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
发表于: 星期一 三月 24, 2008 11:14 am 发表主题: |
|
|
ZT 网边乱谈诗词: 新酒和旧瓶
(由一篇未完的旧作整理而成)
一, "庸俗"的比喻: 酒和瓶
现代的人”玩”古诗词, 绝大多数还不到谈论”点铁成金”或”夺胎换骨”的份上. 但在前人”万方开拓”, ”无以为继”的时候, 近人是不是就不能”写”旧体的诗词了呢? 现代的人用旧体诗的形式去写, 犹如用旧瓶装新酒. 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酒瓶子, 可以把那瓶子仔细”雕琢”一下, 但要装进你自己的酒. 至于这酒是啤的还是白的, 是葡萄的还是土豆的, 是现代工艺还是祖传秘方, 看你自己. “前人”没喝过啤酒, 就酿啤酒好了; “古人”的度数低, 就来点儿蒸馏的; 现在又喜欢低度的了, 看你的手段(别简单地搀水了事). 唐朝没有土豆, 就多用些土豆. 唐人有葡萄, 但不是法国的, 就来些进口的. 酒酿得好, 有独特的风味, 还在瓶子里, 标签可能不同. 有朋友喜欢一起品, 欢迎; 没有, 就独酌. 我拿着花瓶和人干, 不是正式的场合没问题, 朋友的圈子还会认为我”潇洒”, 有”魏晋遗风”.
二, 酿酒的材料: 一家独有?
前些时候, 在一网站, 看到不少人推崇一位现代的”大诗人”. 这里不涉及评论问题, 借一句诗来说明”材料”的运用. 那首诗中有句“敲寒玉”, 引来叫好声不断. 确实, 那句用来写”竹”, 真的不错, 属于那种不同的场合”点化”成功的. 但那些"评论者"不知"敲寒玉"早已有之, 还以为是当代"大诗人"的独创呢, 就过份了.
例如, 唐朝就有不少用” 敲寒玉”的, 试举几例.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刘梦得)
“影缕碎金初透日,声敲寒玉乍摇风” (刘兼)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张果)
有人走另个极端, 质疑说, 古人用过的东西, 今人就是不能碰.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
南宋的叶绍翁写有一首广为人颂的”游园不值”, 里面有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关于这”一枝红杏”, 同朝但在前的陆游就曾有句, “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马上作). 至于”出墙”和”出墙头”本身, 晚唐的温庭筠就写有“出墙何处隔朱门”句(杏花), 吴融干脆有句”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途中见杏花). 所有这些, 不仅字句相同, 而且意象相似, 都不如后来叶绍翁的新警和广为传诵, 毕竟”意境”有了变化, 上下两句显得具体而醒豁.
三, “昨日的歌”: "对酒当歌", 能为我用?
退一步说, 即使今人有了现代意识, 有了更新的审美视点, 开始对今人写古诗词采取更苛求的态度, 但不要忘了古诗词在社会上的作用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 已经从开科取仕, 炫博矜能, 投书问道, 从士大夫每日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过渡到了即席取乐, 临酒怀人, 最多是个记录自己”孤独”的点缀而已, 谁还真的指望靠写”古诗词”来吃饭来当官. 顶多是当官的吃饱了写写诗词而已. 有人愿意歌颂大好河山, 能有”现代”的新意更好, 说不定能发现新的”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古代的瓶, 装现代的酒, 就是”与时俱进”了.
但是, 能想象得出, 现代人用”熟烂的套子”一日百首, 滔滔不绝地作诗吗? 当“等你写完一首,他可以马上回赠你十首,百首”(语出闲地那位"大诗人"的Fan)的时候, 那些诗长得又是什么样呢? 更有甚者, 竟然”谁要能摆个擂台赛诗,他就挡不住的,非来不可了”(语出同前), 这才叫误入歧途了哪, 那里象个”懂诗”的人说的话. 事实上, 那诗读了来, 唯有调子熟耳, 和”卖油翁”的差别, 只是卖的不是油而已.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