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李剑啸[FAFAFA] 李剑啸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6-04-17 帖子: 24
|
发表于: 星期六 七月 01, 2006 10:28 am 发表主题: 在诗意的生活中栖居 |
|
|
在诗意的生活中栖居
李剑啸
关注葛平的诗歌好像已经很久了。但读到的都是她大量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散章,遇到好的便剪裁下来,夹在正看的书页中。在直觉中,我顽固地认为葛平的诗是最宜做书签的,有着淡而久的诗意和馨香,虽寥寥数行,却字字珠矶,是丝毫不逊于衬她的那些数十万字的大著作的。遗憾的是,她引起诗坛关注的诗集《梦的雕像》和《葛平短诗选》,我却没有看过。
葛平的诗,思路流畅,语言细腻,视角独特,每一首诗看似随意着笔,但却厚积了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而散发出典雅、婉约、隽永的韵味来。“今年春寒/我无梦可做/只好在棉被上/又加毛毯”“二月的剪刀/还是找到了缝隙/在梦的入口划伤/在梦的出口疼痛/一场薄如绷带的春雪/包扎梦的伤口/有些力不从心”(《今春无梦》),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葛平诗,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语言运作能力,使她的笔可以自由地轻触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层面,直抵内心最敏感最柔弱的部位。每读这首诗,总会让人有些时空恍惚,“今年”到底是唐,抑或宋?一种绵延了千百年的情绪和意境,一种被摹写千遍的季节和画面,被诗人灵巧的小“剪刀”轻轻一剪,竟是那样一幅别致的风景,古典的美和现代的美都洋溢在纸上了。
就是这样,葛平的诗不矫揉,不粉饰,不晦涩,完全率性而为,诗意浑然天成,给沉闷而迟滞的诗坛带来了一股幽雅清新之风。既有传统诗的影子,又有现代诗的特质,既有押上韵的音韵美、节奏美,稍加修饰的形式美、图画美,又有现代诗歌所特有的意象美、语言美、技巧美,像《诗经》上游远远地传来的一首首民歌,又像当代画家勾勒的一幅水墨丹青,有语境、有节奏、有图像,更有生活情趣和时尚感。“那生出羽毛的声音/正缓缓地穿越整个春天/穿透我的身体//从声音里 我看到/不曾醉酒的柳岸/无人催发的兰舟”“其实此时的我/正在晾晒一件花衬衫/却分明听到那声音/从我的楼顶经过/高于天空/轻于呼吸”(《我想靠近一种声音》),想象、通感、比拟、隐喻、反讽、解构……寥寥数行中,诗人集中使用了现代诗的种种技法,抽取了现实生活的厚重感,却还原了生活的简洁和轻灵,如果不是拒绝了世俗和功利,如果不是心中有诗,试问有谁能写出这样空灵的作品来呢?而葛平的笔下,这样的好诗很多,可惜囿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列出。
应该说,葛平诗歌意象的撷取和运用确实是精确到位恰到好处的,但又和别的现代诗有明显的不同。新颖、生动、准确、明朗、简单、直接而又独特,这是葛平诗歌最大的--------显著区别于众多诗人的------一大特色。
而另一特色在于葛平以女性所独有的细腻和纤巧的感知能力,准确地捕捉那些存在于平淡生活的一个个鲜活的、灵动的细节和情趣,并通过准确切入、大胆用词、生动比喻、巧妙表达来完成自己的诗歌创作,开创了取材、构思和表达的先河,展现出了生活的情趣之美、艺术之美、本质之美,给读者带来了视觉的美感和细节的感动。“捂了又捂的心跳/深了又深的呼吸/擦了又湿的眼角/住了又颤的手指/把一封信读出声来”“多读一个字恐是火焰/少读一个字怕是灰烬/声音高了担心风会偷去/声音低了又担心耳朵着急/把一封信读出声来”(《把一封信读出声来》),不必说巧妙细致的描写,不必说整齐精巧的结构,不必说“声声快”或“声声慢”式的音韵节奏,光标题几个字“把”“一封信”“读出声来”,就充满了生活的画面感、节奏感和美感,就充满了视觉、听觉和心灵的巨大冲击力,这充分显示了诗人对稍纵即逝的生活瞬间的准确感知和及时把握。每一个平凡日子都是快乐的,诗人笔下,每一个日子都充满灵性和诗意。在这诗意的气氛中,诗人很诗意地《折叠日子》,“动作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春夏秋冬/在翻箱倒柜中/花开 花落/”“折新衣 叠旧装/随便碰着哪一件/都会抖出三两件/五味腌制的家常”,简单的生活场景,随意的家常动作中,诗人生活的快乐而自得,虽然最后“衣橱越挤越窄”,但“眼界却越来越宽”,虽然“钞票总也不见多起来/还有许多喜欢的时装/不及买回来”,但那种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却一子跃然纸端。就是这样,新颖、生动,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情调,又通过诗人机敏而朴素的语言和技巧,将巨大的生活背面潜藏着的小小的诗意和美感全部开掘出来,这正是诗人不俗的功力和品位所在。在我的直觉里,也许这些诗本来就是在诗人的生活中直接存在着的,或者说,诗人原本就是在生活的诗意中栖居。
在阅读的过程和习惯中,也许是由于性别的关系,也许是由于语言、视角、审美和结构方面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有意识地将葛平与舒婷、蓉子、席慕蓉等诸多女性诗人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葛平就是葛平,多了一份明朗,少了几许忧郁,多了一份快乐和满足,少了几许伤感和愁怨,多了一份生活气息,少了几许贵族姿态,多了一份亲和力,少了几许陌生感……传统、现代、古典、新潮,机巧而智慧,生动而简约,朴实中藏新意,平淡中蕴波澜,这便构成葛平诗歌独有的魅力。
一笔者所能见到的公开发表的作品分析,葛平的诗歌成熟于1995年左右。诗人之前的作品也存在着诸如意象晦涩、芜杂、用词华丽空洞、语言直白、形式呆板单一、主题开掘乏力、现代诗歌技巧运用生疏等现象(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欢迎商榷),但此后的诗歌作品却很快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开辟出一条葛平式的诗歌发展道路。记得1995年左右几次读到葛平发表在《诗刊》上的几首诗,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娴熟准确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的应用,确实是令人感叹的,此时,诗人的诗风和诗艺已显见端睨。记得葛平有一首诗发表在诗刊上,是我在书摊上读到的,语言清新、意象生动、节奏明快、视角独特,因手边没有原文,在此无法照叙,但诗中佳句如“眉山”、“眼海”等,意象之生动、之传神、之“一默如雷”式的对当时诗坛晦涩、玄虚、呆板之风的冲击,至今仍鲜活在记忆中。在笔者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葛平当是如此修辞的第一人,而欣赏诗人近年来的新作,遣词造句,铺陈结构,精巧细致,首首经典,则更具有了崭新的艺术特质。
葛平清晰的创作思路和鲜明的诗歌特色的形成,是与她早年的舞蹈工作,及以后的诗歌实践中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丰富掌握和触类旁通,及个人的天赋与努力,自由、宽松而向上的生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分不开的,也是与她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诗歌环境分不开的,切断了与诗坛过分密切的接触和依赖,便能够更冷静地、远距离地将目力集中在诗歌艺术本身,这是诗人能在聒噪或郁闷的诗歌环境中鲜明地脱颖而出的一大原因。纵观20多年来的诗歌发展,笔者断言,若非当下诗坛空前的寂寞与萧瑟,葛平凭借自己的特色在诗坛确立形象,在市场迅疾流行,当是指日可待的事。
而至于诗人本人,我只见过一次,是在一个诗歌颁奖仪式上,。秀外慧中,诗意飘飘,在这里,人和诗是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诗人诗意地生活,且努力感知生活的诗意。对于生活,我想她是感恩的、知足的和从容的,这区别于当下很多诗人的盲目、功利和急迫。心中有诗,生活有诗,人诗合一,这大概就是诗人葛平和我们最大的区别了吧。
本贴于2006-06-17 00:31:05在 乐趣园 → 诗歌文学 → 群峰之下发表 |
|
返回页首 |
|
|
高岸[我还没有昵称] 高岸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4-06-29 帖子: 4398 来自: 多伦多
|
发表于: 星期六 七月 01, 2006 11:39 pm 发表主题: |
|
|
细致的评论。最好能完整附一首被评者的诗歌,让不熟悉的读者看看她的实力。 |
|
返回页首 |
|
|
|
|
您不能发布新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编辑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删除自己的帖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表投票
|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