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留言 |
主题: 3气对6气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775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三 三月 15, 2006 11:22 pm 主题: 3气对6气 |
多年前,有种说法,国外来的人有3气:花钱小气,说话洋气,穿着土气。现在回国的人,多数人不一定如此。不过,我们是在劫难逃,不仅3气全占着,还加上接人带物傻气,出门走路娇气,占居空间霸气,成了6气。
---花钱小气。最典型的是在吃上,怕老妈累着,我们基本在外面餐馆解决人生大计。外出吃饭,我负责点菜,数量比较寒酸。除主食和酒水,我和丈夫每人一个菜,外加1-2个共享的菜。同周围人相比,我们的桌子总显得很空荡。环顾周围顾客,点菜总是一大堆,即使2个人,至少点5,6个菜,有的菜的盘子,像个小洗脸盆,他们居然能吃完多一半 。每次吃饭,剩下的,我一律打包带走。最寒酸的一次,是在簋街吃小鸡蘑菇,汤很鲜,舍不得扔了,又不能用餐馆的饭盒,发现矿泉水瓶子空了,用勺子慢慢将剩下的汤灌进去,后来,用这汤煮了好几次面条,很解馋。 老妈知道了,说,你也真够小气的。老弟检查我打包的盒子,说里面没值钱的。我 对其他吃的东西,也很抠门。一天,老妈摘香椿,只要嫩叶,我见扔掉的叶子还可以吃,就往回检。老妈说,你喜欢吃我给你买,才几块钱。我说,这麽好的东西,扔了可惜。后来,走得匆忙,到底还是忘了带走,估计我的美食,最后还是进了老妈的垃圾箱。
在京期间,除几次打车,我们出去, 都是挤公车。小侄女说,哪有国外回来的人坐公车的,人家都是坐出租。老弟给我们找台阶,说,坐公车说明对北京街道很熟悉。我赶紧顺杆爬,说,就是就是。
-----穿着土气。在国内时,同事中有先富起来的主,是燕莎的老主顾。上班时,她们凑在一起,谈论几千元的头巾和套服,我常没话,因我兜里没钱,买的是大陆货,对名牌有贼心没贼力。同事们上班,一身名牌淑女套服,我是简陋的牛仔裤,套头衫,倒也坦然地和她们同起同坐。老妈说我,没一件像样的衣服,是地摊上的档次。
这次回去,我们也是牛仔裤,旅游鞋,夹克汗衫,穿的不如亲戚们鲜亮,甚至连上中学的小侄女,都是一身我不熟悉的名牌打扮。和老弟们聊天,对现在流行的品牌也不熟悉。不过,丈夫倒是对传统的中国名牌感兴趣,为他费劲巴拉地买了套行头:同声和的工人帽子,内联升的懒汉鞋,黑色真丝中式对襟短褂。
-----说话洋气。我的英文不好,但常用,中文表述,尽管可以,毕竟不常用,日渐退步。刚回来,觉得舌头不利落,说话要想半天,还老词不达意。 中英文切换出毛病,夹生饭常有,讲中文夹英文,讲英文夹中文,弄得人不知所云。这才理解,有些海龟,讲话时不时冒出洋词,如不是故意炫耀,也是舌不由己的苦衷。有次,饭馆出来,见一乞丐紧盯我手里的狗食袋,我问她,是不是想要,她看着我,一脸茫然。我还奇怪她不回答我的问话,丈夫说,你在和她说英文。这才明白,原来鸡对鸭讲。和小弟到外面吃饭,我点菜慢,还要帮丈夫点菜,服务员站在旁边,拿着笔和纸,等着不走,我觉得有压力,想了半天,对他说了句,我们需要点时间。小弟说,你这话说的,你说等会再来不就行了。不过,等快走时,我的中文表达能力,几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是蛮利落的。就像骑自行车,多年不骑,手生,练两天就好了。
-----接人带物傻气。刚回去,有点老牛闯进瓷器店的感觉,傻得可以,有点无所适从。北京无人售票车很多,汽车上下车门分开,上车交钱,一般不给票。刚开始不知道,上下车常走错门,还管售票员要票,她很意外,但还给了我3张票,我老实地说,我只买了2张票,她笑看土老冒进城,一脸理解万岁地说,这票没用。刚回去时,认不清新版人民币,买东西付款,要反复看好几遍,还找不到要用的面值。买菜时,小贩讥笑我,不就是那点钱嘛,至于翻来倒去的看个不停嘛。就这样,一次还将100元当成10元用了,万幸,老板娘有良心,提醒我。旅游点的安全检查多了,像故宫,定陵等地方,都要存包,或者过安检。最傻气的是,过马路成了老大难。原来我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地,也不觉得害怕。现在,过十字路口,一定走过街天桥,没天桥的地方,坚持等绿灯,绿灯亮了,一路小跑过街。看周围的人,一脸坦然地在红灯时穿行过去,自愧不如。据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从国外回来的标志之一,就是看过马路时举止。
-----出门走路娇气。现在远没有过去皮实,多年不走路,脚丫子也娇气了。我特意买了双牛筋底的旅游鞋,专为走路用的。没想那鞋,只一天,逛故宫和天安门,就把我的脚就磨起了大泡,走路一拐一拐的,丈夫开玩笑地说,dog需要 breath---这原于一个电视广告的调侃。 后来,我干脆在地摊上,花10元钱,买了一双难看的布懒汉鞋。家人说,那鞋土的不行,北京没人穿。但我穿上觉得很舒服,全靠它横扫北京大街,脚上再没起泡。宾馆里有冰箱,但我们懒的制冰,不能喝冰水,在北京秋季的骄阳下奔跑,没几天就上火,嗓子疼,连连吃药。我们还不禁晒,虽然出门就带帽子,还是觉得很晒, 丈夫很快出现sun burn的迹象,脸上红彤彤的,整个一个煮熟的大龙虾,我的鼻子也晒脱皮了,看来,我们没福享受那时髦的日光浴了。
----占据空间霸气。我原来不胖,现在发福了,丈夫也由麻杆变成秤砣,现在,我们是我家人中最胖的一对。老弟说我们两人,都够吨位的。一次聚餐, 他说,丈夫要是喝醉了,没人能搬的动,要用宾馆的行李车拖才行。飞机上,我们要将2个位子中的扶手抬起,才觉得松快些。首都机场,出租车派车,只给我们小红旗,不给利康和夏利,借口是我们行李多,估计也是看我们坐汽车占据空间大。第一天到老妈家,丈夫坐板凳,压得板凳吱吱叫,差点解体,此后,只给他带靠背的铁椅子。横空出世的好处是,到哪里都占一大摊地盘,家人总将大座位留给我们。万幸,在这里,我们不算胖,还有增长潜力。
这次回去,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北京短短几年的变化,比过去十几年都大。许多东西的档次之高,设施之现代,超出我的想象。居民区的生活设施方便,商店,菜摊很多,街心公园有免费的健身设施,闹市区的星级厕所很多。各大超市购物,可以打卡,积分,说实话,这里采取积分制的超市还不多。手机的普及度很高,小弟1人有好几部,借给我们一个用;数码相机,录像机随处可见;城市建筑设计,新颖现代,园林规划,美丽干净。丈夫吃惊地说,大城市这样干净,很不容易。人们比以前友好了,公车上让座的人多了,街上吵架的人少了,服务员的态度都很好。回去只见过2次吵架,一次路人,一次饭店的顾客和服务员。
白天的北京, 光彩迷人,夜晚的城市,魅力无比,好几次,我晚上爬起来,从楼上俯瞰看城市夜景,感觉恍如人在仙境。 |
主题: 故宫重游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664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一 三月 13, 2006 5:32 pm 主题: 故宫重游 |
原打算去长城,因游字头车取消,要到前门坐车,临时决定,改变行程,逛故宫,早上8:00多到了故宫北门,计划是北门进,南门出,顺便去天安门,行程的终点,在前门的老舍茶馆。
早晨的北京,晨练的人很多,有老年人,也有中年人。 北面的景山公园的广场上,一些人做不知名的体育运动。金色阳光下的北京街道,温馨祥和,很久没有走在街道上的感觉了。
故宫门票是120元/2人,按目前的物价相比,好像不贵。多年前,陪老外去,票还是内外有别:中国人用人民币,港澳同胞和老外要外汇券。我当时不知道,临时跑去管老外要钱,进门验票好像还是分成两路,我进去的快,在里面等他们。售票处租解说机,问丈夫,要不要给他租个卦脖子上。他说,你给我当导游不就行了。到不错,又省了一笔。
故宫门口,几个不像游人的人到处转游,其中有个老太太,她衣着整齐,面目红润,看不出一点营养不良,经济拮据的样子。只有鞋子很特色,左脚的鞋,大脚指头处开一窟窿,露出一脚指头,不停地追着中外游人说着什莫,边说边指着自己的左脚。我走近了才听见,她说的是hello a dollar。我明白,她是职业乞丐,中英双语乞讨。丈夫弄明白后开玩笑说,其实我不该这样说,但还是觉得可笑,我的脚趾头比她的大,我是不是也可以说,hello 2 dollars。我倒有些吃惊,没想到北京的英语普及程度之高,连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太太都能操之自如,只是英雄没用武之地,逛王府井时,遇一青年人闲谈,我的看法得到了验证。
印象里,过去参观故宫不需存包,不知何时改了规矩,要存包,可能出于安全的考虑吧。存包可异地取,如,在北门存包,出南门时取。如此规定,倒也不太麻烦。和丈夫到存包处,没想,他们看完我的包,简单翻了翻里面的东西,说我的包不用存,丈夫只背着摄像机,也不用存,我们皆大欢喜。
才进门,丈夫就被故宫的宏伟气势给征服了,叹为观止,一个劲大叫,太棒了,太棒了,举着摄像机拍个不停,甚至御花园里的假山,花草,鱼池也拍个不停。我倒没有太多的感觉,因去过多次。我们回来后,将录像放给邻居看,他也一个劲说,可能你不觉得怎样,可我觉得故宫的建筑是太辉煌,太伟大了,震撼人心。
故宫正赶上大修,估计是为迎08年的奥运会。许多地方,搭着脚手架,蒙着布,有些地方还不开放,拍的录像里看起来不那末漂亮,狠杀风景。即便如毕,丈夫的好奇劲头不减。我看着丈夫拍个不停,怕带子不够,说,这里没多少东西,你拍的放在哪里都一样,看不出是故宫。后门没太多的景观,精彩的建筑都在前面。他说,我带足了带子,有多少,拍多少,前面的好景丢不下。
我们便走边看,到了景点,我看着牌子,简单介绍一下,让他自己看。他到处流连忘返,无论那些宏伟大殿,议政大堂,还是精巧秀阁,后妃寝宫,无论那些台阶上的巨幅石刻,日晷,排水的龙头,存水的大缸,铜鹤铜狮,还是各类奇珍异宝,西洋钟表,都成了他拍摄的对象。我常是要走开好远,再翻过头来找他。有时等烦了,就找个台阶,坐在地上看他拍。
参观到中殿,我在前面,丈夫在后面。等了半天,他没跟上来。回头,见个年轻女孩,和丈夫说话,丈夫迟疑了一下,点头说了些什莫,就见呼的一下,七八个阳光女孩冲上来了,将丈夫团团围在中间。我心说不好,有情况,不知她们要干什莫,早听说北京诱惑太大,别是推销有情伴游吧。要说,和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孩相比,我还真没经竞争力。回过头来又气,丈夫要有不法行为,回去后一定家法伺候----不做他的挚爱宫保鸡丁。后来,见那个搭话的女孩拿着相机,明白她们不过是要合影,才将悬着的心放下来。
我一看那架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返回身冲上去,夹在拍照的人中,恶作剧似的给丈夫和那群女孩照了相。万花丛中的丈夫,看着我,一脸的坦然。拍完后,他对我解释,那个女孩拦着问他,可不可以和他合影,他说可以,没想一下子冒出来好几个,估计那些人先派一个探口风,怕人多了吓人。丈夫对我做着鬼脸说,幸亏有你的照片为证,不然,回去后,说好些女孩子争着和我合影,空口无凭没人信。
这次探亲,丈夫至少表面上,通过了各种诱惑的考验:商店门口,推销黄色录像的不法小贩,他一口回绝;大街上无数苗条靓丽的年轻少女,他没盯着人家上下看;商场里殷勤的推销美女,他婉言谢绝盛情美意;还好,宾馆的管理严,没有接到过女人的骚扰电话,无从证实是否通过此项考验。当然,也是我采取人盯人的战术,他没有一个人外出犯错误的机会。
我的计划是,故宫南门出去,2:30到前门的老舍茶馆听民乐。走到太和殿,一看表才1点多,时间还早。便对丈夫说,先不出去了,在这里再逛逛吧,要不然对不起门票钱。我指着城墙边上一条小道说,那里通向图书馆,我过去,去图书馆看书,中午休息时,曾从哪里溜进故宫玩,不知现在,这条小路封上没封上。
我们往回走,觉得不对劲,感觉人很挤。仔细看发现,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来了许多武警人员,隔几米一个人,从故宫南门开始,以中轴线划界清场,将所有的游客,集中到故宫的东半边参观,西半边空出来。那时,正值游人参观的高峰,又是故宫的主要入口--故宫南门,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了。有几处过门坎,遭遇瓶颈,人贴人,我们几乎全靠前面的人,拼挤开路,才冲过去的。一路上,游人们怨声载道。几个上海来的游人发牢骚说,我们花了全价,只能看半边故宫,真不象话。后来看见,十几个中外人士,在空荡的西半部故宫,优哉游哉地晃荡过去。才明白,原来是某不知名小国的要人,参观故宫,害的正统居民遭殃。好在他们闹腾得时间不长,40多分钟后,警械线取消 。
多年后,蜻蜓点水,重游故宫,人还是那样多,建筑还是那样辉煌,商业味道浓了,一些文不对题的各类展览太多了,目标不过是游人的钱包。当然,故宫的宏伟和深沉依然在,那不是我们几小时的狂奔能理解的,而是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细细观看,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花些时间,在晨钟暮鼓中,悠闲地逛逛故宫,于金碧辉煌中,仔细体会故宫远久的历史内涵。 |
主题: 废物利用---大蒜面包干 |
delilah
回响: 7
阅读: 12628
|
论坛: 酷我生活 发表于: 星期日 二月 26, 2006 8:18 pm 主题: 废物利用---大蒜面包干 |
总会有些面包放的时间太长,发干,味道不好。如果舍不得喂松鼠,扔垃圾箱又可惜,可以加工一下自己吃。当然,省不了多少钱,吃个新鲜。
任何面包都可以,感觉切片面包更酥松,口感好些。
面包切成小丁,撒上大蒜末,调味盐,喷上pam.如果不怕费时,可以将融化的黄油洒上。350-375度,变焦黄色就行。
也可以撒些干香菜末,干鼠尾草末,以及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
当零食或者版沙拉或者作火鸡调料都可以。 |
主题: 民风民乐的老舍茶馆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346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一 一月 30, 2006 3:15 pm 主题: 民风民乐的老舍茶馆 |
老舍茶馆位于前门,据说和大碗茶集团有点关系。大碗茶集团名气很大,几名回城知青,以茶水起家,建起公司,扩展到许多其他行业。老舍茶馆据说是大碗茶集团的产业,可能是真的。在茶馆进门处,有尹总经理和美国总统的合影,大碗茶集团的总理经,好像也是同一个人。曾在报纸上看过,老舍茶馆发生过命名权之争。
茶馆门脸不大,好像是3层小楼,装修的古香古色,很有民族特色。门口一短打扮的店小二,负责招呼客人上楼。进门,玻璃柜里有美国总统布什和老舍茶馆总经理握手的塑像,店小二热心地介绍雕像的缘由。我们在楼下,看了节目单。那天下午,有京剧,民乐,茶艺表演。我不喜欢京剧,丈夫喜欢民乐,最后,我们选择听2:30开始的民乐表演。
上楼的楼梯比较陡,年龄不饶人,我们气喘吁吁地费力爬到3楼。楼上大厅,有很多张老北京的黑色雕花八仙桌,同样花色的靠背椅子,显得文化深沉。大厅一面,有个很矮的舞台,估计是演出的地方。大厅里挂了许多红色的灯笼,还有各式国画,条幅,装饰得很京味。服务人员穿各式各样的中式服装,不同颜色的中式衣裤和旗袍,可能是职责不同吧。
我们来得有点早,1:30,大厅里人不多,许多桌子空着。为消磨时间,要了几样冒牌北京小吃,像小窝头,麻团等。为了把那几样东西涮下去,还要了茉莉花茶,我本来想要沱茶,但没有了。
坐在那里环顾左右,周围零星的几位顾客,有的人在吃饭,我奇怪这里还卖正餐,有几个人只要壶茶,占张桌子打牌,还有的人在谈生意。原来说,茶馆的客人主要是老外,为了解北京文化才去的。我们去的那天,倒没看出来,茶馆里一水的中国人,听说话口音,基本是北京地区的。
快开演时,来了一对美国夫妇,看样子有60多岁,坐在临近的一张桌子。从他们聊天的口音判断,女的是在美国长大的,至少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因她的口音很地道。
好不容易等到2:30,进来三位女士,走到舞台上。她们体态适中,眉目清秀,画着淡妆,年龄估计20多岁,30岁出头。她们身着典雅的中式绣花上衣,黑色长裙。一位敲扬琴,一位弹琵琶,一位拉二胡。一看有二胡,丈夫嘻笑颜开,他是二胡的铁杆崇拜者。丈夫拍摄后,放了一段录像,录的质量不错,音乐听得很清楚。她们演奏的乐曲,没多少古典乐曲,现代影视较多,可能是考虑到观众的口味吧,好像有雪山飞狐,一剪梅等。如听过闵惠芬的二胡曲,就会失望,但蒙老外富富有余。
临桌的华裔女人,听到一剪梅的曲子,专门找经理问是何曲名。可能是觉得她们的演奏太好了吧,在乐曲空间,她在舞台前方放了一些小费,以示谢意。经理走过来,将小费取走,又过来和她低语说了半天,说的什莫不知道,看那意思,好像是让她不要将小费直接放在台上,因后来,再没见她放过钱。
跑了半天,觉得很累,如果是动着,还可以坚持,但坐下来放松,就想睡觉。我坚持听了2,3支曲子,眼皮发沉,快睡着了。尽管觉得很失礼,但也没办法。我们从早上到现在,故宫,天安门,前门,一路长征过来。丈夫恋恋不舍,但看我那样子实在对不起演奏员,听了几个曲子后,忍痛说,我们走吧。
他站起来,边往外走,边向台上的女士们竖大拇指,表示感谢,也是外带歉意。她们含笑点头,以示理解。我一听可以走了,如同得到大赦,心花怒放。走了一段时间,回头见那个男老外拉着丈夫说着什麽,丈夫边摇头边说。等他出来,问起来,丈夫说,那人问他,读没读过一本很火的中文小说,还问丈夫认识不认识作者。丈夫重复那个作者名字,我听后,茫然不知。也有点奇怪,那人同我们根本不认识,抓住就聊,聊的题目还让人莫不着头脑的。
出了老舍茶馆, 回头看看那金碧辉煌的门楼,没觉得留恋。老舍茶馆,对外地人,外国人,短时间内了解北京的民乐民风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地方。不过,如果真为了解北京,不如花时间逛故宫,国子监,颐和园,钻胡同,泡茶馆---那种真正的茶馆,如果能找得到的话。 |
主题: 年夜饭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418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二 一月 24, 2006 12:08 pm 主题: 年夜饭 |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春节的年夜饭,更是天中之天。
春节将近,这几天和老妈在网上见面,必谈的话题就是春节的吃。老妈说,目前的采购成绩是,家里的冰柜装得满满的。我建议他们到外面吃,省事省力。老妈说,春节饭店全都爆满,人多的不行,还是在家吃吧。
春节的吃中之重,是大年三十的晚饭,俗称年夜饭。理论上,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不管吃的完吃不完,也要做那末多菜。思其原因,可能是过去食品匮乏年代留下的后遗症,人们心有余悸,也可能是讨吉利,为了来年的丰丰盛盛。
记忆中,每到年三十,各单位提前半天放假,人们急急忙忙往家赶,准备年三十的晚饭。我家厨房,到处总是堆着各种各样,待煮待摘的,鸡鸭鱼肉海鲜蔬菜,面目狰狞但让人心里觉得富足。
地道老北京人的年夜饭菜谱,我不太清楚,我家的年夜饭的档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几经升级换代。
在食品限量供应的年代,和大多数人家一样,我家的年夜饭也就那几样:没油少肉的几盘菜,炖肉,炒青菜,炖豆腐,炒鸡蛋等,饺子是不能少的。那时的年夜饭种类,看起来有些超前消费,因按当前的饮食标准看,倒是很廉政,很健康。
取消食品定量供应后,我家年夜饭开始丰富起来,档次也翻着跟头往上窜。不知从何时起,北京人的年夜饭,讲究起8盘10碟来。那时,提前好几天,我和老妈就开始拟定年夜饭的菜谱,照谱配料。 必有的是2凉8热,外加一个汤,主食多是米饭,面条,馒头。凉热菜的种类,每年不一定一样,不过,总跑不出那几大类。凉菜通常是一荤一素:如凉拌黄瓜海蜇,拌里美萝卜,白菜粉丝,凉拌海带丝,糖拌西红柿,姜醋皮蛋,卤牛肉,烧鸡,肚丝,耳朵,猪蹄猪肘,香肠粉肠,素什锦,朝鲜或者四川泡菜等;热菜都是些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如红烧肉,米粉肉,苜蓿肉,扣肉,回锅肉,溜肉片,炒肉丝,炖鸡,炖牛肉,猪肉酸菜粉条,醋溜白菜,酸辣土豆丝,素三丝,西红柿鸡蛋,糖醋藕片,麻辣豆腐等。有些肉菜,可以提前1天做好,如米粉肉,扣肉,炖鸡,炖牛肉等。汤有,西红柿鸡蛋汤,紫菜黄瓜鸡蛋汤,酸辣汤,葱花清鸡汤等。
后来一阵子,年夜饭讲究讨口彩,要有鱼,象征年年有余,我家年夜饭也会做一盘鱼。我家人比较喜欢吃海鱼,河鱼吃得不多,常做的是红烧带鱼,炖黄花鱼,炸小黄鱼等。再后来,人们兴起吃海鲜,我家饭桌上也会有虾,海参,鱿鱼,很少的几次,会有螃蟹,如果赶上单位分的话。为了做菊花鱿鱼卷,我曾专门看电视上,认真学习,如何将鱿鱼切的如同菊花样的美丽小卷。后来,我苦练刀工的效果,很有点东施的神韵。
曾经看到资料,说地道老北京人的年夜饭,必备的凉菜之一是芥末墩。我曾找来菜谱,做过一回。不知是买的芥末质量不好,还是我的技术不过关,芥末墩看起来形像,但吃起来神不像,没有那股冲鼻子的感觉。曾在饭店吃过地道的老北京芥末墩,有股直冲脑门的冲劲,大得让人受不了,眼泪直流。 不过,去年我用自己种的芥菜做的冲菜,意外地找到了那股冲鼻子的感觉。
大鱼大肉吃多了,人们开始闹病,又忙忙地讲究起饮食健康,以求延年益寿。过去被人们遗忘的青菜类,重返年夜饭的饭桌。我家也不能免俗地追风,年夜饭开始清淡起来,重新回到少油少肉的过去。菜仍是10盘,也还是有凉有热,不过,盘子开始小了,大肉大油少了,青菜豆腐,海鲜河鲜当家。
记得我最后在家吃过的年夜饭菜谱是:2凉菜:黄瓜海蜇,酱肉拼盘(牛肉,猪肚,耳朵,烧鸡,鸡爪子等);8热菜:红烧带鱼,葱烧海参,辣豆腐,酸菜粉丝,青椒木耳肉片,炒素三丝,糖醋藕片,蘑菇炖鸡;1汤:西红柿鸡蛋紫菜汤。主食:米饭,买的速冻三鲜饺子 。我之所以能记住这些菜谱,除了因为馋外,还因我那时是我家大厨,负责甩大勺的。不过,去年探亲回家,没通过业绩考核,下岗了,大厨的位置没了。
今年的年夜饭还不知上哪找,估计也就是上网精神会餐吧。 |
主题: 圣诞节---家庭的节日 |
delilah
回响: 3
阅读: 4398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六 十二月 24, 2005 8:28 am 主题: 圣诞节---家庭的节日 |
今天是圣诞前夜,平安夜。
圣诞节最初是基督徒的节日,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现在,如同礼拜天一样,带有更多的世俗意味。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不论宗教信仰如何,都开始正式非正式地过圣诞节。
过完感恩节,就进入圣诞节的准备过程。好多天以前,这里节日的气氛已很浓, 商业中心,圣诞的装饰无处不在,各种活动的广告宣传也到处可见。白天,到处是红彤彤,绿莹莹,白灿灿的圣诞色彩,晚上,街上是五光十色的彩灯和各种造型,走在其中,如同到了神话世界,即使居民区也不例外,各家屋外都有彩灯装饰,门前摆放着圣诞树和圣诞故事的灯光造型,美不胜收。
圣诞节如同中国的春节一样,是节日的重头,常年在外奔波的家人,不是万不得已,都会在圣诞节前赶回家。
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圣诞节的过法也不同。没家庭负担的年轻人更喜欢热闹,圣诞节是逛商场,开派对的好机会。拉家带口的中年人,除外出公务应景,也要挤出时间和家人一起过。几代同堂的老人,更喜欢儿孙辈们能回家欢聚一堂,享受节日的欢乐时光。
对我来说,圣诞节的宗教意义不大,往高了说,是家庭团聚的节日,往低了说,不过是another day。 当然,有节不过是傻瓜,人生就应自觉找乐。春节式的大餐,做不了,也吃不完,但过节的重头戏----吃是不能省的,人以食为天吗,再不及,也要浊酒一杯,家肴几碟应景,为营造气氛,寻找感觉,还可摇头晃脑地环顾左右,假装温柔地拍拍身边的家人,煞有介事地望望屋里圣诞树和窗外的彩灯,立马就能找到过节的气氛了。
说来不好意思,本想写写我过过的几个圣诞节的感觉,手懒,写了这个不成形的东西。不过是想在此,祝大家圣诞快乐,顺带新年好。 |
主题: 似曾相识什刹海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364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五 十二月 02, 2005 11:15 pm 主题: 似曾相识什刹海 |
什刹海,又称后海,和著名的北海公园隔街相望。它们水源相通,一个七扭八歪的大湖,被几条街隔开,北为什刹海,南为北海,再南是中南海。听起来有点怪,明明是湖,偏叫海,不知是不是和满语有关。
尽管同属一条水系,比邻相距, 但什刹海没北海有名,北海收费,还总游人如云,什刹海免费,反相对冷清。外地人来京,必游的景点之一是北海,很少有去什刹海的。但北京长大的人,去北海公园的不多,更喜欢去什刹海,享受那里的清静和悠闲。那里也是北京几个有游泳池和露天游泳场的地方之一,许多小孩,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我家住和平里,离什刹海不近,但学校没游泳池,上游泳课就在什刹海。每周一个下午,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全班人马,浩浩荡荡地坐车去那里上游泳课。等我学会了游泳,就自己去玩。夏天,常和小伙伴们去游泳,有时在人工池,有时在天然泳场,那里的水不干净,但同人工池相比,水不凉,不用咬牙憋气跺脚地往冷水中猛跳。
我小时比较守规矩听话,主要在人工游泳池游,很少到天然场,即使去露天泳场,也只去什刹海。老弟比我胆大,十多岁到处乱游,什刹海是他的老据点,不知还到过其他多少地方,估计北京的天然泳场他都去过,不挑不拣,是个有水的池子就行。他有次瞒着父母,到八一湖和人比着游,差点淹死,没敢让老妈知道。后来,东窗事发,老妈从其他小孩家长那里听到的,将老弟很一顿撸。从此之后,老妈信不过我们,常来检查我们是不是说谎:用指甲在皮肤上一划,如果出现白道,就是游过泳了,想蒙事都不行。
那时钱不多,为省车钱,我们常坐车到地安门,穿胡同走到什刹海。有条胡同很窄,只能容一人走过,如对面来人,或等一边人过去再走,或要两个人同时侧身挤过去。那时人比较瘦,挤挤还行,放现在,身宽体胖的,肯定过不去。这次回去发现,小时走过的许多窄胡同,其实都很著名,也是老北京胡同游的景点之一。
记忆中,什刹海的夏季很美,临湖的垂柳,柳丝荡漾,满湖的荷花翠叶,怡红快绿,清风吹来,花摇叶摆,香气袭人。湖边有卖莲蓬的,扎成一把。买来后,剥开莲子吃,清香中带着微甜。游完泳出来,买根小豆,红果冰棍,解渴解馋。我很少吃奶油冰棍,对我来说,那是奢侈品,双棒的要1毛多一支。玩完吃完,心满意足,拍拍手,抹抹嘴,乘着暮色往家走。那时,车不挤,不用担心乘车时间的高峰不高峰。
由于儿时的这段经历,我对什刹海难以忘怀。回去探亲,筛选有限的旅游景点时,没带丈夫去逛北海,而是选择了位于北海后门的什刹海。那天,办完事,才上午10点多 ,到什刹海下车。 北京9月的太阳还很毒,跑了几天,丈夫皮薄,晒成煮熟的龙虾了。为防止探亲期间,丈夫变成蜘蛛人,我们下车后,不忙着去什刹海,先问路人,附近哪有卖晒霜的。得到的回答是,最近的地方是地安门商场。
地安门商场我很熟,从前常去。哪里有条著名的小石桥,两边有不少小吃店。我的第一碗炒肝,就在那里的一个小店吃的。从什刹海向东走了没多远,我发现街道两旁的印象大变,新建了不少店铺。左拐右拐,终于看到地安门商场。商场正在整修,大门都被塑料布遮的严严实实的。顾客从脚手架下钻进钻出,如同打洞的老鼠。
进去看,商场里面的设施也大变,许多商品挪了地方。问售货员,卖化妆品的地方在地下超市。导售小姐热情地介绍着商品,都是我不感兴趣的。问有没有防晒霜,她说,这种商品有些过季了,存货不多,现在只有一种,防晒度15,我要买的是30。几天来的购物经验告诉我,对导购小姐不要过分相信。我在架上仔细寻找,发现她这里就有30的,吃惊的是,还是美国牌子。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她后,那小姑娘一脸天真无邪地笑着说,还真没看见。
出了商场,从烟袋斜街穿过去,又回到什刹海。那条胡同,不是我小时走过的很窄的那条。小路两边都是新建的礼品店,卖的商品大同小异。正值下午,湖边人不多,我们漫无目地的闲逛,沿湖边慢慢散步,闻着湖水的土腥味,感受微风的轻拂,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仿佛又找到了儿时逛什刹海的感觉。
什刹海周围的胡同不少,开辟了老北京胡同游的旅游项目。 沿路到处可见,身穿红马甲,蹬着古香古色的三轮车的车夫们。一路上,不停地有人追着我们问,坐不坐三轮车。 我比较喜欢自己逛,对车夫们的热情揽客,不断地回绝。有人比较礼貌,问一下,如说不坐,他们就走开。有的人则意志坚定,弃而不舍地跟着,还不停地劝说。我开始还耐心解释,后来烦了,干脆一口回绝:不坐。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个身穿中式白绸裤褂,鹤发童颜,长须及胸的男子,看样子有60多岁,态度不卑不昂。他骑辆装饰很好的三轮车,在我们周围转悠,也不说话,保持几步距离,不远不近地跟着。 我发觉后,也不好说,你别跟了,大陆朝天嘛,这又不是我家大门口。
在一个景致很好的地方,我和丈夫停下来说话,他蹬车过来。我以为他会继续往前蹬,没想,到我们面前,他从车上下来,手拿一些报纸,杂志给我们看。 上面是关于后海的骆驼祥子---曹煜岳的专题报道,配有照片。他指着报纸说,他就是报纸上的那个人。
喜欢老舍的人都知道,著名话剧,茶馆,骆驼祥子的称呼即源于此剧,后来泛指拉三轮的。我曾看过茶馆3遍,对骆驼祥子一词不陌生。曾在网上,看过关于后海的骆驼祥子的文章,没想在这里巧遇本人。他见我有点兴趣,就说,来北京玩,应该坐三轮,逛胡同,他可以先带我们逛胡同,然后到他家坐坐,看看北京的老四合院。他说的这些,对我诱惑力不大。我在北京长大,这些都是小菜一碟。但丈夫想坐,临行前,曾数次和我提到,北京的三轮车,胡同等。由于时间有限,我说,只能有半小时。他说没问题。我和丈夫坐上去,他打开录音机,播放京剧和民乐,他边拉车边详细介绍沿途景观,在一些景点,还停下来让我们拍照。
坐了大约10多分钟,我就坐不住了,想赶快结束,说,到你家看看吧。他拉着我们,东转西转,沿途遇到不少他的同行,打声招呼。很快到了他家,一个不大的四合院,看似老房,北京很常见的院落,简单整洁。屋里墙上,挂了不少照片,都是到他家做客时照的,其中许多是名人。他指着一位老人说,他是人艺的著名老演员。
我看他鹤发长须,原以为他年龄很大,聊起才知,他是50年生人,老三届。文革期间,去东北农村插队,回城后结的婚,妻子不是老三届的,比他年龄小些。正说着,他妻子进来,透着老北京人的热情地,张罗着要给我们倒茶。我说,我们还有事,一会就走,婉言谢绝了。他拿出相册,给我们翻看里面的照片,说他正在努力为奥运会献礼,目标是积攒2000张照片,现在已有1000多张了。他怕我们迷路,还要将我们送到大路上,我拒绝了,说我们能找到路。
我们付的是半小时的钱,实际上只坐了15分钟。我不觉得亏,因对我来说,坐三轮车决不是享受,和坐出租车感觉大不一样。 见他满头大汗,拉着我们两个大吨位的人,在高低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蹬着,觉得很不舒服。上坡时,我一再要下车走路,丈夫到是坐的心满意足。
我说不会迷路,这口没夸好。从他家出来,不远处是个小桥。从地图上看,那应是前海,后海的分界线。我看了半天,决定不了向左还是向右。抬头看看太阳,对丈夫说,右转吧。忽见55路车,感觉不对,赶快抓住一讲北京话的过路男子问路,他说,你们走反了。我以为是往什刹海东岸走,结果差点走到前海去。
找对了方向,沿着荷花市场向什刹海大门走下去。荷花市场是后建的,那里原来没有东西,现有不少饭馆和酒吧,里面的洋酒,价格惊人。有些酒吧装饰很有特色,土味居多,和什刹海的风格很贴近。 我们在临湖的地方坐了会,望着湖水发呆。我看路人,路人看我。天色不早,赶着回家。出了荷花市场大门,听到锣鼓喧天,门口有一大群老大妈扭秧歌,披红挂绿,色彩艳丽。我对此习以为常,丈夫看着新鲜。
在车站等车的功夫,隔街又看了眼什刹海,忽然觉得有些陌生,比儿时记忆中的什刹海,看起来浓艳了许多,有点秦淮河畔的味道。 我还是喜欢旧时的什刹海,纯朴,宁静,大气。 |
主题: 洗衣机,洗衣房 |
delilah
回响: 7
阅读: 7193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五 十一月 25, 2005 7:38 pm 主题: 洗衣机,洗衣房 |
早年间,洗衣机主要是商业性的,用于工厂和服务业,家用洗衣机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老弟工作过的单位,人们每天和机油打交道,洗工作服很难。他调来后,自告奋勇为单位设计和制作了一台无照洗衣机,解决了洗衣难问题,很受大家欢迎。当然,其主动力是,首先解决他自己的洗衣难题。
洗衣机进入北京市民家庭大约在70年代后,凭票供应,不好买。 我家第一台洗衣机是北京白菊牌,同学不知从哪淘来一台不要票的,我说服老妈,180元拿下。那台洗衣机型号很老,单缸,机械定时,傻大黑粗,2个人才搬得动,洗起衣服来惊天动地。不过,倒是经用,从买来直到被淘汰前,没进过修理铺,还能功能良好地转着。
有了这台洗衣机,我家洗衣被床单的巨大工程,从手工操作跑步进入机器时代。尽管我家洗衣机,不带率干自动进排水等功能,衣物还要用手去捞去拧,但比起手搓来,已省不少力气,特别是冬天,手不用长时间接触冷水。
洗衣机大规模进入北京居民家庭,大约80年代中后期,现在普及率应在90%以上。我比较滞后,90年代初才有自己的洗衣机,用大件指标,买了台日本双杠带甩干的。小日本就是鬼,舍不得下料,洗衣机容积不大,塑料多于金属 ,因此很轻,我一人就能搬动。机体轻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放不平,洗起衣服来,洗衣机会自己挪地方,时间长点,都能远征到隔壁串门。
老弟的洗衣机很上档次,他用大件指标买了台日本原装电脑控制的,衣服放进去,设好程序就不用管。弟媳用的很仔细,每次只放一点衣服,怕用坏了。老妈比较自觉,老弟几次让她用,她都拒绝,除怕用坏外,还头疼那些电脑程序,觉得麻烦 [ 这点,我原来特别不可理解,觉得老妈不思进取,等我岁数大了才明白,人老怕麻烦,不喜用任何高技术的东西],仍用那台老式白菊洗衣机。每次洗被子,费力地在桶里捞来捞去,如果我在,就帮她拧干,也其乐融融。后来,我走前,将冰箱,洗衣机,缝纫机,彩电,收录机等像点样还能转的东西,扔给老妈,她才有了双杠半自动洗衣机。
那时,虽然家里用洗衣机,但和现在用法不同,不是什麽都洗,也就洗大件,像被子,床单,外衣等,内衣还是手洗,因为觉得和外衣一起洗不干净。这种看法,一直跟着我很久才改过来。记得早年刚到国外,学校指定的联系人来找我,行使他帮助新人的职责。可惜他不是中国人,介绍情况演示地方,南辕北辙,不对我的路子。他带我认了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设施,介绍基本情况后,带我到洗衣房,演示如何使用投币式洗衣机。我看完后,哼哼哈哈,一次也没去过。那段时间,我所有的衣服,从外到内,全是在我房间的洗脸池中用手搓,省钱是一方面,主要是心虚。那阵子正闹艾滋病,我是艾盲:洗衣机谁都用,谁知上家在那里留下了什麽宝贝。
这种顾虑后来得到证实。澳洲认识一个高访,租住白人老太的房子。每当他洗衣,老太都顺手将厨房的油抹布,脏桌布等扔进去同洗,说是节约水电,他抱怨抹布太油,污染衣服,白老太号称,洗洗就干净了。他百般解释,衣物不同口的医学原因,白老太就是不听,屡教不改,每当他洗衣服时,照旧办理,他只好搬走了事。
我那时和许多人同住一栋小楼,楼下有台公用洗衣机,我只洗床单,牛仔裤等大件。从国内带了个塑料小盆,走时扔在那里充公。我常站在洗衣机旁,在小盆里用手搓内衣,看得房东和屋友莫名其妙,觉得我脑子进水了。
现在,自家的洗衣机和烘干机,所有东西,无论大小薄厚,丝毛棉麻,外衣内衣,毛衣单衣,枕套床单,帽子袜子,丈夫甚至将旅游鞋,都一股脑地扔进去----当然不是同时一锅烩,按下程序不管,时间到了 ,自动停止,省事省心。都是自家东西,不怕有病。
大街上看到投币式自助洗衣房, 一间房子里,好几个转桶式洗衣机,烘干机一字排开,很有气魄。问起来,许多人家里地方小,不买洗衣机,周末,扛着大包,到洗衣房洗衣服,难怪他们的衣服都一大堆。
用惯洗衣机,再让用手搓,如同回到旧社会。这次探亲,洗衣就是个问题。丈夫问,那里有没有洗衣房呀。我说,没洗衣房。 他很奇怪,那人们到哪里去洗衣服,想想又说,不如开个洗衣房,自己用还可以赚钱。我说,你肯定是赔本赚吆喝没生意,居民家庭基本都普及洗衣机了。外来人口,如住宾馆,有收费的洗衣服务,如住青年旅社,有自助洗衣房,如住大车店,也没有闲钱化在洗衣上。洗衣房的使用率不一定高,赔钱还差不多。
为他人洗衣操心,不如想想,我们回去后洗衣的问题。宾馆的洗衣服务,肯定不是义务为人民服务,我又不喜和 外人共用洗衣机;带的衣服不多,不能每天都洗;老妈家倒是不远,隔路相望,但不能跑到哪里只为洗衣,老妈该伤心了。想了想,只好准备替换衣服时,除一些牛仔服,旅游服外,尽量选些轻便,易干的服装,这样,厚重的外衣洗衣机洗,内衣自己搓,先进与落后并举,忍耐一下,好在时间不长 。万幸,我们住的宾馆,房间里有洗衣机,洗衣服的难题迎刃而解了。不过,那台小鸭圣洁奥,洗起衣服来,惊天动地,常吓人一跳,而且容量不太,2条牛仔裤就怠工,害得我们半夜了,还在那里一锅一锅地洗衣服,但聊胜于无。 |
主题: 生命之轻之重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324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一 六月 06, 2005 9:43 am 主题: 生命之轻之重 |
生命之轻之重
最近,媒体上枪击,自杀的报道太多了,联想到周围的人和事,有感而发。
常说,人死如灯灭,但人真要死起来,也不是如同吹灭一盏灯一样容易。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神圣不可侵犯,大意如此。除去政事国事不谈, 从世俗的角度看,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带着一身债的---对父母,对家庭,并非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一定意义上,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还债的过程,直到离开人世。 那时,有人还清了债,有人没还完。当人们打算结束自己生命时,应该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不是偿还了,对社会的回报是不是完成了。可能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我认识的中国人中,还真没有自杀的。
老外则不同,对他们来说,生死的取舍是个人自由,个人快乐高于对父母,家庭,社会的责任,无论自己觉得快活不快活,都可选择,留在或离开这个世界,而不用有任何负罪感,因为他们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不过,据说,死于非命的人,是无家孤魂,到处飘荡。
我听到的,认识不认识的老外中,自杀的还真不少。且不用说,媒体里三天两头的报道中,不是这里有人持枪乱射,然后自杀,就是哪里有中学生射杀全家,然后自杀。我曾经认识或知道的人中,也有许多人,正值风华之年,年轻轻的就自绝于世。
原澳大利亚房东的外甥,是他姐姐的儿子,自杀了。那是90年代末,他还不到20岁,大学刚毕业,风华正茂,不知道为何,厌倦了人生。曾见过房东的姐姐,气质高雅的一位夫人,举手投足,充满了英国人的含蓄。房东提到他外甥时,也是一脸无奈。
曾经的邻居的弟弟,也自杀了。我过去曾写到过,他是克里斯的弟弟,20多岁。看过他的照片,很清瘦的一个小伙子,坐在台阶上,弹着吉他,脸上有些忧郁。不知是不是这种忧郁,最终导致他厌世。那是本世纪初, 他好像是开枪自杀的。
一个男人,有2个孩子,一儿一女。很漂亮的一个女孩,20多岁,嫁了一个富裕的家庭,她大学毕业后,从事股票投资生意,赚了不少钱,但就是不快活,在枪支随手可得的地方,用手枪塞进嘴里自杀了,死时的场面,惨不忍睹。凡知道此的人,当他的面,都不敢提他女儿的名字。
一个女人,虽已不年轻,看起来仍气质高雅,风韵犹存。她父母家境富裕,自己曾是护士,婚后不工作,生了3各如花似玉的女儿。一天夜里,突然将丈夫叫醒,说做了件蠢事,要上医院。车还没开到医院,她已昏迷了。好在丈夫带着她喝药的杯子,在医院里,又是洗胃,又是输液,还算活过来了。她的大女儿,也曾试图自杀过,没成功。据说,她们的自杀,有家族遗传因素。
玛丽安娜,记住她,因为她的名字美丽,人也很和善,也因为她的经历。她是单身母亲,很早就和丈夫离婚,扶养独子到19岁。男孩中学毕业后,有了女朋友,打短工攒钱,和女朋友规划未来。男孩不太爱讲话,一日突然和女友分手,几个月后,听说在自家浴室里上吊自杀了,谁也不知道原因。单身母亲,中年丧子,痛苦不可言喻。
老外除心情不好自杀外,还有追求快乐而撒手人寰。 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并不那末上心,他们喜欢冒险,寻求刺激,只求日子过的随心,觉得自在,不在乎危险不危险。 过去有过报道,美国的百万富翁登山队,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登山,蹬珠峰时,遇到雪暴,好几个人遇难。看电视,70多岁的洋老头,光脚跟在摩托艇后面滑水,80多岁的老头高空跳伞,这在国内,都是颐养天年的年龄了。还有的百万富翁,钱多闹心, 要驾热气球,孤艇,环球旅行,追求自己的曾经的梦想。还有甚者,在地球上折腾不够,还要自费坐宇宙飞船到空际探险,也不在乎美国的航天飞机,曾经失事,多人遇难。 年轻人就更不在话下,胡乱折腾,放着好好的房子不住,喜欢到荒山野岭里去野营住帐篷,还飞车,飞艇,飞机,什麽惊险玩什麽,专找刺激。前些时候,有人孤身一人登山遇险,被压倒石头下,呼救不得,自己用小刀,断臂求生,还成为公众英雄。电视里,举着一只独臂,向人们讲述事情的经过。
我是鹄鹘不知雄鹰之志,对这种壮举,理解不了。如果是我的父母,我决不让他们高龄滑水,跳伞,只求他们能平安地颐养天年。我属胆小之辈,当年,登世贸大厦,坐电梯还发毛,心里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上高楼。电视上,车祸死人的事频发,吓得我连坐车都害怕,对丈夫的车技也不信任。每当出行,总当后排驾驶员,眼睛紧张地四下张望,随时发布驾车指令,当然很臭。只要有可能,宁肯以步带车。记得当年在澳,出去玩时,为了方便省事,丈夫曾想租车,我坚决反对,因为那里的行车规则不同,是左行,而丈夫开惯了右行的车,我怕出事,宁肯费时费力挤公车。
过去的日子,也曾有过挫折,遇到过不顺心的事,胆小如此的我,虽不一定珍惜生命,但也不会自杀,因为自杀需要勇气,我的勇气不够。更重要的是,我记得古训,故意地先父母而去,是为不孝。对自己来说,生命之轻,不过是在这个世上走了一趟,早离开晚离开,差别不大。 但对家庭和父母来说,生命之重,来到这个世上,我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兄弟,丈夫。为了自己的解脱,而给家人带来痛苦,是不值得的。
自杀需要勇气,自杀的人是勇敢的,但活着需要更多的勇气,因此,活着的人更勇敢。更何况自杀,不过是一时痛苦,长期解脱。现代社会,作案工具垂手可得,自杀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 而活着,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年,数十年的煎熬,需要面对许多人生的困难和挫折,长期忍受精神和物质的磨难,相对而言,更为艰难。要不怎麽说,从逆境中走出来,活着就是胜利呢。看过夹边沟纪实,那里人们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条件下,对生的渴求,对死亡的抗争,令人肃然起敬。因此,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信,明天肯定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 |
主题: 另类夫妻的幸福生活 |
delilah
回响: 1
阅读: 3064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日 五月 29, 2005 4:43 pm 主题: 另类夫妻的幸福生活 |
幸福夫妻的一般模式是,双方的家庭,经历,背景,兴趣,生活习惯比较接近。也有些个人经历差别较大的夫妻,日子过得也不错。不过,如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组成的家庭也幸福,倒是不多见。我就见过这样的另类夫妻,那就是我过去曾写过的骚男人两口子。
那天一进家门,见两位客人,正和丈夫谈笑风生的。男的看着面熟,想不起名字,女的是东方人,像东南亚一带的, 皮肤比较黑,浓眉大眼,看着面生。我不知怎样称呼,嗨了一声,咧嘴笑笑,算是打招呼了。
丈夫深知我这人忘性大,记不住人的长相,肯定没认出是谁来,就笑着问我,还记得他们吗?他们3年前曾来过这里。我尴尬地答道,看着面熟,对不上号。丈夫指着那个对我一脸坏笑的男人说,他不就是XXX吗,妻子是柬埔寨人。我猛然想起来,这不就是那个:到中餐馆吃饭,和老板娘开玩笑找女朋友,后来弄假成真,飞到柬埔寨火速相亲,结婚,娶了个不会讲英文,还带着3个孩子的妻子的骚男人吗。 他妻子,我还真不敢认,和3年前相比,判若2人。
3年前,我看见的她,不敢恭维,五大三粗的,五官线条很粗。那时,她刚离开柬几个月,显得很苍老,说是30多岁,看起来足有50多岁,抬头纹一大堆,皮肤干涩无光, 头发也是一堆棕黄色的枯草,梳成2条短辫,衣服一看就是国内带来的---后来得知,她在国内开服装店。因不懂英语,见人木木的,只会笑,不能开口说话。 听说,她和她丈夫的日常生活沟通,都有语言问题,全靠肢体语言。丈夫曾陪他们到当地的中国店购物,因为他们住在小镇,没有东方店。回来听丈夫说,进了商店,她看着那些东方食品就眼放绿光,她丈夫用手一指购物篮和货架子,再一指她,她立刻心领神会,抓起篮子,猛冲向前,见东西就往篮子里扔。
3年前来我家,她语言不通,她丈夫充当她的对外发言人,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相亲,结婚经历,婚后的生活情况。看着站在她旁边,一脸幸福,和她相比,年龄像继子的丈夫,我曾私下和丈夫谈到,怀疑她隐瞒实际岁数。丈夫倒是一片平和的心态,说可能是那里的生活艰难动荡,女人显老。
这次不同了,她长的样子变化不大,看起来年轻了许多,难怪我对不上号。 她头发剪成职业女性的短发,脸上的皱纹几乎都不见了,只有一些浅浅的抬头纹,皮肤也水灵了许多,穿着清爽的休闲服。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她的英语水平长进很大,可以用简单的英文聊天了,当和她丈夫看法有分歧时,也可以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丈夫和骚男人捣鼓他们男人的话题去了,我和她坐在沙发上闲聊,对她后来的生活才略知一二。
她在家当专职主妇,没上学,也不工作,估计是她过去的教育水平较低,语言又不通,上学和找工作有一定难度,加上她丈夫对此也没有太大的热情。 她的英语全是在家自修,跟丈夫,或看电视学。她喜欢看的是饮食和旅游频道,原版电影还看不大懂,动画片还凑合。她丈夫对她的英文水平,要求 也不高,基本生活够用就行,不指望她出去工作养家。
她每天就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看电视,溜溜狗。 住的房子,倒也有许多清洁工作要做,院子里种些花草。脱不了东方人的嗜好,为嘴伤身。她在自家后院,开了一片大菜园,种些东方蔬菜,没事就当当菜农。闲得无聊,出去逛商场,离她家几条街,就是超市和商店,或上教堂。
她一天车也没摸过,至今也不会开车。问起来,她讲不想学,看着马路上的飞车就头晕。出门丈夫当车夫, 倒也没有感到生活不便,那是一个小镇,以步代车没问题, 大量采购和丈夫一起去,周围的朋友相会, 也不会走得很远。她的亲戚在另一个城市开餐馆,她想看亲戚,她妹妹会接她去餐馆帮几天忙,和亲戚聚一聚。
他自己没小孩,对她的3个继子不错。 2个男孩子,因文化差别,他不太管的了。听说,他带他们去学校入学面试,男孩子怕受歧视,教师问他们在国内都学那些课程,他们说都学过了,其实很多他们根本没学过,上课就露馅了。他认为这是说谎,她则认为没有什莫。 为减少夫妻口角,男孩子也愿意和表亲们在一起,所以,都送到她的亲戚处养着,他每月寄生活费。大的女孩子和他们同住,自费上大学,他出部分学费,剩余部分,女孩子用学生贷款顶上,同时还打着几份工,维持上学的日常开销。
我曾问她, 他们自己会不会要小孩。她说,不要,她丈夫也同意。他没有自己的孩子,按东方人的观念,那就绝后了,问题严重。但他好像不在乎,反正有妻子,有继子也一样。相对而言,老外不太在意女人是否离婚带孩子。
她每日在家,运动量不大, 怕发胖, 丈夫给她买了一个健身器,在家健身。我说,这倒不用担心,和老外相比,东方人胖不到哪里去,即使比在国内时胖,和那些航母型的西方女人相比,也都属于苗条型的,以至于买衣服鞋子都困难,都要到儿童部门去找小号的。
同一般的异族通婚家庭不同,他们夫妻口味也很和谐,不存在吃饭的一国两制的难题。她喜欢吃西餐,如牛排,火鸡等,她丈夫也喜欢吃中餐,不是柬埔寨餐---他到柬相亲和结婚期间,倒了胃口,抱怨说极难吃。她在家里,主要做西餐,中餐,偶尔做柬埔寨餐。我奇怪她,怎麽还会做中餐,她讲,她爷爷是中国人,这让我长出了一口气。 初次见面,我还心有余悸,她家是当地望族,被红色高棉杀的几乎绝户,害怕她会迁怒于红色高棉背后的中国政府,连带着我这个中国人,现在看来,我们还是远亲。
看来他们夫妻关系不错,聊天时,她面含微笑,仔细听着丈夫说,遇到不太懂得地方 ,她丈夫就耐心地给她解释,如果她有不同看法,也是开口先必称蜂蜜,婉转地对丈夫的说法加以纠正。临行 告别时,和我丈夫是握手告别,对我来个西方式的拥抱。对外人,我还不太习惯这个礼节。 她丈夫连忙解释,她很喜欢西方的问候礼节,看来,她比我这个中国人可显得淑女多了。
经济是个敏感隐私的问题,不能问,只能猜。我估计,她家是丈夫管家,她不开车,也不工作,像付帐单,上银行这些必须用车的事情,她办不了。感觉上,她丈夫对她在经济上并不限制,除负担家里的全部开支,给她的孩子付生活费外,还给她买衣服的零花钱和脂粉钱。
在男人里,他应该算是不错的了,对妻子很好。按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他是白人,看起来比妻子年轻许多,长得也不错,大约178的个头,受过高等教育,职业是工程师,在富裕社会中长大;她柬埔寨人,虽说是当地望族,但经历战乱,贫困,长相平平,很苍老,中学没毕业,英文不通,经济上不能自理。但他待她不薄,不仅和她结婚,费力将她办过来,还容忍她的一些特殊习惯。她来自贫困国家,生活中很节俭,那些包装食品的盒子和罐子舍不得扔,留下来再用,家里堆了一大堆的包装物。她丈夫对此有看法,但不明说,怕伤了她的自尊心,等她回国探亲时,悄悄扔掉。她回来后,接着慢慢再留。
他对妻子的家庭也仁至义尽,将她妹妹办过来,她还打算将80多岁高龄的老妈,接来同住,那可是丈夫娘和女婿住在一起了。对此,不知道他心里愿不愿意,但听说已列入计划之内。要知道,老外和长辈住在一起的家庭是不多的,特别是还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
我惊讶于,几年内她的面貌变化之大,3年前50,今年30,越活越年轻了。丈夫开玩笑地说,看来,国外的生活养女人---我想,可能就像国内,上山下乡养女人,女知青发胖,男知青成麻秆,回城养男人,男人全发福,女人倒变瘦了。
我不敢肯定,他们的婚姻会永存,目前看来,他们这对另类夫妻,家庭幸福是没疑问的。原来我和丈夫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两人差别太大了,看看那些非常般配,语言沟通良好的夫妻,还勺子碰锅边的,成天闹腾分居离婚的,不能白头到老呢。不过,事实让我们大跌眼镜,这些现实中的天壤之别,对他们的婚姻幸福,影响不大。看来,在婚姻中,夫妻间的相互包容和谅解,比其他的因素都重要。也可能因为,如果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越低,对未来的失望就越小,婚姻也就越稳定 |
主题: 强于友情,弱于爱情的男女之情 |
delilah
回响: 3
阅读: 4180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日 五月 15, 2005 7:50 pm 主题: 强于友情,弱于爱情的男女之情 |
男女之间关系好的称为朋友,比朋友关系更近,但又不是情人夫妻的那种关系,有许多称谓, 如第四种情感,红颜知己,蓝颜知己等,不外乎是描述一种,强于友情,弱于爱情的男女之情。
最近,看了几篇回忆林徽因的文章,谈到她与徐志摩,金岳林之间的关系,最后都终结于这种强于友情,弱于爱情的男女之情。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不幸,常找林徽因论诗排忧,金岳林终身未婚,逐林而居,总和梁家作邻居,还调节梁林夫妻间的家事纠纷,最后,梁家后辈以长辈礼待金。
都说林是美女,从照片上看不太出来,容貌只能说清秀,可能那时的照相技术不行,也可能人们因爱其才,由此及其容貌。但她是才女则无人怀疑, 她主攻建筑学的同时,还涉猎诗歌,文学等领域内,很有建树,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广为流传,如人间四月天。在那个时代,林徽因的经历, 对女人而言,已是很难得了。更为难得的是,她在与男人的交往上,分寸把握得好,选择嫁给梁思成之后,同徐志摩和金岳林的感情,始终在友情和爱情之间保持平衡,没有像今天的一些男女, 感情的天平倾斜,脚踩西瓜皮,从红颜兰颜知己, 不知道滑到那里去了。
我对林的了解,始终停留在书本上,看看文章,回忆录等,只有理性知识。由这里,不禁想起一个类似的传闻,这次,有些感性知识,因为见到过真人: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据说,他同周培源夫妇的关系,和金岳林同梁思成夫妇的关系有些相似。
说这是传闻,因为从未得到过本人和有关人士的证实, 但也不像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因为我不止一次,不止从一个人,不止在一个时期,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还和他共事多年。
最早听到的说法是,据说当年陈周是好友,同时爱上了一位小姐,一女不能两嫁,其父提出条件,在留学期间,先得到奖牌的人,招为佳婿。陈一心做学问,力争拿奖牌,周心思活些,中间回了趟 国,说动了未来的老泰山,终于娶的美人归。 等陈几年寒窗奋斗拿到奖牌,回国求婚时, 发现心上人已罗馥有夫了。陈当时的感觉不得而知,估计受到一定打击,他后来也交过女友,但终身未娶。尽管陈周两人有此过节,传闻陈和周培源夫妇的关系不错,常是3人外出同游。
我看到陈老时,他已是年高之人,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一生未婚。陈老面容清瘦,能看出年轻时的英俊痕迹。 瘦瘦高高的,有些道骨仙风的风韵,年近90岁的老人,腰板挺直,步伐稳健。他平时不拘言笑,也寡言,上课语言简洁, 没有多余的废话,下课回答完问题就走人。曾看到过他难得的一笑,像祖父一样,慈祥温和。有时,能看见陈老手持拐杖,在未名湖一带散步,或去图书馆。 路上如有学生问好,认识不认识,陈老都点头含笑回复。那时,西装开始风行,好像从未见过陈老在公共场合穿西装,总是身着半新的深色中山装。
老师们对陈老的学术水平和为人都非常钦佩,听过他的课,陈老讲课,不用提纲,信手沾来,思路敏捷,条理清楚,上课时间掌握的非常好,下课铃响,他也讲完最后一句话。不像一些裹脚布老师,学生着急吃中饭,还在痛说家事。他为人刚直不阿,述而不作,著作从未等身。据说,解放后,他就不太写东西了,原因不知道。直到90年代,还是他的学生们为庆祝他90岁寿辰,作为礼物,为他整理了一个文集。远不像当今有些所谓的著名学者,造文集如同57年亩产放卫星,倒是洛阳纸贵了,但里面净是些瘪谷子。
多年前,跟陈老的弟子去过他家一次。 陈老的家在未名湖北面的一个小院子。院子 不大,几间平房,看得出失于整理,窗户柱子上的油漆退色剥落,小路径两边长了杂草。老式的房子,顶棚高大,窗户透光性差,里面很暗。春末时节,外面已经热了,屋里还有些凉,陈老穿着薄棉袄,坐在暗影里,显得有些孤单。办完事出来,看到一位50多岁的妇人,在院子里忙碌着,弟子说,那是陈老的亲戚,照顾他日常生活的。傍晚的斜阳下,陈老站在门口的身影,映在灰色陈旧的门廊上,让人感到有些冷意。
原来曾非常羡慕那种强于友谊,弱于爱情的男女之情,然而,感情虽美好,珍贵,可与不可求, 不过,雾里看花,只能远观,不能近瞧。 看似美丽的情感,非常人可以承担。去过陈老家后,更觉得,这种感情虽美,但太过于昂贵了,昂贵的使人生晚景有些凄凉。 尽管男女之中的一方,会有幸福的婚姻,但另一方常因此而不能婚,不愿婚,晚年的孤单冷清,让人唏嘘。因此,没有一定的人生品位,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毅力,共同的志向,很大的牺牲精神,刻意追寻这种情感,不是狗尾续貂,就是东施效颦了。
也许,我是以妇人之心,度男人之府。不知陈老自己的感觉如何,在旁人看来,同金岳林相比,陈老的晚年,少了一些家庭温暖。金岳林不婚,至少还有林徽因的孩子对其执后辈礼,陈老虽有许多学生后辈,但学生不能替代子女和伴侣。
不过,感情的事,常是旁观者唏嘘,当事人不悔。陈老的想法不得而知,金岳林的无怨无悔,则是出语掷地有声。 金老晚年,弟子曾因林徽因的文集请他题词和写序,他沉思了10多分钟后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那份真情,终生不悔,堪称情圣。
但愿他们在那个遥远的天国,能和自己倾心的红颜知己在一起。 |
主题: 简单宁静的生活 |
delilah
回响: 3
阅读: 4940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二 五月 10, 2005 8:47 am 主题: 简单宁静的生活 |
从电视和电影里,看到一些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人,据说叫阿米士Amish ,他们的生活方式,别具一格。他们是清教徒,生活在科技先进,物质富足的美国,却排斥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还停留在19世纪。
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依村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牧业为生,基本自给自足;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估计不是买不起汽车; 他们不用电话,不看电视,不吸烟,不饮酒;男子蓄须,女子留发,没看见有烫发的;衣着以暗色为主,式样也很老旧,女子是中世纪的长裙和白色小帽子,男子戴黑色帽子,着便服;饮食也简单,家制面包,香肠,很少看到市场上的时髦食品;遇到节日,全村人集体歌舞欢庆;他们家庭关系紧密,常3代同堂居住在一起。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有点超脱世俗的味道,清贫但温馨。不过,有些年轻人,不满意老一辈人的生活选择,受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离开村落到外面谋生,总会被家人找回来。
我不清楚这种生活方式的由来,但在美国,恐怕不会是出于经济上的峻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也可能有宗教上的原因,因为那些印第安土著,还有电话,汽车,电视,更何况他们还是一些早期白人移民的后代。
看着他们简单的生活方式,宁静而和谐,很有些羡慕。记得过去,自己也曾多年向往过这样的生活---只需生存必须的基本生活设施,游离于山水之间,松竹相伴,清静宜人,不用忍受尘世的叨扰,体会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工作以后,有机会游山玩水,喜欢去的地方是名山古刹。每当看到那些隐藏在松柏中的古屋庙宇,总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震撼心灵,流连忘返,难以离去,以致同行的同事刻薄地损我,说我尘缘已净,不如出家干净。在北京,喜欢去的地方是香山。趁暮色朦胧爬樱桃沟,山谷空旷,红墙金瓦小屋在树丛中若隐若现,映着西下的斜阳,幽静无比。暮色中,小屋窗户透出鹅黄色灯光,有些暖意, 时有人影飘过。羡慕那飘过的身影,如能在此度过残生,人生之幸。
世事不总能如愿,多年向往简单清静的生活方式,只能在梦里。自愿不自愿,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拥挤的环境里:总是和许多人---认识不认识的,友好不友好的,亲戚不亲戚的人----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曾住过一间屋子两面大炕8人肩并肩地入睡的兵团战士宿舍; 也曾住过一间屋子4张上下双人床,8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后来改进到4人一间,再到3人一间,我总是睡上铺,为了找清静,练出了睡上铺,晚上掉不下来的功夫; 工作后,住过2人一间的集体宿舍,直到后来很晚,才有了一个简陋的自己的小窝。 办公室也是人多到8人,少到3人,费了大劲也未曾爬到1人1间办公室的地位,不是官瘾大,而是忍受不了被动吸烟和同事们口没横飞,噪声污染的嚼舌头。
外出逛商场,下饭馆,人们比肩相蹭,饭桌相连;乘公车,人满为患,要勇往直前向车上冲,否则就要原地踏步到天亮;国内出差,乘飞机火车,和不认识的邻人保持近距离接触,除出国的飞机,可躺着睡觉。以至于后来到国外,第一次一个人住单间,看着那高大的屋顶,整洁的浴室,巨大的浴缸,宽大的床铺, 惊讶的闭不上嘴,后来听说,那是仆人的房间。 国外地广人稀,车里坐的人数远多于路上走的人,突然,觉得周围空旷安静了许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
城市由人组成,人多的地方,生活也闹闹喧喧,路上人多,车上人多,上班人多,回家人多,每天不遇见上百人不算数。人多,生活的空间就小,日常工作的紧迫,人事关系上的麻烦,楼上楼下邻居的干扰,必要的人情世故,年节送礼,活的累心。想找一个人少的地方都困难,要清静,只能趁暮色到湖边坐坐,或到一个不知名的图书馆泡阅览室。
很多时候,不禁怀念起内蒙草原上,替人放羊的日子:蓝天,白云,艳阳,远山,沙地,羊群。那里的生活简单,简单地到了空旷的地步,百里不见人烟。 不过,一旦生活简单过头了,就变成孤单。特别是,往往简单的生活会有许多不便,其中最大的不便,是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记得那时,日常生活很不方便,我很早就有自己小康社会的标准:有自来水用---不用每天风雨无阻的去拉水, 有电灯用----不用点昏黄的煤油灯看书,烧得两个黑鼻孔,有自动取暖设备----不用为生火取暖忙碌,为断煤发愁,不用1。3。5 不洗,2。4。6。干擦,有室内的冲水马桶---不用大冬天黑灯瞎火,打着手电,跑到1里地以外的坡下公厕方便。这还不用说其他的不便,如生病就医,日常买东西, 出行和精神文化生活。
后来,曾几次到国外,住的地方,按国外的标准是大中城市,但和国内比,觉得像乡下。开始很高兴,似乎符合我过去多年的梦想----既简单又方便的生活方式:地广人稀,人际关系简单,生活空间大,街上和商场中没有那末多的人,购物,出行,文化娱乐也都很方便。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高兴了,到公园转转,海边看看,图书馆坐坐,大街上逛逛,餐馆里耗着;不高兴了,在家里猫着,或支起炉子烧烤, 或赖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招猫斗狗,自取其乐。 如有闲情逸致,有精力,还可以在自家后院,开荒种菜养花,体会一下当农民的乐趣, 找一下采菜东篱下,悠然见夕阳的古人境界。
不过,当这种简单和方便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又有些茫然,觉得宁静过度。 日日看着很少行人的道路,逛着没有多少顾客的商场,去那些人气冷落的公园,满眼金发兰眼的异我之族,忽然又觉得有些冷清,有些莫落,有些孤单,怀念起那些黑发同类们,亲密地比肩相挤,车来车往,喧喧闹闹的生活。以至后来,每当到了春节等重大日子,惶惶如失家之某物,找不到北,上网到处找各大庙会的报道和图片,看着各种美食图片流口水,体会那久违的人声鼎沸的欢乐气氛。
不过,自己也明白,这不过是叶公好龙,找归找,过归过,不是一回事。毕竟已不年轻,对环境的适应力差,过去的生活方式,向往一下还可以,真要去体验,以现在的体力和精力肯定不行。就如同, 内蒙草原上插队多年的知青,回北京后,不适应曾经的故乡的生活, 觉得多人闹心;或者我再回内蒙,过冬天顶风拉水,晚上点煤油灯的日子,如果不是别无选择,以现在的年龄和身体本钱,还真是要费把子力气才能适应。
想明白了,怀念曾经的热闹,不过是一种情结,如同雾里看花,远观很美,不能近瞧,只能怀念,不能实践,还是安于现状,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上网发发酸文怀念过去的热闹,过过干瘾而已。 |
主题: 一些旧照片 |
delilah
回响: 0
阅读: 2528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五 四月 29, 2005 7:00 pm 主题: 一些旧照片 |
巴黎圣母院外面的画家
卢浮宫
活人象棋
苏格兰场
|
主题: 男人的三个宝:老妻,老友,老狗 |
delilah
回响: 0
阅读: 2913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四 四月 21, 2005 9:30 pm 主题: 男人的三个宝:老妻,老友,老狗 |
男人的三个宝:老妻,老友,老狗
曾看过一个八卦新闻,一著名老男人,结婚几十年,有妻有子,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忽一日,萌发雷锋精神,要鼎力从业务上辅助年轻女后辈,包吃包住,好在其夫人很大度,不计较家里住进一个可以做女儿的女人。 谁知提携者和被提携者都六根不净,不管谁起的头,反正结果是,老头没能保住坐怀不乱的晚节,女孩怀孕,提携业务当然也无从提起。
女孩以怀孕为由,要求同老男人结婚。老男人开始不愿意,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孩子,想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再说。但禁不住女孩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时不我待,只好和老妻离婚,和女孩结婚了事。原配夫人是明理之人,尽管伤心,但也无可奈何,离婚搬走了事。
老男人拥着娇妻,乐不思蜀, 加上老年添子,每天望着和自己孙子年龄一样大的儿子,高兴的找不到北。原以为 温柔乡里可以终老,没想到,多年之后,女孩提出离婚。 明面上的理由是,两人 性格不和,生活平淡,自己还年轻,不想就此毁了一生,要寻找新的生活。 可从女孩的言谈话语中,听出的隐形原因是,老男人退休,收入大减,日子过差了些。离婚后,孩子判给了母亲, 老男人孤身一人,日子过得凄凄惨惨。真应验了常说的,老男人花心,最终落个孤家寡人的结果。
忘了在那里看到过的,男人三件宝, 老妻,老友,老狗。看了上面的例子,想想还真有道理,如果一个男人一生中能拥有这三样,也是人生大幸了。
似乎社会上一直流行的是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不过,近几年走得远了些,男人比女人不是大一点,而是大很多,时兴的模式是老男人娶小妻子。在街上常看到,有些年龄可以做父亲甚至爷爷的男人,挽着一个可以做女儿或者孙女的年轻妻子。这不能说有何不对,俗话说,一个愿娶,一个愿嫁,干卿何事。但能够与小妻子携手终老的老男人,可谓凤毛麟角, 而多年后被小妻子甩掉的老男人,则不乏其例。当那些落了单的老男人痛心疾首,对小妻子的叛变咬牙切齿之时,不知他们是不是还记得古人的教导:糟糠之妻不下堂,不知道还后不后悔,离开原来相濡以沫的老妻。
男人如有老妻,携手人生,应该知足。据说,那些长寿的男人,都和拥有一个患难与共,感情深厚的老妻,分不开的。美满的婚姻,是长寿的灵药,此话不假。
无论男人女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够有交往长久的老友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拥有同性老友比异性老友更为珍贵---在此别往歪了想。道理很简单,男女思维,兴趣不一定一样。有些话题,同性相聊,才能领会其中的乐趣,女人有闺房话题,男人也有男人话题。女人只有和女友聊女红,化装,男人只有和哥们聊星球大战,天外来客,才能引起共鸣,体会其中的妙趣横生。
不过,老友对男人来说,更为重要。一定程度上,男人同女人不一样,女人是家庭型的,男人是社会性的,婚姻美满的女人,可以除丈夫外不需要朋友,但既使家庭幸福的男人,也不能除妻子外没有朋友。朋友是男人心中永衡的情结,古人有高山流水,摔琴谢知音之美。
当今社会, 人心浮躁,人们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明的暗的功利目的,真正的之友很难得。如果男人能有一个乃是几个交往很深,淡泊名利,兴趣相投,心灵相通的的老友,闲暇之时,品茶把酒 ,谈天说地,探讨人生哲理,也是可与不可求的运气。
宠物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也是健康之友。 研究表明,养宠物可以延年益寿,养心益智。西方一些老人院,常有些志愿者带着宠物探视老人,这些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有很大改观。宠物有灵性,有感情,在西方国家,常常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曾有人在历数家庭成员时,猫狗也居其中。还听到过一个传闻,某年报税,一男人宣称,其赡养的家人有10多人,要求退税,后国税局查出,那些名字全是他家猫狗的名字。
男人养的宠物种类很多,常类异类都有:狗,猫,雪貂,蜥蜴 ,蜘蛛,老虎,狐狸,狮子,狗熊等,其中以养狗据多,可能是为了满足男人当领导的欲望吧。
猫狗寿命与人的寿命之比是7:1,一只活了十几年的狗,相当于70-80多岁的老人。宠物养的时间长了,和主人心灵相通,一定意义上,相当于一个老朋友,比伴侣还忠诚可靠。生病时,老狗会为你担心,有危险时,老狗会冲在前保护你,高兴时,老狗会分享你的快乐。 以至于有些经历不幸婚姻,心灰意冷的男人,更愿意养一只老狗,而不是寻找伴侣,因为至少,无论贫困还是疾病,老狗是不会背叛主人的。
可能我孤陋寡闻,还没听到过女人有何三种宝的说法,也许,女人需要的,只是一个能与子偕老,患难与共的伴侣吧。 |
主题: 闲谈牛大,马大,羊大 |
delilah
回响: 0
阅读: 2434
|
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一 四月 18, 2005 10:24 am 主题: 闲谈牛大,马大,羊大 |
见有网友写道牛大,马大,也管中窥豹一下。需要说明的是, 来这里的人,不少是这几个大学毕业的,如果冒犯,多加包含。中国之大,顶尖大学不胜其数,除了牛大,马大,羊大外,还有骆驼大,虎大,狼大,熊猫大等。此外,学校不一定代表个人水平,即使不在顶尖大学,也不一定居人之后,全在个人努力。
牛大,马大相隔不远,同建在皇家林园遗址上,一个以湖光塔影著称,一个以荷塘月色闻名,校园美丽, 也沾了点皇家霸气。 马大名付其实,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牛大则有占据他人之巢之嫌。牛大现在的校址本是教会学校,其原来的地方在城里,一座名气大,但看相一般的楼房。前身曾是皇家书塾,京师大学堂—戏嬉京师犬学堂。因青年运动而知名, 解放后,牛大迁到城外,将教会学校吃掉。
要说,牛大马大还是情同手足,在建制和人员上有血缘关系。以前的西南联大,两校人员曾共事一段时间 ,52年教改,院系调整,牛大攻文理,马大攻工科。
为此,将马大的文理科系和教员,合并到牛大,同理,牛大也忍痛割爱自己的工科。 朔源起来,至今牛大许多著名教授还是来自马大,同理反之。文革中,又被拴在一起,以两校闻名。改革后,有人觉得当初的建校方针有误,文理工不应分开。这样,牛大开始向工科转,马大也开设文理科院校,接收对方的毕业生当教员,人员交流更加密切。
虽然牛大马大有血缘关系,但科系不同,办学方针有异,校风也不同。学生都是考生中的尖子,进校后被熏染的气质不太一样。牛大可能是有文理科的缘故,女生比重较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的是民主,科学,不媚上,不屈从权贵,生活上自由散漫,充满浪漫之情,笙歌艳舞有资本,每天大礼堂和电教室都有电影,内部外部都有,中文英文齐上。 大饭厅每周几次例行舞会,音乐会,使交际舞,交响乐风靡一时,湖边对对情侣的身影,飘来飘去。
马大的工科设置,训练出一批思维严谨的学者,学工的女生不多,那里是男生的天下,刚阳之气旺盛,如果要搞小资,需要借助外援,邀请外校女生到那里开舞会。女生稀缺,许多马大的人,要到其他大学找女朋友。曾有牛大毕业的到马大当教师,一度曾想离开,因为不习惯那里的死板校风和生活限制,每周才开一次舞会,看一次电影。
牛大马大都有办洋务的光荣传统,很早有官费留洋项目,这一传统,一直发扬光大至今。开放后,不少海外爱国人士定点到这里招生,以至学生出国比例极高,曾有外号,称两大是留学英美预备班。据说,有年牛大的十几名女博士生,毕业后,或随丈夫出国,或自己找门路,最后只有3人留在国内,其中2人是文科,1人年龄太大有拉家带口。再后来,这些人又都多方碾转集中到了美国。
牛大学生,聪明过人但也心高气盛,长于孤军作战,弱于合作,可能都想当将军,不想当士兵 ,故而不太为社会所容忍,除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不太愿意接受,可能觉得庙小神灵大吧。曾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北大的分到政府机构,处长第一次训话,那位仁兄提了3个条件:1。上班8:30以后到。2。不能全天呆在办公室。3。每周只能来3天。 曾经听到过一些人的评价,牛大学生有才华,但不好领导。以至于毕业分配时,远没有不远的羊大的人抢手。几年前,牛大曾经举办百年校庆,来者客中,学者商人多于官僚。
曾经,马大是科学的摇篮,学生多是走学者之路,从政的少,不过,自几位校友官居高位以后,风水大转,也向政界发展。听到过抱怨,自从马大的一位校友执掌教委后,马大得的教育经费猛增,超过牛大许多。让曾经的大老幽怨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几站之隔的羊大。羊大是从黄土高原转来的,首任校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老革命。羊大历来是政府官员的培养基地,建国初期有工农速成班,轮训了一大批干部,由此也给羊大铺下了广泛的人脉,为以后的毕业生分配留下了路子。加上科系设置,也比较接近政府机构的需要,历来毕业生的去向是从政为主,政府部门中,羊大毕业的要多于牛大,马大毕业的。如果羊大举行百年校庆,里面的高官少不了。
不过,要说起校风,羊大比牛大,马大要死板一些。首先,羊大校园没有皇家园林的基础,风景就差了一大块,无湖无山,但松柏成林。饭后,学生散步无处可去,绕着松柏来回转圈,怒送其外号曰,烈士陵园。其次,羊大学生都明白,将来的去向是从政,不想在校期间留有劣迹,遇事冷静有余,热情不足。不过,他们也有热血沸腾之际。70年代末,二炮占学生宿舍不还,校方几经交涉不见效,无计可施。住够了大通铺的学生,一怒之下举行校内大游行,强令军方退房—估计也有校方默许,蹬时见效,学生也很快搬入正经的学生宿舍。
羊大的一些科系和牛大有血脉关系,文革院校撤销,其中一些合并到牛大,文革后恢复招生,羊大的教员回校,也带了一些人过去,牛大毕业的学生也有到羊大任教的。羊大校风与牛大很不同 ,虽然学生聪明有余,但灵气不足,校园气氛较沉闷。记得某时局活跃之时,牛大29楼4层,每晚都有几个人,据说是无线电和球系的,弄个扩音器,开着窗口作访谈节目,针砭实事,恢磕打插,妙语连珠。楼下一大片黑压压的听众,听到精彩之处,掌声雷动。 适有羊大 人来访,听了一回,很为牛大学生的聪慧和口才折服,私下闲聊,说这种节目,不可能出现在羊大,因为羊大的学生 ,不具幽默感。后来,这成为招待客人的娱乐节目之一。
羊大是文科大学,女生很多。许多女孩长相不俗,但失于打理。牛大的女生看起来比羊大的顺眼,因为牛大注重的是天然丽质,羊大的有人工雕刻之嫌。
不过,羊大最主要的失误是,食堂的伙食水平比牛大差了许多,闹的学生总要偷电烧饭,发展到后来,管理的国有资产不流失才怪呢,校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