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读白手记之二十二, 读白诗, 识杨氏
前往页面 上一个  1, 2, 3  下一个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一月 10, 2007 4:15 pm    发表主题: 十四, “和”诗和”步”韵 引用并回复

十四, “和”诗和”步”韵

自古以来, 诗人间唱和极多. 有的诗人, 更通过此途, 一时并举, 传为佳话. 晚年的乐天和梦得, 传为”刘白”, 便是一例.

翻遍乐天的诗集, 唱和之作不在少数, 但都标以”和”, 而没有说”步”韵者. 而且, 这”和”, 也是指以诗相酬答, 不一定非得依原来的韵. 例如:

在读白手记之三”居人思客客思家”里引的”望驿台”一诗, 就是乐天追和元稹的”东川路诗”中的一首(“可怜三月三旬足”).

乐天有一首”和梦得”, 诗前的注里说, “梦得来诗云:谩读图书四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作者按, 见刘禹锡”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一诗), 但全诗“纶阁沉沉无宠命,苏台籍籍有能声. 岂唯不得清文力,但恐空传冗吏名. 郎署回翔何水部,江湖留滞谢宣城. 所嗟非独君如此,自古才难共命争.”并不用梦得的原韵.

反观梦得集中, “和乐天闲园独赏八韵前以蜂鹤拙句寄呈”(“永日无人事,芳园任兴行”), 用的韵也和乐天”闲园独赏”(即“闲园独赏, 因梦得所寄蜂鹤之咏, 因成此篇以和之”)不同(“午后郊园静,晴来景物新”).

在”和裴令公南庄一绝”中, 乐天用”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 来和”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谢家”, 也是一例. 另个例子是, 乐天”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

众皆赏春色,君独怜春意. 春意竟如何,老夫知此味.烛余减夜漏,衾暖添朝睡. 恬和台上风,虚润池边地.开迟花养艳,语懒莺含思. 似讶隔年斋,如劝迎春醉.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梦得的”洛中早春赠乐天”则云,

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 春来自何处,无迹日以深. 韶嫩冰后木,轻盈烟际林. 藤生欲有托,柳弱不自任. 花意已含蓄,鸟言尚沉吟. 期君当此时,与我恣追寻. 翻愁烂熳后,春暮却伤心.

所以, 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籤》(卷三)里说, “盛唐人和诗不和韵, 晚唐人至有次韵者”. 久有流传的《唐诗三百首》里, 岑(参)王(维)”和”中书舍人贾至的诗(包括同时老杜作的那首), 也都不用原来的韵. 这在中唐, 情况类似.

如果是用原来的韵, 一般也在诗题中提”依本韵”(见”戏和微之答窦七行军之作”)或”次用本韵”(见“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或”因以本韵”(见”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 “和”作之诗, 也不一定非要有和原诗一样长的韵数. 例如, “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以和之”, 就以三十韵来”和”十八韵. 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 乐天“和思黯居守独饮偶醉见示六韵时梦得和篇先成颇为丽绝因添两韵继而美之”里, 增两韵来”美”梦得, 续了传说中”探驪得珠”的佳话:

宫漏滴渐阑,城乌啼复歇. 此时若不醉,争奈千门月. 主人中夜起,妓烛前罗列. 歌袂默收声,舞鬟低赴节. 弦吟玉柱品,酒透金杯热. 朱颜忽已酡,清奏犹未阕. 妍词黯先唱,逸韵刘继发. 铿然双雅音,金石相磨戛.

这里应该就是梦得的”丽绝”之作”酬牛相公独饮偶醉寓言见示”,

宫漏夜丁丁,千门闭霜月. 华堂列红烛,丝管静中发. 歌眉低有思,舞体轻无骨. 主人启酡颜,酣畅浃肌发. 犹思城外客,阡陌不可越. 春意日夕深,此欢无断绝.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一月 16, 2007 4:28 pm    发表主题: 十五,读白诗, 说典故 引用并回复

十五,读白诗, 说典故

乐天诗平易, 并不以镶嵌”典故”为长. 籍着读白诗的缘故, 就”典故”问题, 谈谈一些个人的粗浅想法.

义山之前, 唐人用典, 多直抒胸癔, 并不”晦涩”. 诗至两宋, 尤其是山谷和江西一派, 传达了不同的信息. 及至晚清, 诗多为“文人”所用. 今观网上诸位同好, 游走两极, 或有典入而不当, 或干脆不用(有时更好一些). 用典者, 或选”华丽”词章”镶嵌”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典故(走”西昆”一路), 或直接于句中引用古人古事而”痕迹”过于明显. 愚以为, 都非正途, 正是”摘句寻章费琢磨, 典来能比古时多. 满头珠粉商女气, 莫若野村人唱歌” (有感于诗坛倾向入五歌韵).

最好的”用典”是”含而不露”, 白诗里的一个例子是, “梦行简”, 化用”典故”近于无形 (见读白手记之七,不同的梦). 类似的例子在”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其日独游香山寺”的颔联,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见读白手记之六,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很自然地融入了诗句中. 相比之下, 同一首诗里的颈联,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顾索素琴”和”忆牵黄犬”, 虽然得当, 却已有”镶嵌”的痕迹, 至于尾联的”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就更显得”直白”了.

有”典”, 往往连带有”比兴”, 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有时一如”制印时敲块边儿”也增加诗的”古韵”. 但”典”有”双刃”, 刻意”用典”, 有时会伤了诗词本身,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无”典”也能出好诗, 这在乐天的诗中有不少例子, 感情真挚, 非常耐人寻味. 例如前面提到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见读白手记之二,相通的梦), “詶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之望驿台”(见读白手记之三,“居人思客客思家”), “杭州春望” (见读白手记之四,苏小小和”李娟娟”), 以及下面这首倍受东坡推崇的”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还有许多例子, 恕不一一列举. 草写几句, 与诸位诗词同好共勉之.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行者. on 星期四 一月 18, 2007 2:37 pm, 总计第 1 次编辑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一月 18, 2007 2:35 pm    发表主题: 十六,白诗中的鹓: 鹓鹭, 鹓鸾到鹓行 引用并回复

十六,白诗中的鹓: 鹓鹭, 鹓鸾到鹓行

“鹓”, 音平, 读如鸳, 却和鸳鸯完全不是一类的. 虽也是”鸟”, 却是”凤凰”. 这个字, 今日用得少了, 古时却用得多. 乐天的诗里, 几次把”鹓”和”鹭”并提, 并与”熊罴”作对. 例如:

我随鹓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又一个”谬上”, 见一真白线”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盛幕招贤士,连营训锐师。
光华下鹓鹭,气色动熊罴。
-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宣州荐送,及第后重投此诗

从诗的上下意思上看, 这”鹓鹭”, 应该是绣在朝服上的图案(不同的官阶不仅有不同的颜色, 例如”青衫”为最低—从九品, 而且有不同的服饰, 印象里文官是鸟—例如鹓鹭, 武官为兽—例如熊罴),指代的意思非常明显. 类似的例子是, “鹓”成”行”而为官列, ”鹓鹭”与”芝兰”同提, ”鹓鸾”和”獬豸”并举.

官班分内外,游处遂参差。
每列鹓鸾序,偏瞻獬豸姿。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其间最幸者,朝客多分秩。
行接鹓鹭群,坐成芝兰室。
-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时为河南尹

鹓行候晷刻,龙尾登霄汉。
-和望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之一)

凤诏容徐起,鹓行许重陪。
衰颜虽拂拭,蹇步尚低徊。
-酬卢秘书二十韵 时初奉诏除赞善大夫

如果自古”麋鹿”和隐士(白云)挂钩, “鹓鸾”则是同官宦(青云)搭界.

谪辞魏阙鹓鸾隔,老入庐山麋鹿随。
薄雾萧条投寺宿,凌晨清净与僧期。
-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

久别鹓鸾侣,深随鸟兽群。
教他远亲故,何处觅知闻?
昔日青云意,今移向白云。
-黄石岩下作

龙象投新社,鹓鸾失故行。
沉吟辞北阙,诱引向西方。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

相信”鹓鸾”在”官场同行”之外, 也可以引为”袍泽”, 友人, 甚至”手足”.

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鹓鸾侣,冲天便不还。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

一吟江月别,七见日星周。
珠玉传新什,鹓鸾念故俦。
-想东游五十韵并序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
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
-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一)

离筵莫怆且同欢,共贺新恩拜旧官。
屈就商山伴麋鹿,好归芸阁狎鹓鸾。
-韦七自太子宾客再除秘书监以长句贺而饯之韦往年尝与予同为秘监。

“鹓鹭”的意味, 在有的诗里是非常明显的, 有本意, 却重在引伸.

夔龙来要地,鹓鹭下辽天。
-戏和微之答窦七行军之作 依本韵

文昌列宿征还日,洛浦行云放散时。
鹓鹭上天花逐水,无因再会白家池。
-池上送考功崔郎中兼别房窦二妓

但在下面的诗里, “鹓鸾”就比较”晦涩”, 可以”实”, 可以”虚”, 要靠每人自己的解读了:

阿阁鹓鸾田舍乌,妍媸贵贱两悬殊。
如何闭向深笼里,一种摧颓触四隅?
 [有所感也。]
-禽虫十二章并序(其五)

至于下面的”鹓雏”, 有如”虎子”, 就纯属客套了:

莫虑鹓雏无浴处,即应重入凤凰池。
-予与微之老而无子发于言叹著在诗篇今年冬各有一子戏作二什一以相贺一以自嘲

顺便一提的是, 读了乐天”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一诗之后, 梦得写了一诗答二绝, 其中有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即“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一诗, 见”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广为后人称道.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一月 18, 2007 2:35 pm    发表主题: 十七,鹓鸾侣之元白 引用并回复

十七,鹓鸾侣之元白

有人说, 谈乐天和其他诗人的交往, 不谈”元白”, 不可思议.

乐天晚年写有不少”悼亡”诗, 对朋友们的先他而去深表痛心. 前面提到的”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 就一诗二绝写了三位亡友.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
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
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
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后来, 在”感旧”一诗里再次直接提到晦叔微之杓直, 只是这时把刘梦得也算了进去:

晦叔坟荒草已陈,梦得墓湿土犹新。
微之捐馆将一纪,杓直归丘二十春。

诗的前面有序, “故李侍郎杓直,长庆元年春薨。元相公微之,大和六年秋薨。崔侍郎晦叔,大和七年夏薨。刘尚书梦得,会昌二年秋薨。四君子,予之执友也,二十年间,凋零共尽,唯予衰病,至今独存,因咏悲怀,题为感旧。”

这里的微之, 就是元稹, 乐天终生的友人之一, 世称”元白”. 自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 两人同科(“拔粹科”)及第, “元白”定交之后, 至大和六年(公元831年)元稹卒于武昌任所, 历时约三十载. 即使在元稹去世之后, 乐天仍然不时地想起老朋友. 例如, 当读到卢贞(香山九老之一)的旧诗时, 因看到卢与元的唱和(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而”触景生情”, 想起了十年前去世的元九:

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就在乐天晚年的老友刘禹锡(梦得)去世后, 乐天也不忘说”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 在”禽虫十二章”中, 乐天有序, “顷如此作,多与故人微之梦得共之。微之梦得尝云:此乃九奏中新声,八珍中异味也。有旨哉!今则独吟,想二君在目,能无恨乎!”, 其情其思溢于言表.

记得乐天曾在”刘白”唱和集的序言里说, “今垂老复遇梦得, 非重不幸耶?”. 此话之前提到元微之, “予倾与元微之唱和颇多, 或在人口. 尝戏微之云, ‘仆与足下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 幸也! 亦不幸也! 吟咏情性, 播扬名声, 其适遗形, 其乐忘老, 幸也! 然江南士女语才子者, 多云元白, 以子之故, 使仆不得独步于吴越间, 此亦不幸也!”. 从话语推断, “戏微之云”之时, 当是长庆之初, 两人都在江浙任职其间(乐天在长庆二年任杭州刺史, 微之则是长庆三年迁浙东观察史, 即公元823年前后, 距元白定交正好够二十年).

元白相差七岁, 乐天年长. 三十年间, 两人经历了各自的起起伏伏, 其间的交往, 不少反映在诗的唱和中. 两人早年的意气相投和资历相似, 确定了他们终生的友谊.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从校书郎到州司马

前面提到, 元白定交, 约在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 这在乐天于元和五年写给元稹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说得很清楚,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乐天的自注云, “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 那时,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情同手足. 难怪后来, 乐天写有”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对那段时光多有回忆(三月三日忆微之).

至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乐天罢校书郎, 和元稹居华阳观, “闭户累月”, 切磋学问, “揣摩时事”, 感情日深. 那年白元两人又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同科及第. 此后, 两人或同朝或分驻, 都在事业的上升期.

元稹奉命”赴东川按狱”, 是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 乐天和友人游曲江慈恩寺, 写了著名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来怀念元稹(见读白手记之二, 相通的梦), 后来又追和不少元稹在东川路上的诗作(见读白手记之三, ”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元稹因言得罪, 又因”华阴敷水驿”事, 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乐天在” 和答诗十首”的诗前序里, 对此有简要的描述, “五年春,微之从东台来,不数日,又左转为江陵士曹掾。诏下日,会予下内直归,而微之已即路,邂逅相遇于街衢中,自永寿寺南,抵新昌里北,得马上语别;语不过相勉保方寸,外形骸而已,因不暇及他。” 乐天另有一诗, 即”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 元九初谪江陵。”, 写得情真意切, 读来颇为感人, 值得全文抄来共赏. 其诗云:

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归来数行泪,悲事不悲君。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云作此书夜,夜宿商州东。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乐天对元稹的思念, 也体现在其它的诗中. 见到长安下雨雪, 推己及友, “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 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无”(雨雪放朝因怀微之); 听说友人患病, 就” 已题梯帖红消散,又封一合碧云英. 凭人寄向江陵去,道路迢迢一月程. 未必能治江上瘴,且图遥慰病中情. 到时想得君拈得,枕上开看眼暂明”(闻微之江陵卧病以大通中散碧腴垂云膏寄之因题四韵). 元也有多首诗寄白. 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的序里, 乐天曾说, “微之既到江陵,又以《梦游春》诗七十韵寄予”, 而且每得元九诗, 不仅自读, 而且和他人共赏, “好句无人堪共咏,冲泥蹋水就君来”(雨中携元九诗访元八侍御).

乐天对友人如此, 微之对白居易也很够情义.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 是乐天贬江州前颇为困顿的几年的开始. 是年四月, 白母卒, 按古例, 乐天须”丁忧”三年, 居渭村, 又逢爱女夭折. 那时的”丁忧”, 可能是”停职无薪”, 所以”居渭村三年余, 颇贫病”. 元稹当时远谪江陵, 却”时分俸济其困乏”. 对此, 乐天后来有诗曰, “元君在荆楚,去日唯云远。彼独是何人,心如石不转?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上言少愁苦,下道加餐饭。怜君为谪吏,穷薄家贫褊。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寄元九).

这”二十万”是个什么数目, 从元白的其它一些诗里(“如今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遣悲怀”其一;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乐天时为校书郎;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白居易”初除户曹 喜而言志 元和五年作”; “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赠”; “秋官月俸八九万,岂徒遣尔身温足”, 白居易”和自劝二首其一”; “优稳四皓官,清崇三品列. 伊予再尘忝,内愧非才哲. 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 白居易”再授宾客分司”; 以及大和六年, 元家为酬谢乐天写元稹墓志而给的”润笔六七十万”, 被乐天”悉布施修香山寺”)可以看个端倪, 何况这份情谊, 岂是钱来衡量的. 所以, 乐天说, “此外复谁爱,唯有元微之”(自吟拙什因有所怀, 元和七年作).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是个”多事之秋”(见拙文”刘禹锡和’梦得诗’”或”慷慨一生和白柳”一文), 微之和乐天先后左迁通州司马和江州司马. 元到通州后, 乐天曾”寄生衣与微之”, 并”因题封上”曰: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 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无以复加. 及至乐天也被赶出了京城, 一路上以元稹的旧作作为消遣,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舟中读元九诗). 甚至到了驿站, 也”循墙绕柱觅君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见”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 元稹在通州, 乐天则仍在江州作司马, 正如乐天自己在”题诗屏风绝句”的序里说的, “十二年冬,微之犹滞通州,予亦未离湓上”. 两位友人, “相去万里,不见三年,郁郁相念,多以吟咏自解”, 以至于乐天”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梦微之). 这屏风诗, 是乐天”由是掇律句中短小丽绝者,凡一百首,题录合为一屏风”而专门题写元诗的, 也算是对元稹题自己诗于”阆州西寺”的一种报答(“各以绝句,相报答之”, 见”答微之”自注),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答微之). 可见两人惺惺相惜的友谊. 而且, 乐天还戏说”则安知此屏,不为好事者所传,异日作九江一故事尔?”, “障成定被人争写,从此南中纸价高”(题诗屏风绝句). 是否“南中纸价高”不知道, 但却应了我这读白手记之十七.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三月, 两人”相遇于峡口”(乐天自江州西行赴忠州刺史任, 而元稹则自通州赴虢州长史任), 乐天有诗记之曰,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澧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寄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

(待续)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一月 24, 2007 2:07 pm    发表主题: 读白手记 引用并回复

DEL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行者. on 星期三 一月 24, 2007 2:09 pm, 总计第 1 次编辑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一月 24, 2007 2:08 pm    发表主题: 读白手记之十八, 乐天官职和品位 引用并回复

十八, 乐天官职和品位

前面说过, “元和十年”是白乐天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的白居易, 写出了”长恨歌”, “新乐府”五十首, “秦中吟”十首. 单凭这些伟大的作品, 就足以奠定白乐天在中国历代诗坛的不朽地位(见读白手记之八,“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近日读白诗, 随手乱写, 发现乐天的这些代表作都在官小的时候创作的. 这里就依乐天的诗集, 以及若干年表, 来看看乐天到底作过什么官.

据白氏年谱, 乐天官做到”太子少傅”, 封冯翊县侯, 以刑部尚书致仕, 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

东宫”三少”和”三师”一样, 都是封给朝内重臣的虚衔. 其制甚早, 汉时已是虚职(乐天自己在诗的注里提及, “张良、疏受并为太子少傅”, 见”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明朝时, 太子少傅, 官二品, “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见《明史.职官志一》). 清承明制, “三少”也是正二品.

唐官也分九品. 乐天在”王夫子”里说, “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 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此诗当作于早年不达之时, 故作此语.

唐时的一品是个什么样的官, 这在乐天的诗里也有交代. “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并序), 写的是司徒裴度(乐天的自注云, “中书令上应中台,司徒官一品”). 裴度比乐天年长, 又是白的知音, 作过宰相, 也很有建树, 所以乐天对他很恭敬(“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一心勤王三月成政形容盛德实在歌诗况辱知音敢不先唱辄奉五言四十韵寄献以抒下情”), 也很推崇(“休明值尧舜,勋业过萧曹. 始擅文三捷,终兼武六韬”).

至于乐天自己的为官经历, 诗里也有不少的记述.

乐天因早年逢”战乱”而随家避居江南, 近三十始登第(相比之下, 元刘柳, 则出身很早). “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他”(寄同病者), 讲他四十岁左右, 还是个七品官(大约在”京兆府户曹参军”任上, 仍充翰林学士, 时”停薪留职”丁忧渭村). 后来, 乐天丧服期满回朝, 做过”五品”的太子左赞善大夫(“我今信多幸,抚己愧前贤. 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 见”赠杓直”), 但旋即因言获罪, 贬到江州, 是个从九品着青衫的司马.

本来那次元和十年的贬逐, 是要他做州刺史, 但时为中书舍人的王涯(见读白手记之六,“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上言, “所犯状迹, 不宜治郡”, 遂”追诏改授江州司马”. 这是乐天事业上的最低谷. 直到元和十四年, 才调到忠州作刺史. 从后来乐天自忠州招还, 拜尚书司门员外郎, 到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再拜尚书主客郎中, 知制诰, 加朝散大夫, “始着绯”, 估计是”五品”官, 正好年五十. 乐天有诗, “五品不为贱,五十不为夭”(西掖早秋直夜书意 自此后中书舍人时作), “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着了好归田”(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书怀见赠).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乐天以中书舍人转杭州刺史, 届满于长庆四年离杭, 任太子左庶子(韩愈在816年曾任此职务), 开始分司东都.

之后, 乐天一度出任苏州刺史, 以及朝内的秘书监. 在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 转刑部仕郎, 并在此任上首次封爵(被封为晋阳县男,食邑三百户. 唐代的爵位分九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大和三年, 乐天五十八岁, 再次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这时已经是三品官了, “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偶作二首其一). 大和五年, 乐天在河南尹任上, 仍是”三品官”(“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庇荫谁”, 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

大和七年, 乐天”以病免河南尹, 再授宾客分司”, 也仍是”三品官” (“优稳四皓官,清崇三品列”, 见”再授宾客分司”). 至大和九年, 乐天六十四岁, “除同州刺史, 不拜, 改太子少傅”, 这时已经官至”二品”(“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爵位已经达到”县侯”. 大约过了二年, 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乐天写了那首“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 乐天罢太子少傅, 以刑部尚书致仕. 据说武宗一度想用乐天为相, 但李德裕”言其衰病”, 于是乐天至死不再被任用, 其身前最后的品位可能就是二品. 乐天身后, 皇帝亲自题诗, 并获赠谥, 唐书对其评价很高. 无论元稹, 还是刘禹锡, 都没有这样的荣誉.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白水[FAFAFA]
白水作品集

一品翰林院大学士
(酷我!I made it!)
一品翰林院大学士<BR>(酷我!I made it!)


注册时间: 2004-05-16
帖子: 9025
来自: Toronto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三 一月 24, 2007 9:57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谢谢行者好文章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Blog(博客)
黄崇超[游向高原的鱼]
黄崇超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08-09
帖子: 2900
来自: 中国,四川

帖子发表于: 星期四 一月 25, 2007 2:15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好多啊,得慢慢读才行。
_________________
河流在流淌,乌鸫必定是在飞翔。
http://hexun.com/ahchaos/default.html
返回页首
個人頁面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一月 26, 2007 12:47 pm    发表主题: 谢白水和黄兄进来鼓励! 引用并回复

多谢白水和黄兄进来鼓励. 元白的还没最后写完...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二月 13, 2007 8:45 pm    发表主题: 读白手记之十九, 读白诗, 醉陶然 引用并回复

十九, 读白诗, 醉陶然

乐天的诗中, 不少处提及酒和茶, 尤以酒著. 读乐天诗越多, 对其诗愈爱, 概言语平实, 凡间俗事皆能入诗, 自亲切也. 值新春将至, 念及武威”诗酒聚会”一事, 多少有些遗憾, 今以一篇谈及乐天诗酒的小文, 暂遂一时之愿.

前些日子, 和一位老同学网上相逢, 自然来往回和了几首诗, 其中有句”最盼花枝筹老酒, 举杯邀月共陶然”(读西安游记诗而举杯邀醉), 都是化乐天的诗句而来. 记得北京的陶然亭公园, 其名就是源于乐天的”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乐天还有诗,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也提到”一陶然”.

据现代的考证, 元明之前, 中国并没有蒸馏的白酒. 啤酒和红葡萄酒, 也是后来由西方传入. 以至有好事者说, 水浒里的武二郎, 豪饮的并非今日的白酒, 最多是些村酿的”米酒”或”地瓜酒”之类的. 乐天更在武二之前, 那酒可能更是用米作的”村酿”(从乐天其它的诗中, 也能看出“酒”可能是象今天的”米酒”一样用糯米酿的, “金屑醅浓吴米酿”, 见”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偶因尝酒试衫辄成长句寄谢之”一诗, 至少”吴酒”是这样的. 乐天另有诗曰, “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葡萄”, 见”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一诗, 有自注云, “葡萄酒出太原”, 是用葡萄酿的酒). 他自己就说, “绿蚁新醅酒”(问刘十九), 这”绿蚁”, 就是在酒”未经过滤”时浮在上面的”渣”, 其状如蚁似花(表示酒酿好了, 所以说, “酒面浮花应是喜”, 见”赠晦叔忆梦得”一诗). 并不影响诗人的酒兴.

以前的酒是什么味, 不知道, 只知道”香”, 也可能是”辣”的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 看来, 酒以”甜”为次, 却是明确的. 那喝酒的感觉, 可能非常”骇”(HIGH),” 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

乐天曾在江浙为官, 自然少不了”饮酒”, 何况”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马上作). 但那里有什么”名酒”, 诗人并没直接提. 有一种”烧酒”, 听来特别象今日地方的”烧锅”.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荔枝楼对酒), 不仅仅是四川的特产(比乐天稍晚的诗人雍陶说, “自到成都烧酒熟”, 见”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一诗).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杭州春望), 乐天诗有自注, “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名字听起来就美.

看来, 即使当时, 酿酒的作坊, 也各有不同, 不乏深有绝技者. 记得当年写”诗逢山谷语奇工”时, 看过黄山谷的不少诗, 其中有首”宜阳别元明”, 说”霜鬚八十期同老, 酌我仙人九醞觞”, 并有自注云, “近得重醞法甚妙”. 也证古时制酒, 坊间确各有别法. 这在乐天的集中, 也多有旁证. “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朝归书寄元八), 看来这”户县酒”, 是地方名酒, 说不准地位相当于今日的西北名酿”汾酒””西凤”之类的. “仇家酒”, 在乐天诗中, 也有提及, “软美仇家酒,幽闲葛氏姝”(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 “时到仇家非爱酒,醉时心胜醒时心”(仇家酒), 可能是”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春来感事深”(同上)的缘故. 这”仇家酒”, 不知是自酿的名牌, 还是别处批发来的, 待考.

从乐天的诗看, 这酒有春秋两酿, 可能各有不同. 上面提到的”梨花春”, 是春酿. 味道可能不错, 以至诗人会象小孩子那样淘气地“揭瓮偷尝新熟酒”(闲居春尽), “闷取藤枝引酒尝”(春至).诗人另有”冬初酒熟二首”, 猜是冬酿(不会是春天留下的).

酒可以自酌, 更可同饮. 同饮不能没有”劝酒”.

乐天不仅当面劝, 写信也劝, “何不饮美酒,胡然自悲嗟. 俗号销愁药,神速无以加. 一杯驱世虑,两杯反天和. 三杯即酩酊,或笑任狂歌”(劝酒寄元九). “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 “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劝酒), 听听象不象现代的劝酒词.至于老朋友, 见了面还用劝吗, “富贵无人劝君酒,今宵为我尽杯中” (席上答微之), 就是现代的“感情深, 一口闷”, 干.

最绝的还有, 不用人来劝, “樽前劝酒是春风”(酬哥舒大见赠). 那爱酒之人并不用真劝, 即使不爱酒的, 在”春风得意”之时, 能不多喝两杯吗? “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莫走柳条词送别), 古人折柳送别, 这酒也是非喝不可的, 那里还用”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大家一起饮酒时, 如果碰见不”爱酒”, 光劝也不行, 得插酒筹行酒令(“筹插红螺碗”, 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没有正式的酒筹, 折段花枝也成(“醉折花枝当酒筹”,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但如果遇到有心事的, 一喝高了就笑还好, 如果哭, 还是别劝了. “莫怪近来都不饮,几回因醉却沾巾。谁料平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答劝酒)

饮酒, 最好还有”乐”飞, “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怎么行, 那能叫宴吗? 那时有专用的”饮酒曲”, 叫《卷白波》(“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这可是乐天”亲口”说的(其诗自注云, “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那场面, 不”残席喧哗散, 归鞍酩酊骑. 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同上)是不行的.

乐天有首诗”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 回忆朋友间聚会喝酒, 很是传神. 诗曰, “一杯愁已破,三盏气弥粗. 软美仇家酒,幽闲葛氏姝. 十千方得斗,二八正当垆. 论笑杓胡(石聿),谈怜巩嗫嚅. 李酣犹短窦,庾醉更蔫迂. 鞍马呼教住,骰盘喝遣输. 长驱波卷白,连掷采成卢. 筹并频逃席,觥严别置盂. 满卮那可灌,颓玉不胜扶. 入视中枢草,归乘内厩驹. 醉曾冲宰相,骄不揖金吾. 日近恩虽重,云高势却孤. 翻身落霄汉,失脚倒泥涂. 博望移门籍,浔阳佐郡符”(其自注云, “骰盘、卷白波、莫走、鞍马,皆当时酒令”). 如果说, 老杜的”饮中八仙”, 离我们太远, 这乐天的”酒图”, 不就”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吗?

还有绝的. 自酌, 也可有自劝, 而且”振振有词”地化成了十四首象模象样的诗(劝酒十四首并序), “予分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若无词章,不成谣咏。每发一意,则成一篇,凡十四篇,皆主于酒,聊以自劝,故以何处难忘酒、不如来饮酒命篇”. 都快成理论了.

这爱酒之人, 上了酒瘾, 或遇见了知己, 手头一时吃紧怎么办? 没问题, 不是“尚残半月芸香俸”嘛, “不作归粮作酒资”(自城东至以诗代书戏招李六拾遗崔二十六先辈), 拿去换酒.

这酒还有个好处, 就是暂时忘掉”离愁别恨”. “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江南谪居十韵), 看来乐天是从痛苦的经历中深刻体会了. 但忘掉多长时间, 取决于喝了多少, 以及当时喝酒的心情. 这不, 乐天和元九别后, “行到城门残酒醒”(醉后却寄元九), 酒醒得太快, 还没到家, 就”万重离恨一时来”(同上)了.

古人能从万籁之音取得灵感. 听鹧鸪, 而起乡思, 已成了定论(为此还多了郑鹧鸪一名. 和乐天同时的殷尧藩也有诗云, “堠长堠短逢官马, 山南山北闻鹧鸪”, 见”旅行”一诗). 闻提壶鸟, 而要喝酒, 却真是有趣到家了. “厌听秋猿催下泪,喜闻春鸟劝提壶”(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 所以满世界找”何处青楼有酒酤”了, 那时真个是”进士粗豪寻静尽,拾遗风采近都无”的”腾腾一俗夫”. 内心里, “家园忘却酒为乡”(送萧处士游黔南), 不过是个遁词, 来逃避那”鹧鸪”之音引起的无尽乡情.

诗人晚年长斋. 斋戒其间是要”戒酒”的, 以至”妓房匣镜满红埃,酒库封瓶生绿苔”(五月斋戒罢宴彻乐闻韦宾客皇甫郎中饮会亦稀又知欲携酒馔出斋先以长句呈谢). 酒友们如何等得, “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随意往还君莫怪,坐禅僧去饮徒来”, 多形象啊. 另有一首, “斋宫前日满三旬,酒榼今朝一拂尘”, “病心汤沃寒灰活,老面花生朽木春”(长斋月满携酒先与梦得对酌醉中同赴令公之宴戏赠梦得), 异曲同工.

酒总是要喝的, 酒瘾之大, 从这诗里可见一斑. “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 今朝似校抬头语,先问南邻有酒无?”(病中赠南邻觅酒), 怎么样?

那遇到实在不能喝酒时怎么办, “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宿蓝桥对月), 就只有喝茶了. 一笑Smile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七月 03, 2007 5:36 pm    发表主题: 二十, 读白诗, 看下棋 引用并回复

二十, 读白诗, 看下棋

吟诗, 对酒, 怎能不谈棋. “送春唯有酒,销日不过棋”(官舍闲题), 本身就是诗酒棋并存; 而且“读罢书仍展,棋终局未收”(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 直是和读书一样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白乐天的诗中, 涉及”棋”的不如酒多. 但不管入世, 还是出家, 也还有几首.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池上二绝其一), 意境绝佳; “晚酌一两杯,夜棋三四局”(郭虚舟相访), “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花下放狂冲黑饮,灯前起坐彻明棋”(独树浦雨夜寄李六朗中), “能来尽日观棋否?太守知慵放晚衙”(北亭招客), 直接就写日常生活中的”弈棋”. 而且生活如棋局,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放言五首其二), 皆因为”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同前). 有时日有所思, 梦有所想, “梦中几许事,枕上无多时. 款曲数杯酒,从容一局棋”(因梦有悟, 其自注说”棋酒皆梦中所见事”).

但这棋是指什么种类的棋呢? 一般认为, “棋”指”围棋”. “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刘十九同宿. 这刘十九就是”绿蚁新醅酒”里的那位), 直接就讲”围棋”. 还有, “水道脉分棹鳞此,里闾棋布城册方”(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好象在说”城镇就象是围棋盘”. 而在” 登观音台望城”里, 乐天就直接说”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了.

有时也不尽然. 例如,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乐天的自注就说, “双声联句,八面宫棋,皆当时事”, 这”宫棋”, 可能并不是围棋.

但值得深思的是, “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 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 鼓应投棋马,兵冲象戏车. 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和春深二十首其十七). 从前四句看, 似下围棋(“破眼”和”成花”, 皆围棋术语); 再两句看, 又有”象棋”的味道(车马象兵); 这最后的一句, “最妙是长斜”, 没有”国际象棋”什么事, 就是围棋里的”术语”了.

顺便地说, 写棋和论事, 我喜欢和白乐天同时的刘梦得的那一首. 梦得曾有诗说”长沙男子东林师,闲读艺经工弈棋. 有时凝思如入定,暗覆一局谁能知. 今年访予来小桂,方袍袖中贮新势. 山人无事秋日长,白昼懵懵眠匡床. 因君临局看斗智,不觉迟景沉西墙. 自从仙人遇樵子,直到开元王长史. 前身后身付馀习,百变千化无穷已. 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 雁行布陈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 行尽三湘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 自言台阁有知音,悠然远起西游心. 商山夏木阴寂寂,好处徘徊驻飞锡. 忽思争道画平沙,独笑无言心有适. 蔼蔼京城在九天,贵游豪士足华筵. 此时一行出人意,赌取声名不要钱”(”观棋歌送儇师西游”), 写的应该就是围棋了. 除了围棋, 那种棋有如此的魅力呢?

NOTE: 据说乐天写有”宿张云举院”一诗, 曰“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 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但经查, 此诗见于全唐诗, 却不见于乐天的诗集, 待以后细考.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七月 03, 2007 5:37 pm    发表主题: 二十一, “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兼浅论乐天女儿并侄儿的年 引用并回复

二十一, “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兼浅论乐天女儿并侄儿的年龄

和元稹一样, 乐天无子(年五十八始有一子崔儿, 却于二岁夭折, 见” 予与微之老而无子发于言叹”二首和” 哭崔儿”以及” 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 屡见吟咏. 例如, “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题元十八溪亭 亭在庐山东南五老峰下), “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余尘. 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 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岁暮别兄弟,年衰无子孙”(晚岁), “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把酒),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 北窗竹石), “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同梦得和思黯见赠来诗中先叙三人同宴之欢次有叹鬓发渐衰嫌孙子催老之意因酬妍唱兼吟鄙怀).

从乐天的存诗看, 他先后有四女一子. 长女金銮子三岁时在渭村夭折, 幼子崔儿二岁时离他(乐天时年六十)而去. 乐天自元和十年谪居江州, 又先后育有三女(见”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因诠真理用遣妄怀”, 一般认为, 此诗当作于元和十三年即公元818年), 其中惟有居长的次女阿罗见于乐天的诗中. 根据现存的诗看, 阿罗约生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前后, “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罗子). 后来, 乐天的兄长幼文去世, 侄子龟儿从此跟了二叔父(乐天叔伯排行在二十二, 但亲兄弟有四个, 行二). 乐天有一首诗咏女儿和侄儿, 曰”弄龟罗”, 诗云” 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 此诗应系在元和十三(公元818年)或十四年(公元819年), 可以大致推断出, 龟儿约生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大致和李商隐同年.

乐天后来从江州迁忠州, 又调回长安, 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一日抵杭任杭州刺史. 第二年, 他写给元稹的诗里, 提到著名的”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就在那首诗里, 乐天还提到女儿, “各有文姬才稚齿”, 但也感叹”俱无通子继余尘”. 那时最大的阿罗约有七岁(“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 吾雏). 在”吾雏”一诗里, 言语中对女儿真是疼爱有加.

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嗟吾不才子,怜汝无弟兄。抚养虽骄呆,性识颇聪明。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吾雏)

乐天的诗里, 最后提到阿罗(间接提及, “尚平婚嫁了无累,冯翊符章封却还”, 见”咏怀”一诗)时, 阿罗已经出嫁. 乐天有自注云, “时阿罗初嫁,及同州官吏放归”. 该诗似应作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阿罗应是19岁了. 那一年, 乐天六十四, 如果还有头发, 估计没有一根是黑的, 真个是”直应头似雪”了.

顺便地说, 乐天的侄儿阿龟(即龟儿), 后来跟随叔父, 有如儿子一般. 据《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载, “(乐天)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由是每制一篇,先于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大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余乘兴仗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因命小侄龟兒编勒成两轴。仍写二本,一付龟兒,一授梦得小男仑郎,各令收藏,附两家文集。…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岂止两家子弟秘藏而已!’”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十二月 28, 2007 9:17 pm    发表主题: 二十二, 读白诗, 识杨氏 引用并回复

二十二, 读白诗, 识杨氏

以前, 见人谈”集句”, 就趁兴从刘(禹锡)白(居易)的诗集里”集”了六首绝句, 其中第五首(刘白六集句之五”步’秋夜访秦淮不遇’韵(华花家)登’绿野堂’楼”)说:

绿野堂开占物华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
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 白
长吟尽日西南望 //令狐相公春思见寄, 刘
千里江山属一家 //同梦得暮春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 白

这里的第四句, “千里江山属一家”, 出于乐天的”同梦得暮春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一诗. ”东西川二杨尚书”, 就是这里”三杨”中的两个, 杨东川杨汝士和杨西川杨嗣复.

识“杨氏”, 先得谈乐天的夫人(按以前的”规矩”, 不知起于何时, 就是”白杨氏”). 有人考证说, 乐天在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春尚未娶妻, 故有诗曰, “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戏题新栽蔷薇 时尉周至); 及明年八月, 乐天有”祭杨夫人文”(杨夫人即乐天妻姐)云, “近接嘉姻”, 说明两家已经结亲. 同在元和三年, 乐天有”赠内”一诗,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赠内, “生为同室亲”). 史载, 乐天妻姓杨, 是杨虞卿和杨汝士的从妹. 乐天后来有多首”赠内”或”寄内”诗给妻子杨氏, 例如” 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寄内), “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赠内, “漠漠暗苔新雨地”), “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舟夜赠内), “贫中有等级,犹胜嫁黔娄”(赠内子).

由夫人杨氏, 引出了乐天的姻亲, 牛党的干将杨虞卿(字师皋)和杨汝士(字慕巢), 还有他们同宗的杨嗣复(字继之). 三杨都是弘农人(今河南灵宝), 同属牛党. 虽然这”牛李党争”十分复杂, 乐天和两派的人物却都有”很深的”交往. 例如, 李党或偏李的元稹, 李绅; 牛党或偏牛的牛僧孺, 以及这里的”三杨”. 以至于后人曾由衷赞叹乐天的”智慧”.

杨虞卿(784—836), 即杨八, 是乐天早就相识(据说在宣州)的朋友, 元和五年擢进士第, 先为校书郎, 转监察御史. 牛僧孺和李宗闵辅政, 引之为弘文馆学士, 给事中, 是牛党最重要的干将. 后历工部侍郎, 京兆尹, 但最后因”党争”贬虔州司户卒. 相比之下, 其他两杨的结果要好一些. 杨汝士, 即杨六, 是虞卿的从兄(一说从弟, 不确). 元和四年擢进士第. 牛僧孺和李宗闵”待之善”, 引为中书舍人. 开成初年(公元836年), 由兵部侍郎出镇东川, 后入为吏部侍郎, 终刑部尚书. 这杨汝士, 也善诗, 曾有”一夜压倒元白”之名. 杨嗣复(783—848), 贞元中擢第, 初署幕府, 进右拾遗, 累迁至中书舍人, 曾拜相. 牛僧孺和李宗闵引之, 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 大和中, 宗闵罢相, 嗣复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嗣复和前两杨应该只是同宗, 并非叔伯兄弟.

杨六杨汝士和杨八杨虞卿是乐天夫人的”从兄”, 也就是乐天的舅哥. 乐天曾有一诗也写得清楚, “觅得黔娄为妹婿,可能空寄蜀茶来”(杨六尚书新授东川节度使代妻戏贺兄嫂二绝). 这杨六, 和杨八一样, 同乐天早相识于”不达”之时, “唯君于我分,坚久如金石. 何况老大来,人情重姻戚”(寄杨六杨摄万年县尉予为赞善大夫). 后来杨六的官越作越大, 但同乐天的唱和越来越多, 并曾以作诗”压倒元白”为荣(元白那时的诗名之巨, 无人出其右—应”左”才是, 因唐时”尊左”)而大醉而归. 至于杨八, 估计他沉溺于官场太深, 于诗之道不名, 同乐天的唱和并不多. 乐天集里, 有句”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 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 叙旧而已. 至于后来(大和九年, 即公元835年), 杨虞卿从牛党的京兆尹贬为虔州司马时, 乐天还写诗说”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何处堪避暑). 在那首诗里, 乐天大部分写自己的”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来衬托杨八的官场浮沉, 虽说”此语君莫怪”, 却也让杨八一起”静思”, 意思十分明显.

顺便地说, 杨六杨八知道乐天爱茶, 曾多次寄茶给他. “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断寄秋衣”(谢杨东川寄衣服), 是提杨六曾寄春茶; “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 则是喝杨八(时杨虞卿由给事出为常州刺史, “此外无过醉,毗陵何限春”, 见”送杨八给事赴常州”一诗)寄的茶. 现在看来, 杨六和乐天真是茶中同好,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杨嗣复杨继之, 和乐天是什么”姻戚”关系(在乐天”同梦得暮春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一诗的自注里, 说“予与二公皆忝姻戚”), 待细考, 但两人的关系挺近, 也可以从诗里看出一二. 不仅仅“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 初睹银钩还启齿,细吟琼什欲沾巾”(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以此寄之), 两人在长安时应也有交往(传唐宝历年间,杨嗣复曾在新昌里第宅宴客, 才有汝士”压倒元白”一语, 以至后人称作品超过当时名家为“压倒元白”是也), “唯有新昌故园月,至今分照两乡人”(同前).

当”逝者如斯”, 人们重新回头看那段历史, 还有那段”党争”, 仍会有非议, 但有一点是都认同的. 就是乐天确实从”经历”中汲取了教训, 晚年”乐天知命”, 远离是非, 求的是”真情”, 不再羡慕那些”沉溺”于官场的人. “世事短暂,文学长久,聪明如斯人者,才真是值得我们钦敬”(见李国文”居大不易白乐天”一文), 不管同意这话与否, 乐天的”文学长久”, 远甚于三杨, 却是真的.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行者.[头陀]
.行者.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三品按察使<BR>(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6-06-21
帖子: 987
来自: 北满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十二月 28, 2007 9:20 pm    发表主题: 对"读白手记之二十一"的一点补充 引用并回复

"龟儿是行简的儿子/乐天是龟儿的伯父"兼辩行简行迹-对"读白手记之二十一"的一点补充

以前, 在读白手记之二十一(“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兼浅论乐天女儿并侄儿的年龄)里, 武断地认为乐天的侄子"龟儿"乃其兄长幼文的儿子.

后来陆续看到一些资料, 说白行简才是"龟儿"的老子(注1/2). 和以前类似, 从乐天的诗里看看行简和龟儿的行迹.

乐天人重手足之情. 以前有文分析"梦行简"(见拙文"读白手记之七,不同的梦"), 讲的是乐天和他弟弟行简的故事.

行简比乐天小四岁, 但逝于乐天之前(776-826, 得年五十一). 从其生活的足迹看, 似乎是沿着哥哥的脚印在走.

乐天现存最早的一诗, 据说是十五岁时写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乐天有自注曰, "时年十五"). 史载, 当时乐天客居江浙一带. 这徐州兄弟, 就包括行简.

后来, 乐天考上进士, 留有"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一诗(闲地一真曾开"白线"介绍英译). 据信, 此前他还有一诗, 就是著名的"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这里也应该有行简.

据有限的资料,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乐天三十八, 正拜左拾遗, 充翰林学士; 行简追随足迹, 也作了校书郎(乐天曾在803年任此职). 当年, 元稹赴东川, 乐天有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行简同行, 还作了"三梦记"(见拙文"读白手记之二,相通的梦").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四月, 乐天母卒, 白氏兄弟"丁忧"渭村, 按旧制, 需要守制三年.

至元和九年(公元814年, 一说元和八年, 误), 服除(猜应在四或五月), 乐天仍在渭村, 直到入秋, 方为太子左善赞大夫; 行简则在那年夏天入东川卢坦幕(在梓州), 乐天别之曰"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筋骸已衰惫,形影仍分诀.梓州二千里,剑门五六月.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别行简).

其后乐天有诗曰,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元和十年六月, 因武元衡事, 乐天被贬至江州, 离开长安应该是秋天("无限秋风吹白须", 初贬官过望秦岭;以及"秦岭秋风我去时", 蓝桥驿见元九诗).

江州期间, 乐天有多首诗寄行简.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寄行简), 这里的时间需要缕清一下.

乐天到达江州应该是元和十年秋. "今春我南谪", 应该是指元和十一年(816年)的春天. 那么"去春尔西征", 应该是指元和十年春(是行简在梓州的第一个春天).

乐天在此诗后有一诗,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写于元和十一年夏, 里面说, "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 "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 前年, 应该是元和九年, 正是行简离开下邽去梓州前.

知道了这些时间, 再看"登西楼忆行简", "风波不见三年面", 就可知道,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年)秋.

"早晚东归来下峡"接的正是"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作于元和十二年冬).

史载, 元和十三年, 行简自东川至[江州], 次年春赴忠州任, 行简同行. 可见兄弟两人在江州盘桓一年(元和十三年春到元和十四年春), 其间龟儿和阿罗想来一起玩得开心:

弄龟罗(片段)

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
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

对酒示行简

今日一樽酒,欢畅何怡怡。
此乐从中来,他人安得知。
兄弟唯二人,远别恒苦悲。
今春自巴峡,万里平安归。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昨日嫁娶毕,良人皆可依。
忧念两消释,如刀断羁縻。
身轻心无系,忽欲凌空飞。
人生苟有累,食肉常如饥。
我心既无苦,饮水亦可肥。
行简劝尔酒,停杯听我辞。
不叹乡国远,不嫌官禄微。
但愿我与尔,终老不相离。

湖亭与行简宿

浔阳少有风情客,招宿湖亭尽却回。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

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二十八日, 乐天到忠州刺史任. 途中会了元稹, 还有五十韵给"舍弟"行简(见"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在忠州大约呆了一年, 有诗多首, 其中一首是:

和行简望郡南山

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
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

元和十五年(820年)夏, 乐天调回长安. 长庆元年(821年), 行简"追随"兄长, 任左拾遗(乐天于809年曾任此职). 兄弟同朝为官, 乐天有"行简初授拾遗同早朝入阁因示十二韵".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 乐天自中书舍人转刺杭州, 兄弟再次分离. 乐天有"路上寄银匙与阿龟"一诗, 当时龟儿应该是九岁.

宝历元年(825年)五月, 乐天自东都(上一年即长庆四年, 乐天离杭州任回的洛阳)到苏州任, 时行简仍在长安, 主客郎中加朝散大夫, 著绯("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 乐天也是五十时加朝散("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 其自注曰"予与行简俱年五十始着绯,皆是主客郎官"). 临行前, 乐天有一梦, 即前面提到的"梦行简"(宝历元年-825年春, 乐天在洛阳苏州任前, 行简在长安).

第二年, 行简去世. 乐天后有"祭弟文"一文和"和晨兴[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因报问龟儿"一诗.

乐天本身无男嗣, 却有侄子多名, 分出自长兄幼文和大弟行简. 其中行简的次子龟郎, 一直得到伯父的宠爱, 屡见诗文.

初至江州, 龟郎是和伯父在一起的: "饱餐仍晏起,余暇弄龟儿"(官舍闲题, 其自注云"龟儿即小侄名"), "怜渠已解咏诗章,摇膝支颐学二郎"(闻龟儿咏诗). 还有:

弄龟罗

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
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
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
汝生何其晚,我年行已衰。
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
酒美竟须坏,月圆终有亏。
亦如恩爱缘,乃是忧恼资。
举世同此累,吾安能去之。

长庆元年(即821年), 行简任左拾遗, 乐天也在朝, 相信龟儿也是和伯父在一起的, 以至长庆二年(822年)七月, 乐天自中书舍人转刺杭州, "路上寄银匙与阿龟":

路上寄银匙与阿龟

谪宦心都惯,辞乡去不难。
缘留龟子住,涕泪一阑干。
小子须娇养,邹婆为好看。
银匙封寄汝,忆我即加餐。

宝历年初, 乐天赴苏州任, 有诗"寄行简", 是因为"见小侄龟儿咏灯诗"(见小侄龟儿咏灯诗并腊娘制衣因寄行简):

已知腊子能裁服,复报龟儿解咏灯。
巧妇才人常薄命,莫教男女苦多能。

大和二年(即828年), 元稹在浙东任. 时乐天在朝, 有和微之诗二十三首, 其中有首"和晨兴因报问龟儿". 时行简已故去一年-龟儿约十五岁. 因元稹问起, 又勾起了乐天的伤心事:

...
我苦不在远,缠绵肝与脾。
西院病孀妇,后床孤侄儿。
...
前时君寄诗,忧念问阿龟。
喉燥声气窒,经年无报辞。
及睹晨兴句,未吟先涕垂。
因兹涟涟际,一吐心中悲。
茫茫四海间,此苦唯君知。
去我四千里,使我告诉谁。
仰头向青天,但见雁南飞。
凭雁寄一语,为我达微之。
弦绝有续胶,树斩可接枝。
唯我中肠断,应无连得期。

据"祭弟文"(乐天祭行简)说, "合家除苏苏外,并是通健,龟儿颇有文性,吾每自教"诗""书",三二年间,必堪应举". "祭弟文"成于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龟儿年约十五, "三二年间", 应该不到二十岁.

"[会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春]取弟行简次子景受(行者注, 即龟郎或曰阿龟)为嗣", 正式认了龟儿为子. 乐天时年七十, 景受应是二十九.

注1:"行简文笔有兄风, 辞赋尤称精密, 文士皆师法之. 居易友爱过人, 兄弟相待如宾客, 行简子龟儿, 多自教习, 以至成名", 传乃"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一至一百二十"所言.
注2: 又据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本之《白氏宗谱》卷八, "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 是年春,取弟行简次子景受为嗣。幼文长子景回字阿隆,次子景衍曰阿保;行简长子道味小字阿英,次子景受曰阿龟,三子晦之曰阿护;幼文小字阿章,行简曰阿怜,公小字阿谁。时人谓白氏八阿".
_________________
诗坛工匠: 行者无疆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李拜六[里太白夜访肚子美]
李拜六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7-08-13
帖子: 3217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29, 2007 8:03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行者., 可以看出,下了不小的工夫,甚为感佩。
_________________
新人出也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Blog(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前往页面 上一个  1, 2, 3  下一个
2页/共3

 
转跳到:  
不能发布新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