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诗论:新诗的扎根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他山之石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何均[我还没有昵称]
何均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4-06-19
帖子: 973
来自: 中国四川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八月 15, 2004 4:40 am    发表主题: 诗论:新诗的扎根 引用并回复

新诗的扎根
何均

1、题外话
我读了一本书,是法国的西蒙娜·薇依1943年春著的政治哲学《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T.S.艾略特在《序》中,说作者“所关心的是人类灵魂”,称书“这是年轻人在竞选讲坛和立法会议的生涯中丧失其闲暇、摧毁其思考能力之前,应该细加研究的书籍之一;这也是我们希望其影响在下一代人的心灵中日益彰显的书籍之一” ⑴。读后,似乎对现实的内脏看得更清楚了些。译者徐卫翔先生在《译后记》中写道:“我想说,薇依写作此书时,是怀着深深的同情的——对法兰西;而译者翻译此书时,也时时感受到一种扎心的同情——既对薇依,更对我们中国和中国人。如今国人的拔根现象,是比1940年的法国更严重还是不如,倒真不好说。这样说来,翻译此书的努力,大概也不算是白费的。” ⑵其心可鉴啊!
然而,我想到了新诗的扎根问题。

2、新诗的成长
新诗诞生到现在快100年的历史了,新诗是不是就已经发展成熟了,尽管有的诗人撰文声称新诗已经成熟,而且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大师”,但我持保留意见,以为结论下得未免过早,有待时间的检验,这不过是抢救式的定位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新诗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直接从语言(白话)、形式(不规则)对传统诗歌(律诗、绝句、古体)的反叛。新诗这种形式不是胡适的独创,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当时这块板结凝固几千年的诗歌土壤上,无疑是开风气之先,无疑是一场诗体的革命,同时,也注定新诗的无根性,注定新诗要在风雨的吹打与艰难的跋涉中成长。
新诗是舶来品,诗人当然就要吃西方诗歌的奶。郭沫若吃惠特曼、歌德和表现主义诗人的,徐志摩吃济慈和英国湖畔诗人的,戴望舒吃后期象征派诗人的,艾青吃超现实主义、凡尔哈伦、叶赛宁的,冯至吃存在主义、里尔克的,穆旦吃艾略特、奥登的,北岛吃尼采、波德莱尔的,王家新吃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的……这些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没有不是吃洋奶成长的。
吃洋奶不是什么坏事、可耻的事。而中国的历史上,相类似的文化现象也发生过,如佛教。但关键在于佛教进入后已不再是印度的佛教,而是中国化的佛教。林语堂先生说:“佛教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 ⑶当然,这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改造、碰撞、磨合、消融的本土化的过程。佛教的本土化,就是佛教的扎根。西蒙娜·薇依说:“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要求。这是最难定义的事物之一。” ⑷西蒙娜·薇依是从“人类灵魂”的高度谈扎根的重要,但又往往“最为人所忽视”。如果我们的灵魂无根,那就像浮萍,永远飘荡、流浪;如果我们的文化无根,那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长盛不衰,因此,扎根不容忽视。
新诗一开始就向西方学习,走的是现代化道路,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真诗》一文说新诗的“现代化是新路,比旧路短得多;要‘迎头赶上’人家,非走这条路不可” ⑸。但新诗过了初创期,也应该扎根,也应该有一个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就是与诗歌传统碰撞、借鉴、磨合、交融的过程。至于说,这过程是不是已经结束,还有待考察。

3、中国诗歌的传统
新诗的本土化民族化,这里有必要对中国诗歌的传统作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使我们的认识更清晰些。
(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进能攻,退能守。儒家主张“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哲学,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道家与佛家都是一种出世哲学,但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田园理想,认为修炼肉体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注重今生的生命体验,而佛教则主张今生的受苦受难都是为了修来世,认为肉体是臭皮囊,但它的禅宗“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独具特色。儒家太现实主义了,没有多少玄虚和遐想,而道家和佛家给中国人留下丰富的可供任意驰骋的想象空间,如道家的玄学,佛家的禅宗。儒、道、佛三家思想互相独立又互相补充,因此,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里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苏东坡就是一个显足的例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熟于先秦,而后形成两派。一派是以汉代董仲舒为代表,主张“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动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⑹ ,另一派是以宋儒为代表,主张“将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⑺,前者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是心灵的道德境界。今天,作为人生境界和生命理想的审美的“天人合一”,就必须将二者完美结合,需要理性的渗透和积淀,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作为生态环境的外在自然和作为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亲密融洽。
(2)中国传统诗歌体裁处于不断的漫长的创新之中,《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以杂言的加“兮”的“骚体”为主,汉魏晋南北朝以五言为主,唐诗以律诗、绝句为主,宋词、元曲的小令看似杂言,但上下片却有严格的字数。从诗体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由整齐到打破再到整齐,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讲究形式的工整和格律的和谐,规定了每一行的字数、每一个字的平仄、每一个声韵的运用,形成了精密的范例和程式,它就像一柄双刃剑,既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繁荣,又促使其没落和衰朽。这就是规律——物极必反。所以,新诗完全丢弃这些框框套套的束缚,闯出自己的新路。
(3)中国传统诗歌语言讲究凝练、含蓄、音乐美、图画美。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而古典诗歌本身讲究诗的平仄、声韵,如律诗的双句2、4、6、8押韵,绝句的1、2、4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古诗的音乐美。古代诗与画几乎合而为一了,每一句就是一幅画,如王维《乐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流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而王维本身就是一个画家,所以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新诗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呢?
(4)中国传统诗歌的忧患情结。大家知道,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这些古文明就像过眼云烟,在历史的天空很快就消失了,成了人们永远的追思和怀想,而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孟子把这种忧患意识上升为道德境界,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⑻忧患意识就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因而中华民族也就绵绵相存。而在古诗文中表现为:忠君如屈原的《离骚》,拓疆、建功立业如岑参等的边塞诗,关注民生疾苦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范仲淹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为恢复中原、至死不忘如陆游的爱国诗,等等。
(5)中国传统诗歌的田园情结。田园情结是古代诗人的精神家园,源于道家思想和天人合一。在他们思想中,人仅仅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他们始终把山水田园当成自已最佳的审美对象和最终的精神归宿,在山清水秀、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对应的生机。其实,这是诗人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陶渊明辞官归隐,留下了《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王维半官半隐,留下亦诗亦禅的《辋川集》。李白仕途失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留下豪放不羁、任情任性的《李太白全集》。苏轼虽在官场,屡遭贬谪,依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留下奔放洒脱的《苏东坡文集》。而后效法的文人不计其数。这是生命的需要、精神的突围,不然,活得太现实了就会很累,甚至累死。
(6)中国传统诗歌的思乡情结。最有名的要算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这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征夫白发,浊酒一杯;游子漂泊,落叶归根,这大概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具有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人们对故土与亲情的依恋可以说胜过别的国家。从《诗经》到清代的龚自珍,甚至今天的台湾诗人,都能找到一脉相承的浓浓的乡愁。诗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诗歌是一个民族的心声的传达,当诗歌失去了它与民族和土地的对应关系时,诗歌也就失去了长久的生命力。所以,林语堂先生把诗歌上升为中国人的宗教的高度来看待:“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⑼由此可见,诗歌对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精神的传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新诗的扎根
新诗的诞生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中,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拔根状态,把传统文化的根统统抛弃。西蒙娜·薇依说:“拔根状态是人类社会之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因为它会自我增殖。真正被拔根的人只有两种表现:或者他们落入一种灵魂的惰性状态中,几乎无异于死亡……;或者他们总是倾向于投身于——常常采用最具暴力的方式——那些不是尚未被拔根的,就是已经被部分拔根的人拔根的活动中。” ⑽而这种拔根状态是“最危险的”,是“落入一种灵魂的惰性状态中”,不但自己拔根,还使别人拔根。
在新诗成长的现代化过程中,许多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拔根状态的危险,就像悬空了一样没有根基。于是,就有诗人自觉地与传统结合,进行有益的扎根探索,这显得非常必要。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给川端康成的授奖辞说:“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1世纪日本的紫式部所描绘的生活与风俗的庞大画面。” ⑾而川端先生也曾强调:“创造世界文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也应该是创造世界文化。” ⑿从授奖辞和川端康成的强调,不难看出,任何外来的文化,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也即本土化民族化,才可能根身叶茂,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新诗的成长过程表明,诗人们一边向西方学习,一边也在向诗歌传统学习。只有这样,新诗的根才扎得牢,扎得深。比如,古诗有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爱国的诗,新诗就有臧克家写出了有血有肉的《老马》,就有闻一多抒发对祖国热爱的《一句话》;古诗有律诗绝句宋词元曲,新诗就有以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讲究“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虽然散文化,但也注重借鉴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象征、复沓、铺叙,等等。但新诗探索的空间是不是没有了呢?换句话说,新诗是不是已完美地与诗歌传统结合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新诗语言的争论最初表现为白话与欧化,后来表现为古典与现代,而今天表现为口语与书面语。这说明新诗语言的民族化现代化依然值得探索。诗人们依然坚持:写诗,“需要空间、结构、节奏、旋律、语言速度、词汇的光泽、意象的重量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协调” ⒀。新诗语言既现代化又民族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巨的,并不是我们有的人所理解的那么轻而易举,这需要几代诗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宗白华先生在《新诗略谈》中写道:“我们要想在诗的形式方面有高等技艺,就不可不学习点音乐与图画(以及一切造型艺术,如雕刻、建筑)。使诗中的词句能适合天然优美的音节,使诗中的文字能表现天然画图的境界,况且图画本是空间静的美,音乐是时间中动的美,而诗恰是用空间中闲静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现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所以我们对于诗,要使他的‘形’能得有图画的形式的美,使诗的‘质’(情绪思想)能成音乐式的情调。” ⒁这是诗艺的训练。
宗白华先生又强调诗人的人格训练也非常重要,在某中程度说,这是根本。他认为除读书穷理之外,还有两种活动是诗人人格的养成的必由之路:“(一)在自然中活动。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活动是诗人人格养成的前提。因‘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二)在社会中活动。诗人最大的职责就是表写人性与自然。而人性最真切的表示,莫过于在社会中活动……人性的真相只能在行为中表示……所以诗人要描写人类人性的真相,最好是自己加入社会活动,直接的内省与外观,以窥看人性纯真的表现。” ⒂由此诗人们可以参照自己做到了多少。
而今那些下三烂的所谓诗泛滥诗坛,还堂而皇之打着什么旗号,这不是在建设诗歌,而是在破坏诗歌,在亵渎诗歌。难道新诗已发展到写无可写的地步,非要那些下三烂的的东西来滥竽充数吗?这只说明一点,写诗的人人格修为不够,诗艺训练不够。朱光潜先生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⒃引人深思。
因此,新诗的扎根,即在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本土化民族化,需要真正的诗人从多方面去探索,去贡献。
卑之无甚高论,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2004年7月19—26日普明村·半空斋
参考文献:
⑴⑵⑷⑽出自《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西蒙娜·薇依著,徐卫翔译,2003年1月三联书店出版,第8页,第270页,第33页、第37页。
⑶⑼出自《中国人》原名《吾土吾民》,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1988年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02页、第212页。
⑸出自《新诗杂话》,朱自清著,1984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第87页。
⑹⑺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2003年5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第303页、第303页。
⑻出自《四书·孟子·告子下》,[宋]朱熹集注,顾美华标点,1996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402页。
⑾⑿出自《川端康成》,叶渭渠著,1999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02页,第102页。
⒀⒁出自《大意如此·答鲍夏兰、鲁索四问》,西川著,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第245页。
⒂出自《美学散步》,宗白华著,199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88页、第289页。
⒃出自《谈美》,朱光潜著,1999年4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0页。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晓鸣[自己的敌人]
晓鸣作品集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4-05-05
帖子: 9474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八月 15, 2004 6:02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何均这篇文章纵览古今,横观东西,精辟地论证了现代诗的继承问题. 其着眼点为当今诗坛之紧迫问题.我一再拜读,获益很深.

强烈推荐!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秋叶[我还没有昵称]
秋叶作品集

二品总督
(刚入二品,小心做人)
二品总督<BR>(刚入二品,小心做人)


注册时间: 2004-05-20
帖子: 1633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八月 15, 2004 10:49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何均兄,大作论述很有深度和广度,不可多得。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白水[FFFFFF]
白水作品集

一品翰林院大学士
(酷我!I made it!)
一品翰林院大学士<BR>(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5-16
帖子: 9025
来自: Toronto

帖子发表于: 星期日 八月 15, 2004 1:34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太棒了. 广证博论, 受益匪浅, 谢谢.
希望读到你更多的诗.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何均[我还没有昵称]
何均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4-06-19
帖子: 973
来自: 中国四川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八月 16, 2004 2:33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感谢楼上各位抬爱和鼓励。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何均[我还没有昵称]
何均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4-06-19
帖子: 973
来自: 中国四川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八月 16, 2004 2:50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秋叶先生请查收邮件,我已作同意的回复,这里再次感谢!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星子[ANNA]
星子作品集

酷我!I made it!
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6-05
帖子: 13192
来自: Toronto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八月 18, 2004 12:46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好文-------------

顶!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他山之石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1页/共1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