这2年来说,老剑的诗变化很大,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思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读他近期作品,可以发现,他是认真、自觉的进行反思,这一点难能可贵。但自我写作成分太多了,就会呈现出某种模糊状态,给阅读带来一定难度,这点当引起他的注意。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ys |
|
返回页首 |
|
|
杨继晖[浙东杨雄] 杨继晖作品集 六品通判 (官儿做大了,保持廉洁哦)
注册时间: 2005-01-06 帖子: 117
|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8:32 pm 发表主题: |
|
|
走近一个部落
——台州70后诗人综述
这里有船帆,滩涂,海风,也有山脉,村居,野草。有平原,丘陵,也有岛屿,河床。有寺庙,也有教堂。有林立高楼,也有石屋板桥。有港口,机场,高速公路,也有长廊,短亭,通幽小道。所有对比的事物都享受存在的状态,丰富多元。这里就是 “海上名山”——浙江台州。
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一批批诗人,应势而出。
如同人文地理资源一样,当地诗人在分布和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在“台州小辑”这个栏目里,我编选了7位70后诗人的作品,作一次小规模的集体亮相。尽管有“断章取义、生拉硬扯”之嫌,但相对于其他年龄段而言,这批诗人是活力与成熟的综合指数较高的。本次入选的均为男性,并非意味着台州没有70后的女诗人了,当然也有,如玉环的史杰舲,黄岩的章文花,路桥的林彩萍等,但她们的作品尚欠些火候,需假以时日,方可姹紫嫣红。
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慎重地阅读台州70后诗人的作品。尽管在平时都有些交往,对他们的诗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检阅过程中,还是为他们在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从容与自信感到惊讶。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群文笔娴熟、个性鲜明的诗人部落。一一走进,他们的身影如此清晰:有人学会沉默,有人开始怀念;有人身在江湖,酒残刃卷,有人目光闪烁,流连在孤独深处;有人听着船歌,欣赏春夜的江景,有人对着墙壁,讨论着一个词语。如果硬要给他们的诗歌找一个基本的印象,是否可以这样描述:荒原有着梦幻般的跳跃,略显不经;曹伶文习惯在沉稳的语调中寻找内心的失落,埋藏阵阵悲痛;杨邪倾向于叙事写作,力图以朴素的文字包容或鞭策现实;杨雄着眼于直接或隐约的感受,追求诗歌的音画之美;藏马则游离于自己的空间,抽象且意外;庄向峰往往独自行走,窥探海岛风土与人性的碎片;而小荒则披身荒诞的外衣,琢磨着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诚然,对上述诗人的作品一言以蔽之的企图其实是不明智的,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状态。如荒原在短句里流露出的口语化倾向;曹伶文在隐忍之间常有激烈的思考和否定;杨邪也不尽是叙事的,反思和自嘲占据了相当比例;杨雄在时空的辗转中,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宿命论的影子;藏马的文字也有直达内心的,读一眼,就生起无边的疼;庄向峰在环顾四周、聚焦生活的同时,有股淡淡的厌恶和鄙视;小荒偶尔清醒,亲情与悲凉让人不忍再想,等等。这些,都是在阅读时值得关注的。
天台宗有云:一念三千说。对诗人,对读者皆如是。阅读同样的作品,我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感受。以上仅为一人之言,是非优劣,留与众人评说。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ys |
|
返回页首 |
|
|
杨继晖[浙东杨雄] 杨继晖作品集 六品通判 (官儿做大了,保持廉洁哦)
注册时间: 2005-01-06 帖子: 117
|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8:32 pm 发表主题: |
|
|
彭燕郊诗歌印象
彭燕郊,1920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诗人、诗论家。
2006年,《诗歌与人》推出彭燕郊先生专号。主编黄礼孩在《彭燕郊:美伴随一生》一文中写道: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参加新四军,从事民主运动,坐牢,初二的学历当上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与胡风之间的来往,他与聂弩绀、钟敬文等人的友谊等等,无不让我们对他产生神奇的想象。
1、
2007年7月,《诗评人》(2007年第三期,总第六期)在“现在回首”栏目推出“七月派”专栏。编选稿件的过程中,我曾几次阅读到这个名字,以至让我重新翻阅起这本《彭燕郊诗文选》。
该文选分自由体诗和散文诗两大类,分别按时间划分为几个小类,语言自然流畅,强调不经意间营造一种气势。
2、
从1938年起,无论“红区”、“白区”,在其笔下,皆闻“鼓声”:《山国》、《秋天是我的季节》、《冬日》、《雪天》、《岁寒》、《春雷》、《营火》、《黎明》、《村庄被蒴风虐待着》......一个年轻的战士,跃然纸上。
而年轻战士的心中,平原上的枪声、城楼上的爆炸、嘹亮的冲锋号并不是全部。彭燕郊在1939年写下《春天——大地的诱惑》,将少年的的另一面展现:
曾经那样怅惘,我思念春天/花不曾为我开/云雀的歌声在遥远的天外
3、
如果说1940—1949年是对森林的忧心,那么1949—1978年可看成是一棵树对自身安危的忧虑。
诗人开始思考死亡。
“逮捕”、“肃反”、“专政”、“四类分子”、“造反精神”...... 这些文革特定的词汇集中涌现,《对镜》、《开闭》、《尾声》几首诗歌在形式上做了很大的改变,起到补充说明作用的“前言”,在这段时间的诗歌中占据醒目位置。
4、
深夜的静静里听到沉沉夜空/传来的几声雁叫居然引发这许多许多的联想,/难道是为了让无奈的生更加无奈,/困厄的日子更加困厄。/也想用凄切的啼叫寻找失散的伙伴,/也想在茫茫大地某个隐蔽角落发现我的亲人,/老天,该长翅膀的地方为什么只给我长一双手,/不怪你只给我一双会写字的惹祸的手/当初如果你给我翅膀我早就远远飞走......
每个所谓“胡风集团”的、每个文革中受牵连的文人都有这种欲哭无泪的感觉。牛汉在《一个钟情的人——曾卓和他的诗》中说:有的诗只能苦读,必须边读边思考。读这类诗,有如在风雨泥泞中跋涉,有如走在荆棘上,每句诗都刺痛着读者的心灵。
5、
杜谷在《怀芦甸》一文中曾提到跟彭燕郊的交往:我到重庆以后,抽空去看望了彭燕郊。我们从1942年开始通信,我的许多诗稿都是由他转手发表在桂林的《诗》、《诗创作》、《半月新诗》、《青年文艺》、《人世间》等报刊上的。但是由于天各一方,始终未能谋面。桂林撤退以后,我知道他到了重庆住在文协,因此欣然去拜访他,难得一见,畅谈甚欢。
而《怀芦甸》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话,可看做是对当年所谓的“胡风集团”事件的谴责,也是对所有牵连人员包括鲁藜、邹荻帆、绿原、曾卓、牛汉、冀汸、罗洛、杜谷、彭燕郊等人的唏嘘:寻访故居,又知道因为芦甸及我与胡风的交往,累计华西文艺社和平原诗社的许多朋友受了无妄之灾,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如果芦甸有灵,我想他一定会捶胸顿足的。在悼念芦甸的时候,我不禁也怀念他们——方然、寒笳、白堤、穷发,都因所谓“胡风案件”株连,蒙冤受屈,磨难致死,于今已经二三十年。此外,方羊郁郁寡欢,积劳成疾;任耕放逐归来,惨遭车祸,也已先后去世。葛珍、许伽,无端受害,屡遭贬谪,如今居无定址,分别寄住在女儿家中,老境困窘。左琴岚1948年去台谋生,49年未及返回,家中留有老母爱妻,两岸阻隔,睽离多年。但他坚贞自守,心怀故园,前几年冒死犯难,越海归来,见到老母尚在,爱妻健好,所遗一女,也已成家,不禁悲喜交集,额手称庆;但一探知芦甸辞世,知友凋零,又不禁悲从中来,唏嘘不已。这些一生追求真理、醉心于诗的青年诗人,当年不曾煊赫一时,如今早已被人遗忘。
6、
1978年—1999年,彭燕郊的诗文开始呈现明显的平和。
一种磨难过后无生之喜悦死之悲哀的平和。
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柔和的、舒畅的。画仙人掌、游银瀑布山、读信、欣赏钢琴演奏、插田上岸、给谁谁谁写首诗、看看金山农民画、过洞庭、去桂林,生活的一切就这样摆在笔下,白描或者泼墨,燕郊也回到天真的少年时代。
7、
彭在80、90年代写的自由体诗刚好跟他在30年代写的散文诗相呼应,同样是贴近自然,但前者属于返朴归真、看山是山的境界。
其在90年代的散文诗也如当时所写的自由体诗般美而纯。
8、
最喜欢读他1999年的《无色透明的下午》,心静下来,身体得到升华:
我们在纯净的明亮中漂流,我的光,我们驾驶的羽毛小舟漂流在属于我们的宽阔里。没有脚印,没有身影,但我们知道,我们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泥土和空气里了。而当我回望走过的道路时,每一片波浪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一只鸟,没有一队苗条的银鱼,它们只在微笑的平静里获得瞬间的存在,没有一片叶,它们是为了让我们有更深的记忆而隐蔽了,怀抱着风的湖水和腰里系着颤抖的丝带的风的问讯,穿透和煦的无色透明,这个不用眯起眼睛去躲避璀璨、也不用瞪大眼睛去注视晶莹的柔和的下午,正在悄没声息地催化着鲜嫩的情思。
9、
合上这本集子,我在祝福童心未泯的彭燕郊先生身体安康的同时,突然想起台湾向明、甘肃高平、上海蔡庆生三位同样值得尊敬的老诗人。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ys |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