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留言 |
主题: 大多伦多地区 IB 高中简介 |
Monalisa
回响: 6
阅读: 69655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二 四月 08, 2008 9:06 pm 主题: A great review |
Thank you so much, Xiao Min! |
主题: ZT:华夏快递 : 美联社调查:家庭生活是青少年快乐源泉 |
Monalisa
回响: 1
阅读: 5773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30, 2007 11:13 pm 主题: ZT:华夏快递 : 美联社调查:家庭生活是青少年快乐源泉 |
什么东西能让青少年觉得最快乐?成天为儿女操心的父母,想到的也许是性爱、毒品、摇滚音乐,还是金钱或汽车。但美国一项调查揭示的答案可能让人觉得意外,美国青少年表示,家庭生活才是他们快乐的泉源。
由美联社和MTV联合展开的这项大规模调查,以1280名年龄在13到24岁的青少年为对象,向他们提出了100多个问题,设法探讨青少年快乐的理由。
该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家人共处;当中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和父母相处时觉得最快乐。
除了家庭,和朋友相聚,也是青少年觉得最快乐的事。该调查发现,友情排在亲情之后,成了青少年第二大的快乐泉源。
另外,在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时,将近一半的青少年选择了父亲或母亲;其中选择母亲的占了29%,选择父亲的占了21%;还有16%的人把父母都并列为最崇拜的对象。
该调查也发现,65%的青少年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快乐,但是不同种族青少年的幸福感差异很大。白人青少年(72%)普遍比黑人(56%)和西班牙裔青少年(51%)感到更幸福,这方面的种族差别甚至超过了经济差别。
人们常说,金钱是满足物质享受的基本条件,但是在这项调查中,几乎没有人提及金钱是让他们快乐的理由。该调查发现,虽然父母的收入状况的确与孩子的快乐程度有关系,但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孩子的快乐程度关系更密切。
大部分的青少年受访时都表示喜欢上学,认为学校能够带给他们欢乐。92%的青少年相信婚姻会带给他们幸福,并愿意在婚后生儿育女。
关于未来,美国青少年大多表示乐观。
对于很多家长关心的性的问题,调查发现,性爱是让青少年快乐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有性经验未必让青少年的生活更愉快。在13岁至17岁之间的受访者中,有性经历的人大多感到不快乐;而对18到24岁的青少年来说,性会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快乐,但不是持续性的。
另外,比起去年的类似调查,觉得压力很大的青少年上升了10%。对年龄在13到17岁的青少年来说,主要的压力来自学校;18到24岁的人则认为,工作和财务问题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 联合早报 |
主题: ZT: 华夏快递 : 美国700多所高校不再要求SAT成绩 |
Monalisa
回响: 1
阅读: 5692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30, 2007 11:10 pm 主题: ZT: 华夏快递 : 美国700多所高校不再要求SAT成绩 |
--------------------------------------------------------------------------------
CND --------------------------------------------------------------------------------
--------------------------------------------------------------------------------
随着新学年的临近,美国数百万学生将要开始准备SAT考试,他们的烦恼也会随之而来。SAT长期以来是美国大学本科录取的重要标准之一。关于SAT和其它几项标准考试的辩论一直非常激烈,不过现在美国有700多所高校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标准考试的成绩。
SAT考试的考生要求在3小时45分钟内完成3部份考试,包括数学、阅读和写作。每年有200多万学生参加SAT测试。对SAT进行管理的美国大学委员会表示,SAT是为了测试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所应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数学推理以及写作等技能。
SAT被认为是最普及的考试,但另外一项叫做ACT的考试也逐渐受到考生欢迎。每年有120万高中生参加ACT考试。
*标准考试争议*
近年来,标准考试开始引起争议,致使导致有些学校做出了一些重要变更。美国全国公平与公开考试中心发起了一个要求高校停止按照标准考试成绩录取学生的运动。罗伯特.舍茨奥是公平考试中心公共教育部负责人。他说:“独立研究表明,SAT考试有偏差,不足以预测学生在大学的学业。另外,学生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提高SAT分数,因此对大学录取作用不大。”
大学委员会拒绝接受采访,但是给美国之音发来的声明说:“美国有2万5千所高中。做为大学录取工作的全国性标准,SAT帮助各高校了解有着各种各样学术背景的学生,并由此做出决定。大学委员会一再指出,对学生大学学业最准确的预测是综合学生的高中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但事实是,高中教师打分偏高的现像越来越严重,因此标准入学考试成绩比以往更加重要。”
现在美国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在录取新生时不要求提供任何标准考试成绩。对标准考试持批评态度的人说,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有能够负担参加SAT各门课程补习班和聘请家庭教师的费用,而低收入学生就没有这个优势。
批判人士还认为,标准考试给青少年增加压力,跟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抢时间,而这些活动可能比准备SAT考试更重要。
*学校作法不同*
缅因州贝茨学院20多年前就停止要求考生提供SAT成绩了。贝茨学院是一所不到2千学生的小型学院。学校的威利.米切尔认为,这项政策取得了成功。他说: “可以说,这项政策实施的非常顺利。提交SAT成绩和没有提交这项成绩的学生相比,毕业率几乎没有区别。他们在校学习的平均成绩也几乎看不出差别。”
宾夕法尼亚州小型文理学院拉法耶特1995年开始把SAT成绩做为参考标准,但是5年后决定恢复对标准考试的要求。拉法耶特学院新生录取办公室卡罗尔.罗兰兹说:“尽管学生的高中平均成绩和上高中时选修的课程是我们预测大学新生学业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如果也能参考标准考试成绩,对我们预测新生的学业更加有帮助。总之,情况了解得越多越好。”
公平考试中心的舍茨奥和把标准考试成绩做为参考标准的学院管理人员都强调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没有考试成绩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舍茨奥说,国际学生是特例。他说:“我们鼓励学生直接跟学校联系,了解学校对国际学生有什么特殊规定。”
报考大学对许多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仍然是种压力。现在,700所高校试图减轻标准考试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这种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不过大多数高校继续要求高中生参加标准考试,并以此做为录取的标准重要标准之一。 |
主题: 有偏激有警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面面观 |
Monalisa
回响: 0
阅读: 4703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二 八月 14, 2007 7:38 pm 主题: 有偏激有警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面面观 |
http://bbs1.creaders.net/history/messages/86479.html
ZT:
有偏激有警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面面观
--------------------------------------------------------------------------------
发布时间:2007-08-11 23:15:40 【来源:北美论坛】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 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
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
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
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
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被称为中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即没有法律约束的资本主义就像不存有地狱这一概念的基督教,最终每个人都堕落,无一幸免。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
为了掩饰中国目前的失业,贫穷,惊人的资源浪费等现实,zgzf编造出一串数字来把中国打扮成一个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国家。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来填补中国的这个无低洞。
所以当人们下次听到zgzf所宣布的经济高增长率等数字时应该想想这些臆想出来的数字是否正常。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得不为这个zgzf粉饰的表面上繁荣的伪资本主义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制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中国的政府部门总是引以为豪的标榜自己是人民的这个,人民的那个,但没有一个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
主题: when we talk about culture, we can't ignor food... |
Monalisa
回响: 1
阅读: 6188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日 七月 15, 2007 8:07 pm 主题: when we talk about culture, we can't ignor food... |
however, what fellow Chinese, more, fellow human individuals are experiencing with some food in the daily life at Chinese market, seems worth to think and reflect , and to awake some part in our culture.../Monalisa.
http://bbs2.creaders.net/life/messages/725521.html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17186 |
主题: Media broadcast about Gifted Student |
Monalisa
回响: 2
阅读: 7775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7:37 pm 主题: What do gifted children need? |
http://www.tvo.org/cfmx/tvoorg/tvoparents/index.cfm?page_id=483&event_id=541µsitefolder=tvoparents |
主题: Media broadcast about Gifted Student |
Monalisa
回响: 2
阅读: 7775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1:05 pm 主题: Media broadcast about Gifted Student |
Please see attached pdf file
This is just a reminder that Dr Joanne Foster (Ontario Institute of Studies in Education and co-author of Being Smart about Gifted Children) and ABC's Rosanna Laclamitia (co-author of Developing IEP"s for Gifted Students)
will be appearing on this TVO webcast tomorrow at 1 pm.
Check out the website
www.tvoparents.com
and tune in tomorrow with your questions ready.
Christine Thammavongsa
President ABC Ontario
[email protected]
Association for Bright Children of Ontario
2238 Dundas Street West
P.O. Box 59088
Toronto, ON
M6R 3B5 |
主题: 请教晓鸣先生 |
Monalisa
回响: 5
阅读: 9343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8:58 pm 主题: School with strong music program |
Baythorn Public Junior school @ York region (Yonge and Hwy 7) has a popular special art and music edu program, but must pass audition (in Grade 4 for G5, in Grade 5 for G6, after G5, hardly get in if you are not living in the designed residentail area.
Etobicoke school--(High school), strong music focus, many students joined/became member in TSO and other top professional music org. |
主题: Sharing: 令人沉重的心灵落差 |
Monalisa
回响: 3
阅读: 9021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8:37 pm 主题: Sharing: 令人沉重的心灵落差 |
ZT from CND
令人沉重的心灵落差
熊友鱼·
震惊环球的416校园枪击惨案一举夺走了32条无辜的生命,全国下半旗志哀。在随后的一系列悼念活动中,维州师生布置了33块花岗岩悼念碑,其中包括了凶手赵承熙的一块。在悼念仪式上,放飞了33只气球,敲响了33记钟声,一样的鲜花,一样的彩笺,都有赵的一份。赵的悼念碑是安放在从星条旗右侧开始数第四位上,估计是按姓氏字母次序排列的,赵(Cho)没有受到“歧视”。请看赵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是这么说和这么写的:
☆“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他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共有33名学生死亡。我们应该公平地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
☆“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上帝的恩宠”(巴贝拉)
☆“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的人生变得更好。”(大卫)
赵承熙的姐姐赵善敬在4月20日发布了道歉信,人们又是这样回应她的:
☆“对为了遇难者家属而勇敢站出来的赵善敬表示感谢。赵的家人也在我的祈祷名单中。”
☆“我在赵那个年龄,也就是20多岁的时候,曾因药物中毒而彷徨。我能充分理解你的家人必须经历的痛苦。”
☆“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以上引文均来自网络文章。)
读了这些文字,你就是一个能坚强面对悲痛的人,也一定会被这博爱宽容的心灵所深深地感动。先贤说,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心灵,意在其中矣。
现在让我用小人之心来做一个揣度。在这四万多VT师生中,未必没有几个心存“正义”,不同意把凶手列入被祭奠者之中,但是谁也没有拉出队伍来聚众对峙。这或许是“和而不同”的一个例证。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同一事件中的另一桩事情吧。惨案发生之初,人们处于一片恐惧、悲痛、混乱、错愕之中。消息有误传,媒体有错报,实也难免。某芝加哥报纸曾称凶手是华裔,引起华人社区一片惊恐,待查出凶手并非华裔,人们开始声讨该报,并要求该报道歉,还有某官方呛声指摘不负责任。乃至今日,尚有大小头面人物出来发表言论,声嘶强烈谴责、力竭责成道歉。不消说华人如此行凶并非没有先例,就算是脏水真的泼在了菩萨身上,也无须这般气短神虚、耿耿于怀。笔者身为华人,也为如此心胸而赧颜。
我们再来对照一下,在某地处决犯人,当局每在事后还要向犯人家属收取“子弹钱”,作为对已处决者及其家属的追加惩处。无论这子弹钱收的是“成本费”还是“市场价”,其背后是一个阴损恶毒的心理。
再以纽约“华人小巴”为例。华人小巴业者常常为争夺客源、泊车位、价格战造成恶性竞争,甚至流血冲突。虽然在政府官员和社团组织的大力斡旋下,隔三差五地达成协议,却又隔五差三地烽烟再起。此背后不能不说又是人心的折射。这或许是“同而不和”的一个例证。
对比上述416血案中VT师生的反馈,人的心灵落差竟然会如此之钜,令人压抑沉重。有网友发言,认为“这种对凶手的大度和原谅来自基督教文化,可惜中国文化里缺少这种精神”。请稍候,让笔者有些补充:基督教教义确实至善至美,但我们还不敢让其“专美于后”,在中华文明里,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教诲我们来着?君不见:“亲吾亲以及人之亲”;“慈悲为怀,与人为善”;“责己以周,待人以约”,不一而足。现代中华文明的堕落,昭然是教育问题,昭然是社会问题,昭然是政治问题。 |
主题: ZT 中国女生放弃牛津:称成功模式不止1种 |
Monalisa
回响: 4
阅读: 8313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一 十一月 20, 2006 10:43 pm 主题: ZT 中国女生放弃牛津:称成功模式不止1种 |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333655
中国青年报报道,收到12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放弃了响当当的牛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06届毕业生李亦雯的选择着实让她的同学吃惊。
今年上半年,李亦雯陆续接到牛津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巴斯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卡瑟尔大学、维也纳大学、华盛顿大学等12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李亦雯被她所申请的世界各国学校全部录取。这些大学有6所提供了奖学金。
李亦雯告诉记者,自己没什么成功的公式和葵花宝典,也算不上好学生,在巨大的教育园里,她只是一棵疯长的野生植物。毕竟,每个人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世上不止一种成功的模式。但发现这一点,她却用了大学的整整4年时间。
再不愿意做“好学生”了
李亦雯说,从小到大她都被认为是“豌豆尖尖”:成绩好,人缘好,当班干,习惯了当第一。
到了大一,她平均每天学习12个小时,比高三更累。练习德语到了嘴巴肿得张不开、嗓子疼得发不出音、用多了小舌头老想吐的地步。那时她每天煎熬着做个“好学生”,一如过去的18年。
上了大二,自己突然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争当“好学生”,班上有人放弃学业去了德国。她开始意识到,生活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当“好学生”除了满足虚荣心之外究竟有多大意义?她问自己:“我到底需要怎样的生活?”
李亦雯感慨,过去的19年竟然从没想过这些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听妈妈话听老师话能考高分会办活动的“好学生”,惟独没有教会自己如何独立思考!一种强大的自我否定的恐惧向自己袭来。
不是只有一种成功的模式
大二了,李亦雯决心不再当“好学生”,要把所有可能的事尝试一遍。
李亦雯说,大二的寒假,她百般周折成为了武汉西门子公司的实习生。实习期间,恰遇德国西门子总公司执行副总裁博格先生第一次到中国开会。博格先生要求,他在日常对话中用德语,在会议期间正式讲话用英语。那所公司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双语翻译情况下,只有求助于19岁的李亦雯。
那时,李亦雯发现自己在学校里的勤奋没有白费。她通宵达旦花了几天时间熟悉公司业务,匆匆上阵。会议上,李亦雯准确地用英语翻译博格先生的讲话,会下轻松地用德语与他聊天,介绍武汉的风土人情。临上飞机离开中国前,博格先生主动为李亦雯写了工作推荐信。
短短两周的实习让她发现自己有很多考高分以外的能力:沟通力、亲和力、应变力。但是直觉告诉她繁杂的文职工作并不是毕业后的首选。
大二的暑假,作为学校的交流学生,她去了德国,还顺便旅游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欧洲的一个月,留学的决定在她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逃课是为了找到方向
回国后,李亦雯开始为出国留学做准备。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该申请哪个专业?
为了确定自己的兴趣,她开始尝试各种社会实践。她说,大三整整一年,她听了数百场讲座,去欧盟商会参加酒会,去上海做德国机械产品展会,在中央电视台实习,到国家发改委听负责人用英语介绍国家十一五规划……有些活动,甚至是逃课去参加。
读大三的李亦雯通过德国在中国的一个官方文化交流机构,认识了德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克里斯蒂安。在克里斯蒂安到中国传媒大学作学术交流活动时,李亦雯担当他的翻译。
克里斯蒂安为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自选题材,拍摄一部纪录片。
熟悉情况的李亦雯提议去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在那家聚集着病重老人的医院里,却还生活着一个4岁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羊羊。
“孩子阳光般的笑脸出现在第一个镜头里,一个鲜活的生命,多么有震撼力啊!”李亦雯提议,在那里跟踪拍摄羊羊一天的生活,凸现生与死的对比。
这个点子立马让克里斯蒂安先生拍手叫好。李亦雯客串成了那部片子的副导演。
李亦雯还尝试着做商人,一次寒假,她回武汉老家,从武汉的汉正街买了一堆手机链、发夹、包包等小零碎,准备到学校练摊。可至今,这些东西一样也没卖出去,全锁在抽屉里。她笑称,自己实在没有勇气到食堂那样人山人海的地方吆喝。
一年下来,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把申请重点放在传媒、经济和历史上。
大三她参加了英语托福和德语达福这两个专门的语言水平考试,她决定既申请英国、美国,也申请德国、奥地利这些德语国家的学校。
当公务员、考研还是留学 大四时最易让人失去方向
然而,大四注定是多事之秋。李亦雯说,各种求职招聘与考研的信息弥漫在教室与寝室。人人都在议论当公务员的好处与辛苦,进国家各部委的利弊权衡。在这种环境中,人很容易失去方向随波逐流。
由于成绩和各方面的出色,外交部、商务部到北外招人,德语系首推李亦雯。而且,只要她愿意,保送读研的条件也符合。放弃稳妥而又安全的国家部委工作和唾手可得的保研,走结果不可预测的漫长而又繁琐的出国留学这条路,尤其是报考世界著名大学,这对年轻的她来说,风险极大。李亦雯的父母也犹豫了。
“我到底追求什么?需要什么?”李亦雯无数次地问自己。
经过几个漫长的黑夜,李亦雯觉察自己最渴望的是出国继续读书。她第N次违背“好学生”行为准则,搬出了寝室,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放弃很多国家部委与世界500强企业的面试,潜心准备出国。
欧盟商会为她写推荐信
李亦雯留学申请材料很“诱人”:托福考了630分,总分20分的德语达福考了19分。大学学习成绩每门课都在90分以上,连续4年名列第一、二名。她担任过系学生会主席,承担过多次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2006年被评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毕业生。留学申请材料,至少要有3封推荐信。李亦雯准备了5封,其中一封是欧盟商会在北京的负责人写的。
接下来是一次又一次面试。
今年2月,牛津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大卫·菲利普斯教授专程到北京面试中国申请者。
为了这次面试,李亦雯关在房子里每天对着镜子,花了十几天时间把自己英语的美式发音改为英式发音,因为她仔细研究了这位教授的背景材料,知道他是个地道的英国人,她要让教授面试一开始就不受语言的限制,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她。
结果证实李亦雯这样做是正确的。经过30多分钟的面试,菲利普斯教授在30多人中只选择了李亦雯。他向牛津大学递交了推荐报告,报告中写道:“这是一位非常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年轻人。”在李亦雯托福考试写作分还差0.5分的情况下,牛津大学3月12日破格录取了她。至此,李亦雯创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学生被以英语语系为主的牛津大学录取的第一人纪录。
4月25日,李亦雯收到了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录取通知书。5月28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维也纳大学主办的“全球化研究”专业在网上公布了由欧盟提供的24名全球全额奖学金(42万元人民币)获得者名单,李亦雯名列第六。
5月6日,李亦雯参加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远洋电话考试,6月,李亦雯被告知,此专业在中国只有1个名额,她被录取了。
6月17日,德国卡瑟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给李亦雯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同时通知李亦雯获取了全额奖学金38万元(人民币)。
放弃牛津
上牛津大学还是上别的名校成了李亦雯和她的家人最艰难的选择。在一次一次的家庭争议之后,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牛津。
“如果从虚荣心的角度或以后找工作的需要,应该选择牛津,可是从专业考虑,我对全球化研究更感兴趣。如果到牛津,将会念比较教育学专业,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她说。
在徘徊了一个月后,李亦雯终于从12所大学中选定了她的目标:维也纳大学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第一年,她将在维也纳学习世界史。第二年,她将在伦敦研究经济史。两年后,她将拿到两所大学颁发的“全球化研究”硕士学位。
这个由欧盟提供奖学金的研究项目,总共在全球录取50名学生,其中有24名获得奖学金,中国只有4人获得了42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李亦雯是其中之一。 |
主题: SAT考试:又一个搞笑的全球第一 |
Monalisa
回响: 8
阅读: 10948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一月 18, 2006 11:36 pm 主题: 中文媒体的通病 |
1). 不习惯调查研究, 尽管全国喊了几十年的"实事求是"
2).喜欢用最高级的形容词,加上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让读者分不清是 报道还是煽情的小说, 久而久之, 大家都没了辨别免疫力.
3).跟风现象很重, 缺乏独立见解. |
主题: 中文媒体的通病 |
Monalisa
回响: 4
阅读: 8351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一月 18, 2006 11:33 pm 主题: 中文媒体的通病 |
1). 不习惯调查研究, 尽管全国喊了几十年的"实事求是"
2).喜欢用最高级的形容词,加上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让读者分不清是 报道还是煽情的小说, 久而久之, 大家都没了辨别免疫力.
3).跟风现象很重, 缺乏独立见解.
.... |
主题: 知识渊博又谦逊的老师 |
Monalisa
回响: 1
阅读: 7787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二 十月 31, 2006 12:00 am 主题: 知识渊博又谦逊的老师 |
知识渊博又谦逊的老师往往是人生的老师. Most of them also have drive to help their students. They hav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impact young mind, and the conscience role of scholars should be in society.
- Noam Chomsky at Harverd is one example fo the 知识渊博又谦逊的老师, |
主题: 母亲角色与儿童成长彩(5)-孩子人生开始的半个地球 |
Monalisa
回响: 0
阅读: 7016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一 十月 30, 2006 11:51 pm 主题: 母亲角色与儿童成长彩(5)-孩子人生开始的半个地球 |
母亲角色与儿童成长彩(5)
冯琦
Infant这个词来源于 拉丁语, 意指unable to speak, 正是因为这个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媒介地暂时缺乏(对大部分孩子讲,这个阶段是从出生到开口说话),导致了众多的人,科学工作者包括著名的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皮亚杰也曾经认为:婴幼儿不具备年长儿童或成年人所具备的部分感知和表达能力。所幸的是, 随着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们自身的认知发展,据发表的最近几年的儿童认知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表明, 事实是,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头半年,一年里, 便已显示出他们先天具备的, 并将持续终身的感知 (PERCEPTION)和认知 (COGNITION)能力. 而以往的认识局限,只是由于科学测试的方法局限而未能揭示这些先天具备的能力。这种人的认识局限和科学发现的实证局限在别的人类知识领域也是常见的.
比如,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既听不见也看不见 而实验证明,刚出生新生儿(NEWBORN)便能辨别黑白的图画Pattern, 能准确分别出母亲和陌生人的声音和气味,几个月之后便能将母亲的照片和声音联系起来,笔者曾参与的一个课题, 通过对眼,头和手动轨迹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当婴幼儿6个月能坐立时,其对一定速度的运动物体的抓拿的和对运动物体的轨迹和未来位置的预测能力,相比与其年龄特征的肌肉控制力而言,甚至不比成人的PERFORMANCE差, 由此, 已有理论据此提出the Origin of Knowledge的问题。这个话题涉及太专业的东西,就此打住。
孩子们的早期全面成长,对正常父母(生父母或养父母)的天生的需要是别的关系难以替代的。同时,除了智能以外,还有运动 (motor skill),情感(emotion),社会性(social), 语言与交流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成长。孩子有自己的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要吃饭,穿衣,住房,受保护。 除了这些物质上的权利以外,他们还有权得到情感上的抚育和支持, 有权得到感情上的尊重。有权受到有利于培养自尊心的对待。有权犯错误,有权在不受肉体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约束。他们有权在贪玩调皮,一句话,孩子有权成为孩子,在天真烂漫中度过一生中唯一的童年。
在本栏目的前几期有读者问及关于是否应送孩子回国或是否应在父母忙于奋斗时把孩子交给他人抚养, 虽然这关系到各个家庭的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笔者这里想说的是,大部分孩子自婴幼儿时期就实际上都具备了被以往科学界低估了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孩子一生的心理安全, 自信, 人格等的健康发展对这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开发和维护非常重要;父母尤其是母亲如能在早期与孩子建立良好,健全的ATTACHMENT,同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Parenting知识, 的确对于孩子一生的情感心智(心理安全, 自尊,自信,人格等)的成长发展起极其重要的基石作用。俗话说, 母亲是孩子人生开始的半个地球,一个人一生能走多远多高多顺,除了后期的知识技能教育和机遇,与母亲早期对于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良知品行的培养,息息相关。
--------
作者简介: 冯琦(Mona Feng), MD, MSc. 从事医学研究数年后,转赴欧洲攻读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博士学位。现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咨询, 现居多伦多。 |
主题: 母亲角色与儿童成长(4)-父母的教养智慧 |
Monalisa
回响: 1
阅读: 7743
|
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一 十月 30, 2006 11:48 pm 主题: 母亲角色与儿童成长(4)-父母的教养智慧 |
母亲角色与儿童成长(4)
冯琦
父母的教养智慧
上期谈到,孩子们的早期全面成长,对正常父母(生父母或养父母)的天生的需要是别的关系难以替代的。记得在北欧给大学心理系学生教授儿童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时,尽管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当过父母, 但对于 关于PARENTING , 早期ATTACHMENT (心理依恋)的建立过程,父母的责任,孩子的权利等的讨论和Group Debate, 学生们总是比较热烈。由此我也了解到为什么东西方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既显示了天下父母的共性, 又显示了东西两极的差异, 这中间有历史, 文化,宗教原因,也有价值观,社会制度,甚至生活习惯等的差异。
但是, 就个体而言, 中国大陆背景的准父母们和父母们,相比与西方教育体制下的准父母们和父母们,就其平均的关于儿童的身心发育的认识, 关于Parenting的知识,无论学位教育程度高低,我们还是有较大的悬殊和落后的, 如果将其同精英们所具有的专业学位相比较, 这种悬殊就显得有点不那么协调。
对于IQ, EQ等,对大陆背景的精英们而言都是如雷贯耳的,但我们却较少听说过PQ- 即父母的教养智慧(Parent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PQ),即所谓的家长教养方式,家长教养方式,大致分为态度与行为两方面。教养态度方面包括父母亲在教导子女方面的信念、认知、观念,行为部分涉及行为意图、情绪,这些方面会进而影响教养的行为,也就是在教导子女时,父母所表现的具体行为特征和做法。父母的教养方式其行为与态度并不是天生即具有的,而是透过后天的学习与经验逐渐积累和塑造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相当的多,可大致分为:家庭情境因素、父母本身因素、子女本身因素与社会因素。
20-30年前,也许一个高中文凭就可以蒙到一份好职业;现今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必须接受越来越长久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好的高等教育方能应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既然,养育和教育孩子是父母们一生的重大课题,需要真正的教养智慧。中国有句俗话: 百年树人。可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考试才能取得父母资格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对准父母们有基本的教育和相应培训。
西方发达国家的PQ培训多旨在通过各种社区的渠道(图书,讲座,教育影片,父母自助小组等等)向家长输送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科学的教育技巧,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与行为,不仅使家庭与幼稚园学校和社区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也从生命初始就着手保护弱势群体---孩子的利益, 并促进帮助孩子得到最佳的发展的一切可能。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体系均没有这些对父母学(Parenting)的教育和支持系统 (特别是在是大陆, 台湾和香港尚有一些)。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父母本身也是在主要重视知识教育下的产物,少有对自己的Parenting Skill的训练和INVESTMENT(比如花时间和金钱接受再教育包括自我教育)。
-------
作者简介: 冯琦(Mona Feng), MD, MSc. 从事医学研究数年后,转赴欧洲攻读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博士学位。现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咨询, 现居多伦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