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李白《侠客行》歌咏何人?
星期一 三月 27, 2017 4:08 pm
现存的上千首李白诗中最有豪侠意气的当属《侠客行》,而这首诗又因金庸的小说而广为流传。然而我遍查注疏解释和诗歌欣赏,也没有看到任何人讲解此诗咏唱的是何许人也,他与朱亥和侯嬴有什么关系;倒是有不少关于如何理解最后两行的争辩。为了讨论方便,我先把这首诗抄录如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最后两行,有人理解为“有谁能够像扬雄皓首写《太玄经》一样,把阁下的事迹写出来?”也有人理解为“有谁愿意在书阁之下皓首穷经,像扬雄那样当个书蛀虫?”
哪种解释正确?首先要读懂《侠客行》歌咏的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答案当然是侠客了。但侠客与侠客不同,有曹沫那种智勇双全,持匕首逼而不杀,迫使齐桓公交还鲁地,自己全身而退的侠客。也有专诸那种为成大事甘愿与刺杀对象同归于尽的侠客。有豫让那种本事不大,但极其尽忠、极其执着的侠客。还有聂政那种武艺高强,孝义无双的侠客。更有荆轲那种勇气可嘉,志大术疏的侠客。李白歌咏的侠客与司马迁为之立传的这些侠客都不一样,他武艺高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两行最夸张的诗句并非李白原创,而是略微改写自庄子的《说剑》。有兴趣者可以另行欣赏,那与李白的诗义完全不同,格局更大。但李白歌咏的侠客另一重要品质是他不在乎功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位侠客是谁,只知道他是赵人,也就是河北、山西一带人氏。但他的装束有胡人的冠带,他银鞍白马,剑如秋霜,横扫千里,勇不可当。除此以外,我们对这位侠客所知无多。但我感觉与其说李白是讲述某一位具体的侠客,不如说他是描述一个理想的侠客,一位令所有其他侠客敬仰、模仿,激发其他侠客行动的典范。
这位侠客空闲时来与信陵君饮酒聊天。在吃烤肉饮美酒时,以其豪侠气概劝诱了朱亥和侯嬴去干一件大事。在此“啖”不仅是“让朱亥吃肉”的意思。“啖”还有“诱惑”之意,如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说“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当然,在李白的这首诗里并没有利益,有的只是气冲牛斗的豪迈。请注意这两行对仗工整,“啖”和“诱”是近义的及物动词,其宾语是朱亥和侯嬴。这位侠客不仅是让他们吃肉喝酒,那是任何其他人都会做的普通小事。他是在吃肉喝酒时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劝诱了朱亥和侯嬴。他们三杯下肚,便许下重于五岳之诺。二人酒酣耳热,醉眼朦胧,口吐誓言,气贯长虹。这长虹可不是弧形的彩虹,而是一道直冲天庭的白气。李白用此夸张手法描写二人在侠客的激励下,决心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击杀晋鄙,让信陵君得以率魏軍进攻秦军,解邯郸之围。这才使屠夫朱亥和守门小吏侯嬴成为“千秋二壮士”,其英名彪炳开封府,“烜赫大梁城。”
李白接着感叹道:至于侠客本人,您的业绩我们并不全知,但您死后绝不会愧对任何英豪。我们能够闻到您的侠骨香气,感受到您的侠肝义胆,但没有谁能够把您的传记写清写全。除非那位皓首写出煌煌巨著《太玄经》的扬雄再世,才有可能书写阁下的豪侠业绩。最后两行一问一答,意思很清楚,“书”是动词,“阁下”是汉朝就常用的敬称,这里指侠客。不应断句为“书阁”,把它理解为名词。如果李白真是指藏书楼,要表达不愿在那里皓首穷经,他也会说书阁内,更不会用“能”字。需要写成“谁甘书阁内,白首太玄经。”但这样结尾,就失去了原诗的气势。况且,李白很佩服扬雄的大才,他在诗中自比过扬雄,还写过《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五月分五洲,碧山对青楼。故人扬执戟,春赏楚江流。一見醉漂月,三杯歌棹讴,桂枝攀不尽,他日更相求。”李白称他为故人扬执戟,一是表达亲切,二是表现英武。扬雄自己后来也认为辞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并且写出《太玄经》,李白在气质上与扬雄有共同之处。如果李白真想表示不愿意当书蛀虫,也会另选他人。
李白喜好剑术,崇尚行侠仗义,佩服武术高强、义薄云天的英雄。他这首诗描述的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是一位理想中的侠客。他行走天下,除暴安良,却不留姓名。虽然我们不清楚他的全部业绩,但我们知道,大名鼎鼎的朱亥和侯嬴是在他的影响下才得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李白用夸张和虚写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侠客的典范,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其身躯在云中隐约出现,其整体却要每一个读者尽情想象。这就是诗的魅力。
廖康2017年3月6日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抄梁启超书的美女学生
星期一 三月 27, 2017 9:52 am
网上得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2012年去世的消息,想起了在复旦时的一些事。
我大学毕业后考上本校的研究生。那是本校的第一批研究生。当时复旦借调了本校英语系的索天章教授。作为交换,本校提出请复旦外文系代培本校的第一批研究生,就是研究生的课程在复旦上,最后的论文回本校做。
我家在北京有个老街坊郭宗鼐,比我妈妈大,但是属于同辈。我从小叫他郭舅舅。那年放假回北京去他家玩的时候,我说起我开学要去复旦了。他说介绍个人给你认识,也好有个照应。便给了我朱维铮的名字。
到了复旦以后,我去历史系找朱教授。赶上他在上课。不便进去,就在楼道里等。只听得他讲课的声音。下课后他出来。我迎上去。因为我是个生人,我感觉他有点戒心。我自我介绍以后,说是我北京的朋友介绍过来的。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想起来之后,说:“主要是我爱人跟他们熟。”那语调听起来有点冷。不过他也客气地说了如果有事可以找他的话,但是我后来没有再找过他。我更没有见过他爱人。我觉得既然这关系不是很密切,就没有任何理由再去找他。再说我们在上海就是念书而已,也不会有什么值得麻烦别人的事情。
复旦外文系附近有个教学楼。研究生的英语课大多在那个楼里上。教室都很小,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阶梯教室。没课的时候常常有不多的学生在那里自习。我自然也是这些学生之一。有的时候周末大清早就去,一个人靠窗坐着,独自享受那种大学校园里的宁静气氛。
久而久之,我发现一个美女学生也喜欢总到那个教室自习。她个子不高,身材苗条,喜欢穿喇叭口的牛仔裤。她的样子我现在无法描述清晰,我只记得她引起我注意,是她的脸型像一只可爱的小狐狸。我这个人就是喜欢相貌有点个别的女生。那种大众说的什么鹅蛋脸,柳叶眉,樱桃小嘴直鼻梁之类的,我觉得都属于俗套的一类,没有特点。
很长时间我们没有说过话,因为没有理由说话。我又不会吃饱了撑的穿过几排座位去跟不认识的人搭讪。她也是一个很专注的学生,从来不会东张西望飞媚眼什么的,所以连个机会都没有。偶尔的时候,如果教室里就我们两个人,可能有过点个头表示打个招呼的事。但是没有说话。
但是我对她有点好奇。好像是一次她坐在我下方一排,我看到她在抄一本书。我后来进一步发现那是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下我更好奇了。我无法把一个穿着时髦,年轻美貌的小姑娘和这种古董联系到一起。就借着这个我跟她搭讪了一次。她告诉了我什么我忘了,反正没有通报姓名。我只记得她说是朱维铮的学生。我想可能是研究生吧。
那以后虽然也还常在教学楼碰到,到底也没有再接触过,不过点个头罢了。
后来因为读到一篇朱维铮的文章,我给他写过一封信,问他关于文化问题,居然还收到了他的回信。我给他写信的时候也并没有再提北京那个邻居的事。他可能也就是当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现在我看这封信,可以说是只能看懂字面意思,完全不能联系实际。到底隔行如隔山。
这封信已经看不出是哪年的了。只有日期,现在录在这里:
XX同志:
上月16日赐函,因出差故,今始拜读。迟复为歉。
谢谢您拨冗阅读拙文并赐以高见。
拙文乃去夏在沪一次文化讲习班上的报告,以后敝校学报要刊登,便给了他们。近十年我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与学术界一些朋友合作时常组织一些学术讨论。在讨论中,常常感觉我们有将历史与现实完全等同的倾向。我以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样对于文化和文化史不加区别,将妨碍讨论的深入。因而不揣浅陋,提出廓清基本概念问题,供学界同好批评。
您最后提出的问题,令我甚感兴趣 [注:我的问题是关于文化的合理性。我认为不同文化史可以互为标准,不能以此文化肯定或否定彼文化。那么文化合理性的依据何在呢?]。多年来,我一直申说研究思想文化史,不应从观念到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早已指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在头脑中变了位并且变了形的物质性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早已指出,研究观念的历史,应该注意政治进程对于思想进程的真正的历史的干预。我以为这是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而研究各种观念形态史的学者有不少对此是忽视的。文化不限于观念形态,在我看来它是精神和物化的精神的综合,因而更不应从纯观念角度研究。拙见已大体在近几年发表的几篇拙文中讨论过。
合理的东西应该是现实的,但在目前未必是现实的。这是黑格尔早已提过的著名命题。从文化史的过程来看,这个辩证的命题是正确的。但我是研究历史的,不想去预测未来。在我看来,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说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讨论“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否则,文化传统是怎么回事,还在若明若暗之中,那么无论对它怎么评估,都可能如鲁迅所说解剖刀不中腠理。我希望在基本概念上有共同语言,大家来做弄清“是什么”的工作,可能对深入讨论有益。未知您的高见如何?
弄清“是什么”,需要分工合作,进行艰苦的潜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过去,总不能老是若明若暗下去。潜心于历史,可能被人认为是迂腐,或者脱离实际。但历史实际也是一种实际,不了解过去便不可能深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所以我仍然以为这个工作非做不可。近年我和学术界一些朋友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便是想做足这方面的工作。
受到赐函的启发,说一点想法,给您的思考助兴。
专此奉覆,顺候
时绥
朱维铮
三月十三日
http://www.mycoffeebean.org/viewthread.php?tid=4122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明末清初复社四公子之一方以智
星期日 三月 26, 2017 12:17 pm
1651年,方以智坚拒仕清,自剪发着僧装,自称为僧,但没有正式剃度受戒,这只是他被捕逃禅的一时权宜之计。因此他初回南京时,就屡受清廷官员的举荐之逼。其中不乏有他的故朝(大明)同僚、知友。而吴伟业竟是其中最受冷遇的一个。
方与吴原是同在大明朝为官的旧识,且以智亡弟方其义素日与吴往来颇洽。吴上年被举荐仕清,此次即造访在高座寺带发修行的方以智,欲极力劝说以智还俗。吴虽未明说,但以智猜想吴受命而来,即坚绝表明态度,作诗表誓不出之心。其诗道:
闻声自笑学龙蛇,二十年中苦乱麻。
久看图书如贝叶,却从刀箭出莲花。
五湖浪里难求梦,三径归来可是家。
惟祝东篱甘露满,没弦琴上是生涯。
吴伟业看了此诗,甚觉赧然没趣而讪讪辞去。因以智诗中不仅以菊节自励,而五、六句似也有隐讽之意。
生逼死劝方以智出仕的多不可数,且都是清廷要员与大明故旧。而上面说吴伟业是其中最受以智冷遇的一个,巢曼的根据是:智师傅觉浪担心再有说客来干扰以智,即命他去雨花岗建初寺看竹轩。以智即在刘阮仙等友人的陪同护送下去闭关。刘阮仙时已仕清,而以智以不仕之绝同意让他相陪可见故旧情深,刘阮仙也在吴伟业之前力劝过以智出仕——
“操抚李公,迎老父入皖,赠以袍帽。老父斥之,直奔天界。时杖人翁主天界法席也。三省马公又欲特荐,属父执刘阮仙趋行。杖人翁云:‘拉得去是你手段,站得定是他脚根。’借以得免。”
——方中通《迎亲集?癸巳春省亲竹关》
以智虽拒绝了刘阮仙,却没有与之断交之意,仍葆往日情谊,像陈名夏、戴明说、龚鼎孳、周亮工、宋之绳及曹溶皆为以智的旧友,他们先后仕清,但私人交谊未断。而方以智拒绝了吴梅村,交情即断,可见以智本来就不是很看得起吴伟业,吴伟业虽然才名冠天下,都一直是个傀儡的角色,只是复社的一个“宣传牌”而已,他不但没有政治头脑,且做出一些令复社失望的事情,绝不是可以托付重任之人。因为自私,他得以在明亡后得以继续过安稳的生活,十七还不知门外事,完全一个书呆子、性格又循规蹈矩“尺寸无所逾越”的他,自然为方以智一般“才锋颖出,熟视天下久矣”的大智大慧者所轻视;最令方以智鄙夷的是,吴梅村当年受崇祯之恩最深,以致惊动天下,到头来吴却仕了异族,且还要把他人往火坑里送!!!要论悔,吴竟没有侯方域(侯在明朝并未入仕当官)悔得深切,说到底,吴梅村就是一个苟且偷安,但求一己之利的小人。
按吴伟业的《冒辟疆五十寿序》一文,只提到当年南都复社活动中,他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三人交情颇深,却绝口不提方以智,生生地将声名最大的方以智从复社四公子中除去。吴伟业这种不顾历史事实、枉自除他人之名的行为,只能说明,他与方以智不仅绝交,且对方甚为怀怨。综观此史,再无人做得比吴伟业更绝了,可见他心胸狭隘至极。是故,按冒襄与吴伟业尚有来往相比之下,方以智与吴伟业几乎是不共戴天的。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刘再复先生的印章
星期五 三月 24, 2017 4:47 pm
刘再复先生的印章,我见过的有四枚。
两方姓名章,均为白文、方形。一方刻有“刘再复”三字,布局疏密有致,浑然天成;一方则是“刘再复印”四字,苍莽古朴,刘再复先生用毛笔题字多用此印。两方印章钤出来都非常好看,我偏爱小一点的三字印,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刘再复先生二〇一三年送我的字钤的就是这方印章。
两枚闲章,均为朱文。一枚是长方形,上刻“君子”二字;一枚是椭圆形,所刻文字为“得大自在”。我觉得,这枚印章的好处首先在于以印章之形,写文字之意,不假他求,自我圆满,正合了“得大自在”的意思。禅的“得大自在”是心灵状态,刘再复先生“我手写我心”,早已参透如何得大自由、大自在的真理。
刘再复先生的印章均为名家所刻,最可纪念的还是那方“君子”印。
我不用印章,更是疏于鉴赏。说印章,还是说说如何见到这方印章。
去年秋天我途经香港,去拜望刘再复先生和陈菲亚大姐。在他们香港科技大学靠海边的家中(他们的女儿,刘剑梅教授就住在楼下),刘再复先生铺纸挥毫,赠我三条幅:一为“南天赤子”(送给我和静河),一为“幽兰自清”,一为“慈慧双修”。作为记名弟子,我深知先生题词的高远意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更知道,先生的无分别心,是佛心。
刘再复先生的字飘逸空灵,与印章一动一静,意蕴无穷。
书桌很宽大,铺着毡子,摆着笔墨纸砚。
再复先生说:“这些笔墨都是我弟弟送来的,总是挑最好的送给我。”
他说的是他在香港的弟弟。
钤印章的时候他又说:“在美国钤章的事都是刘莲做。”
我初次见到刘莲,她还是个中学生,和我儿子知微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我儿子在小学部,她在初中部,那是在瑞典。也是在那一年(1993年),我初次接过刘再复先生赠我的书,一本是《人论二十五种》,三月份送给我们的;一本是《漂流手记》,五月份送给我们的。
刘再复先生在书的扉页上的签名,力透纸背。
瑞典的天是蓝的,海风轻柔。我的心仍然是忧郁的,时常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读完《漂流手记》,我对着波罗的海说:“这本书不知会拯救多少人的灵魂。”
此后的二十多年,漂泊无定,我们的行李箱中一直装着这两本书。
在汉密尔顿的家中,书架上,刘再复先生送给我们的书已经有二十多本。
其中有一本,《岁月几缕丝》,书的前面是刘再复先生的题词签名,日期是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奥克兰;书的背后是陈菲亚大姐用英文写下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
感谢上帝,让我从地球的最北边到地球的最南边都遇到了你们。
我看着再复先生钤印。
先生说:“这是齐白石的印章,齐白石送给周总理,贾平凹又送给了我。”
印章落处,钤下的是“君子”二字。
这方印章表达的是君子之谊。
仔细揣摩,齐白石九十岁所画《清风君子》立轴与这方印章大约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此为朱文印,纵横平直,不加修饰,方正而不刻板。似有吴昌硕的金石风,却自然率性,朴拙天真,是齐白石印章中的精品。白石老人论印:“予之技止此,予之愿亦止此。”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
读这两方闲章,我才想到,以往读刘再复先生的书,只注意到他“拼命读、拼命写”的一面,没有注意到他“闲散”的一面。他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归为闲散;他与友人的交往,可归为君子之谊,也可归为闲散。不过,无论是“拼命读、拼命写”还是“闲散”,都有“珍惜”的因素在里面。
刘再复先生的艺术审美品味是精致的(与平常心平常人并不矛盾)。他在讲述《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时说:
我到卢浮宫大概去了五次,六次了,就是看不完,所以说读不完的莎士比亚,应该说看不完的卢浮宫,两万多件的艺术品,它最重要特点就是精致,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作品都不一样,非常精致。贵族的审美取向,一定是追求精致,追求高雅的,我们过去的问题是,把追求高雅看成是一种负面的东西,其实不对的。
他认为,象牙之塔跟闲散、逍遥有关,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
那个象牙之塔就是一个作家,一个思想家精神创造的私人空间,必须要有一种象牙之塔的。有一个象牙之塔,有一个精神的空间,这跟关怀社会并不矛盾,我们一方面可以关怀社会,但是我们一方面还要进行很认真地从事精神价值创造,那精神价值创造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沉浸状态,一个面壁状态,这样我们的艺术品,我们的作品,才可能精致,才可能有深度,所以这个东西本来并不矛盾的。后来我们把它对立起来了,把它对立起来就是整个的象牙之塔现在就没有了。鲁迅先生当时还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不可能了。所以连放任山水的自由这些都没有了。(刘再复《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
这两枚闲章,“君子”与“得大自在”阐释的“外儒内禅”,正是刘再复先生在落基山下象牙之塔中的立身态度。这是一种“虽然对社会也有所关怀,但内心却有一种禅的态度,一种对世俗世界抽离的、超越的、审美的、冷静观照的态度”。(刘再复《答<经济观察报>记者问》)
只有“在内心放下物质幻象而守持生命本真本然”的人,才能赢得“最深刻意义上的心闲,即内心赢得大自由、大自在。”(刘再复《富贵闲人解读》)
当初没有想到我会记这几枚印章,所以并没有把印章拿在手中细究,材质如何?是怎样的边款?现在还在后悔。又没有印章方面的专门的知识,只能记下这些零星印象。
文/何静恒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山楂与红楼
星期五 三月 24, 2017 2:01 pm
又来一个悬殊且特殊的比较!《山楂树之恋》和《红楼梦》。
这两者有啥子可比性呢?
山楂树一开始就直言谈相地声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后来一再否认,据说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保护那些被“误认”的人士)。而红楼也是开门见山地讲明“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不管曹雪芹如何地真实存在如何地和红楼毫不相干(众说纷纭),那红楼这部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里隐藏着真人真事无人能够否认——至于是否隐藏着曹雪芹毒杀雍正帝另作别论。而山楂树下发生过的真人真事也是客观存在并非某些人想要极力抹煞就能够掩盖真相的。——这两部小说都是用假名掩盖了真人以假名替换了真实地点。
当然,红楼故事千回百折又经过许多人的参与(其在写作过程中的参与人数据推想据考证远远超过山楂树的参与人数),所以其复杂性也是远非山楂树能比拟。但是基于真人真事上的相同点是极其明显的。
类似的小说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本无足奇。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为何这里要特别强调拿它来和世界级名著来比较呢?原因无它,在于它也和红楼一样引起了读者考证的兴趣——尽管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
红楼考证上的一个日期(出发点)是宝玉的生日。已经有很多很多红学人士红学迷们前赴后继,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结果(尽管不能说是斩钉截铁)。由此一个特定的日子出发,揭开红楼之谜也是在这个大迷宫里大大地前进了一部(尽管不能说会迎刃而解全盘揭示)。
而山楂树里关键人物的一个关键时日也是那位男主角的生日再加上他的忌日。贾宝玉在红楼里没有死所以没有忌日一说,但是对于曹雪芹的死期确实有很多研究。
那么,正像红楼中许多日子的谜团其抽丝剥茧的头子在贾宝玉的生日一样,老三的生日和忌日必将是揭开山楂树真实之谜的关键点。
本来,没必要如此扑朔迷离。曹雪芹(这儿设定他作为红楼真实作者代表)是迫于政治形势有其难言之隐。艾米的难言之隐在哪儿呢?非常值得每一个读者深思。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宋徽宗首创“艺考”
星期四 三月 23, 2017 11:35 am
新春佳节刚过,艺术类考生迎来了新一年的“艺考季”,艺考大军背着沉重的行囊,行色匆匆奔走于各大城市之间。据报道,仅中国美术学院今年就有6.5万人参加艺考。有趣的是,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就开创了“艺考”的先河。虽然如今的艺考与那时的艺术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但其目的却是一样的:促进艺术的发展。
一代书画巨匠
宋徽宗在历史上不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但不可否认的是,宋徽宗在琴棋书画上有着巨大成就,尤其是书画上,他的造诣很高,堪称书画巨匠。在历代帝王中,就艺术成就而言,除南唐后主李煜能与其相提并论外,几乎无人能与宋徽宗比肩。元代脱脱编撰《宋史》,在写宋徽宗本纪时,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徽宗赵佶生于1082年秋,一岁时就被封为镇宁军节度使、宁国公,后又晋封为遂宁郡王、端王。据史料记载,赵佶在幼年时,就对儒家经典、史籍不感兴趣,倒是酷爱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等,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赵佶的母亲陈美人出身于平民之家,颖悟庄重,可是赵佶四岁时,她就病死了,所以赵佶幼年时尽管天资很高,但是却没有继承母亲端谨庄重的性格,相反,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脾气。
在少年时,赵佶经常和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往来。以上二人皆喜欢诗词歌赋和书画,受其影响,赵佶在书法上进步很快,起初赵佶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的瘦劲,然后再秉之以精神,出之以飘洒,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赵佶的书法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有“天骨遒美,逸趣蔼然”之感。
即位后,宋徽宗的书法深受大臣们的喜爱,人人都以得到他的作品为荣。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一天宋徽宗驾幸秘书省,心情颇佳的他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凡是亲王和大臣,都赐御画一轴和行草书一幅,由蔡攸负责分发。当时众人受宠若惊,蜂拥而上争抢,“皆断佩折巾以争先”。宋徽宗在一旁看着这帮大臣们奋勇争先抢夺自己的作品,不由地哈哈大笑。
除了书法,赵佶自幼还喜欢绘画艺术。他在十六七岁时就以其不凡的艺术成就在当时的书画界声誉鹊起,他即位后更是乐此不疲,在绘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宋徽宗主张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令画面更加生动、栩栩如生。宋徽宗的画自成“院体”,备受当时人的推崇。他曾自诩说:“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而。”据史载,1112年正月十六,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此景恰好被宋徽宗看到,他当即提笔画下了《瑞鹤图》。目前在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
提升书画家的地位待遇
北宋的绘画艺术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高峰。当时的书画界,名家荟萃,高手如云。这与宋徽宗推崇书画艺术,提升书画家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北宋沿袭五代旧制,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官职配备也非常完善,并且提高其政治地位,改善其经济待遇。当时文学艺术界官员能穿红、紫色的高官服装,但不能配鱼袋(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但是唯独宋徽宗允许书画院的官员配鱼袋。
在官员上朝排列时,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再往后才排到琴、棋、玉、百工等官员。宋徽宗还规定其他局的工匠所发的钱叫食钱,只有画院、书院所发的钱为俸直。宋徽宗对书画家恩宠有加,特别是对米芾尤为喜爱。《宋人遗事汇编》载,政和年间修建艮岳(宋代著名的宫苑),宋徽宗召时任书画两学博士的米芾前来书写屏风,并让他使用御案上的一方端砚。米芾笔走龙蛇,一支妙笔前后翻飞,果然是名不虚传。宋徽宗不由得大加赞赏。米芾看皇上兴致很高,手捧着这方端砚,竟然嬉皮笑脸地对皇帝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就不能再用了,您就把它赐予我吧。”他竟敢索要皇帝的心爱之物。宋徽宗听了,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圣心大悦,非常大方地将此砚赐给米芾。米芾如获至宝,高兴地抱着端砚跑出来,弄得满身都是墨汁。
宋徽宗在位时,还广收古物和书画,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御前书画所,由著名书画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书法有晋朝二王的《破羌帖》、《洛神帖》,更多的是唐代名家的墨迹,光颜真卿的真迹就有800余幅。名画有三国时曹不兴的《元女授黄帝兵符图》、曹髦的《卞庄子刺虎图》等。宋徽宗并非附庸风雅,徒有虚名,而是真正潜心研究。为便于保存,他把收集到的法书名画重新装裱,亲自题写标签,后世称为“宣和装”。他还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名家作品的目录,编辑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
宋徽宗对书画艺术的收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据《宋人遗事汇编》记载,1126年靖康之变,金人攻破了汴京,铁蹄所到之处,金银财宝被抢掠一空。当宋徽宗看到自己喜爱的座轿被抢走,自己宠爱的嫔妃被掳去,尽管痛心不已,但是仍能强作镇定,处变不惊。可是当听说宫中的书画所收藏的珍贵字画被金人洗劫一空时,他再也不能淡定自若了,悲痛异常,仰天长叹。据说宋徽宗被掳金国后,也是饥寒交迫,从宋徽宗的诗中可窥一斑:“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悔恨、哀怨、凄凉跃然纸上。有一次郑太后派人给徽宗送来十匹绢,本想给宋徽宗缝制几件换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书贩子在叫卖王安石的《日录》,宋徽宗手头没钱,便拿起绢去换书。
首次将绘画列入“高考”
把绘画列入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首创艺术考试,是宋徽宗的一大创举。1104年,宋徽宗设立画学,即现在的美术专业学校,正式将绘画纳入“高考”科目,以招揽天下画家。宋徽宗设立的美术考试在京城汴梁举行。他将美术考试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徽宗亲自主持当时的美术考试,并以文人诗句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这些诗句的意境,看看谁的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 “踏花归来马蹄香”、“六月杖藜来石路,午阴多处听潺授”、“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等题目。一次,宋徽宗以“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为题,举行美术考试。大多数考生着意于在花卉上装点春色,画得万紫千红,春意盎然,尽管画得惟妙惟肖,但是徽宗看后均摇头不满意。独有一人构思巧妙,画远处绿荫掩映的楼亭,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准确地体现了闺中少妇因春色撩人,按捺不住思春的心情。画中用红妆一点,渲染出诗句描绘的色彩,用人点题,将色彩和人的感情糅合在一起,更加接近诗中丰富的含意。宋徽宗看后大为赞赏,中为魁首。
还有一次,徽宗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作为美术考试的题目,让考生来画。许多考生都画了酒店,而以小桥、流水、竹林作为陪衬,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只有李唐独出心裁,画了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李唐这幅画虽然并未画出酒家,但他很好地表现出了酒家被竹林遮挡的“锁”字的意境,被宋徽宗评为这次考试的第一名,并录入图画院,后来李唐也成为北宋的著名画家。不过,也有“砸场”的时候,有一次,宋徽宗以“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选画师,考生们都不解其意,无人中选。后来内侍解释说:“万年枝,冬青木也;太平雀,频伽鸟(梵语妙音鸟)也。”
当时凡是被录取进入画院的画家,除了学习绘画外,还兼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其他课程。画院将学生分为“士流”与“杂流”,前者须选习一大经一小经,后者则背诵小经或读律。宋徽宗这样进行美术考试,有利于培养画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技巧。宋徽宗对绘画的重视,激发出美术创作的繁荣局面,一大批优秀的画家脱颖而出。据统计,宋徽宗执政时有著名画家48人,是两宋画家人数最多的时期,他们创作出许多精美的画作,并被皇宫收藏。后来,这些美术作品被编成20卷的《宣和画谱》,收入6396件作品,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的重要资料。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郑学富
发表人: 主持 0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Permalink
|
|
|
Blog 拥有人: |
主持 |
作者群: |
(没有) |
Blog(博客): |
观看所有文章 |
|
好友名单 |
Go: |
上一页/下一页 |
日历
连络 主持
Email : Send E-mail
私人留言 : 发送私人留言 (PM)
MSN Messenger :
Yahoo Messenger :
AIM Address :
ICQ 号码 :
关于 主持
注册时间 : 星期四 十月 13, 2005 7:13 am
来自 :
职业 :
兴趣 :
留言板
主持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48 pm
问好,肖今!
肖今
星期日 四月 13, 2008 12:13 pm
又来喝酒了!可比咱家女儿红
主持
星期四 二月 07, 2008 1:11 pm
各位网友,新春快乐!
谢谢来访,继续关注!
黑色闪电
星期二 二月 05, 2008 12:12 pm
来看主持
久违了,春节快乐!
肖今
星期二 一月 01, 2008 3:29 am
呵呵,相信这是一个深深的老酒坛子!
祝新年快乐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11:27 pm
问好主持,圣诞快乐!
山城子
星期六 十二月 22, 2007 10:32 am
问好!
秋天的枫叶林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7:24 am
找来看戏来了。一直以为你这里戏特多。 
黄崇超
星期六 九月 29, 2007 7:28 am
祝国庆节快乐!
Blog(博客)
Blog(博客)启始于 : 星期日 二月 25, 2007 3:08 pm
文章数量 : 6358
Blog(博客)历史 : 6702 天
回响总数 : 836
观看人数 : 4213907
R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