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高岸[我还没有昵称] 高岸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4-06-29 帖子: 4398 来自: 多伦多
|
发表于: 星期二 五月 24, 2005 11:57 pm 发表主题: <酷我>现代诗优秀作品回顾(十七) |
|
|
作者;蒋品超
呼唤英雄
——因大庆工人为不公的待遇数万人上街游行难受而作
(這首詩引起的反響我曾跟您談起過﹐中國著名報紙<南方都市報>口號就是這詩後四句的搬用﹔伊沙所獲幾個獎的作品<我的英雄>就是與我此詩為主的系列詩交流所寫的作品﹐之所以起這個名也是表明他的立場是為了與我的此詩決斗﹔在海外活躍的大陸知名作者東海一梟曾盜用我此詩在<民主論壇>介紹自己。)
人不站起来
怎么会有崇高
天不爱弱小
如何能算广袤
谁说这世间
已不再有英雄
不是你目光短浅
未看到那片风骚
就是你心志脆弱
被猎枪吓退了呼号
外表的繁华
掩盖著满身的脓疱
上溃下乱
这个世界
并不是你们看到的
锦绣一片
江山娇好
无胆的医生
绝不会显出医术的高超
垂危的病体
也偶尔会出现回光返照
那些喑哑的哭泣
你们应该体会他们心底的哀嚎
那些无助的呐喊
你们应该听懂他们微薄的需要
是什么造成大批大批的官僚
为所欲为
明目张胆
东倒西倒
是什么招惹城乡遍地的百姓
呼天抢地
泪水滔滔
无依无靠
是什么致使那么多思乡念亲的国人
甘愿避开生他养他的国土
去做一个偷渡客
象无头的苍蝇
即使没有目标
也要在异国的土地上
忍受军警的缉拿
颠沛流离东躲西逃
不惜将宝贵的性命丢掉
是什么招致成千上万的学子
学问满抱
却象乞丐一样
宿路边
住街角
衣食无讨
工作难找
是什么让那么多在岗的职员
身在曹营
心在楚汉
苦闷不安
人心涣散
这山望著那山高
是什么导致工厂无工
银行停摆
农人卖出了白棉金稻
收回的竟是
无法靠它养命度日的白条
商家商品堆积如山
凄惨经营
进一次货
赔一次本
忍无可忍
只好纷纷倒掉
街道行人鬼鬼
满街流浪
无所事事
象在静等中
渴望能逮住哪一只
不留意的耗子的
一只只野猫
出版者出版不出好书
写作者作品无处发表
医院寥落
空著一间间空屋
病人无钱
躺在自家的病床上捂痛惨叫
国是失据
百业萧条
大庆
大庆原是一面工业的红旗啊
是这片国土屹立在世界
曾经久久让人们引以为荣的自豪
是多少人呕心沥血
生死相抱
为这东方的人类
托起的一副难得的至宝
如今
在这静止的改革里
在这痛楚的转弯中
也已经进退维谷
风雨飘摇
象渤海湾上那架曾经坍塌的钻井台
正上倾下斜
不甘心塌倒
却不知道
该如何才能不去塌倒
那么多的怒吼
在警钟鸣叫
那么多的哀求
就象在向生存告饶
不忍的心
没有人不把悲悯的目光投向那里
没有人不凝聚著揪心满怀的关照
苦难的症结
在一一显露它腐败的征兆
无力的百姓
在无助的渴望中
人们应该看到
他们在急切的等待著
等待著那把利落的手术刀
天地还有苦恼
天地
肯定还有奔向它的思潮
这片国土
这片多灾多难百业待举的国土啊
谁
谁才是那个真正的英雄
谁
谁才能痛定思痛
为民舍命
才能举起那把锋利的手术刀
才能为他们
为那些期待中的百姓
为那些破碎不堪的百业
切除痛苦的病灶
将那不公的分配不轨的体制
彻底
干净
连根斩掉
换以新血
换以制衡
换以这天地间正确的生存之道
让无力摆脱弱小
让无助得以依靠
让无聊远离空耗
让无奈收获目标
2002/1/3洛杉矶
<梅>
梅,我的美丽宫殿坍塌了
她是我的美丽宫殿啊
在人类的心内,被人类摧毁了
这个夜晚,有人在笑,有人在哭
我的心,好疼
梅,我看见我美丽宫殿
飞起的碎末了,他们是如我一样
晶莹的童心,梅,他们是在履带
和枪声的轰鸣里被摧毁的
我目瞪口呆,流不出泪
梅,那座用童心做成的
美丽宫殿啊,装着好多人
美好的梦哦,就这样被摧毁了
鲜血在流,肢体在飞,为什么
有人,会不如我一样心疼
梅,他们摧毁了我的美丽宫殿哦
他们造出了一座荒坟,我的心
就埋在里面了,会永远都冷
我的心就埋在里面了会永远都冷哦
梅,你了不了解我的伤心
梅,她是我的美丽宫殿啊
她装着好多人美好的梦哦
我梦一样的美丽宫殿被摧毁了
我梦一样的美丽宫殿被摧毁了啊
没有了梦一样的美丽宫殿
我还可以到哪里去安身,梅
1989中国天门老家草
<发现“幻象思维”>
祝大家感恩節快樂﹗﹗
我這裡是感恩節了
可是有朋友已經過完
你們已經開始過平常的日子
我卻剛呆進一個盛大的節日
在盛大的節日裡
我向著你們平常的日子
我說
節日快樂
2004/11/25洛杉磯
<发现“幻象思维”>
——编辑时注:此文是我在网络曾大力宣导的一篇。它从实践与理论上深入解说了中国诗坛乃至文坛对“解构”现象的认识的不確切。有朋友曾赞扬说:此一发现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王蒙们对盛行海外的“意识流”观念的引进。
这是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应该是九一或者九二年,就发现的一件事,多年来它早已成为我写诗为文的常识,融进了我的血液,就象每日所呼吸的空气一样,几乎已经忘了,只有偶尔同朋友们私下聊天时会将它提起。尽管当年一时兴奋写过一堆所谓论证的文字(原文注:单纯就人——自然人素质在思维素质的提高而言,这一发现其意义真的太重大。老实说如果我不是发现并接受了这一发现,而按这发现之后自己所设计的训练思维的方法去做,到今天我可能也很难写出自己满意的文字),后来因为人们可以了解的原因这些文字也给弄丢了。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谈起,是在伊沙,在我在《诗江湖》贴出我《致中国》一诗后,他跟贴了他的《跟祖国抒抒情》,有人谈到在感觉上诗情绪流动的快慢,撩起他谈到他的所谓“制涩” 理论时,我说他是生造词头,我告诉他:“这其实不是什么新的或独特的发现,这是每个写诗者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也早知道,并写过这方面的文字,我把它叫情绪舒展或扩张”( 原文注:大意)。当时我顺便告诉他,我不止发现这些,我还发现“幻象思维”,因“幻象思维”而起,为训练自己我曾有过“破竹”理论,“诗势”理论等等。当然网络论坛如果以是否具备发表性的权威而论,这点争论其实应该也是私下的。
现在中国诗坛,人们在赏诗写诗时在大谈“解构”,大谈解除意象,丧失意义(原文注:还有其他类似说法,林林总总,无非为引人注目变了几个新奇的词字),甚至把这些当成是写好诗欣赏好诗(原文注:指现代诗)的前提,看趋势几乎已形成一种一致的快让所有人接受的定论,他们似乎要把这当成一种观念来强加于人,要人们去以观念的方式来实施,就象当年“破四旧”“搞四清”的政治运动一样,他们以为这又是一种涉及形而上涉及意识形态涉及思想正确与反动的新理论,其实这是错的!这里所说的“解构”应该是与我在狱中所发现在《诗江湖》与伊沙们所谈到的而且自己曾制定并努力按此方法训练自己写作的“破竹”理论有些接近,但又大有区别。显然“解构”所说的应是努力将某些固定化的“词语”“句式”,某种约定俗成的“语义语境规则”,甚至思维模式拆开然后按自己的创作愿望重组。因为涉及到解散重组约定俗成的东西,而解散重组的这些想法又是经过很多人东琢西磨拿出来的一套,很不系统,因而给一些好大喜功爱搞新奇走极端的人们有了许多缝隙——你既然能走到这里,我们要比你走得更远,即使远到是一种错误,错误也是一种现象,是现象就会引人关注,总比受憋在你们的影子里要好。于是无穷无尽泛化到丧失意义丧失感觉丧失逻辑丧失修饰等等,这实在是一种错误(原文注:这样下去我们的文章和诗到底是什么,成了什么?成了一堆真正的没人愿要的垃圾!他们会说我们就是要这样子。那么就是要这样子,那你们作诗为文的初衷是什么?这是强词夺理)!这不止是在所谓“解构”上走远者的错误,就其实,之初发现“解构”现象者们本身就只是看到了一些文字所显现的表象。
中国人爱搞运动!学术界,文字界都一样!不去作深入扎实的研究,或者他们的能力还没能让他们深入到这步! “解构”观点提出者,他们只看到了某些成功诗文在某种情况下拆散原来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而给人的更优良的阅读刺激的一面,于是他们就仅只抓住它们‘拆散原来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这一点,以此认定并强调它的“解构”性,他们没有看到拆散和重组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其实不是孤立的,有着很深的他们看到的表象之外的其他更重要的渊源:一是单篇诗文自身行文的独特内在本质,一是单篇诗文的行文与诗文写者的思维模式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当然归根结底来说应该是诗文写者的思维模式!这里中国文章评论界与写作界大事谈论的所谓“解构”其实指的就是我所说“幻象思维”的外化形式!
所谓“幻象思维”它是指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另一种我们应该审慎而清醒的去面对的一种思维,它至今还没有被人们谈起。它有别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但又依赖于此两种思维,它是“形象”和“抽象”同时进行着的思维,相对“形象思维”它有一定的理性色彩,相对于“抽象思维”它不够理性形象松散的一面强烈。它似乎是人们常识中的“意识流”,但决不是“意识流”。“意识流”是无序的,没有指向性,它有!“意识流”没有一种运动中存在的“势”,或者这种“势”其实存在却因为它只是“意识”——“形而下”的“意识”,接近“潜意识”之态被紊乱无序所中止(原文注:所谓“势”,它是指必然的,静止中动性的,是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能”,是一种逼迫,但又是无动能的逼迫。这就是我在很多年以前在汉阳牢狱时写出过的诗歌理论——“诗势”理论的基础。“诗势”,即一首诗存在着“情势”,“理势”,“韵势”。“势”少则薄,“势”厚则臃,无“势”则无诗),它有,且不被中止!“意识流”是来即来去即去,不具备稳定性,它不是,它会有一个来去的过程。“意识流”是“睡眠”的,是一种不自觉性,这是它与“形象思维” “幻象思维” “抽象思维”,也就是说与“思维”本质的不同。“幻象思维”与“意识流”形似之处在于它是“有序之中的无序”。
如果理解了“幻象思维”,对于我批说当下人们高叫的“解构”其实只是对单篇,单节,乃至单句的表面认识之说就不难理解了。“幻象思维”对于文字写作者来说,就象“形象思维”对于画家,“抽象思维”对于哲理家一样重要,甚至在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中“幻象思维”是比“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使用更为广泛的一种思维,除非一个人永远是婴儿,或者永远是埋头在案的爱因斯坦。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情况下指说人们的三段论的思考方式其实是不准确的,更多情况下我们是直接用“形象”在思考,而在我们用“形象”进行思考的“当时”,我们其实是深具理性的,有很强的抽象特征在其中。一个很显著的情形是,有时我们在与人谈论一件事或一个人时,我们忽然忘记了这件事该如何“定义”,这个人的名字是什么,而我们明明记得其中的“细节”,这个人的长相与模样。我们接下去讲述时是在我们努力“记起”之后,而这个“记起”就明显在我们大脑里以特定的事或人的“形象” 通过了“弱理性”的鉴别,重组与衔接而形成了我们讲述的语言。而这种‘以特定的事和人的“形象” 通过 “弱理性”的鉴别,重组与衔接而形成我们讲述的语言’的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幻象思维”过程,是我们“清醒时的幻象”。而文字写作者以形象产生语言的思维,就其实与这种思维等同(原文注:或者更密集更多于这种思维),是“清醒时的幻象思维”!它与画家以图景形象产生图景形象音乐家以声音形象产生声音形象的思维,与哲理家以语言逻辑产生语言逻辑的思维迥然不同。
现在中国诗坛大谈“解构”,就是有人发现了我们的诗作中太多有别于从前的诗作过重理性思维(原文注:如北岛的诗)和过重形象思维(原文注:如郭沫若声音形象强烈的诗,艾青图景形象强烈的诗)的特点而提出的。这些诗作在它被创作的过程中其显现的“形象”( 原文注:接近意象,又不等同传统的意象)不再象从前只是被“粗暴”地经过了“强理性”或者“强形象” 的处理,而是以界于“理性”与“形象”之间的“弱理性与弱形象” 的“鉴别,重组与衔接”。这里我应该高分贝的强调:这是当代中国人们的思维在进步,抑或说这是当代中国人们的思维特点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特点是不再如从前或过于单一的“理性”( 原文注:这里所说的“理性”是纯粹原始意义上的“理性”,不是指在生活中的“理性”),或过于单一的“形象”( 原文注:可能就是感性)。
于坚因为从自己的创作体验中意识到了这些“形象”的被“强形象”的一面,于是他说当下的诗具有“史料与证据”的性质,杨春光因为在自己的创作中体会到了其被“弱理性”的一面,于是强调走向极端的“解构”——丧失“形象”的一切。就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局部,他们没有看到“幻象思维”的特点在当代中国诗歌中正在被全面启动。于坚因为在其写作实践中,对于“强形象”的思维训练有加,因而写出了其拳头之作《尚义街6号》,而“弱理性”的思维训练不足,因而其《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流于了文字游戏。杨春光因为其“弱理性”的工夫上乘,因而其《大雁塔》成为了其精品,而“强形象”的能力稍逊,因而至今我尚在寻找其“强形象”之作。在这里我必须举出我的作品,不是为了别的,关键是清醒自己的能力。我的《生死谈》应该是属于 “强理性”的佳篇,《流星》则是“弱理性”的佳篇,《那一年》则是“强声音形象”“强理性”的,《呼唤英雄》《江南》是 “强理性”“强图景形象”兼备,而《梅》是“弱形象”之列,《傻事》则属“强形象”。——记住:这里所说的“理性”既不是生活中所说的理性,更不是哲学书籍中所定义的“逻辑”!无论怎样,这些都是在“幻象思维”下过苦功的结果。
“幻象思维”是一个我们还没有清醒意识但务必我们努力正视的课题,对于一个渴望在文学创作上能有自己建树的人,在“幻象思维”上的训练,应该异于常人才可奏效!对于正仍止于高谈文字表面显现的所谓“解构”现象的中国诗坛乃至文坛,务必大喝一声:请重视“幻象思维”!
2004/1/31 洛杉矶草 |
|
返回页首 |
|
|
高岸[我还没有昵称] 高岸作品集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4-06-29 帖子: 4398 来自: 多伦多
|
发表于: 星期三 五月 25, 2005 12:18 am 发表主题: 转贴:由浪漫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是詩歌走向成熟的具體體現 |
|
|
由浪漫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是詩歌走向成熟的具體體現
由浪漫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是詩歌走向成熟的具體體現
--引與沈浩波一段對話談李少君的本土化及對中國新詩一點直覺
【大紀元11月24日訊】
蔣品超﹕
浩波﹐在經歷一些波折時﹐望你保重。就我的感覺﹐中國當下可能出現的大詩人﹐他應該是堅持“寫實性”﹐也是我從進入網絡就一直強調的“一針見血”的寫法。我希望你能堅持。我感覺你說你在做著“浪漫主義”寫法是一種逃避(我斷言﹕浪漫主義在當今中國不會再出現大詩人﹗﹗)﹐因為你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已經在寫實性上出現了瓶頸。
如果是這樣你需要超越﹐現在的超越已經不是寫法的問題而是思考與題材的問題。你和我現在都面臨這兩個問題。你比我優越一點就是你對題材就近一些﹐希望你能把握。
沈浩波﹕
大不大詩人的問題,不要放在面上考慮,那是心裏的事情。過多的放到面上,並企圖通過題材之大來強以實現,就會通往偏執、虛妄和極端自戀。
做一個詩人,若是一味求大,則失去了詩人最基本的日常性,一個詩人,首先應當是一個日常的詩人,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去把“大”的題材契合於日常的詩的內心。 僅此而已,與主義無關。
目標和具體思考行為是兩回事。在每一次思考行為中尋找思考內容的真實性與深刻性﹐努力接近詩歌與詩人的實質﹐這是一個希望自己是真詩人的應該做的。這與“企圖通過題材之大來強以實現,就會通往偏執、虛妄和極端自戀” 是沒有關係的。也許你跟我所走的路線不同﹐所以看到情形不同。我是從浪漫主義切入詩歌的﹐當所謂的“浪漫主義” ﹐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有些人所說的“現代主義” ﹐無法滿足我書寫自己所想書寫的慾望時﹐我看到了“現實主義” 寫作的巨大潛力﹐我感到了這裡才是揭開現代詩歌蘊藏的必由之路。其實這一道路在中國上個世紀曾已經被人衝撞過﹐並且裂開過一道縫隙﹐但立馬被現實某種環境給堵死了﹐那就是葉文福的<將軍﹐你不能這樣做>。在我看來葉氏此詩是比北島詩歌更具價值與意義的現代詩歌作品。如果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它會開闢中國詩歌史上輝煌的一頁。可惜這本該建立輝煌的歷史卻被歷史的不該給閹割了。
如果人們細緻研究唐詩﹐人們會發現並理解我的斷言﹕ “由浪漫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是一種詩歌走向成熟的具體體現” ﹗--伊沙不是總在奢談唐詩嗎﹐但他不會有眼光看到這點﹗他的所謂<唐>就是他看不清“唐” 的具體反映﹐當下詩壇的現實情形已經徹底的摧毀了他的<唐>所闡述的想法(藝術與現實﹐心炫c現實在高壓的氛圍中總是抵觸的﹐這是人性法則﹐實質上就是自然法則)﹔北島在哀嘆﹐他的美國學生都讀著那些寫實的在他看來是詩的窮途末路的東西﹐不理睬他這個“現代主義大師” ﹐北島還迷戀在昔日人們對他這個“現代主義大師” 的崇拜裡﹐他更不會看到這點﹗李少君的< “草根性” 與新詩的轉型>他看到了中國當今詩歌寫實性的一面﹐也就是我極力在中國網絡詩壇強調而引來萬花盛開的這一面﹐但他摸錯了問題的方向﹐他把它理解為將外來語言本土化的問題上﹐這是錯的。語言自五四起已經經歷了多少代﹐如果還認為語言是詩歌的問題這是荒謬的﹐在我看來這種說法甚至有譁眾取寵的搞笑嫌疑。有人會說我講話武斷﹐希望我具體去闡述﹐我實在覺得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既廢時間精力又毫無意義。除非一個人不具備流暢現代漢語的能力﹐他會不具備寫作經典新詩成為新詩大師的基本條件。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流暢現代漢語的能力﹐他就具備寫作經典新詩成為新詩大師的基本條件﹐而他不能寫作經典新詩成為新詩大師﹐這與語言本身及其技巧無關﹐因為語言及其技巧就蘊涵在他流暢的漢語能力裡。那麼我們在談大師﹐談大師作品﹐我們首先應該避開的一種錯誤認識﹐在李少君先生文中深刻體現的錯誤認識﹐就是“大師寫出了全人類以及貫穿其歷史的情景” 的想法。大師不是寫出了全人類以及貫穿其歷史的情景﹐而是寫出了某一區域的人類某段歷史的人類的情景﹐而以此體現出人類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的令人景仰的精神。如果認識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理解“北島是大師”的問題﹐就不會去指責我們的新詩沒有大師。我曾在<北京評論>等幾個地方強調過“內容決定形式” ﹐很不幸我的這樣感悟在幾十年前台灣的啞玄早已經提出﹐這是我在今年美國賽蒙士學院國際華語詩歌研討會聽有專家談及的。如果說北島所處的歷史再一次重演﹐那麼就是說在此背景下真正詩歌的內容(這裡指精神) 將會再一次選擇北島形式﹗這不是那些經院的詩歌教授們自己無知在那裡批判北島詩歌“口號” ﹐不是詩﹐所詆毀得了的﹗難道一個教授的別出心裁經院式的文人相輕能取締一段歷史所產生或者期待的詩歌精神嗎﹗大師是一個時代的大師﹗不是整個人類歷史的大師﹗理解了這些就理解手法技巧等等的糾纏。與徐志摩一樣﹐北島是他們各自時代的浪漫主義大師。只不過徐志摩是輕盈飄逸的浪漫主義﹐而北島是沉重雄渾的浪漫主義﹐他們的寫法大多具有相同的象征與隱喻的特質。
應該承認李少君先生所說環境打斷藝術創作的認識有其正確的一面﹐但我認為與其說是環境打斷了創作﹐不如說是環境硬生生塞給我們新的需要我們重新去創作的創作內容。抗日戰爭切斷了以郭沫若﹐徐志摩創作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的創作內容﹐解放建制切斷了以朱自清﹐聞一多﹐特別是艾青創作為代表的抗日解放的創作內容。八九事件切斷了以北島﹐葉文福為代表的“新時期” 社會思潮的創作內容。中國社會經歷的歷史與西方國家有太大的不同﹐我們不能因為一些拙劣的翻譯家自己都沒有弄明白他們所翻譯的作品產生的背景與中國社會有多大的不同而只是出于一些目的為了介紹這些作品而介紹了這些作品﹐就跟隨著去貶低自己的大師﹐抬高其他作品的地位﹐這是典型的在文化上的崇洋媚外﹗我經歷的一些足夠告訴我﹐語言的隔膜足夠讓另一語種的人們將一個文盲當成其所在語種的人們之中的大師。大師只有一定歷史一定人群的大師﹐而沒有屬于全人類甚至全人類歷史的大師﹗一切這樣的認識都是自身理解的缺憾。所以另一歷史條件下的人們不接受一定歷史所產生的大師甚至詆毀﹐這是不接受者的錯誤或者對大師一詞的誤解。
而歷史自八九之後出現斷裂後﹐歷史將再一次為被迫斷裂的歷史進行銜接。那麼這一次銜接就象唐朝所經歷詩歌由新生到興旺到鼎盛的過程一樣﹐是新詩由李白式浪漫主義的郭沫若徐志摩北島階段(從未來整個宏觀的新詩歷史的眼光來看﹐由五四到某四將會認定為中國新詩史的浪漫主義階段﹐是中國新詩浪漫主義發展的高峰甚至是鼎盛時期﹐歷史的發展已經預示了新詩的浪漫主義將再難有其輝煌的榮景。我在前面已經談過這是歷史環境給予的詩歌內容所決定的。--當然﹐這是出于我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樂觀估計﹐也就是說我對中國社會抱著由衷的信心與期望﹐認為在以後的日子將不會再出現從前時代的恐怖專致﹐如果歷史重演﹐也就是內容重複﹐那麼詩歌的形式也會重複) 過渡到杜甫式現實主義的階段(在這裡我很想用上我的名字蔣品超作為此一階段的符號﹐但我希望這個位置能留給誰。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這個位置還是屬于我的) 。
“由浪漫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是詩歌走向成熟的具體體現” 是我斷定未來中國新詩的發展趨勢﹐是出自我對人性之于詩歌來自內心的渴望﹐以及由唐詩的攷察所作的假說﹐但我堅信這個符合人性與社會規律的假說將會被歷史所證明。我的假說深刻揭示的一點就是歷史的內容決定了新詩在其階段的形式。而不是李少君先生所說新詩缺乏大師之作是由于西方語言或者觀念需要在中國本土化的問題。
下面我再把我引以為推論依據的來自人性的深入剖析很久以前的一文再列在這裡﹐僅供參考﹕
《現實型的文學可能會是中國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的趨勢》
「沙丁魚渴望罐頭向大海打開。」
茉莉在她《留在皇家文學院的空椅子——紀念瑞典作家維拉·阿斯佩斯特羅姆》一文中說“這是最近去世的瑞典作家維拉·阿斯佩斯特羅姆( Werner Aspenstr鰉) 最膾炙人口的一行詩。這行詩不但印刷在書本上,印刷在T 恤上,更寫在無數像沙丁魚一樣掙扎著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心裏。”顯然茉莉對這樣接近于當年朦朧詩風格的詩句有著一定程度的喜愛。我曾在《螢火蟲》網茉莉貼出的此文後有過自認爲比較精闢的回復,當然我不是說類似的詩句不好,而是說另一層想法。我想這可能對理解目前爲什麽中國大陸文壇漸漸遠離當初的“先鋒派”文風讓有些人産生失落,譬如我在一處就看到大陸研究人發出感歎,文《現代、後現代在中國有前途嗎?》中說‘發現那些八十年代的“先鋒”作家最近都很沈默,馬餘、殘雪等人最近都沒有作品或沒有有影響的作品,莫言倒是出了幾本書,但他已經回歸了,沒有了“先鋒”的氣息。’這種現象可以是一種解釋。我的回答如下:
“茉莉,可是這樣的詩句因爲它的不直接性,人工的成分重,也就是較難直達言說意義的實質,現在很多忠實語言的實質的人們,他們開始厭倦,甚至放棄。美國當代詩句也重視寫實,中國詩壇也有這種趨勢。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我曾在另一文中也有更深入的闡述:“對於一個人來說,僅就純自然的人性而言,事物的本質,即事物原始的真實才是它最終的渴求。”就是說人的本性是求真的,沒有人願意自己所得到的是假相,越真實越接近實質當然越容易被理性認可。而朦朧詩以及先鋒派文學在文字表達上就語言的真實方面對閱讀者就隔了一層。而現實始終是真實的,而我們用隔了一層的語言來講現實必定與不隔完全裸露的現實型語言來講顯然會效果不同。在經歷了一段先鋒之後人們不自覺的産生對現實型文學的需求,這是很正常的。因此我想斷言現實型的文學可能會是中國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的趨勢!
當然主義不主義其實都是評論者的介定﹐寫作與主義無關﹐真正的寫作只存在衝動﹐如果浩波就個人切入詩歌的經驗與我不同﹐你可能覺得這是你需要去努力的一個方向﹐甚至對此產生迷戀﹐但這會是屬於寫作個體的個人情形﹐但對於中國整體詩歌的發展而言﹐現實型寫作是趨勢﹐並將是歷史﹐而且中國新詩下一位大師將在這裡出現或者已經出現。
2004/11/14洛杉磯
(注:此文作者蔣品超) |
|
返回页首 |
|
|
坐影[坐影] 坐影作品集 六品通判 (官儿做大了,保持廉洁哦)
注册时间: 2005-02-22 帖子: 105 来自: 灵溪
|
发表于: 星期四 五月 26, 2005 6:42 am 发表主题: |
|
|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使命是启蒙——包括诗的启蒙,所以,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社会需要这样的诗,刚刚吐露诗的新芽的中国诗坛需要这样的理论!
诗的成长与它的土壤、环境等因系密切相关——与其说你在写诗,倒不如说诗在写你——中国当代诗人只能写出中国当代的诗! _________________ 多维诗思之鹰 |
|
返回页首 |
|
|
|