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陈思侠[陈思侠] 陈思侠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6-06-16 帖子: 19 来自: 中国酒泉
|
发表于: 星期五 六月 16, 2006 4:24 am 发表主题: 漂移在酒泉的历史遗迹【三章】 |
|
|
漂移在酒泉的历史遗迹【三章】
陈思侠
黄土下的王国
这片成熟过一茬茬金黄色小麦,高举过一个个翠绿西瓜的黄土地,如何就铺展在历史的卷轴之上——一个王国的头顶之上?而遭受冰雪侵融和西风劲吹,任由一代一代农民用秃钝的锄头平整和搂扒?
2006年的春末,古老的丝绸之路万物复苏。一个柳枝吐绿,紫燕北归,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一行多人,出酒泉城区8公里,在肃州区果园乡的地界上,在距知名的丁家闸壁画墓不远的地方,齐齐的站在了据考证是西凉王陵——武昭王李皓墓的地方。这里正在建设和开发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一个消失于1500多年前的西域王国将以它至高无上的王的神圣的陵寝,向我们展示那些漂移在历史上的风烟和波澜。这不是一片死寂的黄土,就在它的覆盖下,一个王国冰冷的梦,将在今天叩响时光的弦音。
历史不单单是一枚锈蚀的铜币,没有光明反映的铜币。在我的意识中,它一直安眠于我们淡蓝色的灵魂深处。在酒泉生活多年,我的耳畔时时萦绕着关于西凉王国的信息,遗址的推断,陵寝的考证,似乎就不曾间断过。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载:西凉国是十六国之一。汉族李皓所建。都酒泉。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历三主,共二十二年。西凉民户稀少,李皓统治时,经济上劝课农桑,又屯田积谷,资储充足,势力渐盛。政治上依靠凉州大姓,并奉表称臣于东晋;又设立学校,培养高门子弟。军事上充实武备,意欲打败北凉,统一河西。李歆继位后,严刑峻法,好治宫室,又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以致人力凋残,百姓困敝。
实施仁政的李皓是怎么坐上西凉国王的宝座的呢?
2004年,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找寻西凉王国的热潮,一位名叫风羽悠的网友发布了一条信息:一天,李皓在乡间小路上走着,忽听远处有人高呼:“西凉君,西凉君!”他大吃一惊,心想不知是谁喊我西凉君?若让北凉王知道,定会有杀身之祸!李皓闻声望去,只见前边树荫下站着一只猛虎,双目眈眈地盯着他。
李皓虽武艺高强,但猛虎挡道,也不免有些紧张。忙从背上取下强弓利箭,对准老虎就要射出。老虎高声叫道:“西凉君不要放箭!我不会伤害于你。因身负重托,有要事禀告君王。”他见老虎口吐人言,事出蹊跷,便将弓箭扔在地上,抱拳施礼道:“我并非君王。不知大王如此呼叫,是何用意?请多多赐教。”
老虎走到李皓面前,点头施礼道:“你有君王之才,将来必当西凉王。大丈夫不能久居臣位,要乘当今乱世纷争,建立西凉国。”······
3年后(公元400年),李皓果然在敦煌建立了西凉国,自立为西凉王。在位共17年。20年后,西凉国灭亡在其子李歆手中。
从风羽悠发布的这篇传说中,我感受到了这样的信息:在一个黎民遭受战乱之苦的年代里,李皓的反叛,不仅是人们的期待,也是历史公正的选择。一只猛虎——连这人们想象中的百兽之王都臣服于他,可以想见李皓的威信和百姓的呼声。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17年,但他布什仁政,让人民休养生息,使原本受到胡人作乱的满目苍夷、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逐渐恢复了生机。李皓不但有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史书上还说他“通涉经史,尤善文仪”,并为酒泉历史上的第一株槐树写过一篇《槐树赋》,可惜今天已经无缘瞻读其飘溢的文采了。
在中国的帝王史册上,依托前朝有名望的同姓的起事者很不少,唐朝的李渊就是其中之一。李渊、李世民均称他们为李皓的后人,唬了不少人,甚至于在唐王朝修撰的史书上,追溢李皓为武昭王。而在近年来的历史考证中,据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家洲介绍,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不过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不论曾经有过多少显赫的声名,多么高贵的地位,都挡不住一抷黄土的顷覆。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一个牌楼已经成型,一条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墓道,正在一步步通往李皓的寝陵。2006年,这个封闭了多个朝代的黑暗的墓穴,将展现在普通百姓的面前。事实上,西凉王陵在历朝历代都被盗窃过,现在的发掘中,在清除了淤泥后,只见到几块壁画砖。人们想象中闪着光彩的金银和华丽的器皿,早已失落于无人知晓的角落了。一座空墓?!呵呵。原本有着宝藏的地方,丢掉了它的富贵,但它的历史,却不能够为精明的盗贼所掠夺,它一直定格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并将展示给今天。
我抓起一把黄土,植物的根须犹在,我嗅到了小麦的清香,西瓜的甘甜。我想,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参观,但是会有人和我一样,会注视李皓头顶的这片黄土,凭吊这片黄土。
流动在山水间的石头画卷
2003的深夏,正是索尔苏草原夏季草场景色最美的时候,我随牧民踏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索尔苏草原与当金山脉的雪峰相接,海拔大约在2700公尺左右。从远处看,它像是垂悬于白天鹅脖颈上的一块碧玉,格外显眼。在这块肥美的草场上,沿途我见到了各类茂密的花草,还见到了一种结着玉米粒大小的红色果实的灌木,它由坚硬的石灰岩缝中挤出来,枝条稠密,高度至少有3米。随行的牧民说,这儿千百年来,一直是一块放牧的宝地,因为泉水不竭,四季长流。又补充说,这里有春秋时期的岩画为证,是经过专家考证的。
我们真就在一处峭壁上找到了岩画。这是祁连山常见的石灰岩岩面,细细看,它上面的牛羊图形,不是刀刻斧凿出来的,而是用另外的一种什么锐器,击打成点,而后连成了线。这种工具,是骨质坚硬的牦牛角,或是臧羚羊的角吧?遥想在春秋时代,牧民手里还能有什么更锐利更自然的器具呢?况且这些朴拙的图画,也不是出自画工之手,而是普通的牧民,完全是他们囿于生活的性情所致。
后来我在肃北县灰湾子沟口见到的岩画,其中有一幅就是岩画专家命名的《群羊竞奔图》。图中有10多只山羊和长角羊狂奔,有一人双臂高举,在堵截奔跑的羊群。专家指出:“画面上虽然没有出现追猎者,却令人联想到后面会有许多猎人在呐喊追射。在原始岩画中,这种表现方法独具特色。”这时候我已经见过了很多的岩画,且在牧区走访过大量的牧民,对这幅岩画的命名和理解,产生了新的想法。试着这样理解行不行呢?画面表现的是牧民拦羊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大风天、雨雪天,抑或是在晴天中羊群上山下坡的时候,以及受到野兽惊扰的时候,很多,很普遍。而纵观大量的岩画画面,表现的均是牧民熟悉的生活场景。倘若围猎,画面上的人,手中应该持有棍棒一类的武器。我因而认为专家的见解有些牵强,他审视的角度怕是不钻史学情结的牛角尖,也是站在美术的高度上了。
祁连山北麓山沟里的大量岩画,无论是刻画在花岗岩或石灰岩上的,以动物画面为主,有牛、羊、骆驼、梅花鹿等画面,刻画出了古代游牧民族悠闲、自在的游牧生活。这些生动的画卷,这些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以其拙朴的线条和粗旷的表现风格,体现了游牧民族丰富的文化生活。岩石上的刻画艺术,以它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魅力吸引引了无数的专家。肃北境内的古代岩画是我国古代岩画艺术遗迹最为著名的部分之一。考古学者将岩画的上限定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各处岩画的刻画年代虽然早晚不同,但从所反映的射猎及游牧题材来分析,基本上以春秋战国至西汉时代为多。而河西走廊西段在这个时期,正是乌孙和月氏等古代民族的游牧地。
茫茫苍苍的祁连山,原本就是游牧民族的蜜和流奶之地。河西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今依旧生活着汉、回、藏、蒙古、裕固、哈萨克等民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在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生活习俗和习惯的同时,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应该是宽泛的,这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专家考证岩画人物的服饰特征后的定义“这些岩画是同一民族留下来的”,我始终存有疑虑。我们不能回避这里频繁发生的战争,以及历史上有过的民族大迁移活动。这些“同一民族”留存下来的岩画,应该是“同一时期”留存以及稍后的某一时期延续下来的。对于同一时期,当时的社会风尚,极有可能造成近似或相似的服饰。马背上的民族,由于生活的环境相同,其生产用具、活动方式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这些流动在山水间的石头画卷,经风沐雨,完好、坚硬地呈现在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有一次我到肃北采访,遇见了时任分管文化等社会发展口的副县长胡晓华,他告诉我,肃北全境内,有4000多块岩画,要是能够成立岩画馆,也算是中华之最了。这样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它对古代多民族地区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考证,将产生新的突破,将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这番话,至今犹在耳畔回响。不知道岩画馆能否在未来几年里成立,但我知道这些石头画卷,是游牧民族的思想、行为和声音,它们穿透了几千年的时空,是活在祁连山里的生灵,活在游牧民族群众心里的生灵。
那些岩画上看似笨拙的牛羊,正向着我们踏踏而来。
梦城桥湾的警钟
在古丝绸之路上,在经历了风雨侵蚀,而今残桓断壁的每一处遗址上,总有或凄美或悲凉的美丽传说,留存于人间。
桥湾城遗址,也有一个令人难于忘怀的传说,叫《康熙夜梦桥湾城》。故事说康熙帝有天梦见自己巡游到了西北边地,在荒寂无人的沙碛中发现了一片绿州。但见一条大河清流湾环,泱泱西去;河边长着两棵参天大树,树上挂着金光耀眼的皇冠和玉带。康熙梦醒之后,觉得梦中之境必是龙游圣地,即下令按梦中情景绘图查访,后来寻访者到桥湾一带,见这里碧水西流,河边有两棵高大的胡杨树,树上挂着草腰、草帽,与康熙梦中情景恰成吻合。康熙闻知大喜,立即下诏,拔巨款派程金山父子在这里督修一座九里九的城池,为皇帝巡幸居住。程金山来后见这里荒凉偏远,皇帝哪能来此巡游?便贪污巨额银两,草草修了座小城交差。后来钦差大臣西巡将此情况上奏康熙,康熙大怒,降旨将程金山父子处死,取其头,剥其皮,制成一大一小两只黄褐色的人皮鼓,悬于皇寺,日夜敲击以警示后人。
对于求证史实,传说几乎是不可靠的。
孤零零地座落在旷大的戈壁滩上桥湾城,面积不到4万平米。原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22米,残高5-8米,城墙目前还算完整。疏勒河从城南流过,这条游荡型的河流,在此处亦形成了常见的弯环。桥湾城据民国修《安西县志》记载,该城建于清雍正十年,时为仓储城,后为回民所居。同治元年回民暴动,堡失民逃,城遂废弃。
得到文史专家确证的是,桥湾城建于清雍正十年,并为清代河西走廊重要的边关要隘之一。但是不少人对这座清代城池为何建在这里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们说:桥湾城四周空阔无边,百里荒无人烟,无山可凭,无险可依,无援可借,虽有河滩做屏障,却不能够在军事上形成建立关隘的主要素。并且说,此地东距嘉峪关100多公里,西距安西85公里,如有战事,如何拒敌?在荒漠与绿洲交错的千里河西,无论城镇还是村庄,无不沿河而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使在今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也是沿着黑河、讨赖河、疏勒河、党河分布的,绿洲文明不仅在这里代表着各种文化的融会,也代表着人类生存的抗争。也就是说,有河才有人群的生存环境,有河才有军队驻守的关隘。我在查阅了大量有关疏勒河的资料后,更明晰了这一点。事实上,我们绝不可忽视疏勒河对这座城池建设的功绩。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关键在于它在百年前远抵罗布泊,是一条能够载舟而行的大河,是一条有着足够运输能力的交通线。与此相同时间的康熙年间,西部地区战事不断,尤其是新疆发生的葛尔丹叛乱,危及西部的领土完整,清政府在嘉峪关外修筑城池,加强边疆防御,修筑一座能够储存粮草的中转站,一座可以屯兵的驿站,桥湾城依河而起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与史书记载的仓储城也是切近的。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随处而遇不少荒城废村,有的是边关将士驻守过的城池遗址,有的是开发后难以生存而废弃的村落。桥湾城的废弃,或许与此有着相同的原因。作为军事关隘,它在后来的和平时期,可能由于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而被废弃,或由于疏勒河主河道的改道而废弃,这些都不难想象。历史上,疏勒河主河道由于上游土地的泛垦,河水的泛引就多次引发了大的改道。
疏勒河或许又改道了。这一回,它的的确确没有回头。
徘徊在梦城桥湾城的残桓断壁间,四处散落的黑色瓦砾,已经同这座城池的命运归于沉寂。当初破碎的声响,已被弃家而走的人,含在了泪光闪闪的眼中。我们无法回顾这悲惨的一幕。多年后,这些盛过水的器皿,退去圆润,露出了尖利的伤口,供人们凭览,供人们想象,发思古之幽情。红柳就在疏勒河古道的一股残流边茂密地生长着,它们枝干笔直,年年岁岁吐出殷红的花絮,把满目荒漠染的一片猩红。正午的阳光下,整座城池像一个失败的泥塑,在人们的心中乱的不成形状。
在今天的桥湾城展览馆前,树立着有一棵干枯的粗大古柳。这棵见证了河西走廊战争风雨和人世沧桑的古柳,向我们诉说的,不只有惩治贪污腐败官吏的祈愿,还有让人们珍惜生存环境的渴望。当人皮鼓声穿越时空而来,当这警钟长鸣在今天的阳光下,我们对这座城池的敬畏,应是愈久弥新。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礼仪命运的良药。欢迎指导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3870604 |
|
返回页首 |
|
|
乐园成也[FFFFFF] 乐园成也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5-12-30 帖子: 822
|
发表于: 星期五 六月 16, 2006 9:52 am 发表主题: |
|
|
厚度不错:))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 陈晓林诗歌网站:
http://www.cxlpw.cn
作家诗人联盟:
http://ccxxll111.go.waokao.cn/
作家诗人论坛:
http://cq.netsh.com/bbs/814130/
流放南方的肺叶:
http://blog.sina.com.cn/u/1242738392 |
|
返回页首 |
|
|
陈思侠[陈思侠] 陈思侠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6-06-16 帖子: 19 来自: 中国酒泉
|
发表于: 星期六 六月 17, 2006 3:55 am 发表主题: |
|
|
问好乐园成也!
多批评!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礼仪命运的良药。欢迎指导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3870604 |
|
返回页首 |
|
|
黑色闪电[FFFFFF] 黑色闪电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2-24 帖子: 4065 来自: 西域
|
发表于: 星期六 六月 17, 2006 7:55 am 发表主题: |
|
|
抚今追昔,有据有思,简洁生动
很欣赏这样才学与风物结合的游记
哈,都是甘肃人,问好陈思侠
应发在谈古论今栏目里 |
|
返回页首 |
|
|
陈思侠[陈思侠] 陈思侠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6-06-16 帖子: 19 来自: 中国酒泉
|
发表于: 星期一 六月 19, 2006 7:30 pm 发表主题: |
|
|
谢谢黑马王子!我这会儿移过去。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礼仪命运的良药。欢迎指导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3870604 |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