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一至三) + 三点补充
前往页面 上一个  1, 2, 3  下一个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二月 22, 2007 3:27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秋叶 写到:
行者,好文,大作解说了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新年快乐! 


谢秋叶兄鼓励, 新年好!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酒味火狐狸[狐狸糊涂]
酒味火狐狸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7-02-11
帖子: 2471
来自: 呼伦贝尔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五月 05, 2007 11:04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学习拉
_________________
狐狸就是糊涂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六月 14, 2007 11:39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酒味火狐狸 写到:
学习拉


刚看到酒兄来此线, 谢谢了...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六月 14, 2007 6:50 pm    发表主题: 读古诗说”处”字 引用并回复

读古诗说”处”字
—对”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一至三)”的一点补充

“处”字, 很早就用在诗经里, 多在”风雅颂”的”风”中. 例如,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邶风 击鼓),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邶风 简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唐风 葛生),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曹风 蜉蝣),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豳风 七月), “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豳风 九罭),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小雅之鱼藻之什 黍苗), 等等.

和友人论诗, 被问为何近来写诗, 爱用”处”字. 例如, “最笑江枫无对处, 自从君后对’愁眠’”( 咏唐十绝句之张继入词宽韵), “兴至酣时多饮酒, 书来静处最邀茶”(”又是一年”回风雨), “春风起处’白云’飘, 诗线今天涨小潮”( 用风雨韵回风雨”白”字”联句”), “在手时光数十年, 小诗随处便心安”( 再依厚石先生十四寒韵首句借一先戏说”流连”兼呈闲地”梦版”诗会诸诗友以供一笑), “电光随处落群英, 剑气当年满洛城”( 用老也八庚韵再题栾菊杰), “神风起处是金门, 一揽东西几十春”(三藩二题之金门桥). 其实还有今天的” 山风落处是君家, 一扫青屏见月华”( 用涌流六麻韵题”野人”居二十八字). 其实, 并没定见, 真的就是”随手之作”.

旧的平水韵里, “处”分别在上声六语(是动词, 表示居住, 位于或处理)和去声六御(是名词, 表示处所, 引伸为地方); 在中华新韵则列在十四姑的上和去声部, 意思和以前没有变化.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见”终南别业”一诗), 是用”处”的著名例子, 典型的时空相对(类似的有白乐天的”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 见” 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

以前读古人诗, “处”多用在”处处”, “何处”, “高处”, “一处”(白乐天还用过”两处”,”三处”,”五处”和”百处”), 名词, 表示”地方”. 在”唐诗三百首”里, 也常见”行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见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宿处”(“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居处”(“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见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死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见白居易”长恨歌”)和”隐处”(“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见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以及,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白居易, 长安道), 也都用的是名词的”处”(六御, 去声).

相比之下, 上声的”处”, 比较少, 但也有例子, “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白居易,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处世非不遇,荣身颇有余”(白居易, 马上作),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白居易, 达哉乐天行), 以及”幸逢万物泰,独处穷途否”(刘禹锡,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处”, 有时”时空”变换, 由”地方”换到了”时间”. 例如, “山远近,路横斜,正无聊处管弦哗”( 鹧鸪天 和子似山行韵), 应该可以解成”时”(当然, 解释成”地儿”也可; 类似的, “惆怅银杯来处重,不曾盛酒劝闲人”, 白居易”独酌忆微之时对所赠盏”); 同一阕里, “去年醉处犹能记,细数溪边第几家”, 就明确是”地方”了. 以前, 我自己有句, “酒逢酣处愈生威”(步”飞归酒威”入五威韵和风雨戏作), 本意也有用”时”的意思(由”地儿”转来). 记得涌流兄也曾有句, “小扇轻罗一手持,歌吟醉处扭腰枝”(支韵用“古韵新音”故事戏赠行者兄然笛黄兄), 至于他用的是什么, 只能问他自己; 但我猜, 意思和我的一样, 到了”醉”的那个程度, 就可以用”时”也可用”空”了Wink

顺便地说, 古诗里也有”随处”一词, 例如, “亭台随处有,争敢比忘筌”(忘筌亭, 白居易),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畏人, 杜甫之江头五咏). 这和我用的大致相同, 都是”跟随(人或物)的地方”, 有时引伸成”到处”或”无所不在”.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六月 28, 2007 3:06 am    发表主题: 读古诗说”因”字—对”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一至三)”的一点补 引用并回复

读古诗说”因”字
—对”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一至三)”的一点补充之二

现代的人用古代的体写诗, 算不算”因循守旧”呢? 不管如何回答, 这里有个”因”字.

“因”字, 很早就用在诗中. 《诗经》里, 就有”因”字. 例如,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鄘风 载驰), 据说可以解为”依靠”(一说, “因”通”亲”, “极”通”急”).

今天的”因”(中华新韵里入九文), 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因为”,”原因”. 另外, 还有一个意义就在前面提到的成语“因循守旧”(“沿袭旧规,不思革新”, 据说语本《汉书•循吏传序》, “光因循守职, 无所改作")里.

说”因”先说”循”. 大家都知道”循环”二字, 里面的”循”, 基本是它的正”义”, 即”沿着”或”遵守”. 类似的成语有”循规蹈矩”. “因”和”循”放在一起, 成了”因循”, 就又有不少古代传下来的成语, 例如, “天道因循”, “因循坐误”, “怠惰因循”). 按我的理解, “因””循”两字的意思一样, 放在一起, 同义互文, 基本的意思就是”遵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或”沿着”(规定的路线或方针), 引伸为”僵化””死板”(“沿着”过去的思路), 因而可能产生一些其它的后果, 如”延缓””耽误”或”拖沓”(就有了“因循坐误”和”怠惰因循”). 可以说, “因”的一个古义就是”沿着””遵照”, 引为”依靠”, 进而”凭借”或”根据”.

大致说来, 在古诗里, “因”字都是平声(平水和词韵入十一真); “因”的几个意思, 按现代的理解, 分别是, “因为或由于”, “于是”, 以及“凭借”或”依靠”(也可以是它们的引伸字).

古人有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三), “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白居易, 寄微之三首其一), “符因青鸟送,囊用绛纱缝”(李贺, 恼公), 用的是”凭借”和它的引伸.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元稹, 遣悲怀三首之二),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刘禹锡,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用的是”原因”(或“因为”).

“因”作”于是”的例子, “因出怀中文,调孤词亦清”(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四); 不少也见于诗题, 例如”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一看就出自乐天之手.

我自己写”诗”时, 也试着用过”因”字. 虽然不如”处”多, 却都是趁着”随手”之便. 例如, “黑山随性华华发, 青冢因风鼓鼓筝”( 祖母过逝二十年记), “缘孽因潮起, 仄平随日增”(遇乡人言乡事有感无题入十蒸韵), “携雪因风上树看, 一壶清酒约来年”(”戏说一真之”携壶寻梅”嵌字诗二首其二), 以及最近的“掌上翻来十五秋, 几回因梦下河州”(用十一尤韵题CH河州寺照), 都是”凭借”或”借着”, 心里要的可能就是那”古韵”味Razz

和”因梦”类似的, 以前还有, “能凭一梦到银川”(咏西去银川二首其一), “应凭一梦到加州”(临屏再戏答风雨之复行者兼答八月星光). “凭一梦到”简直成了套式Wink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十月 19, 2007 6:50 pm    发表主题: "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之补充三-试论"重"? 引用并回复

"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之补充三-试论"重"的读音兼谈"重阳"

近日, 逢"重阳节", 见有诗友用"又重阳"入"仄仄平"位, 知道可能是把"重"读成"重要"的"重"了.

旧韵(这里指"平水"和"词林正韵")里, "重"入三韵, 二冬表"重复"; 二肿表"轻重"; 二宋表"再"的意思.

但在新韵里, 只有二声的"重"("重复", 合并了"二冬"和"二宋")和四声的"重"("轻重"或"重要").

先试举几例说明.

用"二冬"的"重"字, 例子很多("重阳"的例子, 下面单独举), 而且多有引伸, 甚至和"二宋"互易(类似的有"看").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杜甫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在韵脚上, 只能是二冬的"重", 引为"重叠".
万重青嶂蜀门口,一树红花山顶头。//白居易 山枇杷花二首其一, "万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若不九重中掌事,即须千里外抛身。//白居易 岁暮寄微之三首其三, "九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白居易 醉后却寄元九, "万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千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 夜筝, "万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白居易 眼病二首其一, "一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九重"的"重"是"二冬"的"重"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白居易 重题四首(其四就是"高家门馆未酬恩")其三, "重衾"的"重"是"二冬"的"重"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白居易 为薛台悼亡, "重泉"的"重"是"二冬"的"重"
平生少年兴,临老暂重来。//白居易 醉中戏赠郑使君时使君先归留妓乐重饮, 是"二冬"的"重", 引为"再".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白居易 题元十八溪居, 是"二冬"的"重"
长津欲度回船尾,残酒重倾簇马蹄。//白居易 北楼送客归上都, 是"二冬"的"重", 引为"再"
雪中重寄雪山偈,问答殷勤四句中。//白居易 重酬钱员外, 是"二冬"的"重", 引为"再"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白居易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是"二冬"的"重", 引为"再"
肯向泥中抛折剑,不收重铸作龙泉。//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 是"二冬"的"重"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 辛弃疾 沁园春-"叠嶂西驰", 二冬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 // 辛弃疾 临江仙, 二冬

用二宋的"重"字, 也有例子:

途远欲何向,天高难重陈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重陈", 二宋的"重", 再.
眼暗头旋耳重听,唯余心口尚醒醒 //白居易 欢喜二偈其二, "重听", 二宋的"重", 引为"重复"-和"耳鸣"一样是种耳病.
新酒客来方宴饮,旧堂主在重欢娱 //白居易 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昔予为尹日创造之, 二宋的"重", 引为"重新"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白居易 长恨歌, 二宋的"重", 再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白居易 琵琶行, 二宋的"重", 再
彼此相看头雪白,一杯可合重推辞 //白居易 酬寄牛相公同宿话旧劝酒见赠, 二宋的"重"
今秋归去定,何必重思量?//白居易 重咏, 二宋的"重", 再
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徘徊。//白居易 重寻杏园,  二宋的"重"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 辛弃疾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二宋

二冬和二宋的"重", 意思接近, 有时往往得根据上下文决定平仄, 或者不加区别(或如果半拗可以接受的话), 一如"看".

他时诸处重相见,莫忘今宵灯下情。//白居易 冬夜示敏巢时在东都宅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白居易 除夜寄弟妹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白居易 岁暮
转枕重安寝,回头一欠伸。//白居易 晓寝
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白居易 别种东坡花树两绝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 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 琵琶行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 辛弃疾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重进酒,换鸣瑟 // 辛弃疾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重"入二肿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的"长恨歌"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的"长恨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 琵琶行
惆怅银杯来处重,不曾盛酒劝闲人 //白居易 独酌忆微之时对所赠盏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居易 南湖早春
长觉身轻离泥滓,忽惊手重捧琼瑶。//白居易 江西裴常侍以优礼见待又蒙赠诗辄叙鄙诚用伸感谢

有意思的是乐天的下面这首, "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自注云"时主人欲卖林亭"):

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 "重招", 二冬的"重", 本意"重复", 引为"再"
鸡黍重回千里驾,林园暗换四年春。// "重回", 二宋的"重", 避免"韵"的"重复", 也是"再"的意思
水轩平写琉璃镜,草岸斜铺翡翠茵。
闻道经营费心力,忍教成后属他人。

以前也见过刘禹锡的诗里有类似的. 字面相同, 但选韵不同, 在同一首诗里.

还有些地方, 上去声, 怎么解释都"通"的, 例如: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春夜喜雨

一般解释为二肿的"重"(表示东西很"沉"-雨后花), 但说成二宋的"重", 引伸为"重叠"(花吸水后伸展), 也通.

类似的例子是白居易的"答春":

草烟低重水花明,从道风光似帝京。//白居易 答春

现在话题回到"重阳"上来.

其实, "重"在"重阳"里念"二声"或入"二冬"的"重"(即"重复"的"重"-上次步韵"和"三界神尼的"安重根", 我以为"重"是二声的, 但三界说"听"到念四声. 毕竟是人名而已, 先存疑).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在古代,六为阴,九为阳("易经", “以阳爻为九”),故"重九"也叫"重阳".所以, "重阳节"在"九九登高节日"之外, 也叫"重九节".

很明显, 作为专用词, 这里的"重"是"重复"的"重", 用"平".

例如,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白居易, "九日醉吟"),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白居易, "九日题涂"), "吴郡两回逢九月,越州四度见重阳"(白居易, "九日寄微之"),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白居易, "闰九月九日独饮"),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白居易, "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李清照著名的"醉花阴"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也把"重阳"用在平位.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词("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黃花分外香"), 也是一个例子.

另外, 在古代, 诗人们有时直接叫"九月九日"或干脆直接叫"九日"或"重九"的.

例如,

陶渊明的"菊花"(“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白居易的"九日"就更多了.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兄弟呼我起,今日重阳节").
"九日登巴台"("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九日寄行简"("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九日醉吟"("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九日题涂溪"("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忽忆郡南山顶上,昔时同醉是今辰", 还有首长诗"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见附)
"九日寄微之"("吴郡两回逢九月,越州四度见重阳").
"闰九月九日独饮"("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此外,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说,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是以今天的"十日"说昨天的"九日".

白居易的"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说, "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 "河亭晴望九月八日"说"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 都是以今天的"八日"说明天的"九日".


附一,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附二, 白居易"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

忽忆郡南山顶上,昔时同醉是今辰。
笙歌委曲声延耳,金翠动摇光照身。
风景不随宫相去,欢娱应逐使君新。
江山宾客皆如旧,唯是当筵换主人。

附三,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前年九日余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
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
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可怜假日好天色,公门吏静风景凉。
搒舟鞭马取宾客,扫楼拂席排壶觞。
胡琴铮鏦指拔剌,吴娃美丽眉眼长。
笙歌一曲思凝绝,金钿再拜光低昂。
日脚欲落备灯烛,风头渐高加酒浆。
觥盏滟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
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水道脉分棹鳞此,里闾棋布城册方。
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
自问有何才与政,高厅大馆居中央。
铜鱼今乃泽国节,刺史是古吴都王。
郊无戎马郡无事,门有棨戟腰有章。
盛时倘来合惭愧,壮岁忽去还感伤。
从事醒归应不可,使君醉到亦何妨。
请君停杯听我语,此语真实非虚狂。
五旬已过不为天,七十为期盖是常。
须知菊酒登高会,从此多无二十场。

附四, 但需要指出的是, "平水"和"词韵", 都在唐后. 有些"音"是变化的, 尽管和今天比, 变化不是那么多.

例如,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句: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韵脚上, 只能是二宋的"重". 但明显地"二肿"的意思最贴切. 一个可能是, 音韵后来发生了变化, 先算个特例吧(待考).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张振立[老夫子]
张振立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九品县令<BR>(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8-02-21
帖子: 38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二月 22, 2008 7:15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读了,长知识。提起来问候!
_________________
工作第一,需挣钱来养家糊口;
写作第二,能活命时醉心写作。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三月 03, 2008 2:57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张振立 写到:
读了,长知识。提起来问候!


呵呵, 谢谢. 也问张诗兄好.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三月 03, 2008 9:29 pm    发表主题: 再说字的多音多义-兼谈"黄鹤楼" 引用并回复

再说字的多音多义-兼谈"黄鹤楼"

前面谈过, 崔颢的"黄鹤楼", 一般认为是古风和近体的杂拌-前半首是古风体, 后半首是律体. 但也有人认为就是一首"七律".

认为它是"七律"的人, 有的人可能有理由但没讲(例如崔颢本人和严羽可能是这么认为的), 也有人认为可能用了方言, 当然还有人云亦云的(既然严羽认为"唐人律诗第一", 既然"唐三百"都选它入了"七律"一册, 等等).

我们知道, "七律"的格式, 在唐时已经确定(虽然到老杜手上得到空前的完善, 但之前就有不少"合律"之作), 由后人整理挖掘出来. 我们可以看看, 和"格式"不同的所谓"律诗", 可能有以下哪几种情况:

1. 语音的变化: 包括韵部的变化和方言的使用

2. "格式"的非强制性;

3. 传抄的"误植";

另外, 故意"出律", 例如老杜在晚年"玩腻了七律"之后的"拗体"诗, 特意标明, 不在此议.

传抄甚至"制版"引起的错误, 不是没有可能, 尤其是平仄相合的字-古人的平仄观比现代人强, 诗的平仄不合有可能被看出来. 著名的诗人或著名的诗词, 多经名人之手之口("过目"), 出现"平仄"问题的可能性小-尤其是"黄鹤楼"这样历来传诵的.

所以, 这里我们把讨论的焦点放在前两个. 其中, 第二点已经在前文(关于"七律"的历史, 不附)大致讨论过. 行者的观点是, 王崔时代, 不具"强制性".

现在一起看看第一点-"语音的变化".

首先看韵.

有没有可能是音韵的变化产生了平仄的不同呢?

按"格式", "昔人已乘黄鹤去"的"乘"应该是仄, "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应该是仄, 即使"黄鹤一去不复返"是六联仄(正常的, "去不"应该都是平), 也"算"它是首"七律".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 唐时用的"官韵"是"切韵"(延续到宋, 北宋后来才有了更细的"广韵"-但都是"切韵"系统, "同用"韵是一样的).

从"平水韵"(明清的"官韵")看, 和前辈韵比, 只是韵的合并问题-把"切韵"/"广韵"里的"同用"韵合并, 但仍然保留"独用"韵(见注一).

在平水韵里, "乘"有两韵, "十蒸"乘-驾乘(动词), 佛教用语(例如"一乘"或"小乘"); "二十五径"乘-车骑(名词, 诗例相对较少).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平-"十蒸"的"乘";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杜甫, 卜居), 平-"十蒸"的"乘";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白居易, 爱咏诗), 平-"十蒸"的"乘";
"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白居易, 赠草堂宗密上人), 平-"十蒸"的"乘";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白居易, 病中看经赠诸道侣), 平-"十蒸"的"乘";
"闲上篮舆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白居易, 晚起), 平-"十蒸"的"乘";
"瀛女偷乘凤去时,洞中潜歇弄琼枝"(白居易, 酬严给事闻玉蕊花下有游仙绝句), 平-"十蒸"的"乘";
"金勒最宜乘雪出,玉觞何必待花开"(白居易, 令狐相公拜尚书后有喜从镇归朝之作刘郎中先和因以继之), 平-"十蒸"的"乘";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白居易, 六年秋重题白莲), 平-"十蒸"的"乘";
"发时止许沙鸥送,到日方乘竹马迎"(白居易, 送唐州崔使君侍亲赴任), 平-"十蒸"的"乘";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白居易, 晚出寻人不遇), 两平-"十蒸"的"乘";
"但有心情何用脚,陆乘肩舆水乘舟"(白居易, 病中五绝句其五), 两平-"十蒸"的"乘";
"吏人引从多乘舆,宾客逢迎少下堂"(白居易, 南龙兴寺残雪), 平-"十蒸"的"乘"/从-仄, 表仆从;
"无妨按辔行乘月,何必逃杯走似云"(白居易, 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员外亦爱先逃归), 平-"十蒸"的"乘";
"开颜且酌樽中酒,代步多乘池上舟"(白居易, 足疾), 平-"十蒸"的"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 游山西村), 平-"十蒸"的"乘";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杜甫, 李监宅二首其一), 平-"十蒸"的"乘";
"病乘篮舆出,老着茜衫行"(白居易, 城东闲行因题尉迟司业水阁), 平-"十蒸"的"乘";
"磨铅教切玉,驱鹤遣乘轩"(白居易, 岁暮言怀), 平-"十蒸"的"乘";
"遍看今日乘轩客,多是昔年呈卷人"(刘禹锡, 酬国子崔博士立之见寄), 平-"十蒸"的"乘";
"初佩银鱼随仗入,宜乘白马退朝归"(刘禹锡, 酬严给事贺加五品兼简同制水部李郎中), 平-"十蒸"的"乘";
"且上新楼看风月,会乘云雨一时回"(刘禹锡, 和浙西尚书闻常州杨给事制新楼因寄之作), 平-"十蒸"的"乘";
"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刘禹锡,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仄-"二十五径"的"乘";
"丧乘独归殊不易,脱骖相赠岂为难"(白居易, 出使在途所骑马死改乘肩舆将归长安偶咏旅怀寄太原李相公), 仄-"二十五径"的"乘";

同样, "空"也有两韵, "一东"空-天空,没有,徒然; "一送"空-空缺(诗例相对较少).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白居易,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平;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白居易, 感秋寄远), 平;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王维, 汉江临眺), 平;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平;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平;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平;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蜀相), 平;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平;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平;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韩翃, 同题仙游观), 平;
"争忍开时不同醉,明朝后日即空枝"(白居易, 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 平;
"烦君想我看心坐,报道心空无可看"(白居易, 酬钱员外雪中见寄), 平;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白居易, 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平;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平;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 无题二首之一), 平;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 金陵图), 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书愤), 平;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杨万里, 霰), 平;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白居易, 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 仄;  

显然, 从韵部上看, "昔人已乘黄鹤去"的"乘"确实是"平"声的"乘", "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确实是"平"声的"空".

那么, 是否有用方言的可能呢?

林涛耿振声的"声韵学"里说, "唐代近体诗用韵一般都遵守政府规定的'切韵'同用独用的规矩, 古体诗可以不受功令的约束, 押韵比较宽, 较能够反映自然语言的真相"(第十章, "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纵览"-唐五代时期的语音变化).

崔颢留下的诗比较少, 另一首七律(见前文)是"规规矩矩"的"格式"-无法推断是否他在"黄鹤楼"上"诗兴大发", 用家乡话(他是汴州人, 但不知道那时的河南话是什么样的)写了前四句, 发现过了头, 又回到了"官韵"上来.

不管是否符合"格式", 这首"黄鹤楼"是千古佳作, 是不争的事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完)

注一: 林涛耿振声的"声韵学"一书里, 列出了"广韵"和"平水韵"的对比(第四章, "中古音韵"). 平水多出的合并是十四盐+添严,十五咸+衔凡, 二十四迥+拯, 十一队+代废, 十三问+焮, 二十四映+敬, 二十五经+证嶝, 五物+迄, 十六叶+贴业, 十七洽+狎乏. 其它的"同用", 完全一样.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三月 12, 2008 6:06 pm    发表主题: 一字多义-也谈简体字和正体字 引用并回复

前面的话: 海泽龙在新浪博文里提到"简"和"繁"字体, 老沙说倾向"简化字", 我从古诗的角度有一议, 举例如下.

一字多义-也谈简体字和正体字

有段时间, 行者写过几篇"试论多音多义"(参见行者以前的"博文"), 还有半卷的"读白手记".

在"读白手记"里, 有一篇谈"和诗步韵"的问题("十四, “和”诗和”步”韵"), 里面说道:

...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 乐天在“和思黯居守独饮偶醉见示六韵时梦得和篇先成颇为丽绝因添两韵继而美之”里, 增两韵来”美”梦得, 续了传说中”探驪得珠”的佳话:

宫漏滴渐阑,城乌啼复歇
此时若不醉,争奈千门月
主人中夜起,妓烛前罗列
歌袂默收声,舞鬟低赴节
弦吟玉柱品,酒透金杯热
朱颜忽已酡,清奏犹未阕
妍词黯先唱,逸韵刘继发
铿然双雅音,金石相磨戛

这里应该就是梦得的”丽绝”之作”酬牛相公独饮偶醉寓言见示”,

宫漏夜丁丁,千门闭霜月
华堂列红烛,丝管静中发
歌眉低有思,舞体轻无骨
主人启酡颜,酣畅浃肌发
犹思城外客,阡陌不可越
春意日夕深,此欢无断绝

当时还提到:

至于为什么有两个”发”, “丝管静中发”的”发”是”发出”的”发”,”酣畅浃肌发”的”发”是”毛发”的”发”, 一入一去, 所以不同.

唐时的韵有较大的不同(从乐天的诗中也看出唐韵和后来的平水韵的差异, 按平水, 月发骨越歇属六月, 戛属八黠, 绝阕热节列属九屑).

事实上, 上面的两个"发"都写成了"简体"-简化字也. 如果是"正体"(即"繁体"), 毛发的”发”是髮, 发声的”发”是”發”. 根本不需要再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宫漏夜丁丁,千门闭霜月
华堂列红烛,丝管静中發
歌眉低有思,舞体轻无骨
主人启酡颜,酣畅浃肌髮
犹思城外客,阡陌不可越
春意日夕深,此欢无断绝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登志[北窗]
登志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2-29
帖子: 2023
来自: 重庆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四月 30, 2008 9:50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学习,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弹铗身空老,抚琴心不羁。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六月 13, 2008 2:24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登志 写到:
学习,问好。


呵呵, 谢谢光临, 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南柯舟[南柯舟]
南柯舟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7-02-14
帖子: 615
来自: SHANXI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九月 12, 2008 11:29 pm    发表主题: Re: 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一至三) + 三点补充 引用并回复

.行者. 写到:
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

汉语里不少多音多义字, 古汉语也不例外. 诗会里连诗, 有时就会遇到字型一样, 字音或字义不同是否能连的问题. 单从游戏的角度, 连不连都可以. 不连是从严; 连则从宽(还见过诗会把字拆开连的). 但从作诗作词的角度, 有时从读诗词的角度, 了解一下字的多音多义, 还是有些帮助的. 有的时候, 作诗作词者还能故意用”念白字”(正韵白字)来起到”谐谑”的效果.

现以”更”为例, 聊聊这个问题.

旧韵(这里指平水韵和词林正韵), “更”入两韵, 八庚和二十四敬, 分别是”更改/更天”和”更加”的意思. 在新韵(这里指中华新韵)里, 是十一庚的阴平(一声)和去声(四声). “更”字用在诗词里, 尤其是诗里, 以仄声的居多(这里不举例, 例子太多), 起强调的作用, 但也有用平声的(意思不同).

“更”用作夜里表时辰时, 一般是几更天(旧读”京”, 初中时还听一老先生如此念)的意思. 例如老杜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李义山的”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词里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苏东坡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林断山明),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临江仙 夜归临皋); 秦观的”无绪, 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如梦令 池上春归). 虽然多用”三更”或”五更”, 但也有用”二更”的, 例如苏东坡的”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醉落魄 离京口作); 或干脆不用数字, 例如风雨和一真喜爱的刘方平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就说”更深”(“北斗阑干南斗斜”, 正是”更深”的迹象——有时间再分析天象).

“更”用作”更换”, 并不多见, 但也有例子, 如王维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有意思的是, 辛稼轩有句”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鹧鸪天 着意寻春), 值得提及. 从词谱上看, 这一句是”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一句的第一和第三字可平可仄, 但愚以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可能更好), 所以”更”在这个位置应是”仄”(其它几个大家——包括辛自己的例子都是如此). 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看(尽管可以不对), 我宁愿相信“更”是动词, 有”更换”的意思. 这样一来, 要么仄音的”更”有”更换”的意思, 要么稼轩在此和大家玩个”白字”游戏. 我倾向于后者. 我本人也玩过类似的, “十字坡头叹长短, 野猪林里话参差”(水浒三首其二 六麻韵写鲁智深), 真的一笑Razz


(待续)



古汉语的书面语言和今天不同。不能拿近代(不是今天)的发音品论古代汉语。唐代的平仄与清代的平仄是否相同?这个学问很深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可能是一种唯一生活在世间的生命与精神密切交流的暗夜中的幽灵,它是存在活生生的生命的文学体裁,它的眼睛能看到你我的灵魂,并游走在你我精神、魂魄、肉体的四周。 真正的真善美是敢于裸露的,放眼苍穹看去星空,那才是真爱、真善、真美。——南柯舟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AIM Address Yahoo Messenger MSN Messenger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九月 13, 2008 2:56 am    发表主题: Re: 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一至三) + 三点补充 引用并回复

南柯舟 写到:

古汉语的书面语言和今天不同。不能拿近代(不是今天)的发音品论古代汉语。唐代的平仄与清代的平仄是否相同?这个学问很深


呵呵, 这个问题问得好. 根据林涛耿振声的"声韵学"的研究, 平水(离唐韵并不远-满清只是用它作官韵而已, 并非满清的音韵)只是韵部的合并问题(其不同, 在上面"一字多义-也谈简体字和正体字",边"再说字的多音多义-兼谈"黄鹤楼" "以及""试论诗词中的多音多义"之补充三"里已经带过一笔). 这里讨论的都是根据平水来推测. 唐诗里是有不符合的-多在长律里. 事实上, 唐时不少大家的长律早有合并的问题... 有兴趣的, 可以自己找部专业的书来看看, 呵呵, 几百页总是有的.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九月 23, 2008 4:38 pm    发表主题: "开台来才杯梅回"-小议"旧韵"和"新声& 引用并回复

"开台来才杯梅回"-小议"旧韵"和"新声"(原文发在行者博客)

行者以前有多篇小文谈论声韵问题.

前日, 又见六然堂主共老刊钧淇诸位诗兄宴后诗, 行者题有"轱轳三绝", 讲明用的是旧韵.

现在, 大家以唐诗为正. 唐时用的"官韵"是"切韵", 宋也沿用, 后来修为"广韵", 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1].

即使是唐后的"平水"[2]-源于金代, 被认为是"切韵"的延续, 在明代正式定为"官韵"[1]. 和今天比, 语音也有了不少变化.

我们现在知道, "切韵"有193韵, "广韵"有206韵, "平水韵"只有106韵-这是合并"切韵"的结果.

专家考证, 唐初时诗人们就很难用那么细的韵, 已经"允许一部分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广韵"延续了"同用"的概念-在《礼部韵略》里, "同用"的范围更大. 206韵其实可以缩成108韵.

"平水"正是在《礼部韵略》的基础上, 略微调整, 合成了106韵.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1]里哪些韵是合并的.

现代的作者, 一般以今音为主-例如"汉语拼音".

如果用不同的音韵系统-旧诗界以"平水"为最, 最好给读者一个暗示, 也使交流更容易一些.

毕竟不同的音韵系统, 有时读起来差别很大的.

例如, 行者用的"开台来才杯梅回", 在"平水"里是"十灰"韵; 但在"词林正韵"[3]里, "十灰"被分成了不同的音部, "开台来才"在第五部, "杯梅回"在第三部, 严格地讲, [作词时]它们之间并不能通押.

在前几年发布的"中华新韵"[4]里, 它们分布在"四开"和"五微"里, 严格讲, 也不能通押.

即使我们用汉语拼音, 也知道"开台来才"的韵母是ai, "杯梅回"的韵母是ei.

如果, 我们说中华新韵和汉语拼音是"新韵", 那么"开台来才"和"杯梅回"[在新韵里]是无法通押的-硬是放在一起, 就是出韵.

"词林正韵"是填词用的"旧韵", "平水"则是目前用"旧韵"做诗的人所用的标准-一如明清时的"官韵".

行者的"轱轳三绝"就是仿古用的"平水"-读的时候要用平水韵读(用新韵会别扭一些).例如, "开"和"梅回"放一起时, 念阴平(一声)的kei.

有人会问, 既然"平水"就已经和现在的音相差了不少, 为什么还用"平水"写诗?

别人的情况不知道. 但就行者而言, 一是仿古, 宛如制印敲边; 再就是充分利用语音的变化(例如入声, 平仄两用, 等等)-见行者以前的有关博文.

其实, 行者并不局限于只用旧韵. 根据情况, 或用旧或用新, 有时用拼音, 有时甚至用"词韵"入诗. 但行者决不混用, 而且基本在诗题里标明.

NOTE

1. 林焘耿振生 声韵学 台湾三民书局97年版
2. 《诗韵合壁》之网络版, 版本待定
3. 张珍怀辑"词韵简编", 见《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 2004年第5期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前往页面 上一个  1, 2, 3  下一个
2页/共3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