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ews 酷我-北美枫

酷我-北美枫主页||酷我博客

 
 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常见问题与解答 (FAQ)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登陆查看您的私人留言   登陆登陆 
Blogs(博客)Blogs(博客)   
Coviews BBS

angel作品集
酷我-北美枫 首页
作者 留言
  主题: 蝶(改版)
angel

回响: 8
阅读: 11807

帖子论坛: 当代诗歌   发表于: 星期一 六月 23, 2008 3:08 am   主题: 蝶(改版)
引用:
引用:



她停在窗角
旁若无人
孩子好奇而欣喜
开窗去逐她,逗她

她,无动于衷
也许
这即将倾泻的阵雨
是追她而来

我稍稍收拢了玻窗
在纱窗之间
预留了几分安全

她无赖地依在窗角
颇似我童年时
丰盈的翅膀一直张开
时刻准备着起飞




20080623
  主题: 童年印象-杯中冲浪(OK!TRY AGAIN)
angel

回响: 11
阅读: 16098

帖子论坛: 酷我诗评   发表于: 星期四 四月 03, 2008 11:03 am   主题: 童年印象-杯中冲浪(OK!TRY AGAIN)
若不能直接播放,请点击童年印象-杯中冲浪0





童年印象

@杯中冲浪



我走在宽大的田野里,很小
就像大海中的一条细鱼,游不到岸啊
太阳从高处喷射,整个低处都是墙壁的白色
我是一枚黑色的钉子
锤子不断地把我往泥缝深处敲打

小时候总窒息般的往前走
所有的庄稼都压迫我
但我又不敢躺下
我想,一旦被目前的某一个脚印绊倒
那么多的根,瞬间就分解我

天黑了,母亲从村子里下来找我,着急的唤我
我哭着答应,母亲听不懂
母亲以为坡里的风声
  主题: 到 此
angel

回响: 4
阅读: 7774

帖子论坛: 当代诗歌   发表于: 星期四 九月 27, 2007 10:03 am   主题: 到 此
[indent][indent]
引用:


到 此


(一)

到此,清点过去
犹如画蛇添足
随风而去的
又能带走什么

把心装回原地
泪渍未干的笑声中
出其不意地迎来散场的寂静
到此,耳里充塞了所有的台词

它们现出戏言的原形
曾经的努力付诸流水
青山遮不住
蛾眉颜无常

到此,依然未敢言为止
紧闭的门扉不能隐瞒
灯光的明媚
纵有星愿在天

跨不过银河海际
到此,疯狂野长的毛草
经历九月雨水之后
将通往深秋的死胡同



(二)


相遇意外,别也意外
满腹的心事
是那熟透的柿子
红色悱恻,来不及言语

已糜烂,已不能久藏
无论多么宝贝
不是时节便无值
可下人还是我的父母

弱智还是我的孩子
除此,有比这更为坚定的吗
退下荣华,独留裸身
羞愧不在这里

羞愧也不在缺失
但谁能承认无纸的契约
谁有这样的勇气
谁脱得了俗世的光彩

先扣问自己,而后也无需问人
当你撞上一个背影
一时无法让他转身
那么,就让自己转身



(三)


踉踉跄跄趔趔趄趄
时节就翻过了几个跟斗
没有根须的吊兰
不知道叶子能绿多久

你曾天天换我那瓶中的玫瑰
它们芬芳、美丽、多情
只怕露水一隐
凋落成泥

从泥土中来,归于泥土
我总也是情愿的
那么这千万种风情织就的锦绸
就任凭秋风裁为破碎如絮吗

到此,就到此
夹着无力咳嗽的呼唤
心灵的窗户无声颤抖
影子萎缩,为免看见不能看见的

把自己卷起、挂起、放起
到此,已到此
全部都成了回忆
为爱埋单,为恨埋葬,为情埋藏,为生埋没
[/indent][/indent][/stream]
  主题: 原帖打不开,只好另起. 朗诵李加建诗歌<记梦>
angel

回响: 3
阅读: 6431

帖子论坛: 酷我诗评   发表于: 星期日 六月 17, 2007 9:47 pm   主题: 原帖打不开,只好另起. 朗诵李加建诗歌<记梦>
点击 记梦_李加建



记梦
——怀K•V

昨夜,我梦见你含笑走来,
把身上的泥土轻轻推开。
你说,那一天去得过于匆忙,
把心遗落在人的世界。

你说,那边是无际的虚静空茫,
无始无终,没有欢乐与忧伤;
你说,这下才体味到“死”的含义,
那儿,长不出一芽幼嫩的希望。

于是,在孤寂中你回首人间,
连斗争的痛苦也使你留恋;
你说,这下才懂得了“生”的真谛,
为了良心,勇于去迎接苦难。

我不知道,这用一生的代价换来的是否真理,
只可惜,你懂得它已经为时太晚;
既然你没有把自己燃成一支烛火,
只是沿路散下彩虹的碎片。

哎,窗前的星光,枕畔的朝霞,
你为自己生命绘过多少图画?
那一颗心,你生前交给了谁?
走遍梦境,你向何处寻它?

回去吧,回去吧,
趁曙光的帷幕尚未拉开,
别尽在这凄冷的眉月下徘徊,
别滴下泪珠让河水凝冻,
让飘忽的夜雾把你的行踪掩盖。

呵,安息吧,安息吧,
让我扯一片白云盖上你的眼睛,
拈一朵雪花的微笑缀上你的双唇,
我会让年年三月扫墓的花环,
给你带来人间的音讯o
──1973年初冬。
  主题: 朗诵:李加建《记梦》
angel

回响: 2
阅读: 6717

帖子论坛: 酷我诗评   发表于: 星期日 六月 17, 2007 10:11 am   主题: 朗诵:李加建《记梦》
要是有人帮助合成一下,那就太感激了!THANK U!


(音乐)

(朗诵)


记梦
——怀K•V

昨夜,我梦见你含笑走来,
把身上的泥土轻轻推开。
你说,那一天去得过于匆忙,
把心遗落在人的世界。

你说,那边是无际的虚静空茫,
无始无终,没有欢乐与忧伤;
你说,这下才体味到“死”的含义,
那儿,长不出一芽幼嫩的希望。

于是,在孤寂中你回首人间,
连斗争的痛苦也使你留恋;
你说,这下才懂得了“生”的真谛,
为了良心,勇于去迎接苦难。

我不知道,这用一生的代价换来的是否真理,
只可惜,你懂得它已经为时太晚;
既然你没有把自己燃成一支烛火,
只是沿路散下彩虹的碎片。

哎,窗前的星光,枕畔的朝霞,
你为自己生命绘过多少图画?
那一颗心,你生前交给了谁?
走遍梦境,你向何处寻它?

回去吧,回去吧,
趁曙光的帷幕尚未拉开,
别尽在这凄冷的眉月下徘徊,
别滴下泪珠让河水凝冻,
让飘忽的夜雾把你的行踪掩盖。

呵,安息吧,安息吧,
让我扯一片白云盖上你的眼睛,
拈一朵雪花的微笑缀上你的双唇,
我会让年年三月扫墓的花环,
给你带来人间的音讯o
──1973年初冬。
  主题: 全部制作完毕:科幻故事连播《血肉》
angel

回响: 9
阅读: 19643

帖子论坛: 有声有色   发表于: 星期日 一月 21, 2007 11:54 pm   主题: 全部制作完毕:科幻故事连播《血肉》
先贺贺
  主题: 拆迁户
angel

回响: 16
阅读: 13789

帖子论坛: 当代诗歌   发表于: 星期五 十二月 01, 2006 12:41 pm   主题: 拆迁户



并不是旧了老了塌了
而是某个经济头脑在膨胀
刚封顶还来不及入住的楼又被圈上红叉叉
这本是去换一批老宅地
宅民们可能是乡农
以旧换新是件便宜事
乡农们像一群心甘情愿的鸭子
从老屋赶到了新居
新居又被赶到了无名地
若干年过去了
墙上的拆字已褪色
楼成了危楼
乡农们只好把自己赶到政府大门口
每天大清早手举纸板
每人一个字,拼起来正好是
“拆迁,政府主持公道”
接待他们的是相机和警服
最近,经过那里
都是清清静静
我想事情该是了结了
我在想会不会有官这样对商企说
“你们先把子民安排好了
其他一切好商量”
  主题: 向8岁孩子学习怎样办中国教育 (转帖)
angel

回响: 2
阅读: 8358

帖子论坛: 教育探索   发表于: 星期日 十月 29, 2006 11:42 am   主题: 向8岁孩子学习怎样办中国教育 (转帖)
向8岁孩子学习怎样办中国教育 [原创 2006-10-29 09:44:29 ] 发表者: taorugu

http://taorugu.blog.hexun.com/6234295_d.html


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里”,受中国式共产主义教育走过来的。虽然在美国的大学里也混了一个研究生文凭,但由于开始过来那几年是穷于应付语言和功课,加上对美国社会一摸黑,所以对美国的教书育人的根本却缺乏感性的亲身体验。到现在,我对美国式教育最直接的体验是从自己的孩子上学和他们的言行中得到的。教育这个话题近年来在国内的各种媒体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不满的声音远远超过叫好的声音,十有八九一定是问题很严重。我看来看去,觉得社会上对教育的不满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式的教育的死灌和呆板,基本上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不注意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是学校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过分强调经济利益而降低了教书育人的本质。
三是父母或家庭所承担的教育费用太高,纳税人的钱并没有对教育发生应有的作用。
四是学校出怪招,拿着纳税人的钱搞形象工程和门面工程,为领导们挣面子和政绩。
五是教育机会不均等,很多人受教育的权力被削弱和剥夺。
我带着这些问题,虚心向我8岁的女儿和小儿子学习,下面算是我的学习笔记:

学习事例1:

两星期前的一天下午,女儿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对我说:爸爸,我这次在班里为学校卖糖果募捐,得了第三名,我还有一个奖品呢!她说完便从书包里掏出了她的奖品,很是得意。

我狠狠地表扬了她一番后,开始想为什么孩子就这么高兴呢?于是就想探个究竟,便问她:“你为什么高兴成这样啊”?她的回答令我吃惊:“首先我为学校下一个学期添置一些图书和设备做了很大贡献,虽然我下学期就不在这个学校了(注一),但是后来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书看和设备用。其次是我学到了怎么卖东西,以后我长大了就不怕出去推销了。”

我的学习心得:1)学校是需要钱来维持的,不管是中国的学校还是美国的学校都需要更多的钱,只是缺多缺少的问题。嗨,钱总是多多亦善,关键是要用的得当。很多政府或学校官员用没有钱来证明没有办法办好学校是一种最愚蠢的逃脱之言。2)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是商业化的运作,之所以说“公立”就是说人们已经交过钱了,主要是通过税收等手段,不应该有太多的额外负担了。我孩子的学校就从来没有说学校还需要经费,所以父母要交这个那个费用的。3)学校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课外事情,虽然不能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至少也可以是一个补充。我们读中小学时的勤工俭学可能太多,但是象美国这样适当让学生在放学后做点对学校有利的事情不仅可以解决一点点小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社会上学习到一些在学校里没法学到的东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培养一种对学校和社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培养一下爱心。而不是象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皇帝式的饭来张口、钱来伸手的习惯和意识。

学习事例2:

昨天下午小女儿回到家里,象往常一样,给我一个拥抱,亲了亲我的脸,在我身上赖了几分钟就走开了。可是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她不时走到书房里来跟我聊天,表现出很不一般的关怀和热情,虽然我在计算机上忙的不亦乐乎。她一下劝我休息一下,一下说我对她的帮助有多大等等。她最后拿出一本书来,告诉我说这书可不一般,上面有很多的购物优惠券。我就问她这是那来的。她回答说:“这是学校这个学期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义卖捐款,我想为学校卖一卖这优惠券,这书里有1000多美金的优惠券,但只要二十美金就可以买到这本书,很合算的。”我拿起书,看上面全是各种各样的优惠券。她看到我在看,立即话锋一转:“爸爸你对人真是很好,比Elvis(注:国内称之为“猫王”的摇滚乐之父)都更好。我想你会从我这里卖一本这优惠券的。”她一说完,我就知道我没有多少躲避的地方了,大声答应:“当然从你这里卖一本,一来帮助你们学校,二来帮助世界上最好的女儿。”她立即说:“可是你不是非得要买这本书的,我和学校都不能强迫任何人买,因为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没有人能强迫其他人花钱的。”我一听,心想:“这丫头,算把我给彻底堵死了,连退路都没有了。”谁能拒绝一个这么天真而又讲这种道理的小孩?我高兴地说:“我买,不是你强迫的。”她立即把一张预先准备好的纸递给我:“请在上面写上你要买的数量和钱数,并签字。谢谢爸爸,你是我这次义卖的第一个顾客。我现在得出去一会,看看邻居们会不会买我的书,等我的好消息啊。”她拿着纸和那本书,飞一样地出门了。

我的学习心得:这个例子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外,还给我几个很重要的启示。1)学校可以通过一些的有益和很实际的事情来灌输一些切合社会实际的理念(她学校这次的题目显然是“自由”的理念),陪养和提高爱国思想(她在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时,那种自豪感是写在她脸上的)。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并没有什么政治课,也没有什么专门的思想教育课,但是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去做来认识到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强迫、什么叫可行和不可行来得更直观和更有效果。从小开始,在不断地亲手做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这样的教育是会融到骨髓里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小女儿知道哪怕是对父亲她也不能强迫要钱,也需要好言好语来说,需要讲清楚对出钱者有什么好处(花20美元可以卖到1000多美元价值的优惠券),也需要讲清楚问题的性质(没有强迫的成份),并且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是自由的国家)。2)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经过两个月前那次为学校卖糖果后,小女儿对卖东西更有信心了,技能和自信心也确实提高了,因为上次她不知道和我讲这么合情合理的话和说那么多的“销售前言”。上次去邻居家推销时,她很害怕,非得要我陪她去。而这次她自己去了,都没有提及要我陪她去。总之,很多基础理念和思想是不能死灌的,要学生自己去在做的过程中体会。而能力的培养方面,很多是不可能在学校关着门靠嘴巴讲一讲就能实现的,必须与社会接触,必须动手和亲身体会。3)学校不能够通过强制的方式把学校的负担转嫁给家长,既然是公立学校,那么学校就没有权力向家长收钱。那种什么表面是说赞助费,实际上是你不交赞助费你孩子就不能进这个学校的做法对国家和社会是有很大害处的。更可怕的是学校给孩子们示范了一种“强盗”逻辑和思维,在很多情况下,在孩子们长大走向社会后,是会用这种或那种方式把这种不良的思想和逻辑体现出来的,对社会、国家和人民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学习事例3:

几个星期前的一个周末,女儿要我带她去她们学校草坪里的一个健身场地玩玩,说很好玩,我就开车带她去了。到了之后,我问她,看到草坪里围出了的一块大约8米见方的场地,里面有一些锻炼身体的一些简单器材,如单杆和双杆之类的东西。玩了一会后,我确实感到运动量还真不小,觉得累了,就和他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并顺便我问她:“你们学校有室内的运动场地吗?”女儿立即说:“没有,那要很多钱的,我们学校说这样同样可以锻炼身体的,可以把钱多请些好老师给我们讲课。”

我的学习心得: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规划各种活动,钱要用到刀口上,能够达到效果就可以了。同时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思想,不要什么都攀比。只要讲明了道理,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还可以做义务讲解和宣传员。看到媒体上讲国内有些学校建一个多么气派的校门或高尔夫球场之类的事情,实在感到有点不知道怎么说,因为一说出来就会太伤人:叫花子摆谱,摆错了地。国家现在还有这么多小孩的上学都成问题,什么校门不校门的,能有个门就可以了,教育经费应该是先把大家尽量安排进教室再说什么气派也不迟。

学习事例4:

女儿说过几次她下学期就要去另一个学校了,因为她将读四年级了,她说她怎么每次都没有分到教她哥哥的老师的班里,不知道下学期会不会。我就跟她开玩笑说:“你怎么知道你下学期就一定要去那个学校?我可能没有钱了,需要你停学帮我做事情赚钱。”她和她哥哥两人立即你一言我一语地对我展开了一场教育。他们说:“这是个平等的国家,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同时也是父母的义务送孩子上学,不然的话,警察会把你抓起来的,政府还可能给我们找一个养父母(Foster Parents),你们就没有权力带我们了。”好家伙,一句玩笑话引来这么多话,我领教了。

我的学习心得:我们要教育每个孩子,能对父母和社会大声的和理直气壮地讲:“我们有受教育的权力,宪法不是拿着玩的,也不是当外国人批评的时候拿着来搪塞外国人的,更不是拿着骗人的。孩子没有太大的能力,也不懂那么多道理,反正只知道,我们有权力上学,谁也不能阻挡!”人人平等和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不是只是媒体或口头讲讲,而更重要的要有具体措施。在美国,如果一个父母,不管什么原因,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那么政府就可以采取措施,直到剥夺父母的监护权,把孩子送给其他有能力的父母带养。我们的一个邻居就带养了一对兄妹,因为他们的父母都酗酒,很难保障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种措施是很具体的,没有高调,但有行动。可是在我们中国,多少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这些强制性措施来惩罚那些不规矩的父母和保护小孩,而且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来阻止一部分人的小孩上学,这算什么事!例如,即使你在这个地方工作了多少年了,但是如果没有户口,孩子上学就很难。要么是使一部分家庭从经济上根本没法负担,要么就是你没有关系根本校门都进不了。我就不相信现在政府只要真的重视教育,那些外地户口或打工的民工的子女上学就非得象现在这样难,有些本地户口的父母就非得要象现在这样拿出整个家底来交这费和那费的。少在一些事情上浪费一点,少摆几次谱,少点大吃大喝,少建点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少买些公车(特别是昂贵的公车),少贪污点,少赌几次博。。。,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解决的。

学习事例5:

有一次,我小儿子突然在我面前很沮丧地发感慨:“Too much of good things can be a bad thing, too much of bad things can be good thing."(太多的好事情可以变成坏事情,太多的坏事情可以变成好事情)。那时,他也只有8岁,我感到很震惊。震惊之余,觉得这是他在那里听到这么一句话,就拿出来随便说说。但还是想弄个明白,看他到底懂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你听到谁这么说了?”他回答说:“没有听到谁说,我自己想的。”我一下更来兴趣了:“你自己想的?什么事情让你这么想?”他说:“我今天在送我们回家的校车上受到了侮辱,那个女司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在车上对我大声指责。”我问他到底是什么事情,他说:“我知道那个校车司机是为我们好,她也很想把校车的秩序搞好,这样我们就不会在校车上出事。我坐她的校车都两年了,我知道她。但是她太想要我们好了,所以就很容易发脾气。我今天就是在上校车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她一看到之后,就大声指责我,还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其实我不是故意的,我知道我们不能拿尖和硬的东西在手里上车的。我放学收好书包后,发现桌子上还有支笔,拿在手上就跑出去赶校车,忘记放进书包了。”他接着说:“她为我们好我懂,但我觉得她要得太多和过份了,就不好了。我在校车上很难过,如果她为我们好,但没有要到一看到不好的事情就发脾气的地步,好好说,那么就要好多了。所以我就在我脑袋里说了那句话。”我听完后,安慰了他并且表扬了他的思想和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特别是对待这个司机的理解。我从心里很感谢他们学校给予我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使他能够说出我都不敢相信的话和在觉得自己受到侮辱的时候还能从一个正面去理解别人。

我的学习心得:学校不仅要教学生的书本知识,还要叫学生怎样思想和怎样看待别人和社会。不要培养一批数学公式倒背如流,而在碰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么是一筹莫展,要么是唯我独尊,要么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生活更好,事业更有成,对社会和他人更有益。



以上是我跟孩子们学到的关于教育的一些道理,以后想起来或学到更多,再在这里记下来。总之,一个国家的教育不搞好,从长远来讲是没有一点希望的,现在我真替咱中国捏把汗。说起来我们现在在自己的历史上,算是有点钱的时代了,教育都搞成这个样子,我不知道现在的这种“盛世”能维持多长时间。



注一:我们这个学区是按年级分学校的,按不同年级建立一所专门的学校,据说这样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育的专业技能,同时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更好玩些,问题也少些。我们这个学区是这样按年级来建立专门的学校的:幼儿园(相当于国内学前班,也是一年时间)和一年级,二三年级,四五年级,六年级,七八九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中),十、十一、十二年级(相当与国内的高中),所以孩子们最多读三年就得换一个学校。
  主题: 藉口
angel

回响: 4
阅读: 7101

帖子论坛: 当代诗歌   发表于: 星期四 十月 26, 2006 10:51 am   主题: 藉口
藉口



找一个词搪塞百种意思
在年轻的时候
你说——老
想抵挡什么呢?
因为皮肤过敏于紫外线
你就名正言顺地躲在屋里

藉口都是为自己借的
正在努力中的心
还未满起
洪水来而不等时候
尚不牢固的堤坝
它多么需要一只又一只沙袋
暂时替挡凶猛的侵袭

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之前
答非所问是常事
什么样的理由
都瞒不了最真的面目
逃得过耳逃得过眼
最逃不过是自己的心


直露具有强劲的杀伤力
有些头颅只屈服在刀刃下
宁可让鲜血冲破血管
在仅存的尊严里
孤独埋葬

你说——死
又想证明什么呢?
为一次昂贵的生活
为一次轰烈的爱恋
于是要摇醒一颗良知
去不断忏悔
不断寻求和稳下来的各种慰藉

没有人知道他想要什么
目标都是在目标可捕捉前的瞬息确定
抵达不到你的母地时
才去编千奇百怪的东西
套在声音和目光上
以万般的柔顺抚慰破碎的桃核
其实谁在乎了
谁在乎无神的舍壳

活无数遍死无数次
如果只是藉口的表现
你宁愿从来没有过
就让熟悉回到陌生
今天回到从前
你是一个不肯放弃真实的人
这大概也是你的悲哀
是你墨守真实的最大藉口
  主题: 爱的细节
angel

回响: 7
阅读: 9725

帖子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一 十月 23, 2006 10:38 am   主题: 爱的细节


有时候明明时间恰好,之于一个地点一群人,你已迟到了。那天去参加诗人洛夫的诗歌朗诵会,我就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剩下的已只是最末后的位置。可是偏偏有那么幸运,莫夫人旁边竟然无人入座。首排贵宾之席,我怎么可能想入非非,是边上的贵宾说“你可以坐在这儿”,于是我就享用了它。后来才知道旁边穿蓝色衣服、气态华贵的夫人是洛夫先生的太太。

会场的专业化和高层化,使得气氛相当严肃庄重。直到最后,也是这个会的高潮部分,一首重要的诗歌《因为风的缘故》出场了,它命名了这次诗歌朗诵会,是它把诗人整颗心的爱凝聚又迸发了出来,感动了一个人,感动了一代人,那天也感动了我。诗人的儿子莫凡把它谱曲成歌,歌声美妙动听。当夫人向我介绍这首歌时,她脸上流露着无限的幸福。主持人报错了儿子的名却报出了女儿莫非,以至会后,好些人都来问我“你是洛夫先生的女儿吗?”他们这样认为的根据一定是我坐在他俩旁边,还带来那么多杂志,夫人又与我耳语过几句,更加确信了这一点。我想我说“我不是”时,他们肯定个个失望,而我也多了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最后一个上场朗诵的是洛夫先生自己,当然诗歌的题目就是《因为风的缘故》。主持人在前面已介绍过这首诗的背景。当年洛夫先生过生日,夫人下了一道圣旨:若再不给我写一首情诗,这个生日就不给你过了。诗人写过那么多诗唯独没有给自己的爱人写过情诗,夫人的这道圣旨确实是十分情理的。正当诗人提笔要落字,电停了。他马上点起蜡烛,冥思苦想,久久都不能完成。谁知刚要下笔,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嗳!恰恰是这阵风吹来了我们诗人的灵感,他灵机一动,一挥而就,写出了这首真情实意的情诗,有苦有甜、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都熔融于这长句短语之间。诗人说:今天我要学一学李元洛先生,他把一百多行的诗都背诵下来了,我也要把这首诗背下来,不然我夫人也不会原谅我。当然最后一句颇似侃味。诗人在台上朗诵,夫人在台下凝眸倾听,我在旁座时而看看诗人时而看看夫人,心里涌动着热流。


有一个细节,估计在场的人只有我注意到了。洛夫先生登台时,台阶未到,夫人就站起来,一副吃惊的样子,手拍住心胸,等先生安全上台,夫人才坐定。她把头凑到我耳畔,轻轻地告诉我:曾经就因为这样的台阶,洛夫先生绊倒过一次,并受了不轻的伤,所以这一次她特别紧张,惟恐他不小心。仅仅是这样一个细节,我强烈感觉到他们从黑头到白首这种相濡以沫、彼此关怀、爱在每一个细枝末梢的人间真爱真情。

我们这一代啊,与他们这一代,中间隔了几代,到底是我们进化了这尘世,还是他们保存了最美的人间?总觉得我们在得到中频频失去宝贵的东西,倒是老一辈人,虽然一路上失去过很多但最终得到的却是心中的爱。



洛夫:因为风的缘故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子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主题: 在洛夫诗歌朗诵会上,为《北美枫》一秀
angel

回响: 25
阅读: 22000

帖子论坛: 新闻交流   发表于: 星期六 十月 21, 2006 9:22 am   主题: 在洛夫诗歌朗诵会上,为《北美枫》一秀

洛夫先生在《北美枫》杂志上签名


为《北美枫》,秀一小下

很遗憾没有与雪翼合张影,以后雪翼可有点辛苦了:)谢谢雪翼!
雪翼带去六十本杂志,一抢而光,我也只拿到一本。
  主题: 停水
angel

回响: 4
阅读: 6592

帖子论坛: 当代诗歌   发表于: 星期三 十月 18, 2006 9:30 pm   主题: 停水
等我看到通知时
水已停了
几个小时里
水龙头确实成了哑巴
面对一大堆脏物
它保持仅有的沉默

当它再次开口
都是锈黄的语言
还夹着浓烈的漂水味
晚餐我没有用水
喉咙里始终有个怪物




早晨亲密的水
这时



  主题: [万字散文]千衣更尽人一生(完整篇)
angel

回响: 5
阅读: 7113

帖子论坛: 人在旅途   发表于: 星期三 十月 18, 2006 7:10 am   主题: [万字散文]千衣更尽人一生(完整篇)
千衣更尽人一生




引用:
小引:人 要 衣 装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一个人不管长相如何,合身的服装搭配也会使他增色不少,换现代时尚的词语表达就是“人要包装”。演员明星是精装作品,老板总裁是大师名作,各色职领都是特制包装,这样无非要达到与众不同、视觉冲击、身份识别等效果。

由此可见,服装就是人的外包装,这个外包装可谓变化万千。面料有贵贱、做工有粗细、品牌有大小、商口有进出等等,都决定这包装的价钱。然而不是价钱越高的包装就越好,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什么样的包装,最重要的还是合不合身、衬不衬人,所有的尺度都应“适可”而止。胖的别裹紧的,瘦的别套肥的,绣花枕可别用稻草包……

吃穿住行,人类日常生活也。以前我们主张的是吃饱穿暖,现在我们歌唱的是吃好穿崭。除了吃,穿便是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这件大事随着生活条件的升高而地位显著,一些攀比也随之膨胀,一些灵魂逍遥在服装之内……

无论怎么说,和说什么,衣装总是没有错的,人们不要脸皮也不会不要衣。且不看衣在大众身上的变化,请回首想想自己身上曾经脱换过多少装。

昨夜席风躺下,忽又想起自己童年的衣服,而今已不再穿二身衣服更不用说补过丁的,心顿生无限感慨。于是,冒出要写这篇文章的念头,与张爱玲相比,我们生在不同时代,不可相提并论,只是总觉得在她的文字里有我隐约的影子,这也给了我写这文章一股小劲。





引用:

一、 现在衣行

Hill说,你今天好漂亮!漂亮的黑裙子和漂亮的项链!很搭配!

窃喜!这样用心的搭配还是第一次。偶然地买这条黑裙子,又偶然地看到镶绿色水钻的黑戒指,于是找相同色彩的耳钉和相配的项链,全囊括了下来,觉得很适合黑裙,遗憾的是没有同款的手链。过了几天在另一家饰品店,看到了同一个牌子的配套的手链,心动不如行动,马上纳为己有。可以说,这是比较完美的搭配,个人很满意哦!

以目前的状况,我对穿着没有过高要求,但一定要适合。适合不分贵贱,适合是以变应不变。

夏天的时候,我穿了件米色纤维料半透明的长袖,有个女孩问我这衣服是不是很贵,她认为这是比较时尚的款料,应该不便宜。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只是付之一笑,并说了声谢谢。后来我告诉同学,这衣服是两年前反季时买的,才……我伸出一只手,张开五指。

比较贵的衣服都是近几年添置的,可能在人家衣柜里也算不上什么了,但于我,买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心疼,所以相对要慎重些。前年的冬天,我跑遍整个暨阳城,都很失望,觉得那么多衣服没一件适合我的。也是很偶然,丽说要为儿子买袜子,一起去逛楼下的街。这一逛却让我遇上了平生最昂贵的大衣。因为店主原在杭城商场做过生意,刚搬到这里一个月,生意清淡,又到了年边,店里的衣服都比较有品味,看上去还是有档次的。我先打听价格,觉得有些贵,心便犹豫起来。店主说,你穿穿看吧,这大衣好些人看上就是号子小了点,你要是能穿,价格好商量的。我想试就试吧,衣服要试了才知道合不合身。穿好衣服,站在镜前一看,果然很有味道,特别是那根温柔的毛领,增添了几分高贵的气质。心里的喜爱也不由上升,暗下决心要它了。经和店主一番协商,我以500减200的价得到了心爱的大衣。由于它的颜色属于咖啡色里比较嫩气的一种,又不失典雅,以致初春去公司面试时,被人怀疑我有什么样的背景,颇有出身不凡的气态。这就是服装给的假象。

有时候有心和无心总爱串位,有心买衣衣不着身,无心寻衣衣合芳心。皮皮尚小,出去逛街也少了,但只要出去总会不经意地走进服装店,哪怕不买看看也很养眼。在较偏静的一条小马路上有一家外贸衣店,里面的衣服都是韩版的,我看了一下,并没有一见钟情式的衣裙。店主说,你看上了试试看哦。呵呵,试试看,好!挑了一条淡藏青的连衣裙,上身一照镜子,大圆领口和上腰间镶米色绸缎,一种精神顿时提了起来,使整个深沉色的画面显得生动,灵气飘然。那次同学还说:你这条裙子挂在寝室,也没啥好看,可那天我远远看见你撑着伞走过来时,感觉好有气质哦,真的很不一样,走近才知是你呢。好衣难得,衬你人的衣更难得。

量身定做,固然能大致上保证衣服对你的合身度,但我想说,现在我们要用身去选择衣服了。个体裁缝师已纷纷抛弃旧碗,而另谋他生。服装在全球早已开始互动,进口还是外贸,实质上没国籍之分,有也是一个商标,是商人赚钱的手段。所以十来年了,我基本不再去做衣,只喜欢买衣。我常对朋友说,买衣是我选择别人,做衣是别人选择我。






引用:
二、衣不我择时

红格子年代

我只知道那时候还没有读书,根据一些还穿开档裤和还能裸体的记忆,那应该是五岁到八岁这样的年龄段吧,我的衣服虽然不多却都是新的。母亲喜欢给我穿红的、格子的,那时布印技术还不发达,所以花布很少见,可能也只有被面上印大花朵。母亲自己也喜欢漂亮,而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她自然要在我身上打扮了。

每年换季时,家里总会请来裁缝师傅,几天里把全家人的衣服都做了。正是长身体的孩子,父母都要求把衣服做大做长。我的衣服每次新穿时袖子都要盖住手指,不得不卷起袖口和裤脚管。第二年穿的时候才差不多合身,到第三年基本上要显得小了。第四年可能还穿的话,袖口就接一块多余的布,长身子的时候一般都是竖向发展,所以身子部位是大不到哪里的。裤子最容易破,膝盖和屁股处一不小心就长眼睛,这样母亲的针线活又多了起来。母亲在手工业社做过活,但她不会裁缝,家里的旧缝纫机,只用来做最简单的缝补,基本上妈妈还是用手。

我现在才明白,在那样的年代,在农村里,哪怕你有钱,也买不到现成的衣服,只有买布自己做,也没有私人开的布衣店,都是请人家上门来做衣服。为了节约和方便,大家都是季节性地集中做一次衣服,也没有想要多好看,都认为“破一点没关系,只要整洁”。生活的朴素和简洁,原来都是环境所需,就像现在要你穿补过丁的衣服,自己不在意,人家还得怀疑你是不是哪根经不对了呢。有一次,一位阿姨问我一个小伙子穿的名牌上衣是不是反穿了,我说这是时尚设计这么穿的。你看我最近也买了一条补过丁的牛仔裤,怀旧复古,这是当今社会时尚的又一个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不能体会那种苍桑岁月的生活了,没有的东西总是充满新鲜感,猎奇的心理无疑给商机增加了极大的空间。

真遗憾没有保存几件小时候的衣服,要是今天穿在皮皮身上,一定非常有味道。我特别想念那些红绸缎的裙子,那是他后来的老婆我叫阿姨的人做的,因为关系还维持着旧情,他们有个服装加工厂,有很多零头布,做几条小裙子是举手之劳,又能在照顾我的情份上说过去,当然有必要啦。我确实也很喜欢,虽然我极不喜欢这个女人,我觉得她很可怕,她的脸白得没有一点血气,但我喜欢裙子,在村子里能穿那样的裙子的孩子并不多,那时我还有一点点幸福感,因为我还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只要不挨骂不挨饿有的穿,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母亲有一件小棉袄,大概是结婚时候办的,我好喜欢甚至羡慕得要命,心里面好想好想要这样的棉袄。当然我不能开口向家里要这样那样,因为我要做一个乖孩子,我要比别人更乖,才能证明我是这个家的孩子,这样每次哥哥们向父母要求这个那个时,母亲总夸我最听话,一点要求也没有。为了对得起这一声夸奖,我保持了我的沉默,锁住了内心的需求,直到今天我对这个家依然如此。母亲的小棉袄后来是怎么到我身上的,我记不起来了,我想可能是母亲觉得我的身体正好合得上她的棉袄了,而她自己也已厌倦了它,或者是觉得我更需要吧,可是现在我真的没有想起穿棉袄时的感觉,却只有羡慕时的那份心情。也许有些东西得到不如得不到。





旧衣年代

80年代后半期,我的衣服来源多了一个渠道,那就是来自亲戚家孩子穿过但没破的衣裤。这样有的穿已是万幸,也不讲究什么,感觉人家的衣服旧也比我自己的要好看要时髦。

至今还清楚记得,外婆每次从上海带回来大包小包的旧衣服,分给我家和姨妈家。那时候觉得上海是在天上的,外婆给我们的衣服至少都有六七折新头,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盛装。有时还会在小小心里嫉妒外婆给表姐的衣服比我的要好,但这是一闪念的事,很快就会被有“新”衣服穿的喜悦所填充。

因为家里唯我是女孩子,而我性格生来有些硬,又被几个哥哥同化掉一些,更是多了一份男生气。我羡慕开前门的上拉链的裤子,对于腰口开在边侧的系纽扣的女裤早就厌烦了。所以当能继承哥们的旧裤时,是多么心甘情愿,甚至喜出望外。我还穿过小哥的汗衫,白色的,胸前有洗不净的污渍,却还是乐淘淘地让它裹住瘦小的身子。

有一年母亲也去了上海当保姆,大概只呆了三个月,回来又是一大包的上海衣服。这是我预想的事,也是最盼望的事。当你没有的时候,你觉得拥有便能满足,那时的我就是如此。家里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很少做衣服了,东拿一些西送一点,几个年头便穿完了。在这种家境里,只要有人给你点什么,你便心存莫大感激。

十岁出头,身体开始不断变化,二嫂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那个阶段我对衣服的欲望。二嫂也不过二十来岁,她给我的衣服是当时我认为最新潮的,她老爸是村书记,上面有个疼爱她的姐姐,自己又爱打扮,衣服自然就不会少,她给我的衣服其实自己都还能穿,可是她穿厌了,我是二哥唯一的妹妹,她当人情送给了我。我最喜欢一件粉色的蝙蝠衫,小学生能穿上这种款式是很稀奇的。

由于家境变迁,为了照顾接生孙子,母亲去了新疆,数月后回来,把皮衣和羊毛衫穿到了家里。虽然当我穿上时,她们穿过又穿了,可是我的开心就像是新买来的一样,那个冬天我没有感觉特别冷。

父亲病逝那年,我十八岁。大哥他们从新疆回来,大手大脚的大嫂,也送了我不少衣服,有的是刚买来就不想穿了,而我正好能穿上。尤其是一套白色的夏裙,那时无疑成了我生平最漂亮的裙子。

真正被我继承衣服最多的应该是从小被分离的同胞姐姐的了。我和姐姐相差四岁,发育以后,两个的体型几乎非常接近。姐姐在银行工作,穿着打扮是不能太随便的。在我看来,她的每一件衣服都让我喜欢,质量也不差。随着我们接触的频繁起来,姐姐的衣服也慢慢从她身上退休到我身上再就业。有一次姐姐来学校看我,穿的是一条咖啡底细花头的无袖连衣裙,下摆很大,料子很飘。我们班主任(她也是一个穿衣很有特色的女青年)好几次跟我说,你姐姐穿那条裙子真好看,很适合她的身材和肤色。毕业后,这条裙子已到了我身上,感觉依然那么好,特能体现曲线美。再后来姐姐就很少买衣服了,因为她们单位每年每季度都会发工作服,都是诸暨的名牌产品。一开始是情森,后来全为步森的,所以我也沾光穿上了这些名牌产品。衬衫、套装,姐姐穿什么我也穿什么,差不多都像新的一样。

如此一穿,就把岁月穿出了头。旧衣时代一去不返,然而一些感觉是不会流失的,比如此时回忆的甜美和那时旧衣上身的满足。





灰涩青春


在绍兴的四年学涯里,生活费每月200,若按正常地吃饭,那更拮据了。而我又必须把所有的开销挤到这饭钱里去,比如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书籍……买衣服,真的是很偶尔。二三十元的衣服,对我来说已是大出血。每次和同学一起去小商品城逛,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拼命挑毛病,象豆堆里挑石子,因为大家都知道便宜没好货,可我们便宜了还想便宜,砍不下来价格,就挑衣服的不是。你要是买了还好,你要不买走了,人家就破口骂你。记忆最深的一套衣服,是白色上衣外加黑色带帽短马褂,里一层外一层,这是当时学校最流行的穿法,这种另类艺术造型源自我们仰慕的美术老师,他年轻帅气又很冷酷。老师都是学生的模拟偶象,所以他的着装领导了一批思想前卫的学生,我不属于这一类,但我很喜欢美术,喜欢那种独特的气质和冷酷的孤独,所以也跟了一步。

到了社会以后,首先从经济上开始正式独立起来。穿身上的、填肚子的自然也要自己全责负担。除了姐姐那还能刮一些,余下就是自己去猎取。母亲总说我穿得太素淡太灰暗,还不如她的花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抱回来的衣物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色彩的,以黑色居多,总觉得只有黑色才能返回本我,其实后来才明白那是身材与肤色所致,而黑色和暗调正好能掩藏些什么。另外我又发现,那个时期,仍然是灰暗的青涩的,心情总是处在雨蒙蒙雾茫茫霜白白的状态,自信仍小于自卑。

翻不出来那时穿过什么样的裙子和好看的衣服,不过我是不会忘记那条绛色背带牛仔裙的,它是一个叫小毛的女孩子送给我的。99年去上海过春节,回来那天在四川北路,我们吃了一碗面,她买了两条裙子,一条是她自己的,一条就是给我的。虽然我们分别已多年,可心里一直保存着这绛色的友情,这曾经让我美丽过。

告别青春的苦涩,告别灰暗的天空,那是因为爱情到来了,婚姻要来了,皮皮将来了。





引用:
三、 升级衣观念



上海因素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和城市毕竟在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就是21世纪开始才缩短距离。我从东白山脚下的山村里走出来,身上的泥土气息很多年都未脱尽。在老板同事眼里,我怎么看都是个又土又嫩的农村丫头,暨阳城始终在我心外,而我总也难以被其真正接纳。找不到自己去留的方向,如同找不到自己合适的衣服,人郁郁寡欢,心忐忑不安。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上海,开始了简单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可能是生活有了规律,情绪相对稳定,体型异外地匀称起来,肤色也转白了。每次回家都间隔好几个月,家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的变化,说变得象上海人了。我不得不承认熏陶的作用力是如此不可抗拒,它在无形之中使你变得有形,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明气息已成为一种空气,每个生活在此处的人,必须要呼吸这样的空气,不被影响除非你不呼吸。

渐渐地,人家说,你人瘦穿什么都可以。起先我也是这么认为,觉得胖的时候衣服很难穿,现在至少很多衣服都穿得上了。可是当你去选衣服时,横看竖看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感觉,新衣服没有新喜悦,这时才明白,身材好了,还得找到与你相匹配的款式。过去见一件爱一件买一件的行为,现在看来是多么无知而且非常浪费,那些不成熟的行为所购得的衣服多半都不长久,不是说过时,而是不耐穿,没有质地,做工粗糙,最多图个便宜、一饱购买欲望而已,天天买天天喊没得穿。

上海最有名的莫不是步行街南京路,霍山路到外滩一部车挺方便,所以有空我们就到这里来。女孩子嘛,在街上逛最吸引她眼球的无非是可穿可戴的。一走两走,我的脚就会不由自主地跨进服装店。可能还没有放开,咱总归不是大城市里土生土长的,到大店里去难免有些拘泥。我很感谢BF,他的支持使我有了突飞猛进地改变,每次看上的衣服,全在他的强烈支持下带回家的。

南京路上很多门面店的衣服都比较平民化,老式的气态仍有保留。老介福,一般的老上海人都有知,我也在那里买过衣服,当然不是原价的。如果你是偶尔来上海买件衣服,你会觉得很贵。贵,这是肯定的,每个地方都有这个贵。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天天走过南京路,一有时间就去置地广场、新世界、一百等大商场漫步,那么你会惊喜发现,其实想买到自己喜欢的质量好的做工精细的且价格实惠的,也不是很难。我在老介福买的一条黑色吊带裙和一件灰色衬衣,才花了100,可是你要知道那里的衣服正常买都得倍几倍。尽管这是库存,但它们是名牌正品,做工面料都无可挑剔,五六年了,衬衣还是那个样子,裙子是被水磨破的(穿得太频繁了)。

换季打折,最频繁最不可避免就是服装这一块市场,如果你能非常了解自己穿什么,那么你也可以在反季的阶段收购自己喜欢且物廉价美的服饰。我相信人还是平凡的多,真正好的服饰它是不会过时的,关键它将在谁的身上出现。所以,我并不觉得非要什么牌子有多少贵就是好的了,当然我不能代表很多人说话,但我相信自己,我开始买好的衣服了,但这些在我看来好的衣服其实并不贵。最贵的那套衣服是为婚礼而添置的,觉得租一下婚纱也不便宜,买婚纱又只能穿一天,介于当时的条件,还是买两套好一点衣服颜色喜气一点,那样也适合农村的传统婚礼习俗。于是梅带我去太平洋百货,选中了一套红色的衣裙,上衣古典式束腰,长裙绸缎料外加纱层类似婚纱,简直是二合一,平时又能穿出去,可价格也不菲。梅是老主了,她说还能打点折,结果打了九折,我紧张地抽出五张伟人头,不过很快就像得到战利品一样欢天喜地走出了商场。

不要责难自己,因为一生也许就这么一次,当时我就这样安慰自己。



美是一种鼓励



常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不可否认它存在的真理性。在人群中,我算是姿色平平的了,更不必提回头率。自从皮皮的降临到她渐渐懂事,我的形象才真正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几乎不化妆,所以这个变化应由着装而起,当然还有特别不可忽略的因素:内涵的酝酿积淀。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孩子,是你给了妈妈美丽》,皮皮十六七个月时才能说几个字的句子,那时说得最多的是“妈妈,你好漂亮哦!”。每次买衣服,我都带着她,试穿时,她说好看,我就买,她说不漂亮,即使有点喜欢我也不要了。不要低估孩子的欣赏能力,皮皮的眼光真的有点“毒”。每当需要外出,我稍加修饰一下,衣服穿得好一点,马上能得到她的赞美:哇!妈妈真漂亮!在孩子的赞美声中,我得到了鼓励,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不要随便购置服饰,看看以前的灰不溜秋的衣服,如今都成了弃之可惜的垃圾。

每个年轻的妈妈都希望自己保持良好的身材,我很幸运,不变形的体态,使我对服装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欲望。有一句话:财大气粗,我想拥有好身材的女人能拥有适合各种服饰的信心相对要多些。在姑娘时代不曾穿过的颜色,如今都跑到身上来了,梅红、翠绿、鲜黄、大红、天蓝、紫罗兰等明亮艳丽的色彩,不穿不知道,一穿才发现原来的自己是多么单调乏味,其实穿衣服的不只身体更由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又将鼓励你的美丽逢时展现。

我没有进过大公司,但接触过直销行业,形象这一课就是那时得到培训的。如果说一个家庭妇女给人娴淑美丽如花似玉的感觉,那么一个职业女性给人的是铿锵自信玉树临风的气质,我希望自己能很好掌握这两种形象的树立,这个世界变是不变永恒的主题,求变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手法。也是因这样的思想转变,我除了买一些很女人的小衣物,还增加了几套套装,不那么冷调又有严肃的味道,很职业又不古板。

有时候,买衣是垂钓心情,是发现美丽。而美是一种鼓励,对自信的鼓励,更是对人生一往无前的鼓励。





穿衣品味


曾听过一些女士如是说:老公嘛,别把他打扮漂亮了,这样才不会被人看想。现在想想,她们真是失策啊。首先,男人邋遢第一个要忍受的是你自己;其次,假如别的女人抢先给了你老公关爱,让他认识到提高形象的重要性,那么你在老公心目中的水标不升即降;男人不修边幅至少一半是女人的失颜……不管怎么样,女人你自己漂亮了,千万别忽略了另一半的潇洒,男人挺呱呱站在你身旁,毕竟也是你的骄傲啊。我倒想起小时候的农村,妈妈辈的把男人伺候得服服贴贴,这倒不是她们钱多去如何给自己的男人花销,而是她们全心全意去照顾男人,她们把男人的衣服搓了又搓,折得有棱有角,所有的衣服到最后都能洗得发白,哪怕补个丁都是细工活,如绣花,这样的女人心遗失了确实可惜。

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男人早不是二三十年前的男人了,现在的男人不用女人安排他也能安顿好自己了。就拿我姐夫来说吧,他的衣服都是自己买的,没有几百不穿,他们行里发的工作服原封不动放柜子里。他觉得穿着青一色的服装,根本没有了个性空间,你本身的光亮无法更好地体现,每个人在一样的外套里钻着,久而久之连表情都变得相似了。如我姐夫类型的男人应该比比皆是,他们就是能够安顿自己的那一种男人。

每次去街上最大的感触是:满大街都是女装,琳琅满目,无奇不有。而男装占的比例是可怜的,要么你去大商场,那里至少会有一个层面留给我们亲爱的男士们。都说女人的钱好赚,看看女人的衣服就知道了,其实男人的钱何尝不好赚,因为男人的衣服都不便宜,便宜的都不是好货,除了断码的。

男装与女装最大的区别就是款式非常有限,那些另类的时尚的是属于男生的,一个真正成家立业的男人,他的服饰必趋向于正装、简洁大方,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会用什么样的外装来包裹,常规是这样。男人不一定要论体型,无论你是高矮胖瘦黑白美丑,都不用在意,你只要去找最适合你的那一个型号、最适合你的那一色彩系列,绝不会让你大失所望。

几年前,我所在的办公室有一位经理,人长相一般,个子蛮高,稍稍有点胖。我特欣赏他穿的几件休闲西装,颜色也好面料也好,在他身上一套,整个人就会亮起来,平时不显眼的他,这时却变得光彩夺目,能减几个岁数。

有一个建筑老板,和我站在一起,大概能露出眼睛鼻子,但不管他穿什么都象一个温文尔雅的老板,你看不出他其实没啥文化,人又不见得咋样,但我相信他的眼光已捕捉到属于自己的着装理念,他的形象已被正确定型,所以他买衣服肯定都是有的放矢。

皮肤黑,衣服不好穿。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去年夏天,我就看到一位肤如夜色的男同胞穿着柠檬色的短袖衬衫,配一条白裤子,淡灰色皮鞋,真是漂亮至极,令人眩目。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太小资,其实当你知道生活需要品味时,你也就理解了我。衣服和水、空气、粮食等一样,每个人必不可少。以前我们吃不上白米饭才不讲究它是早稻还是杂交或者晚米,如今一顿饭一张口吃下去的米饭数也数得清了,你还不买好一点的米,吃起来香,连你的心情也愉快啊。穿衣也如此,尤其是男人,普通的生活,一年到头也不过是那么几套换洗的,何苦还要委屈自己呢?

LG的心我很理解,但他不能理解我的用心,我希望他身上不能是高档名牌,总该要象个样。如果便宜能买到好东西,那是求之不得;如果稍贵一点能买个称心,那又何乐不为呢?!钱,挣来花去,花去再挣来。可是一个人他在生活中的感觉是很难用真正的钱去买的,只有在平时的点滴中蓄少成多。吃穿住行、油盐酱醋,能少一天吗?很多时候我们为这八个字劳苦奔波,愁眉不展,时间就这样大把大把蹉跎掉。要是你只当是一种品尝、一种享受,苦日子却飞走了。凭着这样的心理,LG身上穿的绝大部分都是我自作主张、一意独裁成就的,他不舍得,我舍得,因为这些衣服带给我们的都是好心情。

当然我也贪小便宜,喜欢特价商品。LG的桶腰,正好迎合了一些断码裤,所以一遇上这种机会,我们都会多买几条。每每回诸暨,我都会给他买点衣服。有一次正好路过人民中路的步森专卖店,因为岁末搞活动,我就进去看看,挑到两条3尺的断码西裤,原价都要2百来块一条,现在加起来才一张伟人头,太合算了。不知怎的,其中一条后来找不着了,他却一直念念不忘,因为他的老总夸奖过这条裤子,让他得意了一番,还老催着我找。我找不到。夏天回诸暨,连夜去步森老地方买了一套,还是断码的,可惜裤子只有一条了。可喜的是,我那老姐又送他一套步森,桔黄色短袖衬衫和淡青休闲裤,他当时还觉得怪不好意思,让姐姐破大费。姐姐开心一笑,说这也是断码价。出远门当天,他说不穿姐姐那一套了,怕东北那边太乱,错把他当BOSS。哈哈,他这是在夸谁呢?

喜欢断码,因为它是品牌产品,正品的质量,高档的工料,却是非常优惠的价格,你若正好穿得上,那真是太福气了。为什么那些有品味的人,他的选择是品牌的选择,我想多数是因为品牌给人可靠的感觉,品牌保证了你的品味,而并非全是钱多要用大手笔地花费来显示身份的显耀。

总之,男人穿好一点是没错的,有了好的内在,形象也不能马虎。女人大可放心,漂亮的风筝又能飞多高多远呢?可是他的品味,却有你成功的一半哦。




引用:


四、再回首:衣件件,人代代



看着皮皮一身又一身漂亮的打扮,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穿棉裤棉袄的小囡仔头,黑溜溜的手背和脸蛋上刮满青糙;祖辈们穿着盘扣大径衣或长袍一副神情木讷的样子坐在大厅长凳上;父母们穿着牢固的卡其布、的确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煎一熬就把我们送到了奇丽的服装盛世。仅是三十年,却恍若几世,遥遥而不堪回首。

现在的我,总舍不得把一些衣服扔到垃圾堆里,是觉得可惜,送人又怕伤了别人的自尊,其实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再穿了,还象蜗牛的壳一样背来背去,碰上有人喜欢,我就会开心地挑好的送给他们。母亲有时候还要我挑她的衣服,当我说给嫂子她们吧,她似乎有些黯然神伤。这几年,姐姐有时也会让我把不想穿的拿给她,而我再也穿不上她的衣服了,我们不仅身材不同,服装的风格也有了分歧。

也许这才是我的春天,柳暗花明,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一切都让人恋恋不舍,一切都在感觉之上,一切变得重要又不那么在乎……

尽管黑依然是我衣不变的主题,但它已完全更新了所要表达的意义,它的庄重使轻浮的生命变得沉稳。人都会老,我必将老,我的衣服却不会老,它们将生活在我爱的阳光里,享受快乐的每一天。

怀旧,因对过去还一往情深。以前,总是怕自己走不出旧心情,走不到现实中来;而今,觉得生活过得很快,回忆的功夫越来越少,甚至都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只有文字,能陪我一起回首往事,回首,回首,再回首。人生多回首,曾经苦难今如蜜,爱恨情仇终化成时间长河里源源不断的水流。有一天,我终于化蝶,我也不要让我的衣服灰飞烟灭,如尘随风。
  主题: 古 岗:诗歌的现代性视域
angel

回响: 1
阅读: 4538

帖子论坛: 他山之石   发表于: 星期日 十月 15, 2006 12:04 am   主题: 古 岗:诗歌的现代性视域
摘自《诗歌月刊》NO.10



诗歌的现代性视域

——读“上海诗人小辑”

□ 古 岗

地理因素肯定起着异乎寻常的塑造作用,对人文、社会、甚或性格形成,习性及风俗的影响似乎不言而喻,但它与诗歌的关系如何? 我对“上海诗人”小辑的读解想先避开先入为主的设想,看看这些诗歌文本内部怎样自主地展示这些因素,除去诗歌地理学的范畴,我想从城市面对现代性的遭遇着手,看看这种角度的审视,如何拓展了现代汉诗中现代性的表现维度。
这七位诗人除了曲铭和阿钟在上海土生土长外(当然只限于两代至多三代人),其他基本上是近年来移居上海的。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是:近年来移居上海的诗人反而对城市地名有种异乎寻常的关注,比如阿角的“长寿公园”、哲别的“港汇广场”、冰马的“来福士广场”等,虽说仅是表面的指向,但具体地域渗透到诗歌表达中,不能不说是生发一种对现实诗意操控的雄心,妄想将一瞬间的记忆,与整个周遭环境有机地融会起来。而像曲铭、阿钟的地名意识好像已在“超薄状态”的压抑、变形下融化进另一种抽象的地域中,如曲铭的咖啡馆、电梯、走廊、甚至从“汉代”到“唐朝”的某个地方,阿钟的地域意识则是“中国的春天”“那与我遥遥相望的/永远的家”。这两种不同意识的地域感,已除去了方言的潜在影响,我尚无法肯定,这在诗意上到底意味着少就是多,还是相反。一种纯诗的丰富性理应体现在何处?才能使得我们既可以简单的分辨各自方言的谱系,同时在诗歌创造力的挤压下,不失时机的丰富另一种地域的寓言化。
我时常要穿过延安中路上的一条弄堂,现在弄口刻着一些曾居住此地的文化名人的名字,其中就有徐志摩,据说当时泰戈尔来沪也下榻此处,一种油然而生的历史感仿佛穿越了时空,就在这同一片天空下,依旧是当年的新式里弄建筑,却已人目全非。但诗歌的不朽、文字的记忆、韵律的舞蹈维系着这样一种传统,那就是白话诗的谱系,同样在这个上海,再往前推,也可想象更早的清末诗人聚会于上海县城内的茶室谈诗论道,诗歌的历史渊源总是和地域达成某种不解之缘,我之所以发这些感慨,主要还是惊喜于这个“上海诗人”小辑,它虽说只是一部分上海诗人,可已经作为一种当下的诗歌嗓音在与历史唱和,在诗歌文本的走廊中与时光不期而遇。
在历史背景下审视这些作品决非此短文所能容纳的,我们还是在此背景映照中,具体地梳理他们诗歌文本。也许是以往不熟悉的缘故,首先给我影响颇深的是阿角的诗,阿角诗歌中的简洁、干练、又挺准确,点到为止的控制力在他的短诗里尤为突出,像《比如说,大峡谷是河》《水性》《有关海量》《说唱》《白光》皆有这样的品质。水与人的互喻,在《水性》里自然朴实地得到了体现:

偶然提到水。这之前
是个漫长的储蓄过程
它忽然喷涌而出
道出了水满则溢的道理
像我说到的人
无声、透明、似有似无
可以像江河
可以像涓流
可以埋在地下
其实我说出了
水还是无定性,往低处流

此诗开头较平稳,不动声色的谈论水,从它的习性、溢满的形态联想到人,看似某些显现的道理,又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经过阿角的诗性过滤,倒接近了水的原质。诗中的结句沉着老练,还是简单地回到水,可一旦经过类似的诗意流程,水已早已不是原本的水了,它的水性更是意味深长。全诗的节奏也舒缓有力,到最末一句嘎然而止:“水还是无定性,往低处流”,语意上仿佛还言犹未尽。
阿角凭着这种稳健的诗风,在《有关海量》的结尾里自然地触及到抽象理念的表达,由于前面铺题的干练及质感,一般诗歌中规避的抽象名词得以有效地呈现,“忍耐和怜悯”确是一个巨大的人类道德课题,类似的抽象表达往往易流于空乏,道德的决断并不等于诗歌层面上的有效性,技艺的不可忽视,甚至有时就等于诗歌道德本身。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眼下诗歌道德层面上的几个问题,笼统而言,我把它归之于三点:意识形态的影响、泛滥的抒情及虚无的相对主义。
对这个小辑中的诗人而言,前两个问题并不显著,要是有也是潜在的影响,能在写诗时警觉这个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使得诗歌成为艺术的最底限度的保证,对一些人不言而喻的事,对另一些人则构成一种挑战,这时常让我不解。当然我反对简单泛道德主义立场去审视艺术作品,但暧昧的艺术态度对作品的损害是有目共睹的,它与商业化的侵入一脉相承,只是诗歌的商业还未形成有效的层面罢了。
其实道德的保证只是起码的一步,冰马的《花朵》已经越过此栅栏,深入到语言学的层面反思语言的限度:

有一种花,当我写下“花朵”这个词语
突然觉得内心如此空虚
抽象的花,却有了开遍我视野的欲望

这当中,冰马很具穿透力地把“花朵”这个单词,和现实中的“花朵”这种植物,从两者不假思索的粘连状态给撕裂开来了,一个文本层面的“花朵”如何映照那个脑海里的鲜艳形象?语言的困境由此而生,它造成了现代诗歌之所以晦涩的根本理由,因为语言本身并非透明的表现工具,假如在当代写作诗歌,还自欺欺人地将类似的见解一股脑推到西化的影响,好像人类对语言的洞见不会波及到汉语,那便是掩耳盗铃的短视了。
冰马还有两首诗在技艺上具备了足够的力量——《肖邦》和《寻找》,使得它们把思想的:“词语悬在了半空”,同时在“思想打着瞌睡”时询问“再次起程的出口在哪?”,《寻找》就是这样一次双向回流,语词于事物不可分割地交织一起,却又互相朝着相反方向奔去,而我们又“如何前往目的地?”,去找寻事物可能的真相呢?
而冰马的困惑对曲铭而言,起码从表面上是不成其问题的,他陶醉于“伐妮亚伐妮妮的歌声”中,一种民歌调子的节律充盈整首诗。但这并不意味他没有现代性的关怀,在“超薄状态”里,曲铭的冷静、反讽,几乎以杀手般的冷眼审视“实验室里的杯子”“和一位漂亮姑娘的摔倒”,这两者构成的奇特关系,最终使得诗意的“风筝还是飞了起来”,本无诗意的,又无内在干系的意像,在曲铭“超薄”的逼视下,形成了其特有的冷抒情格调,曲铭的老道和风格化趋势可形成一种坚实的基调。
阿钟在《苍蝇》里的细腻,和他《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死难者祈祷》中的宏大,两者之间的反差构成了多样化风格的展示,“他就变成了苍蝇/前爪依然搓个不停”,阿钟的视线可停留在拟人化苍蝇细微的“前爪”上,一个“搓”字准确活现,诗歌语词的准确功夫可见一斑。同理,在为人类灾难震惊之余,阿钟看到,不仅是用目视的眼光,更严格地说,是内心深处那更为真实、直观的看到:

空中莲花朵朵
我在仰望
那与我遥遥相望的
永远的家

十分质朴的语言,自然的语感,好似此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那开满每个人内心的莲花,说到这个词,阿钟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两次,一般的短诗都忌讳重复用词,可他为何要反复呈现这个意象?其用意大概也不难悟出,寄予其中佛家的永恒希翼和无穷的悲悯以其反复奏鸣的节奏凸现了出来。
梅花落锐利的意象在许多诗中很明显,比如在《蒙马特遗书》里:

水果刀亮铮铮地
插在第一根肋骨上

……

雪一直落到天亮
雪在内心
捍卫了说话的勇气

可到了这首诗歌的结尾,语气已变得非常轻微,在纤细的雪片里,一种扎实有力的语调“捍卫了说话的勇气”。讲到底说话的勇气还是基于说话的技艺,勇气中包含的智慧也在于此。梅花落诗歌语言的底气很足,有点像普拉斯那种疯狂,比如“我在剧毒的针尖上行走,沦亡的花已盛开”、“纯银,那种90度的冷”等句式都具备将语意推至极端的倾向,或说是一种与身俱来的诗歌暴力,在揉碎诗句的同时焚烧了自身,这恐怕印证了美的悖论。
我在以前别的文章中也屡次谈到过爱情诗的语言悖论,且不说它的难写首先在于必须超越甜腻腻的那种俗套调子(当然有能力写得甜而不腻则另当别论),肖今在《幻想》着接近那种深度的感受。

爱情象那锈迹斑驳的十字架
正面钉着你,背面钉着我,我们面朝各自来的方向

语言一点也不花哨,沉静而冷酷,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爱情,就像他的另一首诗《生命中一些等待》的结句:“你开先了,而非季节迟了/你开晚了,而非季节早了”,多么令人绝望的宿命,邂逅、擦肩而过、狂热、背叛、嫉妒、衰老、占有和情欲等等,情感的相遇确实“面朝各自来的方向”。
而哲别的目光冷静犀利,娓娓道来一个个都市小地名,声音很轻,忽然就像走了形似的,超现实得变成:“我带着浑身的耳朵”了,他也只是:“进去等一个姓居的人”,或是人类最终的栖息地:大地本身的居所。
哲别诗歌背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城市化的地域感,它其实道出了诗歌创造性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不要回避或虚化当下的体验。对于上海这座受全球化大工业的影响,有着无数个卡夫卡似小职员的城市而言,什么是你最真实的当下感受呢?那就是“现代性”而不是现代化,它的异化也好,在“荒原”上游荡的鬼魂也罢,便是我们这些都市的游魂理应锲和的道德及诗歌视界。
  主题: 还非:阿角场景(事态)诗中的叙事技巧赏析
angel

回响: 1
阅读: 6975

帖子论坛: 酷我诗评   发表于: 星期六 十月 14, 2006 11:56 pm   主题: 还非:阿角场景(事态)诗中的叙事技巧赏析
阿角场景(事态)诗中的叙事技巧赏析



文\还非



一个诗人,把诗写好来,此为天。不能老是想着出名,想出名要自然来,这样写诗才正常,这样的诗人会写好诗,会写出好诗。这像苦创驰名商标一样,你的东西一定要先做好。

阿角和我,写诗都不出名,无名小卒,但我们都在努力着把诗写好。今年夏天,阿角写出了两百多行《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组诗,诗好(好诗,不能轻易说,亦非我说了就是。)好在其叙述风格开始变化,好在从他原来的单纯以意象言语来替代诗意,变成注重以场景(事态)来呈现诗意,还好在过去多以大词大材料大感觉入诗,变为现在以口语的具体的细节的进行诗的运思,这一变化,难度很大。我的写作经验,场景(事态)诗比意象诗难以写好。美国诗人佛罗斯特许多以场景(事态)入诗,在叙述和叙事中流露出诗意,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堪称叙事大师。以意象言语替代诗人想说出的话,这是一般诗人最一般的诗歌写作方法,其诗意特征是呈现;而以场景(事态)为主的叙述策略,不是直接呈现诗意,而是流露出诗意的痕迹、温度和色彩,也可以说是诗意(思想)之痕迹、温度和色彩的巧妙隐蔽。我自己这几年都在为这一表达手法探索着,诗歌写作大海中,我手上只握紧这支木桨,够了。

阿角的《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一组十首,每一首都相对独立,且又符合组诗整体。下面,我仅拿第1首来说一说他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同时也希望他继续喜欢和探索这种说话方式——



她年逾六旬,喜欢一个人

绕着灶台转。喜欢在堂前屋后

在她的针线筐和小菜园里

挖掘矿藏。对此,我深信不疑

——《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1



那么,什么才是阿角心中的诗歌“矿藏”呢?他紧接着场景叙述:



在家两天,我在村道上绕了两圈

新鲜的牛粪,还冒着热气

被老者拾进粪箕。

——《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1



我读出了他是在把家乡“新鲜的牛粪”与大都市文化进行的对比,这就是诗人的“矿藏”,牛粪,拾粪老者。不就是牛大便吧,但阿角说“对此,我深信不疑”——而这些话又是通过母亲的“挖掘”而引出、而呈现的——好像诗中的那个“我”和母亲是事态叙述中的两个人物,而阿角他自己却隐蔽在远处。这种诗歌写作技巧很难。这一组有很多这样的叙述策略,阅读需要留心,才能品出味道,所谓进入一首诗的秘密通道。



写作节制,是诗歌的一大特征和要求。但写作节制并非最少语言,也可以繁琐铺陈来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节制。来看阿角的:



大清早,我对母亲说

你跟我到上海呆一段时间吧

她没多犹豫,回屋收拾行装

随后,背起小包裹,颠着小脚

跟我到了县城车站

我们登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

——《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1



这些语言几乎散文化了,一幅乡村老妇女准备出远门的风俗画,跃然纸面。但这是诗。诗人(儿子)对母亲的爱,长离别着老母亲的那种心痛,他节制着,半字未著,却在事态中流露得让我也心酸不已。但阿角还很明白诗歌情感节制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出路:以一个长句式的、语气若显坚硬的、不同风格的叙述,马上消解了以上带着伤感伤心的审美滞留,迅速把阅读带了出来(我们登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阿角对诗歌题材的运思和处理已经成熟,不管他写这首诗时有没有意识到,也许是他长时期写作的直觉使然。但从写作方向来说,阿角现在所做是可靠的。比如,再来读一下阿角在此诗中的状景与寄思:



村后的山涧水

汇成细长溪流,多少年了

流经村子,穿过村口的石拱桥

向东而去,没带走一片碎瓦一缕炊烟

——《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1



一个僻远的穷山村,从来没有过谁把那里的原生态文化带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诗人感慨万千,他也只能做到把自己的老母亲带出去一下而已,通过写带出母亲,引发了一腔社会责任感,阿角只借写景做了情感铺排,而这种情感也不是直说出来,借口,内敛,隐蔽。

通观第1首作品,结构和布局都很严密,全诗共20行(作品附后):1——4行,叙说事件起因;5——8行,叙述轻发微功,所谓力透纸背;9——11行,紧接上段又以描述手法将叙述铺张开去;12——14行,叙述转为记叙,情感转移了,诗人要插话了;15——20行,立即收回来,回到开始事件,一首场景(事态)诗就这样成功了。阿角诗风的转变,似无蜕变期,他一步到位。

我仅以第1首为范本进行一次愉快的阅读,其它几首,只要留心细读,不泛有妙笔处,如第2首有言此即彼的叙述转换法(这让我深信/太阳底下,那么多涂抹了/色彩的人和事物,被暴晒后/终难掩盖)。第7首有深埋诗情的口语幽默(她说,我们家门前的那棵老梨树/前年冬天被你父亲砍掉了/这老头,没啥东西留得住)……还很多,技巧很得当,有心的读者,不妨静下来细品一番阿角。现在有很多诗歌都流行直露,直抵,不震人耳聩誓不罢休,读过后也会一时痛快拍案,但把读者激昂之后也就不想再读它了,原因就是这种写作的弊病故意放弃表达技巧,抽掉审美要素,说技巧者(二、三流诗人)是在做诗,不是在创作。但我说诗人也必须职业化一些,训练有素一些,这话不管对不对,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这些话放在这里,权当蛇足吧。

(附阿角原作《七月流火呵,正值大暑》1)



七月流火,正值大暑

母亲跟我到上海。她不一定喜欢上海

像她不喜欢乘坐的长涂汽车

但我在上海呆着,她就没了拒绝的理由

她年逾六旬,喜欢一个人

绕着灶台转。喜欢在堂前屋后

在她的针线筐和小菜园里

挖掘矿藏。对此,我深信不疑

在家两天,我在村道上绕了两圈

新鲜的牛粪,还冒着热气

被老者拾进粪箕。村后的山涧水

汇成细长溪流,多少年了

流经村子,穿过村口的石拱桥

向东而去,没带走一片碎瓦一缕炊烟

大清早,我对母亲说

你跟我到上海呆一段时间吧

她没多犹豫,回屋收拾行装

随后,背起小包裹,颠着小脚

跟我到了县城车站

我们登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



(2006年10月12日于闽东宁德市)
 
1页/共2 前往页面 1, 2  下一个
论坛时间为 EST (美国/加拿大)
转跳到:  


本论坛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拘一格地发表创作和评论.凡在网站发表的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丛书, 《诗歌榜》和《酷我电子杂志》投稿(暂无稿费, 请谅)。如果您的作品不想编入《北美枫》或《诗歌榜》或《酷我电子杂志》,请在发帖时注明。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文责自负.作品的观点与<酷我-北美枫>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宣传.论坛上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


Powered by phpBB 2.0.8 © 2001, 2002 phpBB Group
phpBB 简体中文界面由 iCy-fLaME 更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