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张后[梦幻之王] 张后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5-06-10 帖子: 47
|
发表于: 星期六 九月 24, 2005 7:55 pm 发表主题: 《张后:把语言的碎片也擦得雪亮》/◎上帝的拇指 |
|
|
一、张后:一种新的经典文体的开启者
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万象纷纭的时代里,恐怕也只有网络能够强烈而持久地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因为它是新生事物的代表、生命力的象征。而诗歌,这个没落贵族却得以从网络那里获得了新的生机,它们的灵魂都是自由的。记得一次聊天中,张后说:“如果没有网络,我可能就不会再写诗了。”是互联网使张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声名鹊起,很多人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被这个神秘的名字瞬间震撼,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是在2004年11月初在一家叫《大河风》的文学论坛里,第一次读到他的诗歌:《所有飞出去的鸟儿都落在纸上》:
他手里总喜欢拿根羽毛
他在梦里总想飞
阳光平静地照在水面
春天离这里还有多远?
空气中弥漫着少女的发香
雪花正忙着向另一个季节迁徙
蚂蚁慢慢爬在河边喝水
所有飞出去的鸟儿都按时飞回来,落在纸上安息
这首诗歌那空灵而又有质地的语言,简洁有力地击中了我。网络诗歌的阅读大都是一次性的随机选择,而且又是在临屏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这诗人多如牛毛,而读诗的人又寥寥无几,论坛里马甲满天飞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这就是言辞的力量!
我一直都这么认为,一首好诗的评判标准里必须有这么一条,当读者完成阅读之后,仍然可以再回想起作品里至少一个句子,而且在日后的某些特定的场景里,那些句子会突然的浮现,并且无可取代。而一个好诗人,就是能经常写出这种作品的人。要做到这些,就必然要求这个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凝炼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就是诗人,通过对言辞的选择,用语言的形式,对世界的尝试性的介入。选择首先是一种姿态,也就是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而态度又取决于主体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认知则是从比较开始的;认知的最有效的方式是省略。张后的文字在当代诗坛是独一无二的,很有研究的价值,它集中体现了很多最重要的命题。为了方便,我暂且称它为“张后体”。
我不想对“张后体”下定义,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概念化,但我想就此从美学方面作一些说明。首先,从美学特征上来看,它以自然为美,拒绝虚构和无稽之谈,在张后的诗歌里,自然万物均挫于笔端,让事物呈现其自身;寻找内在的象征,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事物之间似是而非的逻辑。其次,以空间为美,反对无谓的铺陈,拒绝庸常化和琐屑,由剧烈的跳跃形成的空间感,以及有意识的对文本的压缩。以典雅为美,拒绝大众化的平庸,这来源于对自我的固守,对当下的抵抗。以恬淡为美,拒绝烂情和矫情,主观情感在文字的表层隐退,使它在深层得以集结,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这些有相应的带来了一些具体的特征,比如自然美带来的画面感,空间美导致的文本的短小,典雅美带来的语言的陌生化,恬淡而产生的冷色调、叙述的平静化。这一切同时也使得他的文本的结构和意象都出现了强烈的雷同感,而风格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前后的一致性上的。当然,这和诗人自己想建构自身体系的主动追求是分不开的。张后在《张后答小引的十一个著名的提问》一文里这么写道:“我已经有了我自己的诗歌意志,我能够自己沿着自己的道路把诗歌精益求精,更上层楼,不是我自负和固执,我认为一个诗人重要的不是自己跨过了多少诗人和诗歌,而是自己的诗歌风格有没有独立的体系。我认为我自己有了我自己的诗歌体系。我正在沿着自己的诗歌体系往上走。”
既然一个诗人的作品表现的是他对世界与生活的认知,及其面对人生的态度,那么其写作的高度就取决于诗人的认知的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度,以及他处理生活的方式。面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张后选择的是一种不妥协,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种灵魂上的标度,这首先表现为一种对古典的迷恋和虚构,对诗人身份的认同和固守。就拿那句“所有飞出去的鸟儿都落在了纸上”,这里面可以解读出很多的象征意义:“飞”是升腾的愿望,“落”就是一次对当下的回归,“所有”代表了一种绝望。“纸”是对权威和虚构的隐指,是对中心的幻想和渴求,对已破碎的权威的迷恋。到达的方式是“飞”,“鸟”是想像中的自由的替代物,这终究是一次无望的虚幻之旅,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探寻,想在那里获得支撑点,有一种决绝的勇气和感伤隐含其中。因为在后现代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看来,中心意味着无歧异、无游戏,即死亡;在一个离散于歧异的时代,选择了向心,就在一定程度上宣布了日常生活的死亡。当然,诗人在本质上是属于理念人,他们在非物质的符号世界里获得比较优势,从而体现生存的乐趣。诗人是自由的,读者却有权力向他的自由提出疑问。
让我们再回到《所有飞出去的鸟儿都落在纸上》,诗人在不停的书写,妄想以语言的方式抵达神的境界,却又一次次的无望的返回,出发和返回之间形成了一种繁复的张力结构,是一种无法消除的潜在性威胁,是诗人心灵上难以治愈的暗伤。世界是直接呈现于芸芸众生的面前的无限丰富的文本,同时又具有最强的隐蔽性;诗人得以存在其中的原因,是他自觉地成为了这个文本中的显性符号,是文本中的自为性的自在;诗人的生活是真正的诗,文字只是一种半透明的隐蔽。写作只能是以扭曲的形式对事件的重复,这种重复勾起人的想象,引发情绪上的反应。而诗人的风格就是他自身在象征世界里的缩影,是他现实生命的回应。对于张后来说,诗歌就是他的存在本身,是他生命的基本向度:“诗歌就是一种疾病,它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是我不幸染上了这种叫做诗歌的病菌而已,我写诗就是以诗调病,以诗治病。”“我写小说是为了生存,而写诗是为了生命。”(出自张后《张后答小引的十一个著名的提问》,文见诗道场http://tw.netsh.com/eden/bbs/705199/) 由此可见,在张后那里诗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那么他对待诗歌的态度,就必然会导致它在诗歌写作时的审慎和谦恭,这是通向经典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门。但仅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张后在探索的路上还必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同时也令我们充满期待。
二、张后的诗歌追求:从古韵里走来
张后的文字表面看来凝练而平静,却内在的充满了动荡和不安,诗人在有意识的对空间进行压缩后,更加剧了跳跃感。读张后的诗,必须静读,这样才能深入到那些语句的内核,从那些跳动的言词里,发掘形象之外的思索。因为诗人拥有他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和审美视角,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移位和错置等变形的手段上的,这样就产生了形象的突兀和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带来阅读的新鲜感和难度。诗人在外表看起来是和传统融为一体的,但内心却隐藏着对一切的背叛欲和不信任感。
张后的诗歌是对古文化精粹的继承,这在语言和思想两个方面都有明确地体现。在思想方面,他和老庄一派的道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对“道”的体悟,道在万物之间而直接呈现,诗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抒情者、观察者,而只是一个中介物、一个传递道的内在环节;在大自然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美。而道讲究的是一种张弛有度、动静和谐,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对道的感悟方式应该是静观。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都有自身的道;而且他们的语言大都夸张、变形,走的是浪漫一派。这些在张后的诗歌里都有明确的体现,他甚至把自己的个人网站命名为“诗道场”,并宣称要“谈诗论道”,“道”无疑是其思想内核之一。其实这正是生活在别处的现代思想的源泉。在他的一首诗《鱼在水里才叫鱼》里这样写道:
我送你的那朵花夜里自己开了
月光游荡在你光裸的臂弯里,沉落在一泓泉水中
水里的女妖缠绕着苇草
摇身变成一尾婀娜多姿的鱼
我低低喊出村庄的名字
蓝色的炊烟把我围住
月光在草丛里倾斜,鱼在水里才叫鱼
(出自《牙齿内的夜色》,第34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诗歌使用的是两段式的结构,整体来说是一个大的比兴,是阴阳、明暗的关系,诗歌的意象也是深浅、明暗、远近的对比关系。而这样的手法在张后的诗集里随处可见,只不过有的表现为三段式的,也就说先描写别的,然后回到主体,再从主体回到事物上去,这更加接近一次循环。其它也有前两节起兴的,那只是一种变体而已,诗人的对诗歌结构的把握还是呈现出了大体固定的结构。比如这首《秋月》:
树枝下面一片寂静
湛蓝比湖水还浅
每颗星子都像苦胆高悬
谷穗献出成熟的头颅
翱翔的鹰用翅膀抚摸天空
树梢上挂着月亮的声音
我的呼吸比你重
你的身体比我轻
(出处同上,第85页)
在传统上,诗歌的最重要的也就是唐诗宋词,而张后的语言和意象更多的来源于此。张后在一篇文章《浅谈我的汉语诗歌与唐诗宋词》(文章出自张后文字坊http://www.tgao.com/398665954/#)里这么写道:“我和唐诗宋词有着无法割舍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是唐诗宋词把我养的白白胖胖、体体面面。……唐诗宋词只有在自我体悟中才能体会出词语的大伤和大美。春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试问有几个人能悟出这竟是一种品读诗歌的方法呢。而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更是抒情诗人无尚的高度。”这里张后不无自豪的讲出了个中三昧,说明自己从语言到形象甚至抒情的方式都直接的从古典诗歌里获得。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简单而又不容置辩的事实,也就是说中国的唐诗宋词就代表了诗歌创作的高度,对于一个文体来说,它在那个时代所达到的高度是无法超越的,因为时代的背景变了,而且也不会再重来一次的。我们可以学到古人的遣词造句的方法、谈吐的语气、甚至一定层次上的行为,但我们却无法重现那种舍我其谁的豪迈与大气,只是徒具其形而遗其神而已。但唐诗宋词依然是我们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宝库,是诗人成长不可或缺的母乳。甚至在20世纪初的美国出现的意象派诗人,其灵感也大多来自于中国的唐诗。不过我觉得学习它们,主要还是学习其内在的精魂,也就是一种无上的霸气和极强的当下意识,以及如何将“小我”和“大我”进行巧妙的融合。
张后的诗歌在意象的锤炼和呈现上,以及意境的营造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有些甚至具备了唐诗宋词的韵味,这是难能可贵的。具体体现在他对语词的选择非常的苛刻,尽量追求完美;对于空间进行有意识的压缩,以接近古典诗词的凝练;在意境的营造上,更是像古人一样直接取材于生活,从现实中获得灵感;而且最重要的是,张后自身所具备的诗性的气质,就是在浮华的人世间诗意的栖居。诗歌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像对很多人那样,只是一种类似于物质的替代,它就是生命本身。最简单、最平凡的事物在他眼里都可能是一次诗意的呈现,接近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成为他自己。张后对于古典的迷恋,决不是为了念旧,也不仅是来源于对新知的欲求,在更大程度上是当大众遗忘的时候的一种唤醒。他用文字引领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之旅,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冒险。
在张后的诗歌里,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意象体系。他的诗歌一般既有强烈的色彩,又处于鲜明的季节之中,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冲击力。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四月》,这里面集中了很多他常用的意象:
四月晃动着湖水的镜子
少女的唇很鲜嫩
它让我忽视每一声
从远处传来的声响
群峰之巅,孤鹰和岩石
仍然轻盈地飞翔
阳光灿烂,白烟如柱
在风的背后
一些嫩芽掀开泥土
另一个我从身体内破壳而出
长成一朵花和花的翅膀
(出自《牙齿内的夜色》,第116页。)
少女、鹰、飞(鸟)、白(色彩)、我、声响这些意象在很多的诗歌里反复的出现,这里面少女和花都喻指美好和性;鹰则象征着力量和孤独;飞和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我更加无处不在,代表了自我的玄想和在场。另外还有就是“走”,表明了一种思乡、漂泊感、逃离。
三、写在眉批里的话
首先,我在这里要说明一点,下面的内容多为个人的主观臆测,其可信的程度并不高,之所以还要写出来,一方面是文人好为人师的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诗歌和张后先生的尊重。
我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古诗里的“我”基本都是隐在的,也就是说基本不会直接来现身说法,即便是描写很私人化的经验时也是这样。像这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的“我”是隐含在叙述之中的,他好像不在,又每个字眼里都在,而且这个“我”所在的位置是很高的,视角非常的开阔;这种非完全个体化的“我”将主体的意识外化,扩展了诗歌表现的空间,也增加了诗歌经验的可同约性。也就是说,诗人观察事物时的着眼点是努力向主体的个体意识之外拓展的,这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自觉,是思维的习惯。而张后的诗歌里,写到后面部分时,“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站了出来,开始近乎议论性质的表述,这是主体自我玄想的结果,好像作品到了最后,必须要总结一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诗歌的
美的损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并相应的增加了进入的难度。
还有一点就是,过分的强调空间感,必然导致时间纬度的弱化,而且使诗歌产生断裂感、连续性差。在古诗词里,意象都是自然出现的,堆砌的现象和大的跳跃很少见,也就是说起承转合很自然,没有刻意的痕迹,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形。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首诗里,意象之间的跨度虽然很大,却让人觉察不到任何的理解上的不连续性。这一点是很需要去思考的,就是如何做好在内部的衔接,情感的逻辑需要其他方面的补充才会很自然,不产生隔的问题。而且时间感的缺失会导致历史感也相应的缺乏,缺乏一种向纵深开拓的力度。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集体意识弱化导致的,个体的过分张扬会是其直接的诱因,这就要求诗人在思考时,努力引入集体的意识,避免过分私人化的思索。当然这和后现代的时代背景有关,德里达曾经说过,空间是后现代的根本特征。时间纬度的缺失是当代诗歌的通病,这必然导致呢喃私语的大量出现,好的诗人就是必须努力去超越自我所处的背景。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唯美的问题,张后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自己的创作观是:唯美至上。
对美的追求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唯美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里包含有对本真的思索问题。事物在本质上是无所谓美丑的,就连事物的本质也是人为的想象。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满足人的本能及潜在欲求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美和丑并不必然的存在,它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唯美的追求来源于诗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偏执,也就是说他把部分当作了整体。比如说,世人往往把自己最光彩的一面,主观的规定为自己的全部,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物质现实人的存在,将部分的身份认同为整体。这样的后果在作品里就是表现为过度的修辞,也就是伪饰,必然会对内容产生遮蔽。而且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诗人可以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思索的准确度。诗歌的最大优势就是用含混的方式来表达并不清晰的世界,任何执于一端的努力都必然走向反面。过于简化的情感往往违背真实,很难引起普遍的共鸣。 当然,张后在诗歌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的闪现,是其对本真思索的结果;在这个着魔的时代里,他试图像福柯指出的那样:摆脱真与假、存有与非存有的两难处境。而且人的立足之处必然是在一个点上的,对于面的追求也只是一厢情愿;如果过分的追求和谐,就可能失去个性。这之间如何如把握,我想张后是会用更好的作品给予我们理想的答案的,我期待这一点早日到来。
2005/06/06 _________________ 张后鱼皮果:http://blog.sina.com.cn/u/1226678603 |
|
返回页首 |
|
|
高岸[我还没有昵称] 高岸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4-06-29 帖子: 4398 来自: 多伦多
|
发表于: 星期日 十月 02, 2005 9:36 pm 发表主题: |
|
|
谢谢分享!喜欢<秋月>,我喜欢在看评论前先看诗。 |
|
返回页首 |
|
|
|
|
您不能发布新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