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wjr作品集
酷我-北美枫 首页
作者 留言
  主题: “黄麻”歌未央
wjr

回响: 1
阅读: 2234

帖子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日 六月 03, 2007 4:27 am   主题: “黄麻”歌未央
迎着世纪的风雨,走进黄麻的街巷,朝拜一段历史的遗迹,探寻一种精神的真谛。我在婆娑的银杏树下仰望倾听,昔日战争的隆隆炮声,今天都已归于沉寂,惟有巍峨的群山,似乎仍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血雨腥风……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南麓的红安麻城,两个县市毗邻相连。红安,原名黄安,全县版图面积1796平方公里,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当时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麻城版图面积3599平方公里。两个县市人口,总计近200万。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80年前的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9月的一天,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决定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由于缺乏经验,未获成功。11月3日,省派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14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18日,宣布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暴动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便是那如火如荼年代的生动写照。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突围后的鄂东军除部分人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黄麻起义纪念馆内,我忍不住一次次留恋地打量一下里面的陈设,心中默默地与它们言别,却是不敢出声,唯恐惊动了它们,它们也许正在岁月的抚慰下酣睡。只有轻轻走了出来,把沧桑留在身后。

黄麻起义,把一段悲壮的历史书写的寒腔凌厉;黄麻起义,黄麻起义,把一曲英雄的赞歌演绎的撼地动天。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麻城6万多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6200多人走上长征之路,13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锻造出了王树声大将、陈再道上将、许世友上将、王宏坤上将等40多位共和国将军。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将军和《上将许世友》中的许世友将军都是沿着黄麻起义的足迹走向战场,还有浴血上甘岭的秦基伟将军,奇袭阳明堡炸毁日军飞机的陈锡联将军,“旋风司令”韩先楚将军……“黄麻起义”的惊雷,与湖南的“秋收起义”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摧枯拉朽般地呼应着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伟大进程,为新中国鲜艳的旗帜上描上了殷红的一笔。

在历史长河中,多少曾经的辉煌,需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她的地理脉搏,找寻她埋藏深厚的人文积淀。红安山川毓秀,物产丰富。位于县城北33公里处鄂豫交界的天台山,连绵数十里,群峰起伏,怪石嶙峋,雄奇挺秀,花木繁茂,云飞雾走,风景旖旎。主峰海拔817米,奇峰突起,山顶似台,势若接天。这里的绿茶清香味醇,“翠峰”、“双全”多次荣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据说在唐朝时就开始制作的红安绿豆粑、创于清末的红安绿豆丸子皮子、相传有两百余年历史的红安县永河产皮子……都是省内外遐尔闻名的小吃。麻城历史更是悠久,七千多年以前即已开发。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麻城。这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古战场和古文化遗址随处可见。有三国魏尚书仆射毛王介、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名贤阎伯屿的墓葬,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隐士陈季常经常相聚的遗址杏花村,有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书讲学的遗址钓鱼台“芝佛书院”。麻城还是明代吏部尚书李长庚、兵部尚书刘天和、徐寿辉义军太师邹普胜、张献忠义军兵部尚书周文江的故里。著名的风景名胜有龟峰旭日、柏子秋荫、麻姑仙洞等三台八景。三座大型水库湖光山色,风景秀丽,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创建,更是别具情趣。

烈士回眸应笑慰,擎旗字有后来人。如今,老区红安综合经济实力跨入湖北省县市前列,连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县市,县城初具中等城市雏形,是省级文明城市。这里环境良好,民风淳朴,荣获全国治安模范县美誉。伴随着时代的步伐,红安敞开了自己的胸怀,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华盛达集团、广东佛塑集团、深圳宝安集团、上好佳休闲食品、香港荣亨、上海保荣、佛山金彪、广州粮食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兴业。在挖掘旅游资源过程中,他们又实施了60万亩板栗基地、百里生态长廊、绿色村庄的三大工程。”相邻的麻城更是不甘其后,京九铁路贯穿全境,京九、京广铁路在这里联接并建有麻城二级区段站,106国道过境90公里已全部扩建成标准的二级公路,农村多种经营形成蚕茧、畜禽、干鲜果、茶叶、蔬菜、菌类和药材等八大系列,初步建成了桑蚕、板栗、黄牛饲养、大棚蔬菜、老米酒等五个百里经济带。工业上形成了近20个系列、300多种类型、31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其中部优产品20多个,省优产品30多个……

曾经的辉煌总是和战乱与纷争相伴,昔日的硝烟今天依然可以找到它的踪迹。20世纪50年代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胡耀邦、江泽民、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温家宝、李瑞环、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红麻,送来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同时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拜访这片红土地。1996年、1998年,红安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每年都有20万名以上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出现新世界……”今年阳春时节,我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看到一群来自外地小学的少年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吟唱这首红安民歌。

今年是黄麻起义八十周年,穿过时光的隧道,似乎我又看到那些坚定的革命战士正在拿起大刀,长矛向敌人冲锋……我在昔日防守森严的长胜街头,踏着石板轻轻地行走,望着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一切,我的心儿在跳。那被岁月磨砺得透出清清幽幽的亮光的青石过道,那被岁月侵蚀得斑斑驳驳的门窗木漆,朴实无华的黑白照片,年月悠久的历史遗址,无处不向我们昭示着那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宣扬着仁人志士的一腔豪情。如今,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到呐喊声震天。但是身旁竖立的纪念石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当年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

杜鹃花红,浩气长存。黄麻起义精神,已经成了我们后人强大的精神力量。瞻仰归来,透过车窗,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开满了灿若云霞的火红花瓣,我的心头不禁为之一颤,那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吗?如今的红安麻城的县城都似精雕细刻的山水花园,设计新颖的高层建筑耸立在宽敞整洁的路旁,绿地、喷泉、彩色小道点缀其间,梧桐树上总是聚集着呢喃的小鸟。现代休闲娱乐场所遍布,历史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共处,使得红麻传统文化更具神韵内涵。没有战争的岁月,这里该是多么安谧和平。山上有树有竹,山下有稻有瓜,粗茶淡饭,寻常日月,关门小楼一统,开门明山秀水。归途我在车上小憩,梦中似乎还在红麻青翠的峰峦不倦地行走……
  主题: 远行的女红
wjr

回响: 4
阅读: 2904

帖子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三 五月 03, 2006 9:01 am   主题: 远行的女红
近日闲暇,找出《桃花扇》重读一遍,发现里面说了一行“慵线懒针,几曾作女红”的文字。释卷思忖,现今对于“女红”一词人们已经感到陌生。如你走在街头,采访来去匆忙的市民,女红是啥?肯定她会迷惑地摇头。为之我曾问过一些年轻的女生,她们多是望文生义,答案让人啼笑皆非,说是脂粉一类者有之,说是娇容一类者有之,说是食品一类者有之,说是月经一类者有之。
其实,“女红”就是早时女人所作的针针线线,缝缝补补的活计。“女红”看似简单,要想练就这门功夫并不容易,不但需要手巧,而且还要兰心蕙质。它是展现女孩灵气才气的途径,也是愉悦心灵获得满足的方式。所以“女红”算是一个深闺故事,一首低吟的诗章。
过去女人不懂“女红”,就是等于不会持家度日,那是“贤妻良母”的标志、“相夫教子”的资格。因为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穿衣要紧,所谓“男耕女织”,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女孩六七岁时,就要开始学习钩织编绣剪裁缝,“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是当时多数女子的生活的描述。平常人家一生浆浆洗洗,缝缝补补,可以说是须臾不离,“女红”算是女人出嫁必备的看家本事。女红,还能让人养成静静地坐在椅上,默默做事的那种习惯。那种生活状态,让你拒绝烦躁、令人宁静,让调皮的女孩渐渐的变得像个女人,个中滋味一时很难说得清楚,大概就是女人的娴静之味、淑然之气吧。
想到“女红”,我的内心便会感到特别的温馨,情不自禁地想到母亲那张慈祥的脸庞。记得幼时,昏黄的煤油灯下,妈妈在我的边上,嘴里哼着“买了个小猪不吃糠,对着这屁股打一枪”的小调,手上拿着针线,有滋有味地做着飞针走线。有时朦胧之中偶尔看到母亲,用顶针顶,用牙齿咬,扎破了手,拉破了皮。那时我总听到别人夸奖母亲的针线细密、精巧、好看。后来又见70多岁的祖母,满头白发,手执头号钢针,艰难地埋头为我缝制粗布棉袄,她用针线把那一腔深厚的慈爱默默地缝进每件衣物。20世纪70年代,经济困难,一年到头难得买上一件衣服,一旦穿到身上便是几年不脱,湿了晒,破了补,冬天的棉衣掏出内絮,春夏仍然使用。直到穿得实在没法拾掇,便就拿来打个袼褙,留着再做鞋底之用。当时那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民谣,说出了女人的辛劳,道尽了百姓的酸苦。如今,这样的岁月仿佛已经离我遥远,但那“女红”情结却是挥之不去,成为心底的一抺胭脂,一屡情愫。
现在人们不大懂得“女红”,原因就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提高,不管多么贵重的衣物,颜色不艳了,样式过时了,不等有个什么破绽都会立马换下不要。遇上扣子掉了之类的小事,却也不用惊动“女红”大驾,只需笨拙的“男红”足矣。所以,很多人的家里没有什么针头线脑的玩意,就连前些年里置办的缝纫机们也都锈迹斑斑,摆放在那里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卖也不值几个铜板,索性让它躺在那里起个“珍贵回忆”的作用。
然而,女红的功劳不可小觊,曾经靠它不仅能够撑起一个居家安康的日子,还能赢得一个崭新的天下。湖北一位叫做孔空的离休干部撰文回忆,1943年他到延安参加党校学习。这时包括延安在内的陕甘宁边区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一天,党校从一家贸易公司买来了棉花发给学员学纺线,打毛衣、织线袜。延安党校置有几台纺棉线机,过去从未上过纺机的孔空,为了过冬也得找人学习“女红”。后来,他用拿枪的大手竟给自己打出了袜子、手套。那时后方的村姑,一般擅长“女红”,常给当兵的情郎绣个荷包、纳双鞋底,寄托自己的爱慕、祝福之情。延安时期正是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岁月,既要对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又要反对挑衅磨擦,还要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更要自己纺线织布带领边区民众发展经济。所以,“女红”创造了举世钦佩的人间奇迹,已经成为全党的宝贵财富。
《红岩》一书当中,江姐狱中绣织红旗的“女红”情节生动细致,也很感人。那年笔者去了重庆,专门探访渣滓洞集中营和红岩魂纪念馆。耳闻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听到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庄严宣告,江姐和她的姐妹们正在监狱里面深情地吟唱“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么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应当毫无愧色的说,这是中华民族“女红”的最高思想艺术境界!
能让中国的“女红”艺术走上世界舞台的人,当数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刺秀艺术大师沈寿。她的作品获得过意大利都朗(都灵)博览会“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等大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五十年来,多次荣获国际大奖的黄梅挑花,早在宋代就有了十分讲究的“女红”工艺。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据说,挑花有着十分严谨复杂的制作过程,必须一根纱、一根纱地数着挑,一针也不能错位,曾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如今,女性已从家庭劳动之中解放出来,“女红”这个字眼,正由现实变为古董。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尽管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女红”这个艺术瑰宝不会消亡。说件小事大家自然明白,现在人们花费几千元钱买套西服,划道口子,烧个窟窿,穿着难看,弃之可惜,左右为难,如何是好?我们这里有条马路有人专门修补这种损伤衣物,她们的“女红”功夫十分了得,先从衣物本身取下几根丝线,然后丝丝缕缕地绣织起来,直到洞儿不现,口儿不见,抻抻托托,平平展展。简单地缝补只能算是“女工”,称得“女红”,既实用,又美观,还得要有这般天衣无缝的“女娲”功夫。看过《红楼梦》,说是睛雯的织补本领,算得大观园里的“女红”高手,只是无法身临其境,不知真伪。
每每走在商场,碰到传统旗袍、手编毛衣、中式服装,总要多看几眼。心驰神往那些古典仕女,如何独坐绣房,心怀梦想,拿着针线织补自己的人生。宋人曹缊《绣鸳鸯诗》曾曰:“柴扉花屿接江湖,头白成双得自如。春晚有时描一对,日长销尽绣功夫。”是呀,窗外草长莺飞,窗内绣女描红,红颜素手,穿针引线,抚红弄翠,凝神定眸,岂是一个美字了得!
如今的女人,不会缝纫不要紧,因为没人再穿补丁的衣服。不会针织不要紧,因为商场毛衣样式齐全。不会缝制被子不要紧,因为已有现成的被套。但是,你在轻松的同时,大概总会觉得缺少什么,是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怀念,还是对“珠珠泪似针纫处,寸寸肠如结线时”的缠绵渴望?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主题: “后股”的忧乐
wjr

回响: 2
阅读: 3581

帖子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一 四月 24, 2006 6:47 pm   主题: “后股”的忧乐
一直以来,厕所被视作个人的隐私空间,难登大雅之堂,所以许多有关这方面的隐语便应运而生,例如“1号”、“伦敦”“洗手间”、“化妆间”等等。譬如正与一群朋友大啖美食的当下,若说“我要上厕所”,多少有点扫兴,若是改说“失陪一会,我去洗手间”,用餐气氛才会不受影响。  
其实,人的一生,打从娘胎里出来,吃喝拉撒就是一种本能,吃喝在饭桌,拉撒在厕所,就成为思想中亘古不变的定律。就是到了天上,也要考虑出恭问题,听说神六飞船轨道舱内,就设有一个“抽气马桶”,设有两个和身体接触的小口容器的装置,大小便分开使用。来看一副楹联,上联“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下联“世界贞节烈女进来宽衣解带”,横批“天地正气”。曾有人统计,如果以一个人平均每天上厕所6~8次计算,一年大约要上2500次。从脱离母体到寿终正寝,上厕所的时间加在一起少说也要有个二三年。
入厕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就有记载。一个让人觉得“粗俗”的乡下老太——刘姥姥,在吃酒之后,被风一吹,腹中便一阵乱响,忙向小丫头讨了两张手纸,就在大观园的一个角落里“通泻起来”。这个细节设计得实在高妙,一下子就将刘姥姥的“村气”暴露无遗。按照常理,是人都得如厕。别说乡下人刘姥姥,名门闺秀林妹妹亦不能免之,就连皇帝也得如厕的。几年前读过一则笔记,提到晚明一位皇帝如厕的情况。说是坐在一张特制的、中间有大洞的椅子上,这椅子自然蒙上一层黄锦,旁边有两位太监伺候。其中一位站在椅子后,手持便盆伸到椅子底下,而另一位太监则手捧盥盆站在旁边。
入厕可以一举两得,是一种“排泄痛快”,还是一个“求知机会”。记得范仲淹曾说过,他读书主要是利用“三上”,即马上、厕上、枕上。范仲淹有武人背景,他利用此“三上”读书,应该是符合其身份的切身经验。厕上读书也是一种享受。 之一,符合排故纳新的辩证法,排的是物质上的废气之故,纳的是精神上的收获之新。排纳之际,肌理平衡,精神协畅,岂不为人生快事之一?稽康所谓“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个中真意,原来就在身边。之二,厕上读书,本来就是一种目的不在读书的纯粹消遣式的读书,没有课题的束缚,也没有思索的劳累,有的就是一份洒脱与轻松,所以,不时有灵思妙想,随着书籍内容的展开,陆续涌上心来。之三,厕上读书还有诸如时间不受限制,方式可灵活自由种种好处。某所大学厕所对联不少,在此摘抄一二:上:脚踏黄河两岸 手拿机密文件; 下:前面机枪扫射,后面炮火连天,横批:爽煞我也、上:有小便,掏;下:得大解,脱,横批:鞠躬尽瘁、     
上:来前百步紧;下:出后一身松 ,横批:愉悦身心、上:静坐觅诗句;下:放松听清泉,   
横批:清静世界、上:最适低吟浅唱;下:不宜滥炸狂轰 ,横批:讲究卫生、上: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下:清闲一会,即成造化神仙、横批:此即桃源……。
世界上除了管贸易的WTO——大名鼎鼎的世界贸易组织外,还有一个与马桶盖有关的WTO ——“世界厕所组织”。既然厕所这个话题不可回避,那就让人想到了我国资源的现状。查了一下资料,没有最新数据,只知道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共有公厕107656座。按13亿人口来计算,平均每12000人才拥有一座公厕。在绝大部分城市,厕所不好找,这是第一难;找到厕所不敢进,这是第二难;进了厕所不敢蹲,这是第三难;办完事无法清洁,这是第四难。在不少“窗口型”大城市的一些主要街道,不乏花费上百万元装饰“豪华厕所”,而百姓生活区内的公厕卫生难以让人接受。旅游杂志《孤独星球》上说:“除非你在中国呆不上三天或者不吃饭,否则你就不得不使用厕所。中国的厕所之所以臭气熏天,其原因是多数人办完事不放水冲洗,把自己的“产品”留下来,展览给后来的游客。
我们入厕不够舒服,后股有忧,恐怕还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入厕难”问题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人视露天“解决问题”为理所当然;非洲肯尼亚贫民窟的人们用塑料袋解决“方便”问题,然后随手将“遗物”抛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75%的印度人家里连简单的厕所都没有,89%的印度人只得露天解决如厕问题。印度人着装宽大的特点使他们方便有道:男士长袍在身,转过身去,对面的树丛、墙壁就是他的“私密空间”;女士莎丽曳地,蹲于一隅也“自成一统”。 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包括公德心、科技水平、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等,在厕所里暴露无遗。”
  晚清戊戌变法的先驱者康有为,曾经在他的《大同书》里描绘了如何让人后股无忧,入厕舒服起来的理想。他这样写道:“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厕所吗?有,日本的许多厕所可能超越了康有为的想象。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一文中有一段描述:“虽然日本式的茶室也很不错,但日本式的厕所更是修建得使人在精神上能够安宁休息。它必定离开母屋,设在浓树绿阴和苔色青青的隐蔽地方,有走廊相通。人们蹲在昏暗之中,在拉窗的微弱亮光映照下,沉醉在无边的冥想中,或者欣赏窗外庭院的景致,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日本人注重让人后股无忧,他们爱清洁的习惯古已有之,将厕所也建筑得美轮美奂。东京人有让好友上一次高级厕所请客的习惯,这种高级厕所走进去仿佛进入一部智能化机器,温度和湿度都控制在非常舒服的范围内。等你如厕完毕,一按身边的电子键,就会发出一个很好听的女性语音提示:请您抬高臀部。而后会有一个智能化的喷头探出来,替你完成冲洗、消毒和烘干,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喷出淡淡的花蕊汁。
我等之辈如何能让人后股无忧,厕舒服起来?别急,“以人为本,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去年11月第四次世界厕所峰会的主题。日本厕所协会秘书长在峰会上介绍日本的厕所文化;新加坡的代表推介“让细菌清理厕所”的新技术;印度苏拉伯国际组织创办者介绍用厕所博物馆创业、将创收用于厕所建设的经验;俄罗斯厕所管理协会主管把俄罗斯的可移动厕所设施推向世界;中国宣布北京市将投资8000万元用于公共厕所改造……。WTO此次北京行动,从小的方面说,刺激和促进了北京、乃至全中国的公厕整体建设;从大的方面讲,也在厕所文明相对落后的国家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在这里送给WTO一副对联,以褒扬那些让入厕舒服起来的仁人志士,上联:大开方便之门;下联:解决后股之忧;横批:以人为本。读者朋友,你以为可否?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主题: 正是春蛙试鼓时
wjr

回响: 3
阅读: 2809

帖子论坛: 当代诗歌   发表于: 星期二 四月 11, 2006 7:08 am   主题: 正是春蛙试鼓时
长居高楼大厦,时常怀念田园风光。好久没有听到的蛙鸣,于是便就想到乡里走走,亲近一下那些绿衣天使—-青蛙。正是花谢花开的时候,桃梨已然飘落,但并没有将春瘦了下去,漫山的红黄杜鹃灿然绚丽,遍野的红花绿草如云铺展,高大的梧桐树顶着满头的喇叭,不知名的奇花异草,来赶春天的热闹,蒲公英儿不甘寂寞,打着小伞神游。柳树已经依依的有模有样,那种绿还是新鲜的神态,每片叶子都在抖擞着蓬勃的生机,绿得让你看出它的野心。在这春夏之交,大地复苏的时节,青蛙也已苏醒,开始行使绿衣天使的权利,在田野间,不时可见它们腾越的身影;在池塘边,随处能闻到它们呼唤的歌喉。



宋人曹豳的“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非常诗情画意,引人遐思。其实,对蛙声的钟情,远非曹豳一人,翻开唐诗宋词,清词丽句之间,便有一滩草色入眼,一片蛙声入耳。“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蛙的歌鸣鼓噪,始于田园,寓入诗画,可拘之态,可亲之声,既生动了农事的浩繁博大,也生动了文风的质朴清纯。



自幼乡间长大,蛙声对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枊芽初绿,蛙声便起,忽高忽低,如鼓如号,催促于后,呼唤于前,耕耘播种,左簇右拥。蛙声并非美妙,却很动听;蛙声亦非悦耳,却很动情。扶犁打耙,耘田薅草,因为有了热情洋溢的蛙歌,感觉中这相濡以沫的田园便拥有了一种崭新的意境和超乎寻常的期盼。



近处那蛙或许就是领唱的吧,突然一声高鸣,其余的蛙鸣顿时变成了背景音乐;鸣声未完,一波合唱涌到耳鼓;接着又不知是谁的一声高音亮嗓,便将合唱无休止的延续下去......唱得太好了。夜,它们的歌唱就那样给人快乐和安静。蛙是勤奋的,歌是热烈的,很像啼血的子规,为了农人和田园,它们执著地呼唤,日以继夜,无曾歇息。黄昏时分,落霞如火,蛙声亦火,耕作的劳苦便因了这“火”的热烈而荡然无存,踏着蛙鼓走向柴火毕剥的家门,脚步也变得格外的矫健和豪迈。



蛙声起时,正是清明前后,这是多好的时节哟,春天的太阳善解人意,明亮而不躁热,适合我们穿着两件单衣,这时刚从一冬的笨重中解脱出来,不仅是心情和身体的需要,而且,是劳作的需要。正是种瓜点豆的日子,这时的劳作,有点慵懒,好象是为以后的忙季劳作做的热身运动。地里的豌豆边开花边结着半熟的豌豆,栽种辣椒、黄瓜、茄子秧苗的时候,顺便摘下那半熟的豌豆,剥掉壳,丢进嘴里,嫩嫩的豆米,清甜当中带着鲜美的味道,简直是爽透了,可惜城里人尝不到;看着油菜饱结,小麦满穗,索性坐下来,屁股落在柔软的草地,晾晒一下太阳,你看谁的脸上不呈现出得意的神情。



爱恋着的青蛙们,在寂静的夜晚,铺开缠绵的水床,高亢的呼喊,没有太多的束缚扭捏,或者跳着舞呻吟爱情的缠绵,释放冬季以来储存的激情。每当夜幕拉上,青蛙便用自己独特的歌喉,毫不做作地叫着,毫不羞怯地叫着,毫不顾忌地叫着。那蛙鸣,听在耳朵里,扣在心弦上。那蛙鸣,歌唱生命,歌唱自己,何尝不是一首生命之歌呢?那蛙鸣,尽管不象蝉声那般悠扬缱绻,更不象百灵鸟叫那样婉转动听,却也谱写了一首首月夜的心曲,时节的乐章。“扑通”一声,两只青蛙正在田埂上交颈和鸣,人的到来惊动了它们的甜蜜,随之迅疾跃入水中,平静的水面漾起一串串涟漪。我不忍心打搅这些生灵们美妙的幽静,轻轻地移动脚步,目光慢慢地搜寻。一只背上条纹呈绿白相间的青蛙静静地卧在水里,身旁依偎着几只小蝌蚪,神态是那样安然恬适。一只小蛙不动声色地趴在水边,目不转睛地窥视着在稻丛间飞来飞去的蚊子,一个“猿臂翻身”,刹那间猛扑过去,蚊子旋即葬身蛙腹。



月白风清之夜,或独坐房前,或静卧床头,听取四野蛙声一片,感受便又有了一种诗的韵致,想像着那田野上的风物,在蛙声的鼓舞下,禾苗又绿了几分,菜花又开了几重,瓜藤又长了几寸……,这个夜的梦也就像风物一般的碧绿和清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是初夏时节,又是蛙声飞扬。挤出熙攘的人流,远离喧嚣的闹市,踏着春草茵茵的城郊小路,走进了曹豳笔下的意境,伴两畦秧禾,就一团柳荫,陪着家人,却不再是青草池塘“独”听蛙了。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主题: 阳光写意
wjr

回响: 4
阅读: 3487

帖子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31, 2005 3:33 am   主题: 阳光写意
阳光写意

阳光的赐予,阳光的恩惠,阳光对于生命博大精深的创造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应是人们永远感恩的图腾。太阳是遥远的,而阳光无所不在。人们在受到关怀和爱抚的时候,我们在被唤醒和启迪的时候,人们在获得阳光一样灿烂的生命和智慧的时候,在梦寐之中发现明亮的花朵、青翠的山峦以及响亮的流水的时候,或者在人们得意忘形、狂妄自大,乃至一蹶不振的时候,看见了什么,想到些什么?是不是看见了母亲,或者感觉到了母亲作为最信赖、最坚实的依靠的存在?是不是看见和听见了土地和植物以及其它动物铺天盖地的感恩的行为和语言?
无论春天还是秋天的白昼,无论闹市或者冷僻的小巷,都可碰见一些粉白如玉的人,嘴唇亦朱亦赤,腰身或肥或瘦,俱以贵重的金属相衬于项间耳端,只听得高跟皮鞋笃笃地叩、缓缓地打,一时风摆弱柳,倩影彩云一样的翩翩而去。这时我们就想起那些无法拒绝阳光的乡女。她们在青嫩的麦地或是黄熟的稻田,高挽起衣袖 任凭阳光在肌肤上涂抹一层黑红的彩釉。那顺着肌体颗颗滑落的汗粒,可以是一颗颗黄熟的麦子和灿烂如金的稻谷,被那乡女植入辽阔的乡土。这般情景总是自然而亲切,都能唤起人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怀念,而牵情忘远。
相看意欲嫁去的陌生村寨,乡女们的打扮也越不过自然的局限,阳光早已在脸上弄出了一团 黑红,粉红是没有的,但总有朱赤的模样,洗净一双长茧的大手,涮尽身上的尘土,让黑发在耳际自由地缠绕,才开始去走那些宽宽窄窄的乡驿。由此,乡女的美是一种自然的风范,一种以生活的最朴实的渴望,她们因为承袭着土地旷野的气息,被阳光热爱,才总是不去超越自然和人类本质的范畴。
在阳光灿烂的夏日的水边,多愁善感的诗人们被酒醉过,灵魂被阳光清洗过,那是一群心地透明没有影子的动物,他们脚下的潮湿渐渐就长满了青草和《离骚》。而最初的女人们赤裸着,鱼和鸟一样光滑而美丽,那些弥漫了曾经、现在和未来的母亲们,阳光同样让她们一尘不染,而她们脚下的潮湿便是所有河流的源头。我在水边,想着一些其实与生命无关的事,我灵机一动的瞬间,就看清鱼、飞鸟、诗歌、沙滩以及沙滩上的芦苇都是阳光的创造物。我的欢呼由来已久,同样混合着浓厚的历史和人烟气味。那些足以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排列在宁静与空旷之中,是人们崇拜和信仰的神灵不经意地留下的预言和警示。
城中也是有阳光的,城中的阳光被我们的厚粉羞愧,在高楼的森林中盘旋到老,西坠回家, 我们才用舞厅的七色灯光重现太阳斑烂的色彩,以唏嘘感怀。其实城市的女孩略抹淡妆,是另有一番情趣味的。满满城池的淡粉丽人,拾入眼帘的是那些于红红绿绿之间,巧拾修饰的人,主体是人,身外的装饰成为次要,一举手,一抬足,不失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的翩翩文儒。但也有意欲把白灰堆上脸的肥妇,粉厚如墙,完全是要拒绝阳光的普照了。
一位叫做"春江花月夜"的网友曾经这样说过,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太阳,它总是恰到好处地照着你,就像是整天在围着自己转动。这样的时分如果还有什么愿望,那就只会让人祈求——天不老,地不荒,太阳不下山。在阳光里,人们缓缓地述说着遥远的岁月,许多沉睡的时光都在苏醒,童年的种种顽劣,少年的满腹心事,全都浮出水面,享受阳光的温暖。都是喜欢晴好天气的人,喜欢在阳光下行走;喜欢眯上眼睛,看太阳幻化出七色的光;更喜欢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直射进心房,照亮那些被凡俗的黑暗掩盖的空间。太阳终归要落下去,它还属于世上另一边的人;朋友也是这样,还属于生活中别的角色。我们都是尘世中的人,无法拒绝黑暗和寒冷,但是我们也有灿烂的白昼,可以给对方丝丝温暖,缕缕阳光。对于阴冷的心情而言,朋友——才是真正的冬日暖阳!
严冬冰雪之后,渐渐感觉到气温缓慢地上升,阳光在枝头上,芽苞就渐渐地大了,而后绽开了,毛绒绒的,鸟一样振翅欲飞。而那些鸟真的飞翔了,盘旋着,或是在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的滑翔,将美丽的影子和鸟鸣投到地上。流水活跃了,那是鱼的生存之地,鱼当然也活跃了,阳光让水和鱼都变得透明而光滑,像古代透明而光滑的诗歌。还有那些草,也激动人心地一夜就染绿了无边的空旷,那绿其实就是阳光的底色、生命的底色、我心灵中渴望的某种不言而喻的环境和境界的底色。还有语言,动物和植物的语言,泥土和风的语言,灵魂和水的语言,火的桔黄色跳跃的语言……都是那样的蠢蠢欲动,那样的将真诚的感恩顶在头顶。欢呼声不言而喻、铺天盖地!思想起来,无论怎样的浓汝艳抹,仅是观瞻的小事,但被物欲玩得心跳的人呢,他们粗声嚷着,大声叫着,以自娱自恋,取悦一时半会的渺渺异香,却是在心灵上拒绝阳光了。这阳光是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精神上共有的觉悟和深远的境界。 许多年前,一个和我特别要好的朋友曾送给我一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书中那些居住的马贡多的居民,因为在孤独中繁衍,在远离人类的文明中没落,曾深深打动过整个世界人们的心灵。那以当我们不需要用厚厚的粉脂藏在太阳的阴影里衰落的时候,让我们涂点阳光在身上;即或粉黛如尘土,也不要全部浓妆于身,拒绝了阳光的慈爱。我们不妨象乡女们或城中淡抹轻写的女孩们的装扮一样,以自然的心境去渴望生活。
感谢阳光,感谢阳光所创造和给予的生命、鲜花、果实、光明以及成长、创造和繁衍的快乐,人们充沛的感恩之心,在阳光之中,鱼和水一样透明,植物一样青葱而永恒。


438000> 湖北省黄冈市东门路80号24—402信箱>
(黄冈供电公司院内) 王景瑞>

[email protected] >
 
1页/共1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转跳到: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